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特莱夫人假设和张献忠假设

假设的查特莱夫人生活在以下的教育环境当中。她以为正常女性没有性欲,性欲是极少数变态婊子的特征。她最初嫁给了下半身瘫痪的查特莱先生,觉得生活已经证明她原有的观念是正确的。后来,她遇见了一位性欲正常的男人。尽管她在理性层面上,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尽管男人并不知道她成长和生活的微环境,以为她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然而双方的身体一旦接触,她的身体(而不是她的大脑)就表现得仿佛一直都知道应该做什么似的。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好几次以后,她的大脑才开始修改原先的观念。一个电脑充气娃娃输入了查特莱夫人的早期微环境信息以后,无论遇见什么样的男人,引起的身体反应,都会始终保持查特莱先生模式。这个思想实验的意义就是:大批无名祖先在后裔身体特征上留下的长期遗传印记,比短期教育训练更强大。

医学上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我们可以称之为“饥民区后裔 — 二型糖尿病统计相关性”。饥民区后裔进入丰衣足食的环境以后,二型糖尿病的临床发病率明显高于日耳曼肉食者和内亚牧民肉食者的后裔。他们具有某种“积攒型”代谢模式,在长期饥饿状态下,比其他人饿死的速度更慢,生存的机会更大。他们祖先生活的地区,在秦代以前,甚至在宋代以前,发生饥荒的频率并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如果我们因此假定,不同生存环境促成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的不同代谢模式,在其相应的环境当中获得演化优势,所需要的时间只需要一两千年,在出现与此相反的其他证据以前,其可靠性和可用性并不低于实证科学的大多数工作假设。

大多数已知的食人群体要么是人数不多的原始部落,要么是文明社会的少数特殊群体。自称和被称为文明的社会当中,超过数十万人的群体习惯于吃人肉,除了秦始皇以后的东亚核心区和近代前夜的阿兹特克人以外,罕有其匹。阿兹特克人的人口数量级和食人历史长度,又远远低于东亚食人区,从第二节所述的饥民区— 二型糖尿病相关性可以看出,二型糖尿病演化优势和张献忠食人型演化优势所依赖的环境基本重合。东亚核心区经过反复和常规的人口灭绝,大部分现有居民都来自两种祖先。一种是习惯食人肉和耐饥荒的灭绝幸存者,另一种是内亚蛮族征服者和西南亚、南岛系山民移民。两者在原子化社会当中存在大范围的杂交,因此后者的食人适应性也应该明显高于自己的祖先和世界上大多数居民。严实的研究证明,东亚居民的遗传单调性和一致性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居民,说明他们最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非常晚近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跟历史纪录当中的大洪水重合。世界上许多其他民族最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前文明时期,也就是说他们的祖先在历史时期很少发生大洪水。

第三节的假设结合第一节的思想实验,可以产生以下的假设。现代东亚核心区居民当中,有许多潜在而不自知的张献忠。他们像年轻时期的查特莱夫人自以为厌恶性欲一样,自以为厌恶人肉,然而一旦身体直接接触人肉的刺激,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离不开人肉,像历史人物朱桀和张献忠一样,即使在没有饥饿威胁的情况下,都舍不得放弃人肉的美味,而且用各种美食家才了解细节的烹调技术,制作和保存了大量人肉食品,直到自己去世都没有吃完。 现在的主流医学认为:食人习惯对后裔的传染病抵抗力有影响,不同蛋白质摄入模式对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有影响。所以,张献忠基因组合比例高的群体行为可能并不完全取决于教育。

以上的假设如果用蛋头学者的黑话,写成科研课题申请,其可靠的程度,明显超过了医生要求在埃博拉疫区研究埃博拉病毒的申请。埃博拉患者和接触者在刚果河流域居民当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如食人者后裔在东亚居民当中所占比例的。因此根据以上的推理,我们可以合理地建议:在2017年以后的东亚大陆地区,展开类似的研究。当然,这种研究很可能就是共产主义者存在的目的。科学社会主义已经而且还将继续为科学做出很多他人无法替代的贡献,尽管东亚居民在实验当中扮演的角色跟自己的想像有所不同。
6
分享 2024-12-01

5 个评论

我猜這是劉仲敬影片的資訊分享因為我看過,但是就如他一貫的治學態度這只有七分廉價正確性,並不是嚴謹的學術研究。這是演化論的領域,離開他的歷史專長常常七分都把握不了。
糖尿病的案例是有學者在北歐做過嚴謹的研究,食物匱乏的環境對於人類DNA表徵的影響並非改變了遺傳基因,而是相同的基因在不同環境會有不同性狀表現。就如同一個電燈開關,開關決定亮不亮,但是那個燈(遺傳基因)還是那個燈。我推理愛吃人肉的表徵也是類似的邏輯。
因為在人類成為人類之前,我們的祖先已經經過幾百萬年的演化,有過無數次飢荒的考驗,缺乏“积攒型”代谢模式的基因組或者吃同類的能力早就被淘汰掉了。發展出這整基因組在配套一個表徵開關讓人類很好的生存在不同環境考驗。

但是我們回到原始演化論跟遺傳學,也就是阿姨求學時比較落伍的資訊。愛吃人肉跟“积攒型”代谢的遺傳,在和平時代並不會影響生存,這些遺傳都是「適者生存」並無演化的劣勢被淘汰,但是到了飢荒年代這些遺傳成為優勢遺傳,所以長時間演化下來,必然成為普遍存在的遺傳,即使東亞更頻繁的飢荒以及高強度的演化(大規模滅絕),這些遺傳性徵也很難比其他地方更顯著。
引用阿姨學辭典:

問:如果桂枝陷入無政府狀態,會有什麼可怕的事情發生?請您描述下那種危險的境況。

劉仲敬: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已經發生過 N 多次了。首先是配給制,配合黑市的大發展,然後配給越來越少,最後管制機器整個瓦解,社會落入還保存着戰鬥力的流氓團體或者盜匪團體手中,只有他們能用搶劫的方式囤積到物資。跟他們沒有關係的人或者坐着等待配給的人開始逃難,逃難的人大部分都沒辦法到達目的地,或者是根本沒有合適的目的地可以到達,他們想要去的地方跟他們想要離開的地方其實一樣糟,甚至更糟。絕大多數人背井離鄉以後就永遠在歷史上消失了,無法懸測到他們到底是怎樣死去的,有較大的可能性就是,他們在死之前經歷了自相殘殺,像富蘭克林探險隊或者孔融曾經見到過的漢朝末年那種情況。

大洪水的慘狀及保命學

阿姨輕描淡寫地說,貴國每次朝代更迭帝都人口都會被清空,只有滿清例外,很多傻逼豚還來質疑,我只能說他們閱讀能力太捉急。阿姨說的是一個很簡單而確鑿的事實。帝國的運作方式是徵調各地的資源供養帝都,帝都基本沒有任何自給能力。帝國秩序崩壞,帝都馬上會陷入巨大的物資缺乏狀態,第一個冬天就會有一大半人凍餓而死。阿西莫夫筆下的川陀陷落就是這個景象。然後出現劫掠者,最後才是農民起義軍屠城。總之,朝代更迭之後,新朝得到的一定是一個空無一人的前朝舊都。事實上若是沒有清兵入關,北京人很快會被闖王屠殺殆盡。

大洪水期間,貴國會變成遍地哀鴻的食人樂園,可參考任何朝代更迭的記載,「某某末年,盜匪橫行,民不聊生,易子而食」,大抵如此。阿姨說,我們可以去關注俄羅斯未來兩三年的新聞,慘狀乘以十倍就是貴國的大洪水景象。

人們能否熬過大洪水,一看地理稟賦,二看民間組織能力。地理稟賦很好說,土地越富饒,越能養活更多的人,抵禦能力就越強。從這個意義上講,滿洲(滿洲有極大的可能被解體後的西伯利亞遠東共和國侵略)、天府之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都比內陸地區要好。

組織能力簡單講就是費拉化程度的反面。

傳統(人類社會的組織形態)的多樣性是抵抗大洪水的良藥。不同的組織形態,其效率是不同的。有的組織形態適合在惡劣的環境生存,但換一個相對富饒的環境就好顯得效率低下;有的組織形態沒法在惡劣條件下生存,但在富饒地區能發揮很大的優勢。

但在經過真正的考驗之前,沒人知道哪種傳統更優,而傳統一旦被破壞就是永久消失了,就算是「重拾傳統」,那也是照着原來的樣子重新建立的傳統。換句話說,有很多民間傳統看起來非常粗鄙,但因為是自發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它往往具備很強生命力,在危急時刻,這些粗鄙的傳統可能會挽救很多生命。

農業帝國的擴張實際上就是帝國用自己的傳統消滅排擠其他傳統的過程。而農業帝國的傳統就是費拉化。但帝國控制力有限,對疆域內不同地區的控制力也是不同的。簡單講,越靠近帝國中心地區,民眾費拉化越嚴重,越是天高皇帝遠的地區,越容易保存自己的傳統。

阿姨舉了個例子來讓我們理解傳統多樣性的重要:帝國治下的社會形態相當於高度同質性的麥田,雖然高產,但一旦來點外來物種入侵,那很容易就一個都不剩了。而恪守自己傳統的多國體系地區就像是熱帶雨林,各種生態位都蓬勃生長,你很難有一種生物能消滅掉所有其他生物一家獨大。

總體上講,大洪水來臨,離帝國中心越近越危險,那些民風淳樸而剽悍的帝國邊陲地區,存活可能性更高。另外,你和你身處的人群的德行也很重要,如果你發現自己生活的地方到處都是雞賊費拉豚的索多瑪,就算是流着牛奶和蜜的富饒土地也會被大洪水一併沖走。
假设的查特莱夫人生活在以下的教育环境当中。她以为正常女性没有性欲,性欲是极少数变态婊子的特征。她最初嫁给了下半身瘫痪的查特莱先生,觉得生活已经证明她原有的观念是正确的。后来,她遇见了一位性欲正常的男人。尽管她在理性层面上,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尽管男人并不知道她成长和生活的微环境,以为她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然而双方的身体一旦接触,她的身体(而不是她的大脑)就表现得仿佛一直都知道应该做什么似的

這不是性慾。所謂的性慾是一種慾望,要是夫人看到這個男人就開始發情,想和他性愛,那才叫性慾。男人性慾正常,男人和夫人性愛,不能證明夫人有性慾
再說,如果夫人發現自己有性慾了,那比起改變觀念『原來女人也是有性慾的啊』她更可能認為『原來我是極少數變態婊子』,形成一種類似恐同的深櫃一樣的心情。事實上,直到現在,現實中都有很多這種查特萊夫人。一些思想閉塞的女性不承認女性的性慾,把追求性慾、性快感的女性視為婊子,不齒於談論性事,卻實際有性慾的。他們沒有因為自己有性慾,為了不讓自己成為婊子而放棄『性慾是婊子的特徵』這種思想,反而是繼續相信,寧可自己成為婊子。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時候床上說女性淫亂都會被視為一種羞恥play
这个思想实验的意义就是:大批无名祖先在后裔身体特征上留下的长期遗传印记,比短期教育训练更强大。

這結論就是錯的
各種馬戲表演就是很好的證據。比方說一隻水族館裡當衝浪板的虎鯨,他的祖先留下的長期遺傳印記可能是關於怎麼吃海豹和消化海豹肉的,反正絕對不是關於怎麼讓人踩在他背上的。但他在水族館裡,吃死魚,為了乞討那幾條死魚而讓人站在自己背上,當人類的衝浪板

樓主兩大前提都錯的,那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 我猜這是劉仲敬影片的資訊分享因為我看過,但是就如他一貫的治學態度這只有七分廉價正確性,並不是嚴...


ChatGPT
如果假设“低代谢高储备和吃人肉适应性”的基因人群在21世纪的台湾生活,以下是可能的劣势分析,从生理、文化与社会适应性、健康、心理和伦理几个维度入手:

1. 生理与健康相关劣势
代谢与肥胖问题:
台湾的现代社会饮食充足且多样化,高糖高脂肪食品随处可得。这种环境对低代谢高储备的人群而言可能导致肥胖及相关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在全民健康保险覆盖的情况下,这些疾病会显著增加医疗负担和生活质量下降。
高热量储备失去优势:
在现代社会,能够随时获取食物的便利性让高储备基因不再必要,反而会成为健康劣势。
2. 文化与社会适应性问题
食物文化冲突:
台湾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广泛接受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但若基因携带者有对人肉的历史或行为适应性,这在现代社会的法律和伦理中是绝对不可接受的。这可能引发心理冲突,甚至导致排斥和歧视。
心理和文化负担:
台湾社会崇尚和谐与群体意识,而习惯在资源匮乏环境中竞争和生存的行为模式(如极端利己主义)可能不被认同,难以融入当地社会。
3. 伦理与心理适应问题
食物选择偏好:
如果基因影响到个体对特定食物(例如肉类,甚至罕见的极端食物)的偏好,在台湾可能面临严重的社会和法律问题。
历史心理创伤的残留:
如果这些人群的文化背景中遗留了对饥荒和资源短缺的极端敏感性,他们可能对台湾相对富足的环境产生不信任感,表现为囤积行为、资源分配焦虑等,这在现代社会中会显得过时甚至引发人际关系问题。
4. 经济与职业适应
低代谢特性的体能劣势:
如果基因特性使得代谢效率过低,可能在需要高能量或长期耐力的职业中(如体力劳动、长时间高压力的现代工作)处于劣势。
健康问题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慢性病高发可能影响工作效率和个人发展。
5. 现代医疗与伦理带来的影响
医学基因研究的曝光:
在台湾这种基因研究和医学技术较发达的地方,个体可能因被检测到某些特定基因(如“饥荒适应基因”)而遭到污名化或标签化,进一步影响社会认同和归属感。
伦理争议:
如果这些基因在医学领域引发对“极端适应性”的讨论(例如某些病理性行为的遗传因素),可能导致社会舆论压力。
小结
在21世纪台湾,低代谢高储备的基因特性可能导致健康问题,而人肉适应性相关的极端基因在现代社会是完全不适用的,可能面临文化排斥、心理压力和法律伦理冲突。此外,现代医学和基因技术的发展可能将这些基因特性暴露在公众视野中,进一步加剧社会整合的难度。文化和心理适应性可能比单纯的基因劣势对这些人的生活影响更大。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