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發雲:中國沒有單純的天災,背後都是人禍
原文連結:https://www.twreporter.org/a/2019-ncov-interview-china-writer-hu-fayun
文章很長,但是是很優質的報導,繁體用戶建議直接點進連結看原文。
以下全文轉簡:
「今天的很多情况,对比SARS当年,可以说是一部大片的翻拍重演,连许多细节场景道具都是一样的。」
71年的人生里,知名武汉作家胡发云第一次没在家乡过年。妻子是奥地利籍华人,儿子一家也在维也纳定居,胡发云一年约有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那里。原本订了1月20日的机票回故乡,但接到大量国内亲友传来的「疫情严重」讯息后,他退掉机票,留在欧洲。半个月过去了,胡发云听说了不少直接、间接认识的人,疑似了、确诊了、往生了,他马上冒出的念头是:「去世的许多都不在官方的统计数字之中,和SARS时一样。」
在中国,胡发云的名字未必像一些通俗作家那样众人皆知,但在严肃文学圈内,他的长篇小说《迷冬》、小说集《隐匿者》等,被公认为相当有分量的作品。而在这个病毒肆虐的初春,很多人又一次想起了他的代表作《如焉@sars.come》(后简称《如焉》)──中国唯一一部以「非典型性肺炎」SARS为背景的小说。
17年一个轮回,当时被写进小说的历史悲剧,如今又成了活生生失去亲人的哀嚎声。 SARS时,中国人对流浪动物乃至自己的宠物开始灭杀,胡发云说,如今这一切仍在重演。
胡发云记得很清楚,2003年SARS在中国爆发,疫情渐渐平息后的12月中旬,以往擅长中短篇的他,开始创作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如焉》,并于3个月后脱稿。
他去世的第一任妻子李虹是一位资深编辑,当时已因胃癌病重住院。妻子看了《如焉》的书稿,确信这是一部难得的好小说,但也担心恐怕很难找到地方出版。当时胡发云也做好了「深藏山林、留待后世」的准备。
1949年出生的胡发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 1968年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高中毕业,去了湖北天门县插队。 1970年回城后,他当过工人、企业干部,上了大学,1984年开始专业从事创作,后又退出中国作协、湖北作协和武汉作协,特立独行地奉还了各种头衔。胡发云之前的写作题材包括「反右」、「文革」等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敏感议题。当SARS疫情爆发后,胡发云把目光聚焦在了当下发生的重大事件。他说:「写《如焉》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样一次瘟疫,不仅仅是一次卫生事件,更是社会事件、政治事件。」
书中,写了SARS时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写了主管的官员,也写了在网路上传递疫情讯息的网友,及社会各界的各色人等,艺术地还原并思考了苦难重重的中国百年史。
完稿后,常向胡发云约稿的一些文学刊物和出版社,都很肯定小说的价值,但又因为议题敏感不敢出版,一位老同学把它传到网路上,迅速传播开来,甚至有了用A4纸列印装订的现代「手抄本」,在地下悄悄售卖。直到2006年初,它才得以在浙江作协主办的《江南》杂志上一次全文刊出,一时洛阳纸贵,刊物由原来的两千册增发到两万册,还一本难求。 2006年10月,《如焉@sars.come》单行本出版,首印5万册,但3个月后即遭官方查禁。一时间盗版蜂起,总印数远远超出正版书。
同一批被禁的书分别与政治运动、参政权利、新闻自由等主题相关(注),禁绝固然可以让大多数人对此无知,却注定无法避免历史的悲剧再度发生。 2020年,俗称「武汉肺炎」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整个中国,冲击全球。它的发源地,竟然是SARS记录者胡发云的故乡。往事如烟,17年后的中国依旧「如焉」。
2月4日,《报导者》独家专访了胡发云。他犀利比较中国多次灾害、疫情的相似性,以及中共统治下的官场和人性。以下是《报导者》越洋访问胡发云实录。
https://www.twreporter.org/images/20200206155408-495d152d83c58bf62f33c606fc55bbad-desktop.jpg
再蠢的驴,也不会在同个坑里摔两次
《报导者》(以下简称报):对比2003年和现在的两次肺炎疫情,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胡发云(以下简称胡):今天的很多情况,对比SARS当年,可以说是一部大片的翻拍重演,连许多细节场景道具都是一样的。
2002年岁末,广东发现不明原因的肺炎,但直到2003年4月后才逐步公开。这4、5个月中,当局也是封锁消息,控制舆论,打击所谓造谣传谣者⋯⋯有所不同的是,当时中国的网路还在比较原始的阶段,网民的数量可能只有现在的几十分之一。当时没有智慧手机,没有微信、微博,也没有那些国外的社群媒体Twitter、Facebook、YouTube,最主要传播讯息的工具是BBS(论坛)。期间也有一些BBS被封,也有作者被当局发出警告,删帖断网。但回过头来看,当时高科技管控的技术能力远不如现在,所以管控力度相对宽松一点。
2003年,在疾病的发生、延续、扩散的过程中,透过互联网的应用,很多知识分子尽力向中国社会及全世界发出警报,使SARS的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挽救了很多宝贵的生命。
民间「倒逼」的结果是,政府开始每天播报新闻,向世界卫生组织披露资讯。中国的公卫事件,第一次做到了尽可能透明。在此之前,这是无法想像的,因为那属于「国家机密」。
报:既然政府后来被迫让事件透明,为什么《如焉@sars .come》的出版经历了这么多的波折?最后还会被查禁?
胡:首先,在他们看来,SARS依然是政府的一个「痛点」,他们希望人们尽快遗忘。书里写到的对SARS背后的制度性原因更是讳莫如深,我写到当时的社会众生相,写到了医护人员,写到相关单位负责人,写到主管文教的副市长等。我也写了一批人思想上的觉醒。书中的一些人物,曾以为自己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年代,但遭遇了这次重大事件之后,才发现许多事情并没有变。
另外,《如焉》所呈现的人物背景很复杂,他们的人生故事追溯到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跨度中,出场的人物包括老干部、知识分子、胡风分子、「红二代」、现职干部等。通过他们在情节中的表演,展示中国一个世纪的故事──反右、三年大饥荒、文革、六四,告诉读者这些不同身分的人都在怎么做怎么想。
当时很多读到它的人觉得尺度太大,估计到可能无法问世,出版延宕很久,最后被禁也不意外。
报:SARS和《如焉》的诞生过去了17年,《如焉》被禁也过去了13年。如今类似的疫情再次爆发,还发生在你的家乡武汉,这之间有着怎样吊诡的联系?
胡:有一句老话叫,「再蠢的驴,也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两次」。可是我们还是眼睁睁看着他们第二次在同一个坑里跌倒,而且这一次跌得更难看。
最近,很多读者都提到了《如焉》,也觉得17年过去了,对比它所记录的SARS,现在的情况是「升级版」。
这一次,在湖北黄冈,有一位单身爸爸,一个人带两个儿子,大儿子患有脑瘫,小儿子患有自闭症,一直照顾得很好。可是,爸爸被隔离了,拜托村委会的人照顾,6天后,17岁的大儿子就被活活饿死。
这还只是被披露出来的,更多没有被披露的,也许要以后才会知道,也许永远没有人知道。
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一再发生在同一片土地上?
在中国,没有单纯的「天灾」
报:《如焉》之前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写1949年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这些政治运动和SARS、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吗?
胡:最关联的地方在于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可以说,所有的天灾背后都是人祸。如果不吸取教训,灾难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1998年长江水灾是和生态被破坏有很大关联。 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那么严重的死伤,和建筑的偷工减料有直接关系。
作家们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或者转过身、闭上眼,装作它们不存在,那中国文学永远都是伪文学、帮凶文学!
报:你认为,《如焉》这部作品被大家记住,是因为它的内容,还是它被国家机器「禁」了?
胡:2007年《如焉》被禁前,就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热烈的讨论。作品一发表,就在中国大陆引起很大回响,还为此发生过一场规模不小的论战。 《如焉》希望透过文学作品表达真实的生活和社会状况。本来作家把想写的东西写出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中国竟变成了稀罕事儿。但有些人不习惯这样的表达,不知道中国小说可以这样写。
无法和前辈相比的武汉人及知识分子
报:作为武汉人,你认为武汉这座城市和武汉人的特质是什么?
胡:这要看是哪个时期的武汉人。
辛亥革命,武汉首义,武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头上的辫子,打响推翻满清王朝的第一枪。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保卫战,倾尽全城的人力、物力、军力,极尽惨烈的拉锯战,消耗了日军很大部分的主力部队,阻滞了他们的西进步伐,保障了大批人员、设备、原材料及知识人才向大后方的转移,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毁家纾难,气贯长虹。
百年以来,武汉为中国的钢铁工业、兵器工业、交通建设,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汉的知识分子,从清末以来,在中国的知识界有着很重要的分量和地位。
报: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武汉,官员知道有大量人被感染,却不公开疫情,照样开「两会」,举办「万家宴」。开发布会搞不清楚生产多少口罩,甚至连戴口罩都不会。医院医疗物资紧缺,向社会求助,红十字会为了面子,故意刁难,逼得医生只能披着塑胶布甚至垃圾袋看病⋯⋯。
胡:我已经不想把今天武汉人和前辈们相提并论了。我不知道怎么去定义武汉人,许多官民变得更小心翼翼、更势利、更猥琐。
即便文革的时候,武汉的武斗很严重,思想很活跃,对体制的冲决在全国屈指可数。虽然其中正向、反向的都有,但那种豪情壮志、那种勇猛,为了义气,或为了对真理的追求,不管不顾的牺牲精神,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
我真的希望这一次,能够让武汉人惊醒,能够让武汉吸取教训。
https://www.twreporter.org/images/20200206155132-4f65a6ffc00665a046bf0b41df1a132c-desktop.jpg
报:除了官员、民众,大家也会十分关注知识分子在公共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比如2003年SARS中的蒋彦永医师。担任解放军301医院外科主任的他,把真实的疫情告诉了《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外国媒体,揭穿了官方公布的虚假数据。但1949年后的中国大学,可能已丧失了这传统,这一次我们看到中国CDC的专家竟然在明明知道病毒传染性的情况下,一度对外宣传新冠肺炎只会「有限人传人」?
胡:是的。这正是非常可悲的地方。相比病毒,这更令人感到悲哀。他们不但是人,而是有专业的人,作为医务人员,理应救死扶伤,却竟然堕落到这样的地步,可以说骇人听闻。这样的作为,失去作为医生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操作,也失去了普通人应有的良知。
报:所以也是因为这样的考虑,你在《如焉》中也写到了蒋彦永医师?
胡:关于蒋彦永先生(注),我在书中只是没有提他的名字,但几乎是根据真人真事来写。当时有规定不允许采访他,也不允许写到他的名字。
小说里,我写到揭露者的「老军医」身分,他通过国际媒体发声,这件事才开始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拉开SARS的阻击战。没有蒋彦永医师这样的人「以身试法」、振臂一呼,2003年的后果恐怕会更严重,更多无辜的人会失去生命。
时隔多年后,我曾在一次会议中见到了蒋先生,并当面向他表达了我的敬意。 (编按:蒋彦永医生也长期要求为「六四」事件正名,2019年3月他为此写信给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之后就与外界失联。)
中共统治下的党性与人性
报:我们从媒体报导中了解到,湖北、武汉官员瞒报疫情和无能的表现,红十字会抢夺物资、发国难财的行为,一些学者则成为了他们的帮凶,对此你怎么看?
胡:官员们的表现,可以说是逆向淘汰的结果,在一个极权社会中,这是必然的。在政权中,如果一个人极权,那必然会造成大批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的下级官员。因为选拔官员的最高标准是「忠诚」。其他的,像德行、品格、独立思考等都无关紧要。
地方官员中,本来不乏有能力的人,但经过一轮轮逆淘汰之后,得以上位的人,却往往是位子愈高,智商愈低,德行愈差。这对国家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时间都可能出现巨大的灾难。
报:从1998年长江水灾,到2003年SARS,到2008年汶川地震,再到今年的武汉肺炎疫情,中国经历了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代最高领导人。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胡:本质上没有区别。
2008年汶川地震后,很多民间机构、NGO组织前往救援,调查伤亡真相或者关注灾后重建的情况,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中国各种NGO,几乎被悉数扑灭。所以在新冠肺炎发生后,我们看到民间救助几乎都是重新临时组织的。而官方的组织像红十字会,还在不断对他们进行干扰、打压,让他们的救助行动更加艰难。这些是多年来一脉相承、愈演愈烈的。
报:但SARS时至少免掉了北京市长孟学农、卫生部长张文康等人的职务。
胡:这样做,本身就是「周瑜打黄盖」一类的苦肉计,被免职(注)的官员后来基本都复出了,甚至可能官位比原来更高。即便有被处罚的人,也不过是大盘棋局中一个牺牲的棋子。
在肺炎事件中,武汉不可能有自作主张的权力。在党纪和法规下,流行病疫情根本不是当地主政者或者医学专家有权力发布的。
报:但至少SARS时看起来还有问责,现在连问责都没有?
胡:「问责」并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时局不稳,「问责」对其他下层官员虽然是警告,但让他们更不敢按规律办事,只会服从上级命令,看上头脸色行事。
现在这件事,知道内幕的人愈来愈多了,所以政府应该也不想「演」了,对省长、市长这样阶层的官员,应该不会有什么所谓「问责」出现。
报:你如何看待疫情之下的人性和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中国社会?
胡:人性需要长时间滋养、薰陶,但摧毁它却可以在一夜之间。
将近一个世纪里,从土改到反右、文革以及之后的政治运动,已经把传承下来的人性中善良、真诚、悲悯、正义等摧残殆尽。油滑、自私、虚伪、强暴这些邪恶的东西却在扩张。
所以人性的建设非常重要,但因为被伤害太重,中断太久,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磨难与毒化,只能希望痛定思痛,期待在未来凤凰涅槃。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世纪大瘟疫中,我还是从一些武汉人身上看到楚人的豪迈与侠义,他们不顾个人生死安危,不顾强权打压警戒,报导传播疫情真相,征集递送抗疫物资,有人甚至为此献出生命,真正体现了先祖「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风采。
对其他生命、对言论自由的漠视
报:1998年中国长江、松花江、嫩江等主要河流发生水灾,造成4,0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人民币。当时沿长江的武汉也有灾情,然后你写了中篇小说《晓晓的方舟》,讲一个女生雇了一条船救出被大水困住的动物。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写的吗?
胡:这个故事的原型是武汉一位金牌记者、范长江新闻奖得主范春歌女士,故事的主干是她的亲身经历。当时她在一线采访,看到了很多动物被遗弃,其中有一窝小猪仔,趴在洪水中的树枝上,就租了一条船,把它们救出来。
报:虽然1998年就有《晓晓的方舟》,但我们也看到,新冠肺炎之下的中国,很多人丢弃甚至杀死自己的宠物或者流浪猫狗。为什么?
胡:这种情况一直都在。 1998年洪水中,鸡、鸭、牛、猪、小鸟、老鼠,都面临着以生态灾难。它们不像人那样具有自救的能力和等待被救援的机会。 SARS的时候,很多人怕传染,就把动物掐死、摔死。政府也组织大规模捕杀猫狗的围剿行动。这些我在《如焉》都写到过。
对其他生命的漠视,在中国是一个传统。今天重复这件事情,一点都不奇怪。
报:《晓晓的方舟》原型是一位记者。那在这一次的肺炎事件中,我们也看到有一位名叫张欧亚的湖北记者,在微博上发文要求武汉市长请辞。是否可以认为中国媒体人仍然有其独立的精神?
胡:一个人选择做记者,一定有一种骨子里的精神、道德、担当、荣誉感。但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中,在舆论管制下,记者无法完成他们应当承担的全部使命。有的做不下去了,有的不得不改变自己,这是可悲的。有的记者选择在关键的时候,发出自己良知的声音,但也可能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报:你对台湾非常熟悉,和许多台湾作家也都是好友。那你如何看台湾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
胡:因为这段时间主要关注国内,关注武汉,对台湾的表现了解不多,但我不会担心台湾会出大事,因为在那里,媒体不会完全受权力控制,民众也可以发表自己的声音。更重要的是,民众手里还有一张选票,这就提供了事前防范和事后修正、补救的可能性。
这一点大陆应该学习台湾,保障民众与媒体有这样的权利,这不仅仅是对百姓好,也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对政权本身的稳定也有好处。
(原文完)
=====
我也沒看過胡發雲的小說,看了這篇報導,感覺應該去找來拜讀一下。
文章很長,但是是很優質的報導,繁體用戶建議直接點進連結看原文。
以下全文轉簡:
「今天的很多情况,对比SARS当年,可以说是一部大片的翻拍重演,连许多细节场景道具都是一样的。」
71年的人生里,知名武汉作家胡发云第一次没在家乡过年。妻子是奥地利籍华人,儿子一家也在维也纳定居,胡发云一年约有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那里。原本订了1月20日的机票回故乡,但接到大量国内亲友传来的「疫情严重」讯息后,他退掉机票,留在欧洲。半个月过去了,胡发云听说了不少直接、间接认识的人,疑似了、确诊了、往生了,他马上冒出的念头是:「去世的许多都不在官方的统计数字之中,和SARS时一样。」
在中国,胡发云的名字未必像一些通俗作家那样众人皆知,但在严肃文学圈内,他的长篇小说《迷冬》、小说集《隐匿者》等,被公认为相当有分量的作品。而在这个病毒肆虐的初春,很多人又一次想起了他的代表作《如焉@sars.come》(后简称《如焉》)──中国唯一一部以「非典型性肺炎」SARS为背景的小说。
17年一个轮回,当时被写进小说的历史悲剧,如今又成了活生生失去亲人的哀嚎声。 SARS时,中国人对流浪动物乃至自己的宠物开始灭杀,胡发云说,如今这一切仍在重演。
胡发云记得很清楚,2003年SARS在中国爆发,疫情渐渐平息后的12月中旬,以往擅长中短篇的他,开始创作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如焉》,并于3个月后脱稿。
他去世的第一任妻子李虹是一位资深编辑,当时已因胃癌病重住院。妻子看了《如焉》的书稿,确信这是一部难得的好小说,但也担心恐怕很难找到地方出版。当时胡发云也做好了「深藏山林、留待后世」的准备。
1949年出生的胡发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 1968年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高中毕业,去了湖北天门县插队。 1970年回城后,他当过工人、企业干部,上了大学,1984年开始专业从事创作,后又退出中国作协、湖北作协和武汉作协,特立独行地奉还了各种头衔。胡发云之前的写作题材包括「反右」、「文革」等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敏感议题。当SARS疫情爆发后,胡发云把目光聚焦在了当下发生的重大事件。他说:「写《如焉》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样一次瘟疫,不仅仅是一次卫生事件,更是社会事件、政治事件。」
书中,写了SARS时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写了主管的官员,也写了在网路上传递疫情讯息的网友,及社会各界的各色人等,艺术地还原并思考了苦难重重的中国百年史。
完稿后,常向胡发云约稿的一些文学刊物和出版社,都很肯定小说的价值,但又因为议题敏感不敢出版,一位老同学把它传到网路上,迅速传播开来,甚至有了用A4纸列印装订的现代「手抄本」,在地下悄悄售卖。直到2006年初,它才得以在浙江作协主办的《江南》杂志上一次全文刊出,一时洛阳纸贵,刊物由原来的两千册增发到两万册,还一本难求。 2006年10月,《如焉@sars.come》单行本出版,首印5万册,但3个月后即遭官方查禁。一时间盗版蜂起,总印数远远超出正版书。
同一批被禁的书分别与政治运动、参政权利、新闻自由等主题相关(注),禁绝固然可以让大多数人对此无知,却注定无法避免历史的悲剧再度发生。 2020年,俗称「武汉肺炎」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整个中国,冲击全球。它的发源地,竟然是SARS记录者胡发云的故乡。往事如烟,17年后的中国依旧「如焉」。
2月4日,《报导者》独家专访了胡发云。他犀利比较中国多次灾害、疫情的相似性,以及中共统治下的官场和人性。以下是《报导者》越洋访问胡发云实录。
https://www.twreporter.org/images/20200206155408-495d152d83c58bf62f33c606fc55bbad-desktop.jpg
再蠢的驴,也不会在同个坑里摔两次
《报导者》(以下简称报):对比2003年和现在的两次肺炎疫情,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胡发云(以下简称胡):今天的很多情况,对比SARS当年,可以说是一部大片的翻拍重演,连许多细节场景道具都是一样的。
2002年岁末,广东发现不明原因的肺炎,但直到2003年4月后才逐步公开。这4、5个月中,当局也是封锁消息,控制舆论,打击所谓造谣传谣者⋯⋯有所不同的是,当时中国的网路还在比较原始的阶段,网民的数量可能只有现在的几十分之一。当时没有智慧手机,没有微信、微博,也没有那些国外的社群媒体Twitter、Facebook、YouTube,最主要传播讯息的工具是BBS(论坛)。期间也有一些BBS被封,也有作者被当局发出警告,删帖断网。但回过头来看,当时高科技管控的技术能力远不如现在,所以管控力度相对宽松一点。
2003年,在疾病的发生、延续、扩散的过程中,透过互联网的应用,很多知识分子尽力向中国社会及全世界发出警报,使SARS的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挽救了很多宝贵的生命。
民间「倒逼」的结果是,政府开始每天播报新闻,向世界卫生组织披露资讯。中国的公卫事件,第一次做到了尽可能透明。在此之前,这是无法想像的,因为那属于「国家机密」。
报:既然政府后来被迫让事件透明,为什么《如焉@sars .come》的出版经历了这么多的波折?最后还会被查禁?
胡:首先,在他们看来,SARS依然是政府的一个「痛点」,他们希望人们尽快遗忘。书里写到的对SARS背后的制度性原因更是讳莫如深,我写到当时的社会众生相,写到了医护人员,写到相关单位负责人,写到主管文教的副市长等。我也写了一批人思想上的觉醒。书中的一些人物,曾以为自己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年代,但遭遇了这次重大事件之后,才发现许多事情并没有变。
另外,《如焉》所呈现的人物背景很复杂,他们的人生故事追溯到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跨度中,出场的人物包括老干部、知识分子、胡风分子、「红二代」、现职干部等。通过他们在情节中的表演,展示中国一个世纪的故事──反右、三年大饥荒、文革、六四,告诉读者这些不同身分的人都在怎么做怎么想。
当时很多读到它的人觉得尺度太大,估计到可能无法问世,出版延宕很久,最后被禁也不意外。
报:SARS和《如焉》的诞生过去了17年,《如焉》被禁也过去了13年。如今类似的疫情再次爆发,还发生在你的家乡武汉,这之间有着怎样吊诡的联系?
胡:有一句老话叫,「再蠢的驴,也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两次」。可是我们还是眼睁睁看着他们第二次在同一个坑里跌倒,而且这一次跌得更难看。
最近,很多读者都提到了《如焉》,也觉得17年过去了,对比它所记录的SARS,现在的情况是「升级版」。
这一次,在湖北黄冈,有一位单身爸爸,一个人带两个儿子,大儿子患有脑瘫,小儿子患有自闭症,一直照顾得很好。可是,爸爸被隔离了,拜托村委会的人照顾,6天后,17岁的大儿子就被活活饿死。
这还只是被披露出来的,更多没有被披露的,也许要以后才会知道,也许永远没有人知道。
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一再发生在同一片土地上?
在中国,没有单纯的「天灾」
报:《如焉》之前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写1949年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这些政治运动和SARS、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吗?
胡:最关联的地方在于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可以说,所有的天灾背后都是人祸。如果不吸取教训,灾难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1998年长江水灾是和生态被破坏有很大关联。 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那么严重的死伤,和建筑的偷工减料有直接关系。
作家们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或者转过身、闭上眼,装作它们不存在,那中国文学永远都是伪文学、帮凶文学!
报:你认为,《如焉》这部作品被大家记住,是因为它的内容,还是它被国家机器「禁」了?
胡:2007年《如焉》被禁前,就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热烈的讨论。作品一发表,就在中国大陆引起很大回响,还为此发生过一场规模不小的论战。 《如焉》希望透过文学作品表达真实的生活和社会状况。本来作家把想写的东西写出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中国竟变成了稀罕事儿。但有些人不习惯这样的表达,不知道中国小说可以这样写。
无法和前辈相比的武汉人及知识分子
报:作为武汉人,你认为武汉这座城市和武汉人的特质是什么?
胡:这要看是哪个时期的武汉人。
辛亥革命,武汉首义,武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头上的辫子,打响推翻满清王朝的第一枪。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保卫战,倾尽全城的人力、物力、军力,极尽惨烈的拉锯战,消耗了日军很大部分的主力部队,阻滞了他们的西进步伐,保障了大批人员、设备、原材料及知识人才向大后方的转移,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毁家纾难,气贯长虹。
百年以来,武汉为中国的钢铁工业、兵器工业、交通建设,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汉的知识分子,从清末以来,在中国的知识界有着很重要的分量和地位。
报: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武汉,官员知道有大量人被感染,却不公开疫情,照样开「两会」,举办「万家宴」。开发布会搞不清楚生产多少口罩,甚至连戴口罩都不会。医院医疗物资紧缺,向社会求助,红十字会为了面子,故意刁难,逼得医生只能披着塑胶布甚至垃圾袋看病⋯⋯。
胡:我已经不想把今天武汉人和前辈们相提并论了。我不知道怎么去定义武汉人,许多官民变得更小心翼翼、更势利、更猥琐。
即便文革的时候,武汉的武斗很严重,思想很活跃,对体制的冲决在全国屈指可数。虽然其中正向、反向的都有,但那种豪情壮志、那种勇猛,为了义气,或为了对真理的追求,不管不顾的牺牲精神,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
我真的希望这一次,能够让武汉人惊醒,能够让武汉吸取教训。
https://www.twreporter.org/images/20200206155132-4f65a6ffc00665a046bf0b41df1a132c-desktop.jpg
报:除了官员、民众,大家也会十分关注知识分子在公共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比如2003年SARS中的蒋彦永医师。担任解放军301医院外科主任的他,把真实的疫情告诉了《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外国媒体,揭穿了官方公布的虚假数据。但1949年后的中国大学,可能已丧失了这传统,这一次我们看到中国CDC的专家竟然在明明知道病毒传染性的情况下,一度对外宣传新冠肺炎只会「有限人传人」?
胡:是的。这正是非常可悲的地方。相比病毒,这更令人感到悲哀。他们不但是人,而是有专业的人,作为医务人员,理应救死扶伤,却竟然堕落到这样的地步,可以说骇人听闻。这样的作为,失去作为医生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操作,也失去了普通人应有的良知。
报:所以也是因为这样的考虑,你在《如焉》中也写到了蒋彦永医师?
胡:关于蒋彦永先生(注),我在书中只是没有提他的名字,但几乎是根据真人真事来写。当时有规定不允许采访他,也不允许写到他的名字。
小说里,我写到揭露者的「老军医」身分,他通过国际媒体发声,这件事才开始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拉开SARS的阻击战。没有蒋彦永医师这样的人「以身试法」、振臂一呼,2003年的后果恐怕会更严重,更多无辜的人会失去生命。
时隔多年后,我曾在一次会议中见到了蒋先生,并当面向他表达了我的敬意。 (编按:蒋彦永医生也长期要求为「六四」事件正名,2019年3月他为此写信给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之后就与外界失联。)
中共统治下的党性与人性
报:我们从媒体报导中了解到,湖北、武汉官员瞒报疫情和无能的表现,红十字会抢夺物资、发国难财的行为,一些学者则成为了他们的帮凶,对此你怎么看?
胡:官员们的表现,可以说是逆向淘汰的结果,在一个极权社会中,这是必然的。在政权中,如果一个人极权,那必然会造成大批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的下级官员。因为选拔官员的最高标准是「忠诚」。其他的,像德行、品格、独立思考等都无关紧要。
地方官员中,本来不乏有能力的人,但经过一轮轮逆淘汰之后,得以上位的人,却往往是位子愈高,智商愈低,德行愈差。这对国家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时间都可能出现巨大的灾难。
报:从1998年长江水灾,到2003年SARS,到2008年汶川地震,再到今年的武汉肺炎疫情,中国经历了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代最高领导人。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胡:本质上没有区别。
2008年汶川地震后,很多民间机构、NGO组织前往救援,调查伤亡真相或者关注灾后重建的情况,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中国各种NGO,几乎被悉数扑灭。所以在新冠肺炎发生后,我们看到民间救助几乎都是重新临时组织的。而官方的组织像红十字会,还在不断对他们进行干扰、打压,让他们的救助行动更加艰难。这些是多年来一脉相承、愈演愈烈的。
报:但SARS时至少免掉了北京市长孟学农、卫生部长张文康等人的职务。
胡:这样做,本身就是「周瑜打黄盖」一类的苦肉计,被免职(注)的官员后来基本都复出了,甚至可能官位比原来更高。即便有被处罚的人,也不过是大盘棋局中一个牺牲的棋子。
在肺炎事件中,武汉不可能有自作主张的权力。在党纪和法规下,流行病疫情根本不是当地主政者或者医学专家有权力发布的。
报:但至少SARS时看起来还有问责,现在连问责都没有?
胡:「问责」并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时局不稳,「问责」对其他下层官员虽然是警告,但让他们更不敢按规律办事,只会服从上级命令,看上头脸色行事。
现在这件事,知道内幕的人愈来愈多了,所以政府应该也不想「演」了,对省长、市长这样阶层的官员,应该不会有什么所谓「问责」出现。
报:你如何看待疫情之下的人性和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中国社会?
胡:人性需要长时间滋养、薰陶,但摧毁它却可以在一夜之间。
将近一个世纪里,从土改到反右、文革以及之后的政治运动,已经把传承下来的人性中善良、真诚、悲悯、正义等摧残殆尽。油滑、自私、虚伪、强暴这些邪恶的东西却在扩张。
所以人性的建设非常重要,但因为被伤害太重,中断太久,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磨难与毒化,只能希望痛定思痛,期待在未来凤凰涅槃。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世纪大瘟疫中,我还是从一些武汉人身上看到楚人的豪迈与侠义,他们不顾个人生死安危,不顾强权打压警戒,报导传播疫情真相,征集递送抗疫物资,有人甚至为此献出生命,真正体现了先祖「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风采。
对其他生命、对言论自由的漠视
报:1998年中国长江、松花江、嫩江等主要河流发生水灾,造成4,0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人民币。当时沿长江的武汉也有灾情,然后你写了中篇小说《晓晓的方舟》,讲一个女生雇了一条船救出被大水困住的动物。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写的吗?
胡:这个故事的原型是武汉一位金牌记者、范长江新闻奖得主范春歌女士,故事的主干是她的亲身经历。当时她在一线采访,看到了很多动物被遗弃,其中有一窝小猪仔,趴在洪水中的树枝上,就租了一条船,把它们救出来。
报:虽然1998年就有《晓晓的方舟》,但我们也看到,新冠肺炎之下的中国,很多人丢弃甚至杀死自己的宠物或者流浪猫狗。为什么?
胡:这种情况一直都在。 1998年洪水中,鸡、鸭、牛、猪、小鸟、老鼠,都面临着以生态灾难。它们不像人那样具有自救的能力和等待被救援的机会。 SARS的时候,很多人怕传染,就把动物掐死、摔死。政府也组织大规模捕杀猫狗的围剿行动。这些我在《如焉》都写到过。
对其他生命的漠视,在中国是一个传统。今天重复这件事情,一点都不奇怪。
报:《晓晓的方舟》原型是一位记者。那在这一次的肺炎事件中,我们也看到有一位名叫张欧亚的湖北记者,在微博上发文要求武汉市长请辞。是否可以认为中国媒体人仍然有其独立的精神?
胡:一个人选择做记者,一定有一种骨子里的精神、道德、担当、荣誉感。但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中,在舆论管制下,记者无法完成他们应当承担的全部使命。有的做不下去了,有的不得不改变自己,这是可悲的。有的记者选择在关键的时候,发出自己良知的声音,但也可能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报:你对台湾非常熟悉,和许多台湾作家也都是好友。那你如何看台湾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
胡:因为这段时间主要关注国内,关注武汉,对台湾的表现了解不多,但我不会担心台湾会出大事,因为在那里,媒体不会完全受权力控制,民众也可以发表自己的声音。更重要的是,民众手里还有一张选票,这就提供了事前防范和事后修正、补救的可能性。
这一点大陆应该学习台湾,保障民众与媒体有这样的权利,这不仅仅是对百姓好,也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对政权本身的稳定也有好处。
(原文完)
=====
我也沒看過胡發雲的小說,看了這篇報導,感覺應該去找來拜讀一下。
1 个评论
还有一本毕淑敏的《花冠病毒》,出版于2012年。
[url=https://m.douban.com/home_guide][/url]豆瓣
[url=https://m.douban.com/home_guide][/url]
[url=https://m.douban.com/to_pc/?url=https%3A%2F%2Fm.douban.com%2Fbook%2Freview%2F5298545%2F][/url]
让人失望的新作毕淑敏《花冠病毒》
抚顺读书人
2012-02-09 看过
让人失望的新作毕淑敏《花冠病毒》
毕淑敏的小说没少读,第一本读的是《女心理师》然后是《心理小组》,那是我第一次开始接触心理咨询方面的书,感觉很新奇,于是一口气把毕淑敏的代表作都读了,《预约死亡》、《红处方》、《血玲珑》,但是感觉都没有前两本好。毕淑敏的小说模式化挺严重,都是关于医生,关于疾病,知识含量很大,情节比较离奇曲折,但是缺少对人物的塑造,人物比较模式化,缺少社会内涵,完全是在用情节来推动故事前进,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换句话说,就是知识含量大于文学含量,情节大于内涵。当然毕淑敏的小说涉及了医学的各种比较隐秘的领域,比如精神病、吸毒、心理疾病还有这本关于传染病,这让我们了解了很多我们不熟悉的内容,进入到了一个只有医生才熟悉的领域,在题材上,为小说拓展了很大的空间。
这本小说无疑是脱胎与当年的非典型肺炎的SARS病毒。2003年的是今年来影响最大的一次传染病流行,虽然死亡率死亡人数并不高,但是因为是一种全新的流行病,所以造成了巨大的恐慌。当年瞒报患病人数,还造成了主管领导的辞职。在毕淑敏的小说中,面对比当年非典还要严重很多倍的“花冠病毒”,袁再春依然选择了隐瞒事实真相,瞒报死亡人数,这让人有点想不通。在非典的后期瞒报疫情已经命令禁止,公众的不知情,只能够让疫情发展得更快,更难控制。在经历过非典以后,已经成为了常识,在小说中依然这么写有点不和常理。还有里面虚构的窃取病毒样本,也有点太夸张,国外正规医药企业是不肯定不会这么做的,因为爆出这样的丑闻,损失肯定比开发出某种药品要高得多,而且这种传染病疫苗,尤其是这种新病毒的疫苗,开发周期即便缩短,也要走完那些繁琐的过程,等上市以后,什么样的流行病都早过去了,也就谈不上什么经济效益。还有私人研究出来的用灵芝的主要成分来治疗花冠病毒,也很不靠谱。虽然我不懂医学,但是知道那不过是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而面对这样的病毒,几天就让人致命,仅仅提高免疫力肯定是无效的。即便如此假设真的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疗,也用不着去找一个女记者打入指挥中心,更用不上让病毒去感染市长家的成员。想要救人只要放出个消息,说灵芝有效就可以了,那用得上那么麻烦。在那种情况下,就是没有效果的东西一经传播都会让大家信以为真,何况真的有疗效的东西,用不着这么费劲吧。当然这是小说,取消这一点,整个小说就不存在了。但是感觉一部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应该重点描写病毒流行中的人,描写面对病毒时人性的善与恶。而不是构思出离奇的情节来吸引人。
总之这部小说挺让我失望,尤其是在期待了很久,看了很多媒体的炒作和宣传以后,这种失望就更深了。
8 有用
2 没用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subject/s/public/s23138703.jpg花冠病毒 7.1分
查看更多回应(16)
花冠病毒的更多书评
[url=https://m.douban.com/home_guide][/url]豆瓣
[url=https://m.douban.com/home_guide][/url]
[url=https://m.douban.com/to_pc/?url=https%3A%2F%2Fm.douban.com%2Fbook%2Freview%2F5298545%2F][/url]
让人失望的新作毕淑敏《花冠病毒》
抚顺读书人
2012-02-09 看过
让人失望的新作毕淑敏《花冠病毒》
毕淑敏的小说没少读,第一本读的是《女心理师》然后是《心理小组》,那是我第一次开始接触心理咨询方面的书,感觉很新奇,于是一口气把毕淑敏的代表作都读了,《预约死亡》、《红处方》、《血玲珑》,但是感觉都没有前两本好。毕淑敏的小说模式化挺严重,都是关于医生,关于疾病,知识含量很大,情节比较离奇曲折,但是缺少对人物的塑造,人物比较模式化,缺少社会内涵,完全是在用情节来推动故事前进,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换句话说,就是知识含量大于文学含量,情节大于内涵。当然毕淑敏的小说涉及了医学的各种比较隐秘的领域,比如精神病、吸毒、心理疾病还有这本关于传染病,这让我们了解了很多我们不熟悉的内容,进入到了一个只有医生才熟悉的领域,在题材上,为小说拓展了很大的空间。
这本小说无疑是脱胎与当年的非典型肺炎的SARS病毒。2003年的是今年来影响最大的一次传染病流行,虽然死亡率死亡人数并不高,但是因为是一种全新的流行病,所以造成了巨大的恐慌。当年瞒报患病人数,还造成了主管领导的辞职。在毕淑敏的小说中,面对比当年非典还要严重很多倍的“花冠病毒”,袁再春依然选择了隐瞒事实真相,瞒报死亡人数,这让人有点想不通。在非典的后期瞒报疫情已经命令禁止,公众的不知情,只能够让疫情发展得更快,更难控制。在经历过非典以后,已经成为了常识,在小说中依然这么写有点不和常理。还有里面虚构的窃取病毒样本,也有点太夸张,国外正规医药企业是不肯定不会这么做的,因为爆出这样的丑闻,损失肯定比开发出某种药品要高得多,而且这种传染病疫苗,尤其是这种新病毒的疫苗,开发周期即便缩短,也要走完那些繁琐的过程,等上市以后,什么样的流行病都早过去了,也就谈不上什么经济效益。还有私人研究出来的用灵芝的主要成分来治疗花冠病毒,也很不靠谱。虽然我不懂医学,但是知道那不过是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而面对这样的病毒,几天就让人致命,仅仅提高免疫力肯定是无效的。即便如此假设真的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疗,也用不着去找一个女记者打入指挥中心,更用不上让病毒去感染市长家的成员。想要救人只要放出个消息,说灵芝有效就可以了,那用得上那么麻烦。在那种情况下,就是没有效果的东西一经传播都会让大家信以为真,何况真的有疗效的东西,用不着这么费劲吧。当然这是小说,取消这一点,整个小说就不存在了。但是感觉一部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应该重点描写病毒流行中的人,描写面对病毒时人性的善与恶。而不是构思出离奇的情节来吸引人。
总之这部小说挺让我失望,尤其是在期待了很久,看了很多媒体的炒作和宣传以后,这种失望就更深了。
8 有用
2 没用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subject/s/public/s23138703.jpg花冠病毒 7.1分
- [已注销]2012-02-09 17:12:40看了评论,依旧期待毕淑敏的新书……其实看得并不多,但是算是我曾经喜欢的作者,多么感谢高三那年有她的书陪伴。
- 长夜卷读2012-02-10 21:28:51毕淑敏作品模式化还是比较严重的,我想这和她本人曾经是医生不无关系。看来这一本也没有摆脱俗套。
- 萧吾真2012-03-03 18:26:14一直很崇拜毕淑敏老师,但是就我的看完之后的感受而言,花冠病毒这本书并不如我想象的和宣传的那么有力和深刻。首先,内容上面显得有些累赘,表现手法上有些过于幼稚,人物的刻画有些做作和不切实际,这种感觉有些像初中生在读自己小学的时候的文章一般。可能是我没有领悟到这本书的精髓,我并没有从中感受到毕老师原本应该通过这本书传达给我们的能量和精神。
- 俊儿902012-03-04 21:36:39让病毒去感染市长家的成员,这点我也意想不到的。。。
- 暖气烤江湖骗子2012-03-09 10:23:04人物对话做作得无以复加。
花冠病毒的更多书评
- [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268506/][/url]灾难也是一种生活[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268506/][/url][已注销] [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268506/][/url]文章已发表于《北京青年报》 毕淑敏在她的新作《花冠病毒》中模拟了一场2003年的SARS事件——凶猛疫情突然袭击中国的大城市燕市,一时间,千万民众的生命陷入危机。亲...[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268506/][/url]21 有用[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268506/][/url]
- [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306073/][/url]看着毕淑敏老去[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306073/][/url]柠檬树下 [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306073/][/url]我有位姐们儿特爱毕淑敏,也爱心理学。至今还从图书里借阅她们的早年作品《拯救乳房》和《红处方》,没日没夜地啃,那些都是我上大学时看过的。她问我喜欢毕淑敏吗?我...[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306073/][/url]4 有用[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306073/][/url]
- [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290799/][/url]对不起毕老师了[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290799/][/url]zoufei [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290799/][/url]这差不多是第一次正儿八经拜读毕老师大作,加之此书封面颜色美力,书名威慑,毕老师本人也将其归为科幻之列,我便毅然买下,当日读完。但确实失望。 总体感觉拖沓。里面...[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290799/][/url]70 有用[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290799/][/url]
- [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6375368/][/url]小说可以一读,但的确有太段的罗索,也有多处常识不符[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6375368/][/url]就一木工 [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6375368/][/url]书是要有目标读者的。极难有一本书做到老少通吃。即便是经典武侠小说,也还会有人说幼稚不值一读,或者没有时间读,或者干脆没有心境读。 一本书要讨好所有的人,是做不...[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6375368/][/url]3 有用[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6375368/][/url]
- [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498180/][/url]软硬兼施的中国疫病科幻[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498180/][/url]三丰SF [url=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498180/][/url]看完毕淑敏这部小说,我要代表自己向毕老师说一声:欢迎来到科幻圈!您这部小说绝对是标标准准的科幻小说,甚至是软硬兼施的那种。 大规模的疫病突如其来,死亡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