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搬运工文章】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蒋经国与台湾改革。
1987年的7月14日,蒋经国宣布台湾自次日零点起解除戒严。
有人说,蒋经国是在主动顺应时代大潮。也有人说,他只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这般顺势而为。但不论持哪种说法,应该都会承认一个基本事实:没有蒋经国,台湾的转型大概率会更复杂一些,大概率会更艰难一些,大概率会更前路莫测一些。
主动顺应也好,被迫接受也罢。在1987年7月15日零点,蒋经国终究是松开了他的铁手,坐看台湾与时代潮流相拥。再多的“规律所致”,再多的“大势所趋”,历史也终究得由人来创造。
一
威权领袖的政治信仰和知识结构,往往决定着威权统治会呈现出何种具体面貌。蒋经国自然也不例外。
他早年所受家教,是父亲信奉的儒家经典。青年时代长期滞留他国,深受他国政治思想影响。回国后,父亲又为其量身定制,来了一番思想洗澡。
1956年,在《我所受的庭训》一文中,蒋经国如此回忆早年父亲的家教:
“父亲指示我读书,最主要的是四书,尤其是孟子;对于曾文正公家书,也甚为重视。后来又叫我看王阳明全集等等。民国十一年,父亲要到福建去的前一天,还写信告诉我说:孟子须熟理重读……不久又来信叮咛地说:孟子文章之好,异乎他书,你如将来要做好文章,必须熟读孟子。父亲所以特别提示我要熟读孟子,不但要我学会他的笔调,能做好文章。同时更教我从思想上注重下列的几段文字:(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町以衣帛矣。……(二)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三) 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回忆文字,虽然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有着借回忆家教的名义,来为父子二人塑造承载道统、矢志革命、奋斗不休的政治形象的浓烈用意。但单,蒋介石也确实开过四书、孟子、曾国藩家书、王阳明集这样的书单,给成年后的蒋经国。
在同一篇回忆文章里,蒋经国还叙述了父亲对自己的思想洗澡:
“父亲因为我童年就已出国,而在外国时间又太久,怕我对于中国固有的道德哲学与建国精神,没有深切理解,所以又特别指示我研读国父遗教。民国二十六年五月十二日来信说:……孙文学说一书,实为中国哲学之基础:而三民主义则为中国哲学之具体表现,……你应将孙文学说看完二遍之后,即看三民主义中民族、民生与民权各讲之原书全文:并应将其心得批评之点摘记另录,以备呈阅。民生主义中,批评×××主义各节,尤为重要;应切实用客观态度,悉心研究看完。主义之后,再看军人精神教育一书,亦在中山全书之中。”
这些文字,同样有将父子二人塑造为孙中山之忠诚接班人的用意。但蒋介石曾要求蒋经国研读孙中山著作,以纠正他在国外形成的某些既定认知,也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
如此种种,让蒋经国身上多多少少,存留者一些信奉“民本政治”的气息。宋楚瑜说,他过了许多年,仍记得蒋经国对自己说的一句话:
“政府不要跟民众斤斤计较。”
这话里不见得有“民主”,但多少有一些“民本”存焉。
1950年代,台湾修筑中部横贯公路,蒋经国深入一线,与筑路工人同吃同住,同在水龙头上喝生水,同在工棚里啃馒头。1980年代,蒋经国年约古稀,也还会下到台湾各处穷乡僻壤,如寻常老农般脱鞋涉水,在路边小饭馆买盒饭充饥……
这作派里,也是不见得有“民主”,但多少有一些“民本”存焉。
二
再成功的思想洗澡,也无法彻底消灭曾深入脑髓的观念留下的痕迹。
1930年代,蒋经国在赣南的实验,其实仍带有明显的他国经验的色彩。那是一种通过对百姓实施严格控制,继而以行政力量推行各种运动,来做经济文化建设的手段。中外古今已留下许多历史家训,来证明这种手段的无用。1945年后,蒋经国也曾对赣南时代的同仁们承认,那场新政并无效果,只是让百姓徒然受了一番折腾之苦。他说:
“回忆赣南建设的过程中,人民出了不少的钱,做了不少的工程,但是并没有得到应得的效果。我们做事,初意虽在于为民众谋利,而有时结果反而使民众受苦。……今天并不否认,自己在赣南得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经验,但是有许多经验,就是一种人民受苦的代价。”
遗憾的是,这种反思并没有能够深入到体制和学理层面。去台后,蒋经国以行政手段,集中力量启动“十大建设”,仍可明显见到他国经验的影子。
宋楚瑜后来讲,为了追求一种“均富”,蒋经国在台湾实施的,是一种半自由半管控式的经济模式:
“经国先生一直记得上海打老虎的经验,那是他一生难忘的痛苦教训。……所以他主政期间,对民生基本物价的稳定,特别是米价、油价,非常重视。……所以一方面开放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却不准民生必要的物资掌握在财团手中,水、电、油、交通、金融、烟酒等,均透过国营事业严格控制价格。……国际油价波动,台湾什么油都可以涨,渔业用油、农业用电不准随便涨。台湾什么烟酒都可以涨,基层在抽的‘新乐园’牌香烟不准涨;原住民深山取暖、家家煮菜要用的米酒不准涨,但高价位的烟酒可以多涨一些,用来贴补中低收入者,并维持稳定民生物价……”
由民本理念衍生出的“均富”理想,就初衷而言自然是好的。但见识的不足,让蒋经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意识到自己追求“均富”的手段——公营事业、计划经济、价格管控,其实伤害到了台湾的市场经济的自由与完整。
早在1952~1954年间,台湾经济学界就批评过国民党对“国营事业”和“计划经济”的迷恋,史称台湾政学两界“财经大辩论”。1954年3月6日,胡适公开站出来演讲做自我忏悔,说自己也是公营事业和计划经济的拥趸,如今才知道自己大错特错。胡适自己忏悔完了,又敦促蒋氏父子和国民党当局来一起忏悔:
“在政府任职的许多官吏,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依赖政府,靠政府直接经营的工业、矿业以及其它的企业。从前持这种主张最力的,莫过于翁文灏和钱昌照;他们所办的资源委员会,在过去二十年之中,把持了中国的工业、矿业,对于私有企业(大都是民国初年所创办的私有企业)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在二十七年前,我所说的话也是这样的。……现在想起,应该有个公开忏悔。不过我今天对诸位忏悔的,是我在那时与许多知识分子所同犯的错误。……
“我希望政府的领袖,甚至于主持我们国营事业、公营事业的领袖,听了这些话,翻一翻《自由中国》、《中国经济》、《中国文摘》等,也不要生气,应该自己反省反省,考虑考虑,是不是这些人的话,像我胡适之当众忏悔的话,值得大家仔细一想的?大家不妨再提倡公开讨论:我们走的还是到自由之路,还是到奴役之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家都应该忏悔。我们应该自己‘洗脑’;被别人‘洗脑’是不行的。我以为我们要自己‘洗脑’才有用,所以我今天当众‘洗脑’给大家看。”
这场论战,只是台湾那段“市场VS计划”历史的一小部分。幸运的是,自1960年代起,在尹仲容等人的努力下,台湾的经济体制改革终于定下了“自由市场”的方向。蒋经国的见识,也渐渐有了长进和改变。1985年,他接受美国《时代》杂志香港分社采访时,明确对记者说:台湾采行的是市场经济,鼓励自由贸易。
三
戒严时代的台湾,上层冻结为所谓的“万年国会”,但下面仍有所谓的“基层自治”。只不过,当有国民党外的力量参与基层选举时,总不免会受到体制设置的种种刁难。
1954年,非国民党人士高玉树竞选台北市长。国民党轻敌,选举计票结果出来后大吃一惊,发现赢下多数选票的人是高玉树。当局本欲宣布选举无效,却又碍于美国“大使馆”已发出报告称高玉树获胜。事情捅到蒋介石处,蒋经国衡量得失,建议蒋介石批准同意这次的选举结果。1969年,为应对外部压力,蒋经国又批准同意在“基层自治”选举中实行演讲制度,候选人可以通过演讲来阐述解释自己的政策。
有意无意之间,台湾“两大自由先行”——有限度的“基层自治”与有限度的“市场经济”,为1986年的时代转型打下了基础。宋楚瑜后来将蒋经国的这些举措赞颂为“不流血的宁静革命”。这自然是言过其实的话。更客观的说法应该是:不情不愿的蒋经国,没有动用铁腕将时代潮流掐断;时代的闸门,在他的半推半就之中变得越来越大。
再后来,外部环境的压力与内部环境的变化,让蒋经国自己也渐渐意识到了打开闸门让时代潮流奔涌的必要性。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出任第六届“总统”。就职当天下午,他对外发布了三条意味深长的“指示”。第一条是,今后不希望再有“蒋经国时代”这一类名词出现在报纸杂志上——“今天是一个民主的时代,不应再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如果真有时代的话,只有群众的时代,而没有个人的时代”。第二条是,今后不希望再有人称呼他为“领袖”。第三条是,今后不希望再有“万岁”的口号出现。
1985年,蒋经国又发布了一个公开声明。内容主要有两点:(1)蒋家人“不能也不会去竞选下一任‘总统’”;(2)国民党“不能也不会”以军政府的方式来统治台湾。1986年,蒋孝武外放新加坡。“军系中常委”缩减至四人,为1950年代以来最少,且四人当中有两人已不再统兵。同年,蒋经国还指定严家淦、谢东闵、李登辉、谷正纲、黄少谷、俞国华、倪文亚、袁守谦、沈昌焕、李焕、邱创焕、吴伯雄十二人,组成了专门研究如何实现和平转型的“革新小组”。蒋经国要求他们:
“先选择最重要的来做,而且要快做,不要拖。”
1986年9月28日,135名反对派人物在台北市圆山大饭店集会,组建“民主进步党”。蒋经国没有采取激烈行动:
“副官闻讯,跑进蒋经国卧室向他报告,他点点头,没有回应,过了半小时才交代副官通知几位核心高级官员到官邸开会。党政军要员迅速赶到七海新村接待室。蒋经国坐在轮椅上出现,开口就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接下来又讲了几分钟这类有哲学意味的话。他说,国民党过去‘太骄傲、太自负’,现在起,不能再跟从前一样。虽然警备总部已准备一份抓人名单,蒋经国却说:‘抓人解决不了问题……政府应该避免冲突,保持镇定。’他指示‘行政院新闻局’起草一份公开声明说,组织新政党的问题已在研究中,尚待做出决定,目前的政策不变:亦即没有所谓合法的反对党。因此‘政府’在此时并不承认民进党。他又说,国民党中常会应加快研究政治革新,公布一个时间表,让民众了解党的改革方向。”(陶涵《蒋经国传》)
不承认,也不镇压。实际上等于默认禁令解除,差的是一道正规手续。
在1986年前后,“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这样的话,频繁出自蒋经国之口。这个信奉民本的威权统治者,在人生的暮年看清楚了潮流的方向,也看清楚了自己已非时代所需。民众不想再做“被爱”的“子民”,他们更相信自己爱自己,更相信自己治理自己。
1988年1月10日,蒋经国躺在病床上,回忆起半个月前,有民众在“行宪纪念大会”上对他高高举起“老贼下台”的横幅。“好长一阵子无语之后”,蒋经国对陪侍的蒋孝勇说:
“我一辈子为他们如此付出,等到我油尽灯枯时,还要给我这种羞辱,真是于心何忍。”
此时的蒋经国,已只剩下三天生命。病房之外,那新的时代潮流,正呈汹涌奔腾之势。
有人说,蒋经国是在主动顺应时代大潮。也有人说,他只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这般顺势而为。但不论持哪种说法,应该都会承认一个基本事实:没有蒋经国,台湾的转型大概率会更复杂一些,大概率会更艰难一些,大概率会更前路莫测一些。
主动顺应也好,被迫接受也罢。在1987年7月15日零点,蒋经国终究是松开了他的铁手,坐看台湾与时代潮流相拥。再多的“规律所致”,再多的“大势所趋”,历史也终究得由人来创造。
威权领袖的政治信仰和知识结构,往往决定着威权统治会呈现出何种具体面貌。蒋经国自然也不例外。
他早年所受家教,是父亲信奉的儒家经典。青年时代长期滞留他国,深受他国政治思想影响。回国后,父亲又为其量身定制,来了一番思想洗澡。
1956年,在《我所受的庭训》一文中,蒋经国如此回忆早年父亲的家教:
“父亲指示我读书,最主要的是四书,尤其是孟子;对于曾文正公家书,也甚为重视。后来又叫我看王阳明全集等等。民国十一年,父亲要到福建去的前一天,还写信告诉我说:孟子须熟理重读……不久又来信叮咛地说:孟子文章之好,异乎他书,你如将来要做好文章,必须熟读孟子。父亲所以特别提示我要熟读孟子,不但要我学会他的笔调,能做好文章。同时更教我从思想上注重下列的几段文字:(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町以衣帛矣。……(二)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三) 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回忆文字,虽然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有着借回忆家教的名义,来为父子二人塑造承载道统、矢志革命、奋斗不休的政治形象的浓烈用意。但单,蒋介石也确实开过四书、孟子、曾国藩家书、王阳明集这样的书单,给成年后的蒋经国。
在同一篇回忆文章里,蒋经国还叙述了父亲对自己的思想洗澡:
“父亲因为我童年就已出国,而在外国时间又太久,怕我对于中国固有的道德哲学与建国精神,没有深切理解,所以又特别指示我研读国父遗教。民国二十六年五月十二日来信说:……孙文学说一书,实为中国哲学之基础:而三民主义则为中国哲学之具体表现,……你应将孙文学说看完二遍之后,即看三民主义中民族、民生与民权各讲之原书全文:并应将其心得批评之点摘记另录,以备呈阅。民生主义中,批评×××主义各节,尤为重要;应切实用客观态度,悉心研究看完。主义之后,再看军人精神教育一书,亦在中山全书之中。”
这些文字,同样有将父子二人塑造为孙中山之忠诚接班人的用意。但蒋介石曾要求蒋经国研读孙中山著作,以纠正他在国外形成的某些既定认知,也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
如此种种,让蒋经国身上多多少少,存留者一些信奉“民本政治”的气息。宋楚瑜说,他过了许多年,仍记得蒋经国对自己说的一句话:
“政府不要跟民众斤斤计较。”
这话里不见得有“民主”,但多少有一些“民本”存焉。
1950年代,台湾修筑中部横贯公路,蒋经国深入一线,与筑路工人同吃同住,同在水龙头上喝生水,同在工棚里啃馒头。1980年代,蒋经国年约古稀,也还会下到台湾各处穷乡僻壤,如寻常老农般脱鞋涉水,在路边小饭馆买盒饭充饥……
这作派里,也是不见得有“民主”,但多少有一些“民本”存焉。
再成功的思想洗澡,也无法彻底消灭曾深入脑髓的观念留下的痕迹。
1930年代,蒋经国在赣南的实验,其实仍带有明显的他国经验的色彩。那是一种通过对百姓实施严格控制,继而以行政力量推行各种运动,来做经济文化建设的手段。中外古今已留下许多历史家训,来证明这种手段的无用。1945年后,蒋经国也曾对赣南时代的同仁们承认,那场新政并无效果,只是让百姓徒然受了一番折腾之苦。他说:
“回忆赣南建设的过程中,人民出了不少的钱,做了不少的工程,但是并没有得到应得的效果。我们做事,初意虽在于为民众谋利,而有时结果反而使民众受苦。……今天并不否认,自己在赣南得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经验,但是有许多经验,就是一种人民受苦的代价。”
遗憾的是,这种反思并没有能够深入到体制和学理层面。去台后,蒋经国以行政手段,集中力量启动“十大建设”,仍可明显见到他国经验的影子。
宋楚瑜后来讲,为了追求一种“均富”,蒋经国在台湾实施的,是一种半自由半管控式的经济模式:
“经国先生一直记得上海打老虎的经验,那是他一生难忘的痛苦教训。……所以他主政期间,对民生基本物价的稳定,特别是米价、油价,非常重视。……所以一方面开放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却不准民生必要的物资掌握在财团手中,水、电、油、交通、金融、烟酒等,均透过国营事业严格控制价格。……国际油价波动,台湾什么油都可以涨,渔业用油、农业用电不准随便涨。台湾什么烟酒都可以涨,基层在抽的‘新乐园’牌香烟不准涨;原住民深山取暖、家家煮菜要用的米酒不准涨,但高价位的烟酒可以多涨一些,用来贴补中低收入者,并维持稳定民生物价……”
由民本理念衍生出的“均富”理想,就初衷而言自然是好的。但见识的不足,让蒋经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意识到自己追求“均富”的手段——公营事业、计划经济、价格管控,其实伤害到了台湾的市场经济的自由与完整。
早在1952~1954年间,台湾经济学界就批评过国民党对“国营事业”和“计划经济”的迷恋,史称台湾政学两界“财经大辩论”。1954年3月6日,胡适公开站出来演讲做自我忏悔,说自己也是公营事业和计划经济的拥趸,如今才知道自己大错特错。胡适自己忏悔完了,又敦促蒋氏父子和国民党当局来一起忏悔:
“在政府任职的许多官吏,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依赖政府,靠政府直接经营的工业、矿业以及其它的企业。从前持这种主张最力的,莫过于翁文灏和钱昌照;他们所办的资源委员会,在过去二十年之中,把持了中国的工业、矿业,对于私有企业(大都是民国初年所创办的私有企业)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在二十七年前,我所说的话也是这样的。……现在想起,应该有个公开忏悔。不过我今天对诸位忏悔的,是我在那时与许多知识分子所同犯的错误。……
“我希望政府的领袖,甚至于主持我们国营事业、公营事业的领袖,听了这些话,翻一翻《自由中国》、《中国经济》、《中国文摘》等,也不要生气,应该自己反省反省,考虑考虑,是不是这些人的话,像我胡适之当众忏悔的话,值得大家仔细一想的?大家不妨再提倡公开讨论:我们走的还是到自由之路,还是到奴役之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家都应该忏悔。我们应该自己‘洗脑’;被别人‘洗脑’是不行的。我以为我们要自己‘洗脑’才有用,所以我今天当众‘洗脑’给大家看。”
这场论战,只是台湾那段“市场VS计划”历史的一小部分。幸运的是,自1960年代起,在尹仲容等人的努力下,台湾的经济体制改革终于定下了“自由市场”的方向。蒋经国的见识,也渐渐有了长进和改变。1985年,他接受美国《时代》杂志香港分社采访时,明确对记者说:台湾采行的是市场经济,鼓励自由贸易。
戒严时代的台湾,上层冻结为所谓的“万年国会”,但下面仍有所谓的“基层自治”。只不过,当有国民党外的力量参与基层选举时,总不免会受到体制设置的种种刁难。
1954年,非国民党人士高玉树竞选台北市长。国民党轻敌,选举计票结果出来后大吃一惊,发现赢下多数选票的人是高玉树。当局本欲宣布选举无效,却又碍于美国“大使馆”已发出报告称高玉树获胜。事情捅到蒋介石处,蒋经国衡量得失,建议蒋介石批准同意这次的选举结果。1969年,为应对外部压力,蒋经国又批准同意在“基层自治”选举中实行演讲制度,候选人可以通过演讲来阐述解释自己的政策。
有意无意之间,台湾“两大自由先行”——有限度的“基层自治”与有限度的“市场经济”,为1986年的时代转型打下了基础。宋楚瑜后来将蒋经国的这些举措赞颂为“不流血的宁静革命”。这自然是言过其实的话。更客观的说法应该是:不情不愿的蒋经国,没有动用铁腕将时代潮流掐断;时代的闸门,在他的半推半就之中变得越来越大。
再后来,外部环境的压力与内部环境的变化,让蒋经国自己也渐渐意识到了打开闸门让时代潮流奔涌的必要性。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出任第六届“总统”。就职当天下午,他对外发布了三条意味深长的“指示”。第一条是,今后不希望再有“蒋经国时代”这一类名词出现在报纸杂志上——“今天是一个民主的时代,不应再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如果真有时代的话,只有群众的时代,而没有个人的时代”。第二条是,今后不希望再有人称呼他为“领袖”。第三条是,今后不希望再有“万岁”的口号出现。
1985年,蒋经国又发布了一个公开声明。内容主要有两点:(1)蒋家人“不能也不会去竞选下一任‘总统’”;(2)国民党“不能也不会”以军政府的方式来统治台湾。1986年,蒋孝武外放新加坡。“军系中常委”缩减至四人,为1950年代以来最少,且四人当中有两人已不再统兵。同年,蒋经国还指定严家淦、谢东闵、李登辉、谷正纲、黄少谷、俞国华、倪文亚、袁守谦、沈昌焕、李焕、邱创焕、吴伯雄十二人,组成了专门研究如何实现和平转型的“革新小组”。蒋经国要求他们:
“先选择最重要的来做,而且要快做,不要拖。”
1986年9月28日,135名反对派人物在台北市圆山大饭店集会,组建“民主进步党”。蒋经国没有采取激烈行动:
“副官闻讯,跑进蒋经国卧室向他报告,他点点头,没有回应,过了半小时才交代副官通知几位核心高级官员到官邸开会。党政军要员迅速赶到七海新村接待室。蒋经国坐在轮椅上出现,开口就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接下来又讲了几分钟这类有哲学意味的话。他说,国民党过去‘太骄傲、太自负’,现在起,不能再跟从前一样。虽然警备总部已准备一份抓人名单,蒋经国却说:‘抓人解决不了问题……政府应该避免冲突,保持镇定。’他指示‘行政院新闻局’起草一份公开声明说,组织新政党的问题已在研究中,尚待做出决定,目前的政策不变:亦即没有所谓合法的反对党。因此‘政府’在此时并不承认民进党。他又说,国民党中常会应加快研究政治革新,公布一个时间表,让民众了解党的改革方向。”(陶涵《蒋经国传》)
不承认,也不镇压。实际上等于默认禁令解除,差的是一道正规手续。
在1986年前后,“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这样的话,频繁出自蒋经国之口。这个信奉民本的威权统治者,在人生的暮年看清楚了潮流的方向,也看清楚了自己已非时代所需。民众不想再做“被爱”的“子民”,他们更相信自己爱自己,更相信自己治理自己。
1988年1月10日,蒋经国躺在病床上,回忆起半个月前,有民众在“行宪纪念大会”上对他高高举起“老贼下台”的横幅。“好长一阵子无语之后”,蒋经国对陪侍的蒋孝勇说:
“我一辈子为他们如此付出,等到我油尽灯枯时,还要给我这种羞辱,真是于心何忍。”
此时的蒋经国,已只剩下三天生命。病房之外,那新的时代潮流,正呈汹涌奔腾之势。
5 个评论
看了李登辉的纪录片,里面说可能蒋经国本来没想传总统给李登辉,但因为突然去世,最后蒋夫人和一票人磨蹭了一年,终是把总统之位传给李了。
不管蒋经国对台湾民主化贡献有多少,至少气度比习呆呆大多了,习呆呆这种连写小黄书的人都要抓,真的是心眼比屁眼还小。
不管蒋经国对台湾民主化贡献有多少,至少气度比习呆呆大多了,习呆呆这种连写小黄书的人都要抓,真的是心眼比屁眼还小。
他自認為為百姓付出...但是台灣其實只是讓他練習施政的實驗場..
兩面紅旗政權手上都有百姓的鮮血.這是事實.
那怕你從30分進步到59分.你離80分就是有很大的差距.不管你有多努力.
沒本事治國就該自己早點下台.
人家說你成績不好...很正常...沒資格抱怨.
小蔣讀書...可是沒有讀到精髓...只是練文筆...老蔣更不用說了..他帶領的國民黨貪腐至極.
來台也殺不少台灣人.帶起了外省與本省的對立..
老蔣的功在抗日..過在殺百姓. 小蔣的功在解禁..過也在殺人...
國民黨在台灣的貪婪...我家祖輩都有被欺負到..
兩面紅旗政權手上都有百姓的鮮血.這是事實.
那怕你從30分進步到59分.你離80分就是有很大的差距.不管你有多努力.
沒本事治國就該自己早點下台.
人家說你成績不好...很正常...沒資格抱怨.
小蔣讀書...可是沒有讀到精髓...只是練文筆...老蔣更不用說了..他帶領的國民黨貪腐至極.
來台也殺不少台灣人.帶起了外省與本省的對立..
老蔣的功在抗日..過在殺百姓. 小蔣的功在解禁..過也在殺人...
國民黨在台灣的貪婪...我家祖輩都有被欺負到..
看了李登辉的纪录片,里面说可能蒋经国本来没想传总统给李登辉,但因为突然去世,最后蒋夫人和一票人磨蹭了...
我怎麼印象是李登輝那時是副總統..小蔣一死.副總統直接就上位.後來的是選舉上的.
我怎麼印象是李登輝那時是副總統..小蔣一死.副總統直接就上位.後來的是選舉上的.
的确是副总统,但是一开始好像蒋家不想放权,蒋夫人磨蹭了半天,最后还是把总统给李了。选举是改革之后的事了。

**该用户被封禁,内容已自动替换**
劉仲敬的理論用來顛覆共產黨政權有什麼欠缺之處?https://pincong.rocks/question/item_id-450108
過於路徑依賴。
阿姨的諸夏不是解決共產黨,而是解決大洪水的。
在劉的理論裏,共產黨不用推翻,到時間它自己就會死。
只是共產黨死了之後,中國依然沒有辦法實現民主,因爲中國人缺乏結社、憲政和法治的能力。
所以中國立刻會陷入無政府主義狀態(大洪水),絕大部分人會在缺乏政府的保護下在很短的時間内死亡并且斷子絕孫。(互害社會)
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已經發生過很多次,是歷史事實,并且世界上所有國家改朝換代,只有中國死人最多,可以在幾十年之内,通過内戰屠殺,消滅一半以上人口。(德配下)
劉把這種獨特的現象總結爲:中國人沒有組織國家秩序的能力。(世界文明窪地)
他們都必須像寄生蟲一樣,寄生在一個獨裁者身上才能活,否則就會死去。(費拉無產階級)
那麽,中國人想要提高文明水平,實現民主文明,第一個需要提高的,就是組織國家秩序的能力。
所以劉給出一個解決無政府狀態的方案,就是諸夏。大家都去嘗試著建國,不要統一。
這樣的好處是:
1、可以充分鍛煉各個小國家内人的結社,組織能力。提高“德性”
2、就算這些小國也是個獨裁國家,推翻一個小獨裁者更容易。
總之,就是重走一邊歐洲各個民族國家在現代民主化之前的狀態,才能最終產生出現代民主文明。
==========================================
劉的理論問題在於路徑依賴。
説白了,就是他認爲一個文明不能跨越式發展。
中國人不經過歐洲中世紀那麽幾百年的分分合合,民族國家互相勾心鬥角,頻繁戰爭,是不可能有現代文明意識的。當然 ,經歷完這個過程,“中國人”也就如同“羅馬人”一樣,已經消失于歷史之中了。
很多學者認爲,文明是可以跨越式發展的,中國人無需經過這幾百年的鍛煉,也能直接學習現成的民主國家的經驗,在中共死亡之後,實現民主化,成爲一個現代國家。
比如王劍就是這麽認爲的,他經常跟觀衆互動時說,你怎麽知道中共亡了,天下就一定要大亂呢?你怎麽知道中國人就沒有能力和意願實現民主化呢?
=======================================
我認爲,諸夏有一個問題是,大洪水意味著其他國家不會插手。
但是美國、日本、俄國和印度看到中共下臺的時候,居然不會插手扶植代理人是很難想象的。
就算以劉的馬基雅維利主義的角度看,美俄是一定會插手扶植代理人的。
諸夏戰爭最後一定就是看誰背後的大腿粗,但是美國不可能會扶植兩個代理人,因爲這樣并不划算。
這造成一個結果就是,諸夏就算有,存在的時間不會很長,而且也不會如同劉那樣期望的向歐洲中世紀那樣自然發展。
而是擁有美歐日裝備的某個軍閥會議最快速度解決掉其他所有的國家,不等你民族發明完成就已經一統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