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么看待这篇对中国人的“支性”或者目前疫情政策下逐渐进入的集体分裂癫狂状态的心理分析?

类似的分析不少,因为外界的敌意,个体没有成长机会而终身处于婴儿状态,内在幼稚对外则充满被迫害幻想,要么沉浸于集体母亲一样的集体人格中,大家觉得1有道理么,有没有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的中国人心态
为存在而战:对西安疫情中舆论对立的精神分析式解读
戴君 戴君 2022-01-05 18:33:20

1.一个速写式解读:从口欲受挫者的暴怒说起

看到西安疫情中的求助者、批评者都被讽刺为巨婴,我觉得这是一个集体主义群体建制中的个体独特反应。有必要从精神分析角度来分析一下。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集体主义群体建制让大众退行或者停留在婴儿状态,并担当大众的“精神乳房”,正如婴儿不允许别人剥夺他们的乳房一样,集体建制中的人也不允许别人攻击他们的建制。谁一旦攻击这个建制化的精神乳房,就会造成他们口欲受挫的暴怒,开始把攻击性指向批评者,因为他们觉得这些批评者会“摧毁”他们的“精神乳房”。

可是,如此强大的建制可能被几句批评摧毁吗?实际上,真正被摧毁和被伤害的是那些没得到救治的老人、没被救治的孕妇,还有那些没有储备物资的挨饿者。事实如此清晰,为什么还有一些人把求助者讽刺为巨婴,这背后有什么心理过程?下面,我用精神分析理论对这一现象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2.封闭管理的心理效果是客体关系的断裂

无论如何,疫情作为一种死亡威胁都是确定的,这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会激发无意识恐惧的威胁。在这个威胁之下,如果不采取一刀切管控,人们还不会有这么大的恐慌。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一刀切”式封城突然切断了所有人的客体关系链接,让所有人出于客体关系断裂状态,无法获得稳定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养料。这种物质与精神养料的断裂加剧了大众的生存危机。

可以说,客体关系结构的突然撤销,一切以前可以维护自体生存的链接(超市、快递)都突然被切断,这就造成了一种心理事实:让所有人处于完全无助的无意识恐惧心理水平。

这时候,心怀恐惧的大众有哪些可以依赖的客体呢?除了社会力量,只剩下政府,要么听话依赖政府,要么不听话想办法自己获取生存资源。这两种人的生存状况就造成了两种立场。于是,就必然造成两种对立的声音:

一种言论认为封闭管理过于粗暴,让孕妇没法就医,让不做饭的挨饿,让弱势群体被粗暴对待。可以想象,这种批评者必定是受到了真实的生存威胁,所以才会采取本能的防御机制,或者突破禁忌翻墙买东西,或者写批评文字向外界求助。

另一种言论则认为对抗疫情就应该如此管理,他们觉得求助的、没饭吃的应该忍一忍,还说那些批评者太矫情、不顾大局。更有甚者,开始咒骂求助者为巨婴,并搬出别国死亡人数来证明中国抗议就应该如此。从心理层面看,他们其实也在维护自身的生存,不过他们维护的是那个客体建构——或者说那个建制化的“精神乳房”。

我们可以概括地说,突然的疫情侵袭和封闭管理让人们感到了客体关系断裂,而这些人都有集体主义建制文化下的全能自恋心理,安稳的人觉得自己全能自恋的客体受到了威胁,受到威胁的人则明确受到了自体生存危机。他们都被一刀切式封闭切断了客体关系。



3.客体关系就是人的存在位置,也是人的存在本身

这个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心理流动呢?精神分析认为,处于口欲期(1-2岁)的孩子会把自身看作是与母亲一体的存在,不能区分自身与作为客体的母亲。这个心理状态的小孩会有一种全能自恋的感觉,因为他一哭就有奶吃,一闹就有人来管理。这时候的小孩,在心理上会处于一个“偏执-分裂”状态,偏执就是对偏执地感受到外部侵害带来的焦虑,分裂就是把外部客体分为好坏两种对立的客体。

具体到这次言论撕裂情境,那些求助者就是处于丧失群建制乳房的焦虑婴儿,那些养尊处优者就是维护他们的乳房不被攻击的暴怒婴儿,他们都是被迫退行为婴儿心理水平的成年人。疫情带来的死亡威胁激发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欲望,让他们把外部客体极端地分为黑与白、好与坏两种对立的客体类型。

这样一来,封城后受到真实威胁的人就会开始攻击客体建制,用来维护自身的存在。另一方面,那些条件优越的没有受到威胁的人则会感受到他们的客体受到了威胁,于是开始攻击那些批评者。

最后我们还会发现,那些批评者通常是不依赖体制生存的人,他们的生存没有保障,他们的吃住都非常临时,一旦遭到封闭管理就等于等死。他们批评建制不过是为了维护自体,让自己不受死亡威胁。

我曾在朋友圈发一段女子被拉走的视频,而朋友圈西安本地精英们无动于衷且一片祥和,都在晒艺术图片。我再次清醒过来:客体关系就是人的存在位置,也是人的存在本身。他们的住所位置、人际位置、权力位置,让他们不可能被那样对待,自然就没有那样的同理心。

和他们相比,那些攻击批评者的那些人都是体制内或者认同建制的人,他们住在优质地段的高楼大厦或者别墅之中,家中物资储备充足,还有体制带来的保障,根本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他们攻击批评者实际上是维护他们的“好客体”,或者说维护他们的精神乳房,以至于看不见他之外的自体收到了死亡威胁。

不管哪种情况,我们可以说,这两种极端攻击者都被迫退行到了“偏执-分裂”心理水平,但是我认为把他们笼统叫做“巨婴”也不对。因为他们不过是因为在一种群人格共同体中才会如此反应。一旦他们离开群人格共同体情境,就会有正常的同时接纳攻击性与肯定性的能力。

4.作为群人格心理样本的西安人

最后,有必要分析一下这种心理状态的社会原因。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集体主义建制,组织结构塑造心理结构;二是这种群建制塑造出来的群人格共同体心理状态,大家习惯性地共享一个群人格。“群人格”在是在尝试重新描述中国人心理结构时发明的一个词汇,意思就是群体共享分人格结构。根据我的心理学观察,国人习惯于生存在某个群人格之中,而不是活出自己的人格主体。

可以说,集体主义社会是观察群人格结构的最佳样本,西安人的群人格运行就是他们的生活现实结构。在这次疫情当中,我越发能看清群人格结构主体的运行:攻击者与维护者都处于被迫害妄想状态,觉得对方威胁到了他们,并且无法整合两种矛盾的意见。这样的结果就是两者都处于口欲受挫的暴怒状态,开始互相攻击。

从精神分析看,整合了好客体与坏客体的人才是成年人,此外的人也不能说是巨婴,仅仅是心理发育障碍。只有幼儿才会偏执地认为这个世界只有好人与坏人两种人,心理成熟的人都知道这个世界好坏其实是一体两面,都知道除了黑白还有灰色。



5.没有调查记者,只剩幻想叙事的狂欢

另外,这次两极分化言论也让我们看到在经济社会危机情况下心理建构的重要性,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应急机构,用来疏导大众的情绪反应。实际上,所有人都需要做一次全新的心理整合,把对好客体的维护与对坏客体的攻击做一次整合。这样才可以避免群体因为无意识幻想而互相撕裂,变成抑郁者或施虐者的两极化阵营对抗。

经此一役,我们应该深刻地学习到,人不仅是靠自己单独地活着,还靠良好的客体关系这种精神养料活着。如果客体关系结构被粗暴地切断,一切恐慌与偏激都随之而来,甚至会发生用暴力维护幻想性的防御。最终的结果是不同利益群体的相互撕裂,甚至造成社会大撕裂。

同时,我们可以重新理认识到调查记者的心理功能:它们可以帮助所有人矫正自己的现实检验力,并回复客体关系结构,从而正确地看待变化并给出反应。如果没有调查记者的话,所有人的批评就会变成幻想叙事的狂欢,每个人都用自己看到的事实来运行自己的幻想,而忽视掉真实的世界发生了什么。

本文作者:戴君,精神分析行知学派(EPS)成员。接个人分析、梦境分析,并提供小组支持。书写作品有《左和右的精神分析》(刊于《精神分析研究第六辑》)《释梦笔记》等。

心理学 心理 思想
投诉

© 本文版权归 戴君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赞赏
  赞 51
收藏 48
转发 23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赞赏
ida
ida(兼文理,贯中西,武砌墙,文撕逼)2022-01-05 18:58:46
戴君有没有公号?关注防失联。。。。
来自 豆瓣App
戴君
戴君(在河边的赫拉克利戴)2022-01-05 18:59:47
哲学游击,私读,还有西安文库^_^
来自 豆瓣App
ida
ida(兼文理,贯中西,武砌墙,文撕逼)2022-01-05 19:01:36
@戴君收到!
来自 豆瓣App
花衣云影
花衣云影(内曜者,破黮暗者也)2022-01-05 20:26:27
把集体主义建制比作婴儿感觉怪怪的。。。婴儿那么可爱
来自 豆瓣App
戴君
戴君(在河边的赫拉克利戴)2022-01-05 20:27:53
没有哎,我是说集体主义内的人如同婴儿
来自 豆瓣App
花衣云影
花衣云影(内曜者,破黮暗者也)2022-01-05 20:38:00
也是,大众充满匮乏感、不安全感和攻击性,需要一个“坏客体”,或者说和“坏客体“之间形成了一种共谋。却没有一个好客体让自己成长。没办法。。。
来自 豆瓣App
路上的我
路上的我2022-01-05 22:38:36
“那些条件优越的没有受到威胁的人则会感受到他们的客体受到了威胁,于是开始攻击那些批评者”,不仅是此次西安事件,各类事件里,他们也一直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这种症状是否可以简单解释为在保护客体呢
来自 豆瓣App
戴君
戴君(在河边的赫拉克利戴)2022-01-05 22:50:00
嗯嗯
来自 豆瓣App
辉夜姬
辉夜姬2022-01-07 06:14:01
如果调查记者抱着自己的意见给看到的内容定性,这样还是否能给无法了解真实的人们提供真实呢?
来自 豆瓣App
大萤
大萤2022-01-07 09:48:15
婴儿总是不自觉地爬向精美的乳房,谁都难以拉扯住。突然发现几个月前我也焦虑地用无意识涂鸦画了这个主题,被戴君一分析,对自己的解读深了好几层。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photo/2679179164/
来自 豆瓣App
流云
流云2022-01-07 12:29:37
人在集体中就会失智
来自 豆瓣App

<code id="pre-code">&nbsp;</code>

转发到广播
戴君
戴君 (陕西西安)

在梦与醉之中抵达。 精神分析行知学派(EPS)成员。 分析请豆邮,接个人...
由谷歌提供的广告
戴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从一个编辑的日常看人的心理运行  (10人喜欢)
    隐约感觉有些不太妙  (239人喜欢)
    居家第17天  (133人喜欢)
    作为精神分析远祖的赫拉克利特  (7人喜欢)
    第七天  (4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在共享文档中经历的趣事 5358次浏览
    一部展现家乡气质的文艺作品 新话题 · 5553次浏览
    堕落街探秘指南 2.0万次浏览
    城乡接合部生活报告 19.7万次浏览
    我的2022充实计划书 403.5万次浏览
    我人生中的“摆渡人” 新话题
    忽然想起我的小学同学 8944次浏览
    我所感受到的“海马效应”时刻 5804次浏览
    > 我被邀请参与的话题(0)
    + 发起新话题

由Admaru提供的广告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