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台湾没有像韩国一样受到财阀影响?
如题
2011年,南韓曾經統計出一個很恐怖的經濟數字,全韓國前三十大的尖子企業,營業規模佔了全國GDP95%。
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這三十家巨型公司以外數以萬計的韓國企業,只分到5%的小小蛋糕。
南韓的現狀是標準M型化,教科書一樣的,百分之一的人,分走了全國九成市場。所以我們開玩笑說中國推行"國有企業",而南韓是反過來的"企業有國"。
為什麼南韓中小型企業疲弱?
有說法是韓國國有企業過於壟斷,他們在戰後,因為大企業好發展,政府就大力扶植擁有大資本額的國企坐大,硬是讓民間企業錯失了最好的發展階段。
在占掉九成多GDP的30家南韓頂尖企業裡面,有將近一半,十二家企業屬於「國有企業」,凈資産價值為1777億美元,占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重高達15%左右。
(PS.這也是我後面提到臺灣國企資本額也很大的原因,不是跟生產額弄混了,只是想強調我們政府沒有因為國企既有資本優勢就去培植它。)
臺灣其實也是在M型化邊緣掙扎,我們前十的大企業佔了GDP60%左右,剩下的中小企業大概還有著四分之一的市場額。
臺灣 25% 相比於南韓小企業的 5% ,都是艱難生存,只是僥倖還有一片淨土。
不知道該不該說幸運,臺灣的環境不容易形成巨型企業,政府願意放權民間企業,不培養大資本額的國有企業去稱霸市場(國企因為既有硬需求優勢,資本額可怕,像你知道嗎?臺灣目前資本額最大的公司不是台積電,是台電 (笑
而民間財閥在自由市場狀態下,雖然兩極化嚴重,但中小企業活力還在,大企業的上下游生產鏈多少會被牽制,還不足以形成全方面制覇全社會的托拉斯企業。
#補充一下關於樓下蔥友的疑問:
@NZRdlClr5
是南韓政府養出大企業的?還是大企業好養所以被政府主力供養?
"早期大國企是政府主動養出來的,後期是被經濟危機逼著去挑比較好拯救的大企業去扶植。"
50年代南韓政府愛肥養國企,是因為慶尚道一派的軍政府(朴正熙、全斗煥一系)喜歡往國企裡塞自己人,國企被養的白白胖胖。
(至今,兩百多家南韓國企,總經理年薪"平均"六百多萬臺幣,這還是常薪不算獎金的那種,而且他們國企老總也是有名的「世襲制」。)
後來南韓民主化之後,70年代中期新上台的全羅道改革派(三金:金大中、金泳三、金鍾泌)開始試圖甩開國企,大力扶植新產業。
國企既有優勢不再,於是很多軍政府時代養出來的既有財閥開始跟銀行借貸轉型。
但由於嬌養多年,大型國企積累的貪腐問題嚴重,這些跟銀行借貸轉型的財閥弊病叢生,十有八九都在靠借貸跟融資維持帳面上的好看。
1997年一場亞洲金融風暴,直接戳破了南韓的經濟發展泡沫。這時候政府陷入了兩難……救不救這些貸款過度的財閥?救,新政平衡失敗;不救,新興產業崩毀。
後來我們都知道了,最後為了新產業的發展,為了南韓的快速復甦,改革派還是妥協,選擇救了財閥,有了後來的電子業救全國的傳奇。
當時金大中還特意在青瓦台設立一個獨立的金融監管單位,意在制衡財閥。雖然後來歷史證明了,這玩意兒並沒有什麼卵用。(手動狗頭
南韓財閥超簡史:
50年代慶尚道軍政府集團跟財團利益勾結 →
80年代全羅道試圖改革但被經濟危機挾持 →
90年代財閥吃國家資源挺過危機後徹底 稱 霸
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這三十家巨型公司以外數以萬計的韓國企業,只分到5%的小小蛋糕。
南韓的現狀是標準M型化,教科書一樣的,百分之一的人,分走了全國九成市場。所以我們開玩笑說中國推行"國有企業",而南韓是反過來的"企業有國"。
為什麼南韓中小型企業疲弱?
有說法是韓國國有企業過於壟斷,他們在戰後,因為大企業好發展,政府就大力扶植擁有大資本額的國企坐大,硬是讓民間企業錯失了最好的發展階段。
在占掉九成多GDP的30家南韓頂尖企業裡面,有將近一半,十二家企業屬於「國有企業」,凈資産價值為1777億美元,占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重高達15%左右。
(PS.這也是我後面提到臺灣國企資本額也很大的原因,不是跟生產額弄混了,只是想強調我們政府沒有因為國企既有資本優勢就去培植它。)
臺灣其實也是在M型化邊緣掙扎,我們前十的大企業佔了GDP60%左右,剩下的中小企業大概還有著四分之一的市場額。
臺灣 25% 相比於南韓小企業的 5% ,都是艱難生存,只是僥倖還有一片淨土。
不知道該不該說幸運,臺灣的環境不容易形成巨型企業,政府願意放權民間企業,不培養大資本額的國有企業去稱霸市場(國企因為既有硬需求優勢,資本額可怕,像你知道嗎?臺灣目前資本額最大的公司不是台積電,是台電 (笑
而民間財閥在自由市場狀態下,雖然兩極化嚴重,但中小企業活力還在,大企業的上下游生產鏈多少會被牽制,還不足以形成全方面制覇全社會的托拉斯企業。
#補充一下關於樓下蔥友的疑問:
@NZRdlClr5
是南韓政府養出大企業的?還是大企業好養所以被政府主力供養?
"早期大國企是政府主動養出來的,後期是被經濟危機逼著去挑比較好拯救的大企業去扶植。"
50年代南韓政府愛肥養國企,是因為慶尚道一派的軍政府(朴正熙、全斗煥一系)喜歡往國企裡塞自己人,國企被養的白白胖胖。
(至今,兩百多家南韓國企,總經理年薪"平均"六百多萬臺幣,這還是常薪不算獎金的那種,而且他們國企老總也是有名的「世襲制」。)
後來南韓民主化之後,70年代中期新上台的全羅道改革派(三金:金大中、金泳三、金鍾泌)開始試圖甩開國企,大力扶植新產業。
國企既有優勢不再,於是很多軍政府時代養出來的既有財閥開始跟銀行借貸轉型。
但由於嬌養多年,大型國企積累的貪腐問題嚴重,這些跟銀行借貸轉型的財閥弊病叢生,十有八九都在靠借貸跟融資維持帳面上的好看。
1997年一場亞洲金融風暴,直接戳破了南韓的經濟發展泡沫。這時候政府陷入了兩難……救不救這些貸款過度的財閥?救,新政平衡失敗;不救,新興產業崩毀。
後來我們都知道了,最後為了新產業的發展,為了南韓的快速復甦,改革派還是妥協,選擇救了財閥,有了後來的電子業救全國的傳奇。
當時金大中還特意在青瓦台設立一個獨立的金融監管單位,意在制衡財閥。雖然後來歷史證明了,這玩意兒並沒有什麼卵用。(手動狗頭
南韓財閥超簡史:
50年代慶尚道軍政府集團跟財團利益勾結 →
80年代全羅道試圖改革但被經濟危機挾持 →
90年代財閥吃國家資源挺過危機後徹底 稱 霸
听谁胡说韩国财阀影响国家的?墙内的粉红和康米么?
我来告诉你韩国财阀怎么“影响”国家的。
2008年李明博上台,上台伊始就换掉了KBS和MBC的领导层,大量坚守舆论自由的记者被停职、离职,把这两家电视台变成了自己的传声筒。
被解职的记者有的改行,有的退守互联网,改行的那一部分自不待言,转向互联网的人也不可避免的面临巨大压力,因为做采访就要出门,有车费、旅店费,当然还有设备保养。
但还有一部分记者,被JTBC聘用了,而JTBC的金主,是三星。
(所以你就看出共产党有多机智,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推行社会主义,把所有资产集中在国企手里,就不会有私营电视台,也就没有后来一系列对政府而言的破事)
JTBC聘用的这些记者当中,最有名的一个叫孙石熙,这个人上任没多久,就在节目头条爆出三星打压工会的丑闻。
三星连个屁都不敢放。
2012年,MBC内部那些良知未泯的工作人员发起了长达170天的大罢工,罢工结束后,除了来自政府的监控更加严格以外,一切照旧。
2013年朴槿惠上台以后,变本加厉的把参与罢工的人都裁掉了。
2014年,世越号惨案发生,已经沦为韩国CCTV的MBC、KBS以及其他一些媒体,对官方的宣传口径(搞不好还是口误)照单全收,“学生全部安全获救”的假消息传播了49分钟,甚至延误了救援。
而这一次冲在最前线的,仍然是独立记者和JTBC。
前MBC记者,当时的独立记者李尚浩拍出了纪录片《潜水钟》,被政府要求禁播,所幸釜山电影节顶住了压力,把电影放了出来。
在记者以外,曾经为世越号发声的艺人,也被朴槿惠政府试图封杀。
………………
那些勇于报道真相的记者,当然是英雄。
但英雄不该白白付出,毫无回报。
而正是所谓的财阀三星,在韩国新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支持了这些英雄一程。
尽管不是全部,尽管它的动机也没那么纯粹。
我也不想把三星洗成白莲花,它也作恶。然而它所做之恶,终究不过是区区几个记者,而且还是自家记者都能摁死的程度罢了。
这就是所谓的财阀影响国家?
还是说,墙内的那些人渣粉红和康米们,已经丧心病狂到了见不得一点真相的地步?
在他们看来,世越号死难者本该像长江之星一样,被人们遗忘;崔顺实就应该像红二代一样,在暗中吸尽整个国家的鲜血;媒体本该是报道正能量的,本来应该是号召大家一起歌颂李大大和朴麻麻的,不应该盯着国家的阴暗面不放;而像孙石熙这样的刺头,就应该像方方一样,被全国人民口诛笔伐,然而现在竟然还有财阀养着这些韩奸公知,那还了得???
我来告诉你韩国财阀怎么“影响”国家的。
2008年李明博上台,上台伊始就换掉了KBS和MBC的领导层,大量坚守舆论自由的记者被停职、离职,把这两家电视台变成了自己的传声筒。
被解职的记者有的改行,有的退守互联网,改行的那一部分自不待言,转向互联网的人也不可避免的面临巨大压力,因为做采访就要出门,有车费、旅店费,当然还有设备保养。
但还有一部分记者,被JTBC聘用了,而JTBC的金主,是三星。
(所以你就看出共产党有多机智,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推行社会主义,把所有资产集中在国企手里,就不会有私营电视台,也就没有后来一系列对政府而言的破事)
JTBC聘用的这些记者当中,最有名的一个叫孙石熙,这个人上任没多久,就在节目头条爆出三星打压工会的丑闻。
三星连个屁都不敢放。
2012年,MBC内部那些良知未泯的工作人员发起了长达170天的大罢工,罢工结束后,除了来自政府的监控更加严格以外,一切照旧。
2013年朴槿惠上台以后,变本加厉的把参与罢工的人都裁掉了。
2014年,世越号惨案发生,已经沦为韩国CCTV的MBC、KBS以及其他一些媒体,对官方的宣传口径(搞不好还是口误)照单全收,“学生全部安全获救”的假消息传播了49分钟,甚至延误了救援。
而这一次冲在最前线的,仍然是独立记者和JTBC。
前MBC记者,当时的独立记者李尚浩拍出了纪录片《潜水钟》,被政府要求禁播,所幸釜山电影节顶住了压力,把电影放了出来。
在记者以外,曾经为世越号发声的艺人,也被朴槿惠政府试图封杀。
………………
那些勇于报道真相的记者,当然是英雄。
但英雄不该白白付出,毫无回报。
而正是所谓的财阀三星,在韩国新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支持了这些英雄一程。
尽管不是全部,尽管它的动机也没那么纯粹。
我也不想把三星洗成白莲花,它也作恶。然而它所做之恶,终究不过是区区几个记者,而且还是自家记者都能摁死的程度罢了。
这就是所谓的财阀影响国家?
还是说,墙内的那些人渣粉红和康米们,已经丧心病狂到了见不得一点真相的地步?
在他们看来,世越号死难者本该像长江之星一样,被人们遗忘;崔顺实就应该像红二代一样,在暗中吸尽整个国家的鲜血;媒体本该是报道正能量的,本来应该是号召大家一起歌颂李大大和朴麻麻的,不应该盯着国家的阴暗面不放;而像孙石熙这样的刺头,就应该像方方一样,被全国人民口诛笔伐,然而现在竟然还有财阀养着这些韩奸公知,那还了得???
因為最大的財閥就是國民黨。
1993年光是國民黨自己公布的黨產就價值9639億台幣,全世界最有錢的政黨
雖然後來化整為零逃避監察,目前宣稱大約200億,但事實就是,政黨輪替前國民黨根本不害怕民眾審查,有錢有權根本不只球員兼裁判,是球員兼球團金主。
個人因緣際會看過國民黨某代掌櫃和財團打麻將,藍財團根本就是吸黨的奶水,搖尾巴都來不及還能有什麼影響
(並不是說財團沒有藉此揩好處,台灣房地產失衡一半的原因就是國民黨從土地拿的好處,但實況並不是財團嘿嘿嘿的操控政客傀儡,當年情況黨的主動性絕對更高,甚至那些人本身就是國民黨金錢體系中的一個齒輪。
民進黨人不是沒有經營土地,自由時報就是靠房地產利潤維持,但懂業內生態就知道他們的權力在整部房地產機器中主動性低到什麼程度)
1993年光是國民黨自己公布的黨產就價值9639億台幣,全世界最有錢的政黨
雖然後來化整為零逃避監察,目前宣稱大約200億,但事實就是,政黨輪替前國民黨根本不害怕民眾審查,有錢有權根本不只球員兼裁判,是球員兼球團金主。
個人因緣際會看過國民黨某代掌櫃和財團打麻將,藍財團根本就是吸黨的奶水,搖尾巴都來不及還能有什麼影響
(並不是說財團沒有藉此揩好處,台灣房地產失衡一半的原因就是國民黨從土地拿的好處,但實況並不是財團嘿嘿嘿的操控政客傀儡,當年情況黨的主動性絕對更高,甚至那些人本身就是國民黨金錢體系中的一個齒輪。
民進黨人不是沒有經營土地,自由時報就是靠房地產利潤維持,但懂業內生態就知道他們的權力在整部房地產機器中主動性低到什麼程度)
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選舉,想不受到財閥影響是很難的事情。所謂官商勾結並不是什麼壞事,只要明白一點,在民主社會“政治是妥協的藝術”,資本並不是萬惡的,也會主動地為了自身合法地發展進行讓步。
真正的資本家,就像國內996那樣,無視法律甚至制定惡法為自己開路。具體可以看美國福耀工廠的紀錄片《美國工廠》,清晰地說明了福耀玻璃在美國開廠以後中美工人的巨大差距和鴻溝。
民主制度實在是抵抗資本主義瘋狂逐利的最好遏制方式。它在保障了基本人權的前提下,也給資本以足夠的發展空間。究其原因,是因為它將決策圈子擴得足夠大,大到財閥集團無法用金錢來進行直接收買的地步,所有的財閥被迫選擇用各種媒體來進行間接影響,比集權體制的成本高了很多,效率低了很多,形成了新的權力平衡模式。
真正的資本家,就像國內996那樣,無視法律甚至制定惡法為自己開路。具體可以看美國福耀工廠的紀錄片《美國工廠》,清晰地說明了福耀玻璃在美國開廠以後中美工人的巨大差距和鴻溝。
民主制度實在是抵抗資本主義瘋狂逐利的最好遏制方式。它在保障了基本人權的前提下,也給資本以足夠的發展空間。究其原因,是因為它將決策圈子擴得足夠大,大到財閥集團無法用金錢來進行直接收買的地步,所有的財閥被迫選擇用各種媒體來進行間接影響,比集權體制的成本高了很多,效率低了很多,形成了新的權力平衡模式。
因為50-60-70年代政策不同
台韓在戰後都接受大量日產企業體
台灣是國民黨變成大財閥
侵占日產國產特權產業
號稱史上最富有政黨. 國民黨本身有如怪獸
但黨國時代,國民黨跟政府是一體無法區分
90年代民主化,國民黨的霸權結束.
這類似特權超級財閥就消失.
轉型過程很多特權產業變成民營化的
公營企業.
其他領域則中小企業是主體.
南韓是直接變賣日產特權給各企業
這些大企業變成財閥變成怪獸
財閥用特權產業讓自己更強大甚至影響政策
大到不能倒,政府反而是小媳婦.
沒有什麼強大公營企業.
中小企業被財閥壓榨難以翻身
台灣優點是中小企業靈活機動
缺點也是中小企業研發資源有限
大量企業彼此持續競爭練蠱.
能適應各種變化 但較難發展成世界級超大財閥
也較缺乏遠見.
南韓優點是大財閥資源充沛,集中力量辦大事
大到戰車飛機巨艦都能搞
缺點是財閥大到不能出錯,如果出錯
就割人民的肉餵食財閥.
財閥吃肉 小民小商只能喝湯.
沒進大財閥企業就是人生失敗.
台韓在戰後都接受大量日產企業體
台灣是國民黨變成大財閥
侵占日產國產特權產業
號稱史上最富有政黨. 國民黨本身有如怪獸
但黨國時代,國民黨跟政府是一體無法區分
90年代民主化,國民黨的霸權結束.
這類似特權超級財閥就消失.
轉型過程很多特權產業變成民營化的
公營企業.
其他領域則中小企業是主體.
南韓是直接變賣日產特權給各企業
這些大企業變成財閥變成怪獸
財閥用特權產業讓自己更強大甚至影響政策
大到不能倒,政府反而是小媳婦.
沒有什麼強大公營企業.
中小企業被財閥壓榨難以翻身
台灣優點是中小企業靈活機動
缺點也是中小企業研發資源有限
大量企業彼此持續競爭練蠱.
能適應各種變化 但較難發展成世界級超大財閥
也較缺乏遠見.
南韓優點是大財閥資源充沛,集中力量辦大事
大到戰車飛機巨艦都能搞
缺點是財閥大到不能出錯,如果出錯
就割人民的肉餵食財閥.
財閥吃肉 小民小商只能喝湯.
沒進大財閥企業就是人生失敗.
1 政商关系传统
韩国的财阀和政界关系密切,全斗焕、卢泰愚都支持韩国自主发展做大做强,虽然都是独裁军政府,但是积极搞经济。可以说韩国的家底也就这些大企业了。民营企业是后来的
台湾则不同,国民党反动派在台湾是外来人,而本土在荷兰殖民时期、日治时期已经发展商贸文明,再加上沿海人的经商传统,经济并不掌握在国民党当权派手中
2 民主先发优势——传媒
国民党反动派在台湾结束威权统治之后,媒体迅速发展,赶上了卫星和光纤通讯、数字多媒体信息技术好时代。台湾是全世界媒体密度最高的地方。媒体的曝光对于政商关系阳光化至关重要。
反观韩国,虽然影视作品常有媒体奋不顾身揭露黑幕,但影视作品写得人性多光辉,现实中人性就有多黑暗。韩国媒体充当财阀走狗才是常态。
台湾旺旺老板买了个中时报,因为他在报纸的年代就经常被骂,“我为什么不能买一家报纸骂回去”? 自由办报,媒体自由竞争才有活力。像大纪元这种媒体你看不上对吧,但没了这种草根甚至优点low的媒体,说明新闻界已经万马齐喑,社会很快就会出问题。
3 宪政先发优势——政党
政党是当代国家层面政治斗争的主体(士人是封建时代朝廷斗争的主体),政党承载着政治理念(福利/小政府 机会平等/结果平等)、政治传统(保守/激进 开放/封闭)。
台湾政党分水岭清晰,国民党就是军公教大企业,民进党就是台湾本土企业,中小企业。企业势单力薄,有了政党,在国家层面的斗争中就有话语权。
韩国的政党就是草台班子,树倒猢狲散。企业在国家机器面前势单力薄,只能沦为公共部门的附庸,要么给国企大财阀打工,要么给外企打工。
4 民族发明先发优势——本土意识
企业是武装商团退化而来的产物,尽管被当代法律和文化包装成契约型的纯粹经济关系组织,但企业还是由人构成的,因此具有鲜明的社区性,社会性。
韩国的民族发明是无根之木,其中层骨干精英发源于日本,然而民族主义却极端仇日;顶层设计来自美国,然而反美和反精英成为底层的政治正确。在这种大众民族主义价值观和民族发明者个人价值观分离的地方,会闹出很多经济笑话。比如山寨了日本的汽车等产品,拿去和日本竞争比高下。。。民众对民族构建的不负责和对民族凝聚力的无度挥霍,造就了财阀企业怪胎。这些财阀企业像华为一样承载了自主自强的使命,一方面可以发民族主义的财割韭菜,一方面受民族主义所累,无法正常开展经营,成了怪胎
台湾的民族发明,从荷兰殖民,到日治,到与中国侵略者斗争一个世纪,谁是朋友谁是敌人非常清晰。如果大企业打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在台湾混,大家不会买账;如果打着台湾独立的口号,又容易在国际上受到中资的打压。因此政治这趟车是上不了的,也就无法捆绑民族主义,只能老老实实靠产品和服务慢慢积累起来。
韩国的财阀和政界关系密切,全斗焕、卢泰愚都支持韩国自主发展做大做强,虽然都是独裁军政府,但是积极搞经济。可以说韩国的家底也就这些大企业了。民营企业是后来的
台湾则不同,国民党反动派在台湾是外来人,而本土在荷兰殖民时期、日治时期已经发展商贸文明,再加上沿海人的经商传统,经济并不掌握在国民党当权派手中
2 民主先发优势——传媒
国民党反动派在台湾结束威权统治之后,媒体迅速发展,赶上了卫星和光纤通讯、数字多媒体信息技术好时代。台湾是全世界媒体密度最高的地方。媒体的曝光对于政商关系阳光化至关重要。
反观韩国,虽然影视作品常有媒体奋不顾身揭露黑幕,但影视作品写得人性多光辉,现实中人性就有多黑暗。韩国媒体充当财阀走狗才是常态。
台湾旺旺老板买了个中时报,因为他在报纸的年代就经常被骂,“我为什么不能买一家报纸骂回去”? 自由办报,媒体自由竞争才有活力。像大纪元这种媒体你看不上对吧,但没了这种草根甚至优点low的媒体,说明新闻界已经万马齐喑,社会很快就会出问题。
3 宪政先发优势——政党
政党是当代国家层面政治斗争的主体(士人是封建时代朝廷斗争的主体),政党承载着政治理念(福利/小政府 机会平等/结果平等)、政治传统(保守/激进 开放/封闭)。
台湾政党分水岭清晰,国民党就是军公教大企业,民进党就是台湾本土企业,中小企业。企业势单力薄,有了政党,在国家层面的斗争中就有话语权。
韩国的政党就是草台班子,树倒猢狲散。企业在国家机器面前势单力薄,只能沦为公共部门的附庸,要么给国企大财阀打工,要么给外企打工。
4 民族发明先发优势——本土意识
企业是武装商团退化而来的产物,尽管被当代法律和文化包装成契约型的纯粹经济关系组织,但企业还是由人构成的,因此具有鲜明的社区性,社会性。
韩国的民族发明是无根之木,其中层骨干精英发源于日本,然而民族主义却极端仇日;顶层设计来自美国,然而反美和反精英成为底层的政治正确。在这种大众民族主义价值观和民族发明者个人价值观分离的地方,会闹出很多经济笑话。比如山寨了日本的汽车等产品,拿去和日本竞争比高下。。。民众对民族构建的不负责和对民族凝聚力的无度挥霍,造就了财阀企业怪胎。这些财阀企业像华为一样承载了自主自强的使命,一方面可以发民族主义的财割韭菜,一方面受民族主义所累,无法正常开展经营,成了怪胎
台湾的民族发明,从荷兰殖民,到日治,到与中国侵略者斗争一个世纪,谁是朋友谁是敌人非常清晰。如果大企业打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在台湾混,大家不会买账;如果打着台湾独立的口号,又容易在国际上受到中资的打压。因此政治这趟车是上不了的,也就无法捆绑民族主义,只能老老实实靠产品和服务慢慢积累起来。
其實這是台灣的優點也是缺點。
先說為何沒有獨大型的企業,我覺得其實台灣人有受到「三民主義」的思想影響。雖然現在年輕一代不用上三民主義了,不過目前35歲以上的青年在高中都還是有讀過三民主義 (當時是必修課程...),這也會形塑為全民的輿論共識。
孫中山雖然整體支持自由市場那一套,但他同時很強調民生資源必須由國家把持,不能放任市場自由競爭
(以免幾個資本家聯手壟斷民生資源)
所以台灣的 水力 電力 電信 郵局 鐵路 捷運 農產品 鋼鐵廠 軍工業... 幾乎都是國營企業,就算後來民營化,也仍是「泛國營事業」,水價電價都是由政府控制的。
這在台灣內部一直有兩種聲音,1990~2000年代有很多人鼓吹「國營市業民營化」,
民營化支持者論點就是「不要與民爭利,把利潤下放給人民賺」、「民營才有效率,利潤最大化」
而反對者就是基於三民主義的論點:
「你要如何保證資本家不會壟斷必要資源、哄抬物價? 台灣現在有超級便宜的水 電 電話費,民營化以後呢?」 「人民要的並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不論貧富,大家都能享受到資源和便利」
最後就變成像現在這樣的泛公營組織,營運是民營模式,有股票上市,但政府持股份額很大,25%或49%之類的,所以政府還是有影響力。
所以在台灣,大家並不會一面倒的支持民營企業,比起私人企業,人民其實更信任公權力來經營。
這並不是說政府有多棒,而是如果開放民營,我就問「那要給誰經營?」 到頭來就是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拿下經營權,對我們小老百姓來說有何好處? 我寧可讓公家繼續經營,至少我們還有民意代表可以監督國營產業,做不好可以把總經理叫來議會或立法院罵一頓。 (韓國瑜當北農總經理時就曾經被叫去台北市議會質詢,才有網路上市議員王世堅大戰韓國瑜的影片)
如果是私人公司,只對股東負責,並不受人民和民意代表的監督。
不但不受監督,私人公司勢力過大還會反過來會影響立法機構,所以台灣人一直對於「私人企業獨大」這件事情很有警戒心。
一直以來都是中小企業山頭林立的狀況,很難整併成大企業,是優點也是缺點。
台韓兩國科技大戰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兩兆雙星」,2002年台灣政府希望打造另一個比肩台積電的護國新產業。
因為當時擔心台積電晶圓代工會變成夕陽產業 (對你沒看錯,20年前很多人就在擔心台積電是夕陽產業)
所以政府帶頭投資新興產業:面板業 和 DRAM產業。
結果幾年以後,晶圓代工還沒倒,反倒是面板業和DRAM產業被韓國打到趴在地上,虧損嚴重。
韓國的面板業和DRAM一樣是政府扶持(就是三星、LG等等),但他們政府資源集中在大企業上面,所以規模經濟的效果更好,產品可以賣得比台灣低價,技術也進步的更迅速。
相反地,台灣政府的補助是雨露均霑,補助很多企業,然後企業自己各憑本事發展。
我覺得政府的作法是對的,時光倒流我仍然會支持這樣做,本來就是該公平給予補助,然後你們自己在市場上廝殺,自然就會汰弱留強,留下好的企業。
只可惜現在是地球村,台灣內部還來不及汰弱留強,就先被韓國挾著舉國資源直接全部打趴。
(台灣的產品大多都是出口,自己內部消化不了,但國外客戶寧可買韓國的產品...)
所以台灣直到現在還是只有一間台積電而已。
但我直到現在都還是覺得台灣這樣是沒錯的,像韓國那樣雖然養出了可以撼動全國、世界級的大企業,那也只是短期的勝利,代價就是全國人民都被財閥割韭菜,這影響可能是一兩百年。
台灣也許沒有巨無霸企業(有啦,就一間台積電),但人民生活還是較愜意的。
先說為何沒有獨大型的企業,我覺得其實台灣人有受到「三民主義」的思想影響。雖然現在年輕一代不用上三民主義了,不過目前35歲以上的青年在高中都還是有讀過三民主義 (當時是必修課程...),這也會形塑為全民的輿論共識。
孫中山雖然整體支持自由市場那一套,但他同時很強調民生資源必須由國家把持,不能放任市場自由競爭
(以免幾個資本家聯手壟斷民生資源)
所以台灣的 水力 電力 電信 郵局 鐵路 捷運 農產品 鋼鐵廠 軍工業... 幾乎都是國營企業,就算後來民營化,也仍是「泛國營事業」,水價電價都是由政府控制的。
這在台灣內部一直有兩種聲音,1990~2000年代有很多人鼓吹「國營市業民營化」,
民營化支持者論點就是「不要與民爭利,把利潤下放給人民賺」、「民營才有效率,利潤最大化」
而反對者就是基於三民主義的論點:
「你要如何保證資本家不會壟斷必要資源、哄抬物價? 台灣現在有超級便宜的水 電 電話費,民營化以後呢?」 「人民要的並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不論貧富,大家都能享受到資源和便利」
最後就變成像現在這樣的泛公營組織,營運是民營模式,有股票上市,但政府持股份額很大,25%或49%之類的,所以政府還是有影響力。
所以在台灣,大家並不會一面倒的支持民營企業,比起私人企業,人民其實更信任公權力來經營。
這並不是說政府有多棒,而是如果開放民營,我就問「那要給誰經營?」 到頭來就是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拿下經營權,對我們小老百姓來說有何好處? 我寧可讓公家繼續經營,至少我們還有民意代表可以監督國營產業,做不好可以把總經理叫來議會或立法院罵一頓。 (韓國瑜當北農總經理時就曾經被叫去台北市議會質詢,才有網路上市議員王世堅大戰韓國瑜的影片)
如果是私人公司,只對股東負責,並不受人民和民意代表的監督。
不但不受監督,私人公司勢力過大還會反過來會影響立法機構,所以台灣人一直對於「私人企業獨大」這件事情很有警戒心。
一直以來都是中小企業山頭林立的狀況,很難整併成大企業,是優點也是缺點。
台韓兩國科技大戰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兩兆雙星」,2002年台灣政府希望打造另一個比肩台積電的護國新產業。
因為當時擔心台積電晶圓代工會變成夕陽產業 (對你沒看錯,20年前很多人就在擔心台積電是夕陽產業)
所以政府帶頭投資新興產業:面板業 和 DRAM產業。
結果幾年以後,晶圓代工還沒倒,反倒是面板業和DRAM產業被韓國打到趴在地上,虧損嚴重。
韓國的面板業和DRAM一樣是政府扶持(就是三星、LG等等),但他們政府資源集中在大企業上面,所以規模經濟的效果更好,產品可以賣得比台灣低價,技術也進步的更迅速。
相反地,台灣政府的補助是雨露均霑,補助很多企業,然後企業自己各憑本事發展。
我覺得政府的作法是對的,時光倒流我仍然會支持這樣做,本來就是該公平給予補助,然後你們自己在市場上廝殺,自然就會汰弱留強,留下好的企業。
只可惜現在是地球村,台灣內部還來不及汰弱留強,就先被韓國挾著舉國資源直接全部打趴。
(台灣的產品大多都是出口,自己內部消化不了,但國外客戶寧可買韓國的產品...)
所以台灣直到現在還是只有一間台積電而已。
但我直到現在都還是覺得台灣這樣是沒錯的,像韓國那樣雖然養出了可以撼動全國、世界級的大企業,那也只是短期的勝利,代價就是全國人民都被財閥割韭菜,這影響可能是一兩百年。
台灣也許沒有巨無霸企業(有啦,就一間台積電),但人民生活還是較愜意的。
都是支乎过来的吧,我曾经也被支乎那些大V洗脑。既然财阀控制宪法国家和媒体,那怎么三星董事长李建熙还被媒体曝光嫖娼?大女儿和保安结婚,结果被骗财骗色至今在打官司?大儿子三番五次进大狱?在厉害国别说这么大集团的董事长,就算一个十八线城市的地头蛇让一个普通人从人间消失也不是什么难事。
有的,只不過嚴格來説應該不是財團明目張膽直接影響政府,而是影響立法委員,議員和政黨。
首先是新聞媒體財團,媒體一方面可以自成一體,亦或可以是某個財團的打手,一方面向人民宣傳想要給別人看到的,一方面可以吹捧或抹黑某個政治人物。
還有地方派系,地方派系可以説是左右台灣選舉最重要的一環之一,台灣地方派系的政治人物許多都擁有大量的房地產,或者有强大的財團在背後支撐,當然其政策的制定會偏向財團而不是民衆。
台灣勞權底下,房價問題,都是因爲財團在控制著政府。而台灣人的一次次選票也證明自己在欣然接受這樣的事實。
首先是新聞媒體財團,媒體一方面可以自成一體,亦或可以是某個財團的打手,一方面向人民宣傳想要給別人看到的,一方面可以吹捧或抹黑某個政治人物。
還有地方派系,地方派系可以説是左右台灣選舉最重要的一環之一,台灣地方派系的政治人物許多都擁有大量的房地產,或者有强大的財團在背後支撐,當然其政策的制定會偏向財團而不是民衆。
台灣勞權底下,房價問題,都是因爲財團在控制著政府。而台灣人的一次次選票也證明自己在欣然接受這樣的事實。
我們有財團啊,只是沒有到財閥規模。
遠雄、長榮、台塑、一堆銀行財團。
我們沒有那麼誇張,不過是因為我們沒有像韓國日本發展成派閥政治罷了。
遠雄、長榮、台塑、一堆銀行財團。
我們沒有那麼誇張,不過是因為我們沒有像韓國日本發展成派閥政治罷了。
所谓财阀影响完全是中共的话术,民主制度就是一人一票,谁还能没有影响了?
利用共产主义的话术体系抹黑民主,把对方打成资本家,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然后踩上一万只脚,殊不知中共才是真正的控制一切,除了赵家人,中国哪根韭菜也没有半点影响力
利用共产主义的话术体系抹黑民主,把对方打成资本家,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然后踩上一万只脚,殊不知中共才是真正的控制一切,除了赵家人,中国哪根韭菜也没有半点影响力
原因很简单,虽然台湾和韩国的政商合作体系性质基本一样,不过台湾的那个叫党阀,台湾威权时代上面有个国民党,自然不可能有什么大规模财阀,因为财阀都由党管着呢。
韩国与台湾产生这种政商合作体系并不奇怪,因为这是台湾与韩国现代化的根本,如果没有政府主导的高度集中的开发工程,依靠民间分散的自发秩序的资金现代化,台湾和韩国顶多就是搞一点菲律宾一样的服装或零件加工厂,根本不可能有现在的现代化。现在很多台湾人看不起菲律宾人,但是菲律宾五十年代的时候,社会发展水平是明显好于台湾的,菲律宾今天发展不了经济,主要是因为缺乏一个动员民间力量搞国际代工的威权政府,当然长远来看这种牺牲民间力量追求短期经济发展的模式也不一定是好事。
台湾和韩国的区别在于,朴正熙只是传统的军政府,政府控制政权军权,大力调控经济,但具体方针还需要企业自己制定,政府也没有必须干涉企业的必要,只要企业服从国家税收政策。
国民党则不同,国民党是半列宁主义政党,他的初衷就是肩负改造中国社会的使命,即使到了台湾蒋介石也心念反攻大陆。国民党的在台经济,基本是在国民党控制下的,真正涉及国家重点项目的大企业也用的是国民党自己人,台湾本土人在蒋经国本土化之前,都是搞一些土地棉纺加工之类的不太重要的产业。这也是台湾大企业特别蓝的主要原因。
现在国民党看上去已经因为亲中不可能上台,因此政商合作平台即使不情愿也不得不和蔡英文的民进党合作。但虽说如此,台湾的大企业受国民党影响仍然很深,而且因为台湾企业很多市场在沦陷区,不少大企业也受国民党亲匪政策与匪帮脱不了联系,富士康和旺旺中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台湾的局面比韩国更危险,因为财阀只是因高速现代化与自发秩序有疏离感,台湾却因为国民党的党国体系,经济半壁江山是匪帮统战对象。在即将到来的台海冲突中,与匪帮有联系的那部分经济大概损失定了,现在的问题是要早做绝断,不要让匪帮在台湾的代理人破坏台湾的本土防卫。
比起党国体系在经济界的联系,其实党国在军界联系更加重要且危险,像是吴思怀这类军界大佬,如果开战前不做清洗,开战初期对台湾防御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韩国与台湾产生这种政商合作体系并不奇怪,因为这是台湾与韩国现代化的根本,如果没有政府主导的高度集中的开发工程,依靠民间分散的自发秩序的资金现代化,台湾和韩国顶多就是搞一点菲律宾一样的服装或零件加工厂,根本不可能有现在的现代化。现在很多台湾人看不起菲律宾人,但是菲律宾五十年代的时候,社会发展水平是明显好于台湾的,菲律宾今天发展不了经济,主要是因为缺乏一个动员民间力量搞国际代工的威权政府,当然长远来看这种牺牲民间力量追求短期经济发展的模式也不一定是好事。
台湾和韩国的区别在于,朴正熙只是传统的军政府,政府控制政权军权,大力调控经济,但具体方针还需要企业自己制定,政府也没有必须干涉企业的必要,只要企业服从国家税收政策。
国民党则不同,国民党是半列宁主义政党,他的初衷就是肩负改造中国社会的使命,即使到了台湾蒋介石也心念反攻大陆。国民党的在台经济,基本是在国民党控制下的,真正涉及国家重点项目的大企业也用的是国民党自己人,台湾本土人在蒋经国本土化之前,都是搞一些土地棉纺加工之类的不太重要的产业。这也是台湾大企业特别蓝的主要原因。
现在国民党看上去已经因为亲中不可能上台,因此政商合作平台即使不情愿也不得不和蔡英文的民进党合作。但虽说如此,台湾的大企业受国民党影响仍然很深,而且因为台湾企业很多市场在沦陷区,不少大企业也受国民党亲匪政策与匪帮脱不了联系,富士康和旺旺中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台湾的局面比韩国更危险,因为财阀只是因高速现代化与自发秩序有疏离感,台湾却因为国民党的党国体系,经济半壁江山是匪帮统战对象。在即将到来的台海冲突中,与匪帮有联系的那部分经济大概损失定了,现在的问题是要早做绝断,不要让匪帮在台湾的代理人破坏台湾的本土防卫。
比起党国体系在经济界的联系,其实党国在军界联系更加重要且危险,像是吴思怀这类军界大佬,如果开战前不做清洗,开战初期对台湾防御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因为韩国也没有受到财阀的巨大影响,简中互联网天天拿这个黑南韩,南韩媒体在文飞碟上台后依旧毫无波动。如果要初步了解南韩历史,可以康康五共学习一个。
韓國本來也沒有這麼獨大的財閥,是後來韓國經濟崩潰(1997年),還死了很多人。
為了在一片荒蕪且欠大量外債的狀況下快速發展起來,政府全力扶持特定企業,導致現在尾大不掉的局面。
為了在一片荒蕪且欠大量外債的狀況下快速發展起來,政府全力扶持特定企業,導致現在尾大不掉的局面。
因为台湾的财阀是郭台铭、旺旺、统一、康师傅一类,不是三井或者创价学会一类。
这其实值得台湾人庆幸。
这其实值得台湾人庆幸。
我們有財團~統一長榮之類的
如果你要說政治有沒有受到財團影響....這我不太清楚,不過我覺得韓國變成那樣有部分是民族個性的問題....另一部分是政府扶持(你要知道台灣人基本上就是腦袋開小花歲靜型的XD)
好像很久以前國民黨時期有受到影響吧?
如果你要說政治有沒有受到財團影響....這我不太清楚,不過我覺得韓國變成那樣有部分是民族個性的問題....另一部分是政府扶持(你要知道台灣人基本上就是腦袋開小花歲靜型的XD)
好像很久以前國民黨時期有受到影響吧?
简而言之,就是国民党汲取在大陆被阶级斗争推翻的教训,非常害怕因为贫富差距过大重蹈覆辙,出于维稳心理,在台湾一开始就搞了一套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
同时又因为对本土势力的警惕和列宁党与生俱来的“节制资本”的习惯,在产业结构上刻意打压台湾的私人大资本,间接的给中小企业留下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韩国更多的继承了日本、满洲国“统制经济”的模式,强调政府利用私人大财团发展国家,先政府亲自下场,为财团进行原始积累,在政策、法律层面为财团开绿灯,在资金层面上动用税收和贸易保护政策对财团进行补贴和帮扶,而财团则发挥其私企高效率的竞争优势迅速壮大盈利,反哺国家,并以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来助力综合国力的提高
同时又因为对本土势力的警惕和列宁党与生俱来的“节制资本”的习惯,在产业结构上刻意打压台湾的私人大资本,间接的给中小企业留下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韩国更多的继承了日本、满洲国“统制经济”的模式,强调政府利用私人大财团发展国家,先政府亲自下场,为财团进行原始积累,在政策、法律层面为财团开绿灯,在资金层面上动用税收和贸易保护政策对财团进行补贴和帮扶,而财团则发挥其私企高效率的竞争优势迅速壮大盈利,反哺国家,并以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来助力综合国力的提高
一般而言,战后初期台湾与南韩推动发展的模式高度相似,差异主要呈现在产业结构上的不同,即产业政策中是由何种企业担任主角的差异。南韩最终采取了政府支持财阀的发展策略,而国府则是采取较为平衡的三管齐下的做法,即国营企业—民营大企业—中小企业各有角色。而这策略上的不同部分源于战后初期两地相关条件上有着相当的差异。
如前述,战后初期国府具有高度的危机意识,这危机感一方面带来了严酷的政治镇压,另一方面则使得国府高度关注分配的问题。国府因而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发展成果能够较平均地分布,使得所得分配较为平均(见附录中的附表3)。例如国府在农村的土地改革大幅提高了自耕农的比例,日后也利用各种措施提高农户的非农所得,压低城乡所得水准的差距;公私部门的薪资结构相对扁平,上下差距不大;虽压抑劳工运动,但容许甚至适时推动实质工资持续成长;扶植中小企业及劳力密集产业等。
若拿台湾农家平均每户可支配所得与非农家的数值相比较,其比例从1960年代至今,都在七八成左右,是极少数能够将城乡差距维持在较低水准的后进经济体。这当然是依靠非农业所得的成长,从1969年起,台湾农家每户所得中,来自非农所得的比例,就开始超过农业所得了。此处无法详细讨论这些措施,不过因为中小企业的角色较受瞩目,以下将就此稍做探讨:
在战后初期,南韩李承晚政府很快就将接收的日产几乎全面私有化,以当时条件而言也必然多是低价出售,这些企业就成为战后财阀体制的基础。在1960年代,朴正熙靠军事政变上台后,开始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时,财阀已有相当规模,因而促使他采取了和财阀紧密结合的政策路径。尤其是他在1970年代大手笔推动重化工业时,韩国将发展不同产业的重任分别交给不同的财阀,并承诺政府将给予长期的支持。当财阀不断扩大势力范围时,中小企业的空间必然受到挤压。
南韩战后的民主运动承继了殖民时代的反抗运动,并未像台湾那样被国共内战与冷战完全切断,并且一直在延续进行。争取民主的力量来自学生、劳工与教会,这三方面的反对力量都有其来自过去历史的传承。当时韩国的中小企业力量薄弱,而私营大企业与政府紧密结合。
在台湾战后初期,如前述,国府因各种因素而普遍采取平均主义。它将最重要的日产工业在接收后维持国有化,而未将其大规模私有化,这一方面是为了维续统治的基础,也是延续大陆民国时期国营的传统;另一方面也与其扶植私有企业的方针相符,即国府在台湾自始即扶植私有企业,但扶植的同时也要确保没有企业会大到造成统治上的威胁。因此国府在分配利益时,多试图平均分配给各方势力,使得私营大企业各自不会独大,这样的布局也给中小企业留下了较多的空间。
同时,国营企业并未持续扩张,未挤压私部门的空间。因此,战后台湾的产业组织形成如下结构,即国营企业—私营大企业—中小企业,各有空间。中小企业的成长必须放在这背景来理解。同时,这样的布局也有助于台湾战后所得分配能够较为平均。
当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社会比较有条件挑战威权统治,要求分享权力,会有民主运动产生是各国普遍的现象,差别在于主导力量为何的问题。在几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中,大企业都会比较保守并会和政府关系较为密切,大企业也必然是政治力量拉拢的对象,政商势力进而形成联盟是普遍现象。相对于大企业,为数众多而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必然和政府距离比较远。
蓬勃的中小企业让台湾制造业得以形成绵密的生产网络,帮助撑起台湾的出口产业,然而,中小企业在各阶段的产业升级中所扮演的角色却是有限的。在台湾1960年代开启的第一波出口导向成长中,中小企业出口各色各样劳力密集产品,是出口的第一线厂商,而与此配合的产业升级,则是由他们的上游、较大型的中间原料生产者担任。
到了台湾进入高科技产业时,较大型的科技厂商成为第一线出口厂商,与外商及工研院合作移转技术,而中小企业虽然仍然数目众多,但转而退居幕后,多数成为一般性零组件的供应者,并未能与大厂商合作开发技术、参与产业升级,同时其附加价值率远低于大型厂商。
相较之下,财阀在南韩经济则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占GDP的比例远高于台湾,而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则一直受到很大挤压。虽说财阀之中有些如三星电子与现代汽车等,已经成功达成所被赋予的发展产业的任务,加入到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列,但其高风险的财务杠杆操作,使得南韩不止一次陷入金融危机,同时财阀超比例的政治与社会影响力,也带来负面的作用。不过,如下一节将指出,在东亚金融危机之后,由金大中领导的危机处理的政策,执意纠正过去偏重扶植财阀的做法,也推出了扶植中小企业进入新兴产业的政策。
财阀的角色也牵涉到台韩在产业政策上另一显著不同之处,就是国家冠军队(national champion)政策之有无,即政府是否扶植民族企业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从朴正熙时代开始,南韩在扶植财阀的同时,也给予他们建立国际品牌的任务,而这牵涉长期的投入,也带来较高的波动与风险,当然若成功也可能有较高的回报。
国府则在扶植私人资本之时,强调雨露均沾的平均式分配,同时危机意识使得他们更加“避险求稳”注重经济稳定。
再则,国府具有偏安心态,台湾被当作一模范省来建设,而不完全承担为中华民族建立国际地位的责任,因此从未推动国家冠军队的政策。这也应是台湾工业化的成果,除了台积电之外,主要是以担任全球制造(尤其是高科技业的)代工者的方式呈现的原因吧。
若与南韩情况做比较,国民政府以中央政府规模来到台湾一省,它管控社会的能力有累积,经验也甚为丰富,对于社会力量的掌控程度高,学生、劳工、教会等方面,都在他监督控制之下。尤其是早期将台湾左翼的反抗者消灭殆尽,使得这社会失去了左眼,失去了这重要的反抗反省的力量。
同时,国民党也在高度危机意识下,采用平均主义式的发展模式,拉近城乡、大小企业、与薪资水平间的差距。在这背景下,才能理解为何台湾民主运动,会因而较少从社会或阶级议题着手动员,因而较缺乏进步内涵,而走了省籍族群路线的民主化捷径,这也转过来深刻影响了经济政策转型的路径。
瞿宛文:《台湾与南韩─发展型国家转型的比较》
要明白一點,在民主社會“政治是妥協的藝術”,資本並不是萬惡的,也會主動地為了自身合法地發展進行讓步
我覺得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都是右派政黨,只是表面上堅持不同方向的民族主義,本質上都是親財團的右派政黨。
韩国政府曾经一度过度干预经济,养出一群吃人的资本怪物,韩国面临的问题纯属是干预主义的后遗症。
我说个题外话,我来品葱时间不长,我发现这里挺多人说话和思维方式和墙里没啥区别,说话不动脑,不去想想就说,财阀影响韩国确实就是中共和墙内洗脑的结果,我以前也认为如此,中共洗脑目的就是共产优越性
楼上有些给韩国财阀洗地的真的是省省吧,韩国人骂他们本国财阀和反贼骂中国差不多狠,多去看看他们说什么吧别给财阀站街了
对于这种国土面积国家的企业来说,看它的国内市场份额其实有点对于,他们很清楚国际化开始,这种小国家要立足必须倾尽全力培养出立足世界的企业才能带动整个国家的gdp,本国的内需有的吃,除非你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大量的廉价劳力(巧了 。否则必要要培养国际企业,而国际企业壮大以后在整个世界背景下占据本国的百分之90以上是很正常,也是相对来说健康的。国家要依靠形式去推出政策,我相信韩国自己应该也很清楚
支乎看多了?三棒的那个儿子具体忘了 在首尔选个议员被虐了几万票吊打 说好的控制国家媒体呢?选个议员都选不上 笑死我了。

先问是不是,再讨论为什么,所谓韩国财阀,不过是这几年互联网上发明的,你找找10年前的文章,根本就没人提。
造谣韩国人吃不起肉,后来发现编不下去了,只好换点新的。
韩国首富身价才几十亿刀,拿到中国富豪榜根本就排不上号。
造谣韩国人吃不起肉,后来发现编不下去了,只好换点新的。
韩国首富身价才几十亿刀,拿到中国富豪榜根本就排不上号。
和日本差不多吧,不是财阀政治,是门阀政治。几大政治家族已经隐隐成型了。
商业界、商业集团对选举和政府决策有影响并不是什么坏事情。观察的标准永远都是黑幕能不能被揭露出来,揭露出来只后能不能依据法律进行审判。总之程序正义是否满足。
任何机构,包括慈善机构都不是什么天使,政府机构和商业机构也不例外。关键是这些机构必须在阳光下运行。
任何机构,包括慈善机构都不是什么天使,政府机构和商业机构也不例外。关键是这些机构必须在阳光下运行。
发展历史的原因吧。还有,两个地区经济起点条件也不一样
这世界上就不可能有一个国家是财阀影响政府的。
政府掌握的是权力,财阀只有付出金钱来摇尾乞怜让权力来帮助自己,哪有反过来的?
政府掌握的是权力,财阀只有付出金钱来摇尾乞怜让权力来帮助自己,哪有反过来的?
什么傀儡总统,财阀左右政治啦。一般说这种话的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的,或者政治盲。
美国总统有不少出自政治家族,也有奥巴马川普这种没有政治世家背景的。台湾也有地方势力,比如媒体称的某某王,台湾媒体也没有避讳这种称呼。
票是选民投出来的,财阀会通过媒体影响选民。再者锅台明算财阀吧,他怎么没有轻松选上选总统。
美国总统有不少出自政治家族,也有奥巴马川普这种没有政治世家背景的。台湾也有地方势力,比如媒体称的某某王,台湾媒体也没有避讳这种称呼。
票是选民投出来的,财阀会通过媒体影响选民。再者锅台明算财阀吧,他怎么没有轻松选上选总统。
就認識三星嗎這麼大個台積電不知道?還有台灣也是政治獻金是主要黨收入,當然國民黨有自己的黨產,所以當然會受到財閥影響,美國也一樣受到影響,只不過美國需要花幾倍(對比其他國家)的錢才能收買一個議員,因為你要收買一個議員要把他周圍所有的廟門上都要放好豬頭,而不是中國那種一個豬頭就夠用
韓國大概要賣兩三個,台灣其實也差不多,你去查查農業用地跟工業用地劃分時的那段故事
韓國大概要賣兩三個,台灣其實也差不多,你去查查農業用地跟工業用地劃分時的那段故事
不如說為什麼就韓國貌似特別受財閥影響
日本也有財閥,雖然也有一定影響力不過遠遠不及韓國財閥對本國的影響力
而很多國家頂多是有名門世家,但名門的規模遠遠比不上財閥
都說韓國財閥做大是因為有政府助攻,事實上政府也的確在助攻
但是到底是『因為有政府助攻,才有財閥做大』還是『因為財閥很大,所以才會讓政府幫他們助攻』?
我也不清楚,同問
日本也有財閥,雖然也有一定影響力不過遠遠不及韓國財閥對本國的影響力
而很多國家頂多是有名門世家,但名門的規模遠遠比不上財閥
都說韓國財閥做大是因為有政府助攻,事實上政府也的確在助攻
但是到底是『因為有政府助攻,才有財閥做大』還是『因為財閥很大,所以才會讓政府幫他們助攻』?
我也不清楚,同問
其实都是一样,中共国只不过是反过来的。财团都是赵家人和他们的奶狗。精英主宰政治是正常规律,无政府主义都要财团提供武器
有時候不禁在想,這樣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國家全力扶植的財團擁有最多的資源可以進行競爭,看看三星跟現代如何影響全世界就知道了,台灣這些沒有政府大力扶持的企業根本很難抗衡他們,規模不對等,這在全球化的時代我認為是一種硬傷。
再加上台灣這種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模式,一但競爭失敗,全面性的經濟衰敗幾乎是可以預見的。
再加上台灣這種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模式,一但競爭失敗,全面性的經濟衰敗幾乎是可以預見的。
1.經濟環境,臺灣是島國,依賴進出口貿易,大部分產業無法自給自足,無法消化大量內部產能。巨頭產業為電子業,服務業,輕工業加工出口,主要影響對外不對內。
2.政治限制。臺灣企業無論多大多強,無法如韓國三星財團涉及軍工,重要民生。這意味著台積電,鴻海這類臺灣巨頭,無法在黨,政,軍,工,商,對外影響力,同時具備。故無法形成像韓國那樣的財團把政。
至於說是否財團干預政治,我認為是有的,畢竟政策的變化影響島內百萬千萬人的就業與利益,沒有人會對自己能作為的重要事情上不作為。
2.政治限制。臺灣企業無論多大多強,無法如韓國三星財團涉及軍工,重要民生。這意味著台積電,鴻海這類臺灣巨頭,無法在黨,政,軍,工,商,對外影響力,同時具備。故無法形成像韓國那樣的財團把政。
至於說是否財團干預政治,我認為是有的,畢竟政策的變化影響島內百萬千萬人的就業與利益,沒有人會對自己能作為的重要事情上不作為。
影响肯定是有的,台湾根本不是正常的国家,煽动统独对立就可以影响大选了,财阀是次要的因素
我覺得日本的財閥還好啦,至少他們也不會急著吞併下游那些家族工匠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