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文][專欄]香港抗爭運動失敗的原因 - 王立第二戰研所
原文連結:https://vocus.cc/eoiss/5eda235efd897800013692ac
這篇是去年香港發生反送中運動,之後數個月直到今天持續不斷的街頭抗爭,為何算是失敗的一個總解釋。不過筆者要先說明,這篇絕大部分都不是「自己寫」的,是訪問過去曾經參加台灣街頭運動,採用過暴力與非暴力各種手段,那些打開台灣民主先頁的前輩們,請他們口述一下當年的狀況,以及他們怎麼看香港的抗爭,為何在去年就一致認為香港抗爭是失敗的。
再重申一次,絕大部分都是去問來整理的,各位可以參考一下,尤其是懷抱著熱血的年輕同學。筆者去年就覺得,這種事情應該問問曾經在現場,甚至是參與組織的人,而不是幻想。
香港引爆了,但火藥不夠
1. 台灣第一次的街頭衝突,當屬1977年底的中壢事件,國民黨做票被發現後的大規模民眾衝突,據說有警總的憲兵引發縱火,企圖製造暴亂,給予政府派遣軍警介入的藉口。但中壢事件並沒有組織性的行為,民眾皆為自發參與,這給了蔣經國很大的警示。
一年兩個月的1979年初,橋頭事件是第一起有組織的政治示威運動,人數雖不多,但在戒嚴體制下膽敢公然衝撞,而且參與者不是什麼阿貓阿狗,屬於地方上有頭有臉的角色。這兩起運動導致了後面的美麗島事件,與維基所寫的有所差異,台灣人之所以關心政治,並不全然是美麗島激起台灣人的政治意識,也不全部是美國強力施壓介入,從前幾起事件就可以看出,台灣人對於黨國體制的不滿,已經願意走出去抗爭,而且不需要組織帶頭就可以引發。
這種衝突屬於意識形態,是累積幾十年的結果,聽過不少的說法,其共通點都是,當時的外省籍權貴行徑,與外省下層老兵、一般台灣人普遍感受被欺壓有關。簡單說就是,上層作威作福久了,階級對立早就很嚴重,要不是白色恐怖跟戒嚴,早就上街頭去打了,社會的壓力本就很大,美麗島事件算是一個正式給予民眾動力的契機。
而這些在香港是沒有的,97前能離開的都離開,留下的心態本就是一個被殖民的順民心態。
激起香港人民族意識的,一樣是宗主國的作為,中國從十多年前開始,介入香港的生活,特權橫行無視法治,激起了香港年輕人廣大的反感。但時間不夠,累積的壓力不大,至少沒有擴及所有階級,這是第一個失敗的點,火藥桶的火藥不夠多。
(編注 香港「火藥不夠多」可以從幾點觀察,包括2010年左右香港本土派、自決派的聲音才開始浮上檯面;泛民長期主導下的社會運動強調「和理非」,直到去年才喊出勇武派和理非「不割席」的口號;泛民中也不乏大中華思維者,如有「香港民主之父」雅稱的李柱銘去年來台灣便自稱為中國人,對一國兩制及兩岸統一表達認同,近期受BBC訪問也表示否定港獨、認為香港民主化能帶領中國民主化,即使這表現是不想碰觸中共底線,也是順民心態。
另外,50~70年代香港承接大量中國逃港難民,親國民黨團體和親共團體都進行興辦學校、發展組織等工作(因逃共、六七暴動,國民黨派較為主流),80年代開始以單程證作為合法移入及管控手段,97至今有超過百萬中國新移民,且中共對香港到2000年代初仍較不干涉,以上是香港「火藥不夠多」的一些相關因素,香港的條件不如台灣當年成熟。)
過於缺乏組織訓練
2. 這在去年香港街頭抗爭中就可以看到,港警從較為和平的對峙,直到開始激烈對抗民眾,在大街小巷追捕學生。在大街上的正面隊伍對抗,有學生陷入警察的陣型中要被拉走,鮮有人上前救回;於小巷中的警察小隊切割打散的學生,予以圍捕之際也沒看到有居民協助。
這在台灣早期的街頭運動中,很難見到如此的情況,台灣的保警很少進入小巷,進入小巷也是很快撤出。因為使用陣型圍捕打散落單的民眾,後面就有大批群眾會衝上去把人拉回來,進入小巷則容易被伏擊。台港差異的原因在前輩的眼中,就是完全沒有組織的結果。
這不是有系統又龐大的軍事組織,或是警總指稱的共匪滲透暴亂。當時街頭運動的組織,多屬村、里等民眾自發性組成的小團體,或是各種政治團體、協會。每一個小團體都有十數名到數十名民眾,不見得都是很關心政治,也不會是誰的粉絲,多半基於對政府長期差別待遇的不滿,身為台灣人被欺壓的怨氣,他們會去上街頭的原因比較像是我們現在說的「揪團」。
各位還有記憶的,會記得小時候電視裡面,有群眾丟擲石頭、汽油彈,以及警民衝突的場面,但也要謹記一個原則,那個年代的攝影機很貴,所以只會去拍有政治效果的地方。例如後來黨外勢力結盟,許多政治犯出獄後有知名度,也被警總列案的,就會被優先拍攝,或者是用在大馬路上,可以展開層層保警雄厚兵力,以及抗議民眾數以千計的視覺效果。
結果,反而漏掉鏡頭外的衝突,這些小衝突有時候很激烈,甚至會打到流血,還有許多民眾對警察的戰術對壘,這些鏡頭外的小衝突反而才能看出台灣街頭運動的真實樣貌,也就是台灣人普遍出現的共同意識。
香港做不到,因為看不出有何組織度,香港比較像是一堆學生社團,台灣則是基於村里等民族意識形成的保守團體。
(編按:可以參考的是,去年近年底港警鎮壓各大學,大學中的抗爭者能比較有組織性的行動,但街頭的抗爭就更缺乏組織度)
3. 如何看出?
每一場成千上萬計的民眾街頭運動,鏡頭內的上千人,鏡頭外的數以倍計。許多村里的小團體,就是一群熱血的青年組成,一揪就是十幾個,他們彼此認識,到場後發現警察有備而來,自己就會組織一個臨時戰術小隊,簡單說就是大家都是義務役退伍,在場如果有一個預官還是士官退的,馬上就會出現指揮系統。
隔壁村也去了一團,雖然平時兩村都打架打到大,看到就會想開幹,但在對抗政府上面有志一同。所以當有同志不小心,或是被警察設計落單,其他同村或是認識的,全部都會衝上去,瞬間就在局部產生人數優勢,把人拉回來。在比較激烈的小巷中,警方圍捕行動還會遇到中圈套,掉入某個村莊設計的陷阱,兩三個保警衝進小巷想要追捕落單的民眾,一進去就被圍爐,掃把棍棒齊飛。當時像是萬華等台灣人較多的地方,警方甚至不敢進到小巷,因為整條街都會有人突然給你一記悶棍,搞不好就是你醒來後關心你有沒受傷的那個阿姨打的。
所以警總為何堅持這是有組織的暴動?某方面來說也不能說錯,以警總高官的角度來看,他們地圖上面擺著一堆敵我雙方的棋子,我方的小隊進入到某些地方就是會被消滅,其行為就跟遇到游擊隊沒兩樣。就算是正面對抗,警總眼裡看到的就是一個個戰術小隊,有組織有系統的衝撞攻擊與撤退重整。
但實際上呢?還真虧台灣全民義務役的效果,絕大部分都有受過基本軍事訓練,至少在服從命令上面是沒問題的。只要他們所屬的鄉里組織揪團去示威、組隊上街頭,很快就能組成臨時的戰術編組。而這些人除非住同村庄,不然根本就不認識,所以警總抓到幾個,怎麼問都問不出有關連性,更加深他們認為這是有超大共匪組織協同的疑心。
香港呢?數名港警在大街上圍著幾個學生打,周邊的阿伯阿姨視若無睹,頂多出聲抗議,數百名民眾旁觀。到了後期,解放軍已經正式換裝警服,公然抓女學生要回去褻玩,周邊身強力壯男子無一上前,只拚命打卡求世界救助。
就這些參與過街頭的台灣人來說,根本就是不可思議的場面,受難被打的都是同鄉、同胞、同志,怎麼會站在一旁納涼?
「港警」已不是「香港人」
4. 香港人跟筆者抗議過,說他們手上有槍,怎麼敢對抗,還有人嘲笑說換你試試看。
很抱歉,這些前輩就說過,有槍一樣照打不誤。很可能是訓練問題,因為台灣街頭運動的年代,警方基本上受命不能開槍,但在鏡頭之外的各種小衝突,是有警察掏槍過,警察自己落單後也會怕,一緊張就拔槍威嚇。那群眾怎麼處理的?手持棍棒的快速接近,一棒就把槍枝打落,或是看他有拔槍動作,就一團人衝上去抓手壓制。
現在近身格鬥的影片多了,大家可能比較有概念,在近距離手槍不如小刀好用,所以拔槍到能夠射擊威嚇還要好幾秒。據前輩們所說,還沒拔出來就被打趴了啦,再說十幾個人圍一個,敢開槍殺一個,馬上就被其他人打死,警察哪敢真開?再說,好像也沒有記憶,是真的像電視港警開槍打人那種樣子,換做台灣街頭運動,若有警察在鏡頭外的小巷這樣做,絕對不可能大搖大擺離開。
不管是訓練度跟組織度,香港的抗議學生都注定是被犧牲的一群,沒有經驗也沒有組織,勇武派徒然耗損在港警手上,一個個送到中國內陸,恐怕凶多吉少。
而在香港警察的動作中,前輩們指出最重要一點,那就是「港警不是香港人」。
5. 台灣的街頭抗爭,雖然說小規模衝突也是會流血,但大體上沒有那麼誇張,最大的原因是,那些警察跟留守軍隊的軍人,幾乎都是台灣人。各位想想,那些可以臨時組織的群眾,不正好都是退伍的嗎?所以他們上街頭遇到的現役學弟,是認識還不認識?
前輩說得很清楚,那些在前面拿著盾牌的保警,或是在鏡頭外面對峙,想要圍捕「暴民」的警察,基本上都是「台灣人」,我們都是父兄、他們都是子弟,「根本打不起來」,更多時候就是鏡頭前做做樣子。
筆者就聽過退下來的特戰,在街頭運動時遇到還在營的學弟混進群眾,想要丟汽油彈製造暴民印象,學弟看到學長嚇一跳,還記得比噓的手勢,然後開始聊天。學長碰到學弟、老師遇到學生、爸爸遇到兒子,這種狀況一點都不少見,真正願意去用力打民眾的很少,多半政府基層軍警想的,與這些「暴民」其實差距不大。
1986桃園機場事件就是例子,民進黨據說號召千餘民眾接機,然後引發軍警驅離。可是這些民眾,全部都是號招而來?有不少調動的軍警,到場後來發現一堆都是認識的學長。街頭運動中,也不少狀況是,昨天還在前面拿盾牌的,今天休假就跑去對面的抗議群眾裡丟石頭回來。
簡單說就是,扣除掉少數的外省軍警(這些人也不見得真的願意打),多半的狀況是,雙方都有意識的在控制暴力行為,鏡頭前的若不是抗爭需要,就是背後有警總高官壓陣,下令強力執行任務。那種恣意施用暴力的,不要說會被對面的強力還擊,自己人也不會讚賞。
香港呢?從去年中第一則解放軍喬扮港警的新聞,還有在街頭猛力攻擊學生,在小巷中擄走女學生,就該知道狀況不對了。此時唯一的路,就是把狀況驟然升級,圍毆甚至就殺了一個解放軍,拖到國際媒體前,在解放軍還沒掌控香港前,讓國際壓力就進入。
第一步沒有做,前輩們去年就說得很直接,這完蛋了。中國一定是會把警察全部換掉,然後抓了全部丟去中國宰掉。當年警總不是沒有想過,把部隊換成願意打的,直接一次性解決「暴民」,但實際上做不到,他們也知道台灣人已經佔了基層士兵絕大多數,根本不能這樣做。
蔣經國最後就是很清楚這點,所以堅拒調兵入台北市(湖口事變後沒有總統手令不能無端調動部隊),誰知道槍口最後會朝向誰?
台灣人意識,是台灣成功的關鍵
總結就是,台灣的抗爭會成功,最大的原因是台灣人自己已經有了「他我」意識,知道誰是自己人、誰又不是,而且先後順序弄得很清楚。香港則是根本沒有培養出這種意識,以至於完全分辨不出,什麼時候該升高衝突,哪一些人應該優先處理,變成只能依靠口號與理念維繫群眾,持久力不足。
而數十年的時間,台灣大小組織的基層都是台灣人了,義務役訓練雖然的確很糟糕,但至少會讓台灣人有基本的組織架構概念,遇到事情的時候較容易形成群體行動,不會像香港是一群散沙,透過模糊的概念聚集起來。
更在之中扮演極大角色的,恐怕是現在青年很難接受的,就是組織多半是透過鄉里、共同價值的群體,基於共同體意識發起的行動。絕大多數的參與者,並沒有非常高深的理想,也沒有前進的思想,只是一個簡單又保守的概念:
「台灣由台灣人做主。」
--
這是一篇好文,所以轉過來
希望以後抗爭的人們,無論在哪裡,都可以記取這些經驗和教訓
這篇是去年香港發生反送中運動,之後數個月直到今天持續不斷的街頭抗爭,為何算是失敗的一個總解釋。不過筆者要先說明,這篇絕大部分都不是「自己寫」的,是訪問過去曾經參加台灣街頭運動,採用過暴力與非暴力各種手段,那些打開台灣民主先頁的前輩們,請他們口述一下當年的狀況,以及他們怎麼看香港的抗爭,為何在去年就一致認為香港抗爭是失敗的。
再重申一次,絕大部分都是去問來整理的,各位可以參考一下,尤其是懷抱著熱血的年輕同學。筆者去年就覺得,這種事情應該問問曾經在現場,甚至是參與組織的人,而不是幻想。
香港引爆了,但火藥不夠
1. 台灣第一次的街頭衝突,當屬1977年底的中壢事件,國民黨做票被發現後的大規模民眾衝突,據說有警總的憲兵引發縱火,企圖製造暴亂,給予政府派遣軍警介入的藉口。但中壢事件並沒有組織性的行為,民眾皆為自發參與,這給了蔣經國很大的警示。
一年兩個月的1979年初,橋頭事件是第一起有組織的政治示威運動,人數雖不多,但在戒嚴體制下膽敢公然衝撞,而且參與者不是什麼阿貓阿狗,屬於地方上有頭有臉的角色。這兩起運動導致了後面的美麗島事件,與維基所寫的有所差異,台灣人之所以關心政治,並不全然是美麗島激起台灣人的政治意識,也不全部是美國強力施壓介入,從前幾起事件就可以看出,台灣人對於黨國體制的不滿,已經願意走出去抗爭,而且不需要組織帶頭就可以引發。
這種衝突屬於意識形態,是累積幾十年的結果,聽過不少的說法,其共通點都是,當時的外省籍權貴行徑,與外省下層老兵、一般台灣人普遍感受被欺壓有關。簡單說就是,上層作威作福久了,階級對立早就很嚴重,要不是白色恐怖跟戒嚴,早就上街頭去打了,社會的壓力本就很大,美麗島事件算是一個正式給予民眾動力的契機。
而這些在香港是沒有的,97前能離開的都離開,留下的心態本就是一個被殖民的順民心態。
激起香港人民族意識的,一樣是宗主國的作為,中國從十多年前開始,介入香港的生活,特權橫行無視法治,激起了香港年輕人廣大的反感。但時間不夠,累積的壓力不大,至少沒有擴及所有階級,這是第一個失敗的點,火藥桶的火藥不夠多。
(編注 香港「火藥不夠多」可以從幾點觀察,包括2010年左右香港本土派、自決派的聲音才開始浮上檯面;泛民長期主導下的社會運動強調「和理非」,直到去年才喊出勇武派和理非「不割席」的口號;泛民中也不乏大中華思維者,如有「香港民主之父」雅稱的李柱銘去年來台灣便自稱為中國人,對一國兩制及兩岸統一表達認同,近期受BBC訪問也表示否定港獨、認為香港民主化能帶領中國民主化,即使這表現是不想碰觸中共底線,也是順民心態。
另外,50~70年代香港承接大量中國逃港難民,親國民黨團體和親共團體都進行興辦學校、發展組織等工作(因逃共、六七暴動,國民黨派較為主流),80年代開始以單程證作為合法移入及管控手段,97至今有超過百萬中國新移民,且中共對香港到2000年代初仍較不干涉,以上是香港「火藥不夠多」的一些相關因素,香港的條件不如台灣當年成熟。)
過於缺乏組織訓練
2. 這在去年香港街頭抗爭中就可以看到,港警從較為和平的對峙,直到開始激烈對抗民眾,在大街小巷追捕學生。在大街上的正面隊伍對抗,有學生陷入警察的陣型中要被拉走,鮮有人上前救回;於小巷中的警察小隊切割打散的學生,予以圍捕之際也沒看到有居民協助。
這在台灣早期的街頭運動中,很難見到如此的情況,台灣的保警很少進入小巷,進入小巷也是很快撤出。因為使用陣型圍捕打散落單的民眾,後面就有大批群眾會衝上去把人拉回來,進入小巷則容易被伏擊。台港差異的原因在前輩的眼中,就是完全沒有組織的結果。
這不是有系統又龐大的軍事組織,或是警總指稱的共匪滲透暴亂。當時街頭運動的組織,多屬村、里等民眾自發性組成的小團體,或是各種政治團體、協會。每一個小團體都有十數名到數十名民眾,不見得都是很關心政治,也不會是誰的粉絲,多半基於對政府長期差別待遇的不滿,身為台灣人被欺壓的怨氣,他們會去上街頭的原因比較像是我們現在說的「揪團」。
各位還有記憶的,會記得小時候電視裡面,有群眾丟擲石頭、汽油彈,以及警民衝突的場面,但也要謹記一個原則,那個年代的攝影機很貴,所以只會去拍有政治效果的地方。例如後來黨外勢力結盟,許多政治犯出獄後有知名度,也被警總列案的,就會被優先拍攝,或者是用在大馬路上,可以展開層層保警雄厚兵力,以及抗議民眾數以千計的視覺效果。
結果,反而漏掉鏡頭外的衝突,這些小衝突有時候很激烈,甚至會打到流血,還有許多民眾對警察的戰術對壘,這些鏡頭外的小衝突反而才能看出台灣街頭運動的真實樣貌,也就是台灣人普遍出現的共同意識。
香港做不到,因為看不出有何組織度,香港比較像是一堆學生社團,台灣則是基於村里等民族意識形成的保守團體。
(編按:可以參考的是,去年近年底港警鎮壓各大學,大學中的抗爭者能比較有組織性的行動,但街頭的抗爭就更缺乏組織度)
3. 如何看出?
每一場成千上萬計的民眾街頭運動,鏡頭內的上千人,鏡頭外的數以倍計。許多村里的小團體,就是一群熱血的青年組成,一揪就是十幾個,他們彼此認識,到場後發現警察有備而來,自己就會組織一個臨時戰術小隊,簡單說就是大家都是義務役退伍,在場如果有一個預官還是士官退的,馬上就會出現指揮系統。
隔壁村也去了一團,雖然平時兩村都打架打到大,看到就會想開幹,但在對抗政府上面有志一同。所以當有同志不小心,或是被警察設計落單,其他同村或是認識的,全部都會衝上去,瞬間就在局部產生人數優勢,把人拉回來。在比較激烈的小巷中,警方圍捕行動還會遇到中圈套,掉入某個村莊設計的陷阱,兩三個保警衝進小巷想要追捕落單的民眾,一進去就被圍爐,掃把棍棒齊飛。當時像是萬華等台灣人較多的地方,警方甚至不敢進到小巷,因為整條街都會有人突然給你一記悶棍,搞不好就是你醒來後關心你有沒受傷的那個阿姨打的。
所以警總為何堅持這是有組織的暴動?某方面來說也不能說錯,以警總高官的角度來看,他們地圖上面擺著一堆敵我雙方的棋子,我方的小隊進入到某些地方就是會被消滅,其行為就跟遇到游擊隊沒兩樣。就算是正面對抗,警總眼裡看到的就是一個個戰術小隊,有組織有系統的衝撞攻擊與撤退重整。
但實際上呢?還真虧台灣全民義務役的效果,絕大部分都有受過基本軍事訓練,至少在服從命令上面是沒問題的。只要他們所屬的鄉里組織揪團去示威、組隊上街頭,很快就能組成臨時的戰術編組。而這些人除非住同村庄,不然根本就不認識,所以警總抓到幾個,怎麼問都問不出有關連性,更加深他們認為這是有超大共匪組織協同的疑心。
香港呢?數名港警在大街上圍著幾個學生打,周邊的阿伯阿姨視若無睹,頂多出聲抗議,數百名民眾旁觀。到了後期,解放軍已經正式換裝警服,公然抓女學生要回去褻玩,周邊身強力壯男子無一上前,只拚命打卡求世界救助。
就這些參與過街頭的台灣人來說,根本就是不可思議的場面,受難被打的都是同鄉、同胞、同志,怎麼會站在一旁納涼?
「港警」已不是「香港人」
4. 香港人跟筆者抗議過,說他們手上有槍,怎麼敢對抗,還有人嘲笑說換你試試看。
很抱歉,這些前輩就說過,有槍一樣照打不誤。很可能是訓練問題,因為台灣街頭運動的年代,警方基本上受命不能開槍,但在鏡頭之外的各種小衝突,是有警察掏槍過,警察自己落單後也會怕,一緊張就拔槍威嚇。那群眾怎麼處理的?手持棍棒的快速接近,一棒就把槍枝打落,或是看他有拔槍動作,就一團人衝上去抓手壓制。
現在近身格鬥的影片多了,大家可能比較有概念,在近距離手槍不如小刀好用,所以拔槍到能夠射擊威嚇還要好幾秒。據前輩們所說,還沒拔出來就被打趴了啦,再說十幾個人圍一個,敢開槍殺一個,馬上就被其他人打死,警察哪敢真開?再說,好像也沒有記憶,是真的像電視港警開槍打人那種樣子,換做台灣街頭運動,若有警察在鏡頭外的小巷這樣做,絕對不可能大搖大擺離開。
不管是訓練度跟組織度,香港的抗議學生都注定是被犧牲的一群,沒有經驗也沒有組織,勇武派徒然耗損在港警手上,一個個送到中國內陸,恐怕凶多吉少。
而在香港警察的動作中,前輩們指出最重要一點,那就是「港警不是香港人」。
5. 台灣的街頭抗爭,雖然說小規模衝突也是會流血,但大體上沒有那麼誇張,最大的原因是,那些警察跟留守軍隊的軍人,幾乎都是台灣人。各位想想,那些可以臨時組織的群眾,不正好都是退伍的嗎?所以他們上街頭遇到的現役學弟,是認識還不認識?
前輩說得很清楚,那些在前面拿著盾牌的保警,或是在鏡頭外面對峙,想要圍捕「暴民」的警察,基本上都是「台灣人」,我們都是父兄、他們都是子弟,「根本打不起來」,更多時候就是鏡頭前做做樣子。
筆者就聽過退下來的特戰,在街頭運動時遇到還在營的學弟混進群眾,想要丟汽油彈製造暴民印象,學弟看到學長嚇一跳,還記得比噓的手勢,然後開始聊天。學長碰到學弟、老師遇到學生、爸爸遇到兒子,這種狀況一點都不少見,真正願意去用力打民眾的很少,多半政府基層軍警想的,與這些「暴民」其實差距不大。
1986桃園機場事件就是例子,民進黨據說號召千餘民眾接機,然後引發軍警驅離。可是這些民眾,全部都是號招而來?有不少調動的軍警,到場後來發現一堆都是認識的學長。街頭運動中,也不少狀況是,昨天還在前面拿盾牌的,今天休假就跑去對面的抗議群眾裡丟石頭回來。
簡單說就是,扣除掉少數的外省軍警(這些人也不見得真的願意打),多半的狀況是,雙方都有意識的在控制暴力行為,鏡頭前的若不是抗爭需要,就是背後有警總高官壓陣,下令強力執行任務。那種恣意施用暴力的,不要說會被對面的強力還擊,自己人也不會讚賞。
香港呢?從去年中第一則解放軍喬扮港警的新聞,還有在街頭猛力攻擊學生,在小巷中擄走女學生,就該知道狀況不對了。此時唯一的路,就是把狀況驟然升級,圍毆甚至就殺了一個解放軍,拖到國際媒體前,在解放軍還沒掌控香港前,讓國際壓力就進入。
第一步沒有做,前輩們去年就說得很直接,這完蛋了。中國一定是會把警察全部換掉,然後抓了全部丟去中國宰掉。當年警總不是沒有想過,把部隊換成願意打的,直接一次性解決「暴民」,但實際上做不到,他們也知道台灣人已經佔了基層士兵絕大多數,根本不能這樣做。
蔣經國最後就是很清楚這點,所以堅拒調兵入台北市(湖口事變後沒有總統手令不能無端調動部隊),誰知道槍口最後會朝向誰?
台灣人意識,是台灣成功的關鍵
總結就是,台灣的抗爭會成功,最大的原因是台灣人自己已經有了「他我」意識,知道誰是自己人、誰又不是,而且先後順序弄得很清楚。香港則是根本沒有培養出這種意識,以至於完全分辨不出,什麼時候該升高衝突,哪一些人應該優先處理,變成只能依靠口號與理念維繫群眾,持久力不足。
而數十年的時間,台灣大小組織的基層都是台灣人了,義務役訓練雖然的確很糟糕,但至少會讓台灣人有基本的組織架構概念,遇到事情的時候較容易形成群體行動,不會像香港是一群散沙,透過模糊的概念聚集起來。
更在之中扮演極大角色的,恐怕是現在青年很難接受的,就是組織多半是透過鄉里、共同價值的群體,基於共同體意識發起的行動。絕大多數的參與者,並沒有非常高深的理想,也沒有前進的思想,只是一個簡單又保守的概念:
「台灣由台灣人做主。」
--
這是一篇好文,所以轉過來
希望以後抗爭的人們,無論在哪裡,都可以記取這些經驗和教訓
10 个评论
非常好,香港人的组织度、战斗力都不如台湾人,希望香港人放下骄傲的心态,向台湾乡亲多学习。
这篇文章我几乎全盘反对。
列举完香港目前遭遇的困境后,文章里的每一条,都是在自欺欺人。品葱这么多加速党已经说明了,中共当局的做法还不足以激起足够的民怨,不会产生连锁的恶劣反应,那么按照文章所讲,提供火药,培训,重新给香港人下定义,这些外力帮助下的游行示威队伍还能获得广大香港人的认同和同情吗?加速这件事政府做才有效,游行队伍跟着加什么速。民运代表范云都跑到民进党去当立委谋职,上周刚看到她的新闻访谈,这种台湾的例子也值得学习?
很多人不会汲取过去民运的历史教训,64运动学习一下
https://youtu.be/uyauJ34d2K0
列举完香港目前遭遇的困境后,文章里的每一条,都是在自欺欺人。品葱这么多加速党已经说明了,中共当局的做法还不足以激起足够的民怨,不会产生连锁的恶劣反应,那么按照文章所讲,提供火药,培训,重新给香港人下定义,这些外力帮助下的游行示威队伍还能获得广大香港人的认同和同情吗?加速这件事政府做才有效,游行队伍跟着加什么速。民运代表范云都跑到民进党去当立委谋职,上周刚看到她的新闻访谈,这种台湾的例子也值得学习?
很多人不会汲取过去民运的历史教训,64运动学习一下
https://youtu.be/uyauJ34d2K0
这篇文章我几乎全盘反对。列举完香港目前遭遇的困境后,文章里的每一条,都是在自欺欺人。品葱这么多加速党...
第一,這篇文章不是要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在分析為什麼不成功、和台灣的差別在哪裡
第二,香港不是1989年的南京
去年還在打貿易協定的時候中共應該還沒有大膽到敢在充滿國際媒體的城市裡搞武力鎮壓
第三,即使死很多人,但逼迫國際介入中共後退,某種程度上也算成功
台灣的民主運動過程裡,死人從來不是新鮮事
一切只是取決於抗爭者覺得這所謂的成功值得多少犧牲而已
我轉這篇也不是想要香港人一定要照著文章裡寫的做
只是想跟蔥友們,尤其是以後有可能要上街抗爭的,分享一下別人寫的台灣經驗
要有一定程度的組織,要幫助一起抗爭的同伴,而不是像一盤散沙被各個擊破
要判斷整體狀況,有多少火種來決定要不要升高情勢之類的
說歸說,最終決定做法的還是抗爭的人們
這篇文章也只是提供一個想法,多想一下,不要急著否定
幫忙補充
這篇臉書上,因為對「組織」理解不同產生不少爭論,講清楚就獲得共識了,做個註解幫助蔥友省略這個階段
香港朋友直覺聯想到的是無大台,沒有一個上下結構的「整體組織」
文章講的「組織」是戰術性微觀尺度,因為台人服過兵役,熟人間會下意識做出組織性攻防,比方說有預官經驗比較知道如何圍攻包抄、其他人快速理解立即配合,這樣的戰術配合與組織能力
其觀點事實上十分符合香港 be water 概念
這篇臉書上,因為對「組織」理解不同產生不少爭論,講清楚就獲得共識了,做個註解幫助蔥友省略這個階段
香港朋友直覺聯想到的是無大台,沒有一個上下結構的「整體組織」
文章講的「組織」是戰術性微觀尺度,因為台人服過兵役,熟人間會下意識做出組織性攻防,比方說有預官經驗比較知道如何圍攻包抄、其他人快速理解立即配合,這樣的戰術配合與組織能力
其觀點事實上十分符合香港 be water 概念

我認為重點在認清「港警不是香港人」,不要以為他們是相同的人類。
对中共和理非肯定是没有用的
现在说失败还为时尚早(当然情况也不容乐观)
如果未来失败的话,原因很简单
一市之力对抗举国的镇压力量,必然失败
当年光州也一样以失败告终。光州70万市民有20-30万人走上街头,比例不比香港少,但对手是举国之力养的空输部队必然失败。但六月民主行动,累计870万人次走上全国街头,政府就难以镇压
同理,香港想要成功,就得动员一亿以上国民走上街头配合香港要求民主化,但这几乎不可能
如果未来失败的话,原因很简单
一市之力对抗举国的镇压力量,必然失败
当年光州也一样以失败告终。光州70万市民有20-30万人走上街头,比例不比香港少,但对手是举国之力养的空输部队必然失败。但六月民主行动,累计870万人次走上全国街头,政府就难以镇压
同理,香港想要成功,就得动员一亿以上国民走上街头配合香港要求民主化,但这几乎不可能
在戰場上沒可能打贏, 除非你能殺光到30000港警,
抗爭意義上不在於面對港警的輸赢, 而是對世界的呼叫有沒有傳出去。
舉例像家暴時, 被施暴者不是要打赢施暴者, 而是要揭發這個惡行,
讓世界看清楚這個在外面滿口仁義道德, 家庭和睦的好好先生實際是怎樣的。
香港的抗爭是用犠牲來換取影響力,這個觀點上要說輸贏就太早了。
抗爭意義上不在於面對港警的輸赢, 而是對世界的呼叫有沒有傳出去。
舉例像家暴時, 被施暴者不是要打赢施暴者, 而是要揭發這個惡行,
讓世界看清楚這個在外面滿口仁義道德, 家庭和睦的好好先生實際是怎樣的。
香港的抗爭是用犠牲來換取影響力,這個觀點上要說輸贏就太早了。

其實文章說的「一群人拉回來」在香港還是不可能
中共的壓逼還是政治上 沒有對普通人的生活造成太大影響
大部分人生活富足的情況下 真的很難有願意被捕的決心
加上法治早就亡了 法官喜歡就可以告暴動入罪 不用證據
你衝上去 就是搶犯了 就是十年牢
大部分和理非還是做不到
中共的壓逼還是政治上 沒有對普通人的生活造成太大影響
大部分人生活富足的情況下 真的很難有願意被捕的決心
加上法治早就亡了 法官喜歡就可以告暴動入罪 不用證據
你衝上去 就是搶犯了 就是十年牢
大部分和理非還是做不到
這位先生似乎不理解港人的路線,Be water,目標是自治,通向這個目標的路上有沒有武力革命不是港人要堅持的點
我從中期就不覺得中共的回應、承諾有任何意義,但以一城之力抗擊軍隊也是無謂地犧牲兩代人,那麼剩下可行的策略就是切斷敵人的補給,這也是為何攬炒路線會越來越主流,就是因為它在現下世界的格局是最容易推進的Plan,所以這場運動最關鍵的作用,一是拔掉共匪所剩無幾的輸血管,二是為趁共匪維穩力度不繼的時候脫支打下基礎
而現在攬炒是進行式,成功不成功,各位可以等香港斷供之後,看共匪內部的器官如何互相吞食,再下定論
我從中期就不覺得中共的回應、承諾有任何意義,但以一城之力抗擊軍隊也是無謂地犧牲兩代人,那麼剩下可行的策略就是切斷敵人的補給,這也是為何攬炒路線會越來越主流,就是因為它在現下世界的格局是最容易推進的Plan,所以這場運動最關鍵的作用,一是拔掉共匪所剩無幾的輸血管,二是為趁共匪維穩力度不繼的時候脫支打下基礎
而現在攬炒是進行式,成功不成功,各位可以等香港斷供之後,看共匪內部的器官如何互相吞食,再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