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反共老前辈真厉害,60年代文章句句打脸老共,堪称经典

摘自medium號 《世代懺悔錄:香港前途考古札記》


民族自決考外篇:反共KOL萬人傑

Aug 20, 2017

萬人傑原名陳子雋,香港老報人,1917年生於廣東,年少隨父到香港謀生,曾任《大光報》助理編輯,戰後以筆名俊人寫言情小說走紅。1967年初,眼見文革禍延香港,就以筆名萬人傑寫政論,與當時商台林彬堪稱反共KOL。其後林彬慘遭燒死,萬人傑同樣接死亡恐嚇,幸逃過劫數。
林彬逝世後兩個月,萬人傑出版《萬人傑語錄》與毛澤東《毛語錄》打對台,同年又創辦政論周刊《萬人雜誌》,其後更出版《萬人日報》,反共親台,立場堅定。作家劉濟昆形容萬人傑反共文章寫得好過蔣介石。有熱心網友訪問他家人,為其製作專頁,其中轉載這文章可算六七暴動後「本土反共」經典,反映港人拒共心態:

〈香港人‧香港貨‧香港週‧香港國〉《萬人雜誌》第2期(1967年12月):

過去一個星期,「香港人」成為左派報紙總攻擊目標,認為香港人是數典忘祖,承認是「香港人」就不能做「中國人」
我認為,這說法是強詞奪理的。「香港人」者,香港居民而已,並不是「香港籍」,不能說香港居民就不是「中國人」。四百萬居民黃色面皮,中華民族血統,任何人不能剝奪他們做「中國人」的權利。即使是毛澤東,或騎在毛澤東頭上的江青。
香港,是中國人的社會,百分之九十八是中國人。海外的華僑,提到香港,就有「祖家」的感覺。他們心目中,也覺得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香港的同胞,也絕對的是中國人,從未有人有過「香港人就不是中國人」這個觀念。
共產黨提出這個論調,和大送漢奸帽子一樣,把全香港同胞,一律視為敵人。
「香港人」與「中國人」
既然共產黨說:香港是中國領土。那麼,生活在香港的中國人,有什麼不可以稱做「香港人」?即如說「上海人」、「廣東人」,為什麼不反對他們是「中國人」呢?
為了香港是英國殖民地嗎?那麼,共產黨的說法太矛盾了!香港是中國地方,因此香港人就是中國人;如果說香港人不是中國人,等於說香港不是中國地方。港共這班蠢才,豈不是自己駁自己?
既然口口聲聲說香港是中國地方,大可以叫大老細(大老闆)把它收回,歸番(回歸)中國版圖,用不着這班牛鬼蛇神叫囂亂搞。循軍事途徑也好;循外交途徑也好,絕不會叫這班牛鬼蛇神循「暴動」途徑收回的。
業主與承租人
可是,大老細暫時還無意收回,這間屋租了給人家,大家立有租約,業主一天未收回,承租人一天有權話事。港共不能說我是業主個仔(的兒子),一定唔畀(不讓)租,響處住番(在那住在)個床位,你無權趕我走。
這種態度,是蠻不講理。他們的所謂「反遞解」,正是這情形。說「有理」,其實絕對無理。香港一天未收回,一天還得承認當地政府的權力。你們叫囂、暴動是沒有用的,到要收回時,大老細自有分數,絕不是你們這班黑幫可以左右。這個承租人大老細也承認,所以黑幫的嘍囉儘管蔑祝香港法律,一個個抓進「黑獄」,也只能要求改善衣着、改善伙食,未敢「喝令」港英放人。就是這一點,已把他們的弱點完全暴露出來。
寧為自由「香港人」
目前生活在香港的四百萬中國人,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逃亡來的。有些在「解放」初期就來、有些出盡千方百計,冒生命危險,偷渡而來;更有一大批在一九六二年五月,翻過險峻的梧桐山,洶湧而至。
儘管港共用「愛國同胞」的美好名詞去爭取他們,這夥人卻恥為共產黨中國人。如果共產黨一定要我們選擇,要是做「香港人」,就不許做「中國人」,兩者只許選擇其一,絕大多數人寧願做自由的「香港人」,而不要做受中共奴役,牛馬不如的「中國人」。
做人而失卻自由,不容許有自己的思想,雖背起「中華民族」這塊堂皇的招牌,有什麼用呢?如果他們願意這樣,就不會冒生命危險,逃到香港,安安份份做了十幾年「香港人」了。
香港工業飛躍發展
港共由「香港人」而攻擊到「香港貨」。他們說,「解放」前香港根本沒有什麼出產,有之,只是一些變相的「春藥」而已。許多人都是「解放」後才到香港的,「解放」前的事不是個個都知道,究竟香港是否專產「春藥」,倒未聽說過;但「解放」後十幾年來,香港工業的飛躍發展,卻是全世界震驚的;雖然因為進展過銳,使到世界許多地方要對香港貨品加以限制,但在重重困難中,總算已打開出路,在世界許多地方,都得到好評。
這光榮該屬於香港的中國人。因為,香港的工業、資本、技術以及工人,大部份是中國人的,在自由競爭的社會中,香港的中國人是埋頭苦幹的;香港貨的成就,中國人值得驕傲。
世界水準的產品
香港的產品,一般來說,達到世界水準。不過由於壓帳太重和提防同業冒製等原因下,香港貨品一向是外銷的多,本銷只佔極少數,以致香港市場,上價貨品為歐美貨佔有;普羅大眾的願望,則羣趨廉價的大陸貨。這是大陸貨多年來能在香港保持一定銷路的原因。
大陸貨品無成本可算,如果有其他貨品競爭,他們大可割價傾銷,割到對方連成本都不夠,自然倒下來;打垮對手後,他又可將價錢提高。香港貨不願在本地銷,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並非因「本地薑唔辣(本地貨品質不好)」。以海外評價之高,香港貨品沒理由不為市民所樂用。
香港人用香港貨
經過「五月風暴」的教訓,香港市民已憬然覺悟,穩定本港經濟,應減少利權外溢。本港有得出產的東西,香港人應該幫襯香港貨。香港貨銷路好,工業愈發達,則市面繁榮;香港能日趨繁榮,自然每個市民都可得益。
「香港週」的舉行,目的即在鼓吹「香港人用香港貨」。香港人是中國人;香港貨是中國人製造的貨,這原本沒有什麼不對;但受到港共攻擊,也是理所當然。香港人用香港貨,則大陸貨沒人用了,對他們刮龍的目的,會受到極大打擊。
於是他們罵;他們擺炸彈,實行破壞「香港週」。其恐懼與沮喪的心情,從這種行動表露無遺。
自掘墳墓
炸彈能炸毀「香港週」揭櫫的重大意義嗎?不但不能,而且因這些炸彈加強了香港人的決心。要繼續在香港過自由、安定的生活,必須多用香港貨,使香港更加繁榮,你自己本身也得到利益。
中共要從本港人腰包中賺錢;港共卻盡力製造仇恨,這是多麼愚蠢的事!左派報紙每次都在跨示他們的炸彈多麼成功,但這些炸彈已普遍炸起市民的怒火。怒火愈高漲,大陸貨銷場愈低跌,這是必然道理。最後,共產黨會埋葬在自己佈下的炸彈陣裏。
失敗變為成功
「香港週」是成功,是失敗?
本來是失敗的;但港共使它成功了。
「香港週」有太多的節目和太多的外國商品滲入,有喧賓奪主之嫌。如果「香港週」的主旨是在鼓吹「香港人用香港貨」的話,這許多事物都屬於「蛇足」。
但,左派的炸彈使「香港週」更受市民熱烈歡迎,連它的一些缺點都被掩飾了。而且市民感到,這一個「週」過得太怱忙;希望「香港週」改成「香港月」,會更加多彩多姿。
值得羨慕的新加坡
「香港週」過去了,左派報紙的罵聲還不絕。最可笑是他們認為「香港週」,是要搞「香港國」的伏線。
誰在搞「香港國」?是港英?香港現在是英國殖民地;如果搞「香港國」,就是把香港獨立、自治起來。 一個「香港殖民地」對英國有利;抑或一個「香港國」對英國有利?
如果香港的四百萬市民真能得到獨立、自治的權利,那當然求之不得。
新加坡也大部份是中國人,現在,新加坡已成為一個獨立國,生活在這獨立國的中國人,過着自由、安定的生活;如果是四百萬香港中國人能過着這種生活,相信不會有人反對。
「國」與「殖民地」
香港是中國大陸邊緣的一個巨大難民庇護所,如果沒有這個自由的小島,這四百萬中國人的命運難以想像!
是「國」也好;是「殖民地」也好,得到庇護的四百萬中國人,實際對香港發生了唇齒相依的親切關係。你愛它也好;不愛也好,到底它是使你在驚濤駭浪中,不會過那時有被鬬爭、被清算、被勞改可能的好地方。
大多數市民的願望,是能過安定自由的生活,並不過份關心香港政制是否改革,除非這種改革實際直接影響他目前過的這種生活。
英國不會製造一個「香港國」;香港的市民也不過份關心這個「國」,他們明知是左報紙上的「國」而已。或者,「香港國」正是他們恐懼的事。




萬人傑逝世兩週年,家人為他出版《鐡漢俊傑:陳子雋先生紀念集》。
1982年萬人傑因中風退隱移居美國,其後再為美洲版《星島日報》寫專欄。據悉,1989年北京學運,萬人傑支持部分學生提出「要革命不要改革」的主張,被留美國大陸自由派如劉賓雁等評擊。

謝志揚:〈蘇共垮台與萬人傑預言的意義:憶萬人傑先生〉《鐡漢俊傑:陳子雋先生紀念集》102–104:
…「六四」後,他和我們幾個好友寫了一份致北京學運的學生們致敬書,支持他們「要革命,不要改革」的民運方向,在波士頓僑學界支持北京學運的聯會上,宣讀並提交波士頓學生代表轉給北京學生的公開的致敬書後;我們的致敬書卻橫遭劉賓雁對「要革命不要改革」的反對。引發到會上所有各路左派對我們乘機攻擊。劉賓雁就是這樣帶著中共一貫的霸橫主義,來到海外到處壓制在自由世界中的民主反共運動者,卻被許多人奉之為「可敬的作家」與視為「民運」的權威人物。而陳先生卻堅持我們原有的見解。不管劉賓雁是甚麼的民運怪物。對劉賓雁共同寫了一篇抗議書,刊在星島波士頓版。表示我們和自由世界所有人一樣,可以自由主張甚麼支持甚麼。沒有義務去服從劉賓雁的甚麼「統一的民運領導和口號」,誰也沒有權利干涉這種自由。我們不認為,打倒中共,徹底消滅共產的民運而能接受反民運的、分化瓦解民運的所謂「不要打倒中圈共產黨」的口號的。陳先生卻是支持我們這種民運目標與方向的。蘇聯今天滅共的勝利,正是這個目標方向。是革命,不是改革。誰能說,如果陳先生沒有理性的所能表現嗎?
其實,我們早就認識到,真正的有正確方向和目標的民運者,在「六四」的學運中,不是不存在的。祇因,這還是處在新生的幼苗階段,例如,據知這「要草命,不要改革」,是年青有為的又有高度智慧的吾爾開希提出的。但這些幼苗,卻給強大的「護共」與「救共」思潮的共產黨及非黨的同路人所壟斷了。給「不要打倒共產黨」的人所扼死了。這是主要產生中國民運的混亂主因。所以,人們常常受到「民主」的欺騙。而我們的中國百姓,也限制於對共產與民主無從當時,我們還不知道「要革命,不要改革」口號,是吾爾開希早在「天安門事件之前就提出了的。但今天的吾爾開希為甚麼不堅持了?我們就不知道了。




同年12月,萬人傑與家人回港探親,期間在港病逝。
10
分享 2019-11-13

1 个评论

目前生活在香港的四百萬中國人,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逃亡來的。有些在「解放」初期就來、有些出盡千方百計,冒生命危險,偷渡而來;更有一大批在一九六二年五月,翻過險峻的梧桐山,洶湧而至。

儘管港共用「愛國同胞」的美好名詞去爭取他們,這夥人卻恥為共產黨中國人。如果共產黨一定要我們選擇,要是做「香港人」,就不許做「中國人」,兩者只許選擇其一,絕大多數人寧願做自由的「香港人」,而不要做受中共奴役,牛馬不如的「中國人」。
做人而失卻自由,不容許有自己的思想,雖背起「中華民族」這塊堂皇的招牌,有什麼用呢?如果他們願意這樣,就不會冒生命危險,逃到香港,安安份份做了十幾年「香港人」了。
--
这些话到现在依然是成立的。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但纽各色,给扭曲后儿啊

状态

  • 最新活动: 2019-11-14
  • 浏览: 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