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武汉在一月就控制住了疫情
原文已被橄榄
Archive归档: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20041613/https://mp.weixin.qq.com/s/QKCuBYOnE-CwlLSjT2_A-g
1月23日号武汉封城后,对于武汉有关部门的批判就一直不绝于耳,接着湖北和武汉的一把手双双下台。直到今天,全国各地饱受武汉疫情失控带来的恶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曾默默想象过一个理想中的情景:“如果武汉的动作早一点,在新冠传播还没那么大规模的时候就将其控制住,那该多好啊?”
这种想象固然是美好的。鉴于目前外界主要在批判“武汉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这次我们不妨反向思维一下——假设武汉做对了,决策者在疫情蔓延初期就决心将其破灭,那么,会有什么结果?
秉承着你行你上的原则,这里就假设你是决策者。虽然武汉在疫情初期的一系列决策和责任问题还没有水落石出,但所有重大决策都绕不过行政部门,所以这里你大致就是个“能拍板的官”。在2019年12月底,你遇到了还在萌芽之中的新冠疫情。
正好,最近《中华流行病学杂志》预出版了一篇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论文,来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论文分析了7万多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进行了发病日期回溯,是一个非常好的参考。文章显示:在2019年12月31日之前,武汉和湖北就可能已经出现了104名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者,并在之后的10天里增加了653人,然后再在1月11日到20日之间又暴增5417,并在1月的最后10天里彻底爆发,新出现了26468人发病。
假设论文能较为准确地还原当时武汉的情况,那么在2019年底,你至少也要面对几十个新冠肺炎患者了,这时候你该怎么做?
1
按照比较理想化的想法,你应该接受医学专家的建议(如果有建议的话),不仅要谨慎对待已经收治的新冠病人,避免感染医护人员,还要严格追溯他们的接触对象,逐一排查、隔离,不放过任何漏网之鱼。
同时,你似乎应该公开消息。告知市民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肺炎疫情,哪怕当时并不能100%确认会人传人,但也应该建议大家注意防范,减少去公共场合的次数。像是万家宴这种大型群体活动,应该及时叫停。
当然,随着排查和隔离工作的进行,和疫情公告的发布,群众会紧张,会出现恐慌情绪,超市理所应当会出现抢购风潮,就跟当年抢盐似的。总而言之,大众第一时间的恐慌行为是不可避免的。
但在理想情况下,由于处理及时,感染人数较少,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控,病患终于被悉数收治隔离,再无新增,死亡人数或许只有十几个。一场原本可能席卷全国的灾难,就这样被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所以你立功了吗?
没有呀。
因为你把它提前消灭了,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大型疫情。瘟疫和地震海啸等天灾不同的是,后两者就算做足防范,灾难依然会实打实地到来,所有人都能对灾难的规模感同身受。至于疫情,你把它提前灭了,大灾难就没了,它就变成了一个“死亡十几人”的局部事件,就像走进了另一条世界线,没有瘟疫,岁月继续静好。
与此同时,你为了控制这个“局部问题”而推出的各种举措,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实打实的。考虑到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即使感染人数有限,也必然会消耗多余的社会资源来严防死守。在防治过程中,人们会恐慌,周边地区也跟着一起人心浮动,而一直很看重“稳”的上级,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不稳”。
结果会变成,你的决策是 “反应过度“和“小题大做”,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影响,带来了负面效果。别说什么“我避免了潜在的大瘟疫”,瘟疫既然没有发生,它就不存在啊。而你带来的“乱”却是实打实的,还在年关上给很多行政部门增加了压力,自己的仕途可想而知。
中国有个扁鹊三兄弟的故事,说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最菜。”魏王说:“你给我解释下。”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病人自己不觉得有病,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病人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在患处敷药,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魏王大悟。
2
新冠看上去是防疫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个政治问题。如果你身在其位,足够理性,就会选择谨慎而保守的路线——既然自己只需要对上级负责,那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遵守纪律,等待上级指示。涉身其中的其他知情者也会很谨慎,类似的利害关系,大家都懂。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决策者,你能做出什么“既能最大程度保护民众,又能明哲保身”的决定呢?
你可能会说,我才不要什么理性自保,哪怕对自己有风险,我也要把疫情最早公之于众!
2003年非典的时候,还真有这么一位不守纪律的老伯,这里简称他为蒋医生。4月3日,卫生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北京只有12例,死亡3例”和“欢迎世界各地来华旅游”的时候,蒋医生给媒体发邮件披露了真实情况,并接受了《时代》等外媒采访。在外部媒体舆论的压力下,最终迫使国内严肃重视疫情,全面公布病例数字。
蒋医生的做法,要是放在当下,跟里通外敌差不多,要被很多人打成敌特的。当然蒋现在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被低调处理,其名字自从2003年之后就极少被提及。虽然在当时,蒋获得了一定的肯定,在媒体上有着正面的形象。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人民网转载,顺便感受一下2003年的舆论环境
时隔17年,肺炎疫情又来了。这次我们没有等来另一个不守纪律的蒋医生,只等来了一个李医生。但李医生只是在微信群里说了一句就给“明白”了,说明经过这些年,我们防范不守纪律分子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003年,《三联生活周刊》给蒋医生做了一期封面故事,结尾是这样的:
你现在回过头来看,无论蒋医生还是李医生,他们的本职工作都与肺炎相去甚远。蒋医生是普通外科,而李医生是眼科。这也印证了上面这段报道,“比他更了解情况的可能有上百人”,无一人站出来。
而这些没有站出来的人,并不是坏人,他们只是普通人,只是遵守了纪律。相信随着防范技术的进步,未来如果有下次疫情,一定会杜绝这种不守纪律的分子出现。
3
当然,“如果武汉早早控制住了疫情”只是一个假设。在现实里,你既不是决策者,也没什么“理想情况”。现实不是非黑即白,存在着大量折中的办法。那么,有没有既守纪律,又能高效办事——既不公开引起恐慌,又能迅速干掉新冠状疫情的方法呢?
理论上有,即常见的“内紧外松”策略。
“内紧外松”看上去是个很正确的办法。对内,将其当成高传染性的疾病来谨慎对待,隔离病例,做好防护,严格追查密切接触者。对外,则先封锁消息,避免引起恐慌。在大众不知道的地方,防疫和医务人员进行艰苦卓绝的病毒剿灭战,将新冠的影响降至最低。
关于“内紧外松”,可以看到一些一线媒体的报道:
总之,“内紧外松”是一个理想的处理方式,也符合人们下意识的认知。但如你所见,“内紧外松”后果一塌糊涂,那么这个理想模型的问题在哪呢?
问题就出在,它就没给出“内”和“外”的界限啊。
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是“内”吗?理论上应该是的。呼吸科的医生们,应该戴上最专业的口罩,穿上防护服。那么问题来了,其他科室的医生算“内”吗?要不要也配上相应的防护?李医生的眼科呢,算不算内?好像又该算又不该算。算,知道的人太多,容易泄密。不算,那他们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偶尔和病患打个照面也可能被感染,感染根本无法控制。
进一步的,既然要防治传染病,那么务必要对患者密切接触的人进行彻底的摸排。这些前去摸排的工作人员,算不算内?不算,他们就有二次感染的危险。算,就要给他们相应的专业防护——这些穿着防护服办事的人,势必会引起大众的注意,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猜测。
还有像万家宴这种群体活动,按理说得停办。那么相应的负责人,算不算“内”?告诉实情,容易走漏消息引发恐慌,不告诉,容易引发猜疑。
同理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这场暗战里,总有一些人游离在内外之间,产生松和紧的矛盾,导致所谓的“内紧外松”根本不可能按照理想的方向执行下去。
事实上也的确没执行下去。回过头来看,武汉选择了保守的方式——为了避免疫情的消息传播,很多一线医务人员也不算“内”。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上报了不明肺炎情况的武汉市中心医院,从1月2日起,医院就要求医务人员之间避免谈及病情,对于前来就诊的患者,医生们也只能讳莫如深。
该院的急诊科主任艾芬,曾多次上报新冠相关病例,希望能够引起重视,担心“一旦急诊科医生或者护士被感染得病了,就很麻烦”。在和医院反映情况无果后,1月1日起,艾芬只能要求自己科室的医护人员先戴起了N95口罩。1月2日,艾芬被医院监察科纪委约谈,领导批评她“作为专业人士没有原则,造谣生事,不负责任”。艾芬提及了这个病可以人传人,但没有获得任何回应。
总结来说,“内紧外松”单独来看没有意义,看上去正确但没有执行性,只有它和配套的定义、可行的办法一起出现时才有价值,比如知情到哪一级,防护到哪一级,对相关人员是否约束力、如何责罚奖励等等。
4
说了这么多,武汉真的不可能在早期控制疫情吗?
我觉得其实也有可能。这事儿的难度在于,你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节点,当疫情已经有了初步的扩散,感染人数具备了一定的数量级,动用社会力量来抗疫就显得顺利成章。
根据前面提到的论文数据,这个时间点最合适的区间就是1月上半截。1月1日~10日之间,在武汉和湖北的感染者上升到了653人,然后1月11日到20日之间又暴增5417。往前太少往后太多还有春运,10号左右公开疫情集中治理似乎最为合适。
然而,武汉卫健委从1月6日到17日这十二天里,通报的病例增加数是0。这期间,1月6日到10日,武汉开了个会。1月11日到17日,湖北省开了个会。
为什么开会期间就不能有新增了?开会期间不能做的事海了去了,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Archive归档: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20041613/https://mp.weixin.qq.com/s/QKCuBYOnE-CwlLSjT2_A-g
1月23日号武汉封城后,对于武汉有关部门的批判就一直不绝于耳,接着湖北和武汉的一把手双双下台。直到今天,全国各地饱受武汉疫情失控带来的恶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曾默默想象过一个理想中的情景:“如果武汉的动作早一点,在新冠传播还没那么大规模的时候就将其控制住,那该多好啊?”
这种想象固然是美好的。鉴于目前外界主要在批判“武汉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这次我们不妨反向思维一下——假设武汉做对了,决策者在疫情蔓延初期就决心将其破灭,那么,会有什么结果?
秉承着你行你上的原则,这里就假设你是决策者。虽然武汉在疫情初期的一系列决策和责任问题还没有水落石出,但所有重大决策都绕不过行政部门,所以这里你大致就是个“能拍板的官”。在2019年12月底,你遇到了还在萌芽之中的新冠疫情。
正好,最近《中华流行病学杂志》预出版了一篇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论文,来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论文分析了7万多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进行了发病日期回溯,是一个非常好的参考。文章显示:在2019年12月31日之前,武汉和湖北就可能已经出现了104名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者,并在之后的10天里增加了653人,然后再在1月11日到20日之间又暴增5417,并在1月的最后10天里彻底爆发,新出现了26468人发病。
假设论文能较为准确地还原当时武汉的情况,那么在2019年底,你至少也要面对几十个新冠肺炎患者了,这时候你该怎么做?
按照比较理想化的想法,你应该接受医学专家的建议(如果有建议的话),不仅要谨慎对待已经收治的新冠病人,避免感染医护人员,还要严格追溯他们的接触对象,逐一排查、隔离,不放过任何漏网之鱼。
同时,你似乎应该公开消息。告知市民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肺炎疫情,哪怕当时并不能100%确认会人传人,但也应该建议大家注意防范,减少去公共场合的次数。像是万家宴这种大型群体活动,应该及时叫停。
当然,随着排查和隔离工作的进行,和疫情公告的发布,群众会紧张,会出现恐慌情绪,超市理所应当会出现抢购风潮,就跟当年抢盐似的。总而言之,大众第一时间的恐慌行为是不可避免的。
但在理想情况下,由于处理及时,感染人数较少,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控,病患终于被悉数收治隔离,再无新增,死亡人数或许只有十几个。一场原本可能席卷全国的灾难,就这样被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所以你立功了吗?
没有呀。
因为你把它提前消灭了,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大型疫情。瘟疫和地震海啸等天灾不同的是,后两者就算做足防范,灾难依然会实打实地到来,所有人都能对灾难的规模感同身受。至于疫情,你把它提前灭了,大灾难就没了,它就变成了一个“死亡十几人”的局部事件,就像走进了另一条世界线,没有瘟疫,岁月继续静好。
与此同时,你为了控制这个“局部问题”而推出的各种举措,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实打实的。考虑到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即使感染人数有限,也必然会消耗多余的社会资源来严防死守。在防治过程中,人们会恐慌,周边地区也跟着一起人心浮动,而一直很看重“稳”的上级,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不稳”。
结果会变成,你的决策是 “反应过度“和“小题大做”,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影响,带来了负面效果。别说什么“我避免了潜在的大瘟疫”,瘟疫既然没有发生,它就不存在啊。而你带来的“乱”却是实打实的,还在年关上给很多行政部门增加了压力,自己的仕途可想而知。
中国有个扁鹊三兄弟的故事,说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最菜。”魏王说:“你给我解释下。”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病人自己不觉得有病,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病人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在患处敷药,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魏王大悟。
新冠看上去是防疫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个政治问题。如果你身在其位,足够理性,就会选择谨慎而保守的路线——既然自己只需要对上级负责,那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遵守纪律,等待上级指示。涉身其中的其他知情者也会很谨慎,类似的利害关系,大家都懂。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决策者,你能做出什么“既能最大程度保护民众,又能明哲保身”的决定呢?
你可能会说,我才不要什么理性自保,哪怕对自己有风险,我也要把疫情最早公之于众!
2003年非典的时候,还真有这么一位不守纪律的老伯,这里简称他为蒋医生。4月3日,卫生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北京只有12例,死亡3例”和“欢迎世界各地来华旅游”的时候,蒋医生给媒体发邮件披露了真实情况,并接受了《时代》等外媒采访。在外部媒体舆论的压力下,最终迫使国内严肃重视疫情,全面公布病例数字。
蒋医生的做法,要是放在当下,跟里通外敌差不多,要被很多人打成敌特的。当然蒋现在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被低调处理,其名字自从2003年之后就极少被提及。虽然在当时,蒋获得了一定的肯定,在媒体上有着正面的形象。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人民网转载,顺便感受一下2003年的舆论环境
时隔17年,肺炎疫情又来了。这次我们没有等来另一个不守纪律的蒋医生,只等来了一个李医生。但李医生只是在微信群里说了一句就给“明白”了,说明经过这些年,我们防范不守纪律分子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003年,《三联生活周刊》给蒋医生做了一期封面故事,结尾是这样的:
“……比他更了解情况的可能有上百人,但只有他站了出来。我是一个传染科大夫,这件事应该是我做的,而我没有做,不但过去没能做到,以后恐怕也难以做到。真的,我做不到……所以,他对我们也是精神上的刺激,我由衷地钦佩他。”说这些话时,蒋的大学同学、72岁的朱纯吾老医生眼圈微微泛起了泪花。
你现在回过头来看,无论蒋医生还是李医生,他们的本职工作都与肺炎相去甚远。蒋医生是普通外科,而李医生是眼科。这也印证了上面这段报道,“比他更了解情况的可能有上百人”,无一人站出来。
而这些没有站出来的人,并不是坏人,他们只是普通人,只是遵守了纪律。相信随着防范技术的进步,未来如果有下次疫情,一定会杜绝这种不守纪律的分子出现。
当然,“如果武汉早早控制住了疫情”只是一个假设。在现实里,你既不是决策者,也没什么“理想情况”。现实不是非黑即白,存在着大量折中的办法。那么,有没有既守纪律,又能高效办事——既不公开引起恐慌,又能迅速干掉新冠状疫情的方法呢?
理论上有,即常见的“内紧外松”策略。
“内紧外松”看上去是个很正确的办法。对内,将其当成高传染性的疾病来谨慎对待,隔离病例,做好防护,严格追查密切接触者。对外,则先封锁消息,避免引起恐慌。在大众不知道的地方,防疫和医务人员进行艰苦卓绝的病毒剿灭战,将新冠的影响降至最低。
关于“内紧外松”,可以看到一些一线媒体的报道:
《三联生活周刊》:武汉的一位医生将武汉卫生系统初期对新冠肺炎的举措解读为“内紧外松”: “紧” 是及时发现病例,并做了严格的隔离和应对; “松” 则是没有大范围地公告社会,让大家对疾病提起警惕,也没有号召大家戴口罩。
《新京报》: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疾控中心从最早开始,就把新冠肺炎当作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来对待,第一时间采取了密切接触者管理等措施,但公布信息是“谨慎的”,从开始的“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到“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对疾病的认识有个过程,和病例诊断、实验室检测结果逐步用于病人的甄别有关。
总之,“内紧外松”是一个理想的处理方式,也符合人们下意识的认知。但如你所见,“内紧外松”后果一塌糊涂,那么这个理想模型的问题在哪呢?
问题就出在,它就没给出“内”和“外”的界限啊。
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是“内”吗?理论上应该是的。呼吸科的医生们,应该戴上最专业的口罩,穿上防护服。那么问题来了,其他科室的医生算“内”吗?要不要也配上相应的防护?李医生的眼科呢,算不算内?好像又该算又不该算。算,知道的人太多,容易泄密。不算,那他们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偶尔和病患打个照面也可能被感染,感染根本无法控制。
进一步的,既然要防治传染病,那么务必要对患者密切接触的人进行彻底的摸排。这些前去摸排的工作人员,算不算内?不算,他们就有二次感染的危险。算,就要给他们相应的专业防护——这些穿着防护服办事的人,势必会引起大众的注意,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猜测。
还有像万家宴这种群体活动,按理说得停办。那么相应的负责人,算不算“内”?告诉实情,容易走漏消息引发恐慌,不告诉,容易引发猜疑。
同理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这场暗战里,总有一些人游离在内外之间,产生松和紧的矛盾,导致所谓的“内紧外松”根本不可能按照理想的方向执行下去。
事实上也的确没执行下去。回过头来看,武汉选择了保守的方式——为了避免疫情的消息传播,很多一线医务人员也不算“内”。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上报了不明肺炎情况的武汉市中心医院,从1月2日起,医院就要求医务人员之间避免谈及病情,对于前来就诊的患者,医生们也只能讳莫如深。
该院的急诊科主任艾芬,曾多次上报新冠相关病例,希望能够引起重视,担心“一旦急诊科医生或者护士被感染得病了,就很麻烦”。在和医院反映情况无果后,1月1日起,艾芬只能要求自己科室的医护人员先戴起了N95口罩。1月2日,艾芬被医院监察科纪委约谈,领导批评她“作为专业人士没有原则,造谣生事,不负责任”。艾芬提及了这个病可以人传人,但没有获得任何回应。
总结来说,“内紧外松”单独来看没有意义,看上去正确但没有执行性,只有它和配套的定义、可行的办法一起出现时才有价值,比如知情到哪一级,防护到哪一级,对相关人员是否约束力、如何责罚奖励等等。
说了这么多,武汉真的不可能在早期控制疫情吗?
我觉得其实也有可能。这事儿的难度在于,你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节点,当疫情已经有了初步的扩散,感染人数具备了一定的数量级,动用社会力量来抗疫就显得顺利成章。
根据前面提到的论文数据,这个时间点最合适的区间就是1月上半截。1月1日~10日之间,在武汉和湖北的感染者上升到了653人,然后1月11日到20日之间又暴增5417。往前太少往后太多还有春运,10号左右公开疫情集中治理似乎最为合适。
然而,武汉卫健委从1月6日到17日这十二天里,通报的病例增加数是0。这期间,1月6日到10日,武汉开了个会。1月11日到17日,湖北省开了个会。
为什么开会期间就不能有新增了?开会期间不能做的事海了去了,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11 个评论
1个月内解决我个人觉得有点悬。
可能是党强行解决,拍案说解决其他人不许反对来处理。
现在复工只会也绝对会造成第二波感染大爆发。
就看之后党如果要强行压数据,死亡人数要怎么解决,医疗紧张要怎么解决。
可能是党强行解决,拍案说解决其他人不许反对来处理。
现在复工只会也绝对会造成第二波感染大爆发。
就看之后党如果要强行压数据,死亡人数要怎么解决,医疗紧张要怎么解决。
如果共产党不反人类,就不会出现大饥荒、大跃进、文革、八九六四、镇压法轮功、迫害新疆人、强拆等等问题了。
世 界 线 变 动
如果你疫情不能控制
每天想我医治
如果你说我们有鼻子
如果你砍我的碘液
挺我爱的习帝
如果你能带我疫区旅行
魔 幻 中 国
如果你疫情不能控制
每天想我医治
如果你说我们有鼻子
如果你砍我的碘液
挺我爱的习帝
如果你能带我疫区旅行
魔 幻 中 国
傻逼文章,明明就是制度的锅,就是因为只对上面负责所以什么东西都等命令,包子应该一开始以为没事,结果一个命令按兵不动所有人动弹不得就好像星际争霸别人开分矿你不去骚扰,结果人家起来把你的落花流水
上帝视角管理国家就是傻逼
上帝视角管理国家就是傻逼
如果共产党不反人类,就不会出现大饥荒、大跃进、文革、八九六四、镇压法轮功、迫害新疆人、强拆等等问题了...
全都是中央的命令。智囊团都是些邪恶人事,领导人也不会判断
如果 中共对人民能有一丝怜悯,能按照正常人类的逻辑行事,今天也不会这么多人声讨它了。
中共不倒,就算武汉封住了疫情,明天也会在别的事情上栽下去。心术不正,手段卑鄙,目的邪恶,靠运气能撑得了多久?
中共不倒,就算武汉封住了疫情,明天也会在别的事情上栽下去。心术不正,手段卑鄙,目的邪恶,靠运气能撑得了多久?
全都是中央的命令。智囊团都是些邪恶人事,领导人也不会判断
大撒币以为共产党可以保住他的权利,没想到共产党已经是强弩之末,一推就倒,还靠他来维护呢!他现在里外不是人,没人真心对他,都在骗他,特务都是蛤膜的人。
大撒币以为共产党可以保住他的权利,没想到共产党已经是强弩之末,一推就倒,还靠他来维护呢!他现在里外不...
宪都修了,功过史书上必是他一人顶。要我当官我也只听命令。江泽民不愧是40年代大学生从底层上去的,玩弄权术秒杀维尼熊
宪都修了,功过史书上必是他一人顶。要我当官我也只听命令。
就说他傻到啥程度了,好处都让别人得了,锅他背,共产党所有的锅都他背!不解体共产党,他没好。
傻逼文章,明明就是制度的锅,就是因为只对上面负责所以什么东西都等命令,包子应该一开始以为没事,结果一...
阅读理解零分。
注意,本文发表在墙内,阅读受众为墙内群众,旨在提供正常国家应对未知病毒的视角,难道只要不是直球冲塔就是为中央开脱了?
需明白理念宣传需要讲究传播策略。如果不稍稍站在中共国普通人的角度说话,恐怕文章本身就根本无法发出,即使其中反共内容均为事实也无法形成足够影响力。这也是海外民运、法轮功与部分葱油存在的缺陷,只顾在小圈子自傲自嗨或互相攻击“你反共不纯粹”,而不去争取connect中间派甚至convert对立派(中共铁粉/小粉红)。
如果还是不明白建议去玩一下Plague Inc.,给自己的病毒起名“反共大业”,传染性就是“反共大业”的传播力,严重性就是“反共大业”内容的劲爆程度,致死性就是“反共大业”成功把小粉红转化为反贼的能力,研究进程就是国宝真人快抓/永久禁言的进度。玩完你就民白了。
阅读理解零分。注意,本文发表在墙内,阅读受众为墙内群众,旨在提供正常国家应对未知病毒的视角,难道只要...
這個比喻可以,我讀完感覺這篇文章還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