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看习的经济思想
习上台以来,如果说最大的减分项,就是经济。这个责任他不好推给别人,因为他自任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特别是十九大之后,把财经小组缩减成只有常委才能担任组员的级别。定于一尊,就要承担全责。
那么经济下行,是习的工作失误,还是只是江胡时代红利耗尽的自然现象?
目前看来,江湖时代的红利耗尽确实是一大主因,但是习一通操作猛如虎,确实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甚至可以说,胡温末期的兴奋剂经济到了无以为继的时候,习并不是无力回天,还是有机会的。遗憾的是习根本不会走那一条路。
习的经济搞得这么糟,很大原因是习不care。
中国官场有奇妙的二重架构。政府之上凭空又多了党委。党委好像教会,本身不从事实际工作的俗务,却提供方针上的指导,它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人事大权来实现的。党委书记甚至不对人大负责,所以有了事故,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政府官员背锅(从这点上说,武汉肺炎之后的官场调整算是一个异数)。各级政府主官(省市县长)之上,还有个长老叫书记。书记不管事,只管人。书记这种角色利于中央集权,但却也大大增加了内耗,降低了行政效率。书记和政府主官不合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有趣的是,很多政府主官后来都晋升为书记,但并不妨碍他们同新的政府主官争权闹矛盾。这是双重架构下,做事的和管人的必然矛盾,是这种体制的先天缺陷,改不掉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国务院系统内,所有的部长都要兼任党组书记,就是因为国务院任何时候都是做事的机构,而且不存在脱离中央的隐患,所以效率第一。
话说远了。从这个双重架构看来,其实经济搞得好的地方,一定都有好的政府主官。而党委书记更像是监军,需要的第一本领是搞人事,包括内斗和团结两面。
回看习的简历,你就会发现,习虽然自我炫耀从大队书记干起,绝大部分时间却都在当党委书记,真正做政府主官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有个好爸爸,在晋升天梯上不需要浪费时间在政府职位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管经济的能力很低,经验也就相应不足。习只在1985-87年担任过厦门市副市长,1999-2002年担任过福建省和浙江省两个省的代省长、省长。在福建担任省长主要是因为远华窝案爆发,在浙江担任省长只有几个月就升任书记。担任厦门副市长的时候,还因为工作成绩太差,得不到人大的50%选票,而调到异地担任副书记。
党委混了这么多年,习是个权斗大师也就不奇怪了。但是硬币的另外一面,是经济工作能力低下。
如果仅仅是低下也就罢了,毕竟中央有人替他出谋划策,干苦活累活。习更大的问题是对经济工作的轻视——这一点倒是真正继承了毛的精神,把精力都放在盯着大家分蛋糕上了。
201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引起轰动的文章,叫《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直言不讳说中国经济发展以后是L形,不要指望V形或者U形反弹。一帮子经济学者议论纷纷。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央直面现实,为经济下行打的预防针。一般人认为权威人士就是习的头号经济智囊刘鹤,而刘鹤背后是习近平。
现在看来,我觉得大多数人还是在延续邓江湖时代的思维惯性:认为经济是头等大事,中央在千方百计维护经济发展势头。实际上,习的言外之意是:经济上再折腾也翻不出多少浪花了,下面要集中精力搞政治,办大事了。
果然,习不久就开始办大事了。
一个就是雄安。雄安的口号是“千年大计”。这个口号得到很多人嘲笑。多少人朝不保夕,哪里会有千年工程?我看习说这个话的弦外之音是不要看眼前回报,也不要指望雄安会带来经济效益。雄安是习想建立共产主义水晶城的样板,是不能用经济得失来衡量的。
第二个是2020脱贫。习的脱贫并不是共产党近几十年的传统“引导致富”;而是用行政手段,动员所有公务人员下乡送钱,达到暂时表面脱贫的假象。即便在遭遇大灾的2020年,习竟然也不修改这一目标坚持要实现。完全背离经济规律,习真的有这么傻么?或者习太傻,身边的智囊们也一样没常识?其实后面的原因,又是习不计成本。
第三个是做大国企。如果国企有用的话,朱镕基就不会在1990年代末顶着骂名搞国企私有化了。其实国进民退在胡温末期就已经形成趋势了。但习变本加厉,甚至把党委领导这尊瘟神又请回来,更是把党的领导强加到大型私企里去。这是完全违背中共建政以来的历史教训,只能说习做出这个选择并不是出于经济考虑。连办企业都不从经济效益出发,还有什么可说的?
第四就是一带一路。说实话,从逻辑上说一带一路比前三个在经济性上要好。一带一路起码在力求输出产能,并掠取沿线国家的资源和地理优势。一带一路的问题在于一是国企主导,必然低效和腐败伴生;二是风险太大。习这么做起码有一半是出于非经济因素考量?
习不以经济为第一考量,那他考量的第一是什么呢?就是他心目中虚幻的政治。毛时代总是教大家算政治账,结果亏得底掉也装成是政治大赚。以虚无缥缈的政治账来定调一切,一方面是掩盖治国失败,一方面是领导人铁石心肠,视民众为草芥。
再说一遍,习出生于副总理高干家庭,有着古往今来红二代的一切通病:漠视民间疾苦,把老百姓的福祉甚至生命当成功业簿上可以随时划去的成本。吕思勉评价著名红二代汉武帝就说:汉武帝做事太不经济。习志大才疏,把秦皇汉武毛泽东当偶像,当然也是一样。在习这种人眼里,算经济账,是田舍翁的鼠目寸光,他要做大事,要烧钱,甚至要烧人命。
习搞经济,是为了要给他心目中的大事提供燃料。这也是他做大国企的一个原因,国企的钱袋子在自己手上,随时可以掏么。可惜他烧的炉子太多,火太大,有一天总有燃料不够的时候。
很多人看成聚宝盆的香港,习说打碎就打碎。本来疫情过后香港稍见消停,习又挑起国安法。习和毛一样,不让人过一天安静日子。他性格倔强,和他的出身有关系(厦门搞砸了就调到宁德去升官,反正都是赚)。而政治结构上他一尊独裁,绝不能容忍任何妥协。为了自己,哪怕洪水滔天。
这几天和国人聊天,我预计习有极大可能打台湾。他们纷纷不同意。我觉得他们有可能还是延续邓江胡时代的思维惯性,以为打台湾有可能是亏本生意,殊不知习是不算经济账的人。香港就是一个例子。
希望我的预言是错误的。
[url=http://politics.people.com(dot) cn/n1/2016/0509/c1001-28333725.html][/url]
那么经济下行,是习的工作失误,还是只是江胡时代红利耗尽的自然现象?
目前看来,江湖时代的红利耗尽确实是一大主因,但是习一通操作猛如虎,确实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甚至可以说,胡温末期的兴奋剂经济到了无以为继的时候,习并不是无力回天,还是有机会的。遗憾的是习根本不会走那一条路。
习的经济搞得这么糟,很大原因是习不care。
中国官场有奇妙的二重架构。政府之上凭空又多了党委。党委好像教会,本身不从事实际工作的俗务,却提供方针上的指导,它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人事大权来实现的。党委书记甚至不对人大负责,所以有了事故,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政府官员背锅(从这点上说,武汉肺炎之后的官场调整算是一个异数)。各级政府主官(省市县长)之上,还有个长老叫书记。书记不管事,只管人。书记这种角色利于中央集权,但却也大大增加了内耗,降低了行政效率。书记和政府主官不合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有趣的是,很多政府主官后来都晋升为书记,但并不妨碍他们同新的政府主官争权闹矛盾。这是双重架构下,做事的和管人的必然矛盾,是这种体制的先天缺陷,改不掉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国务院系统内,所有的部长都要兼任党组书记,就是因为国务院任何时候都是做事的机构,而且不存在脱离中央的隐患,所以效率第一。
话说远了。从这个双重架构看来,其实经济搞得好的地方,一定都有好的政府主官。而党委书记更像是监军,需要的第一本领是搞人事,包括内斗和团结两面。
回看习的简历,你就会发现,习虽然自我炫耀从大队书记干起,绝大部分时间却都在当党委书记,真正做政府主官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有个好爸爸,在晋升天梯上不需要浪费时间在政府职位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管经济的能力很低,经验也就相应不足。习只在1985-87年担任过厦门市副市长,1999-2002年担任过福建省和浙江省两个省的代省长、省长。在福建担任省长主要是因为远华窝案爆发,在浙江担任省长只有几个月就升任书记。担任厦门副市长的时候,还因为工作成绩太差,得不到人大的50%选票,而调到异地担任副书记。
党委混了这么多年,习是个权斗大师也就不奇怪了。但是硬币的另外一面,是经济工作能力低下。
如果仅仅是低下也就罢了,毕竟中央有人替他出谋划策,干苦活累活。习更大的问题是对经济工作的轻视——这一点倒是真正继承了毛的精神,把精力都放在盯着大家分蛋糕上了。
201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引起轰动的文章,叫《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直言不讳说中国经济发展以后是L形,不要指望V形或者U形反弹。一帮子经济学者议论纷纷。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央直面现实,为经济下行打的预防针。一般人认为权威人士就是习的头号经济智囊刘鹤,而刘鹤背后是习近平。
现在看来,我觉得大多数人还是在延续邓江湖时代的思维惯性:认为经济是头等大事,中央在千方百计维护经济发展势头。实际上,习的言外之意是:经济上再折腾也翻不出多少浪花了,下面要集中精力搞政治,办大事了。
果然,习不久就开始办大事了。
一个就是雄安。雄安的口号是“千年大计”。这个口号得到很多人嘲笑。多少人朝不保夕,哪里会有千年工程?我看习说这个话的弦外之音是不要看眼前回报,也不要指望雄安会带来经济效益。雄安是习想建立共产主义水晶城的样板,是不能用经济得失来衡量的。
第二个是2020脱贫。习的脱贫并不是共产党近几十年的传统“引导致富”;而是用行政手段,动员所有公务人员下乡送钱,达到暂时表面脱贫的假象。即便在遭遇大灾的2020年,习竟然也不修改这一目标坚持要实现。完全背离经济规律,习真的有这么傻么?或者习太傻,身边的智囊们也一样没常识?其实后面的原因,又是习不计成本。
第三个是做大国企。如果国企有用的话,朱镕基就不会在1990年代末顶着骂名搞国企私有化了。其实国进民退在胡温末期就已经形成趋势了。但习变本加厉,甚至把党委领导这尊瘟神又请回来,更是把党的领导强加到大型私企里去。这是完全违背中共建政以来的历史教训,只能说习做出这个选择并不是出于经济考虑。连办企业都不从经济效益出发,还有什么可说的?
第四就是一带一路。说实话,从逻辑上说一带一路比前三个在经济性上要好。一带一路起码在力求输出产能,并掠取沿线国家的资源和地理优势。一带一路的问题在于一是国企主导,必然低效和腐败伴生;二是风险太大。习这么做起码有一半是出于非经济因素考量?
习不以经济为第一考量,那他考量的第一是什么呢?就是他心目中虚幻的政治。毛时代总是教大家算政治账,结果亏得底掉也装成是政治大赚。以虚无缥缈的政治账来定调一切,一方面是掩盖治国失败,一方面是领导人铁石心肠,视民众为草芥。
再说一遍,习出生于副总理高干家庭,有着古往今来红二代的一切通病:漠视民间疾苦,把老百姓的福祉甚至生命当成功业簿上可以随时划去的成本。吕思勉评价著名红二代汉武帝就说:汉武帝做事太不经济。习志大才疏,把秦皇汉武毛泽东当偶像,当然也是一样。在习这种人眼里,算经济账,是田舍翁的鼠目寸光,他要做大事,要烧钱,甚至要烧人命。
习搞经济,是为了要给他心目中的大事提供燃料。这也是他做大国企的一个原因,国企的钱袋子在自己手上,随时可以掏么。可惜他烧的炉子太多,火太大,有一天总有燃料不够的时候。
很多人看成聚宝盆的香港,习说打碎就打碎。本来疫情过后香港稍见消停,习又挑起国安法。习和毛一样,不让人过一天安静日子。他性格倔强,和他的出身有关系(厦门搞砸了就调到宁德去升官,反正都是赚)。而政治结构上他一尊独裁,绝不能容忍任何妥协。为了自己,哪怕洪水滔天。
这几天和国人聊天,我预计习有极大可能打台湾。他们纷纷不同意。我觉得他们有可能还是延续邓江胡时代的思维惯性,以为打台湾有可能是亏本生意,殊不知习是不算经济账的人。香港就是一个例子。
希望我的预言是错误的。
[url=http://politics.people.com(dot) cn/n1/2016/0509/c1001-28333725.html][/url]
79 个评论
其实他怎么做我原来是不关心的,当看到经济越来越差,日子越来越难过的时候,再想去说两句,发现账号被封禁了。当我询问别人对习的看法是,人人都是满口中国梦。当我说现在局势很差大多数发达国家对与我们为敌的时候,别人都说是这些国家霸权主义。他们说全世界错了,只有中国是对的。当我讲一个个事件的时候,他们却一概不知,因为他们被墙了。当看到抖音上大家一副自我高潮的样子,我突然觉得,没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