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一篇论文)论纳粹德国的经济政策
一、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国经济与社会环境
(一)凡尔赛枷锁
德国战败投降后,战胜国如何对之进行处置?是一味勒索,还是通过对其改造,消除战争温床?最终,《凡尔赛和约》仍延续了人类历史上对战败国的传统做法,这必然陷入“战争——严惩战败国——战败国复兴、复仇——再次爆发战争”的恶性循环。陈从阳博士认为:和约将魏玛共和国与耻辱的战败、巨大的民族灾难联系在一起,严重败坏了共和国与魏玛民主的声誉,造成了共和国深重的合法性危机。
凡尔赛和约要求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爆发的责任。此外规定: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重归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山协约国占领5-15年,东岸50公里内不设防区;德国部分领土被割让给了法、比、月、波、捷等国,德国因此丧失了13%的国士、10%的人口、15%的耕地、75%的铁矿藏、90%的商船被没收。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分别由英、法、日、比等主要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予以瓜分,和约要求德国向战胜国支付大量的赔款。经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应偿付1320亿德国金马克,相当于当时的240亿英镑,使德国人均头上分担3300万美元之多。值得注意的是《环球时报》2010年9月29日第五版的一篇报道:这年10月3日,德国将付清最后一笔赔款。至此,德国赔款历时9年吋间(从1919年凡尔赛和约签订开始算起)。
和约规定:徳国的关税不得扃于他国,战胜国对德国输出、输入货物不受限制。德国境内主要河流为国际河流,基尔运河对外国商船和军舰开放。此外,和约还对德国的军备进行了限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将《凡尔赛和约》称为“迦太基式的和平”,意即这是一个条件极苛刻的和平。
《凡尔赛和约》带给德国政治上、经济上及心理上的负荷无法估量,然而最大的屈辱还在于对日耳曼民族自尊心的无情摧残,和约中特别载明德国人是不可饶恕的“战争罪犯”,包括前德皇,应为其“残暴行为”受审《凡尔赛和约》使德国这个世界上的先进国家沦为了备受协约国宰割的羔羊。德国统治者虽然在和约上签了字,但从未承认自己的失败。和约墨迹未干,德国的复仇主义者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和约使因战争而濒临崩溃的德国经济雪上加霜。德国广大的中产阶级举步维艰,人民的生活十分贫苦。饱受外国列强和本国双重压迫的德国人民,对战胜国、对本国政府的不满日益滋长,这就为德国极右势力和极端民族主义者进行反民主制度、反魏玛共和国的活动提供了温床。
(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开始形成史无前例的经济大危机,并且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由于德国战后经济是依靠美英的金元扶植才得以恢复的,再加上背负着战争赔款的沉重包袱,因而成为受经济危机打击异常严重的国家。危机把人们抛入痛苦的深渊,几十万家中小企业破产,农民生活极为困苦,银行纷纷倒闭,伴随而来的精神危机和社会危机使人们产生了普遍的绝望感。
1、危机对农业的影响
危机造成德国大批小农破产,佃农人数迅速增加,农民大批出卖土地,其收入在危机期间减少了将近30亿马克。从1928年到1932年,农民债务增加了10亿马克。这次危机使德国整个农业生产减少了30%。
2、危机对工业的影响
1929——1932年,德国整个工业生产的指数下降了40.6%降幅度仪次于美国(46.2%),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德国煤产量下降32.7%,生铁产量下降70.3%,钢下降64.9%,机器制造业产值下降62.1%。汽车产量下降64.2%,发电量下降23.4%,船舶吨位下降83.6%,消费品生产下降25.3%。在危机最严重时,德国全部工业开工率只有1/3,有一半的工业生产能力处于闲置不用的状态。
3、危机对金融业及外贸的打击
1931年3月,由于外国贷款的削减,德国最重要的银行达姆斯达特银行宣告破产。随后,全国掀起挤兑风潮,引发了货币信用危机。紧接着,柏林一些大银行倒闭,不少金融企业宣告破产,国库黄金储备减少了4/5,整个信贷系统处于崩溃的边缘。对外贸易一落千丈。1929年到1935年,德国出口总额减少了69.1%,进口总额减少了70.8%。
4、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由于经济危机,失业人数剧增。1929年,德国只有200万人失业,1932年增加到600多万人;失业率30.8%,这和1928年的所谓“魏玛黄金年代”最后一年的7%失业率相比有天壤之别。失业者包括中小企业主、手工业者、小商人,还有数十万政府职员、教师、工程师和文艺工作者。从1931年到1932年,每年有26万名大学毕业生,但只有1万人找到了工作。青少年的状况更为悲惨。据医生调查,有35%的儿童患结核病,55%的儿童营养不良。
5、危机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大批小商人因社会购买力急剧下降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政府职员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积蓄由于发生信用危机而荡然无存;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破产的中小企业主、靠养老金生活的人、在危机中饥饿的居民连黑麦也吃不到。千百万德国人陷入了痛苦、绝望的深渊。绝大多数德国人强烈反对资本主义制度,要求推翻现政府,渴望建立一个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新政府。
(三)纳粹运动的崛起
1、纳粹党的崛起1923年,在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后,纳粹党曾被禁止,但它于1925年2月重建,成员数量由1922年的6000上升到1930年的40万人,在1933年初达到150万人。在1928年5月举行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仅获全部3100万选票中的8万张,在国会491个议席中只占12席;而在1930年9月的选举中,纳粹党获640万张选票,占总选票的18.3%,在国会占107个席位,在1932年7月举行的选举中,纳粹获得了1373万张选票,获得国会的230个席位,成为当时德国最大的党。
2、纳粹党经济政策的演变
1920年4月,纳粹党把自己的前身——德国工人党宣布的“25条纲领”作为其正式纲领。该党纲有反对资本主义和主张社会改革的条款,既迎合了工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群众的需要,也使资本家能够接受,可以说是一种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混合物。
“25条纲领”提出取缔不劳而获的收入,废除“利息的奴隶制”;毫无保留地没收战争利润;一切托拉斯收归国有,分配大企业的盈利;建立并且维护一个健全的中产阶级,立即将大百货公司地方国有化,将它们廉价租赁给小商业经营者,在分配国家定货单时,坚决照顾小商业经营者:大规模改组养老设施,废除地租,制止土地投机;严厉镇压那些危害公共利益的人、高利贷者、投机者等。
进入30年代后,希特勒为争取资本家的支持,对纳粹党纲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声称“对于私人大企业,民族社会主义绝不因其违背集团的利益而加以反对”。“经济的复苏要靠国家和私人部门同舟共济。政府的角色仅限于鼓励私人部门投资,主要通过税率刺激”。
1932年1月27日,希特勒应邀出席在杜塞尔多夫秘密举行的三百个垄断资本家参加的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长篇演说,卢称“经济生活是靠个人权威建立起来的”。希特勒还向与会代表保证,如果他们支持他取得政权,他将向他们提供空前庞大的军事订货。
他对到会的资本家们说:“我们要解决空间问题,就需要集结全民族的政治力量”纳粹党为争取农民的支持,于1930年3月6日公布了一个农业纲领,规定:“国家有权没收……部分不为地主本人所经营的大地产,以供移殖自由农民之用”;还规定取缔土地投机活动,许诺给农民“得到经营土地的权力”。纲领还宣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保留容克地主的上地所有制。至此,纳粹党的农业思想完全形成,即保护农民,保持德意志种族的血统纯洁,优先发展农业,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夺取生存空间,以解决城市化对农村人口的冲击等等思想。这一系列想法成为日后第三帝国政府农业政策的指导思想。
3、夺取政权
1928-1933年,德国的政局动荡不定,先后四次更换内阁。一些传统的政党由于在解决危机方面显得无能为力而丧失民望,信誉扫地。为了摆脱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垄断资产阶级逐渐转向消灭魏玛共和国的社会民主机制,建立一种专制统治。纳粹党充分利用这一局面,提出了符合民意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纲领。
在政治上,纳粹党反对丧权辱国的凡尔赛条约,反对签署这项条约的政客,并提出彻底统一德意志的愿望,因为这种统一在德国历史上从未彻底实现过。
在军事上,纳粹党提出重建强大的军队。在这方面,其纲领不仅与德国国防军所追求的目标不谋而合,也与德国大资产阶级的目标一致,因为通过重新发展重工业再建德国军事威力,不仅构成他们获取利润的直接来源,也为他们极其需要的国外市场提供武力保障。
在经济上,纳粹党以捍卫个人所有制而自居。这时,由国家采取大规模干预行动不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而纳粹纲领提出尊重私人所有权和私人创制权,也就是尊重康采恩的所有权与银行的所有权、创制权。
纳粹党在1932年7月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后要求组阁,但是遭到了兴登堡总统的拒绝。于是,纳粹党拒绝与其他党派的政府总理合作,导致内阁更迭频繁。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总统只得授权希特勒组阁,至此开始了长达12年的纳粹统治时代。
纳粹党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并能上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得到了工人、职员、农民、自由职业者等在内的大部分人民群众的支持。从1932年纳粹党员的阶级成分看,工人占28.1%,职员占25.6%,自由职业者占20.7%,农民占14.1%,官吏占8.3%,其他成分占3.3%。
1933年2月1日,希特勒对德国民众进行第一次广播讲话,他许诺在未来四年里救济农民,恢复就业;还许诺改革公众服务体系和稳定物价。作为纳粹党元首的希特勒许诺:“扫除这个共和国的混乱与苦难!”他向所有人许诺了一切,许诺给所有的人“面包、金钱和民族自尊”。
1933年10月,希特勒在一次讲话中称:“个人是会消亡的,民族是永存的。白由主义崇拜个人,必然导致民族的毁灭。相反,民族社会主义则要求保护民族,必要时牺牲个人作为代价。必须使每个人认识到,他的自我同整个民族的存在相比无足轻重。”
二、纳粹政权下的德国经济
(一)纳粹德国经济的结构形式
在第三帝国,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是所有制的主要形式。据统计,德国公有制的比例在1938年的时候才占5%左右。如果只考察以公司形式出现的国菅企业(邮局与铁路部门除外),并把它们的资金同私营股份公司与有限公司的总资金加以比较就会看到,国营企业的资金1932年仅相当于该总资金的73%,1939年12月底则为8.7%。其百分比略有提高,首先是由于加上了德国吞并奥地利与苏台德地区的国营企业,其次由于某些国营企业有所发展,但这些企业在“四年计划”范围内都是非盈利性的。
在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主要表现为小农所有制。纳粹的农庄继承法规定:农民的小块土地是不可让与、不能扣压的家庭产业,并可作为一个整体按法律明文规定的继承程序传给后代。据统计,1938年有67.3万个“世传农庄”,共占地1556.2万公顷,相当于耕地总面积的32%。维护小农所有制与第三帝国的经济需要背道而驰,因为小农的经营仅能向市场供应为数有限的商品。但是,纳粹政权认可了小农所有制。对此,纳粹政府农业部长达雷曾说:“农民应该懂得,在拥有先进技术、先进运输工具、先进劳动手段的时代,再也没冇任何理由继续驾驶帆船而不去开动汽艇。单纯从经济角度看,农民经营的形式与规模都是无利可图的。农民作为小农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历史为我们造成的下述事实,即一个民族的变化只有通过其农民的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一个民族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就必须维护其农民的生存”。
在城市,生产资料私有制主要存在于商业、手工业与小工业等领域。纳粹当局强调说:“保持中产阶级兴旺发达乃是民族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保存小生产与小商贩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因为其构成使经济与社会结构“结晶化”,还因为它在一定条件下有助于使手工业者、小工厂主与小商贩获得某种自由资本主义未曾给予他们的“安全感”和“独立感”。
德国私有制最典型的形式是托拉斯所有制、康采恩所有制与卡特尔所有制。它们其体存在于商业、运输业、工业、银行业和保险业等行业中。希特勸执政后,阻止纳粹党中一些人要求对经济界大资本采取攻击革命行动,即拒绝了所谓的“二次革命”。他强调说:“决不要排斥一个好的企业家,即使他还不是一个民社党人”。他下令除经济部外,旁人不得插手经济。实际上,纳粹政府在不断地巩固垄断资本的地位。例如,企业
中的“领袖原则”规定了企业主与工人的主从关系;强制卡特尔化和股份公司整顿,强制地使中小企业被淘汰或服从于大企业,将经济力量集中于垄断巨头;将危机期间实行国有化的大银行、大企业中的股份“再私有化”,使其大部分落入垄断巨头手中。1933年,鲁尔钢铁托拉斯改组,梯森获得了其中原属政府的1.25亿马克的股份,立即掌握了该公司40%以上的资本。梯森还从其他公司的“整顿”中进一步扩大了股权。他曾宣
称:“本公司的工厂今天占到了世界一切类似企业的领袖地位”。德国垄断组织对经济的控制,一般部门达6%-70%,最高部门达95%-100%。
(二)纳粹德国复兴经济的举措
第一、消灭失业希特勒政府通过一些强制性措施逐步解决了失业的问题,基本兑现“面包和工作”的承诺。他执政第一年失业下降1/3,在18个月里,失业被消减了50%。学者丹普西尔弗曼对希特勒政府消灭失业的壮举评价道:征服失业的功绩要比后期闪电战中所取得胜利更为显著,这也为其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
首先,希特勒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解决就业问题。1933年6月1日,出台了“第一莱因哈特领”;1933年9月,出台了“第二莱因哈特纲领”,其中把5亿马克津贴用于维修住宅和农业用房,提供3.6亿帝国马克的利息偿付券,同时对私人经济进行资助和减税优惠,增加对铁路邮局的投资,扩大紧急救助工作。截止1934年底,推进就业项目共创造了99万个工作岗位,这还不包含1933年4月房屋维修项目创造的75万个岗位。希特勒政权在最初两内至少拨出了5亿帝国马克,相当于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用于促进就业的项目。不到一年,失业减少了1/3,即从600万人失业减少到400万人。
其次、限制已婚妇女就业,鼓励妇女回家专营家务。希特勒提出,妇女的地位在厨房、教堂和床铺上(即过所谓“三K”生活)。
希特勒说过:“妇女则应呆在家里,操持家务,其最大的职责就是为帝国生育后代”;“如果说男人的世界是国家和民族—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理想都将投入到为社会的奉献之中,那么妇女则处于一个相对较小的世界中。对于她们来说,她们的世界就是她们的丈夫、家庭、孩子和家……如果小的世界不稳固,那么大的世界也将无法存在。我们不能认为妇女侵犯男人的世界是正确的。我们认为这两个世界的互补是分必要的。”
希特勒还宣称:“国家必须把种族放在一切生活的中心”;“不给国家生养健康子女,必须认为是不可宽恕的……在这种事业面前,个人不能有自己的愿望和自私心,而只有绝对服从。”于是,政府规定向年轻夫妇提供婚姻贷款,只要女方保证婚后不就业,生满四个孩子后,贷款便无须归还。鼓励妇女去过专门同儿童、厨房、教堂打交道的生活,从而减少了就业压力。这项规定不仅导致了工作岗位的大量空出和结婚率的上升,而且还导致了出生率的上升。许多父母出于感激之情,为自己的子女取名“阿道夫( Adolf)”。
另外,在一些专业领域,希特勒采取了严格的限制妇女就业措施,已婚的女性医生和公务员被强行解雇,妇女不得担任法官和检察官。希特勒认为:“妇女不能够进行有逻辑的思考和进行客观的推理,她们只会被情感所左右”。
纳粹政权还大张旗鼓地发起宣传运动,对妇女们喊出这样的口号:“好好练习家务活,这样就必定赢得男人的喜爱!”“离开工作间和办公室,你真正的生活属于家庭!”“不要参加工作,而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妻子!”希特勒说:“在第三帝国中,每个德国女郎都可以找到丈夫。”
据统计,在工厂里的女工从1933年37%下降到1937年的31%。但是,自1937以后,由于军事工业发展,劳工极度短缺,许多妇女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截止1939年,德国大约有700万妇女占据蓝领和白领岗位,占同期德国工人总数1/3,而英国为26%,美国为18%,德国妇女从业人数还是非常多的。
第三、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民用和国防工程),包括修建公路、飞机场、兵营、齐格菲防线等。在这些工程建设中尽量以人工代替机器操作,甚至在机器劳动比手工劳动快得多的地方也宁愿让50人用铲子挖掘,而不愿使用一部挖土机。仅高速公路和齐格菲防线这两项大工程便直接间接地吸收了400万劳动力。通过工程建设,德国人的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德国政府的城市规划中要求每个城市(甚至延伸到小镇和乡村)都建造自动化的地下停车场、众多的自由贸易中心、公园以及绿化区。希特勒曾亲自向各级政府下令,哪怕是最简陋的市镇都要多少有点文化和美感,然后逐年提高德国人的生活水平。
特别是在军备部长弗里茨·托德控制下,3002公里的高速公路在1933-193年之间完成。它为7万人提供了工作,并重新使汽车工业具有了活力。1936年,借助柏林奥运会在柏林举办,德国修建了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的体育场。希特勒说:“如果你把整个世界作为你的客人,你就会以最好的一面介绍你的国家。如果你建造体育场,你就要把它建设为这一宏伟新体系的永久标杆。”
第四,通过扩军和实行劳动义务制解决失业问题。希特勒说:“军队是最高和最后的国民教育……从军以后,青年就变为成年人了。”1935年3月,德国推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计划扩军36个师,而到1939年已达到98个师。此外,还实行劳动义务制。1935年6月26日,德国政府颁布“国民劳动服役法”,宣布成立帝国义务劳动军,并且规定18岁以上的年轻人承担6个月的劳动义务,男子年满18岁必须服半年劳役,女子年满21岁要服3个月劳役。为了配合义务劳动,纳粹政府于1935年2月颁发了工人身份让,劳动局长西鲁布承认:“用工人身份证来控制二千万工人是动员劳动力的最重要办法。”
1938年,德国又颁布了“普遍义务劳动”法令,把大批劳动力驱使到边境构筑防御工事,建设国防公路等战略工程。这种“义务劳动”不仅包括壮劳力,而且还推广到老人、妇女、儿童、外侨、手工业者、商人、自由职业者和各种专业工人身上。到1939年,先后参加义务劳动的男青年为250万人,女青年为30万人此外,党和国家的官僚机构还大幅扩招公务员,从1933年至1939年,国家机关中的官吏和职员人数增加了1倍多,占全国自食其力的居民总数的18.4%。纳粹还对共产党人、犹太人实行关押、流放或免除公职,空缺出的职位由失业者去补充,这也对失业率下降产生了作用。
据统计,1933年的德国失业率为20%:1934年为125%;1935年为96%;1936年为57%:1937年为25%;1938年为095%。而英国在1938年仍有180万失业工人靠救济生活。当然,过分就业是建立在绝大多数就业者的工资缓慢上升基础上的。
从布吕宁政府开始,德国当局就认为,德国真正的工资是过高的,必须消减以让企业有利可赚和提高竞争力;否则,过高的薪资意味着更高的失业。1933年,德国的工人工资仅相当于1928年的70%、1934年的75%、1936年的80%,1938年上升到1933年85%°。当然,许多工作岗位空出,是因为政府将犹太血统的德意志人从这些岗位驱逐了出去,他们的经济活动被完全禁止,其财产也被剥夺。
我国学者丁健宏指出:“德国的劳动失业人数,由于世界经济的普遍复苏,加上这些‘反失业’措施,从纳粹上台时的600万降为战前已完全‘消失'。被希特勒政权大肆鼓吹的‘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实际上是一种半军事化的劳动强制,是对工人阶级加紧控制和向军事化过渡的措施。”
(一)凡尔赛枷锁
德国战败投降后,战胜国如何对之进行处置?是一味勒索,还是通过对其改造,消除战争温床?最终,《凡尔赛和约》仍延续了人类历史上对战败国的传统做法,这必然陷入“战争——严惩战败国——战败国复兴、复仇——再次爆发战争”的恶性循环。陈从阳博士认为:和约将魏玛共和国与耻辱的战败、巨大的民族灾难联系在一起,严重败坏了共和国与魏玛民主的声誉,造成了共和国深重的合法性危机。
凡尔赛和约要求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爆发的责任。此外规定: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重归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山协约国占领5-15年,东岸50公里内不设防区;德国部分领土被割让给了法、比、月、波、捷等国,德国因此丧失了13%的国士、10%的人口、15%的耕地、75%的铁矿藏、90%的商船被没收。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分别由英、法、日、比等主要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予以瓜分,和约要求德国向战胜国支付大量的赔款。经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应偿付1320亿德国金马克,相当于当时的240亿英镑,使德国人均头上分担3300万美元之多。值得注意的是《环球时报》2010年9月29日第五版的一篇报道:这年10月3日,德国将付清最后一笔赔款。至此,德国赔款历时9年吋间(从1919年凡尔赛和约签订开始算起)。
和约规定:徳国的关税不得扃于他国,战胜国对德国输出、输入货物不受限制。德国境内主要河流为国际河流,基尔运河对外国商船和军舰开放。此外,和约还对德国的军备进行了限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将《凡尔赛和约》称为“迦太基式的和平”,意即这是一个条件极苛刻的和平。
《凡尔赛和约》带给德国政治上、经济上及心理上的负荷无法估量,然而最大的屈辱还在于对日耳曼民族自尊心的无情摧残,和约中特别载明德国人是不可饶恕的“战争罪犯”,包括前德皇,应为其“残暴行为”受审《凡尔赛和约》使德国这个世界上的先进国家沦为了备受协约国宰割的羔羊。德国统治者虽然在和约上签了字,但从未承认自己的失败。和约墨迹未干,德国的复仇主义者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和约使因战争而濒临崩溃的德国经济雪上加霜。德国广大的中产阶级举步维艰,人民的生活十分贫苦。饱受外国列强和本国双重压迫的德国人民,对战胜国、对本国政府的不满日益滋长,这就为德国极右势力和极端民族主义者进行反民主制度、反魏玛共和国的活动提供了温床。
(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开始形成史无前例的经济大危机,并且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由于德国战后经济是依靠美英的金元扶植才得以恢复的,再加上背负着战争赔款的沉重包袱,因而成为受经济危机打击异常严重的国家。危机把人们抛入痛苦的深渊,几十万家中小企业破产,农民生活极为困苦,银行纷纷倒闭,伴随而来的精神危机和社会危机使人们产生了普遍的绝望感。
1、危机对农业的影响
危机造成德国大批小农破产,佃农人数迅速增加,农民大批出卖土地,其收入在危机期间减少了将近30亿马克。从1928年到1932年,农民债务增加了10亿马克。这次危机使德国整个农业生产减少了30%。
2、危机对工业的影响
1929——1932年,德国整个工业生产的指数下降了40.6%降幅度仪次于美国(46.2%),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德国煤产量下降32.7%,生铁产量下降70.3%,钢下降64.9%,机器制造业产值下降62.1%。汽车产量下降64.2%,发电量下降23.4%,船舶吨位下降83.6%,消费品生产下降25.3%。在危机最严重时,德国全部工业开工率只有1/3,有一半的工业生产能力处于闲置不用的状态。
3、危机对金融业及外贸的打击
1931年3月,由于外国贷款的削减,德国最重要的银行达姆斯达特银行宣告破产。随后,全国掀起挤兑风潮,引发了货币信用危机。紧接着,柏林一些大银行倒闭,不少金融企业宣告破产,国库黄金储备减少了4/5,整个信贷系统处于崩溃的边缘。对外贸易一落千丈。1929年到1935年,德国出口总额减少了69.1%,进口总额减少了70.8%。
4、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由于经济危机,失业人数剧增。1929年,德国只有200万人失业,1932年增加到600多万人;失业率30.8%,这和1928年的所谓“魏玛黄金年代”最后一年的7%失业率相比有天壤之别。失业者包括中小企业主、手工业者、小商人,还有数十万政府职员、教师、工程师和文艺工作者。从1931年到1932年,每年有26万名大学毕业生,但只有1万人找到了工作。青少年的状况更为悲惨。据医生调查,有35%的儿童患结核病,55%的儿童营养不良。
5、危机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大批小商人因社会购买力急剧下降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政府职员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积蓄由于发生信用危机而荡然无存;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破产的中小企业主、靠养老金生活的人、在危机中饥饿的居民连黑麦也吃不到。千百万德国人陷入了痛苦、绝望的深渊。绝大多数德国人强烈反对资本主义制度,要求推翻现政府,渴望建立一个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新政府。
(三)纳粹运动的崛起
1、纳粹党的崛起1923年,在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后,纳粹党曾被禁止,但它于1925年2月重建,成员数量由1922年的6000上升到1930年的40万人,在1933年初达到150万人。在1928年5月举行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仅获全部3100万选票中的8万张,在国会491个议席中只占12席;而在1930年9月的选举中,纳粹党获640万张选票,占总选票的18.3%,在国会占107个席位,在1932年7月举行的选举中,纳粹获得了1373万张选票,获得国会的230个席位,成为当时德国最大的党。
2、纳粹党经济政策的演变
1920年4月,纳粹党把自己的前身——德国工人党宣布的“25条纲领”作为其正式纲领。该党纲有反对资本主义和主张社会改革的条款,既迎合了工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群众的需要,也使资本家能够接受,可以说是一种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混合物。
“25条纲领”提出取缔不劳而获的收入,废除“利息的奴隶制”;毫无保留地没收战争利润;一切托拉斯收归国有,分配大企业的盈利;建立并且维护一个健全的中产阶级,立即将大百货公司地方国有化,将它们廉价租赁给小商业经营者,在分配国家定货单时,坚决照顾小商业经营者:大规模改组养老设施,废除地租,制止土地投机;严厉镇压那些危害公共利益的人、高利贷者、投机者等。
进入30年代后,希特勒为争取资本家的支持,对纳粹党纲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声称“对于私人大企业,民族社会主义绝不因其违背集团的利益而加以反对”。“经济的复苏要靠国家和私人部门同舟共济。政府的角色仅限于鼓励私人部门投资,主要通过税率刺激”。
1932年1月27日,希特勒应邀出席在杜塞尔多夫秘密举行的三百个垄断资本家参加的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长篇演说,卢称“经济生活是靠个人权威建立起来的”。希特勒还向与会代表保证,如果他们支持他取得政权,他将向他们提供空前庞大的军事订货。
他对到会的资本家们说:“我们要解决空间问题,就需要集结全民族的政治力量”纳粹党为争取农民的支持,于1930年3月6日公布了一个农业纲领,规定:“国家有权没收……部分不为地主本人所经营的大地产,以供移殖自由农民之用”;还规定取缔土地投机活动,许诺给农民“得到经营土地的权力”。纲领还宣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保留容克地主的上地所有制。至此,纳粹党的农业思想完全形成,即保护农民,保持德意志种族的血统纯洁,优先发展农业,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夺取生存空间,以解决城市化对农村人口的冲击等等思想。这一系列想法成为日后第三帝国政府农业政策的指导思想。
3、夺取政权
1928-1933年,德国的政局动荡不定,先后四次更换内阁。一些传统的政党由于在解决危机方面显得无能为力而丧失民望,信誉扫地。为了摆脱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垄断资产阶级逐渐转向消灭魏玛共和国的社会民主机制,建立一种专制统治。纳粹党充分利用这一局面,提出了符合民意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纲领。
在政治上,纳粹党反对丧权辱国的凡尔赛条约,反对签署这项条约的政客,并提出彻底统一德意志的愿望,因为这种统一在德国历史上从未彻底实现过。
在军事上,纳粹党提出重建强大的军队。在这方面,其纲领不仅与德国国防军所追求的目标不谋而合,也与德国大资产阶级的目标一致,因为通过重新发展重工业再建德国军事威力,不仅构成他们获取利润的直接来源,也为他们极其需要的国外市场提供武力保障。
在经济上,纳粹党以捍卫个人所有制而自居。这时,由国家采取大规模干预行动不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而纳粹纲领提出尊重私人所有权和私人创制权,也就是尊重康采恩的所有权与银行的所有权、创制权。
纳粹党在1932年7月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后要求组阁,但是遭到了兴登堡总统的拒绝。于是,纳粹党拒绝与其他党派的政府总理合作,导致内阁更迭频繁。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总统只得授权希特勒组阁,至此开始了长达12年的纳粹统治时代。
纳粹党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并能上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得到了工人、职员、农民、自由职业者等在内的大部分人民群众的支持。从1932年纳粹党员的阶级成分看,工人占28.1%,职员占25.6%,自由职业者占20.7%,农民占14.1%,官吏占8.3%,其他成分占3.3%。
1933年2月1日,希特勒对德国民众进行第一次广播讲话,他许诺在未来四年里救济农民,恢复就业;还许诺改革公众服务体系和稳定物价。作为纳粹党元首的希特勒许诺:“扫除这个共和国的混乱与苦难!”他向所有人许诺了一切,许诺给所有的人“面包、金钱和民族自尊”。
1933年10月,希特勒在一次讲话中称:“个人是会消亡的,民族是永存的。白由主义崇拜个人,必然导致民族的毁灭。相反,民族社会主义则要求保护民族,必要时牺牲个人作为代价。必须使每个人认识到,他的自我同整个民族的存在相比无足轻重。”
二、纳粹政权下的德国经济
(一)纳粹德国经济的结构形式
在第三帝国,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是所有制的主要形式。据统计,德国公有制的比例在1938年的时候才占5%左右。如果只考察以公司形式出现的国菅企业(邮局与铁路部门除外),并把它们的资金同私营股份公司与有限公司的总资金加以比较就会看到,国营企业的资金1932年仅相当于该总资金的73%,1939年12月底则为8.7%。其百分比略有提高,首先是由于加上了德国吞并奥地利与苏台德地区的国营企业,其次由于某些国营企业有所发展,但这些企业在“四年计划”范围内都是非盈利性的。
在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主要表现为小农所有制。纳粹的农庄继承法规定:农民的小块土地是不可让与、不能扣压的家庭产业,并可作为一个整体按法律明文规定的继承程序传给后代。据统计,1938年有67.3万个“世传农庄”,共占地1556.2万公顷,相当于耕地总面积的32%。维护小农所有制与第三帝国的经济需要背道而驰,因为小农的经营仅能向市场供应为数有限的商品。但是,纳粹政权认可了小农所有制。对此,纳粹政府农业部长达雷曾说:“农民应该懂得,在拥有先进技术、先进运输工具、先进劳动手段的时代,再也没冇任何理由继续驾驶帆船而不去开动汽艇。单纯从经济角度看,农民经营的形式与规模都是无利可图的。农民作为小农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历史为我们造成的下述事实,即一个民族的变化只有通过其农民的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一个民族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就必须维护其农民的生存”。
在城市,生产资料私有制主要存在于商业、手工业与小工业等领域。纳粹当局强调说:“保持中产阶级兴旺发达乃是民族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保存小生产与小商贩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因为其构成使经济与社会结构“结晶化”,还因为它在一定条件下有助于使手工业者、小工厂主与小商贩获得某种自由资本主义未曾给予他们的“安全感”和“独立感”。
德国私有制最典型的形式是托拉斯所有制、康采恩所有制与卡特尔所有制。它们其体存在于商业、运输业、工业、银行业和保险业等行业中。希特勸执政后,阻止纳粹党中一些人要求对经济界大资本采取攻击革命行动,即拒绝了所谓的“二次革命”。他强调说:“决不要排斥一个好的企业家,即使他还不是一个民社党人”。他下令除经济部外,旁人不得插手经济。实际上,纳粹政府在不断地巩固垄断资本的地位。例如,企业
中的“领袖原则”规定了企业主与工人的主从关系;强制卡特尔化和股份公司整顿,强制地使中小企业被淘汰或服从于大企业,将经济力量集中于垄断巨头;将危机期间实行国有化的大银行、大企业中的股份“再私有化”,使其大部分落入垄断巨头手中。1933年,鲁尔钢铁托拉斯改组,梯森获得了其中原属政府的1.25亿马克的股份,立即掌握了该公司40%以上的资本。梯森还从其他公司的“整顿”中进一步扩大了股权。他曾宣
称:“本公司的工厂今天占到了世界一切类似企业的领袖地位”。德国垄断组织对经济的控制,一般部门达6%-70%,最高部门达95%-100%。
(二)纳粹德国复兴经济的举措
第一、消灭失业希特勒政府通过一些强制性措施逐步解决了失业的问题,基本兑现“面包和工作”的承诺。他执政第一年失业下降1/3,在18个月里,失业被消减了50%。学者丹普西尔弗曼对希特勒政府消灭失业的壮举评价道:征服失业的功绩要比后期闪电战中所取得胜利更为显著,这也为其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
首先,希特勒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解决就业问题。1933年6月1日,出台了“第一莱因哈特领”;1933年9月,出台了“第二莱因哈特纲领”,其中把5亿马克津贴用于维修住宅和农业用房,提供3.6亿帝国马克的利息偿付券,同时对私人经济进行资助和减税优惠,增加对铁路邮局的投资,扩大紧急救助工作。截止1934年底,推进就业项目共创造了99万个工作岗位,这还不包含1933年4月房屋维修项目创造的75万个岗位。希特勒政权在最初两内至少拨出了5亿帝国马克,相当于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用于促进就业的项目。不到一年,失业减少了1/3,即从600万人失业减少到400万人。
其次、限制已婚妇女就业,鼓励妇女回家专营家务。希特勒提出,妇女的地位在厨房、教堂和床铺上(即过所谓“三K”生活)。
希特勒说过:“妇女则应呆在家里,操持家务,其最大的职责就是为帝国生育后代”;“如果说男人的世界是国家和民族—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理想都将投入到为社会的奉献之中,那么妇女则处于一个相对较小的世界中。对于她们来说,她们的世界就是她们的丈夫、家庭、孩子和家……如果小的世界不稳固,那么大的世界也将无法存在。我们不能认为妇女侵犯男人的世界是正确的。我们认为这两个世界的互补是分必要的。”
希特勒还宣称:“国家必须把种族放在一切生活的中心”;“不给国家生养健康子女,必须认为是不可宽恕的……在这种事业面前,个人不能有自己的愿望和自私心,而只有绝对服从。”于是,政府规定向年轻夫妇提供婚姻贷款,只要女方保证婚后不就业,生满四个孩子后,贷款便无须归还。鼓励妇女去过专门同儿童、厨房、教堂打交道的生活,从而减少了就业压力。这项规定不仅导致了工作岗位的大量空出和结婚率的上升,而且还导致了出生率的上升。许多父母出于感激之情,为自己的子女取名“阿道夫( Adolf)”。
另外,在一些专业领域,希特勒采取了严格的限制妇女就业措施,已婚的女性医生和公务员被强行解雇,妇女不得担任法官和检察官。希特勒认为:“妇女不能够进行有逻辑的思考和进行客观的推理,她们只会被情感所左右”。
纳粹政权还大张旗鼓地发起宣传运动,对妇女们喊出这样的口号:“好好练习家务活,这样就必定赢得男人的喜爱!”“离开工作间和办公室,你真正的生活属于家庭!”“不要参加工作,而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妻子!”希特勒说:“在第三帝国中,每个德国女郎都可以找到丈夫。”
据统计,在工厂里的女工从1933年37%下降到1937年的31%。但是,自1937以后,由于军事工业发展,劳工极度短缺,许多妇女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截止1939年,德国大约有700万妇女占据蓝领和白领岗位,占同期德国工人总数1/3,而英国为26%,美国为18%,德国妇女从业人数还是非常多的。
第三、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民用和国防工程),包括修建公路、飞机场、兵营、齐格菲防线等。在这些工程建设中尽量以人工代替机器操作,甚至在机器劳动比手工劳动快得多的地方也宁愿让50人用铲子挖掘,而不愿使用一部挖土机。仅高速公路和齐格菲防线这两项大工程便直接间接地吸收了400万劳动力。通过工程建设,德国人的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德国政府的城市规划中要求每个城市(甚至延伸到小镇和乡村)都建造自动化的地下停车场、众多的自由贸易中心、公园以及绿化区。希特勒曾亲自向各级政府下令,哪怕是最简陋的市镇都要多少有点文化和美感,然后逐年提高德国人的生活水平。
特别是在军备部长弗里茨·托德控制下,3002公里的高速公路在1933-193年之间完成。它为7万人提供了工作,并重新使汽车工业具有了活力。1936年,借助柏林奥运会在柏林举办,德国修建了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的体育场。希特勒说:“如果你把整个世界作为你的客人,你就会以最好的一面介绍你的国家。如果你建造体育场,你就要把它建设为这一宏伟新体系的永久标杆。”
第四,通过扩军和实行劳动义务制解决失业问题。希特勒说:“军队是最高和最后的国民教育……从军以后,青年就变为成年人了。”1935年3月,德国推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计划扩军36个师,而到1939年已达到98个师。此外,还实行劳动义务制。1935年6月26日,德国政府颁布“国民劳动服役法”,宣布成立帝国义务劳动军,并且规定18岁以上的年轻人承担6个月的劳动义务,男子年满18岁必须服半年劳役,女子年满21岁要服3个月劳役。为了配合义务劳动,纳粹政府于1935年2月颁发了工人身份让,劳动局长西鲁布承认:“用工人身份证来控制二千万工人是动员劳动力的最重要办法。”
1938年,德国又颁布了“普遍义务劳动”法令,把大批劳动力驱使到边境构筑防御工事,建设国防公路等战略工程。这种“义务劳动”不仅包括壮劳力,而且还推广到老人、妇女、儿童、外侨、手工业者、商人、自由职业者和各种专业工人身上。到1939年,先后参加义务劳动的男青年为250万人,女青年为30万人此外,党和国家的官僚机构还大幅扩招公务员,从1933年至1939年,国家机关中的官吏和职员人数增加了1倍多,占全国自食其力的居民总数的18.4%。纳粹还对共产党人、犹太人实行关押、流放或免除公职,空缺出的职位由失业者去补充,这也对失业率下降产生了作用。
据统计,1933年的德国失业率为20%:1934年为125%;1935年为96%;1936年为57%:1937年为25%;1938年为095%。而英国在1938年仍有180万失业工人靠救济生活。当然,过分就业是建立在绝大多数就业者的工资缓慢上升基础上的。
从布吕宁政府开始,德国当局就认为,德国真正的工资是过高的,必须消减以让企业有利可赚和提高竞争力;否则,过高的薪资意味着更高的失业。1933年,德国的工人工资仅相当于1928年的70%、1934年的75%、1936年的80%,1938年上升到1933年85%°。当然,许多工作岗位空出,是因为政府将犹太血统的德意志人从这些岗位驱逐了出去,他们的经济活动被完全禁止,其财产也被剥夺。
我国学者丁健宏指出:“德国的劳动失业人数,由于世界经济的普遍复苏,加上这些‘反失业’措施,从纳粹上台时的600万降为战前已完全‘消失'。被希特勒政权大肆鼓吹的‘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实际上是一种半军事化的劳动强制,是对工人阶级加紧控制和向军事化过渡的措施。”
9 个评论
原文过长了,算了,转发一些关键的吧。
打击女权
其次、限制已婚妇女就业,鼓励妇女回家专营家务。希特勒提出,妇女的地位在厨房、教堂和床铺上(即过所谓“三K”生活)。
希特勒说过:“妇女则应呆在家里,操持家务,其最大的职责就是为帝国生育后代”;“如果说男人的世界是国家和民族—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理想都将投入到为社会的奉献之中,那么妇女则处于一个相对较小的世界中。对于她们来说,她们的世界就是她们的丈夫、家庭、孩子和家……如果小的世界不稳固,那么大的世界也将无法存在。我们不能认为妇女侵犯男人的世界是正确的。我们认为这两个世界的互补是分必要的。”
希特勒还宣称:“国家必须把种族放在一切生活的中心”;“不给国家生养健康子女,必须认为是不可宽恕的……在这种事业面前,个人不能有自己的愿望和自私心,而只有绝对服从。”于是,政府规定向年轻夫妇提供婚姻贷款,只要女方保证婚后不就业,生满四个孩子后,贷款便无须归还。鼓励妇女去过专门同儿童、厨房、教堂打交道的生活,从而减少了就业压力。这项规定不仅导致了工作岗位的大量空出和结婚率的上升,而且还导致了出生率的上升。许多父母出于感激之情,为自己的子女取名“阿道夫( Adolf)”。
另外,在一些专业领域,希特勒采取了严格的限制妇女就业措施,已婚的女性医生和公务员被强行解雇,妇女不得担任法官和检察官。希特勒认为:“妇女不能够进行有逻辑的思考和进行客观的推理,她们只会被情感所左右”。
纳粹政权还大张旗鼓地发起宣传运动,对妇女们喊出这样的口号:“好好练习家务活,这样就必定赢得男人的喜爱!”“离开工作间和办公室,你真正的生活属于家庭!”“不要参加工作,而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妻子!”希特勒说:“在第三帝国中,每个德国女郎都可以找到丈夫。”
据统计,在工厂里的女工从1933年37%下降到1937年的31%。但是,自1937以后,由于军事工业发展,劳工极度短缺,许多妇女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截止1939年,德国大约有700万妇女占据蓝领和白领岗位,占同期德国工人总数1/3,而英国为26%,美国为18%,德国妇女从业人数还是非常多的。
大兴基建
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民用和国防工程),包括修建公路、飞机场、兵营、齐格菲防线等。在这些工程建设中尽量以人工代替机器操作,甚至在机器劳动比手工劳动快得多的地方也宁愿让50人用铲子挖掘,而不愿使用一部挖土机。仅高速公路和齐格菲防线这两项大工程便直接间接地吸收了400万劳动力。通过工程建设,德国人的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德国政府的城市规划中要求每个城市(甚至延伸到小镇和乡村)都建造自动化的地下停车场、众多的自由贸易中心、公园以及绿化区。希特勒曾亲自向各级政府下令,哪怕是最简陋的市镇都要多少有点文化和美感,然后逐年提高德国人的生活水平。
特别是在军备部长弗里茨·托德控制下,3002公里的高速公路在1933-193年之间完成。它为7万人提供了工作,并重新使汽车工业具有了活力。1936年,借助柏林奥运会在柏林举办,德国修建了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的体育场。希特勒说:“如果你把整个世界作为你的客人,你就会以最好的一面介绍你的国家。如果你建造体育场,你就要把它建设为这一宏伟新体系的永久标杆。”
推广义务劳动军
通过扩军和实行劳动义务制解决失业问题。希特勒说:“军队是最高和最后的国民教育……从军以后,青年就变为成年人了。”1935年3月,德国推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计划扩军36个师,而到1939年已达到98个师。此外,还实行劳动义务制。1935年6月26日,德国政府颁布“国民劳动服役法”,宣布成立帝国义务劳动军,并且规定18岁以上的年轻人承担6个月的劳动义务,男子年满18岁必须服半年劳役,女子年满21岁要服3个月劳役。为了配合义务劳动,纳粹政府于1935年2月颁发了工人身份让,劳动局长西鲁布承认:“用工人身份证来控制二千万工人是动员劳动力的最重要办法。”
1938年,德国又颁布了“普遍义务劳动”法令,把大批劳动力驱使到边境构筑防御工事,建设国防公路等战略工程。这种“义务劳动”不仅包括壮劳力,而且还推广到老人、妇女、儿童、外侨、手工业者、商人、自由职业者和各种专业工人身上。到1939年,先后参加义务劳动的男青年为250万人,女青年为30万人此外,党和国家的官僚机构还大幅扩招公务员,从1933年至1939年,国家机关中的官吏和职员人数增加了1倍多,占全国自食其力的居民总数的18.4%。纳粹还对共产党人、犹太人实行关押、流放或免除公职,空缺出的职位由失业者去补充,这也对失业率下降产生了作用。
不停加大政府的投资
首先,控制消费、投资和劳动市场。纳粹经济政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大规模的政府开支和公共投资计划来刺激需求和扩展收入。直接通过加大政府采购和鼓励消费进行刺激,并且减免税负和提供补贴。纳粹徳国之所以能在货币基本没有贬值、群众生活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下贯彻庞大的扩军纲领,是因为他们将现有的德国市场经济逐步地转变为受干预的经济。于预范围主要有:控制消费、投资和劳动市场。
政府投资自1933年到1938年增长了300%,投资占GNP比重从18.9%提高33.5%。总体说,政府开支水平很高,相当于20年代的2倍;最主要的开支增长是由公共投资和国家直接或间接刺激政策引起的国家通过控制外汇,执行卡特尔协议或者农业价格政策,管理进囗和国内生产的原料,进一步影响产品成本;1937年以来规定使用统一的会计账薄和成本计算体制,方便了国家的监督。德国的经济繁荣是在价格相对稳定条件下取得的,私人价格消费指1932-1934和1936-1938年之间仅增长了4%,而1933年到1938年工业生产增长了89%。
消费被抑制
消费在德国受到了抑制,工薪家庭食品消费在1927—1937年是下降的,即便是消费量增加的食品也仅限于便宜的黑麦、土豆、黑面包等。
压榨劳动力,压低工资
德国对劳动力采取了一种强制性和压迫性的管理,劳动者的工资待遇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希特勒上台后采取了很多措施,规定劳动力的供应由劳动局安排,不许企业以高工资招聘工人,成立和扩大企业要经国家批准。1934年1月,纳粹政府发布了“国民劳动条例”,其第一条规定:企业主是企业的领袖,职工应作为所属成员共同在企业中工作,以达到企业的目的,工人必须“忠于企业领袖”。同时,为了加强对工人的管理和使用,1934年5月15日更以法律的形式严禁工人自由调换工作。1935年2月,又在全国企业中采取了“工作簿”制度,规定每个工人必须向劳工部门领得一本工作手册,在手册上注明其工种、技术水平和就业情况等交给资本家。没有“工作簿”者不能就业。1936年,纳粹政府接连发布了7项关于确保最重要工业部门得到劳动力的命令。1937年2月11日,纳粹政府干脆发布法令,将某些种类的工人限定在当时工作的工厂,不准移动。这样,纳粹政府可依照自己的计划,不断实行劳动力的再分配,把劳动力从平时工业部门调到战时工业部门中。工资也不再由劳动“集体合同”确定,而是由“个人合同”确定。
1936年6月,纳粹政府正式颁布法令,冻结一切工资,允许劳动局长在现行工资水平“可能影响执行四年计划时”而降低工资。1938年7月,又发布法令严禁提高工资,同时还禁止发给加班加点的津贴费,使工资水平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
外贸倾销
纳粹德国对外贸易的重点是战略物资的进口。为了保证进口,政府又大量提供补助金和提倡对外倾销政策,以使进出口平衡。从1935年起,德国的外贸连续三年出超。
管制外汇
实行新货币政策。为制止德国货币地位的迅速恶化,纳粹政府于1934年3月24日颁布了管理外汇和进出口贸易的政策。
同年9月实行的“新计划”取消了旧的外汇管制措施,建立起对外贸的严格管制。为了减少贸易的入超和避免马克的进一步贬值,“新计划”宣布严格控制外汇的使用,规定任何人如用外汇在国外付帐,必须先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发给“外汇特许证”。
德国不是通过帝国马克的贬值,而是通过加强外汇管理,缄轻了对德国支付平衡的压力。纳粹政府还设立了“全国外汇分配局”,并在各地设立分局。为了尽量减少外汇的使用,“新计划”规定外贸应实行清算协定的办法,即进口商不用外汇而用马克付帐;这笔款记入清算帐内,而出口商所得之款即从这个清算帐内提付。
私藏外汇者死刑,引发美国批判“货币操纵”
1936年12月,政府颁布的一项法令宣布:凡故意存留外汇不缴清或企图以任何违法方式输出资金者均处以死刑。
新货币政策的最大受害者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黄金供给国美国。美国政府严正声明其国外贸易决不能因德国新发明的易货制度而受到损害。德国实行新货币政策后,经济繁荣,失业率降到零。1937年,英美法等国再次发生经济危机,而德国经济仍在高速增长。
打击女权
其次、限制已婚妇女就业,鼓励妇女回家专营家务。希特勒提出,妇女的地位在厨房、教堂和床铺上(即过所谓“三K”生活)。
希特勒说过:“妇女则应呆在家里,操持家务,其最大的职责就是为帝国生育后代”;“如果说男人的世界是国家和民族—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理想都将投入到为社会的奉献之中,那么妇女则处于一个相对较小的世界中。对于她们来说,她们的世界就是她们的丈夫、家庭、孩子和家……如果小的世界不稳固,那么大的世界也将无法存在。我们不能认为妇女侵犯男人的世界是正确的。我们认为这两个世界的互补是分必要的。”
希特勒还宣称:“国家必须把种族放在一切生活的中心”;“不给国家生养健康子女,必须认为是不可宽恕的……在这种事业面前,个人不能有自己的愿望和自私心,而只有绝对服从。”于是,政府规定向年轻夫妇提供婚姻贷款,只要女方保证婚后不就业,生满四个孩子后,贷款便无须归还。鼓励妇女去过专门同儿童、厨房、教堂打交道的生活,从而减少了就业压力。这项规定不仅导致了工作岗位的大量空出和结婚率的上升,而且还导致了出生率的上升。许多父母出于感激之情,为自己的子女取名“阿道夫( Adolf)”。
另外,在一些专业领域,希特勒采取了严格的限制妇女就业措施,已婚的女性医生和公务员被强行解雇,妇女不得担任法官和检察官。希特勒认为:“妇女不能够进行有逻辑的思考和进行客观的推理,她们只会被情感所左右”。
纳粹政权还大张旗鼓地发起宣传运动,对妇女们喊出这样的口号:“好好练习家务活,这样就必定赢得男人的喜爱!”“离开工作间和办公室,你真正的生活属于家庭!”“不要参加工作,而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妻子!”希特勒说:“在第三帝国中,每个德国女郎都可以找到丈夫。”
据统计,在工厂里的女工从1933年37%下降到1937年的31%。但是,自1937以后,由于军事工业发展,劳工极度短缺,许多妇女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截止1939年,德国大约有700万妇女占据蓝领和白领岗位,占同期德国工人总数1/3,而英国为26%,美国为18%,德国妇女从业人数还是非常多的。
大兴基建
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民用和国防工程),包括修建公路、飞机场、兵营、齐格菲防线等。在这些工程建设中尽量以人工代替机器操作,甚至在机器劳动比手工劳动快得多的地方也宁愿让50人用铲子挖掘,而不愿使用一部挖土机。仅高速公路和齐格菲防线这两项大工程便直接间接地吸收了400万劳动力。通过工程建设,德国人的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德国政府的城市规划中要求每个城市(甚至延伸到小镇和乡村)都建造自动化的地下停车场、众多的自由贸易中心、公园以及绿化区。希特勒曾亲自向各级政府下令,哪怕是最简陋的市镇都要多少有点文化和美感,然后逐年提高德国人的生活水平。
特别是在军备部长弗里茨·托德控制下,3002公里的高速公路在1933-193年之间完成。它为7万人提供了工作,并重新使汽车工业具有了活力。1936年,借助柏林奥运会在柏林举办,德国修建了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的体育场。希特勒说:“如果你把整个世界作为你的客人,你就会以最好的一面介绍你的国家。如果你建造体育场,你就要把它建设为这一宏伟新体系的永久标杆。”
推广义务劳动军
通过扩军和实行劳动义务制解决失业问题。希特勒说:“军队是最高和最后的国民教育……从军以后,青年就变为成年人了。”1935年3月,德国推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计划扩军36个师,而到1939年已达到98个师。此外,还实行劳动义务制。1935年6月26日,德国政府颁布“国民劳动服役法”,宣布成立帝国义务劳动军,并且规定18岁以上的年轻人承担6个月的劳动义务,男子年满18岁必须服半年劳役,女子年满21岁要服3个月劳役。为了配合义务劳动,纳粹政府于1935年2月颁发了工人身份让,劳动局长西鲁布承认:“用工人身份证来控制二千万工人是动员劳动力的最重要办法。”
1938年,德国又颁布了“普遍义务劳动”法令,把大批劳动力驱使到边境构筑防御工事,建设国防公路等战略工程。这种“义务劳动”不仅包括壮劳力,而且还推广到老人、妇女、儿童、外侨、手工业者、商人、自由职业者和各种专业工人身上。到1939年,先后参加义务劳动的男青年为250万人,女青年为30万人此外,党和国家的官僚机构还大幅扩招公务员,从1933年至1939年,国家机关中的官吏和职员人数增加了1倍多,占全国自食其力的居民总数的18.4%。纳粹还对共产党人、犹太人实行关押、流放或免除公职,空缺出的职位由失业者去补充,这也对失业率下降产生了作用。
不停加大政府的投资
首先,控制消费、投资和劳动市场。纳粹经济政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大规模的政府开支和公共投资计划来刺激需求和扩展收入。直接通过加大政府采购和鼓励消费进行刺激,并且减免税负和提供补贴。纳粹徳国之所以能在货币基本没有贬值、群众生活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下贯彻庞大的扩军纲领,是因为他们将现有的德国市场经济逐步地转变为受干预的经济。于预范围主要有:控制消费、投资和劳动市场。
政府投资自1933年到1938年增长了300%,投资占GNP比重从18.9%提高33.5%。总体说,政府开支水平很高,相当于20年代的2倍;最主要的开支增长是由公共投资和国家直接或间接刺激政策引起的国家通过控制外汇,执行卡特尔协议或者农业价格政策,管理进囗和国内生产的原料,进一步影响产品成本;1937年以来规定使用统一的会计账薄和成本计算体制,方便了国家的监督。德国的经济繁荣是在价格相对稳定条件下取得的,私人价格消费指1932-1934和1936-1938年之间仅增长了4%,而1933年到1938年工业生产增长了89%。
消费被抑制
消费在德国受到了抑制,工薪家庭食品消费在1927—1937年是下降的,即便是消费量增加的食品也仅限于便宜的黑麦、土豆、黑面包等。
压榨劳动力,压低工资
德国对劳动力采取了一种强制性和压迫性的管理,劳动者的工资待遇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希特勒上台后采取了很多措施,规定劳动力的供应由劳动局安排,不许企业以高工资招聘工人,成立和扩大企业要经国家批准。1934年1月,纳粹政府发布了“国民劳动条例”,其第一条规定:企业主是企业的领袖,职工应作为所属成员共同在企业中工作,以达到企业的目的,工人必须“忠于企业领袖”。同时,为了加强对工人的管理和使用,1934年5月15日更以法律的形式严禁工人自由调换工作。1935年2月,又在全国企业中采取了“工作簿”制度,规定每个工人必须向劳工部门领得一本工作手册,在手册上注明其工种、技术水平和就业情况等交给资本家。没有“工作簿”者不能就业。1936年,纳粹政府接连发布了7项关于确保最重要工业部门得到劳动力的命令。1937年2月11日,纳粹政府干脆发布法令,将某些种类的工人限定在当时工作的工厂,不准移动。这样,纳粹政府可依照自己的计划,不断实行劳动力的再分配,把劳动力从平时工业部门调到战时工业部门中。工资也不再由劳动“集体合同”确定,而是由“个人合同”确定。
1936年6月,纳粹政府正式颁布法令,冻结一切工资,允许劳动局长在现行工资水平“可能影响执行四年计划时”而降低工资。1938年7月,又发布法令严禁提高工资,同时还禁止发给加班加点的津贴费,使工资水平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
外贸倾销
纳粹德国对外贸易的重点是战略物资的进口。为了保证进口,政府又大量提供补助金和提倡对外倾销政策,以使进出口平衡。从1935年起,德国的外贸连续三年出超。
管制外汇
实行新货币政策。为制止德国货币地位的迅速恶化,纳粹政府于1934年3月24日颁布了管理外汇和进出口贸易的政策。
同年9月实行的“新计划”取消了旧的外汇管制措施,建立起对外贸的严格管制。为了减少贸易的入超和避免马克的进一步贬值,“新计划”宣布严格控制外汇的使用,规定任何人如用外汇在国外付帐,必须先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发给“外汇特许证”。
德国不是通过帝国马克的贬值,而是通过加强外汇管理,缄轻了对德国支付平衡的压力。纳粹政府还设立了“全国外汇分配局”,并在各地设立分局。为了尽量减少外汇的使用,“新计划”规定外贸应实行清算协定的办法,即进口商不用外汇而用马克付帐;这笔款记入清算帐内,而出口商所得之款即从这个清算帐内提付。
私藏外汇者死刑,引发美国批判“货币操纵”
1936年12月,政府颁布的一项法令宣布:凡故意存留外汇不缴清或企图以任何违法方式输出资金者均处以死刑。
新货币政策的最大受害者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黄金供给国美国。美国政府严正声明其国外贸易决不能因德国新发明的易货制度而受到损害。德国实行新货币政策后,经济繁荣,失业率降到零。1937年,英美法等国再次发生经济危机,而德国经济仍在高速增长。
加强对外国资本管控
德国把贸易和国际支付列入国家监管目标。1934年9月,正式建立对国际交易的全面监管,这一体制被称为“新计划”。根据规定,进口必须办理许可证,资本不能随意流动,在德国外资所赚取的利润被冻结在账户上,且仅能用于购买德国物资和服务或用于进口急需的粮食和原材料。
必须“爱国”的垄断资本
美国学者娄文斯坦认为纳粹经济体制是当时除苏联以外最大规模的国家计划和组织严密的经济体制。而且在纳粹德国的经济体制中垄断资本不受干预、但其自主行事的地位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必须服从“民族利益”或“国家利益”。垄断资本和纳粹政府自上而下地对国民经济进行双重控制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全面的经济干预使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超美、英、法等国。
“再私有化”
1936-1937年,纳粹当局为弥补预算赤字,急需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再私有化进程达到了顶峰,而对那些不能盈利或只能通过损害垄断资本利益才能盈利的生产部门则促使其国营或半国营发展。
纳粹的私有化进程首先从银行开始。
纳粹掌权时,国家已成为大银行的主要股东和主要债权人,其中大部分银行实际上:已不再是“私营”的了。纳粹执政吋期,抓紧使主要的银行“再私有化”。
从1933年12月起,经济部长施密特多次宣称:国家打算放弃近两年来在诸如德意志贴现银行这样的大信贷机构中占有巨额资本。此后不久,国家就向德意志贴现银行转让了200万帝国马克的股票,并于1937年清理了国家在各大私营银行中的全部合资。
随着私有化进程的加快,纳粹当局使炼钢厂的合资私有化,而且使其在纺织、采煤、内河或远洋运输的合资也私有化了。一些正在蓬勃发展中的城镇企业也都退还给了资本家,通过“雅利安化”没收的犹太人财产也卖给了私人。
国家“公私合营”,尤其在电气工业和煤气工业中垄断
垄断资本在工业领域,特别是在电气工业和煤气工业中加强了地位。
国家给予这些垄断组织以贷款、补助金,用高两三倍的价格收买它们的股票并给予其它的财政帮助农业私有化的目标是实现自给自足。纳粹政权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剥夺容克地主的巨额财产,而是在1933年通过了一部特别法,保护小农场不被强制出售和抵债。为剌激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府确定了农场的必要产量、粮食的价格、农场工人工资以及分配农场产品的费用,通过这些措施,荒废的上地都被重新耕种,城市居民的温室里也种植蔬菜以备战争之需。
1941年1月21日,德国的《国民日报》赞扬了再私有化运动有利于私人的首创精神,认为它“总是能够很好地促使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并能最好利用这些可能性”。
逐步消灭淘汰中小企业和手工业
企业整合改组为加强对全国经济的控制,纳粹政府强制推行“卡特尔化”,对全国经济进行改组,淘汰中小企业和手工业,加速资本和生产的积聚和集中首先,消灭小业主。从1937年起,纳粹政府借口“清理”手工企业和小商号,陆续颁布了很多法令,责令“负担过重”及“经济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业和小商号停业。根据该法令,又采取了一项更彻底的措施,规定营业额达不到某种最低限度的所有企业必须关闭。
推出“民有所居,全民脱贫”工程
纳粹党在1933年后陆续推出了民有所居工程、人人有轿车计划、人人有收音机计划等但由于费用的原因仅人人有收音机得到了落实其他的都半途而废或流产。
被视为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经济
纳粹的经济发展在当时已存在的一些经济模式中代表着一种反常现象。正如学者佛兰茨·纽曼评价道“纳粹经济既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的它是两种体制奇怪的混合最好替它定性的方法是称它为和平时期的战争经济。”
德国把贸易和国际支付列入国家监管目标。1934年9月,正式建立对国际交易的全面监管,这一体制被称为“新计划”。根据规定,进口必须办理许可证,资本不能随意流动,在德国外资所赚取的利润被冻结在账户上,且仅能用于购买德国物资和服务或用于进口急需的粮食和原材料。
必须“爱国”的垄断资本
美国学者娄文斯坦认为纳粹经济体制是当时除苏联以外最大规模的国家计划和组织严密的经济体制。而且在纳粹德国的经济体制中垄断资本不受干预、但其自主行事的地位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必须服从“民族利益”或“国家利益”。垄断资本和纳粹政府自上而下地对国民经济进行双重控制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全面的经济干预使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超美、英、法等国。
“再私有化”
1936-1937年,纳粹当局为弥补预算赤字,急需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再私有化进程达到了顶峰,而对那些不能盈利或只能通过损害垄断资本利益才能盈利的生产部门则促使其国营或半国营发展。
纳粹的私有化进程首先从银行开始。
纳粹掌权时,国家已成为大银行的主要股东和主要债权人,其中大部分银行实际上:已不再是“私营”的了。纳粹执政吋期,抓紧使主要的银行“再私有化”。
从1933年12月起,经济部长施密特多次宣称:国家打算放弃近两年来在诸如德意志贴现银行这样的大信贷机构中占有巨额资本。此后不久,国家就向德意志贴现银行转让了200万帝国马克的股票,并于1937年清理了国家在各大私营银行中的全部合资。
随着私有化进程的加快,纳粹当局使炼钢厂的合资私有化,而且使其在纺织、采煤、内河或远洋运输的合资也私有化了。一些正在蓬勃发展中的城镇企业也都退还给了资本家,通过“雅利安化”没收的犹太人财产也卖给了私人。
国家“公私合营”,尤其在电气工业和煤气工业中垄断
垄断资本在工业领域,特别是在电气工业和煤气工业中加强了地位。
国家给予这些垄断组织以贷款、补助金,用高两三倍的价格收买它们的股票并给予其它的财政帮助农业私有化的目标是实现自给自足。纳粹政权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剥夺容克地主的巨额财产,而是在1933年通过了一部特别法,保护小农场不被强制出售和抵债。为剌激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府确定了农场的必要产量、粮食的价格、农场工人工资以及分配农场产品的费用,通过这些措施,荒废的上地都被重新耕种,城市居民的温室里也种植蔬菜以备战争之需。
1941年1月21日,德国的《国民日报》赞扬了再私有化运动有利于私人的首创精神,认为它“总是能够很好地促使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并能最好利用这些可能性”。
逐步消灭淘汰中小企业和手工业
企业整合改组为加强对全国经济的控制,纳粹政府强制推行“卡特尔化”,对全国经济进行改组,淘汰中小企业和手工业,加速资本和生产的积聚和集中首先,消灭小业主。从1937年起,纳粹政府借口“清理”手工企业和小商号,陆续颁布了很多法令,责令“负担过重”及“经济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业和小商号停业。根据该法令,又采取了一项更彻底的措施,规定营业额达不到某种最低限度的所有企业必须关闭。
推出“民有所居,全民脱贫”工程
纳粹党在1933年后陆续推出了民有所居工程、人人有轿车计划、人人有收音机计划等但由于费用的原因仅人人有收音机得到了落实其他的都半途而废或流产。
被视为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经济
纳粹的经济发展在当时已存在的一些经济模式中代表着一种反常现象。正如学者佛兰茨·纽曼评价道“纳粹经济既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的它是两种体制奇怪的混合最好替它定性的方法是称它为和平时期的战争经济。”
所以说中共是极左的都是错的,中共现在走的实际上是极右纳粹主义路线。
而希特勒的一系列政策实际上在后世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中,都被认为是一个骗局。
其经济政策不具有可持续性,因为不断增大的政府财政赤字债务负担,以及不断萎靡的内需。
因此他选择了屠杀犹太人抄其家产以试图填补空缺,但最后发现从犹太人手中抄来的这点钱远远不够。
最后才在财政(梅福劵)破产的前夕,发动了战争,似乎只有战争,才是这种极端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唯一的出路。
其经济政策不具有可持续性,因为不断增大的政府财政赤字债务负担,以及不断萎靡的内需。
因此他选择了屠杀犹太人抄其家产以试图填补空缺,但最后发现从犹太人手中抄来的这点钱远远不够。
最后才在财政(梅福劵)破产的前夕,发动了战争,似乎只有战争,才是这种极端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唯一的出路。
>> 而希特勒的一系列政策实际上在后世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中,都被认为是一个骗局。其经济政策不具有可...
而希特勒的这一套政策,习近平同志正在努力的准备从头效仿一遍,虽然我不认为会出现阿姨所说的集中整编劳动军模式。但是在未来十年,通过肃反政治斗争斗倒一批人空出岗位,然后全民实行义务劳动是一个大概率的政策。
所以品葱有时候说中共是西朝鲜东塔利班并不完全准确,中共在习时代更可能演变成习特勒和中华第三帝国。
当然中共实行的进度和力度可能要更大一些,毕竟大规模基建中共已经很熟练了,身份证系统和外汇管制更是玩了几十年的老政策。
>> 而希特勒的一系列政策实际上在后世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中,都被认为是一个骗局。其经济政策不具有可...
中共搞的共同富裕就是中国版的屠杀犹太人了
>> 中共搞的共同富裕就是中国版的屠杀犹太人了
打成资本家 都可以屠
皮特芬
🤬不友善用户
1945 年后,大部分曾经担任过国防军辅助人员的女性在自传中辩解了她们的行为,声称她们是被征召的。事实上,只有三分之一的女国防军辅助人员是被征召入伍的,主要是有非常多的年轻女性自愿地积极支持战争,尤其是在早期,这些女性大多是以志愿者的身份被就业办招募的,她们成为了德国战胜法国和挪威后的第一批乐观的志愿者团队。
在战争的第一年,大量年轻女性自愿参加军事服役,很多是因为她们相信纳粹主义。富兰卡•茂巴赫(Franka Maubach)以她的口述历史访谈为基础,确定了两种主要的政治动机。她描述了首先是女性“闪电战的热情”导致了热心的唯意志论。第一批辅助人员志愿者中的许多人都想参与到“德国扩张”的已占领的领土中去。第二个动机是支持“德国人民的民族斗争”和在从波兰开始的已占领的东部地区传播“德国民粹”(German Volkstum)的政治愿望。
现有的研究和已出版的前国防军辅助员的回忆录表明,更多的个人原因也促使着女性志愿者参加军事服务。在柯尔琉斯(Killius)对二战期间国防军辅助员的采访记录中有六个陆军信号辅助人员所表达出的动机就包括为她们的国家服务、穿着一套有吸引力的制服、获得出国旅行的机会、冒险、获得新的经历和一份值得的工作。这是大多数年轻的女性对志愿工作充满积极性的原因,年轻的女辅助员卡若拉就是在1940 年 10 月被杂志上展示的一张迷人的穿着制服的信号辅助人员插图所吸引而决心加入到辅助员队伍中的。除了政治考虑外,她们还渴望冒险和旅行,逃离父母、家庭以及有机会自己做决定,凭借她们自己的双脚站立,同时还为了增加她们的职责和职业前景、更高的收入以及特权。这些年轻的女性看到了纳粹政权赢得一个又一个的全国性胜利:萨尔州的重新整合,莱茵兰的重新军事化,奥地利、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然后是在波兰的胜利,以及后来向西和向北延伸的在法国和挪威的胜利;为一个在胜利占领区掌权的国外政府服务是如此的具有吸引力。在1940年到1943年一直为国防军服务的露丝就是非常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一个例子,在回忆录中她说道,“我们所有的志愿者都对德国的胜利充满了兴趣和希望;我们都为国防军充满热情而自豪地工作着。”柯尔琉斯记录道,已有相当数量的女性出于这些目的继续在当志愿者,一直到 1943 年 1 月劳动征兵法令的出台其数量都还在上升。然而,在分析辅助员们的回忆录时,回想起来,我们应该记得,女性辅助员们回顾叙述她们的生活——就像男人一样,将她们自己在国防军和占领政权中的活动描述为“非政治的”和“不参与的”,并且很少反映她们自己的责任。
还有一部分女性,则是从渴望和男性并肩作战的角度出发积极参与战争辅助服务。以妇女领袖格特鲁德·舒尔茨-克林克为例,她在 20 多岁时就参加了政治活动,她的丈夫是一位冲锋队员,在一次示威游行中死于心脏病,而她决定在他的位置上继续战斗。她相信——正如她后来所鼓动的——德国妇女的指导原则“不应该是与男人争斗,而是和男人一道去争斗”。
在战争的第一年,大量年轻女性自愿参加军事服役,很多是因为她们相信纳粹主义。富兰卡•茂巴赫(Franka Maubach)以她的口述历史访谈为基础,确定了两种主要的政治动机。她描述了首先是女性“闪电战的热情”导致了热心的唯意志论。第一批辅助人员志愿者中的许多人都想参与到“德国扩张”的已占领的领土中去。第二个动机是支持“德国人民的民族斗争”和在从波兰开始的已占领的东部地区传播“德国民粹”(German Volkstum)的政治愿望。
现有的研究和已出版的前国防军辅助员的回忆录表明,更多的个人原因也促使着女性志愿者参加军事服务。在柯尔琉斯(Killius)对二战期间国防军辅助员的采访记录中有六个陆军信号辅助人员所表达出的动机就包括为她们的国家服务、穿着一套有吸引力的制服、获得出国旅行的机会、冒险、获得新的经历和一份值得的工作。这是大多数年轻的女性对志愿工作充满积极性的原因,年轻的女辅助员卡若拉就是在1940 年 10 月被杂志上展示的一张迷人的穿着制服的信号辅助人员插图所吸引而决心加入到辅助员队伍中的。除了政治考虑外,她们还渴望冒险和旅行,逃离父母、家庭以及有机会自己做决定,凭借她们自己的双脚站立,同时还为了增加她们的职责和职业前景、更高的收入以及特权。这些年轻的女性看到了纳粹政权赢得一个又一个的全国性胜利:萨尔州的重新整合,莱茵兰的重新军事化,奥地利、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然后是在波兰的胜利,以及后来向西和向北延伸的在法国和挪威的胜利;为一个在胜利占领区掌权的国外政府服务是如此的具有吸引力。在1940年到1943年一直为国防军服务的露丝就是非常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一个例子,在回忆录中她说道,“我们所有的志愿者都对德国的胜利充满了兴趣和希望;我们都为国防军充满热情而自豪地工作着。”柯尔琉斯记录道,已有相当数量的女性出于这些目的继续在当志愿者,一直到 1943 年 1 月劳动征兵法令的出台其数量都还在上升。然而,在分析辅助员们的回忆录时,回想起来,我们应该记得,女性辅助员们回顾叙述她们的生活——就像男人一样,将她们自己在国防军和占领政权中的活动描述为“非政治的”和“不参与的”,并且很少反映她们自己的责任。
还有一部分女性,则是从渴望和男性并肩作战的角度出发积极参与战争辅助服务。以妇女领袖格特鲁德·舒尔茨-克林克为例,她在 20 多岁时就参加了政治活动,她的丈夫是一位冲锋队员,在一次示威游行中死于心脏病,而她决定在他的位置上继续战斗。她相信——正如她后来所鼓动的——德国妇女的指导原则“不应该是与男人争斗,而是和男人一道去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