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放到现在,算不算小粉红口中的恨国党?

鲁迅经常批判中国,批判中国人,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而且还去当时中国的仇敌日本留学,回来之后还在英法租界区里居住写作。
他要是放在当代,应该会被小粉红喷死吧?妥妥的恨国党+公知+慕羊犬?

另外,当代中国应该再也不会有鲁迅这样的作家了吧?
支国韭菜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以结果论英雄,而不看任何过程和客观原因。
他们认为鲁迅是一个成功的文人,所以就是爱国文豪。

但是从我们智商正常的人客观看鲁迅的行为,典型的反贼,骂政府,逆向民族主义。

但是粉红不管,他们只知道共党不恨鲁迅,所以就给鲁迅当年的反贼行为洗地,顺便给现代反贼扣帽子。
典型言论就有
鲁迅说“中国垃圾,我们要让他变好”,现在的反贼说的是“中国垃圾,趁早灭亡”
十字军征支大佐 福音派传道人 境外反共势力 亨学家
1957年罗稷南在一次座谈会上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深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
第三新索多玛 每个骂过‘你妈逼“的人都构成强奸罪。不然为什么某些人对屠支派意见那么大?
其实不好说,因为中国人的特点是谁对他好他骂谁最凶。天下支黑千千万,唯有姨粉最遭恨。为什么?因为别的支黑只是抓住黑点直球羞辱,姨粉能给你把这一切解释成大一统政治带来的费拉化(也就是说不完全是中国人的责任)。结果是姨粉挨骂最多,别的支黑说了什么中国人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可话说回来了,姨粉挨的骂再多,跟柴静方方们一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说别当公知,一腔热血喂狗有什么意思呢。

或者比如说,你在香港搞五大诉求,中国人说你搞港独;但是如果你真的搞了港独,中国人反而无法适从,他们最多也还是只能攻击你搞港独,甚至干脆视而不见了。

而鲁迅偏偏就是支黑而非公知。你看《祝福》和《阿Q正传》,那是在针砭政府呼唤民主吗?鲁迅说中国史书是帝王将相家谱,袁腾飞讲两宋风云,你觉得他俩是一路人吗?

但与此同时,鲁迅又不是一般的支黑,他的身体柔韧性可能比你想的强的多——注意我不是说鲁迅向谁下跪,我想表达的是一种适应性一类的东西。

鲁迅不是到了晚年变得支黑,而是越老越不支黑。他可以一边写下“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一边心安理得的躲在租界之中,享受着“友邦”的“黑暗”。他的学生全都投了延安,但他本人是绝不会去的。

刘和珍搞事的原因不是为了人权,也不是为了什么法治化或者民主选举。而是为了狗屁的“国家主权”,而挑头的不是别人正是李大钊。要照我们这种正统支黑的想法,你这种狗屁国家主权越强民权越糟,争个屁啊争?但是鲁迅的态度大家都知道了。

我承认我不是很看得懂这个人。如果我们从善意的方向来揣度他,那他可能就是个终变恶龙的小市民。但如果从恶意的角度来看,一个通晓中国人黑暗面的人,对于现实又能够想方设法的放下底线去适应,这……这保不齐是整人巨咖……
中华合众国 大一统就是皇帝登基的便车
放在今天会被骂公知是肯定的,而且还会以“颠覆国家罪”而遭到中共逮捕。

鲁迅放在今天也是一部分反贼的攻击对象,因为一部分人的眼中,鲁迅就是个“辱华分子”,和一些满嘴“支那”的人没有什么分别,但那些人只关注鲁迅的“辱华”言论,却忽略了鲁迅笔下的文学作品带我们每个人的思考。

鲁迅先生早已看出中国人的“韭菜特征”,你说这韭菜到底算不算人?如果韭菜不算人,那就就是辱华。

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任何人愿意做当代鲁迅了,就像艺人不会跟钱过不去一样,也没有人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就像很多反贼说的那样,我们不姓赵,也不想做韭菜,我们只是皇帝新衣身边看热闹的小孩罢了。
最后的吐火罗人 油和酒不可糟蹋。
鲁迅恨的是国民党的国、旧中国,未必是共产党的国、新中国。
我記得他寫過給蘇聯助威的戰狼文。
其实鲁迅这类人作用上是共产党的开路先锋,他的杂文像匕首,不停给共产党递刀子。
如果不死,他大概会闭嘴,或者被社會死。
大概率他會閉嘴,不會再頂風作案。

魯迅痛苦什麼啊?拿著高稿費,高名望,年轻妻子,临死前还在上海租界物色高级的洋房,別墅已經不錯了還要搬家。骆驼祥子还没那么痛苦呢。文人的苦闷,是自己的问题,不是任何人能解决的。
毛泽东其实和鲁迅类似,不知道咋回事,就是覺得苦悶,就是覺得不爽,找人來斗斗。

就说他的童年玩伴闰土吧。闰土出身不好,没条件提升自己,长大后被鲁迅家辞退,没文化,不合迅哥儿的品味。这怪谁呢?上来就批判黑暗旧社会?鲁迅家不就是黑暗旧社会?
周家耽误老实巴交的朱安有没有?偷看弟媳妇洗澡有没有?孔乙己怎么了?我看孔乙己必很多新时代文青有风度。

鲁和毛,两个卢梭式的问题小男人,塑造了反社会的中国人。無名的業火,貪嗔痴。
鲁迅更像文痞,而不是反贼。
据说,秋瑾那样的反贼,鲁迅敬而远之,不与之为伍,怕被连累。秋瑾拔剑怒斥鲁迅,后者留下心理阴影。

“有谁从富贵人家而坠入小康的么,我以为在这途中, 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突然想起这句话,现在觉得这句话有点凡尔赛了。
大清辣子鸡 贵葱生存法则:吹美国共和党支持的,骂共和党反对的就完了。
杜甫活到现在都能算恨国党,别说鲁迅这样直接抨击的了。
killreddragon 将红龙斩落地狱,在帝国的灰烬上重建邦国
鲁迅晚年基本也搞明白支那人无药可救,共产党和国民党一样不是个东西的。要是他活下去,估计也是越来越往支黑的方向走的。
自然,也就颇不受爱支病费拉右派的待见了。
肯定是

《华盖集——青年必读书》:“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碰壁之后(1925):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
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
                                     
《两地书之廿九》: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

外国也有:一中国所有的,外国也都有。外国人说中国多臭虫,但西洋也有臭虫……假使世界上只有一家有臭虫,而遭别人指摘的时候,实在也不太舒服的……最好还是希望别家也有臭虫,而竟发现了就更好。
  

病后杂谈之余(1934):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痛,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
如果鲁迅活到毛畜时代,我红卫兵会整得鲁迅全家死光光。
范松忠 黑名单 吾爱人类公敌!宁做伊朗犬,不做中国人!中国、中共、中文,都别想奴役我!习来曼尼和王培尔,来找我啊!有种加我实名制微信抖音啊!我死后,能求得一面美国国旗披上烧掉,或把我烧掉撒入大海,死无葬身之地,也不进中共方舱。誓死反送中,绝不落叶归中!
是啊,不过中共不让咬鲁迅,给定个污蔑“准烈士”罪,粉红不敢动。
自由必勝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日本留學期間就聽幾個小粉紅討論:還好他死得早,否則活到中日戰爭爆發就妥妥的一個漢奸。
Levi99 唯有作為審美現象,生存與世界才永遠具備正當性。
https://i.redd.it/6zdgg0dms2h51.jp
讓我想到之前知乎這個經典回答

老胡如果生在民國那也是魯迅那個級別的呀
Kwantung 反极端。主流左则我右,主流右则我左。
如果说杨笠是无差别攻击中国男性,那鲁迅不就是无差别攻击中国人,恨国、逆向民族主义帽子肯定少不了
NZRdlClr5 嗆聲完了改回來了
魯迅罵的是前朝,所以都是對新中國的期待,樓主閱讀理解沒做過這個嗎?
魯迅運氣真是好,死得早。要是多活一點,活到5X年,肯定是被大鳴大放釣出來以後天真地發了一堆牢騷再被打倒的類型
還是這句話,要不是胡適去台灣了,成了被批判的對象,排排坐也輪不到你魯迅吃果果的
就因爲死得好,才只駡過前朝沒得罪當朝,而且將來也不會再辱華了,所以當朝才會安心把他拉上神壇
至今,小粉紅心目中中國最了不起的文豪恐怕就是魯迅了,李白都有人黑老酒鬼呢
Joshua 自由之地即祖国
鲁迅十分精明的,很懂得拿捏国民政府在言论管控上的度,高薪和稿费照拿不误。为了躲开他讨厌的奴性中国人也同时给自己留下后路,选择生活在上海的日本租界。

换今天,共产党政府比国民政府更加剥夺人民的言论自由,习时代更是连香港都不能呆了,鲁迅除了出国还能去哪里?而出国的前提是他得在公知还有市场的江胡时期赚够钱,否则就得想办法拿政庇了。

留在国内无外乎要“乐享”中共迫害异见人士的经济上封锁,名声上搞臭,肉体上消灭的套餐。
肯定算,同理共产党放在大清就是颠覆国家政权。
你是中国人 你是中国人,你爱中国
不算
是算汉奸




支付宝是马云同志推出的一个支付软件,非常的不好用,而且快倒闭了。
忠华舔元犭 支性难移
看他站哪队,看他利用价值。

正:鲁迅先生是我们的民族魂,敢于反抗资本家,深度揭示了被资本主义和西方文化腐蚀的中国人。

反:我们谴责唾弃像鲁迅这种卖国贼,汉奸,生为一个中国人不好好爱国,反而被西方资本主义蛊惑,抹黑中国。

贵国粉红只会跟着五毛汪,而五毛则跟着上面(权力)的意思走。
所以贵国的舆论总是这样,能利用的顺民利用,不能利用或反对中共的则被栽赃陷害。
哪怕鲁迅有九条命,也活不到今时今日
不足20还是不足202020020202020200202020
广东农民 都來吃包子
鲁迅的作品风格,在他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之后有一个变化。

当时的左盟,除了潘汉年,李雪峰,还有被他称为“四条汉子”的阳翰笙,夏衍,田汉,周扬,基本都是共谍。
他是否能够在今天的环境下生存,要看他的骨头了。

做软骨就活,做硬骨就死。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