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回顾一下2014年印尼将Cina正名Tionghoa的经过了
總統將廢除1967年14號通告‧華人將稱TIONGHOA非CINA
2014-03-13 11:32 印尼星洲日報
(印尼‧雅加達13日訊)被印尼華人社會普遍認為帶有歧視意味的1967年第14號政府通告,即把中國和中國人、華人的稱呼由Tiongkok和Tionghoa改成cina的歷史決定,將在近期內由總統蘇西洛宣佈廢除;這也意味著印尼華人的稱呼將改回orang tionghoa或orang tiongkok。
週三晚在雅加達太陽城酒樓舉行的,印尼惠安同鄉聯誼會成立暨首屆理監事就職典禮上,受邀上台致詞的旅遊與創意經濟部長馮慧蘭,傳達了這項華社期待多年的好消息,引起滿堂掌聲。
馮慧蘭說,總統並沒有忘記這件華社要求的大事,統統也理解華社的感受,他希望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實現他的承諾。
1967年第14號政府通告是於1967年6月28日,在雅加達由前總統蘇哈多批出,起因據說是印尼軍方於1966年8月25到31日在萬隆召開陸軍會議時,蘇哈多與陸軍領導為了掩飾他們在3月11日對蘇加諾總統的政變行動,需要把人民不滿的怒氣轉移到替罪羔羊,他們決定拿中國與華人來轉移他們政變行動的替罪羔羊。
當時Pangabean將軍建議把中國與中華(華人)改稱為1910年荷蘭人頒佈國籍法時,為侮辱中國人而沿用的“cina”字眼,以便煽動印尼人民對中國與印尼華人的仇恨。
但伴隨著印尼的民主化和開明進程,在蘇哈多倒台後接下來的數名總統,都先後表達對該14號通告的不認同,1998年5月排華事件後,印尼的政局進入了新階段,時任總統瓦希德(Abdulrahman Wahid)上任後決定把“支那”這個名詞廢除改回Tionghoa(中華)。
近年印中關係日趨友好,總統蘇西洛更下令外交部必須使用Tiongkok或Republik Rakyat Tiongkok來稱呼中國,而非之前的Republik Rakyat China,因印尼文裡只有cina而無China,至於華人的稱呼,自古司徒上台後已改成Tionghoa。
數十年來,印尼華社尤其是經歷過1965年“930”事件的華裔,都對過後頒佈的14號通告倍感不滿,覺得同是憲法保障之下的印尼國民,不應該受到歧視。
雖然14號通告並非法律,它遠遠低於憲法,但它在那個時代的存在意義,隨著通告的依然存在而延續至今,若非廢除而只是下令官方禁用,不算“全面解決”。
馮惠蘭部長透露的訊息,也表露了印尼民主政治的另一項重要進展,說明這些年的掌政者都朝著全民大團結以強國的方向努力。
叫cina為什麼沉重?
言論 2014-03-13 12:25
印尼和馬來西亞只是一水之隔,兩國華人在字典裡的名字,都是Cina,但是,在馬國華人被叫Cina是種族,在印尼叫Cina卻當作歧視。
翻查歷史資料和背景,方知曾有兩段古。
那些年那段日子,同樣的一個詞,荷蘭人用它來污辱在印尼生活的中國人,用了18年;後來蘇哈托反華政權時再用一次,一用就是32年,用到近兩代華人僅剩下華人軀殼,失去了華人內容,直到瓦希德上任,才又取Tionghoa棄Cina。
可是Cina棄得不遠,更不澈底,它的幽魂仍然潛伏在國家密宮,存放國家通告的暗室裡,不知道甚麼時候,陰魂不散的14號通告幽靈會從密宮裡解禁,第三次鑽出來作怪,大肆干擾印尼華人的靈魂。
這是老一輩印尼華人心中永遠的結,也是新一代印尼華人永遠感受不到的糾結。
蘇西洛總統在這個時候掏出密宮暗室的鑰匙,抽出14號通告幽靈,要將它拍至煙消雲散,不能說他遲了,反而要按他一個讚,他開了之前幾位總統早就應該打開,或沒想到要開的心鎖。
我不能以一個馬來西亞華人的心思來笑說印尼華人莫名其妙對Cina太固執的在意,因為馬來西亞華人沒有受到那近半個世紀的Cina蹂躪。
我不可以自以為是的輕鬆建議印尼華人看開,因為那些抨擊靈魂,穿越時空的污辱歲月,我來不及參加,不覺有損。
我必須祝賀我所有的印尼華人朋友和同胞,又一次找回自己真正的名字。
印尼星洲日報‧文:鄭金亮‧2014.03.13
2014-03-13 11:32 印尼星洲日報
(印尼‧雅加達13日訊)被印尼華人社會普遍認為帶有歧視意味的1967年第14號政府通告,即把中國和中國人、華人的稱呼由Tiongkok和Tionghoa改成cina的歷史決定,將在近期內由總統蘇西洛宣佈廢除;這也意味著印尼華人的稱呼將改回orang tionghoa或orang tiongkok。
週三晚在雅加達太陽城酒樓舉行的,印尼惠安同鄉聯誼會成立暨首屆理監事就職典禮上,受邀上台致詞的旅遊與創意經濟部長馮慧蘭,傳達了這項華社期待多年的好消息,引起滿堂掌聲。
馮慧蘭說,總統並沒有忘記這件華社要求的大事,統統也理解華社的感受,他希望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實現他的承諾。
1967年第14號政府通告是於1967年6月28日,在雅加達由前總統蘇哈多批出,起因據說是印尼軍方於1966年8月25到31日在萬隆召開陸軍會議時,蘇哈多與陸軍領導為了掩飾他們在3月11日對蘇加諾總統的政變行動,需要把人民不滿的怒氣轉移到替罪羔羊,他們決定拿中國與華人來轉移他們政變行動的替罪羔羊。
當時Pangabean將軍建議把中國與中華(華人)改稱為1910年荷蘭人頒佈國籍法時,為侮辱中國人而沿用的“cina”字眼,以便煽動印尼人民對中國與印尼華人的仇恨。
但伴隨著印尼的民主化和開明進程,在蘇哈多倒台後接下來的數名總統,都先後表達對該14號通告的不認同,1998年5月排華事件後,印尼的政局進入了新階段,時任總統瓦希德(Abdulrahman Wahid)上任後決定把“支那”這個名詞廢除改回Tionghoa(中華)。
近年印中關係日趨友好,總統蘇西洛更下令外交部必須使用Tiongkok或Republik Rakyat Tiongkok來稱呼中國,而非之前的Republik Rakyat China,因印尼文裡只有cina而無China,至於華人的稱呼,自古司徒上台後已改成Tionghoa。
數十年來,印尼華社尤其是經歷過1965年“930”事件的華裔,都對過後頒佈的14號通告倍感不滿,覺得同是憲法保障之下的印尼國民,不應該受到歧視。
雖然14號通告並非法律,它遠遠低於憲法,但它在那個時代的存在意義,隨著通告的依然存在而延續至今,若非廢除而只是下令官方禁用,不算“全面解決”。
馮惠蘭部長透露的訊息,也表露了印尼民主政治的另一項重要進展,說明這些年的掌政者都朝著全民大團結以強國的方向努力。
叫cina為什麼沉重?
言論 2014-03-13 12:25
印尼和馬來西亞只是一水之隔,兩國華人在字典裡的名字,都是Cina,但是,在馬國華人被叫Cina是種族,在印尼叫Cina卻當作歧視。
翻查歷史資料和背景,方知曾有兩段古。
那些年那段日子,同樣的一個詞,荷蘭人用它來污辱在印尼生活的中國人,用了18年;後來蘇哈托反華政權時再用一次,一用就是32年,用到近兩代華人僅剩下華人軀殼,失去了華人內容,直到瓦希德上任,才又取Tionghoa棄Cina。
可是Cina棄得不遠,更不澈底,它的幽魂仍然潛伏在國家密宮,存放國家通告的暗室裡,不知道甚麼時候,陰魂不散的14號通告幽靈會從密宮裡解禁,第三次鑽出來作怪,大肆干擾印尼華人的靈魂。
這是老一輩印尼華人心中永遠的結,也是新一代印尼華人永遠感受不到的糾結。
蘇西洛總統在這個時候掏出密宮暗室的鑰匙,抽出14號通告幽靈,要將它拍至煙消雲散,不能說他遲了,反而要按他一個讚,他開了之前幾位總統早就應該打開,或沒想到要開的心鎖。
我不能以一個馬來西亞華人的心思來笑說印尼華人莫名其妙對Cina太固執的在意,因為馬來西亞華人沒有受到那近半個世紀的Cina蹂躪。
我不可以自以為是的輕鬆建議印尼華人看開,因為那些抨擊靈魂,穿越時空的污辱歲月,我來不及參加,不覺有損。
我必須祝賀我所有的印尼華人朋友和同胞,又一次找回自己真正的名字。
印尼星洲日報‧文:鄭金亮‧2014.03.13
2 个评论
為甚麼叫中國人Cina
中國的稱呼起源於商朝,意為中部國家,中央大國。由印尼華人音譯為TiongKok和Tiong Hoa,實為福建方言口音。
1910年荷蘭人頒佈國籍法時,稱中國人為cina,是帶有歧視和侮辱的含意,在1928年才由當時的荷蘭總督改為TiongKok或者Tionghoa。
1950年印尼與中國建交時,印尼文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為Republik Rakyat TiongKok。
1966年印尼反華後議會通過法令禁止稱中國人為TiongKok或者Tionghoa,要稱Cina,志在對中國人和華人的侮辱,也是為了壓制當時他們認為的華人自豪感,並同時提高印尼民族的優越感。
中國政府曾對此提出抗議,導致兩國一度中斷外交關糸,直到1990年中國和印尼恢復外交關係時,因印尼法禁止使用TiongKok或者Tionghoa,中國不同意使用Cina,雙方協商後使用China,在英語全稱是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印尼語則用Republik Rakyat China。
隨著中印兩關係的發展,印尼幾任總統開始稱中國為TiongKok,有示好的意思。
基於蘇哈托時代印尼長達32年的反華政策,印尼一般老百姓叫中國還是Cina,因為印尼文拼音中沒有China拼法,華人聽到Cina(支那)的稱呼,就會聯想到日本人對中國人稱呼,語喻諷刺支那人是劣等民族和東亞病夫的意思。
不過,今日普遍印尼人並沒有這個意思,它畢竟是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情緒。
華人的稱呼有哪些
在印尼,“華人”本來是不存在的,因為早年印尼社會並沒有“華人”這個身份,印尼人與荷蘭政府只知有“中國人”或“支那人”,即使在今日,印尼社會裡其實仍然沒有“華人”這個概念,只有在華人社會裡,華人才會稱呼自己是華人。
關於“華人”這個身份,在印尼各島的華人社區又有不同的認知,例如在印尼爪哇島,因為當地的華族多半已經不會中國的方言,所以他們會稱呼自己是SukuTionghoa“中華族”。
在南與北蘇門答臘,華人會稱呼自己是Orang Cina(支那人)或是Teng Lang(福建語:唐人)。
在西加里曼丹,當地華人也稱自己是唐人,該地的其他種族則會稱華人是OrangCin(清人)。
1998年5月排華事件後,印尼的政局進入了新階段,瓦希德總統(AbdulrahmanWahid)上任後決定把“支那”這個名詞廢除,改回Tionghoa(中華)。
1945年建國之初,基本憲法也是使用中華Tionghoa,而不是cina(支那)。
中國的稱呼起源於商朝,意為中部國家,中央大國。由印尼華人音譯為TiongKok和Tiong Hoa,實為福建方言口音。
1910年荷蘭人頒佈國籍法時,稱中國人為cina,是帶有歧視和侮辱的含意,在1928年才由當時的荷蘭總督改為TiongKok或者Tionghoa。
1950年印尼與中國建交時,印尼文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為Republik Rakyat TiongKok。
1966年印尼反華後議會通過法令禁止稱中國人為TiongKok或者Tionghoa,要稱Cina,志在對中國人和華人的侮辱,也是為了壓制當時他們認為的華人自豪感,並同時提高印尼民族的優越感。
中國政府曾對此提出抗議,導致兩國一度中斷外交關糸,直到1990年中國和印尼恢復外交關係時,因印尼法禁止使用TiongKok或者Tionghoa,中國不同意使用Cina,雙方協商後使用China,在英語全稱是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印尼語則用Republik Rakyat China。
隨著中印兩關係的發展,印尼幾任總統開始稱中國為TiongKok,有示好的意思。
基於蘇哈托時代印尼長達32年的反華政策,印尼一般老百姓叫中國還是Cina,因為印尼文拼音中沒有China拼法,華人聽到Cina(支那)的稱呼,就會聯想到日本人對中國人稱呼,語喻諷刺支那人是劣等民族和東亞病夫的意思。
不過,今日普遍印尼人並沒有這個意思,它畢竟是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情緒。
華人的稱呼有哪些
在印尼,“華人”本來是不存在的,因為早年印尼社會並沒有“華人”這個身份,印尼人與荷蘭政府只知有“中國人”或“支那人”,即使在今日,印尼社會裡其實仍然沒有“華人”這個概念,只有在華人社會裡,華人才會稱呼自己是華人。
關於“華人”這個身份,在印尼各島的華人社區又有不同的認知,例如在印尼爪哇島,因為當地的華族多半已經不會中國的方言,所以他們會稱呼自己是SukuTionghoa“中華族”。
在南與北蘇門答臘,華人會稱呼自己是Orang Cina(支那人)或是Teng Lang(福建語:唐人)。
在西加里曼丹,當地華人也稱自己是唐人,該地的其他種族則會稱華人是OrangCin(清人)。
1998年5月排華事件後,印尼的政局進入了新階段,瓦希德總統(AbdulrahmanWahid)上任後決定把“支那”這個名詞廢除,改回Tionghoa(中華)。
1945年建國之初,基本憲法也是使用中華Tionghoa,而不是cina(支那)。

台灣檢察官:「支那」不含貶意,屬中性用字
本土新聞 六月 12, 2017
台灣網民rial於昨日(十一日)在國立臺灣大學電子佈告欄系統PTT刊載一份「不起訴處分書」,這份由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發出的處分書,明確寫明「支那未含有貶抑之負面評價之意」,並提出理據:一、「支那」在國語辭典記載中,是指中國、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二、支那的發音與許多歐洲語言對China的發音近乎相同;三、我國(台灣)人民之主觀認知上,大多認為支那是China的中文譯音,不含貶意。
網民rial稱,某甲在網上與一名支持中國的人士爭執,某甲查閱該人士的文章後,稱他為「支那五毛」,並在這名人士的文章留下「支那五毛」的字句,並與這名人士互寄私訊。這名人士認為被稱「支那五毛」乃是受辱,於是到台灣警察局提告,但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以不起訴處分,亦即認為控告不能成立;檢察官認為,被告稱呼原告為「支那五毛」只是指原告是「中國的網路評論員」,而原告其他類似指控亦不成立。
在不起訴處分書中,寫明:「然『支那』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記載係指『中國』,係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且漢語中的『支那』和葡萄牙語、荷蘭語、德語、英語中的『China』以及法語中的『Chine』於口語發音上亦近乎相同,是『支那』一詞,於我國人民之主觀認知上,大多認為是『China』之中文譯音,而未含有貶抑之負面評價之意。」
本土新聞 六月 12, 2017
台灣網民rial於昨日(十一日)在國立臺灣大學電子佈告欄系統PTT刊載一份「不起訴處分書」,這份由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發出的處分書,明確寫明「支那未含有貶抑之負面評價之意」,並提出理據:一、「支那」在國語辭典記載中,是指中國、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二、支那的發音與許多歐洲語言對China的發音近乎相同;三、我國(台灣)人民之主觀認知上,大多認為支那是China的中文譯音,不含貶意。
網民rial稱,某甲在網上與一名支持中國的人士爭執,某甲查閱該人士的文章後,稱他為「支那五毛」,並在這名人士的文章留下「支那五毛」的字句,並與這名人士互寄私訊。這名人士認為被稱「支那五毛」乃是受辱,於是到台灣警察局提告,但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以不起訴處分,亦即認為控告不能成立;檢察官認為,被告稱呼原告為「支那五毛」只是指原告是「中國的網路評論員」,而原告其他類似指控亦不成立。
在不起訴處分書中,寫明:「然『支那』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記載係指『中國』,係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且漢語中的『支那』和葡萄牙語、荷蘭語、德語、英語中的『China』以及法語中的『Chine』於口語發音上亦近乎相同,是『支那』一詞,於我國人民之主觀認知上,大多認為是『China』之中文譯音,而未含有貶抑之負面評價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