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hub issue摘录: 提醒一个大家常见的分化套路

感觉说的挺好的,有点不足就是只把剥削层面的描述局限在小资本家这一层,国家层面的制度不公平和剥削没有涉及。但是,这已经足够好了。

原贴连接:issue_5910 

以下是全文原文。
------
在知乎上,终于有人开始提出“程序员也是无产阶级的一份子”,尽管很早我就下过这个论断,但能看到更多人有此共识,还是非常欣慰的。
总的来说,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总是会创造出一批新富阶层,而经济的放缓,则会让一大批权力和资产的既得利益者无所适应,由奢入俭难,他们最大的利润来源,就成为了压榨自己的员工。这一点不管是在工业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都从来没有变过,劳动者的身份从流水线工人,变为了程序员,但这种资产者压迫无产者的整体关系,其实一直从未离我们远去。
人和人本是独立的个体,因为共识而能团结一致的战斗和行动。所以说,一种共识的强大性和覆盖广度,也往往就决定了这种共识所组织起来的队伍的力量,我们能改变什么,很大程度上受我们的团队共同信仰着什么所决定。
所以,笔者总结了自己有限的历史经验,在此将一个常见的,具有迷惑性的,会摧毁强有力的共识的话术事先揭露出来,即使这样一场运动无疾而终,但我相信这些思想在未来的世界里一定会有它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程序员”、“开发者”这样的群体认同,是无法组织起真正有效的社会运动的。
太祖说过,“打什么旗号,团结谁,反对谁,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翻开996.icu看了下,他们在最后的结尾语是“Developers' lives matter.”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流水线工人,餐饮服务员,长途车司机的话,我是不会认为这个活动和我有什么相关的。你们的口号我都不一定能看懂,看懂了也会发现不过是一群月薪上万的人在和大老板争取权利,和我并不相关。
也许有人认为,职业的认同可以唤起更多情感共鸣,因此“程序员”、“开发者”等身份标签发起的运动,相比起“无产阶级”的团结号召,更容易获得精确的支持,尽管人数不够,但好在精确,似乎也可以成为一种策略。
看起来有点道理,其实一窍不通。最希望你们这么想的,就是资产阶级。
所谓的“职业认同”,其实是建立在“社会身份认同”之后的,各位程序员既然已经决心向资本主义喊话了,不妨去观察下在他们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资本最喜欢讨论的东西是什么?一是钱,二是人。
翻开各家上市公司财报,创业CEO的种种言论,大家谈的从来都是金钱和人力的投入,如何更高效,如何更能获得市场份额。在谈到人力的时候,他们眼里的种种职业,不过是资本增值过程的一部分,一个功能模块而已。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产品经理,还是开发者,还是销售人员,在资本的眼里,你们都是花钱买来的劳动力而已,根据市场供需状况有不同的成本,这就是唯一的差别。
大家不妨和给你送外卖的小哥,送你回家的滴滴司机聊聊,你会发现其实在职业差异之外,面临各自的老板的时候,你们和老板的关系的相同点,远远大于你们之间职业的差异性:你们争取的合理劳动时间,加班补偿等等,每一个无产阶级劳动者都需要,而这些诉求,和你被雇佣的那份职业并不相关。
只要是出售自己的劳动力,而不是依赖某种资产、无需劳动就可以生活,那你就是无产阶级。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程序员的收入情况和人数。
首先是收入,在目前的中国来看,程序员依然属于高收入群体,不少程序员甚至通过各种投资,成为了小资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的一份子,这样的群体战斗力,其实是极为有限的,小资阶级的局限性,在共产党宣言里早有论述。所以,试图搭建“程序员”的群体共识,以争取某种无产阶级的利益,必定是南辕北辙——雇你的老板的确是干开发者出身的没错,但是他给你发工资的时候,每一块钱给他带来的肉疼程度,并不因为你干的职业和他曾经的职业相同而会有所减轻。
而程序员的人数,据多方资料显示,全中国从事开发工作的人数,绝对不超过500万,这和13亿的人口比起来,其实杯水车薪。
人数少,阶级成分复杂,这样的共识甚至连成型的政党和团队都难以组织起来,更遑论真正的战斗力了。
所以,基于此,这场运动的过程中,如果有人刻意将其矮化为“程序员”、“开发者”群体和互联网创业者的某种矛盾,甚至又拉扯到老板和程序员的调侃一类,而闭口不谈这其中的核心问题: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大家请擦亮眼睛,这样的人不是愚蠢,就是别有心计。
2
分享 2019-03-28

2 个评论

已删除
repo改名了,你的连接也可以改一下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