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海内外经学研究(如朱子学)风气俨然相反的现象?
前几天查朱子学研究,查到了大陆/香港/台湾/马来学者的研究。
大陆学者极尽吹捧朱熹之能事,引经据典证明是后人误解了朱熹的著作。
而其他地区的学者,则一边倒的指责朱熹思想的腐朽落后。
研究本身没什么问题,至少我这个二流学者看不出来,但是这种风气本身就非常有意思了。
大陆学者极尽吹捧朱熹之能事,引经据典证明是后人误解了朱熹的著作。
而其他地区的学者,则一边倒的指责朱熹思想的腐朽落后。
研究本身没什么问题,至少我这个二流学者看不出来,但是这种风气本身就非常有意思了。

对于朱子的思想,我基本认同张君劢先生的观点:“如果我们看看东西方古今的思想家,便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朱熹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地位相当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希腊时期,或笛卡尔、莱布尼兹和康德在现代的地位。”
至于题主所言:“而其他地区的学者,则一边倒的指责朱熹思想的腐朽落后。”这是在下闻所未闻的。
1.朱熹主张禁欲主义吗?
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并非禁欲主义,而仅仅是节制欲望,程颐还明确说过:“佛之所谓世网者,圣人所谓秉彝也。尽去其秉彝,然后为道。佛之所谓至教也。而秉彝终不可得而去也。耳闻目见,饮食男女之欲,喜怒哀乐之变,皆其性之自然。今其言曰:必尽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二程粹言·卷一·论道篇》)”
朱熹关于理欲之辨的一些论述: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
天下之害,无不由未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未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
——《近思录·卷五》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不为物欲所昏,则浑然天理矣。
——《朱子语类·卷十三》
父母之于子,有无穷怜爱,欲其聪明,欲其成立。此谓之诚心邪?”曰:“父母爱其子,正也;爱之无穷,而必欲其如何,则邪矣。此天理人欲之间,正当审决。
——《朱子语类·卷十三》
2.朱熹反对妇女改嫁吗?
北宋理学家程颐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许多人据此认为程朱理学压制女性改嫁的权利,进而推导出宋代之后妇女地位急转直下的结论,这里存在多重误解。
程颐本人并不反对妇女再适,《河南程氏遗书》有段记录:“或曰:古语有之:‘出妻令其可嫁,绝友令其可交。’乃此意否?曰:是也。”程颐有一个侄女成了寡妇,程父帮她再嫁。程颐因此盛赞父亲“嫁遣孤女,必尽其力”。
朱熹也不反对女子再嫁,他在《答李敬子余国秀》说:“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
究程氏本意,“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并非对庶民的要求,而是强调士大夫的气节。“宋承五季之后,世风靡靡,夫妇一伦轻亵已甚,故伊川立此严峻之防,使士大夫有所矜式,非为愚夫愚妇言也。”
朱熹门人问:“取甥女归嫁一段,与前孤孀不可再嫁相反,何也?”曰:“大纲恁地,但人亦有不能尽者。”(《朱子语类》卷九十六)朱熹认为女子不必拘泥从一而终的观点相当开明与进步。
3.朱熹主张臣下要无条件服从君主吗?
秦穆公死时,用子车氏三兄弟殉葬,秦国人哀悼三良,为之赋《黄鸟》。
朱熹对此事的议论如下:
穆公于此,其罪不可逃矣!但或以为穆公遗命如此,而三子自杀以从之,则三子亦不得为无罪。今观临穴惴栗之言,则是康公从父之乱命,迫而纳之于圹,其罪有所归矣。又按《史记》,秦武公卒,初以人从死,死者六十六人。至穆公遂用百七十七人,而三良与焉。盖其初特出于戎翟之俗,而无明王贤伯以讨其罪,于是习以为常,则虽以穆公之贤而不免。
——《诗集传·秦风·黄鸟》
朱熹认为,秦穆公以三良殉葬,其罪已不可逃。但子车氏三良居然情愿受殉,因而也不得为无罪。秦康公听从其父之遗命将三良殉葬,所以同样罪有所归。
在朱熹看来,君主要杀害大臣,如果大臣的真的心甘情愿去死,那么不仅君主有罪,大臣也同样有罪;父亲悖逆天理的乱命,如果子女听从了,那么不仅父亲有罪,子女也同样有罪。
4.程朱理学是故弄玄虚、空谈性命的无用之学吗?
“格物致知”源自《礼记·大学》的「三纲八目」,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中的“八目”略写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宋代理学家重视《大学》,于是,“格物致知”成为理学家的重要概念。程颐讲“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以明理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已经包含了格自然之物的思想。朱熹更是明确地说要格自然之物,“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他还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朱子语类》卷十五)“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跷,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朱子语类》卷十八
朱熹一生著书209卷,编纂书籍210卷,注释38卷,校勘72卷,代表作有《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诗集传》、《楚辞集注》、《仪礼经传通解》、《易学启蒙》、《周易本义》、《四书或问》、《伊雒渊源录》等,在经学、佛学、诗文、史学、训诂考据、天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取得了超越所有前人的学术成就。不仅如此,朱熹还是格自然之物的实践者。他较为重视科学,并积极地研究科学。这实际上为后来从“格物致知”发展到“科学”开辟了道路。
5.朱熹迫害严蕊的流言属实吗?
束景南教授在《朱熹年谱长编》中以严密的考证对此事进行了证伪,其中最重要的结论有以下两点:第一,唐仲友确是一个贪赃狼藉的不法官吏,朱熹对他的参劾是合理合法的。第二,严蕊其人,并不像周密所记那般清纯无邪,她与唐仲友的关系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才子佳人。现对相关内容简述如下:
台州知州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同乡,又是其姻亲(其弟媳是王淮之妹),平时自恃朝中有人,贪赃渎职,无所不为。唐仲友还伙同其家族私自经营织染、刻书等产业,而且强行垄断当地的海产买卖,故富甲一方,横行乡里。唐仲友的不法行为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比如他公然窝藏伪造纸币的罪犯蒋辉,并唆使其继续伪造“官会”。这件案子成为后代学者研究古代假币史的重要案例,著名的宋代经济史专家汪圣铎先生曾有专文论及。至于唐仲友在私生活上的骄奢淫逸,放荡糜烂,就不必一一缕述了。所以朱熹弹劾唐仲友,其原因绝对不是理学宗师对风流才子怀有偏见,也不是学术思想有异而导致的“争闲气”,它只是朝廷钦差对不法地方官员的一次纠弹而已。否则的话,陆游与辛弃疾是当时的文坛巨子,为什么朱熹与陆、辛都很友好?陈亮的思想与朱熹南辕北辙,陈亮又是唐仲友的姻亲,为什么当唐仲友挑拨朱、陈关系时,陈亮却坚定地站在朱熹一边?
严蕊其人,本是台州的一个官妓。官妓本是封建社会中不幸的女性,是值得人们同情的。但是严蕊的情况颇为特殊,由于受到唐仲友的宠爱,她便恃宠骄纵,替人交通关节,收受贿赂,例如临海县贴司徐新想要免除其差役,便央求严蕊到唐仲友处打点,严蕊乘机向徐新索贿。严蕊早已从唐仲友的玩物转变成其贪赃枉法的帮手,即使她才貌双全,又何足道哉?朱熹所以会在弹劾唐仲友的奏本中涉及严蕊,完全是因为她参与了唐的不法行为,是唐仲友犯罪活动的重要证人,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宋词专家谢桃坊先生在《宋词辨》一书中说:“可见严蕊是一个贪婪奢侈、仗势受贿、挥霍公款、诈骗钱财的歌妓,其人入狱是罪有应得的,不值得人们同情。”此论证据确凿,值得严蕊的“粉丝”们深思。
至于所谓的朱熹迫害严蕊之事,其实只是朱熹在弹劾唐仲友时牵连到严蕊而已。况且唐仲友案由绍兴府负责勘治,严蕊则被收押在台州狱中,由通判赵某审问,且一审即供,朱熹并未直接干预狱事,又哪来的亲逼严蕊招供且严刑拷打之事?顺便说一句,朱熹弹劾唐仲友,体现了大公无私的儒家风范。因为唐仲友不但是地方要员,而且有宰相王淮作靠山,不是轻易能扳倒的。况且弹劾唐仲友肯定会得罪王淮,这对朱熹本人有百弊而无一利。一年后王淮唆使别人上疏反对道学,便是对朱熹的反攻倒算。《齐东野语》中所说的朱熹迫害严蕊的情节,纯出伪造,故漏洞百出。比如所谓岳霖以“提点刑狱”的身份来台州判案之事,即出于胡编。史料中明文记载着从那段时期曾任浙东提刑的全部官员名单,其中根本没有岳霖其人。
6.朱熹的历史评价
西风卷尽扩霜筠,碧玉壶天天色新。
风历半千开诞日,龙山重九逼佳辰。
先心坐使鬼神伏,一笑能回宇宙春。
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辛稼轩《酬朱晦翁》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宋史·辛弃疾传》
放翁自蜀东归,正值朱子讲学提倡之时,放翁习闻其绪言,与之相契。家居,有《寄朱元晦提举》诗、《谢朱元晦寄纸被》诗,又《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诗,所谓"有方为子换凡骨,来读晦翁新著书"也。及朱子卒,放翁祭之以文云:"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决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是可见二公道义之交矣。时伪学之禁方严,放翁不立标榜,不聚徒众,故不为世所忌。然其优游里居,啸咏湖山,流连景物,亦足见其安贫守分,不慕乎外,有昔人"衡门泌水"之风。是虽不以道学名,而未尝不得力于道学也。
——《瓯北诗话·卷六》
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朱子而始著。"
——黄榦
晦庵先生治经眀理,宗二程而宻于二程,如《易本义》《诗集传》《小学书》《通鉴纲目》之类,皆青于蓝而寒于水也。但寻常文字多不及二程,二程一句撒开,做得晦庵千句万句;晦庵千句万句揫敛来,只作得二程一句。虽世变愈降,亦闗天分不同,然晦庵先生,三百篇之后一人而已。
——李耆卿《文章精义》
杨文靖公四传而得朱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全祖望《宋元学案》
三代而上,圣人叠出,至孔子删述《六经》遗言绪论,而后斯道大行于世。三代而下,儒贤叠出,至文公朱熹注释群经,而后孔子之道既明。孔子大圣,朱子大贤,道德事功,不甚相远。
——戴铣《优崇儒先祠嗣疏》
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发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这应是我们政治哲学知识中的独有宝贵,是应该要保存的。
——孙中山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钱穆《朱子新学案》
朱熹综合周、张、二程的学说,加以扩充发展,更建立了博大宏伟的体系,达到了当时世界范围内的哲学理论的最高水平。
——张岱年《朱子学新论》
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
——蔡尚思《闽学研究丛书》总序
至于题主所言:“而其他地区的学者,则一边倒的指责朱熹思想的腐朽落后。”这是在下闻所未闻的。
1.朱熹主张禁欲主义吗?
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并非禁欲主义,而仅仅是节制欲望,程颐还明确说过:“佛之所谓世网者,圣人所谓秉彝也。尽去其秉彝,然后为道。佛之所谓至教也。而秉彝终不可得而去也。耳闻目见,饮食男女之欲,喜怒哀乐之变,皆其性之自然。今其言曰:必尽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二程粹言·卷一·论道篇》)”
朱熹关于理欲之辨的一些论述: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
天下之害,无不由未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未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
——《近思录·卷五》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不为物欲所昏,则浑然天理矣。
——《朱子语类·卷十三》
父母之于子,有无穷怜爱,欲其聪明,欲其成立。此谓之诚心邪?”曰:“父母爱其子,正也;爱之无穷,而必欲其如何,则邪矣。此天理人欲之间,正当审决。
——《朱子语类·卷十三》
2.朱熹反对妇女改嫁吗?
北宋理学家程颐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许多人据此认为程朱理学压制女性改嫁的权利,进而推导出宋代之后妇女地位急转直下的结论,这里存在多重误解。
程颐本人并不反对妇女再适,《河南程氏遗书》有段记录:“或曰:古语有之:‘出妻令其可嫁,绝友令其可交。’乃此意否?曰:是也。”程颐有一个侄女成了寡妇,程父帮她再嫁。程颐因此盛赞父亲“嫁遣孤女,必尽其力”。
朱熹也不反对女子再嫁,他在《答李敬子余国秀》说:“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
究程氏本意,“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并非对庶民的要求,而是强调士大夫的气节。“宋承五季之后,世风靡靡,夫妇一伦轻亵已甚,故伊川立此严峻之防,使士大夫有所矜式,非为愚夫愚妇言也。”
朱熹门人问:“取甥女归嫁一段,与前孤孀不可再嫁相反,何也?”曰:“大纲恁地,但人亦有不能尽者。”(《朱子语类》卷九十六)朱熹认为女子不必拘泥从一而终的观点相当开明与进步。
3.朱熹主张臣下要无条件服从君主吗?
秦穆公死时,用子车氏三兄弟殉葬,秦国人哀悼三良,为之赋《黄鸟》。
朱熹对此事的议论如下:
穆公于此,其罪不可逃矣!但或以为穆公遗命如此,而三子自杀以从之,则三子亦不得为无罪。今观临穴惴栗之言,则是康公从父之乱命,迫而纳之于圹,其罪有所归矣。又按《史记》,秦武公卒,初以人从死,死者六十六人。至穆公遂用百七十七人,而三良与焉。盖其初特出于戎翟之俗,而无明王贤伯以讨其罪,于是习以为常,则虽以穆公之贤而不免。
——《诗集传·秦风·黄鸟》
朱熹认为,秦穆公以三良殉葬,其罪已不可逃。但子车氏三良居然情愿受殉,因而也不得为无罪。秦康公听从其父之遗命将三良殉葬,所以同样罪有所归。
在朱熹看来,君主要杀害大臣,如果大臣的真的心甘情愿去死,那么不仅君主有罪,大臣也同样有罪;父亲悖逆天理的乱命,如果子女听从了,那么不仅父亲有罪,子女也同样有罪。
4.程朱理学是故弄玄虚、空谈性命的无用之学吗?
“格物致知”源自《礼记·大学》的「三纲八目」,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中的“八目”略写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宋代理学家重视《大学》,于是,“格物致知”成为理学家的重要概念。程颐讲“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以明理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已经包含了格自然之物的思想。朱熹更是明确地说要格自然之物,“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他还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朱子语类》卷十五)“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跷,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朱子语类》卷十八
朱熹一生著书209卷,编纂书籍210卷,注释38卷,校勘72卷,代表作有《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诗集传》、《楚辞集注》、《仪礼经传通解》、《易学启蒙》、《周易本义》、《四书或问》、《伊雒渊源录》等,在经学、佛学、诗文、史学、训诂考据、天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取得了超越所有前人的学术成就。不仅如此,朱熹还是格自然之物的实践者。他较为重视科学,并积极地研究科学。这实际上为后来从“格物致知”发展到“科学”开辟了道路。
5.朱熹迫害严蕊的流言属实吗?
束景南教授在《朱熹年谱长编》中以严密的考证对此事进行了证伪,其中最重要的结论有以下两点:第一,唐仲友确是一个贪赃狼藉的不法官吏,朱熹对他的参劾是合理合法的。第二,严蕊其人,并不像周密所记那般清纯无邪,她与唐仲友的关系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才子佳人。现对相关内容简述如下:
台州知州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同乡,又是其姻亲(其弟媳是王淮之妹),平时自恃朝中有人,贪赃渎职,无所不为。唐仲友还伙同其家族私自经营织染、刻书等产业,而且强行垄断当地的海产买卖,故富甲一方,横行乡里。唐仲友的不法行为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比如他公然窝藏伪造纸币的罪犯蒋辉,并唆使其继续伪造“官会”。这件案子成为后代学者研究古代假币史的重要案例,著名的宋代经济史专家汪圣铎先生曾有专文论及。至于唐仲友在私生活上的骄奢淫逸,放荡糜烂,就不必一一缕述了。所以朱熹弹劾唐仲友,其原因绝对不是理学宗师对风流才子怀有偏见,也不是学术思想有异而导致的“争闲气”,它只是朝廷钦差对不法地方官员的一次纠弹而已。否则的话,陆游与辛弃疾是当时的文坛巨子,为什么朱熹与陆、辛都很友好?陈亮的思想与朱熹南辕北辙,陈亮又是唐仲友的姻亲,为什么当唐仲友挑拨朱、陈关系时,陈亮却坚定地站在朱熹一边?
严蕊其人,本是台州的一个官妓。官妓本是封建社会中不幸的女性,是值得人们同情的。但是严蕊的情况颇为特殊,由于受到唐仲友的宠爱,她便恃宠骄纵,替人交通关节,收受贿赂,例如临海县贴司徐新想要免除其差役,便央求严蕊到唐仲友处打点,严蕊乘机向徐新索贿。严蕊早已从唐仲友的玩物转变成其贪赃枉法的帮手,即使她才貌双全,又何足道哉?朱熹所以会在弹劾唐仲友的奏本中涉及严蕊,完全是因为她参与了唐的不法行为,是唐仲友犯罪活动的重要证人,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宋词专家谢桃坊先生在《宋词辨》一书中说:“可见严蕊是一个贪婪奢侈、仗势受贿、挥霍公款、诈骗钱财的歌妓,其人入狱是罪有应得的,不值得人们同情。”此论证据确凿,值得严蕊的“粉丝”们深思。
至于所谓的朱熹迫害严蕊之事,其实只是朱熹在弹劾唐仲友时牵连到严蕊而已。况且唐仲友案由绍兴府负责勘治,严蕊则被收押在台州狱中,由通判赵某审问,且一审即供,朱熹并未直接干预狱事,又哪来的亲逼严蕊招供且严刑拷打之事?顺便说一句,朱熹弹劾唐仲友,体现了大公无私的儒家风范。因为唐仲友不但是地方要员,而且有宰相王淮作靠山,不是轻易能扳倒的。况且弹劾唐仲友肯定会得罪王淮,这对朱熹本人有百弊而无一利。一年后王淮唆使别人上疏反对道学,便是对朱熹的反攻倒算。《齐东野语》中所说的朱熹迫害严蕊的情节,纯出伪造,故漏洞百出。比如所谓岳霖以“提点刑狱”的身份来台州判案之事,即出于胡编。史料中明文记载着从那段时期曾任浙东提刑的全部官员名单,其中根本没有岳霖其人。
6.朱熹的历史评价
西风卷尽扩霜筠,碧玉壶天天色新。
风历半千开诞日,龙山重九逼佳辰。
先心坐使鬼神伏,一笑能回宇宙春。
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辛稼轩《酬朱晦翁》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宋史·辛弃疾传》
放翁自蜀东归,正值朱子讲学提倡之时,放翁习闻其绪言,与之相契。家居,有《寄朱元晦提举》诗、《谢朱元晦寄纸被》诗,又《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诗,所谓"有方为子换凡骨,来读晦翁新著书"也。及朱子卒,放翁祭之以文云:"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决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是可见二公道义之交矣。时伪学之禁方严,放翁不立标榜,不聚徒众,故不为世所忌。然其优游里居,啸咏湖山,流连景物,亦足见其安贫守分,不慕乎外,有昔人"衡门泌水"之风。是虽不以道学名,而未尝不得力于道学也。
——《瓯北诗话·卷六》
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朱子而始著。"
——黄榦
晦庵先生治经眀理,宗二程而宻于二程,如《易本义》《诗集传》《小学书》《通鉴纲目》之类,皆青于蓝而寒于水也。但寻常文字多不及二程,二程一句撒开,做得晦庵千句万句;晦庵千句万句揫敛来,只作得二程一句。虽世变愈降,亦闗天分不同,然晦庵先生,三百篇之后一人而已。
——李耆卿《文章精义》
杨文靖公四传而得朱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全祖望《宋元学案》
三代而上,圣人叠出,至孔子删述《六经》遗言绪论,而后斯道大行于世。三代而下,儒贤叠出,至文公朱熹注释群经,而后孔子之道既明。孔子大圣,朱子大贤,道德事功,不甚相远。
——戴铣《优崇儒先祠嗣疏》
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发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这应是我们政治哲学知识中的独有宝贵,是应该要保存的。
——孙中山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钱穆《朱子新学案》
朱熹综合周、张、二程的学说,加以扩充发展,更建立了博大宏伟的体系,达到了当时世界范围内的哲学理论的最高水平。
——张岱年《朱子学新论》
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
——蔡尚思《闽学研究丛书》总序
大陆原本一直是对朱熹持非常严厉的批评态度的,然而最近这十年来的国学热以及官方的推波助澜似乎一下子就扭转了形势,这里有个大背景是政府对儒家价值观的重新利用和推崇。楼主所说的这种情况证明了大陆学术政治化太严重,没有独立性,无论反朱还是拥朱完全看政府指挥棒行事,这样的学术成果通常是非常垃圾的。
现代的学术研究大多是跟着经费走的。在中国的人文类学科尤其如此。网上抱怨吐槽的教授学者很多。因为共党信奉的就是党管一切,什么都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人的脑子就是要洗。
今天品葱上面的一部分人的思维和现实是脱节的,知行合一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存在。比如刘仲敬本人是知行合一,做研究、发表自己观点、根据自己的研究结论和立场选择了移民,知行合一。而姨粉们则天天在网上嘴炮、骂架,现实生活中他们有实践半点刘仲敬的土豪精神吗?我没怎么看到。这些人虽然反共,但他们其实跟红卫兵差不多,跟司马南那种挺共是工作留美是生活的人一样,精神和行动是分裂的。这些人不管网上说了什么高大上的话,现实生活中还是老老实实的做费拉。
今天品葱上面的一部分人的思维和现实是脱节的,知行合一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存在。比如刘仲敬本人是知行合一,做研究、发表自己观点、根据自己的研究结论和立场选择了移民,知行合一。而姨粉们则天天在网上嘴炮、骂架,现实生活中他们有实践半点刘仲敬的土豪精神吗?我没怎么看到。这些人虽然反共,但他们其实跟红卫兵差不多,跟司马南那种挺共是工作留美是生活的人一样,精神和行动是分裂的。这些人不管网上说了什么高大上的话,现实生活中还是老老实实的做费拉。
连义和团也是另外一种爱国表现,何止有趣,简直是博大精深。
我已经放弃了,以前我在没有强加意识形态的环境下,读秦始皇的时候,以一打六,统一中国,觉得他好厉害,但是非常残忍,修长城,焚书坑儒。。暴君。绝对是一个负面人物。后来跟中国朋友交流之后,完全颠覆我的认知,修长城是为了保护民族世代不受外族侵略,其他都是为了将来民族团结,我当下还觉得有点意思,有新的角度看历史。过了不久,我一回神就觉得可怕,怎么会有人把残忍当成仁慈,站在施暴者的立场为他解释。太可怕了
我已经放弃了,以前我在没有强加意识形态的环境下,读秦始皇的时候,以一打六,统一中国,觉得他好厉害,但是非常残忍,修长城,焚书坑儒。。暴君。绝对是一个负面人物。后来跟中国朋友交流之后,完全颠覆我的认知,修长城是为了保护民族世代不受外族侵略,其他都是为了将来民族团结,我当下还觉得有点意思,有新的角度看历史。过了不久,我一回神就觉得可怕,怎么会有人把残忍当成仁慈,站在施暴者的立场为他解释。太可怕了
朱子比柏拉图腐朽吗?
不尽然啊 你没读过柏拉图?
共和国卫士可以随意和喜欢的女人交配,不能拒绝。
不尽然啊 你没读过柏拉图?
共和国卫士可以随意和喜欢的女人交配,不能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