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戏,在后台看得真切
前日在家闲极无聊,勉力拾起些久久未动的文思草就一篇,不曾想在各站竟得到了百余条讨论和呼应。惊喜错愕之余,自是有些飘飘然,将文章转给前同事刘君“请教”。刘君是编剧出身,一番寒暄之后,长叹一声:“终究远逊过去”。
我曾与刘君搭班做报社编辑职务,那时我还刚刚硕士毕业。前辈刘君倾囊相授,带我走过了最艰难的阶段。看到我渐渐有了起色,刘君表示“功德圆满”,递了辞呈,去了她早已向往的一家民营文化公司。她说的“过去”,我想便是那段日子。
时代变迁,大家已渐渐不看报纸,读者寥寥,自然作者也散去大半。而我当时又初出茅庐, 籍籍无名,何来投稿?那便要去认识人,要去主动约稿。奈何鄙人独在异乡,心气又高,成不了那“酒场豪客“也做不来那些下三滥手段,刘君看我这“棒槌“(驽钝之意,北地方言)着实不上道,只好携了我到她曾工作的剧团介绍。初到时已是午后,仓促成行,事先没有联系,不巧剧团正在排练。剧场内人声喧杂,远远看见那女主角正哀呼一声被一箭射中。这般情况,作者自是无法查访,刘君笑道:”正好先带你见识一下那“人民艺术家”的日子”。
我大喜,跟了刘君从剧院侧后方的小门穿过,在低矮的过道内走街串巷,跨过了那择婿的三匣同越王的帷帐,拨开了温莎爵士有些破旧的华服,来到了内侧的一个办公室。刘君敲敲门,喊一声“孙姐“,扭开把手。一个中年的富态女性穿得休闲,惊喜地喊着刘君的名字。”这位是孙姐,这是小x,咱们随便逛逛“。
我素爱小说、诗歌,对戏剧只能说浅尝辄止,莎翁曹禺老舍这类的大家名家自然是读过看过,但实在不能算得上了解(说实话很大原因是曹禺的《雷雨》我至今不很能理解,包括《老人与海》,我特意又去寻了原版来读,仍是“棒槌“一个)。孙姐与刘君的这趟旅程实在是让我”内行“了许多。
详细的流程已是记不清楚,但其中颇有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内容。鄙人当时颇以“文字工作者”自居,自然是先要求看剧本,于是拿到一本剧本原件。那剧本翻得已然软烂,封面也颇有些脏污——为首是“XX街XX”的标题大字同些术语,下方密密麻麻签了不少人名。其中谁谁谁如何传奇,谁谁谁如何每场都要改剧本,正常是谁才能签名,这本为什么又这许多名字……孙姐讲的兴高采烈,刘君还补充了颇多亲历趣事,我如今却已然是模糊不清,但是那签名似乎不是很分“长官”,颇有些民主化的意味在。翻到里面,首先是“人物表”,陈列了剧中各个人物的形象,如“老李——杂货铺店主,四十岁上下”等。而后便是正式的内容了,里面杂七杂八的改动、箭头与注释,大部分都十分专业,少部分有些惹人发笑,如“此处演员如形象继续偏胖,则应删去”云云,似乎是在闲暇打趣时所写上的戏言。
而后又看了道具和化妆间,和之前在摄制组里见到的大抵相似,只是有的地方稍显老旧与寒酸一些。家妻曾经无比向往电视台,据说是小时候父母带去电视台参观一番,“看到每个女主持人都有专门的化妆室和试衣间,化妆台上还有电影里那样的一圈灯”。说实话我也对化妆台上的灯莫名印象深刻,感到那颇是影视界的标志。化妆室人来人往,几个妙龄女子穿着相仿的衣服谈笑着擦肩而过,声音悦耳,也许是合唱团。
而后便来到了后台(恕我略过些“党委”、“剧院机关”之类,还有许多记不真切),两侧都是厚厚的酒红色的大幕,还有许多电线与电灯四处放置,(和阿城小说里描写的“下一个节目:睡觉”那段的场面非常相似,那块大幕带来了相当的宁静氛围,只是没有众人横躺竖卧)。排演的剧目正有大场面,许多演员扮演穷苦百姓从台前伛偻穿过,平民出身的男主角衣着整洁,看到后昂首阔步发表了些奋发图强的话语。我暗忖是否让男主角从百姓中走出,或至少不要如此昂首挺胸,方有一定的感染力,孙姐便好似看透了我的所思所想:“上面领导喜欢这样的,人要多,话要正”。
“百姓们”下场后,有的竟还沉浸在戏中的氛围里,我又霎时间对他们的投入和敬业感到有些感动。
我们站得远远的,却还有些眼尖的认出了刘君。台下一个男声喊了一声“先到这里,简单收拾一下”,刘君身边便多了不少人。
之后便是些认识人、互相介绍的环节,我之后陆陆续续见到了编剧、导演与男女主角,都是很好的人,没有架子,知无不言,尤其男主角,和我讲了许多非常深刻的问题(我仍记得他向我从B角人选向哲学思考说去),与剧中那遭我腹诽的形象大不相同。女主角向我推荐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我后来专门坐飞机去北京的天桥剧场看了一场,抛却政见与事实与否的问题,那真的是非常出色的剧目。
离开了剧团,下了一场很罕见的春雪,刘君与我都很高兴,我俩在肯德基吃了一顿还不错的晚饭,我记得是刘君付的钱,她却说是我付的,事实如何,也确实记不清了。只是那场雪下得很美,就像是那些年华。
我曾与刘君搭班做报社编辑职务,那时我还刚刚硕士毕业。前辈刘君倾囊相授,带我走过了最艰难的阶段。看到我渐渐有了起色,刘君表示“功德圆满”,递了辞呈,去了她早已向往的一家民营文化公司。她说的“过去”,我想便是那段日子。
时代变迁,大家已渐渐不看报纸,读者寥寥,自然作者也散去大半。而我当时又初出茅庐, 籍籍无名,何来投稿?那便要去认识人,要去主动约稿。奈何鄙人独在异乡,心气又高,成不了那“酒场豪客“也做不来那些下三滥手段,刘君看我这“棒槌“(驽钝之意,北地方言)着实不上道,只好携了我到她曾工作的剧团介绍。初到时已是午后,仓促成行,事先没有联系,不巧剧团正在排练。剧场内人声喧杂,远远看见那女主角正哀呼一声被一箭射中。这般情况,作者自是无法查访,刘君笑道:”正好先带你见识一下那“人民艺术家”的日子”。
我大喜,跟了刘君从剧院侧后方的小门穿过,在低矮的过道内走街串巷,跨过了那择婿的三匣同越王的帷帐,拨开了温莎爵士有些破旧的华服,来到了内侧的一个办公室。刘君敲敲门,喊一声“孙姐“,扭开把手。一个中年的富态女性穿得休闲,惊喜地喊着刘君的名字。”这位是孙姐,这是小x,咱们随便逛逛“。
我素爱小说、诗歌,对戏剧只能说浅尝辄止,莎翁曹禺老舍这类的大家名家自然是读过看过,但实在不能算得上了解(说实话很大原因是曹禺的《雷雨》我至今不很能理解,包括《老人与海》,我特意又去寻了原版来读,仍是“棒槌“一个)。孙姐与刘君的这趟旅程实在是让我”内行“了许多。
详细的流程已是记不清楚,但其中颇有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内容。鄙人当时颇以“文字工作者”自居,自然是先要求看剧本,于是拿到一本剧本原件。那剧本翻得已然软烂,封面也颇有些脏污——为首是“XX街XX”的标题大字同些术语,下方密密麻麻签了不少人名。其中谁谁谁如何传奇,谁谁谁如何每场都要改剧本,正常是谁才能签名,这本为什么又这许多名字……孙姐讲的兴高采烈,刘君还补充了颇多亲历趣事,我如今却已然是模糊不清,但是那签名似乎不是很分“长官”,颇有些民主化的意味在。翻到里面,首先是“人物表”,陈列了剧中各个人物的形象,如“老李——杂货铺店主,四十岁上下”等。而后便是正式的内容了,里面杂七杂八的改动、箭头与注释,大部分都十分专业,少部分有些惹人发笑,如“此处演员如形象继续偏胖,则应删去”云云,似乎是在闲暇打趣时所写上的戏言。
而后又看了道具和化妆间,和之前在摄制组里见到的大抵相似,只是有的地方稍显老旧与寒酸一些。家妻曾经无比向往电视台,据说是小时候父母带去电视台参观一番,“看到每个女主持人都有专门的化妆室和试衣间,化妆台上还有电影里那样的一圈灯”。说实话我也对化妆台上的灯莫名印象深刻,感到那颇是影视界的标志。化妆室人来人往,几个妙龄女子穿着相仿的衣服谈笑着擦肩而过,声音悦耳,也许是合唱团。
而后便来到了后台(恕我略过些“党委”、“剧院机关”之类,还有许多记不真切),两侧都是厚厚的酒红色的大幕,还有许多电线与电灯四处放置,(和阿城小说里描写的“下一个节目:睡觉”那段的场面非常相似,那块大幕带来了相当的宁静氛围,只是没有众人横躺竖卧)。排演的剧目正有大场面,许多演员扮演穷苦百姓从台前伛偻穿过,平民出身的男主角衣着整洁,看到后昂首阔步发表了些奋发图强的话语。我暗忖是否让男主角从百姓中走出,或至少不要如此昂首挺胸,方有一定的感染力,孙姐便好似看透了我的所思所想:“上面领导喜欢这样的,人要多,话要正”。
“百姓们”下场后,有的竟还沉浸在戏中的氛围里,我又霎时间对他们的投入和敬业感到有些感动。
我们站得远远的,却还有些眼尖的认出了刘君。台下一个男声喊了一声“先到这里,简单收拾一下”,刘君身边便多了不少人。
之后便是些认识人、互相介绍的环节,我之后陆陆续续见到了编剧、导演与男女主角,都是很好的人,没有架子,知无不言,尤其男主角,和我讲了许多非常深刻的问题(我仍记得他向我从B角人选向哲学思考说去),与剧中那遭我腹诽的形象大不相同。女主角向我推荐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我后来专门坐飞机去北京的天桥剧场看了一场,抛却政见与事实与否的问题,那真的是非常出色的剧目。
离开了剧团,下了一场很罕见的春雪,刘君与我都很高兴,我俩在肯德基吃了一顿还不错的晚饭,我记得是刘君付的钱,她却说是我付的,事实如何,也确实记不清了。只是那场雪下得很美,就像是那些年华。
9 个评论
是原创吗?文笔相当流畅啊
>>是原创吗?文笔相当流程啊
是的,谢谢啦
感觉《雷雨》的剧本,脱离了时代性后,生命力就减弱了许多。
同样是描绘特殊时期的群像剧,老舍那未写完的《正红旗下》和《四世同堂》我反而时不时会拿出来翻一下,也许是我对他的文风有一定偏爱吧。
同样是描绘特殊时期的群像剧,老舍那未写完的《正红旗下》和《四世同堂》我反而时不时会拿出来翻一下,也许是我对他的文风有一定偏爱吧。
>>感觉《雷雨》的剧本,脱离了时代性后,生命力就减弱了许多。同样是描绘特殊时期的群像剧,老舍那未写完的《...
我感到雷雨里的人物实在是与我相距太远...大概这就是您所述的时代性
老舍笔下的人物我感到非常鲜活,哪怕到今天仍然很有代入感
但曹禺作为那个年代的一代名家,水平我相信不会太差,大概是我的视野还不够开阔
>>我感到雷雨里的人物实在是与我相距太远...大概这就是您所述的时代性老舍笔下的人物我感到非常鲜活,哪怕...
但曹禺作为那个年代的一代名家,水平我相信不会太差,大概是我的视野还不够开阔
这问题要辩证地看:曹禺,巴金,矛盾,冰心这些人都算是名家,但他们在建国后被推崇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作品符合“反封建”的主题,所以被誉为“进步作家”。
相反,沈从文建国后就封笔了,党对他的定义是“黄色作家”——我相信,只要读过他小说的人,都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位真正的语言大师。
而老舍的文字,能让我这个完全不会说北方话,从小生在江南的女生对老北京醇厚的平民文化产生向往,就是被其中鲜活的市井气所吸引。
所以,顺从自己内心对文字的感觉就好,没必要刻意提升视野去迎合某个作家。
个人浅见,说错勿怪。
颇有点鲁迅的字影。
可惜少了点辛辣味道
可惜少了点辛辣味道
我回想起儿时,跟我堂兄一起,还有他外祖母一起。
仿佛是流火的天气,广场人山人海。人们簇拥一起,是在刮彩券的现场。我本无意加入,单见堂兄一家买得踊跃,便也跃跃欲试。
售彩券的姐姐实在是张罗不过来,疏忽之间竟递给我两张彩券,只买了一张的我本想退回多余的那份彩券,但见着那位姐姐脸上洋溢辛苦却又幸福的汗珠,迟迟没有找到机会开口。
此时外祖母应该是看透我的想法,不由分说,一把拽着我的羽绒服帽,从人群中牵回来。
而后她说了什么我依然不记得,大概是什么,这么好的机遇赶紧自己留着,不要犯“傻”之类云云。
我顿感不适,但也没好说什么。家庭教育我不能和长辈顶嘴。
多年之后仍然记忆深刻。
先生提及“棒槌”,可勾起我多年前的回忆。
我也是个“棒槌”罢了,但这样的“棒槌”,我当得舒坦。
仿佛是流火的天气,广场人山人海。人们簇拥一起,是在刮彩券的现场。我本无意加入,单见堂兄一家买得踊跃,便也跃跃欲试。
售彩券的姐姐实在是张罗不过来,疏忽之间竟递给我两张彩券,只买了一张的我本想退回多余的那份彩券,但见着那位姐姐脸上洋溢辛苦却又幸福的汗珠,迟迟没有找到机会开口。
此时外祖母应该是看透我的想法,不由分说,一把拽着我的羽绒服帽,从人群中牵回来。
而后她说了什么我依然不记得,大概是什么,这么好的机遇赶紧自己留着,不要犯“傻”之类云云。
我顿感不适,但也没好说什么。家庭教育我不能和长辈顶嘴。
多年之后仍然记忆深刻。
先生提及“棒槌”,可勾起我多年前的回忆。
我也是个“棒槌”罢了,但这样的“棒槌”,我当得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