美国怎么也渐渐流行贴车衣了?
最近去了两个dealer:Subaru和Toyota都有内饰和整车的车衣卖,而且还印了很多册子放在显眼的位置上宣传好处比如更保值,维护更省钱。。。
两年前我买车时不是这样的啊,这次去的还是之前买车的那一家dealer。印象中大陆比较喜欢贴车衣,贴膜弄这种乱七八糟的名堂,美国怎么也开始这么搞?下一步该不会是加油站出售原油宝了吧。
两年前我买车时不是这样的啊,这次去的还是之前买车的那一家dealer。印象中大陆比较喜欢贴车衣,贴膜弄这种乱七八糟的名堂,美国怎么也开始这么搞?下一步该不会是加油站出售原油宝了吧。
其实是这样哈😂
美国车衣和车贴的应用比一般人想的还要久远,最早的汽车隔热膜、涂布复合膜和防爆膜雏形,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了,如果追溯这些产品的来源,要追溯到60年代美军用动物凝胶和纤维制作战地卡车、运输直升机、全地形车的防爆膜和漆面膜。
后来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量产的PUV和聚氨酯也可以用做各种膜类的制造,而且隔热效果很好,后来再往里面加热塑性材料,发现又环保,又便宜。
一直到1990年以后,美国一些大公司比如RTUP,还有大名鼎鼎的劳保产品制造商3M,他们研究出合成聚乙烯材料和热塑聚氨酯的过程中,透光率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的,刚好那个年代的人开始极为注重隐私,于是开始了一轮“制造商VS州法”的较量,最后就发展到现在这样,很多州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车衣,贴膜,玻璃膜了。
换言之,美国其实是汽车膜的故乡,而且改装车、贴膜的法案比较宽松,一直都是比较蓬勃的一个市场。
但是美国市场的车膜并没有发展起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材料和加工涉及到电镀、氯化和聚氨酯的处理,在美国受到环保和用工条例的双层打击。 这就造成了美国生产的车膜非常昂贵。 一台尼桑GTR中高档次的车膜可以达到5000多美元,而3M的则可以达到8000多美元,要知道美国除了东西海岸,还有很多中西部地区,他对车膜虽然有需求,但是大部分人不会花车子1/2–1/5的价格去贴个车膜。这就是为啥车膜生于美国但是没在美国发扬光大。
另外说一个小话题,燃油宝这个东西也是美国发明的,准确的说,是一个加拿大人在美国搞传销时发明的😂 由于美国传销法比较严格,燃油宝转战中国,在中国搞臭了以后,这位大帅哥又回到了加拿大,研制了一种新东西去传销,那就是现在很多人都在拿来喝下去治百病的“白藜芦醇”😂
美国车衣和车贴的应用比一般人想的还要久远,最早的汽车隔热膜、涂布复合膜和防爆膜雏形,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了,如果追溯这些产品的来源,要追溯到60年代美军用动物凝胶和纤维制作战地卡车、运输直升机、全地形车的防爆膜和漆面膜。
后来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量产的PUV和聚氨酯也可以用做各种膜类的制造,而且隔热效果很好,后来再往里面加热塑性材料,发现又环保,又便宜。
一直到1990年以后,美国一些大公司比如RTUP,还有大名鼎鼎的劳保产品制造商3M,他们研究出合成聚乙烯材料和热塑聚氨酯的过程中,透光率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的,刚好那个年代的人开始极为注重隐私,于是开始了一轮“制造商VS州法”的较量,最后就发展到现在这样,很多州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车衣,贴膜,玻璃膜了。
换言之,美国其实是汽车膜的故乡,而且改装车、贴膜的法案比较宽松,一直都是比较蓬勃的一个市场。
但是美国市场的车膜并没有发展起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材料和加工涉及到电镀、氯化和聚氨酯的处理,在美国受到环保和用工条例的双层打击。 这就造成了美国生产的车膜非常昂贵。 一台尼桑GTR中高档次的车膜可以达到5000多美元,而3M的则可以达到8000多美元,要知道美国除了东西海岸,还有很多中西部地区,他对车膜虽然有需求,但是大部分人不会花车子1/2–1/5的价格去贴个车膜。这就是为啥车膜生于美国但是没在美国发扬光大。
另外说一个小话题,燃油宝这个东西也是美国发明的,准确的说,是一个加拿大人在美国搞传销时发明的😂 由于美国传销法比较严格,燃油宝转战中国,在中国搞臭了以后,这位大帅哥又回到了加拿大,研制了一种新东西去传销,那就是现在很多人都在拿来喝下去治百病的“白藜芦醇”😂
就流行而已,又不會對車造成什麽傷害,沒什麽不好的啊?
我印象中中文的車衣是指那種cover,就停車的時候整個套住可以防止鳥糞或樹葉弄得很髒的那種。我覺得那個不叫貼……
如果是cover,鳥糞有的很難清所以套了的確比較乾净,要是你停車的地方剛好是個小鳥公厠那可能需要。據説有的地方還有賣防洪水車衣,包住整車,不怕淹水。部分地區可能有需要,不論如何能讓愛車更加安全的事情就是好事啊
如果是貼膜,那也很好啊,比重新整個上漆要輕鬆多了。輕鬆無痛改變愛車造型,隨時可以痛車化你的愛車,然後想改回來也隨時能改。自由度高不是件大好事嗎?自定義愛車的造型是你對你愛車的愛情表現方式,也是你作爲車主的自我表現方式,作爲一種打扮方式這比降低車高或裝大尾翼還溫和呢。據我所知中國還不允許這麽玩呢,車檢的時候都得撕了。噴漆當然好,但噴漆比較難反悔。我覺得這就和紋身或紋身貼紙一樣,沒什麽不好的
至於原油寳,如果你説的是加油的時候灌到油箱裏的那種,那叫添加劑。那種東西歐美自古就有了,就連ebay上都有賣,只是油乾净的話沒必要每次都加(甚至可能根本沒必要加)而已
我印象中中文的車衣是指那種cover,就停車的時候整個套住可以防止鳥糞或樹葉弄得很髒的那種。我覺得那個不叫貼……
如果是cover,鳥糞有的很難清所以套了的確比較乾净,要是你停車的地方剛好是個小鳥公厠那可能需要。據説有的地方還有賣防洪水車衣,包住整車,不怕淹水。部分地區可能有需要,不論如何能讓愛車更加安全的事情就是好事啊
如果是貼膜,那也很好啊,比重新整個上漆要輕鬆多了。輕鬆無痛改變愛車造型,隨時可以痛車化你的愛車,然後想改回來也隨時能改。自由度高不是件大好事嗎?自定義愛車的造型是你對你愛車的愛情表現方式,也是你作爲車主的自我表現方式,作爲一種打扮方式這比降低車高或裝大尾翼還溫和呢。據我所知中國還不允許這麽玩呢,車檢的時候都得撕了。噴漆當然好,但噴漆比較難反悔。我覺得這就和紋身或紋身貼紙一樣,沒什麽不好的
至於原油寳,如果你説的是加油的時候灌到油箱裏的那種,那叫添加劑。那種東西歐美自古就有了,就連ebay上都有賣,只是油乾净的話沒必要每次都加(甚至可能根本沒必要加)而已
英雄不问来路,好的东西全世界的人都会喜欢。
而且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当代中国产生了一些好东西,分享给全世界。
而且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当代中国产生了一些好东西,分享给全世界。
美国车衣历史比中国久,品牌数量多出口也多,以前您可能没注意
以前穷人家的28大杠,都用塑料胶带把车架缠起来保护,那才是兲朝最早的车衣。
穷是一种心理疾病,并不一定是现实状态。
穷是一种心理疾病,并不一定是现实状态。
前三十年是支国美化,估计后面三十年是美国支化
如果你特别在意自己的车的外壳,为了保护漆宁可牺牲美观度,那么说明你应该买更便宜的车。
手机也是类似,如果宁可牺牲美观度也要贴膜,那么更好的选择是买个便宜点的手机。
手机也是类似,如果宁可牺牲美观度也要贴膜,那么更好的选择是买个便宜点的手机。
我不懂“车衣”,说一说类似的 - 手机膜。
几年前我还年轻天真,听说外国人手机都不贴膜带套的,就信了。
还在脑海里主动为“外国人”想出一些很厉害的理由:他们富裕,潇洒。我们中国人就是穷人思维,一个手机都要看得那么矜贵。
后来当然知道了:其实全世界都喜欢贴膜带套。
有一些小玩意,比如手机膜车膜,在中国研发是更有优势的。因为中国是世界工厂,你如果有产品想法,可以很快找到工厂给你做。
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的一些产品/习惯是引领世界潮流的(先不谈这个潮流是好是坏)。外国暂时不流行,只是因为还没有传到那里。
几年前我还年轻天真,听说外国人手机都不贴膜带套的,就信了。
还在脑海里主动为“外国人”想出一些很厉害的理由:他们富裕,潇洒。我们中国人就是穷人思维,一个手机都要看得那么矜贵。
后来当然知道了:其实全世界都喜欢贴膜带套。
有一些小玩意,比如手机膜车膜,在中国研发是更有优势的。因为中国是世界工厂,你如果有产品想法,可以很快找到工厂给你做。
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的一些产品/习惯是引领世界潮流的(先不谈这个潮流是好是坏)。外国暂时不流行,只是因为还没有传到那里。
原油宝想太多,他們經歷過雷曼
不過TRUMP已把金融放寬了..
另外車衣很好喔,不過不知是否防火..
不過TRUMP已把金融放寬了..
另外車衣很好喔,不過不知是否防火..
說美國人不愛貼膜戴套其實是鬼扯,滿大街都賣手機套和膜,不是買不起,反正合約機。
而是鬧心,不戴套的話背部太滑了,戴套背部手感更好,不貼膜的話疏油層很快就消耗掉了。
而是鬧心,不戴套的話背部太滑了,戴套背部手感更好,不貼膜的話疏油層很快就消耗掉了。
我现在想知道,美国的车衣贵还是现在大陆买的贵,我自己的车都不贴车衣,因为贴车衣感觉严重剐蹭一点用都没有,美国贴车衣的现象应该也有,只是近几年上涨了,会不会跟疫情有关,哈哈
这些年汽车喷漆的质量是全面下降了,腻子好像很容易磨掉,车衣有这种销路也是因为用车的人担心自己的车漆不够耐用。
有没有人开过cts的,我当时觉得这车的车漆,耐脏,只需要自助洗车就亮晶晶的。有些越级挑战的意思。
有没有人开过cts的,我当时觉得这车的车漆,耐脏,只需要自助洗车就亮晶晶的。有些越级挑战的意思。
已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