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也要刷健康碼了? 怎麼看柯文哲大力推行的疫苗護照?

柯文哲推疫苗護照擬周四上路 「三種燈號」辨識分類

 桃園機場疫情擴及至雙北,北市仁愛聯醫感染持續擴大,其他公共場合如兒童新樂園都出現確診足跡。對此,希望透過台北通力推「疫苗通行證」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在17日下午的疫情記者會上表示,他在本周四會跟中央開會,如果中央同意,最快可以在1月20日上路,已打滿兩劑跟三劑的民眾顯示為綠燈、打滿一劑黃燈、沒有打就是紅燈。


柯文哲表示,他在本周四(1月20日)會跟中央開會,假如中央同意可以介接資料,就可以推行疫苗護照,分為綠燈「打滿兩劑超過14天、或超過3個月以上打第三劑」,黃燈「打滿1劑」,紅燈「未施打疫苗」。

柯文哲說,用這管制會方便很多,若符疫苗標準開放通行傳染機會低,且去餐廳內用大家也可以放心,若都不打疫苗會製造麻煩,這個系統會從公家機關開始管理。他也認為小黃卡太容易弄丟,還是用疫苗護照最方便。

柯文哲強調,在防疫跟經濟取得平衡的狀況下,還是主張使用疫苗護照,如果用這個方法,八成的人可以去吃尾牙,不然經濟整個崩掉,很多餐廳都停掉,殺傷力實在太大

此外,媒體問及推行疫苗護照是否涉及歧視問題?柯文哲回應,想過這個問題,但現在有四種疫苗莫德納、BNT、AZ、高端,根據醫學研究四種疫苗都不能打的狀況很少,如果是基於信仰不打,「那可以啊,那就戴口罩打籃球,去餐廳可以,坐旁邊給你一個隔板,不然怎麼辦?」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0117/2170983.htm#ixzz7IDqtA9Te

之前柯就主張使用"疫苗護照"來區分民眾

「以後就是有打疫苗者坐這邊,不用梅花座;沒有疫苗去那邊,但要彩梅花座。」


  怎麼看柯文哲大力推行的疫苗護照?




//

 柯師傅一直就喜歡標新立異

 這批感染都兩劑了,國外很多還都是3劑的

 這就像跟需要一個活人站在旁邊幫忙才能用的口罩販賣機一樣,不考慮成效問題

 有這功夫去搞有的沒的,不如想想怎麼提升疫苗施打效率,還好年底就下台了
問心 路過的閒人
打三劑的都突破性感染了,弄疫苗護照有個屁用,
只會讓綠燈的人輕忽防疫,陳時中不會同意的。
Joshua 自由之地即祖国
不愧是全球一盘棋,本以为台湾能独善其身呢。不过医务人员出身的柯文哲打疫苗牌也合情合理,至于会不会翻车,就得看台湾人的骨气了。虽然我有很多话想说,但还是点到即止吧。

https://twitter.com/Lukewearechange/status/1482558763240497158?s=20

https://pbs.twimg.com/media/FGDZZpsUYAEPUpJ?format=jpg&name=orig
peace_world 烏雲密布的天空總會有陽光透出,願陽光普照
中國推健康碼是強制執行,其他歐美國家推健康碼是因為國民施打第一劑意願低,想藉此變相讓國民打疫苗,不過都被民眾噴很慘...而台灣民眾施打意願高,且現在發現不管打幾劑都會有突破感染,以色列就是個例子,那健康碼的意義在哪?歧視慢性病、年紀大、小朋友等等不適合打疫苗的人嗎?

每次都會自許曾經是醫生,但每次做的相關政策都很鳥,很多明顯看起來是只為了反CDC指揮,啊你是台北市市長又不是CDC,可以建言CDC,但也要提有效建議吧...而且他是葉克膜專業,又不是流行醫學專業,只要曾經是醫生就是十項全能?
根本就不需要柯文哲死命想推廣的疫苗護照,只要上衛福部網站申請就可以取得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可以清楚知道曾經接種的疫苗與之前做過核酸檢測的結果
https://covid19.mohw.gov.tw/ch/cp-5349-64598-205.html
或是下載衛福部的健保快易通app也會登載曾打過的疫苗

他還想讓疫苗護照介接中央健保資料庫,想取得台北市民的健保個資(原是地方政府無權取得的),又創造一堆障礙逼台北市民使用他力推的台北通app,而不是中央的簡訊實聯制,真的從小到大沒見過無恥成這樣的人
谈起柯文哲,就不得不想到王世坚议员,他貌似疯癫滑稽的外表下藏着敏锐的洞察力,很多人把他质询柯文哲的场面当笑话看,但其实有些地方仔细一想,他真的了解柯文哲的本质,送龙袍,送毛装,那是绝对送对了人。

他有两个场合评价柯文哲让我印象深刻,一是黄珊珊升副市长前,恰吉去她办公室畅叙多年议会同僚之谊,并送上祝愿。两人说说笑笑一个多小时,场面十分温馨,吃便当的时候聊着聊着聊到了柯文哲,黄珊珊夸了一下柯,恰吉则一边低头吞饭一边意味深长的嘀咕了一句:柯文哲这个人吼…然后就吃饭不说了,黄珊珊赶紧把话题扯开。他当时神情很严肃,完全不是开玩笑的口气。

另一个是在谢震武的节目上,他聊到韩国瑜,说韩国瑜其实本质没有柯文哲那么坏,所以虽然他跟韩国瑜政治立场不同,但从个人讲还是愿意跟他做朋友,彼此欣赏。他送了韩国瑜手表,韩国瑜也当众展示了。他这番话仔细琢磨其实相当精准,韩国瑜之所以能掀起那么大的声势,除了政治上的操弄外,其真诚率性、娱乐大众的个人魅力是很重要的因素,而后来当上高雄市长落跑参选,急于登上大位也显示出政治定力不足,不够老谋深算,相比之下狡猾的柯文哲就沉稳得多,岿然不动。

柯文哲一直强调自己的医师出身,他其实不是动刀的大夫,而是管理整个医疗组的行政医师,在岗位上磨练的是管理经验和政治手腕,还有蓬勃的野心。他从出道参选的那一刻就目标明确,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向最高权力迈进,从来不会陷入别人的节奏里。反观韩国瑜,被群众热情左右,虽然一时风头无两,但很快在老辣的蔡英文面前溃败,还被追打到罢免。当然他还有能量,能否成功复起有待日后。

目前的柯文哲,处在最后的隐忍蛰伏阶段,民进党打压他很凶,他一直是防守的姿态,从未主动出击。等到年底卸任北市,地方选举和议会选举尘埃落定,他才会开始全面发力,向2024冲刺。
健康码是中国少有的文化输出,输入的地方。都有进一步成为洼地的可能,新时代文化自信了属于是。
把柯文哲的网线拔了,给他办公室装个信号屏蔽,让他自我感觉良好
雷轰支 新注册用户 (待解除)
已隐藏
柯文哲你這個腦殘不知道你的台北通沒有綁定個人或門號或手機嗎?

只要找到一個打三劑的家屬,借他的帳號密碼登入,大家都是綠色啦!我手機的台北通現在就是登入我的另一個家人的帳號,因為他有抽到熊好券,但他不會去台北,要我幫他花掉
台灣來的麻雀 當我們都走上街/當我們懷抱信念/當我們起身扮演/英雄,電影,情節
搞不好這個系統直接跟他搞的疫苗預約系統一樣,現場crash給你看。
我肯定是反對任何私營機構都搞實名制,免費收集公民信息的,當然連這什麼鬼護照也反對,現在中國的經濟也不見得有這些狗屁護照變得好得去哪裡。我認為只要在國門核實公民身份就夠了,有國外染疫的盡量在防疫旅館監察,也不可能做到所有疫情都零風險的,該要和病毒共存還是要共存的,想打針的人要給他們繼續打針,最重要的是加大進口特效藥,讓輕症患者都能在家就能自行痊愈,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springwood 既来之则润之
现在唯一没搞疫苗护照的就是日本了吧?但是日本在封国
ccpuji 割袍裂,問誰未發聲?經年血海魘深重,韜光養晦殺九千。願為普世日下鬼,寒光一盛無垂憐。
让他下台,如果有骨气。omicron时期提出,表明此人既无能又保守,颇有共匪行事之风。
可愛的長頸鹿 TEAR DOWN THE WALL
台北正在推廣實行,強國統戰思路:"解決不了病毒問題,解決人“的撲殺畜生活埋的治理經驗。

綠色冠狀疫苗護照=納粹時期猶太人被迫配戴的「大衛之星(Star of David)」=中國大陸戶口本=良民證(警察刑事紀錄證明書)
話說回來,你打的真的是預防冠狀病毒的疫苗嗎?確定不是其它的什麼東西嗎?

https://upload.cc/i1/2022/01/18/9sDdrP.png
https://upload.cc/i1/2022/01/18/sIOz9u.png
Amerinacner Americaner
欧美的健康码跟本就不会未经允许上传个人数据,而且本地储存,而且爱用不用,别拿你支的健康码相提并论
您喵 新注册用户 (待解除)
纽约市在住。疫苗限制措施全美最严。疫苗注射率全美前列,感染人数也是。
自由与革命 去游行,为什么?这是我的责任
啊这。
对于康米的这种文化输出着实感到悲哀。这样搞下去,全世界的自由与民主都会遭受大害。现在大陆的新冠患者快和犯罪分子差不多了,如果极端防疫政策一直持续,防疫的破坏都比病毒本身要大了。
健康码作为流调工具不是问题,问题是滥用以及寻租
theX 暂无介绍
切实有效的措施。不可避免地歧视。

基于台湾并不强制只能打一种疫苗,你可以选,那么提高接种率确实是有必要的。我公开信息,这几个疫苗你自己选吧。疫苗接种率目前看来是和重症死亡率挂钩比较大。

记者问是不是有疫苗歧视,当然有。我始终认为在大流行期间过度需求自由不是明智的措施。当年对纳粹德国作战,美国也是紧缩民众自由以提升战斗力。现在的纳粹摆在眼前,我真的不认为世界揣着明白装糊涂是好办法。

就算侵犯民众自由,只要能把疫情压下去,也不失为好办法。你要知道自由世界的对手是谁?对方可以像泼皮无赖一样跟你玩,你遵守规则,有赢面吗?

在一个文明的餐厅里,大家都在吃饭。有个神经病进来泼屎。食客们赶紧擦衣服,擦完了还呼吁餐厅不能歧视身上屎味重的,这合理吗?这太文明了。正确的做法是,先把沾了屎的衣服脱掉,然后把这个泼屎人打个半死,扔出去。当然了,这是文明餐厅所不许的做法,又是赤膊又是打架。但是你如果不这么做,泼屎人就会对食客们说:“你看你们身上都是屎,我也沾到了,都是你们害的!我现在擦干净了,你们都学我!” 那么不出一会儿,餐厅就会变成厕所。

有中国的世界,没有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没错,移民的也包括在内。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