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台湾的国语发音?日漫台配的那种~不是台湾腔
小时候看《蜡笔小新》,好喜欢台湾版的配音,很自然很舒服。
大陆的配音就没有那种自然的味道。而且我们现实生活中没人像电视配音里那么说话吧?
建国前的国语发音,是不是就是和台湾新闻、动漫台配一样的?怎样可以学会这种正统的台湾国语发音?(不要志玲姐姐台湾腔)
真诚提问,希望各路语言高手支招。
大陆的配音就没有那种自然的味道。而且我们现实生活中没人像电视配音里那么说话吧?
建国前的国语发音,是不是就是和台湾新闻、动漫台配一样的?怎样可以学会这种正统的台湾国语发音?(不要志玲姐姐台湾腔)
真诚提问,希望各路语言高手支招。
同愛台灣配音版
台配小丸子的旁白先生真是一絕,個人覺得那淡定的吐槽語調比日語原版都不輸了
中配版就很做作很惡心
如果不是專業聲優,一般配音聼上去都會有點棒讀感的,就連職業演員不少也會有棒讀(從這個角度來說美漫配音很多都是演員卻棒讀感不强真的很了不起)
但是就算你現實中不會這麽説話,加上畫面和可能有點加工什麽的,聼上去才不棒讀
1. 肯定不是
至少以前的廣東人一定是說粵語的,聼上去會一點不像台灣……
2. 多聽
其實如果速成的話,句尾音擺平,輕聲讀成第一聲,就能速成一種中國人聼不出但台灣人聼得出的僞台灣腔……
台配小丸子的旁白先生真是一絕,個人覺得那淡定的吐槽語調比日語原版都不輸了
中配版就很做作很惡心
而且我们现实生活中没人像电视配音里那么说话吧?
如果不是專業聲優,一般配音聼上去都會有點棒讀感的,就連職業演員不少也會有棒讀(從這個角度來說美漫配音很多都是演員卻棒讀感不强真的很了不起)
但是就算你現實中不會這麽説話,加上畫面和可能有點加工什麽的,聼上去才不棒讀
建国前的国语发音,是不是就是和台湾新闻、动漫台配一样的?怎样可以学会这种正统的台湾国语发音?
1. 肯定不是
至少以前的廣東人一定是說粵語的,聼上去會一點不像台灣……
2. 多聽
其實如果速成的話,句尾音擺平,輕聲讀成第一聲,就能速成一種中國人聼不出但台灣人聼得出的僞台灣腔……
曾經有段時間 台灣動畫迷都嫌 台灣配音員很假 做作 不了解日本原作的原意等等
台灣配音員的歷史 好像從廣播電台開始 到所謂老三台電視台 這段時期要求使用某種標準的國語 台灣很多人都很反感 可能也有外省人的因素 他們都說以前娛樂界都是外省人控制 所以做不好
在民主化之後有三個變化 一個是本土化 我感覺 最受歡迎的台灣配音員 好像是林協忠先生的烏龍派出所 有使用台語 而且演技經驗豐富
另一個可能是跟內容創作較自由有關係 舊式翻譯要求某種風格 新的翻譯容許自由的風格 也容許使用方言 這和本土化有一點關係 以前還有人說這是惡搞的風格 但是實際是哪種風格 我不確定
還有是設備與技術的進步 我想所謂口音是一回事 有某種程度主觀 (可能今天台灣給人某種印象 台灣腔就變好聽了) 但是設備與技術的進步應該是不可或缺的 配音工作很複雜 從翻譯到後製 都有可以提高品質的原因 我想不能全部歸功於政治因素
我聽說林協忠先生不但經驗豐富 而且是有技術的領班 可以指導其他配音員做出他想要的整體效果
而以前動畫迷抱怨的 台灣配音做作等 也不能全怪罪到省籍 政治因素 有可能 時間不夠趕工錄製 品質就差了 以前翻譯日文可能也不如現在厲害
雖然說 從平均水平來看 的確是 以前外省人控制的時期作不好 現在台灣人本土化的時期作得好 但我覺得這太簡化 也忽略很多技術細節
小丸子的配音 到底是為何作出決定 最後作出結果 我不知道 不過還有一個雞與牛的配音 也有類似的東西
台灣配音員的歷史 好像從廣播電台開始 到所謂老三台電視台 這段時期要求使用某種標準的國語 台灣很多人都很反感 可能也有外省人的因素 他們都說以前娛樂界都是外省人控制 所以做不好
在民主化之後有三個變化 一個是本土化 我感覺 最受歡迎的台灣配音員 好像是林協忠先生的烏龍派出所 有使用台語 而且演技經驗豐富
另一個可能是跟內容創作較自由有關係 舊式翻譯要求某種風格 新的翻譯容許自由的風格 也容許使用方言 這和本土化有一點關係 以前還有人說這是惡搞的風格 但是實際是哪種風格 我不確定
還有是設備與技術的進步 我想所謂口音是一回事 有某種程度主觀 (可能今天台灣給人某種印象 台灣腔就變好聽了) 但是設備與技術的進步應該是不可或缺的 配音工作很複雜 從翻譯到後製 都有可以提高品質的原因 我想不能全部歸功於政治因素
我聽說林協忠先生不但經驗豐富 而且是有技術的領班 可以指導其他配音員做出他想要的整體效果
而以前動畫迷抱怨的 台灣配音做作等 也不能全怪罪到省籍 政治因素 有可能 時間不夠趕工錄製 品質就差了 以前翻譯日文可能也不如現在厲害
雖然說 從平均水平來看 的確是 以前外省人控制的時期作不好 現在台灣人本土化的時期作得好 但我覺得這太簡化 也忽略很多技術細節
小丸子的配音 到底是為何作出決定 最後作出結果 我不知道 不過還有一個雞與牛的配音 也有類似的東西
你說的那種台配卡通腔調,40歲以下的台灣人都是這樣講話
你想模仿的話就多看幾個台灣Youtuber的頻道
例如超粒方、血多、Onion man、chillseph、賀瓏、反正我很閒
台灣人講話不捲舌,所以千萬不要捲舌,捲舌會顯得很土或做作
語速也不要太快
我知道牆內有一些影片在教人怎麼講台灣腔
但我要說那可能是幾個半調子自己用想像力創造出來的,現實生活中台灣年輕人沒人那樣講話
忘掉那些影片
專心看我上面說的那幾個Youtube頻道
認真模仿的話一年後會有頗有效果
你想模仿的話就多看幾個台灣Youtuber的頻道
例如超粒方、血多、Onion man、chillseph、賀瓏、反正我很閒
台灣人講話不捲舌,所以千萬不要捲舌,捲舌會顯得很土或做作
語速也不要太快
我知道牆內有一些影片在教人怎麼講台灣腔
但我要說那可能是幾個半調子自己用想像力創造出來的,現實生活中台灣年輕人沒人那樣講話
忘掉那些影片
專心看我上面說的那幾個Youtube頻道
認真模仿的話一年後會有頗有效果
題主可以去YT上看這些配音員的訪談。例如蠟筆小新、柯南、漩渦鳴人等角色的配音員是蔣篤慧女士(1970年6月11日-2019年9月16日),她平常說話時和配音是不太一樣的。
1932~1949年以前,中國大陸的官話,都是以《國音常用字彙》(新國音)為標準。《國音常用字彙》在google搜索還找的到。1945年國民政府在台灣推行標準音時,才改稱「國語」。題主想知道那時的標準音,找《國音常用字彙》就是了。
台灣現行用的標準讀音,與1932年的新國音也已經不太一樣,不少讀音依照台灣社會上常讀的發音改過。
1932~1949年以前,中國大陸的官話,都是以《國音常用字彙》(新國音)為標準。《國音常用字彙》在google搜索還找的到。1945年國民政府在台灣推行標準音時,才改稱「國語」。題主想知道那時的標準音,找《國音常用字彙》就是了。
台灣現行用的標準讀音,與1932年的新國音也已經不太一樣,不少讀音依照台灣社會上常讀的發音改過。
很多人說台灣zh不捲舌,其實是有的,舌頭還是會碰到牙齒,只是比較不明顯,大部分發音標準的人zh和z很絕對不會搞混
很多支人説台灣發音不標準,我反而覺得台灣的發音比較標準...只是台灣説話Intonation沒那麽誇張,語調比較平,北京人intonation太重了反而聽了奇怪
很多支人説台灣發音不標準,我反而覺得台灣的發音比較標準...只是台灣説話Intonation沒那麽誇張,語調比較平,北京人intonation太重了反而聽了奇怪
跟我一起說:江西簡稱是贛,江西有一片樹林,樹林裡有一棵年代久遠的樹,簡稱,贛林老木。
看台配蜡笔小新,不开玩笑
唯一一个我觉得能跟日配五五开的。
唯一一个我觉得能跟日配五五开的。
魔剑美神(秀逗魔导士)还有灌篮高手的台版都挺好的。我记得冯友薇应该也配过蜡笔小新。另外暗黑3台版CV也不错,比较喜欢女秘术那种声线
现在的国语已经完全变成你说的台湾腔了吧?至少我看台视新闻的播音员已经没有你说的那种发音了。好像老的综艺节目里比如费玉清主持的时候使用的还是你说的那种国语
臺灣發音的特點包括:
作為詞綴的輕聲音不常輕讀(~子例外)(例如:饅頭)
翹舌音不(支、吃、師)明顯,至少不像大陸腔那麼明顯
幾乎不會有兒化韻(~兒)
大概有這些,歡迎補充。
作為詞綴的輕聲音不常輕讀(~子例外)(例如:饅頭)
翹舌音不(支、吃、師)明顯,至少不像大陸腔那麼明顯
幾乎不會有兒化韻(~兒)
大概有這些,歡迎補充。
建國前的國語發音跟現在的臺灣的國語發音肯定不一樣啊,你看看50年代的大陸電影和播報就知道了。
不知道你指的是不是老一輩的臺灣配音員那種發音?像「新白娘子傳奇」、「還珠格格」裏的五阿哥和紫薇那種配音?
還是指臺灣對於漢字的讀音?臺灣和大陸有200多個漢字的讀音是不同的。
不知道你指的是不是老一輩的臺灣配音員那種發音?像「新白娘子傳奇」、「還珠格格」裏的五阿哥和紫薇那種配音?
還是指臺灣對於漢字的讀音?臺灣和大陸有200多個漢字的讀音是不同的。
多看看台灣的配音節目就好了啊⋯⋯台灣的配音水平的確不錯喔

我觉得邓丽君去日本之前的国语发音挺标准的,但是去的地方多了就感觉有点掺了,比如她唱歌的时候ㄐㄑㄒ这几个声母的发音比较类似日语ジチシ,平时说话的时候也有点平翘舌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