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人权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的贡献
内陆媒体一提起「人权」就把它说成是西方的专利,根植于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近年来在汉语中「人权」二字似乎逐渐跟中华文化脱离,甚至给人与其相抵牾的印象。我的从中国大陆来的学生们写论文时,常常把「西方人权」与中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对立,仿佛人权完全时西方的产物,只代表西方社会理念,不适应中国的特别国情。
遇到这样的学生,我就让他们去搜查一下张彭春,这样也许他们可以明白中国也是《世界人权宣言》的始作俑者,也许能看清这个档的成文过程跟帝国主义无关,而它力图打破的正是西方的意识垄断。为了更能说服学生,我找到哈佛大学玛丽·安·格兰顿教授的专著《一个新世界:艾莉诺·罗斯福和世界人权宣言》(A World Made New:Eleanor Roosevelt and the Unvi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阅读一番,自己也好弄清楚张彭春代表中国在撰写这个档过程中的角色。
张彭春是个了不起的人,一八九二年生于天津。一九一零年来麻省伍斯特市的克拉克大学读书,毕业后去哥伦比亚大学读文学和教育学,于一九一五年获得硕士。翌年回国任南开大学代理校长。一九一九年他又赴美读哲学,在哥伦比亚师从大哲学家约翰·杜威,于一九二四年拿到博士。在纽约读书期间,他热衷于戏剧,促使花木兰在百老汇上演(一九二一年),广受好评;他是第一个把花木兰介绍到美国的人。虽然张彭春受到系统的西方教育,他本质上是民国的文人,是文化界的名流,熟读经书,热爱京剧。他的学生包括曹禺也与胡适、徐志摩、梁秋实等人交往密切。三零年代初他曾陪同梅兰芳赴美国和苏联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所在的南开大学被日军轰炸侵占,他男扮女装才得以逃离日军占领区,去西南联大教书。虽然没有深重的党派背景,一九四零年他进入外交部服务,曾出任驻土耳其公使和驻智利大使,后来担任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和经社理事会的首席代表。
一九四七年初,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设立人权委员会,负责起草第一份有普世意义的人权标准条律,重新使两次世界大战后颓丧的世界能有共同和平相处的希望。罗斯福夫人被选为委员会主席,张彭春为副主席,黎巴嫩的查理斯·马利克为书记。犹太人人权领袖李奈-卡辛也非常投入这个档的起草工作。还有许多国家的代表也有加入,但限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代表们个人的智识和能力,他们并没有细致地参加起草。这个工程的真正大脑是张彭春、马利克、卡辛和加拿大的法律教授约翰·韩弗理,尤其是张彭春和马利克。张和马都是学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又都来自非西方社会,他俩力图把人权宣言做成真正对所有族裔和国家都可以接受的档。张彭春认为这个宣言应该宽阔又平等,「既能反映孔子的思想,又能反映汤玛斯·阿奎那的理念。」一开始各国的代表对草稿争执不休,张彭春对他们说:中国是人类的很大部分,有着跟西方基督教完全不同的传统和文化;中国人的理想是优雅的举止和礼仪,但作为中国的代表,他不能把这些写进人权宣言,因为大家要找到普实皆准的标准。他的说法得到人们的认同。
子讨论宣言第一条时,马利克开始强调自由、尊严、和平等是根植于「自然」的人权。虽然这样避开了巴西代表提议的「上帝造人平等」的基督教说法,但张彭春等人认为「自然」之说不够宽阔,不够普世。他提出了一个让委员会比较陌生的概念,就是「仁」,他用「心中有他人」的「二人说」来阐释这个概念。「仁」就是意识到别人跟自己有同样的欲望和需求,应当有同样的权力。这个「仁」的理念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宣言第一条有了定稿:「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力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知,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一位希腊代表反对在第一条就写进「兄弟关系」这个说法,但张彭春坚持认为如果不开篇就写进「兄弟关系」,整个宣言将太个人主义了。他的坚持得到大家的认同。这样宣言就为人类提供了为人为善的标准。这样表达是东西文化优秀的结合。其实,整个《世界人权宣言》说的就是一个「仁」字。
张彭春和马利克常常争辩哲学问题,基本占据了整个委员会的学术争论,两人有时针锋相对,互不让步,但他俩的交锋使讨论更加深入。张比较通达灵活,而且是「变通艺术的大师」。有时别人提出自以为是原创的想法,张彭春竟「能从容地从不同的古老文化历史中拿出先例」,而且他常会找到各方接受的办法,同事们很尊敬他。罗斯福夫人似乎格外愿意接受他的想法。比如,他说的「以善治人」,「权利与义务不可分割」,《宣言》的敦促作用和「法律本身并不不完全管用」等说法。张彭春在人权委员会后期脾气不太好,常发火,主要是国内政局的巨变——北平失守了,解放军挥师南下,他似乎明白自己将不得不流亡海外(他后来移居新泽西,一九五七年心脏病去世)。但他和同僚们撰写的《世界人权宣言》终于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被所有国家接受(四十八票赞成,零票反对,八票弃权),从此成为人类公认的准则,也是全球维权人士心中的指南。
那么为什么中共的喉舌们要把人权完全西方化呢?为什么他们要放弃原属于本国软实力的成就呢?因为《世界人权宣言》使一座灯塔,它的光芒能启明公民的心智。统治者们害怕老百姓开智——明白自己应该跟别人一样生活,于是喉舌们就宣扬人权与国人无关。就像有人把你的东西偷走了,还要坚称它使别人的,你根本消受不起。
作者:哈金(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9%87%91)
写于专栏《湖台夜话》
遇到这样的学生,我就让他们去搜查一下张彭春,这样也许他们可以明白中国也是《世界人权宣言》的始作俑者,也许能看清这个档的成文过程跟帝国主义无关,而它力图打破的正是西方的意识垄断。为了更能说服学生,我找到哈佛大学玛丽·安·格兰顿教授的专著《一个新世界:艾莉诺·罗斯福和世界人权宣言》(A World Made New:Eleanor Roosevelt and the Unvi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阅读一番,自己也好弄清楚张彭春代表中国在撰写这个档过程中的角色。
张彭春是个了不起的人,一八九二年生于天津。一九一零年来麻省伍斯特市的克拉克大学读书,毕业后去哥伦比亚大学读文学和教育学,于一九一五年获得硕士。翌年回国任南开大学代理校长。一九一九年他又赴美读哲学,在哥伦比亚师从大哲学家约翰·杜威,于一九二四年拿到博士。在纽约读书期间,他热衷于戏剧,促使花木兰在百老汇上演(一九二一年),广受好评;他是第一个把花木兰介绍到美国的人。虽然张彭春受到系统的西方教育,他本质上是民国的文人,是文化界的名流,熟读经书,热爱京剧。他的学生包括曹禺也与胡适、徐志摩、梁秋实等人交往密切。三零年代初他曾陪同梅兰芳赴美国和苏联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所在的南开大学被日军轰炸侵占,他男扮女装才得以逃离日军占领区,去西南联大教书。虽然没有深重的党派背景,一九四零年他进入外交部服务,曾出任驻土耳其公使和驻智利大使,后来担任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和经社理事会的首席代表。
一九四七年初,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设立人权委员会,负责起草第一份有普世意义的人权标准条律,重新使两次世界大战后颓丧的世界能有共同和平相处的希望。罗斯福夫人被选为委员会主席,张彭春为副主席,黎巴嫩的查理斯·马利克为书记。犹太人人权领袖李奈-卡辛也非常投入这个档的起草工作。还有许多国家的代表也有加入,但限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代表们个人的智识和能力,他们并没有细致地参加起草。这个工程的真正大脑是张彭春、马利克、卡辛和加拿大的法律教授约翰·韩弗理,尤其是张彭春和马利克。张和马都是学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又都来自非西方社会,他俩力图把人权宣言做成真正对所有族裔和国家都可以接受的档。张彭春认为这个宣言应该宽阔又平等,「既能反映孔子的思想,又能反映汤玛斯·阿奎那的理念。」一开始各国的代表对草稿争执不休,张彭春对他们说:中国是人类的很大部分,有着跟西方基督教完全不同的传统和文化;中国人的理想是优雅的举止和礼仪,但作为中国的代表,他不能把这些写进人权宣言,因为大家要找到普实皆准的标准。他的说法得到人们的认同。
子讨论宣言第一条时,马利克开始强调自由、尊严、和平等是根植于「自然」的人权。虽然这样避开了巴西代表提议的「上帝造人平等」的基督教说法,但张彭春等人认为「自然」之说不够宽阔,不够普世。他提出了一个让委员会比较陌生的概念,就是「仁」,他用「心中有他人」的「二人说」来阐释这个概念。「仁」就是意识到别人跟自己有同样的欲望和需求,应当有同样的权力。这个「仁」的理念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宣言第一条有了定稿:「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力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知,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一位希腊代表反对在第一条就写进「兄弟关系」这个说法,但张彭春坚持认为如果不开篇就写进「兄弟关系」,整个宣言将太个人主义了。他的坚持得到大家的认同。这样宣言就为人类提供了为人为善的标准。这样表达是东西文化优秀的结合。其实,整个《世界人权宣言》说的就是一个「仁」字。
张彭春和马利克常常争辩哲学问题,基本占据了整个委员会的学术争论,两人有时针锋相对,互不让步,但他俩的交锋使讨论更加深入。张比较通达灵活,而且是「变通艺术的大师」。有时别人提出自以为是原创的想法,张彭春竟「能从容地从不同的古老文化历史中拿出先例」,而且他常会找到各方接受的办法,同事们很尊敬他。罗斯福夫人似乎格外愿意接受他的想法。比如,他说的「以善治人」,「权利与义务不可分割」,《宣言》的敦促作用和「法律本身并不不完全管用」等说法。张彭春在人权委员会后期脾气不太好,常发火,主要是国内政局的巨变——北平失守了,解放军挥师南下,他似乎明白自己将不得不流亡海外(他后来移居新泽西,一九五七年心脏病去世)。但他和同僚们撰写的《世界人权宣言》终于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被所有国家接受(四十八票赞成,零票反对,八票弃权),从此成为人类公认的准则,也是全球维权人士心中的指南。
那么为什么中共的喉舌们要把人权完全西方化呢?为什么他们要放弃原属于本国软实力的成就呢?因为《世界人权宣言》使一座灯塔,它的光芒能启明公民的心智。统治者们害怕老百姓开智——明白自己应该跟别人一样生活,于是喉舌们就宣扬人权与国人无关。就像有人把你的东西偷走了,还要坚称它使别人的,你根本消受不起。
作者:哈金(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9%87%91)
写于专栏《湖台夜话》
1 个评论
中共把人权西方化,只是为了用西方这个概念来挑动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而掩盖它剥夺中国人人权的罪恶,而且仅在它有权力剥夺他人人权的时候,它才会叫骂人权。若有一天它们的人权有可能被剥夺,就一定会激烈捍卫它们自己的人权。那时人权在它们眼里就不会是西方专有的东西,而是普世价值了。记得薄熙来出事时,除了平时主张人权的人呼吁要保证薄熙来的人权,还有许多拥护薄熙来的人也都跳出来说要保证薄熙来的人权。刘少奇拿着宪法质问批斗他的人也是一个好例子。其实若老毛站在刘少奇的位置上,他也会主张人权的。
曾经有一个检察院的人在微博诉说,他参加纪念老毛的集会被公安抓了,刑事拘留7天,还要投诉无门,只好在微博上申诉。我告诉他,这一套制度和体制都是老毛建立并流传下来的,并没有因为老毛不在而改变。只是换了主子,他又不识时务,不歌颂新主子,却去捧死皇帝,分明不给新主子面子。既然死心塌地拥护老毛的制度,那么被老毛的制度所治,就是他自己找的。所有这样的人,其实都是在主张自己的权利,而剥夺他人的权利,一旦换个位置,他们的叫声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曾经有一个检察院的人在微博诉说,他参加纪念老毛的集会被公安抓了,刑事拘留7天,还要投诉无门,只好在微博上申诉。我告诉他,这一套制度和体制都是老毛建立并流传下来的,并没有因为老毛不在而改变。只是换了主子,他又不识时务,不歌颂新主子,却去捧死皇帝,分明不给新主子面子。既然死心塌地拥护老毛的制度,那么被老毛的制度所治,就是他自己找的。所有这样的人,其实都是在主张自己的权利,而剥夺他人的权利,一旦换个位置,他们的叫声就会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