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槽长文】台湾师范大学交换生见闻录

我来自香港,先后去过北京和台北的大学当交换生,每次停留时间不足半年。一般学生只有一次交换机会,基于特殊原因,我有两次,去的地方是两个敌对政体,自己则来自两个政体之间的磨心。这样的经历并不寻常,故略为分享。早前已发布北京篇,以下是台北篇。

2019年,我第二次当交换生,为时一个学期。当时港中关系已缓和,拣选访问学校的时候,我甚至考虑再去中国。香港高校中文系的中国教授较多,在当地颇有人脉,我的选择不乏复旦等名校。但听闻翻墙难度比以前高,加上包子的加速行为变本加厉,我怕有变卦,殃及池鱼,于是改去台湾。当然,自己亦有集邮心态,想凑成中港台三地的上学体验。

台湾的选择也不少,包括东吴、政大、成大、交大等,最终负笈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是主要考虑。我曾两次到访高雄,从未去过台北。师大位于台北中心,四通八达,出游方便。第二,师大虽然不在「台成清交」之列,但文科传统优良,名师辈出,包括梁实秋、余光中、陈新雄。身为文科学生,师大是不错的访问学校。第三,师大学生可以跨校选修台大科目,交换生也受惠,这弥补了我无法到台大交换的遗憾。

师大前身是日治时期的总督府台北高校,也就是一所中学,却非比寻常,毕业生可以直升各所帝国大学,最著名的校友是李登辉。国府迁台后,高校改为师范大学,主力培训老师。学生不但豁免学费,还有薪水,是清贫学霸之选。现在已改革为综合型大学,重点是对外华语教学、翻译、艺术和体育。

https://i.imgur.com/1iEMtld.jpg

与北大见闻相比,本篇叙事较为正面。这不代表台北(师大)一定比北京(北大)好,因为我在兩地的生活截然不同。

一、生活态度不同。我不想输给中国学生,在北大学习没有松懈,压力很大。我在台北没有任何包袱,只修读13学分,更有4分是书法课,轻松得多。
二、沟通能力不同。我华语已经能应付日常需要,有足够自信发起对话。
三、室友不同。我在师大的宿舍没有独立房间,与室友关系更密切,多次结伴出游。

以上主要是自身条件与选择,与客观环境无关。

1. 逃过一劫
去年八月底,香港示威转战机场,出发当日要出示护照和电子机票才能进入机场。到埗台北后,局势持续升温,发生港人在西藏被拘查的新闻。就算没有被鹰犬盯上,相信留在中国的港人当时也遭受不同程度的针对。如果我在中国交换,就算不被骚扰,身在曹营心在汉,也不安乐。我去台湾本来就带有政治考虑,结果判断正确,只是没有想到出事的是本埠。

去台大参加某放映会,两位阿姨得知我是香港人,上前拥抱慰问。当时已发生了理大战役,她们也许从网上看过一些很可怕的画面。我没有上过前线,而且老早遁来台湾,实在受不起。而且太阳花学运的时候,自己也没有这样关心过台湾人,于心有愧。国以民为本,从她们的伟大心灵,我深信台湾一定有美好的前景。

2. 立场不明
在台湾,有个很尴尬的情况。当地人知道我来自香港,一定会提到那场运动。问题是,我不知对方政见,毕竟当地也有亲中共的统派,太快表态,有机会表错情。年龄是相对可靠的判断准则,大抵年轻人一定讨厌中共,至今我没有见过台湾有小粉红。倒是遇过一个表示「香港很乱」的博物馆志工。 「乱」字是反动派的经典用语,开口一出便知道亲共。我相信政治如宗教,无可辩论,对政见不同的人通常会转移话题。然而,当师大的行政人员跟我说「香港很惨」,实在没有把握判断她的立场,只好装懵带过。说到底,就算对方立场相同,我也没什么可以回应吧。

3. 台文系
师大是台湾少数开设台湾语言文学系(台文系)的大学。台湾人大多是福建移民后裔,语言跟泉州、漳州相通。但纯朴的居民也会按本岛名字称呼自己的语言为台语。蒋介石来台后推行国语运动,大肆打压台语。解严之后,本岛知识份子着手挽救台语,包括在大学开设台文系,把它带入学术殿堂。那是解严后转型正义的产物,也是独派的象征。这个新兴学系难免要与中文系争地盘,早年曾牵起一场小风波。https://www.sohu.com/a/163809685_99965026

我是中文系学生,不想固步自封,有心脱离本系框架。台文系是台湾特产,别处没有。本着去旅行买手信的原则,我修了两个台文系的课程,一个教拼音,一个教会话,两位老师都是女性。一如所料,除了台语,课程还掺入政治,例如揭露国民党打压台语的黑历史;指出台湾人的国语熟练程度不如中国人的普通话熟练程度,台语才是真正的台湾语言;介绍独派语境下的正名,包括用「中国」取代「对岸」和「大陆」,用「华语」取代「国语」。我的立场本来反共,对此无任欢迎。除了我,班上还有大马和日本学生,为了迁就我们,老师主要用国语教学,偶尔转用台语说一段。

复兴台语,不乏有志之士,他们甚至开了一个台语电视台。但我不看好这场运动,因为台文系学生的台语也不流利,就像说英语一样不自在。他们用的词汇许多都在教材上,人工味道很重,家庭传承显然断了。他们对台语有热忱,水平尚且如此,普罗大众可想而知。利益之下,台语必被牺牲。台湾青年本来就不满本岛局促,总想往外闯荡,中国是热门地点。另一方面,对外华语教学是一盘大生意,养活很多人,师大的国语教学中心就有不少外国学生,可见华语带来许多实利。学台语,只能靠浪漫的国族情感推动,难以维持。预料岛上会讲台语的人只会不断下降。

大一统语境下,台语被称为闽南话,以示与福建同源。但两岸分隔日久,词汇和声调也有出入。我想台语跟闽南话的分别就像香港粤语和广州粤语,大同小异,可以沟通。但粤语和台语的命运不同,前者有香港流行文化(歌影视)支撑。虽然香港文化正在式微,但旧经典已登上网络,可以无限重温。单是靠周星驰的电影,粤语在香港至少可以活多二十年。相反,九十年代台湾娱乐事业兴起的时候,台语抢不到国语势力的地盘,现在难以翻身。

依我观察,谙晓流利台语的台湾人只剩下中老年。他们看到汉字,脑海闪现的是国语读音,台语和文字没有连系(除非受过训练,例如道士和乡土剧演员)。听说读写不能贯通,这是不健全的。

有说师大在台湾的大学之中,立场偏向保守。但毕竟这里开设了政治色彩鲜明的台文系。我交换时,校园亦放置了连侬墙。然而,期间也爆出了政治审查的丑闻。最合理的解释是管理层有亲共者也有反共者吧。

台语课抄录:
 台语的衰落源于国民党人为打压,不是自然竞争的结果。
 台文书写,目前主流是汉字与罗马字共融,大抵参考了日文既有汉字,也有假名的做法。
 书写台语要用标准汉字,以表重视,例如写「歹势」,不写「拍谢」。
 国民党推广国语以北平音为准,但台湾人从未达标。迁台的外省人,北方人也不足十分之一。
 台湾的顺口溜文化不如中国,也反映国语在台湾的根基很浅,偏偏台语的根已被拔去。
 语言只是沟通工具,前提是那种语言不是你的母语,或者你对那个地方没有认同感。语言的能功不只是沟通,还有社会意义。
 如果用中文思考,写出来的英文往往不够地道。相同道理,年轻人说台语深受华语影响,例如说「昨昏kap今日同款热」只是「昨天和今天一样热」的翻译,地道说法应该是「昨昏kap今日平热」。
 为了推广台语,老师致电客服会讲台语,对方却用英文回应,因为以为她是星加坡人。后来她先说华语,慢慢转台语,引导对方。
 有些人喜欢标榜台语跟古汉语的关系,但健康的语言应该盖覆全面,被局限在某一范畴也不利普及。
 台湾青年学台语往往逐个词吸收,不成系统,所以没有地方口音。
 现在六十多岁的老人当年受国语运动影响最深,照顾孙儿的时候不敢说台语,以免影响他们发展。

4. 长老教会
到埗后,为了备学台语,我参加了台北长老会双连教会的台语班。长老会是基督教会的流派,双连是台北区份。长老会在台湾植根多年,台语罗马字拼音的前身「教罗」就是它的传教产物。戒严时期,长老会不时与国民党作对,本土立场鲜明,用台语做礼拜是他们的标志。香港没有长老会,但其他教会众多,却没有一个敢与中共公开对着干,政教合一的长老会对我来说非常特别

台语班的学生都是当地教友,我是唯一的外人和异教徒。无论会否说台语,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听和说也有基础,所以老师全程讲台语。我却从零开始,完全不懂。后来教友帮我翻译,认识了传教士马偕的事迹。我自忖程度与他们差太远,地点也不近宿舍,之后再没上课。台湾大选,他们在LINE群组不时转发反韩、反共的讯息,作风明显与香港和稀泥的基督徒不同。

基督教在台北非常兴旺,晚上回舍经常碰到传教人。他们的套路差不多,一样是先闲聊,再传教,最后取电话号码。市召会与摩门教的人出现率最高。

5. 台大佛学课
师大学生可以修读台大课程,我乘机选了一门通识课,由哲学系教授执教,主题是佛教经典。老师是个怪老头,满肚墨水,可以一口气讲三小时课,最特别是他带同犬只上课。课上有出家人旁听和录影。师大只有老师授课(lecture),没有小组导修(tutorial),台大此课则有导修,学生要做阅读报告。有位外文系女生饮酒后上台报告,变成脱口秀。负责主持导修的研究生也很幽默。感觉台大学生比师大学生更活泼,校园面积不输北大燕园。

6. 师大书法课
我在本校主修中文系,在师大必须选一门国文系课程。我企图减轻自己写作业和考试的压力,选了两门书法课,结果真的凑效。甲课写千字文(选)、乙课写兰亭序(选)。听班上同学说,在台湾想当国文老师,书法是必修科。回想自己读小学,三年级开始有「习字」作业,但老师从未教我写字,书法对我来说只是按字帖填色,升中之后便荒废了。台湾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也许更深入?事实上,大部份同学的作品都比我漂亮。班上认识了一位汶莱华人,他已举家移民台湾,正就读研究生。一位台湾女生不时向我秀粤语,她说以前家里经常播放港剧。想不到这个年头香港还有文化输出,但恐怕已是强弩之末。

此课堂的助教本来是一位高雄女生,她提早回乡后换了一位北京女生,为本系硕士生。中国人在台湾读研究生恐怕很少。她说毕业后将回到北京,但台湾的学历在中国有效吗?不好意思问。

7. 中国交换生
交换生集中在一个宿舍,与本地生分隔。宿舍有交谊厅供人看书温习,在那里遇到不少中国学生。后来知道只有特定省份的人才有机会来台,而且不一定获批。纵然如此,他们人数始终最多。印象最深是一名四川女生,她知道我是香港人后主动谈政治,认为墙外资讯偏颇。国家虽然有缺点,但大部份人民也过得很幸福。她的梦想是当老师,透露有些老师去农村教书好像很有爱心,其实为了方便进教育局当公务员。除了她,交谊厅亦有挺共陆生出没。室友贪玩,在交谊厅与他们谈中国政治,辩论了整个下午,大有舌战群儒的味道。

岁静派始终是主流。有位山东女生喜欢香港电影,想模仿《胭脂扣》的梅艳芳穿旗袍去坐电车留影。她手机拍的照片,构图和色彩也很讲究。虽然不关心政治,但也指出近期中国的外交官不像正常的外交官。其余遇到的陆生还有穿汉服的西安男孩、打跆拳道的重庆男孩、口齿伶俐的重庆女生。

除了交换生,中国去台湾的还有「访问生」,大抵是两岸政治影响学校行政而生的身份,好像要多交一点钱。说起来,我在台北遇到的中国人比我在北京遇到的还要多。反修例运动后,我对中国的憎恨达到顶点,与陆生亲身接触,感受到他们生活化的一面,提醒了我人人都是独立个体,挽回了一点理性。

8. 基隆
台湾资源大多落在台北,故台北被戏称天龙国,意指该市自成一国,市民高人一等。与此相应,南部人则有「下港人」一称。我这次驻足台北,所在的大安区是核心地段,衣食住行非常便利,很快适应。

早年到访高雄,足迹不出游客区,不便比较。这次去过的北市以外的地方是基隆,那是东北部的小港口。待了大半天,到处逛,感觉行人路有点窄,跟大安区固然不能比,但如果跟台北边陲如文山、双溪、北投等地比较,则差距又不算太大。原定想到访的景点因为「山海城串联计划」而关闭,似乎意味该市正在大兴土木。唯独我与加拿大室友经过篮球场,孩童说「喔,外国人!」也许这才反映了台北与基隆的分别。

9. 老外室友
我的室友是P和L,二人也是老外,但非常不同。 P是大情大性的伦敦男孩,极好杯中物,经常说脏话,给我感觉更像美国人。 L是蒙特利尔的死亡金属鼓手暨主音,吃全素,不烟不酒,非常斯文。他们背景如此不同,却有不少共通点。一、也会在白天出门前洗澡,晚上回来不洗。二、喜欢出外活动,不会对着电脑一整天,P爱打网球,L爱骑自行车。三、不注重上课,整个学期,L只修了三科,6个学分。 P更疯狂,只修一科。他们对此完全没有挣扎,仿佛理所当然。所以,L有时间游遍台南、台东、香港和基隆,P甚至可以去垦丁为公视参与电视剧拍摄!我以为自己13学分很轻松,在他们面前简直小巫见大巫。四、讨厌宿舍环境,多次表示宁愿出外租屋。 P甚至在学期结束前已搬走。五、二人都很憎恨Donald Trump,這令我有點尷尬,因為那段時期他是香港的精神支柱。

P喜欢讲笑话,但笑点都在谐音,例如What do you call a deer with no eyes? No eye deer (no idea);What do you call a deer with no eyes and legs? Still no eye deer (still no idea),没有腿,只能stand still。在中文世界,用谐音创作的笑话通常不太好笑,这也是文化差异。

10. 烧味
生于香港令我觉得烧味饭好吃是理所当然的。在台北吃过一次叉烧饭和烧鸭饭才知道这种食物不容易做,也许他们吃不惯香港的口味而有所调整?台湾人擅长的料理大抵还是日本菜和素食自助餐。

11. 课堂
北大课堂采用人治。老师有权决定课业轻重,例如甲课没有考试,整个学期只交一份作业。乙课则要口头报告两次,交作业一份。缺点是不公平。香港校院采用法治,老师像机器的齿轮,换另一位老师来教也差不多。缺点是失去灵气。师大介乎两者之间。

香港高校课堂,教学结束与考试之间有一周让学生调整。那周主要用来写期末作业和整理笔记。不知道为何这一周在北大和师大都没有,最后一课就是考试。

12. 民國元素
我知道台灣轉型之後,對中華民國的怨恨不亞於對中共的。但台北作為"外省人"的大本營,始終充滿中華民國的元素,主要體現在飲食方面,食店不時冠以中國地方,如吳師博東北大餅、天然湘菜館、寧波生煎包,還有一堆與台灣佔不上邊的食物,如山東槓子頭、蟹殼黃、北平烤鴨。不知道開這些店的是外省人後代還是近年的陸配?

13. 极有挑衅意味的中国国旗,地点在和平东路古亭捷运站附近。
https://i.imgur.com/U2VsT4f.jpg
25
分享 2020-08-30

45 个评论

台湾真的应该早日立法禁绝匪旗
>>台湾真的应该早日立法禁绝匪旗


沒關係呀,看看匪旗,台灣人會有優越感的!
畢竟有十四億人比他們慘……
已隐藏
>>我倒是觉得,中共应该立法允许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没明文禁止过,但是除了历史景区和电视剧里,在别的地方挂这个旗,一律寻衅滋事(现在影视剧里也遮遮掩掩的)
已隐藏
hfgh86 新注册用户
kill_ccp 黑名单 回复 hfgh86 新注册用户
已隐藏
邏輯 新注册用户 (待解除)
謝謝如此詳細的分享。

書法教育
台灣的小學以前有書法課,直到九年一貫課綱(2004全面施行)改為各校自行決定是否保留書法課。

台語
台語的衰落其實始於日治後期皇民化運動。此外,台語許多詞彙各地說法不同,雖然我不確定這種不同是否可以稱為口音。
国家主席卢本伟 回复 邏輯 新注册用户 (待解除)
>>謝謝如此詳細的分享。台灣的小學以前有書法課,直到九年一貫課綱(2004全面施行)改為各校自行決定是否...


我见过的台湾学生的手写体都好可爱,尤其是女生的字
台语部分长见识了。
不过两篇看下来,我觉得楼主你在跟香港有关的事情上(比如香港文化的影响力)有点太过谦虚了
邏輯 新注册用户 (待解除) 回复 国家主席卢本伟
>>

其實我覺得是倖存者偏差,字好看的比較敢放到網路上,也流傳的比較廣,畢竟我也見過不少字醜到很難看懂的。
我和一个台湾朋友刚认识的时候(我们结识于海外),问他:你会讲台语吗?他说:什么台语?不是闽南话吗?我会讲啊。
后来我渐渐意识到他是本省人的统派😅😅😅,好在从未和他聊过政治😅😅😅

他家里在中国做生意,肺炎期间还给我发了他家里小朋友做的“武汉加油“的图...
当年去台湾交换的时候,感觉认同中国的台湾人不少
负责接待交换生的台湾同学基本都向往祖国,认识有几个已经来赚人民币了,一个台湾室友也是中国吹,有大陆巨有钱的刻板印象。不过这是马英九时期,也许在经过反送中之后台湾年轻人都开始反共了,没想到lz在去年还能见到不少亲中派
>>我和一个台湾朋友刚认识的时候(我们结识于海外),问他:你会讲台语吗?他说:什么台语?不是闽南话吗?我...


要是蓝统,不认同中共的那种,做个朋友也无妨
要是黄智贤刘乐研那种,还是拉黑吧
米兰达可儿 新注册用户
我爱粤语,喜欢香港九七之前璀璨过的文化。
>>当年去台湾交换的时候,感觉认同中国的台湾人不少负责接待交换生的台湾同学基本都向往祖国,认识有几个已经...

大選前半個月,自由廣場經常有造勢晚會。其中一晚,韓國瑜的粉絲總動員,中正區一片紅海。我相信他們都是親中的台灣人。
>>台语部分长见识了。不过两篇看下来,我觉得楼主你在跟香港有关的事情上(比如香港文化的影响力)有点太过谦...


這次應該沒有令你不適的男性敘述了吧 XD
>>要是蓝统,不认同中共的那种,做个朋友也无妨要是黄智贤刘乐研那种,还是拉黑吧

肯定不是黄智贤那种人😅
对中共有多少认同感我是不知道,也不想去确认。
身边的人,我聊过政治的,发现他们不是中国小粉红,就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自认先进的左人(比如高调支持环保控制人口)。 为了避免成孤家寡人,我已尽量在现实中避谈政治。人艰不拆。😅😅
百里域 回复 邏輯 新注册用户 (待解除)
>>謝謝如此詳細的分享。台灣的小學以前有書法課,直到九年一貫課綱(2004全面施行)改為各校自行決定是否...


【台語口音】
1. 偏漳腔:台北濱海地區、蘭陽平原、中部平原;宜蘭、桃園、台中。
2. 偏泉腔:中部海岸、台北盆地;台北、鹿港、金門。
3. 混合/普通腔(漳泉濫):不漳不泉,亦漳亦泉;高雄、臺南、屏東。

【台語特色腔調】
1. 宜蘭腔(偏漳),一些ng韻的字會變成uinn韻,如飯讀puinn,不讀png;卵讀nuinn,不讀nng7。
2. 台南腔,一些iunn韻的字會變成ionn韻,例如想讀sionn7,不讀siunn7;張讀tionn1,不讀tiunn1。
3. 海口腔,又稱老泉音,流行於中部海岸和外島,特色是元音的發音部份稍為偏往中央位置,這在台羅拼音用r表示。例如碗粿的粿,在新泉音讀ke,在老泉音則讀ker;魚在新泉音讀hi,老泉音讀hir。以上表示e和i用老泉腔發音時,舌位稍稍移後。
>>這次應該沒有令你不適的男性敘述了吧 XD

没有嘞
你这不还是有些女性朋友的嘛
沒事,那旗是我們分局的前哨據點,裡面就幾個五毛成天在中天新聞下面洗版而已
第7段中你提到:说起来,我在台北遇到的中国人比我在北京遇到的还要多。這是病句吧。北京本身就是中國人的聚居地,你在外地遇到的人怎麼會比本地遇到的多?
香港人就應該用繁體字
看了閣下去年有關中港台留學生矛盾的部分感觸頗深,2019年我也在香港讀書,當時反送中很激烈,敝人是中國人,政治立場偏向基督教民主主義,非常不受中國人歡迎,而我本人也沒有足夠的勇氣公開支持勇敢的示威者們。我在那段時間也瘋狂的痛恨中國人,痛恨我的身份,覺得小粉紅都是on9,但看了閣下的文章,小粉紅也是人,但如果我們反賊不以清醒同胞為己任,為加速主義而受到壓迫痛苦的人感到慈悲,放任中共邪惡統治所引起的災難(武漢肺炎)那我們與武統小粉紅有什麼區別呢
基督教在台北非常兴旺,晚上回舍经常碰到传教人。他们的套路差不多,一样是先闲聊,再传教,最后取电话号码。市召会与摩门教的人出现率最高。


不是重點,不過召會前教友路過。召會真的很愛傳教。
>>不是重點,不過召會前教友路過。召會真的很愛傳教。


他們可以同時派幾隊人在同一區不同地點招呼途人。某晚我的騎車路線剛好命中他們的傳教點,先後被幾隊人招呼了。說著說著,才知道與剛才那幾個是同一家教會的。
有另一個教團的朋友做比喻傳教像推銷一顆好吃的蘋果,有些教派是跟你說「那邊那顆蘋果好吃」,有些是「那邊蘋果好吃,我幫你削好切好」
而召會大概是「這顆蘋果超好吃削好切好了叉子叉好塞進嘴巴趕快吃」
中國來台的交換生若選居住學校宿舍,不與本地生,外國學生混合生活,聽聞是一種潛規則,應中國方面要求,臺灣大專院校配合辦理。不知道在歐美留學的中國留學生住校是否也是集中住宿?
>>中國來台的交換生若選居住學校宿舍,不與本地生,外國學生混合生活,聽聞是一種潛規則,應中國方面要求,臺...


好像沒有,他們就是跟其他交換生混合生活,有個蘇州女生還跟我室友學法語呢。中國對中國留台學生的控制只聽聞一項,就是選的課必須能夠跟中國本校的課對應,所以大抵不能修台語課。
邏輯 新注册用户 (待解除) 回复 百里域
>>

謝謝說明,原來口音和腔調有所不同,受教了!
>>第7段中你提到:這是病句吧。北京本身就是中國人的聚居地,你在外地遇到的人怎麼會比本地遇到的多?

第4段:「无论会否说台语,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听和说也有基础」,這也是病句吧。如果不會說,又怎會有基礎呢?
貼主好,上次獲得您的授權,在粉專分享您在北京的交換經驗,獲得不少共鳴與反響,也有不少讀者想看【台灣師大篇】,所以我又來了,詢問樓主能讓我把這篇文搬到臉書去嗎?感恩!
台湾烧腊做的很不好吃但是又很受当地人欢迎 
>>貼主好,上次獲得您的授權,在粉專分享您在北京的交換經驗,獲得不少共鳴與反響,也有不少讀者想看【台灣師...


請拿去~~
>>請拿去~~


感謝
>>当年去台湾交换的时候,感觉认同中国的台湾人不少负责接待交换生的台湾同学基本都向往祖国,认识有几个已经...


會去中國的台灣青年,大概也是親中的吧,我對他們的印象是學習很認真。在北大,曾經跟一位國立清華的女交換生合作報告,我主動提出她的工作由我包辦,被拒絕了。此外,我的同學的室友是個台灣男生,修了20幾個學分,據說整天在房裡閉關。
>>台湾烧腊做的很不好吃但是又很受当地人欢迎 


哈哈,你蠻直接的。
台湾年轻人在家里说国语还是台语??
台商家的孩子啊。我们这边有好多台湾人,都是统派。
>>我和一个台湾朋友刚认识的时候(我们结识于海外),问他:你会讲台语吗?他说:什么台语?不是闽南话吗?我...
>>台湾年轻人在家里说国语还是台语??


這個問題,最好由台灣人來答,我不是。
但從我對台文課的觀察,唯一一位台語輪轉(流利)的女生是從嘉義來的,其他同學的水平反映了他們在家裡也不會說。另外一位工餘來旁聽的男生說,他因為想跟阿嬤好好的溝通,前幾年才開始學台語。整體上,越近台北越不會說。
>>中國來台的交換生若選居住學校宿舍,不與本地生,外國學生混合生活,聽聞是一種潛規則,應中國方面要求,臺...


这不是全世界的潜规则吗?😅
我青年时代去过几个不同发达国家读书,交换生都是和本地学生分开的(除非楼不够用,会和本地生的楼混合,但是也会在单独的楼层或自己一片,不会混起来)即使是本地生,大一的新生也会和别的学生分开。
这样各有各的群体。
>>台湾年轻人在家里说国语还是台语??

这个要看父母,南部比较多会说台语的。
我在台北除了计程车司机没有听到有人说台语,台中还有听到一点。
整体来说,闽南语/台语也是在衰败中。
你好啊,樓主兩篇我都看完了。寫得不錯,特意來支持一下。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實在是很清醒的思考,欣賞你的探究於對比,而不是被單純的憤怒情緒綁架。


←_←我都係連登仔,希望有機會煲底(線下)相見啦,唔係CCP倒台都起碼要等離開香港啦……
>>哈哈,你蠻直接的。


我经常看到我家附近的烧腊店排队 然后去吃了说真连广西都不如啊
师大里面应该有法轮大法社团。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状态

  • 最新活动: 2020-09-05
  • 浏览: 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