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汉语族系国家寒暄三句不离“吃”?

像欧美和日本,寒暄的时候大多通过天气来引发话题
而汉语族系国家,寒暄离不开吃
例如普通话或者国语里面,“你吃饭了吗?”“吃了没”
台湾的台语,基本寒暄是“吃饱没?”
解体党文化 中共是一个拒绝任何改良,且扩张成性,做事没有任何底线的邪教组织。中共一日不除, 世界就将笼罩在黑暗之中, 直到他吹灭最后一盏灯,我们的子孙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因为中国人能够普遍吃上饱饭的历史才不过20~30年呢。
在此之前的中国人处于勉强不被饿死和注定要被饿死的生存线上挣扎。
1990年之前你要是能够一天三顿能吃饱,有可以换洗的衣服与鞋子,街坊邻居都会高看你一眼。
中国人真是太支了,稍微过上几天温饱日子,就开始飘飘然,忘了自己几斤几两了。
中国人能够吃饱饭全仰仗着欧美日韩台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中国加入了这个“共同富裕”的经济圈子经济才得到了高速度发展。
现在中共支人居然不知死活的想去搞“自己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那么中共国重返“饿殍遍野”的赤贫景象也就为时不远了。
真就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那就闯进来。
中国的意识形态教育只把中国的贫穷落后的过错归咎于清末与民国的那100多年的历史,事实上是这样吗?错了,中国自唐代之后就变得落后于西方了。唐军在达罗斯之战缴获的阿拉伯人的锁子甲与大马士革钢刀就让很多唐人羡慕不已了。因为那时候的唐军的防护最高水平的甲胄也就是扎甲了,只要箭头稍微精细一些或者是游牧民族的弓箭把射程稍微拉进一点就能把扎甲击穿。
防护力这么差的扎甲也不是唐军士兵每个人都能装备的。那时候别说打仗了,常备军能不能吃饱肚子都难说呢。
NZRdlClr5 嗆聲完了改回來了
吃不飽+1
這其實是常識了,我小時候社會風氣還沒那麼極端的時候就經常聽大人吐槽『中國人吃不飽才見面問吃了嗎,吃了就表示過得還好,這就體現了中國人吃不飽』之類的。現在要是再說這話大概得算詆毀祖國崇洋媚外
另外吃了嗎也不算寒暄,比較接近how are you的意思。不會有人認真用這個來打開話題,像是『啊我剛吃了白飯配米蟲』你認真回答才奇怪。要說『吃了』『還沒』然後就結束
天氣(至少要是英國人聊天氣)是一個小話題,『今天天氣真糟糕』『是的呢……話說你上次……』這樣的,會要求有稍微一點點正經的回答,但是可以很快轉到下一個話題。感覺比較類似兩個反賊碰頭開始罵習近平,『最近日子真是難過,他怎麼不早點去死呢』『是該去死……話說你上次……』
Nederland Aan het einde van de dag, zijn we allemaal mensen
哦,您和年轻人脱节了,刚才我的办公室前一对中国学生打招呼说“傻B”,字面意义上见面第一句话lol
而我,可能要考虑老年公寓选在哪了,再见葱油们,我退休了
你是中国人 你是中国人,你爱中国
因为几千年来都吃不饱 每天最大的事就是吃饭 为了吃饭而劳作而活着 近代尤其大陆是改开后才吃饱 所以仍然有这习惯很正常 但事实上吃饱了的年轻人已经没这毛病了
因為漢人的歷史就是飢荒和吃人

這兩者才是真正的古代現狀
“民以食为天”。其实呢,每次说这种话我都觉得并不符合现实,只好再加一句,共产党是天上天。
dearkate00820 游戏咖
1 吃
2 政治军事
3 女人
4 炫富


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
Cheney 「從地理角度推測台海戰爭的台北戰役」寫作中
這句台灣話相當於「你好」的問候,意思是「你吃飽了嗎?」。在早年生活困苦的台灣,是否「溫飽」這件事絕對能直接反應出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因此不管是什麼時候見、什麼場合見、跟什麼樣的人見(初識、老朋友、家人之間)都可以說這句「呷飽沒?」來遞上最誠摯的問候。人們務實又貼心的,直接從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來關心彼此,每個生命緊密交織出濃濃的人情味兒來。

反而如今普遍富足的台灣,「吃飽」已不成難事,我們因此少了這麼一份人與人之間關心的媒介,好像也就少了那麼一點點彼此的連結。
小魔女 小魔女甜甜
其实我在生活中根本就没听到五十岁以下的人这么打招呼😄

可能是因为我在北方大城市,农村说不定这么打招呼的人很多😄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状态

  • 最新活动: 2023-12-03
  • 浏览: 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