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中國水墨畫"?
如題
怎麼評價"中國水墨畫"?
////////
說點小故事,記得當初是先接觸水彩,發揮比較自由,不管是題材上還是使用的一些小技巧,都相當開放,老師也都是鼓勵去嘗試看看;而後有機會去上了幾節水墨畫的課,感覺就很拘謹了,一筆一畫都有他講究的格式在,用了之前的一些東西還被老師念了很久. 個人是感覺缺樂趣了,之後也就沒再接觸了.
怎麼評價"中國水墨畫"?
////////
說點小故事,記得當初是先接觸水彩,發揮比較自由,不管是題材上還是使用的一些小技巧,都相當開放,老師也都是鼓勵去嘗試看看;而後有機會去上了幾節水墨畫的課,感覺就很拘謹了,一筆一畫都有他講究的格式在,用了之前的一些東西還被老師念了很久. 個人是感覺缺樂趣了,之後也就沒再接觸了.
绘画很能体现中国专制的特色:技术进步极其缓慢
《为什么中国几千年的美术史没有诞生素描和透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9627606
中国水墨画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焦点透视和准确的素描关系。导致画面一点都不“写实”。
上面那个答案中,高赞的回答就是这么洗白的中国画的:
总结一下就是,中国画叫散点透视,西方画是焦点透视。二者都是透视,但是散点艺术性更好。
=================================
这个说法完全就是胡说八道,但是很多中国人深信不疑。
焦点透视最早是工程师发现的,之后才渗透到绘画艺术领域之中。
空口无凭,我们来看看几幅画:

明 仇英 园林清课图 轴 透视分析
这个画中,可以看到绿线都是上下平行的,左边房子的绿线,和右边墙壁的绿线角度还不一样。
这就是失真的原因。
人眼看世界的时候,看一个正方体的侧面,上下边缘线,真实的角度应该如白线所示,是交叉的,交叉的点就是焦点,或者叫灭点。
若是平行的,看起来就会很古怪,如同这副画一样。
而且这幅画,左右两边的绿线角度不同,使得画面布局也散落的,各自自成一章。这种画法不是画家故意为之,而是中国人真得不太懂怎么画透视。
同样,焦点透视画起来应该是这样的:
《山水楼阁》——(清)焦秉贞
焦秉贞是清朝人,生卒年不详,大概生活在康熙年间(1700年左右)。他汤若望的学生。是中国最早使用焦点透视绘画的中国人。
https://qph.fs.quoracdn.net/main-qimg-eda6e1ff99183fa97fccd9805175cd64

这幅画是标准的两焦点透视,可以看到,画面中所有的红线,最后都汇集到地平线上两个焦点之上,使得画面非常真实。
======================
而实际上,西方早期,也是散点透视更多:
我当年第一次去LA的盖迪中心,里面最主要的展览,就是按时间排序的,从1300之前开始,每100年有几个展厅,游客仿佛是穿越了时间,看出西方绘画技术,是如何演变的。
若是你也看过一遍,就能很清楚地发现:西方也是先有散点透视,再有焦点透视。
如果我们看1300年文艺复兴之前,欧洲中世纪的油画,会发现它们的画风是这样子地:
安布罗乔·洛伦泽蒂 《The Effects of Good Government》1338年

《Middle Ages》

焦点透视来自于科学技术,而非艺术所需
焦点透视是建筑工程师发现的,他们为了进行建筑设计,绘制更准确的建筑效果图时,发现了焦点透视。
目前发现的,最早运用焦点透视来进行绘画的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著名建筑师Filippo Brunelleschi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他的代表作是“圣母百花大教堂“
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绘制的建筑效果图:

而第一个用把焦点透视运用于绘画的,就是“文艺复兴第一个绘画大师”马萨乔——Masaccio。
下面这副《献金》就运用了焦点透视,可以看到,虽然它的人物依然是散点透视的布局,但是它背景已经是比较准确的焦点透视了,使得建筑的构型非常写实。呈现出极其真实的感觉。

在这副画里的,中心人物正好是背景画面的灭点,这样的构图使得画面突出了中心人物的存在。使得画面剧情更加突出,观众一下子就能把注意力放到画家想要注意的点上。
这样的布局也出现之后的各种传世名作中,比如《最后的晚餐》

画面中,灭点正好在耶稣的头顶,使得观众一下子就把注意力放在耶稣身上。
==================================
这种绘画布局的巧思和技术,直到西洋画传入中国之前,国人是没有任何想象的。
马萨乔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同时期明朝的画家,都是文人画。
比如唐伯虎。
唐寅是明四家,他生活的年代和马萨乔差不多。他的画大概是这样子的

可以看到,唐的画,透视和上面的画一样,都不是焦点透视。屏风的上下边缘都是平行的。
这样使得画家无法像西方画家那样,进行空间立体式的布局,无法通过背景突出画面的主体。观众无法立刻注意到画面的主角。
所以唐伯虎加入了不同的方法,比如人物用对比度更高的颜色,背景则用更均匀的颜色。
因此,画家也无法加入过于复杂的背景,但是为了丰富构图,画家只能在前面则加入植物作为前景,后边加入栏杆。但是很多元素,就不得不舍弃,比如地面,室内建筑。
西洋画中,地面是很基础很常见的内容。《献金》和《最后的晚餐》,都有很复杂的地面和建筑细节。但是中国画中,画面主体若是人物,那么建筑和地面就没有办法画得很细,或者根本就没有办法加入进去,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这个不是风格问题,不是说中国人不想画地面,因为清朝画家引入西洋技法之后,也很喜欢画地面和建筑细节。
而很多中国人都喜欢硬拗,说我们是平行透视,鸟瞰等等。或者说这样的技法艺术性更好,等等。
但是焦点透视,来突出画面布局。这种可以极大丰富图画的技法,中国人若是不懂,怎么可能成不了主流之一呢?
====================
《为什么中国几千年的美术史没有诞生素描和透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9627606
中国水墨画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焦点透视和准确的素描关系。导致画面一点都不“写实”。
上面那个答案中,高赞的回答就是这么洗白的中国画的:
透视一词,翻译于拉丁语Perspicere,本意为“看透”,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叫做远近法,在今天则叫散点透视
西方绘画的理论基础固然是焦点透视,但也绝非是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准确透彻、科学完善的,
诸不知散点透视乃是更有艺术性的构图形式,焦点透视往往包含于散点透视之中,结合多视点、多视域……(balabala,吹散点透视也很好看云云)
总结一下就是,中国画叫散点透视,西方画是焦点透视。二者都是透视,但是散点艺术性更好。
=================================
这个说法完全就是胡说八道,但是很多中国人深信不疑。
焦点透视最早是工程师发现的,之后才渗透到绘画艺术领域之中。
空口无凭,我们来看看几幅画:

明 仇英 园林清课图 轴 透视分析
这个画中,可以看到绿线都是上下平行的,左边房子的绿线,和右边墙壁的绿线角度还不一样。
这就是失真的原因。
人眼看世界的时候,看一个正方体的侧面,上下边缘线,真实的角度应该如白线所示,是交叉的,交叉的点就是焦点,或者叫灭点。
若是平行的,看起来就会很古怪,如同这副画一样。
而且这幅画,左右两边的绿线角度不同,使得画面布局也散落的,各自自成一章。这种画法不是画家故意为之,而是中国人真得不太懂怎么画透视。
同样,焦点透视画起来应该是这样的:
《山水楼阁》——(清)焦秉贞
焦秉贞是清朝人,生卒年不详,大概生活在康熙年间(1700年左右)。他汤若望的学生。是中国最早使用焦点透视绘画的中国人。
https://qph.fs.quoracdn.net/main-qimg-eda6e1ff99183fa97fccd9805175cd64

这幅画是标准的两焦点透视,可以看到,画面中所有的红线,最后都汇集到地平线上两个焦点之上,使得画面非常真实。
======================
而实际上,西方早期,也是散点透视更多:
我当年第一次去LA的盖迪中心,里面最主要的展览,就是按时间排序的,从1300之前开始,每100年有几个展厅,游客仿佛是穿越了时间,看出西方绘画技术,是如何演变的。
若是你也看过一遍,就能很清楚地发现:西方也是先有散点透视,再有焦点透视。
如果我们看1300年文艺复兴之前,欧洲中世纪的油画,会发现它们的画风是这样子地:
安布罗乔·洛伦泽蒂 《The Effects of Good Government》1338年

《Middle Ages》

焦点透视来自于科学技术,而非艺术所需
焦点透视是建筑工程师发现的,他们为了进行建筑设计,绘制更准确的建筑效果图时,发现了焦点透视。
目前发现的,最早运用焦点透视来进行绘画的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著名建筑师Filippo Brunelleschi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他的代表作是“圣母百花大教堂“
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绘制的建筑效果图:

而第一个用把焦点透视运用于绘画的,就是“文艺复兴第一个绘画大师”马萨乔——Masaccio。
下面这副《献金》就运用了焦点透视,可以看到,虽然它的人物依然是散点透视的布局,但是它背景已经是比较准确的焦点透视了,使得建筑的构型非常写实。呈现出极其真实的感觉。

在这副画里的,中心人物正好是背景画面的灭点,这样的构图使得画面突出了中心人物的存在。使得画面剧情更加突出,观众一下子就能把注意力放到画家想要注意的点上。
这样的布局也出现之后的各种传世名作中,比如《最后的晚餐》

画面中,灭点正好在耶稣的头顶,使得观众一下子就把注意力放在耶稣身上。
==================================
这种绘画布局的巧思和技术,直到西洋画传入中国之前,国人是没有任何想象的。
马萨乔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同时期明朝的画家,都是文人画。
比如唐伯虎。
唐寅是明四家,他生活的年代和马萨乔差不多。他的画大概是这样子的

可以看到,唐的画,透视和上面的画一样,都不是焦点透视。屏风的上下边缘都是平行的。
这样使得画家无法像西方画家那样,进行空间立体式的布局,无法通过背景突出画面的主体。观众无法立刻注意到画面的主角。
所以唐伯虎加入了不同的方法,比如人物用对比度更高的颜色,背景则用更均匀的颜色。
因此,画家也无法加入过于复杂的背景,但是为了丰富构图,画家只能在前面则加入植物作为前景,后边加入栏杆。但是很多元素,就不得不舍弃,比如地面,室内建筑。
西洋画中,地面是很基础很常见的内容。《献金》和《最后的晚餐》,都有很复杂的地面和建筑细节。但是中国画中,画面主体若是人物,那么建筑和地面就没有办法画得很细,或者根本就没有办法加入进去,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这个不是风格问题,不是说中国人不想画地面,因为清朝画家引入西洋技法之后,也很喜欢画地面和建筑细节。
而很多中国人都喜欢硬拗,说我们是平行透视,鸟瞰等等。或者说这样的技法艺术性更好,等等。
但是焦点透视,来突出画面布局。这种可以极大丰富图画的技法,中国人若是不懂,怎么可能成不了主流之一呢?
====================
感覺樓主上水墨畫的時候是碰到了糟糕的老師
本來藝術這種東西就是個個人感受
只要你喜歡連畢加索的牛頭不對馬嘴圖都能算藝術,只要你討厭那就是一坨樂色
拿顔料直接潑向畫布也可以算藝術哩,水彩技巧混搭水墨有何不妥
講究格式沒問題,就像音樂有樂理,美術也有專門的理論,西洋流行的理論像是構圖透視什麽的其實也算理論。有理論是一回事,逼著你遵守理論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個人不喜歡水墨畫,比牛頭不對馬嘴的抽象畫好太多了,但沒什麽喜歡的
覺得無趣、沉悶,而且灰不溜秋的不乾净。畫了半天就山水,水上有船這樣的格式,好端端的青山綠水被畫得死氣沉沉
但我也反對樓上説的「進步」「原始」的説法,藝術本來就沒什麽進步不進步的,有的人甚至覺得要故意回歸原始才是一種藝術。你可以不喜歡,那它們在你看來就是一坨樂色,但那不代表任何事
藝術只有「我眼中的藝術」和「我眼中的樂色」,我眼中的藝術可以是你眼中的樂色,反之亦然
本來藝術這種東西就是個個人感受
只要你喜歡連畢加索的牛頭不對馬嘴圖都能算藝術,只要你討厭那就是一坨樂色
拿顔料直接潑向畫布也可以算藝術哩,水彩技巧混搭水墨有何不妥
講究格式沒問題,就像音樂有樂理,美術也有專門的理論,西洋流行的理論像是構圖透視什麽的其實也算理論。有理論是一回事,逼著你遵守理論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個人不喜歡水墨畫,比牛頭不對馬嘴的抽象畫好太多了,但沒什麽喜歡的
覺得無趣、沉悶,而且灰不溜秋的不乾净。畫了半天就山水,水上有船這樣的格式,好端端的青山綠水被畫得死氣沉沉
但我也反對樓上説的「進步」「原始」的説法,藝術本來就沒什麽進步不進步的,有的人甚至覺得要故意回歸原始才是一種藝術。你可以不喜歡,那它們在你看來就是一坨樂色,但那不代表任何事
藝術只有「我眼中的藝術」和「我眼中的樂色」,我眼中的藝術可以是你眼中的樂色,反之亦然
東西方繪畫的起點都差不多,一開始由於掌握的繪畫技巧有限,寫實的程度也就很有限,但基本是沿著一條道路,即從各自的起點通向再現現實的射線式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畫師或者畫家這一職業。
東亞大陸繪畫本來沿著這條射線走,但中途有士大夫橫插一手,這些人沒經過系統性的專業繪畫訓練,畫寫實的話比不過專業畫師,又由於仕途的需要都練過毛筆字,就基於用毛筆寫字的技巧,琢磨出一套局限性很大發展潛力也很有限的繪畫技巧。這些人畫畫是為了抒發政治抱負,既要避諱權力的禁忌,又要準確傳達給觀畫者,形成了以隱喻作為主要表現方式,繪畫技巧和題材都很局限,墨守陳規的畫派,這就是所謂的文人畫。好比在通向再現現實的路上往回走,然後找個地方停下來,把路面拓寬一下就此定居,偶爾也會在周圍轉悠,但最後都會回到定居的地方。這些士大夫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把專業畫師的寫實畫貶為下品,而把自己不那麼寫實的畫捧為上品,典型的外行指導內行,但偏偏這幫人社會地位高,既掌握社會資源又掌握話語權,上層社會的審美觀就被這幫人帶歪了。專業畫師缺乏上層社會的支持,東亞大陸繪畫向再現現實的發展也就趨於停滯了。
西方繪畫沿著這條射線一直走,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有中世紀的黑暗,也有文藝復興的突飛猛進,在再現現實的路上比東亞大陸繪畫前進得更遠。但由於這條路越往前走越難走,西方學院派繪畫在19世紀也發展到了瓶頸。塞尚的貢獻在於,他在這條路上停下來,環顧四周,第一次發現原來繪畫藝術的世界不是一條路,而是一片遼闊的大地,類似打遊戲解鎖了全地圖,自此繪畫藝術脫離以往射線式發展的束縛,得以在遼闊的大地上自由馳騁。
繪畫藝術的世界中自然也包括東亞大陸文人畫定居的那一畝三分地,有一部分東亞大陸人就以此認為東亞大陸繪畫比西方繪畫更早脫離再現現實的束縛,故而東亞大陸寫意繪畫比西方寫實繪畫更先進,其實這些人不過是對繪畫藝術的世界有多寬廣一無所知的井底之蛙而已,以為祖祖輩輩畫地成牢的那一畝三分地就是天下。
東亞大陸繪畫本來沿著這條射線走,但中途有士大夫橫插一手,這些人沒經過系統性的專業繪畫訓練,畫寫實的話比不過專業畫師,又由於仕途的需要都練過毛筆字,就基於用毛筆寫字的技巧,琢磨出一套局限性很大發展潛力也很有限的繪畫技巧。這些人畫畫是為了抒發政治抱負,既要避諱權力的禁忌,又要準確傳達給觀畫者,形成了以隱喻作為主要表現方式,繪畫技巧和題材都很局限,墨守陳規的畫派,這就是所謂的文人畫。好比在通向再現現實的路上往回走,然後找個地方停下來,把路面拓寬一下就此定居,偶爾也會在周圍轉悠,但最後都會回到定居的地方。這些士大夫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把專業畫師的寫實畫貶為下品,而把自己不那麼寫實的畫捧為上品,典型的外行指導內行,但偏偏這幫人社會地位高,既掌握社會資源又掌握話語權,上層社會的審美觀就被這幫人帶歪了。專業畫師缺乏上層社會的支持,東亞大陸繪畫向再現現實的發展也就趨於停滯了。
西方繪畫沿著這條射線一直走,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有中世紀的黑暗,也有文藝復興的突飛猛進,在再現現實的路上比東亞大陸繪畫前進得更遠。但由於這條路越往前走越難走,西方學院派繪畫在19世紀也發展到了瓶頸。塞尚的貢獻在於,他在這條路上停下來,環顧四周,第一次發現原來繪畫藝術的世界不是一條路,而是一片遼闊的大地,類似打遊戲解鎖了全地圖,自此繪畫藝術脫離以往射線式發展的束縛,得以在遼闊的大地上自由馳騁。
繪畫藝術的世界中自然也包括東亞大陸文人畫定居的那一畝三分地,有一部分東亞大陸人就以此認為東亞大陸繪畫比西方繪畫更早脫離再現現實的束縛,故而東亞大陸寫意繪畫比西方寫實繪畫更先進,其實這些人不過是對繪畫藝術的世界有多寬廣一無所知的井底之蛙而已,以為祖祖輩輩畫地成牢的那一畝三分地就是天下。
我突然很有回答这个问题的欲望,倒不是说我多么懂美术,而是因为我看到有个答主用日本水墨画来当答案,他可能没注意到本题其实限定了是中国水墨画。
但是日本水墨画的作画工具其实是非常宽泛的。除了常见的毛笔以外,还有刷子、拖把,甚至还有直尺、漏勺、吹风机……颜料方面虽然限定了水墨,但是也允许使用留白液来对画面进行处理。
这很重要。
水墨画由于限定了无法使用色彩,因此对于深浅对比和精细度的要求就更高,如果我们再将工具限定为毛笔的话,那么唯一能够信赖的就只剩下画师对于笔锋的控制了——很显然,控制毛笔的难度是比较高的。
但人的总精力是有限的,你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控制毛笔,那么其他方面的技巧必然会落了下乘。只不过东亚这地方毕竟人多,人多了以后总会出那么几个大师。某些人所谓“中国画有特殊的美”其实就是他只看过课本上那几张大师作品,但是真讲大师我们就不能搞田忌赛马,把米开朗基罗抬出来以后中国绘师还是没戏。
很可悲的是:由于大师的徒弟往往学会运笔都要花去大把的经历,所以大师的技巧是注定要失传的,而在技巧无法传下来的情况下,中国水墨画的水准也就注定了必然会原地踏步。
当然二者风格不同,所以必然会有人借此狡辩说风格不同不能对比,甚至辩不过人就说别人“反共反魔怔”,这种没理搅三分只能诉诸屁股的行为是最恶心人的。
但是这个时候,日本水墨画的存在恰恰成了破解这种莫名其妙民族自尊心的工具。还是以那张贤狼赫萝为例,它画的好吗?好,但那是融入了日本漫画技巧之后的结果,而日本漫画显然不是从中国水墨画演化而来的。
如果你去看过摄影展,一定会发现有些照片是黑白的,如果当初拍成彩照反而没有那种感觉。但这是专业摄影师的领域,你自己拍的黑白照片百分之二百肯定比彩照更丑,因为人家专业摄影师都是先练出了各种技巧之后再把技巧用于黑白照片,水墨画也是一样,先学到了技巧再进入黑白世界的那是精品。上手就搞这个的绝大多数就是垃圾。
但是日本水墨画的作画工具其实是非常宽泛的。除了常见的毛笔以外,还有刷子、拖把,甚至还有直尺、漏勺、吹风机……颜料方面虽然限定了水墨,但是也允许使用留白液来对画面进行处理。
这很重要。
水墨画由于限定了无法使用色彩,因此对于深浅对比和精细度的要求就更高,如果我们再将工具限定为毛笔的话,那么唯一能够信赖的就只剩下画师对于笔锋的控制了——很显然,控制毛笔的难度是比较高的。
但人的总精力是有限的,你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控制毛笔,那么其他方面的技巧必然会落了下乘。只不过东亚这地方毕竟人多,人多了以后总会出那么几个大师。某些人所谓“中国画有特殊的美”其实就是他只看过课本上那几张大师作品,但是真讲大师我们就不能搞田忌赛马,把米开朗基罗抬出来以后中国绘师还是没戏。
很可悲的是:由于大师的徒弟往往学会运笔都要花去大把的经历,所以大师的技巧是注定要失传的,而在技巧无法传下来的情况下,中国水墨画的水准也就注定了必然会原地踏步。
当然二者风格不同,所以必然会有人借此狡辩说风格不同不能对比,甚至辩不过人就说别人“反共反魔怔”,这种没理搅三分只能诉诸屁股的行为是最恶心人的。
但是这个时候,日本水墨画的存在恰恰成了破解这种莫名其妙民族自尊心的工具。还是以那张贤狼赫萝为例,它画的好吗?好,但那是融入了日本漫画技巧之后的结果,而日本漫画显然不是从中国水墨画演化而来的。
如果你去看过摄影展,一定会发现有些照片是黑白的,如果当初拍成彩照反而没有那种感觉。但这是专业摄影师的领域,你自己拍的黑白照片百分之二百肯定比彩照更丑,因为人家专业摄影师都是先练出了各种技巧之后再把技巧用于黑白照片,水墨画也是一样,先学到了技巧再进入黑白世界的那是精品。上手就搞这个的绝大多数就是垃圾。
甚麼是藝術??
藝術就是讓你看到一眼後就感覺美好的事物
水墨本身只是一種工具
討論工具是不是藝術本身就很可笑
不用廢話,把作品丟上來
所有人看到自然會知道甚麼是藝術
附帶一提
西方藝術發展的爆發
其實是來自光學的發展
東方一直沒有玻璃技術
所以做不出好的透鏡
因此光學從未真正的發芽
這才一直發展不出透視技術
所以東方才往寫意的方向走
西方往寫實的方向走
寫實就是對的嗎??
這一點西方做過討論
答案是否定的
人類窮盡一生也只能達到照片的水平
在照片如此廉價的現在,寫實一點意義都沒有
所以西方近代藝術反而走到奇怪的地方
有點走火入魔了
尤其是共慘主義滲透後的審醜文化
而我認為,寫實跟寫意的兩個極端
都是錯的
唯有兩者交錯的界線
才是藝術的真正追求
既寫實又寫意是可以達成的
就跟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誰好的辯論一樣毫無意義
我們該做的,是東西合併,把所有美好集合起來
別忘記馬列就是西方來的醜惡
不要看到西方,就覺得那裏甚麼都好
藝術就是讓你看到一眼後就感覺美好的事物
水墨本身只是一種工具
討論工具是不是藝術本身就很可笑
不用廢話,把作品丟上來
所有人看到自然會知道甚麼是藝術
附帶一提
西方藝術發展的爆發
其實是來自光學的發展
東方一直沒有玻璃技術
所以做不出好的透鏡
因此光學從未真正的發芽
這才一直發展不出透視技術
所以東方才往寫意的方向走
西方往寫實的方向走
寫實就是對的嗎??
這一點西方做過討論
答案是否定的
人類窮盡一生也只能達到照片的水平
在照片如此廉價的現在,寫實一點意義都沒有
所以西方近代藝術反而走到奇怪的地方
有點走火入魔了
尤其是共慘主義滲透後的審醜文化
而我認為,寫實跟寫意的兩個極端
都是錯的
唯有兩者交錯的界線
才是藝術的真正追求
既寫實又寫意是可以達成的
就跟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誰好的辯論一樣毫無意義
我們該做的,是東西合併,把所有美好集合起來
別忘記馬列就是西方來的醜惡
不要看到西方,就覺得那裏甚麼都好
沒有進化、也沒有怎樣進步過 (應該直接說,拒絕進步) 的典型醬缸文化,而且原始。
我不直接寫「垃圾」兩個字是給面子了。
跟看到原始人在洞穴裡畫壁畫的意義沒有本質上的分別 :在二千年前畫出來的話,不錯。
但你告訴我一百年前甚至是現在還在畫這樣的東西?呵呵。
換個比喻吧:那種幼稚園生拿蠟筆畫的《我的家庭》那種手指畫,很好,很可愛,很有童趣。假如是我女兒畫的話我會愛惜得不得了。但如果有些人到四十歲還在畫出這樣子的畫,還敢吹牛逼,你有甚麼想法?
我不直接寫「垃圾」兩個字是給面子了。
跟看到原始人在洞穴裡畫壁畫的意義沒有本質上的分別 :在二千年前畫出來的話,不錯。
但你告訴我一百年前甚至是現在還在畫這樣的東西?呵呵。
換個比喻吧:那種幼稚園生拿蠟筆畫的《我的家庭》那種手指畫,很好,很可愛,很有童趣。假如是我女兒畫的話我會愛惜得不得了。但如果有些人到四十歲還在畫出這樣子的畫,還敢吹牛逼,你有甚麼想法?
写实是基础,写实写得好再写意那叫功力深厚,写实都三脚猫你说你写意,那我家的狗爪子上弄点染料那也是写意。中国古代写实的画也不少,看来看去没有一个能超庞培城的亚历山大马赛克的,就是水平不行。
我不人同樓上的看法。
你要說過譽是肯定的,但山水畫真有你們說的糟糕嗎?。
至少我在畫中感受到了不同於寫生、立體等西方元素的一般“美”,光這點,水墨畫就不該被如此評價。
你要說過譽是肯定的,但山水畫真有你們說的糟糕嗎?。
至少我在畫中感受到了不同於寫生、立體等西方元素的一般“美”,光這點,水墨畫就不該被如此評價。
East Asia Wasteland
東亞窪地
吃大便也有千般文雅
歐亞大陸垃圾回收站
東亞窪地
吃大便也有千般文雅
歐亞大陸垃圾回收站
据说中国水墨画是在唐宋易代后宋人缺乏自西域来的颜料,被迫盛行的。

可笑到我爬不起来。
拿这东西弄什么通缉令?习匪集团用水墨画去搞人脸识别行吗?
西方的油画比它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这种东西也就适合玩玩,还拿来写实?笑死。
中国画?以前画皇帝、画重要事件?太可笑了,假到都不认识。还什么故意把皇帝画的最高大,周围的人都是矮子,多么可笑的民族、文化,哈哈哈哈哈哈。
拿这东西弄什么通缉令?习匪集团用水墨画去搞人脸识别行吗?
西方的油画比它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这种东西也就适合玩玩,还拿来写实?笑死。
中国画?以前画皇帝、画重要事件?太可笑了,假到都不认识。还什么故意把皇帝画的最高大,周围的人都是矮子,多么可笑的民族、文化,哈哈哈哈哈哈。
水墨畫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畫作,不論好壞,都是獨特風格,藝術沒有一定的要求,全看你是否能將人拉進這一筆一畫的意境當中
道家自然主义。
山水画,中国出现比西方早1000多年。
这背后有精神的演变。
山水画,中国出现比西方早1000多年。
这背后有精神的演变。
品葱發不出圖片。蔥友可自己去網上找找乾隆皇帝的御容,再去看看差不多同一時期維多利亞女王是油畫肖像,這應該能代表兩種文明當時頂級的美術水平了吧?
这个东西还是有标准的
那就是在国际收藏市场的接受程度 说白了就是拍卖价格
水墨画的国际地位 连日本的浮世绘都不如
就更别说和欧美大家的画作相比了
那就是在国际收藏市场的接受程度 说白了就是拍卖价格
水墨画的国际地位 连日本的浮世绘都不如
就更别说和欧美大家的画作相比了
我覺得還挺好看的,不過可能是因為中國古代當畫家音樂家雕塑家建築師等藝術/技術工作者,真的都是作興趣或當才藝或下九流的,沒什麼人認真研究藝術和傳承,所以不管材料還是技巧都龜速發展,現在看起來當然落後了。不過不管什麼藝術形式都是追求美,水墨丹青畫的好也很美啊,就是素材不同而已。
其實我覺得圖畫和小說一樣應該都是當時生活文化的寫照,像是清明上河圖不就有書生住在酒家對面讀書的情節嗎?有夠寫實XDD
其實我覺得圖畫和小說一樣應該都是當時生活文化的寫照,像是清明上河圖不就有書生住在酒家對面讀書的情節嗎?有夠寫實XDD
第一个画出来的人是装逼,然后这个第一个人的装逼规则就被后继者奉为圣旨,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各种没有意义的装逼规则里,戴着镣铐跳舞。
加入主观因素的话,当然可以说好看啊什么的。狗爪子或者计算机也能生成好看的作品。
但是要有更客观的评判,中国那一套就不行了。
但是要有更客观的评判,中国那一套就不行了。
水墨畫的技術估計是從內亞傳入的技術的瓦房店版本
有位葱友說的我很贊同
寫實是繪畫的基礎。寫實畫的好才能去有新的作畫方式。
畢加索前期的作品功底也都是巔峰。所以他才去做後來的畫風
寫實是繪畫的基礎。寫實畫的好才能去有新的作畫方式。
畢加索前期的作品功底也都是巔峰。所以他才去做後來的畫風
支那特色瓦房店产物,买不起颜料只能用黑墨作画。

艺术是艺术的事,啥都不懂上来就骂?
以前你想学这东西,拜师礼多钱咱先不谈,你想学到真本事你得有那个福分。不是你父母去求师傅收你就可以的事。
我小时候,我家附近就有国画大师,我父母托人把我弄进去,我也是这么学的,后来师傅看我画画悟性不高就给我捻出来了。根儿现在话说,这叫被退学。
咱再来谈拘谨,他的师傅也是这么教的,他的师傅的师傅也是这么教的,既然悟不出更好的,他也只能这么教。
他当初怎么学的,他再怎么教给你。你学会了,你悟出更好的,你也可以不拘谨的教别人。
这你还能听懂?
以前你想学这东西,拜师礼多钱咱先不谈,你想学到真本事你得有那个福分。不是你父母去求师傅收你就可以的事。
我小时候,我家附近就有国画大师,我父母托人把我弄进去,我也是这么学的,后来师傅看我画画悟性不高就给我捻出来了。根儿现在话说,这叫被退学。
咱再来谈拘谨,他的师傅也是这么教的,他的师傅的师傅也是这么教的,既然悟不出更好的,他也只能这么教。
他当初怎么学的,他再怎么教给你。你学会了,你悟出更好的,你也可以不拘谨的教别人。
这你还能听懂?

我還是比較喜歡歐洲的寫實油畫,能細緻畫出人根骨和表情,簡直跟現代相片一樣。令人感歎這些技藝比水墨畫高超不知道多少倍。
哈哈这个嘛好有一比,怎麼評價"西方抽象主义达达主义"?
艺术到后面就是卖名耳
艺术到后面就是卖名耳
我看藝術作品主要看情感表達和人性表現,另外就是創新或者對媒體的運用,所以對山水畫嘛不太欣賞。
中國文化裡不少是本質是不行,可是人夠多時間夠長,出了些絕世天才,在不行的東西裡面玩出花樣來。
中國文化裡不少是本質是不行,可是人夠多時間夠長,出了些絕世天才,在不行的東西裡面玩出花樣來。

没有民主思维的画,送我 我都不要。。。。。。。。。。。。。。。。。。。。。。。。。。。。。。。。。。。。。。。。。。。。。。。
品葱还是不太适合谈艺术……
这点和墙内无异
哥们问错地方了
这点和墙内无异
哥们问错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