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鲁迅忌日与友人离去
这两天无意间捧起呐喊彷徨,才发现几天后就是鲁迅83年忌日(10月19日)。料想大部分人初读鲁迅怕是和我一样都是在初中课本里。他们仿佛想要推崇鲁迅,让我们知道鲁迅,然而编在初中课本中又仿佛是怕我们真正读懂鲁迅,读出“新社会”并非与旧社会割裂,“封建礼教”并非症结。直到多年之后重读熟悉的段落才越发理解这沉闷的牢笼,理解在冰冷的荒原呐喊的孤寂,以及理解在是否应对国民抱有希望的彷徨。
鲁迅笔下对国民性的讽刺毫无疑问是深刻且富有艺术性的。然而剖析的越深,讽刺的越辛辣,作者本人也难以避免的愈发绝望,愈发迷茫与如此国民能撑其怎样的未来,有怎样的命运,能塑造怎样的社会,又有多少以文艺启发心智的可能性,有时觉得除去表现手法,其观点的表达似乎也像极了整日“支支”作响,或是“费废”不绝的一群人。可是终究,他还是不能自已的为夏家儿子的坟上填上了花环,为仍饱含希望的真的勇士奉上悼文,为人人食人人的社会添上一笔或许未受污染的下一代,为车夫的背影愧疚于自己近乎决定论式的悲观,为青年少些冷气而笔耕不辍。终究,还是将文学置于思想与革命之前,将人性关怀和对人的尊重置于反讽与抨击之前,将活生生的人至于各种主义和各式左右之前,将对自己同志的尊重至于分歧与难以抑制的冷气之前。
因此我们记得他,那种尽管怒其不争,却兀自怀有哀其不幸之心的人,而忘却了那些似乎仅仅是在谈论别人,别国,别个世界的人。麻木的看客,自轻自贱的看客,咬牙切齿的看客,学富五车的看客,少了人性中柔软的部分,依旧只是看客。
我从旧品到新品,披着不同的皮从建站到今天,走了很多人,这是顶可惜的一次,野旷原空,人离业败,力枯形惫,幸然终究没有沦为如我一般的看客,总也好过那些食人而不自知的罢。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
(完)
鲁迅笔下对国民性的讽刺毫无疑问是深刻且富有艺术性的。然而剖析的越深,讽刺的越辛辣,作者本人也难以避免的愈发绝望,愈发迷茫与如此国民能撑其怎样的未来,有怎样的命运,能塑造怎样的社会,又有多少以文艺启发心智的可能性,有时觉得除去表现手法,其观点的表达似乎也像极了整日“支支”作响,或是“费废”不绝的一群人。可是终究,他还是不能自已的为夏家儿子的坟上填上了花环,为仍饱含希望的真的勇士奉上悼文,为人人食人人的社会添上一笔或许未受污染的下一代,为车夫的背影愧疚于自己近乎决定论式的悲观,为青年少些冷气而笔耕不辍。终究,还是将文学置于思想与革命之前,将人性关怀和对人的尊重置于反讽与抨击之前,将活生生的人至于各种主义和各式左右之前,将对自己同志的尊重至于分歧与难以抑制的冷气之前。
因此我们记得他,那种尽管怒其不争,却兀自怀有哀其不幸之心的人,而忘却了那些似乎仅仅是在谈论别人,别国,别个世界的人。麻木的看客,自轻自贱的看客,咬牙切齿的看客,学富五车的看客,少了人性中柔软的部分,依旧只是看客。
我从旧品到新品,披着不同的皮从建站到今天,走了很多人,这是顶可惜的一次,野旷原空,人离业败,力枯形惫,幸然终究没有沦为如我一般的看客,总也好过那些食人而不自知的罢。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