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與社會的疏離:美國募兵制的負面經驗

2013-12-15吳怡農

原載於《天下獨立評論》-本系列分上、中、下三篇

 
長期以來我們似乎早已養成向西方看齊的習慣。許多國家軍事「升級」,例如美國訓練出時髦的菁英部隊,我們也希望模仿。可是美國跟台灣需要不同的軍人。首先,美國不像台灣,並沒有被鄰國攻擊的威脅。其次,美軍在世界各地有台灣軍隊沒有的特殊任務,例如反恐怖行動。因此,他們的軍事目標之一是建立行動快速、火力強大的特種部隊。如果台灣遭受侵襲,我們的最後一道防線不會是精英部隊,而是遍佈於社會各角落的平民。除了提高空軍及海軍的防衛能力,我們的陸軍需要一支龐大的公民軍隊、幾百萬可以及時動員的後備軍人。如果對岸只要發射數百枚飛彈,摧毀台灣的主要軍營、戰機跑道、及基本設施,就能癱瘓我們的防衛能力,那我們的國防事實上等於不存在。當全民都有足夠的軍事訓練、屬於固定的後備軍單位,不論哪個軍營受到打擊、什麼電子系統遭到摧毀,國軍仍然可以有效率地動員。這對入侵勢力才是實在的嚇阻。


目前台灣正由徵兵制改為全募兵制,我們或許可以從美國的經驗看到台灣可能邁向的未來。


美國:募兵制度的教訓


美國雖然享有世界最先進的職業軍隊,可是他們卻發現一個與民間隔離的軍事部隊對社會其實不是好事。退休陸軍上校、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現任波士頓大學教授的安德魯.巴塞維(Andrew J. Bacevich),在其新作《信任的斷裂》(Breach of Trust)中討論過去四十年美國軍事制度發展的教訓。自從革命創國,到內戰及兩次世界大戰,美國都是採用徵兵制,直到1973年才轉為職業軍隊。在1970年代,民眾對兵役制度有很多的不滿:部隊充滿沒有意義的工作,例如掃地、除草;許多人透過個人關係派到舒適的辦公室崗位,甚至直接免役,極不公平;軍營士官看不慣來自民間的服役青年,經常虐待、欺負他們。當時越戰已經接近尾聲,不只民眾反戰,連軍隊中也充滿異議的聲音。在那樣的氣氛下,軍事制度的改革是必須的。可惜的是,美國政府選擇政治上最便利的解決方案:廢除兵役、改為全募兵制度。從那個時候開始,抱怨的聲音就消失了;畢竟,從此當兵的人都是自願的。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當職業軍人對制度或待遇感到不平,他們的聲音不夠大、力量也不足,無法爭取他們應有的權利。一是因為自願兵大多為貧困家庭的孩子,缺乏社會影響力;另一個的原因是,一旦國防不再和每一個家庭的子女高度相關,社會大眾就對軍事失去了興趣,而政府也就不再有社會壓力。過去十多年,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打了兩次戰爭,其中服役的軍人占總人口不到百分之一。華盛頓首府所做的出兵決策,社會多數人透過選票加以支持,承擔後果及代價的卻是非常少數的人,而且多為貧困家庭的子弟。也就是說:多數人送少數人上戰場,為大家犧牲。更為不合理的是,在為國家犧牲奉獻之後,退伍軍人發現社會沒有興趣接納他們。雖然全國在退伍軍人節慶祝、及感恩軍人的貢獻,但在現實生活裡許多退伍軍人找不到好的職業和醫療照顧。多年來軍營和軍校裡普遍的性侵犯問題,也缺乏社會動力來實施改革。


這段期間,軍隊的組成變得更極端,部隊的社會階級和政治立場與社會大眾嚴重脫節。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民調顯示,如今只有4.6%的士兵是大專畢業生;其在全人口中的比例則為29.5%。士兵中有41%屬於少數族群,是民間社會的兩倍。軍人的黨籍也與社會大眾相反,較多認同共和黨。六成的人從軍是為了教育福利,這顯示他們來自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同時,愈來愈少的政府官員(總統、部長)與國會議員有當兵的經驗,但他們卻仍然負責重要的國防政策(而且似乎也很樂意刪減職業軍人的退休福利)。


在這樣的情境下,軍隊與社會的關係更加疏離,加強了四十年前就存在的互相不信任。民間對軍人保持冷漠的態度;軍人看不起民間要求權利卻不願犧牲的「自私文化」。雖然民眾中有91%的人宣稱他們為美國軍人感到驕傲、也有84%的人認為美國軍隊對國家有貢獻,但不到一半的民眾表示他們會建議年輕人從軍,而且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對進行十多年的戰爭表示關心。雖然83%的民眾認為軍人與其家庭為社會作出極大的犧牲,可是只有26%認為軍人比一般平民多付出的犧牲是不公平的,其餘七成認為從軍本來就應如此。另一方面,則有六成的軍人認為他們比社會大眾還要愛國,而且84%的軍人認為社會不了解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及困難。


退休上將,麥可•馬倫(Michael Mullen),美國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2011年在西點軍校的畢業典禮演講,討論軍人與社會大眾之間的關係。他提醒畢業生,他們雖然是軍人,但也是公民,而且公民身份先於軍人的身份。在美國的民主憲法下,人民決定軍隊的走向。人民是國家最高的權力;軍隊必須服從人民的決定。然而,他接著說:「可是,我擔心他們不認識我們。我擔心他們不了解我們沉重的負擔、或我們在戰場上付出的代價。這很重要,因為當人民不了解他們要求軍人所做的忍耐或犧牲,他們也不可能完全履行、落實憲法所給予的責任。」


這四十年美國的軍隊演變成為一個更加獨立的機構,愈來愈和社會脫節。當時從徵兵至募兵的「改革」,忽略了國防、軍人和民主政治之間的密切關係。


其實,美國連經濟效應也評估錯誤。當初推動募兵制的官方理由之一是效率。他們錯以為不需每年重複訓練新兵,職業軍人的作戰能力也應該更高,所以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創造更強的軍隊。著名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在1966年保證:「職業軍隊的成本絕對低於徵兵制的軍隊。」結果,招兵成本和職業士兵要求的待遇都遠遠高過預期。美國軍隊發現,不是宣布募兵制就會有年輕人自動上門報到;急需的全職招兵隊伍,也是昂貴的行銷人才。同時,為了吸引新兵,不只薪資需要調高,軍隊還需提供其他福利、並調整工作性質。之前徵兵時代一起分擔的雜事,開始需要外包給承包商,包括伙食、打掃、甚至軍營的保全及後勤。根據統計,現在被派到戰區的每一名士兵的總成本高達每年五十萬至一百萬美元。台灣募兵化現在所碰到的「招兵不易」,其實應在預料之中。往後會增加的其他巨大花費,仍然沒有被仔細評估。


職業軍人是否能帶來作戰能力的提升,答案也不明顯。退休陸軍上校安德魯.巴塞維表示,陸軍作戰的基本技能畢竟不是「火箭科學」,一般人其實一兩年就可以很熟練,根本不需要職業化。美軍1993年在索馬里亞的痛苦經驗是一個例子。公認為世界最先進的特種部隊,享有最職業化的訓練及最新的武器,卻慘敗在一個非洲小軍閥和他的民兵手上。美軍屍體在摩加迪休街上被暴民展示的驚人畫面,是美國人永遠忘不了的。這個事件後來被拍成電影:《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於2001年上映。


我們的國防走向


台灣其實沒有資源支撐一支具有足夠阻嚇力的龐大職業軍隊。而就算我們有這個本事,從以色列、新加坡和美國的經驗看來,那也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


台灣教育界近年對芬蘭模式非常著迷。可是芬蘭的軍事制度卻為我們忽略。芬蘭的人口只有五百萬,它的鄰居則是強大的俄國。芬蘭的國防依賴的是義務役及後備軍人。瑞士的國防軍也是由義務役及平民後備軍人組成,職業軍人只占5%。他們積極參與國際維持和平行動。瑞士身為中立國,沒有任何國防的威脅,而且將近兩百年從未參與國際戰爭,但仍然重視義務役的社會價值。瑞士人民在1989年、2001年和2013年的三次公民投票,都堅決反對廢除義務役;今年九月的公投,73%的選民選擇保留義務役及後備軍制度。瑞士人認為從軍的共同經驗及責任是社會的「黏合劑」,應當加以珍惜。


在台灣,我們都同意軍隊的文化需要改善、過時的制度必須改革。可是,我們必須回答:到底要把軍隊進一步地和社會隔離及邊緣化,還是讓軍隊和民間社會做徹底的結合?何者才是我們需要的?


民主國家需要公民組成的軍隊。當全民都是軍人,政府才有社會壓力、對軍人負責。當軍事任務依賴家家戶戶的後備士兵來執行,軍隊不可能違反民意、也不會做出對不起社會的事。更重要的是,當每個公民為了集體的理想及目標做出共同的犧牲,健全的社會意識才會開始形成。


如果我們堅持廢除義務役,政府最起碼的責任是改善軍隊制度,還給軍人他們應得的尊敬。這不是靠調整薪資、或提供單人冷氣宿舍就可以達成。如果我們堅持廢除義務役,我們也要承認這代表社會的集體決定:讓少數人替我們做自己不願意的犧牲。可是這種制度顯示我們是什麼樣的社會?這種制度真的符合一個以志工文化為傲的國家嗎?是否有另一個選擇?


我們是否能想像:一群不同背景的青年,到了十八歲就同時開始一或兩年的義務役。這個共同的責任絕對不分階級、學歷或專業能力;無論體重、視力或雙重國籍;它與單親家庭或是否為獨子也毫無關係;在現代社會,這個公民義務也許甚至不分男女。除了軍訓,這群青年們巡邏國家公園,保護林地。或許他們守護河川、監督污染。或許他們接到其他任務,迫使他們發揮應變能力、解決部隊或社會的某些實際困難。這些青年退伍後納入同一個後備單位;有的選擇繼續唸書,有的直接進入職場打拼。想像這群隊友,有人成為老師或醫生,有人當廚師或司機,也有人是公司董事長。雖然走在不同的人生路上,到三十多歲還是定期回到同一個部隊受訓,一起生活,甚至一起出任務、協助救災。這些不同背景的人一起成長,為共同的家園付出;也培養對不同行業、不同階層同胞的理解和同理心。


義務役和國防預算不必然是浪費。我們看到的許多例子提醒了我們,一個合理的體系有太大的潛能。如果我們真正重視教育與創新、真正珍惜我們的民主,即將改革的國防制度或許也應該反映這些價值。


*本文作者吳怡農(Enoch Y. Wu)

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系畢業
從事國防政策研究、評論與報導
曾長期在高盛集團任職,負責亞洲投資業務及資產管理
中華民國陸軍特戰部隊士官退役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國防政策諮詢委員
現為民進黨舉派立法委員侯選人
18
分享 2019-12-18

26 个评论

自己國家自己救 重建義務役
2017-03-09吳怡農

本文刊登於《蘋果日報》焦點評論,2017/03/09

瑞典政府上週宣布:取消2010年開始實施的募兵制,恢復義務役、徵召男女青年入伍。瑞典國防部長表示:「當時全世界對俄羅斯的發展過於天真。很多國家不願認真看待俄羅斯提升武力的種種跡象。」

如今,俄國總統普丁對該區域的企圖已經非常明顯:對喬治亞宣戰、併吞克里米亞、干涉敘利亞內戰、對鄰國從事網路攻擊及政治宣傳。歐洲各國開始嚴肅面對來自俄國的威脅。去年年底,瑞典中央政府就給所有縣市主管發了一封不尋常的信:為戰爭做好準備。俄國邊界的愛沙尼亞,因為人口只有一百三十萬,所以積極訓練民間游擊隊;週末舉辦成人男女及兒童的生存競賽,甚至教平民如何組裝土製炸彈。愛沙尼亞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一員,但他們從烏克蘭與敘利亞的下場,看到國防必須靠自己;不能假設別的國家會為了他們,和俄國起衝突。

國際情勢迅速改變中,亞洲也面臨區域穩定的問題。中國的武力不斷升級,已不是在1996年「台海危機」中受美國宰制的解放軍。上千枚導彈與地對空飛彈,使美國航艦與戰機避免接近中國、或輕易介入未來的兩岸衝突。同時,中國局部在亞洲展現強勢: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南海造島並部署飛彈,近期更頻繁挑戰台灣與日本的空域與海域。這個趨勢,受所有周邊國家關心,對台灣則形成特別嚴重的危機,直接影響我們的安全和未來。

然而,過去十七年,台灣不只忽略軍事改革,甚至廢除義務役:役期逐漸減至四個月,同時大力推廣產業替代役。這似乎是藍綠兩黨少見的共識。文化部甚至在二月宣布「電競替代役」,充分反映國防政策的迷失。

如果台灣希望被當作一個正常的國家,我們的行為就必須像一個國家:對自己的安全負責。我們必須推動改革、重視訓練、並重建義務役。

儘管人力與財力有限,防衛台灣並不如一般人所設想的毫無效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立國的瑞士因為全民國防和焦土政策的決心,讓德軍一再拖延對瑞士發動攻擊。芬蘭1940年的人口不到四百萬,但在冬季戰爭擊退了蘇聯入侵。越南在越戰中使美軍灰頭土臉地撤退。貧困的阿富汗從八零年代至今,無論蘇聯還是美國都無法將它搞定。這些成功的國防,沒有一項是依賴少數職業軍人,更不是撐到別的國家來解救。

如果台灣千萬的成年人都具有戰鬥能力、並有效組織,這將影響外人對我們動武的抉擇。可是如果台灣一旦空軍與海軍被擊退、就失去防衛能力,這只會鼓勵別人霸凌我們,甚至逼我們不戰即妥協。不久之前一位美國國防部駐台代表對我說:「台灣不像美國可以選擇什麼時候打仗。你們的後備軍必須能夠隨時動員。」

其實絕大多數國人都認知到全民國防的重要性。中央研究院連續兩年的《中國效應研究》民調,詢問受訪者是否贊成「台灣為了增加軍事力量,而保留義務役的徵兵制度」:2015年的支持率60.2%,2016年更高達83.4%。

但是,光是恢復義務役仍然不夠。洪仲丘事件已將近四年;社會要求改革,我們卻只盲目地推動募兵制,讓大家免役。政府應該動員全民的意志,針對台灣可能面對的狀況,擬定清楚的任務;重新規劃訓練與教召內容、以提升軍隊的專業,並建立高效率的後備軍。我們也必須恢復兵役的公平性,廢除與國防無關的替代役、限制緩徵條件、同時要求雙重國籍的公民參與保衛家園。

台灣最終是什麼樣的國家,決定權在我們手中。我們若繼續逃避現實,遲早將付出天真的代價。
民进党这几个年轻人还真挺厉害,说不定这次还真能把蒋万安拉下马。
不搞义务兵役制,高校搞点实用的军事技能训练也行,不是墙国的踢十几天正步
不搞义务兵役制,高校搞点实用的军事技能训练也行,不是墙国的踢十几天正步

台灣高校有軍事訓練課程 只是流於表面 根本不紮實
可以参考瑞士经验,允许服役过的公民保留枪支,即使基地被摧毁,依然可以进行游击,让侵略者陷入治安战的泥潭,能很好地喝阻侵略者。当年就是凭此喝阻了纳粹。
台灣高校有軍事訓練課程 只是流於表面 根本不紮實

训练前对学生说:你们想和大陆人一样要翻墙才能上油管推特吗?想自己喜欢的影视动漫被今天禁一个明天删减一个吗?不想的话就给我认真点!(笑)
训练前对学生说:你们想和大陆人一样要翻墙才能上油管推特吗?想自己喜欢的影视动漫被今天禁一个明天删减一...

不是學生不認真 是課程本身很爛 學生想認真都沒辦法 說不定還會被教官誤會在找碴
不是學生不認真 是課程本身很爛 學生想認真都沒辦法 說不定還會被教官誤會在找碴

这样啊,明年大选之后是得彻底改改了,谁知道包子会不会因为内外交困孤注一掷
真刮目相看,台湾的新一代如此犀利。勇气,责任,牺牲。他们确实要重建新的台湾军队,现在的国军仍然是国民党军。
真刮目相看,台湾的新一代如此犀利。勇气,责任,牺牲。他们确实要重建新的台湾军队,现在的国军仍然是国民...

國民黨其實已經叛國了:
各種保護台灣的法案,蔣萬安通通都Say No
https://taronews.tw/2019/11/07/521664/

蔣萬安是蔣家第四代後人 沒當過兵 國民黨高層後代沒當兵的不少
在民主制度较为脆弱的国家实施义务役很有必要,只要民众有训练过使用武器,一旦民主制度被摧毁,民众起来对抗当权者的时候就能发挥作用,韩国的光州事件就是例子。
徵兵和募兵的對比滿有意思,徵兵武德充沛,募兵費拉不堪。因為按照姨學,自由來自於武德,民主來自於共同體互助。服役本身就是加強共同體構建的一部分。
这就是美国的社会问题了,怪不得总统当政时总要讲老兵福利
中国的兵都是从农村招的,服役个两三年绝大多数就赶紧让滚蛋,成本非常低
少数脑袋瓜聪明一点的,愿意努力爬的就能留下来
而如今的中层部队干部,或者广大基层干部,又无数的把子女往国外送
多么荒谬
武装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他跟館長直播

非常的好!
未來的發展很難說 萬一中國分裂 那麼吳怡農的文章應該對大家多少有幫助 誰知道中國以後會不會有很多小國?
两者并行,两种军队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其实罗伯特海因莱茵的星河战队里的办法挺不错的--(*^_^*)。
义务兵的问题,在于地区战争的问题,越战期间尤其征兵越过大学生,造成社会的问题。全民兵役缺点还有一个作为一个多元而且急速左倾的社会,整个社会意识跟军队是格格不入(尤其加州这种地区),大量这种废物(或者用尼采的话说叫末人)进入军队,除了急速拉低战斗力外没有任何作用。
武装起来的公民才是好公民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对于台湾义务兵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于美国来说,即刻外患基本没有,把大量研究56个性别的废物扔进军队对军队和他们都不好。
募兵制一个士兵可能花费巨大,但是物有所值,而义务兵的军队可能价格便宜,但是可能很多人顶不上一个,最终算下,可能还是募兵制更加划算。
      募兵制导致军队跟民见疏离,这个问题,需要保证的不要因此导致军队和军人地位降低。军队中少数族裔占比高未必是坏事,如果从军能保证阶层跃迁,那么这种上升管道反而可以保证社会稳定,这种管道总比科举强
两者并行,两种军队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那就算是征兵制 征兵制還是會有職業軍人
这就是美国的社会问题了,怪不得总统当政时总要讲老兵福利中国的兵都是从农村招的,服役个两三年绝大多数就...

中國的城裡人都不當兵的嗎?
其实罗伯特海因莱茵的星河战队里的办法挺不错的--(*^_^*)。义务兵的问题,在于地区战争的问题,越...

如果是中國大陸呢?美國公民可以擁有槍枝 所以他們不怕暴政 敵人不一定存在外部 像中國人民最大的敵人應該是政府吧?
中國的城裡人都不當兵的嗎?

当,但是不多
自己國家自己救 重建義務役本文刊登於《蘋果日報》,2017/03/09瑞典政府上週宣布:取消2010...

这个民调的结果还是挺令人欣慰的,至少民众晓得国防的重要性
其实罗伯特海因莱茵的星河战队里的办法挺不错的--(*^_^*)。义务兵的问题,在于地区战争的问题,越...
军事民主,服役换公民权的制度最后必然变质。最早是每个兵一票的普遍民主,过度到军官团式的间接民主。后来就变成了将军间彼此争霸的僭主制,形成充满德性的军阀联盟。打到最后就变成了一家独大,拳头最大的当世袭独裁者。
这个民调的结果还是挺令人欣慰的,至少民众晓得国防的重要性

那要感謝中國政府的威脅 還有五毛,小粉紅們無心的加速主義 其實就算沒有中國的威脅 台灣也該效仿瑞士,芬蘭等國 所以中國政府也算是台灣的貴人 但願大家能好好把握
卡洛斯 新注册用户
我看到这个标题脑袋一疼,然后繁体字就猜到十有八九是吴怡农写的,不过这个是六年前,不知道他有没有什么改变。

整篇文章透露出来的就是一股极具的国家主义倾向,我之前就觉得他可能不太正常,现在看来及其不正常,幸好台湾的敌人是中国这种更国家主义的政治实体,如果台湾和印尼发生战争,台湾会面临可悲的失败。

文中认为募兵制是公平?我看是一种奴役的公平,居然还拿台湾和瑞士瑞典比,你配吗?

瑞士从未长期被他国殖民过,只有多次不成功的被入侵,而台湾本质上是一个被殖民的国家,国民党体系和日裔台湾族群之间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虽然这个关系在现代被打破,但你仍然无法想象这两个族群会在一起合作。

瑞士和美国的民兵制度根本就和台湾没有任何可比性,不是什么瑞士青年退役后保留枪支,而是他们本来就有枪支,有“自己的军队”,然后作为“加盟者”参与了国家的军队,服役后退出当然有枪,难道你作为荷兰足球运动员参与了奥运会后自己的东西就不再是自己的了吗?

而台湾,与中国类似,台湾青年是作为被殖民者参与的军队,他们本质是军队里的炮灰,而不是军队的一部分,他们无法参与军队的决策和路线,只是被命令的对象。

文中提到瑞典,你真的知道瑞典的军队是怎么样的吗?瑞典军队小分队作战时候,几个人都要在一起开会,互相决定对策,他们是“为自己作战的军队”,而不是“为他人作战的军队”,台湾小兵有资格和少将在一起开会说我觉得这样不行,这个任务是我的,我这样执行比你想的高明吗?

上面提到姨学,按照姨学,官僚主义的军队是等待被征服的军队而不是像欧洲中世纪那种骑士,他们的时间线是自我灭亡的。

拿台湾社会和美国社会对比简直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台湾不过是美国世界体系下一个及其外围的附庸体,而美国是世界的主人,他们社会的纠纷和问题,在复杂程度上远远高于台湾社会,台湾人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美国社会,就会做出譬如

“呵呵,最近美国投票制度在引起争议,因为一部分人没有身份证明文件,一些州想要没有身份证明文件的不能投票,而另一些州不干,他们吵起来了,唉,果然是我大台湾社会高明,人人都有身份证,台湾真的是太先进了,美国要学习台湾。”

这种愚蠢到极点的话类似中国人无法理解洪仲丘事件为什么引起台湾那么大的争议,是一种生活在复杂程度极其低下的社会,无法理解更高等社会的矛盾。

美国军队和民众间的梳理根本就不是募兵制导致的,而是组建在二战后为了对抗苏联兴起的美国大政府和美国社会的疏离,别说军队,即便是警察与民众之间,一些疏离也已经产生。

解决的办法当然是拆散大政府,然而这个可操作性极低,没听过已经形成的体系能够自我削减的,解决方式当然处于美国社会之中,将由美国人民决定。

作者不过是一个台湾人,却认为美国社会的问题和台湾社会可以类比,而适用于解决台湾社会矛盾的方式也可以解决美国社会的问题,颇有佃农向农奴主提建议的风范,虽然明面上美国和台湾都是一样的民主国家,但社会的复杂程度,秩序的中心外围,社会能调动的力量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语。

台湾社会的问题当然是台湾就是一个被殖民社会,曾经的日裔台湾人想要翻身当主人打倒殖民者滞台支那人,在这样的社会里废除黄埔系军队简直是理所当然,台湾人要加入曾经杀自己父母的军队????

这个耶鲁来的亚洲佬脑子抽了吧。我看一些台湾人希望国军去死的热枕比希望共军死的热枕都要高,当前的主要问题当然是建立属于台湾人自己的军队,这个民进党的政治新秀有这闲工夫不如自己就像开健身房一样开军事俱乐部或者军事小团体,类似“台湾民政府”,让民进党的政党力量在国会和总统府占据,而基层被亲台湾本土的军事小团体占据才是最好的。

拿台湾和美国瑞士比??

美国民兵一直都是自己小县城里面训练,长官就是三姑六姨妈八大姐,是“熟人社会”内部的自我保卫,然后苏联化的美国大政府抽取了这种小共同体的力量加入到官僚体系的美国军队中,排异反应都已经兴起。这当然说明美国普通人能打,比美国政府能打,所以美国大政府无法继续推行侵犯美国人权的官僚化军队

拿日裔美国人参军作战这回事你就能看出,他们都是互相信任的小团体,为什么不把这些日本人分别编入一些美军小队里,而让他们自己建军?难道美国佬不怕日本人反攻倒算??

当然是因为美国人自己就是这么干,上战场的美军自己和瑞士瑞典一样就像是俱乐部参与某项大赛,某国的运动队参加奥运会,他们自己有自己的团体,不可能像台湾军队一样,假如长官欺负你,谁给你出头?  而在美国民兵里,自己的长官就是自己认识的邻居大叔,自己的队友就是自己在大学橄榄球队的小伙伴,团结性难道不是不言而喻嘛?一下编入美国内部,还是原来那群人。

瑞士士兵,美国士兵,瑞典士兵,他们都是有爹的人,或者说好听点,他们有自己的政治领主,类似德国足球的一个运动员在北京参加奥运被一个义和团打了,他回去就找足球队教练,教练找奥委会,奥委会找北京政府,他们并不是孤立无援的个人,一个美国小兵在自己的军队里怎么可能被欺负,除非他是彻底的异乡人,譬如美国性不强的外国移民,本土美国人拥有战争权力,持枪权力乃至组建军事俱乐部的权力。

他们不可能像洪仲丘一样在军营里嗝屁,洪仲丘在军营内部面临的都是陌生人。如果按照国军的做法,日裔集中营有人想参军?分开,分开,统一调配,他们在一起不好管理,然而能被好好管理的,像台湾人一样的军队,当然不可能来自由社会了。

而台湾人,到军队里像狗一样的被送往和中国作战的前线,和中国的炮灰有什么区别???军队里所有人都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

台湾人好不容易从狗变人,显得比隔壁的韩国奴隶好了一点了,居然又想倒退回去??拿的例子居然还是上国美国的问题,你干脆说美国持枪权好愚蠢,台湾严格管理好棒棒了/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状态

  • 最新活动: 2019-12-19
  • 浏览: 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