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90年代以前,中国还在闭关锁国的时代,香港和台湾的关系是怎样的?

印象中,中国打开大门是在90年代,那时候开始有人出国旅游,留学。而2000年以后,随着国力上升,开始输出了一些民族主义价值观。那时候,香港和台湾人才开始对中国大陆有所了解和感到不安。
但是在整个49年-90年之间的40年间,中国对香港和台湾是比较陌生和隔绝的,在那种隔绝的环境下,国际自由主义世界里,华人文化圈主要地区就只有台湾和港澳,所以那个时候,香港人和台湾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融洽吗?会把对方当作同胞吗?
比如香港人会觉得自己跟英国人更像同胞,还是跟台湾人更像是同胞呢?反过来,台湾人会觉得香港人是外国人/英国人/大陆人,还是中华民国人。
雖遠必譴責_棄蔥 已棄蔥,你們慢慢玩吧。
香港人,先留帖,隨時修訂補充

首先題主明確表示想知的是「90年代前」。
我是中年人了 (70's),所以可能知的比起一些十多歲二十歲的年輕手足要多一點點
以下說的都是我的實話,未必能代表其他港人(即使是同齡層),但至少是跟我近似的那些人應該差不多。說的東西未必中聽,但都是那時候的實情

題主提到的「香港人會覺得自己跟英國人更像同胞」這個是完全不存在的。甚至作為那年代的人,我告訴你實情是「英國」在平民的現實生活裡面幾乎是不存在的。我們沒錯常常會見到「鬼佬」,但鬼佬不一定是英國人(美國佬更多些)。我們至少我那代,完全不會有「跟英國人是同胞」這種概念,沒有。
那個年代每個人都被父母硬灌「我是中國人」這套標準認知。當然以今天的目光來看,其實他們說的是「華人」。

我小時候,對甚麼中國、台灣之別基本上不懂,"大人"經常嘗試解釋,但小孩子本就對這些沒興趣,所以也沒心去弄懂。具體說就是我自己直到幾乎小六都沒有真正弄明白「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分別 (你們隨便嘲笑吧,我活該的),我甚至以為等如人家說「美國」和「美利堅合眾國」一樣,只是方便些的簡稱…。但現實日常生活裡面接觸「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比較多的,實例是小時候人人都用的一種叫「中華牌鉛筆」,上面就明確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小學生每天都對著這類東西,自然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比較熟悉。
而台灣或者「中華民國」的產品比較少,對小孩來說是相當少, 除了 那年代的港孩都看的《叮噹》基本上是直接盜版台灣的 —— 我直到今天都沒弄懂究竟是單純的盜版,還是真是台灣運過來賣的書。總之我們是由台版翻譯的叮噹,學到許多台灣人的台式用語。(按:當然人人都知道《兒童樂園》這是香港本地的,但事實上更多小孩愛看的是「文風/凱風出版社」的叮噹合訂本。我說的是這一種。)
(按2:其實所謂「台式用語」可能也跟大陸是一樣的,但總之那是一些「香港人不會用」的詞語,我們都是由《叮噹》學回來的。例如幹一件事失敗了,會說「泡湯了」;或者「遜斃了」這種用詞;或者例如「陽春麵」,香港小孩子根本不明白是甚麼意思,我就一直以為陽春麵是指「一碗很豐富的麵」,長大了才知道剛剛相反。)
另外對我本人 (而不是一般小孩) 來說,認識台灣還有一個常見路徑,就是那時候中文版《讀者文摘》裡面幾乎全部都是由台灣讀者文摘來的,香港自己的稿子極少,所以常常能看到「台灣本位」的文章。

扯太遠了。綜合地說,對於像我那一代孩子來說,首先,那些上一代跟台灣的關聯算是斷了,「我們」根本不知道;"大人們"普遍也不會太刻意跟我們解釋(可能住調景嶺之類地區的人會不同吧)。甚麼國共啊等等我們基本不知道也不明白。普遍還是會認為「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算是「祖國」,但很可能是純出於地理原由而非政治或意識型態,因為在我那一代,基本上 整個香港社會 都是不喜歡紅色中國的。極少數「愛中國」的人就是你們以前常常聽到香港人喊「左仔」的那些,現在叫「土共」。注意,這類人在那個年代,屬於絕對性的少數。

那時候賣大陸貨的「國貨公司」比起後來要多些,我沒記錯還有專賣台灣貨的,也同樣自稱「國貨公司」但是非常罕見。台灣國貨賣些甚麼我已無印象了。香港人用「大陸國貨」相對還是不少的,尤其小孩子的許多日常用品都是大陸貨,小孩自己花零錢買的零食許多都是大陸造的仿冒(但便宜許多)的山塞零食。文具啊校服啊之類也大都是大陸貨。

日常基本不會接觸到台灣人。那時候的台灣也還沒「開放」。我們對台灣的認知相當少,小孩對日本的認識肯定遠比台灣還要多得多。那時候偶有台灣電影(我那個年代已經很少了,但再早十年二十年時仍然多,我是恰好在台片大幅減少的年代後出生),也通常是古裝片之類,基本難以一見現代台灣的模樣。
台灣藝人大概算是那時的港人最熟悉的「台灣產品」了。台灣歌手不需說,那時還開始有許多台灣女星跑來香港發展的 (王祖賢一個頂一萬個好吧),而且幾乎每個都是一出來就能令我們眼前一亮,她們是那個年代台灣的最大名片。因為在她們登陸之前,對香港人來說常常是覺得台灣人「很土」的 (實話實說,那年代的港人確實是這樣想的)。

不知道"大人們"怎樣,但我那一代,基本也沒有覺得自己跟台灣人是甚麼「同胞」這種思維,會覺得是「世界上的其他"中國人"」這樣吧,差不多等如看到例如「泰國華僑」「印尼華僑」時的想法。 —— 那個時候我是小孩子,都是被"大人們"灌毒的,當然仍然分不清中國人、華人這些概念。

補充一點點想起的小細節
那個年代,至少我那代,基本是完全不知道台灣那時候還活在高壓政治底下的。"大人"都不會說(或許他們也不知道),因為對於香港人來說,兩個地方放在我們上面(中國和台灣),每個人都知道那時候的中國大陸是甚麼鬼樣子;在這樣的"大陸"做對比之下,沒人會去想「其實台灣也並不好過」的。
對台灣的"印象"和認知都很碎片化和不真實的。1985還是86年,大片《英雄本色》裡面有一段是在台灣拍的(沒記錯是西門町),對我那代來說已經屬於開了眼界。裡面Mark哥說笑一樣地談台灣,也能反映到「那個時候普遍港人對台灣是很陌生的」這種現像。(注意:我 不是 說「因為Mark哥口中的台灣不符現實」這個意思,而是說戲裡面「Mark哥用這樣的方式來告戒一個新手,"台灣很危險"」這個行為所反映出來的東西)

補充2,比較嚴肅一點的事情
其實即使是「港英政府」底下的香港,由華人自己弄的教育之下,可能也不比共產黨好太多。
我小時候的教育裡面,明顯是忽視台灣的(是否"刻意"倒不知道)。以下都是真真切切的實話。
我要直到千禧年後internet年代,才明白所謂「日治時期」是甚麼意思。在這之前從來沒人對我們說過台灣有很長時間是真的直接被日本統治。我一直以為台灣人口中說的「日治時期」就是跟我們香港人口中,二戰時的「三年零八個月」一樣的慘況。
甚至在所謂「1949年國民黨遷到台灣」這件事呢,是沒有任何前前後後的東西的;變成在小孩腦袋裡面,至少是我吧,會有一種型像,好像在那之前的「台灣」整個就是無人島,現在的台灣人(全部)都是國民黨帶去的…這種感覺。
(此段只限我本人) 我雖然常看讀者文摘,但偏偏許多錯誤認知會令台灣人發笑。例如說,我以往一直以為「高雄」是台灣首都,原因是不知為甚麼,「高雄」這個城市在那年代的讀者文摘裡面出現率極高,高到令我下意識覺得是首都。而「台北」我一直以為只是個指「台灣北部」的地理性名詞 XDDD。
另外就是我自己,大約也要在internet年代後,才真正知道「台灣」的實際市況街景是怎樣的。說實話,當時的我也如同那些紅蛆一樣,感到相當的「失望」(怎麼「台灣」的市街都是這種鬼樣子?),當然紅蛆是「嘲笑」,而我則是「失望」 —— 一來我心目中的台灣理應要「先進」「漂亮」得多,二來,嗯,始終我是個香港人,在香港長大,自少就活在「港式高樓大廈」環境底下、覺得那才是「正常」的城市景觀。所以其實往後看到支那紅蛆說些同類說話,其實我心中是暗自流汗的;因為我自己也確實曾經這樣想過。

輕鬆一點的
小時候香港坊間比較便宜的書籍大部份都是盜版的台灣書,於是讀起來,常常會令香港人有種類似「平行宇宙」的感覺。舉個例,例如小說、散文裡面可能提到某個女生很迷很迷某個大明星,例如「秦漢」之類(只是舉例)。從字裡行間我明明知道他是在說一個「應該無人不曉的天皇巨星」,但是我卻根本沒聽過,也不知道究竟是誰。又例如許多台灣的地名啊街道名啊之類。作為小孩子,就好像在看著一個架空的、只是同樣寫中文的虛幻世界裡面發生的事情一樣…


想到再補充。有問題想問也可以留言,我能答就答
無紋水仙盆 李登輝才是台灣國父,孫文只是個純血KMT
90年代的港台就是一邊互罵對方是 港豬/台狗 一邊互相覺得對方家的 港星/台星 好美好帥唱歌好好聽啊
的相愛相殺時期吧?

P.S.我小時候電視台都在重播周星馳的經典電影,每次看到都不會轉台
Daredeer 观察 國民黨現在只要靜靜不作怪,就可以等民進黨自己爆炸。
臺灣人,我小時候是看周星馳、成龍(現在想想真噁心)、劉德華賭神系列電影長大,錄影帶出租店裡面還有一堆片頭曲是廣東話的劇集。

對香港的概念就是明星很多的地方,沒有歸屬或是憧憬,但也沒有惡感。
那時候台灣的香港電影一直都在播,是看香港電影長大的

至於平民有沒有把香港人當同胞或是同一國的,以我們家來說是沒有,但是也沒有什麼惡感,就是普通不屬於台灣的地方。

一提到香港就是:喔,香港電影很好看。結束。
林肯 當你找到了自己想要守護笑容的那刻,你將無法繼續歲靜,並注定要邁向生命中的高光時刻,你已經找到戰鬥的理由,為要扭轉這個被惡者掌控的世界。
以前的香港對我們臺灣年紀較小的人,就是一個高大上的繁榮世界,韓流和哈日文化襲捲臺灣之前,我們最哈的就是香港,大家小巷夜市賣的唱片和排行榜,都被香港歌手佔據,還有那時候臺灣年輕人因為哈港學粵語的也不少,當時會講粵語的那可是潮爆了...我舉個例子吧,香港有四大天王,我們就山寨一團四小天王,前陣子鬧緋聞的羅志翔,就是瓦房店郭富城出道的。

至於民族情感,到沒有聯想到那邊去,只覺得是一個很西式的環境出來的一群人,不會想要跟人家攀比。
HEHEDEMON 台灣嘿嘿
不會覺得是同胞,怎樣都不會想成是同胞,這樣好怪,台灣人也不太用同胞這個詞
講的語言不同,國籍不同,實在無法說是自己人
也沒有什麼融不融洽,台灣人沒有敵人,除了中國

你說現在香港人跟台灣人好像關係很好
其實也還好,單純只是因為被同一個政府欺壓而已
范松忠 黑名单 吾爱人类公敌!宁做伊朗犬,不做中国人!中国、中共、中文,都别想奴役我!习来曼尼和王培尔,来找我啊!有种加我实名制微信抖音啊!我死后,能求得一面美国国旗披上烧掉,或把我烧掉撒入大海,死无葬身之地,也不进中共方舱。誓死反送中,绝不落叶归中!
港台之间互相不太关心,一般,就像和新加坡一样。

香港属于英国,内心深处比较是“中国人”,因为其文化更“粤”,而非更“英”,港澳台不需要互助,那时候。

台湾那时候主流还是认为“中华民国”,而香港属于“中华民国”的日子,很短吧?好像根本就没有,属于日本4年,但属于民国好像没有。那时候也知道后妈已经张开了獠牙,准备拥抱香港了。

大陆则看香港为“亚洲的英国”,富啊!向往,其实在回归主权移交时,我和周围的人都感到很高兴,但高兴的内容,不够“忠于党”,因为我们高兴的是:“啊!终于可以去香港了,是不是不用签证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
台灣對於香港是什麼?

70年代前,很多國民黨殘部(住調景嶺)的二代開始長大,面臨:港英人/民國人的身分衝突。有一部分去了台灣讀書工作生活。

另一方面就是港英在雙十暴動/六七暴後有刻意不鼓勵港台交流,避免國共衝突在香港再次上演。

對於平民來講,當年可能就是知道貪腐警察很多都跑去台灣(港台至今沒有引渡條約)


然後就是台灣是國語流行文化的輸出地,鄧麗君等等
PulicatLagoon Great India more than Hindi, Great Britain more than English.
国府迁台初期,香港一线球星纷纷加盟中华民国代表队,而真正的香港代表队反倒只有次一级的本港球员。可以说那是中国足球历史上真正的高光时刻。后来当中共代替国府取得联合国中华席位以后,香港籍球员便不再选择为“中华”台北而战。
springwood 既来之则润之
那时飞台湾是需要在香港转机的

目测明年开始也得这样了
is6tank 70后反革命
我家刚好有香港人,台湾人。
大家族一直到80年代中期才在香港第一次聚会。
我感觉90年代前台湾香港肯定有很多跟我家情况一样的家族,说明这三个地方的人都是或多或少有血缘关系的华人群体,比美国的白人要亲近得多。
不过我是大陆出生长大的支人(现在是美国人,脱支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刚来美国的时候还劝一个菲律宾小学妹不要学日语,现在想起来非常傻逼,20年前的事情了。)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