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油们如何看待琼瑶和金庸?琼瑶和金庸在国外乏人问津的原因是什么?

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金庸和琼瑶这两位作家一男一女在华人世界(汉字文化圈)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早期的韩剧都受到琼瑶和金庸的影响,但是金庸琼瑶一旦要是出了华人世界和汉字文化圈的话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影响力了。
葱油们如何看待金庸琼瑶?
为什么金庸琼瑶在国外乏人问津?
瓊瑤的話,台灣最後一波電視改編潮大約在90s,該10年中最後一個作品是還珠格格,該作品當時算走紅兩岸,但這部片主要捧紅的是主角趙薇,是罕見的積極正向個性的角色。這表示其實華語圈觀眾,當時主要消費者-台灣已經對瓊瑤歷來的苦情戲(歇斯底里、自肥)感到厭倦,而且也沒太深刻的思想

其實滿多當代讀者也不甚認同瓊瑤的(小三)愛情觀,其高調示人又雙標還是廣為人詬病,觀眾追劇大約是跟風罷了。在90s,瓊瑤的書在台灣也差不多被新興的網路文學取代;同時,日劇與美劇也約在同時攻入台灣,台灣有更優質的選擇

在下一個10年,華語圈主要消費者變成騰飛的中國大陸,瓊瑤立即轉戰大陸,因此對台灣的影響就完全消退(偏偏台灣標簽這是一大賣點)。而瓊瑤能成功的關鍵,在於皇冠出版社大力推銷,甚至成立影視公司大量製作電視影集、電影,對應上70s~80s國民黨大力推行國語影視的浪潮。台灣的第四台業者開始自製節目後,迅速攻占老三台(台視、中視、華視)留下的生態位,也就是說更多本土元素的戲劇會更受歡迎。

結論,不夠深刻的內涵,歇斯底里的愛情觀,欠缺本土元素(不論台灣還是中國),在離開台灣的資源後,就是普通的言情小說,在二手書店行情也很普通

**

金庸的成就是武俠小說其商業改編,而武俠小說的起源是民初的天下第一武道會(之類的)。
武俠小說本是當時報社報導武道會而衍生的文體,後在港台蓬勃發展,香港當時有蓬勃的影視工業做靠山。
在台灣則是仙俠(尋仙)小說衰退後,第二波武俠浪潮來臨,自認文筆不錯的作者,往往是為賺高額的稿費而投入業界,因此佳作屢出。

金庸的特長是能化用歷史背景,加上巧妙融合鄉野逸事,如書劍恩仇錄的主線就是乾隆帝的滿漢身分之迷,所以顯得趣味。但人物設定來說,其實沒有太大突破,基本上是第一波武俠的基礎(少林武當、五絕、六大派、三善四惡等全都是沿用前人),而歷史細節上其實也不如梁羽生考究,論追求新式劇情突破不如古龍(但古龍是爛尾王)。論武俠小說,梁羽生的文筆與戲節較佳,但劇情較單調;古龍能不斷推陳出新,但作品完成度很低。金庸勝在均衡,反覆編輯下作品完整度高,而且敢於授權他人二創,因此商業改編多,在華語圈中劇有高度商業價值。
ps.古龍作品代筆、爛尾甚多,版權管理極差,在其故去後爆發繼承糾紛,因此一度不易取得授權。古龍角色的帥氣度與真實感是優於金庸。

但畢竟根柢是商業小說,同樣沒有深刻思想在其中,即便有濃濃的大中華思想,本質還是為娛樂服務。在二手書市場中仍然有不錯的價格。

**

華人流行娛樂發展得很晚,除了民國時代的上海灘,而在一連串折騰後,兩岸三地再來能拿出手的其實只有李小龍(綜合格鬥概念先驅)、成龍(類似基頓式的動作喜劇),其他類型作品都屬於滯後狀態,各國都有更精緻的作品,不需要去看華語圈邯鄲學步
lenfer Civic nationalism
從沒喜歡過瓊瑤,但是小時候確實喜歡金庸。

我得說從射鵰英雄傳到鹿鼎記,算是有拆解漢本位思想的過程。不過畢竟有時代限制,整體還是有大中華遺毒,幸好那時不是只有讀金庸,並未因此受拖累。只是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還是有很多當時沒注意到,現在棄如敝屣的觀念。

做為爽文,金庸還是很好看的。不過確實不是什麼必讀經典,就是比較精緻的通俗文學,對於這個時代的人更是已經沒有讀的必要。如果想體會一下,印象中笑傲江湖比較少奇怪的民族觀念,甚至有些對現實政治的含沙射影。至於說要翻譯讓世界了解華文文學,還是算了吧。在他的時代也已經不是多特出,現在更不用說了。

在此推薦一篇文章,作者是臺灣 PTT 金庸板前板主,研究金庸小說非常徹底,但是該批評的點批起來也是不假辭色。
https://www.ptt.cc/bbs/CFantasy/M.1477885710.A.409.html
翻译不出来,你对比一下三体就应该知道,琼瑶我先不谈因为确实没看过,也不喜欢这种类型的东西....三体和金庸的小说,虽然类型天差地别,但是单单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讲,三体作为一部硬科幻小说是差了很多的,但是三体在日本和欧美的成绩依然有目共睹。
翻译真的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也是在英语比较好了以后才意识到这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哈利波特里的一个笑话,大概第三部还是第四部里,他们上天文课的时候这么一个桥段,一个女学生问教授自己的星象图有一个不认识的行星,教授告诉她那是天王星,罗恩问她天王星能给我看一下吗,然后罗恩被罚抄书50遍,我当时怎么都看不懂这一段,多年以后我在国外突然看到天王星的英文’Uranus',一下就想起来那一段原来用的是一个谐音的梗,Uranus听上去跟your anus ’你的菊花‘是谐音的,其实就是罗恩开黄腔了,但是这一段你是不可能翻译出来的,同理金庸的东西你如果想翻译成英文,我觉得一本天龙八部里你能翻出来50%都很了不起了,而且很多地方你即便翻译出来也做不到信达雅,只能说语言的差异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人名招式名怎麼翻譯得信達雅,跟母語使用者想像得不大一樣的

外語名詞在他本地都有豐富的脈絡,比方說 Lancelot,給美國人的聯想是長槍比武(lance),劇情不用多說,腦內形象就出現了,類似黃「藥師」一聽就給人白衣翩翩、芍藥花潔淨的聯想。
翻譯成「藍斯洛特」一點都沒那個感覺,但不妨礙亞洲人喜歡亞瑟王故事,只要看一百次蘭斯洛特與桂尼維的敘事,騎士形象還是會跟名字聯繫起來

(語言學考據 Lancelot 的起源跟長槍沒什麼關係,不過反覆文本沖刷後騎士印象已經洗不掉了)

所以翻譯成功重點在金庸小說人物的塑造,和劇情轉折,有多少比例極度依賴這些默會的中文意象。拔掉優美詞彙,角色行動的動機描述是否充分?感情鋪排是否完整巧妙?
擔心降龍十八掌沒法精確傳達給洋人完全是多慮的,根本上就不要期待這事,哈利波特的魔法咒語對我們就是一串雜音而已,外語讀者100%接收是天方夜譚,但只理解原版天方夜譚毛皮的華人卻已經對其熟悉到可以拿來做譬喻

小說翻譯後,詞藻的魅力被稀釋是常態,是語言的極限。故以修辭為賣點的作品,精華被沖淡的比例就偏高了,亮點為情節設計、人性角色塑造的作品則相反
前者像是韻詩,後者如科幻、推理小說
偏偏華人經常誤解詞藻等於文學造詣,自然會以為翻譯施展不開
KingSager 自由不死,暴政必亡
通俗作家,看个爽还行,文学价值真的不咋地
金庸模仿大仲马痕迹很明显,很多时候连剧情都是类似的,但是注意一下大仲马跟金庸之间隔了有快一个半世纪,何况大仲马在法国也只被看作是通俗作家。
一个类比是张爱玲同样有模仿毛姆的写法,但是一来模仿痕迹并不重,且张爱玲独特的女性视角写作是毛姆没有的,二来张爱玲跟毛姆算是同时代,三来毛姆还影响了包括马尔克斯在内的更多人。

当然咯,相比10年以后遍地垃圾的中文网络文学,那金庸好歹还是一个能好好说故事的人...
Kanade #原品蔥用戶 #杜美心 #還願 #雥廑軿謏黌潿獼
金庸越老越嘔心,太重個人名利,就像岳不群那樣。他做人處世很有一套,裝自己偽裝得很高大上,又不斷刪改自己的作品,催使金學的誕生。但其實本身沒有多少料子,史學被歷史系的教授及學生噴了一臉,文學更不是梁羽生的對手,就是靠「做人」來搏得美名。

我常常故意對人說,看武俠小說,想學文字功夫就看梁羽生,想學劇情節奏就看古龍。想再深入時就看張夢還。一直數十多廿位武俠小說家,就是偏不說金庸,當作不存在。
白头山伟人金正恩 卓越した領導者、 最高司令官、 革命武力の最高指導者、 不世出の先軍統帥者、 党・軍・人民の最高指導者
因为外国没有侠客的传统,或者说, Errrrrrrrrr, 信仰
支那人天天做着支那
先是幻想自己的地方官是清官,是青天大老爷,是包拯
于是产生了三千年的跪族传统
被现实的铁锤教训后,又开始幻想皇上是好的,是明君,都是被地方官蒙蔽才没有好的政策
于是产生了告御状 产生了越级上访
再一次被现实的铁锤教训后
开始做起了侠客梦
劫富济贫 上杀昏君下屠佞臣的侠客小说或者说亚文化就流传起来了

这种亚文化你让外国人怎么理解?
台湾人有可能还能理解一下,韩国人 日本人都理解不了
别说金庸琼瑶了,鲁迅在国外都乏人问津。别说鲁迅了,四大名著在国外一般书店里根本找不到。国外大部分书店唯一能找得到的一本中国书就是《孙子兵法》,讲怎么骗人的。
反組引力球 若问题只是硬性的,物理的,那只要敢于豁上命去莽,终归还是能解决的;然而桂枝的所有顽疾都是软性的,精神的,中毒太久以至于浸烂了骨头
主要是本土化不足的问题罢,外来文化想要传播必先本土化,第一步也即是翻译,另外先进输出落后是先天优势,反之落后输出先进是先天劣势,这里且不谈作品本身好不好翻译,又有多少人感兴趣这些问题

但比如日本就受影响比较大,地理相邻,历史渊源,文化相近,我记得老虚蘑菇这些日本作家脚本家,他们那代年轻时很多都看金庸武侠的,产生的影响也就随之体现在他们的作品里,更不用说被日本发扬光大的三国文化
因为这两个放在世界文坛就是垃圾级作家,只有华人才喜欢捡垃圾。
vitamin 黑名单
武侠言情说白了就是分别面向男女的意淫爽文,在民众平均教育程度低下信息匮乏缺乏认知的时代能火,社会过了这个阶段,就自然淘汰掉了
大清辣子鸡 贵葱生存法则:吹美国共和党支持的,骂共和党反对的就完了。
目标市场就是中国,外国读者属于额外市场部分。金庸小说的中国元素没有进行国际化包装,外国人很难get到他的点。
文学价值那都是另外一回事,文学价值高不高跟火不火没有太大关系。有时候文学著作反而没有通俗小说容易推广,中外都这样,毕竟通俗小说相对更接地气。
这两位在文学上并没有什么独创性。
金庸深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学习了不少西方的技巧和叙事套路。如果抛开一些中国文学的趣味,他的小说并没有什么独创性。在很多关于根本问题的讨论上,可能跟司各特差不多。但司各特对于现在来说都已经非常古老了。
琼瑶还不如金庸。
自以为中国文学高明,是一种可笑的幻觉。可以用不知廉耻来形容。
hulanmx 不爱争论
其实你们想不到,最能接受中华文化的外国,不是韩国不是日本,是越南。。

真的好多,琼瑶金庸都算知名了,连大宅门都有全越南语配音的版本
a45298 熱愛自由的人們,就該互相照顧。
現在00後年輕人好像也不看金庸跟古龍了,看手遊越來越少改編就可得知一二。
第三新索多玛 一个大汉在吃屎,先吃了一坨叫毛泽东,没饱,又吃了一坨叫邓小平,没饱,江泽民胡锦涛都吃下去了还是没饱,最后吃了习近平,终于满到嗓子眼,吐出来了。他说:“这坨屎好臭啊”。
因为你国导演不行。
同样是洋人看不懂的语言,看不懂的文化,怎么武士文化就成功输出了甚至搞到星球大战系列都要从日本取材?还不是多亏了黑泽明水准太高。
NZRdlClr5 來的架我都買啊|喜歡用繁體字的大陸人,因為我覺得繁體字看著爽|反共反統反納粹反加速 挺港挺台挺圖博挺東突 自由平權支持者N'Z曼參上 夜露死苦
看不懂+1
金庸太多古裝,太多時代梗,對一個對中國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李小龍功夫和唐人街炒飯的外國人而言難度太高
瓊瑤就是言情小說,言情小說就看一個文筆和心動感,一旦翻譯成外語就會大打折扣
很多用詞,一旦翻譯成另一種語言,雖然意思貼近但感覺就有偏差了。言情這種題材特別需要『感覺』『氣氛』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兩者結合起來一起解釋
各位在場的中國人,看了中文版的傲慢與偏見有覺得特別好看了嗎?
就是這個意思。傲慢與偏見裡有關繼承法之類的背景知識是很多中國讀者看書時都不知道的,也就無法理解很多內容。如果運氣不好遇到糟糕的翻譯,連言情的部分都會顯得幼稚,就很難理解它為什麼會成為名著
但我老師逼著我們讀,所以我還是讀了
金庸的翻譯難度太高。

不說別的,光看降龍十八掌就很難翻出信雅達

降龍十八掌:
亢龍有悔、飛龍在天、見龍在田、鴻漸於陸、潛龍勿用、利涉大川、尺蠖之屈、或躍在淵、雙龍取水、神龍擺尾、突如其來、時乘六龍、密雲不雨、損則有孚、龍戰於野、履霜冰至、羝羊觸藩、震驚百里

怎麼翻譯呀?
爆米花作家,在苦逼的世界给人带来些许快感。国外不也有漫威之类的作品吗! 你总不能要求普罗大众没事就去啃康德黑格尔吧!
商业价值不足吧,就算是在香港,派生价值也仅限于电影电视。从指环王,龙与地下城,X-men 这些品牌里抢饭吃并不容易。
中国的书刊音乐除了《孙子兵法》没有几本影响世界的吧?
被吹爆的《梁祝》也是仅限于东亚。
爱突沼气池的平平 平平爱突沼气池,沼......气池,沼气......池......
金庸的作品越到后期立意越高,越讽刺现实,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鹿鼎记
因為這類爽文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啊,大家不怎麼需要外國商品,當然,如果能改編成電影遊戲的話推廣起來容易得多。
金庸借鉴了大量来自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想,这是比之前的传统武侠小说,比如水浒和七侠五义等最为受大众欢迎的地方。
瓊瑤就是虐戀情深腦裡只有戀愛的言情小說...看久是會膩的。
sinner0000 黑名单 已移民勿cue
琼瑶不说了,貌似就是我爱你你爱我,三观差点意思。
金庸小说写的还是可以的。
从他小说的发展也能看出他思想在慢慢转变。
从一开始的家国天下,明君贤相,到后期的“惹不起躲得起”,雅称道家思想,其实就是掩耳盗铃,闭上眼睛世界就不存在。
金庸小说只有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政治背景下,才会产生,笑傲江湖可以映射政治到那种程度已经算是可以了。所以外国人肯定读不进去的,因为不能产生共鸣。
金庸小说在华语圈外无影响
不光是语言隔阂造成的
金庸小说成功的最大原因,是非常对中国人胃口
而中国人的胃口,在今天看来,是近代甚至中古的
除了一部短篇《白马啸西风》是女性主角
其它都是男主。而且绝大部分男主都是一龙多凤模式的恋爱经历
女性基本都是恋爱脑+工具人
就是《白马啸西风》的李文秀也是恋爱脑
这和中国的女性地位严重正相关

金庸小说的一个文化源头是剑侠小说,只不过把“仙术”改头换面成“武功”
你对比金庸小说
会发现仅仅从武功的想象力来说,金庸并不比还珠楼主高明多少
但是金庸大量借鉴西方文学的描写方式,更特别的是注重人物性格刻画,这比传统文学要高明得多了,但是和西方小说比起来又仅仅是粗糙的模仿。(金庸小说除了主人公,其他人物都是二维纸片人)

从组织结构上来说,金庸小说有很多精妙的构思,比如《射雕英雄传》里光是《九阴真经》的流传,就有很多环环相扣的故事。但问题是金庸小说精妙是精妙,却有很多很大的漏洞。而且金庸小说的线性叙事,比起现代西方文学的网状叙事又落后一个时代了。在《天龙八部》里金庸尝试了网状叙事,可是并不成功(几条主线的互动很少)。

中国人的整体审美(美术、音乐、文学)其实和西方主流是严重脱节的。金庸小说模仿西方小说,又有很多传统文化因素,特别是传统中国的观念,在中国人中很有市场不是没有原因的。

对比武侠黄金年代的同类小说,金庸的作品比其他人的高一大截。他可以说是剑侠小说的集大成人物。但是这种模式无以为继,这就是为什么金庸之后武侠小说快速衰落。
琼瑶作品实在太单薄。金庸还是很不错的,中式大仲马。
十字军征支大佐 福音派传道人 境外反共势力 亨学家
穷摇的书没看过,改编的电视剧看过几部,感觉女生都比较歇斯底里,不太正常。估计和穷老师的个人性格有关。

金庸笔下的武林人物无疑代表了支国人的侠客梦,支性十足,不看也罢。
司马脱 闲得,,
对文化沙漠再小的草也是绿洲。

琼瑶今天看很假很好笑,但对80年代刚接触外界的普通人来说,终于从“假革命”中喘口气,每个人从琼瑶中发现自己失去的那部分人生,中共很多年不许青年人谈恋爱,我爸上大学那阵是不许谈恋爱的,甚至约束到内心世界。本来是人最美好的部分却被中国共产党描述为色情,不道德,可见国家伦理堕落到什么程度。
金庸笔下武林门派都有一股香港黑帮的味道。
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
金庸唯一值得看的是笑傲江湖和鹿鼎记
一个讽刺ccp文革路线斗争,一个把中华民族的底裤给扒了,但是这种小说脱离文化圈
对西方人来说毫无吸引力。
金庸不红可能是早有超英漫画电视电影抢占市场,没必要再翻译一个外国的,况且各种历史人物穿插其中,不一定能看得出来(黑木崖在西柏坡这事不说我也看不出来)。
琼瑶这种女一被女二虐得死去活来,终日以泪洗面的受虐体质(很多时候女二还是正妻),很东雅特色啊。
主要还是文化认同程度低吧。
琼瑶那种”天大地大爷娘大,不如我爱情大”的要生要死的爱情观,在西方社会是不会被主流认可的。西方主流的人生观和爱情观,都比较自我,强调的是自我的感受,只要我认为爱情消失了,我就可以分手另找,你千万别对我要死要活的。更别说那种怀了小孩后分开了,含辛茹苦守身如玉把小孩带大,一朝渣男回归,又满含热泪接受的苦情剧情,西方是嗤之以鼻的。也许琼瑶因为自己现实中就是个多年小三最终上位的案例,所以作品全是那种贱气啷当的味道。
金庸的小说需要对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认知,需要很强的代入感,才能真正体会小说的好。但那种侠额情怀,西方社会也是很难理解的。从好莱坞角度拍的所谓中国武侠剧大多仆街,可以看出,对于侠的认知,他们与我们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所以,金庸的作品他们也无法理解。
这是很正常的事,好比俄国文学作品,我也一向厌恶看的,因为我觉得无法理解,更无法认同。
北京狐狸 几张草草浮世绘,一个画画发烧友
这个和艺术语言有关,东方武侠类和西方骑士小说算是类型上对应的,但艺术语言上差异还是比较大。比如科幻小说东西方艺术语言就差不多,换个人名地名就基本通用了。
赵来新 新注册用户
瓊瑤唔太知道,因為我從不睇佢嘅作品,感覺小女生鍾意佢。 金庸嘅小說比較適合大陸嘅口味,所以街知巷聞。 我個人覺得冇古龙先生寫得精彩。 至於國外點解無人問津可能係因為國內外嘅價值觀不同吧,鍾意嘅嘢都唔一樣。
金庸小說才是教壞小孩子,意淫毒流,幻想意淫小說,還美名成年人的童話。這就不得不說中國文化的政治性了,毫不嚴謹。
因为看不懂吧?类似金庸小说或者《红楼梦》这样子的文学作品没有办法翻译成外国语言?拿金庸举例,你说“金轮法王”,“黄药师”,“一灯大师”这种头衔你怎么翻译得信达雅呢?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90后,喜欢派克笔

状态

  • 最新活动: 2022-08-09
  • 浏览: 1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