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共赏:华盛顿,那些心痛香港的旧朋友们
美国参议院《香港民主与人权法案》通过前夕随笔
香港社会进一步动荡撕裂,政府一如过去数月无视Root Cause,警队强攻香港中文大学之际,直播画面令人彻夜难眠。那一刻,我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百感交集。多年前,在这里的智库Brookings Institution工作,认识了不少华盛顿学界、智库、政界友人,那时候,北京还对香港(相对)客客气气,中美关系同样和和谐谐,同时和双方朋友交往,一切自自然然。当时没有人会想到《香港民主与人权法案》,事实上,到了法案第一次在2014年被提出,国会处理外交的某资深大老,依然说「不要浪费时间,100%不可能」。到了今天,中港两地剑拔弩张,中美新冷战如箭在弦,看见同样的面孔,仿如隔世。
布鲁金斯元老与香港泛民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是全美排名第一的外交智库,属自由派,不少专家是国务院常客,旋转门十分成熟,它的东北亚研究中心,是少数研究香港的基地。我在Brookings时,代表香港到哪里访问工作,当时香港人有一个单独名额,但后来被裁掉,据说因为大家觉得「香港已是中国一部份很久,没有什么好研究」;想不到今天,随着运动发展,香港研究在海外,忽然成为显学。
当时的上司是中心主任卜睿哲博士(Richard Bush),他是台湾问题专家,曾任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实质上的美国驻台大使),著作等身,气度雍容。月前他接受访问,谈及香港反送中运动,认为抗争者应「见好就收」、中国很强大、美国很现实、没有什么可做,不幸被断章取义,成为蓝丝群组广传的维稳内容,观点也被叶刘淑仪、梁文道等引述,令一些不认识他的青年感到不满,就像这一代青年提起民主党、司徒华,反感程度有时比提起建制派更大。卜睿哲是不是有点保守呢?大概是的,起码是很传统的现实主义路线;但他是否不希望帮助香港呢?自然绝对不是。
他和香港渊源甚深,童年在香港的国际学校英皇佐治五世渡过,经常缅怀香港过去。美国国会在1992年通过的《香港政策法》,他是主要起草人之一,据说本来版本比终极版辣很多,有更多美国承认香港不同内地地位的条件,却被现在的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内尔「减辣」掉(外间以为麦康内尔提出法案,理应心系香港,而不知这只是他避免法案太刺激北京的权宜)。卜睿哲不看好香港抗争,一来他向往中美和好,相信全球化时代的中美只能合作,而在一个和谐世界,香港没有太大战略价值;二来他常参照历史,害怕给予虚假希望,例如对我举出1956年匈牙利革命的例子,当时美国政府说「全力支持匈牙利人民反抗苏联」,结果苏联镇压,美国除了打嘴炮就毫无动作。其实卜睿哲依然深爱香港,只是认为无力挽回,对可见的悲剧,深深叹息。
尼克逊翻译到疆藏港研究:Freeman家族两代人的丕变
同期曾对香港事务发出保守言论的美国外交元老,还有一位傅立民(Charles Freeman)。他在尼克逊访华时,担任总统和毛泽东的翻译,也是海湾战争时的美国驻沙特大使,负责处理前线,一直主张尊重中国独特国情,但难免停留在那个年代。上个月,他曾说「香港激进抗争者不值得西方同情」,却对宏观背景缺乏理解,然后又是受到蓝丝群组加油添醋的转载。
傅立民我并不认识,但和他的女儿Carla是好友。 Carla Freeman是贴地得多的中国问题专家,目前在Johns Hopkins的高级国际研究学院(SAIS)当外交政策研究所主任,我也曾在那里工作,和Carla曾合作出版,这天她请我到课堂上分享香港最新情况,想不到我把她和一些学生、包括中国内地留学生说得热泪盈眶。她对我说,也是从网上看见父亲对香港的评论,「吓了一跳」,笑说父亲不代表她,保证美国还有很多明白抗争者的友人,很同情这些香港朋友面对的大陆高墙。
她家学渊源,小时候就到过香港,及后不时在香港的大学交流,看见中大被香港警察以催泪弹狂攻,感到揪心的痛。她对北京主导的「止暴制乱」言论一笑置之,因为她的研究专长就是新疆、西藏、中国公民社会等议题,对「一国」框架下,少数民族、地方自治、维权议题有何下场,知之甚详。
但其实她也曾是「大中华胶」,只是近年和一批著名美国汉学家一样「觉醒」,坦承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时,给予太多浪漫化想像,以为中国强大了,就会和美国共建美丽新世界,对种种问题刻意按下不表,殊不知今天中国强大了,图穷却匕见。这天她刚从中国回来,说官方招待她看的、住的,都是最宏伟的外观,但她研究的新疆、西藏、香港,却是另一回事,反差得很不平衡,乃至感到内疚。这种情结,近年反映在颇多中国权威身上,例如一度被北京捧为上宾的沈大伟(David Shambaugh),近年立场大变,最终推出「中国崩溃论」,令北京目定口呆。
兰德公司研究员五年前的预言
在维珍尼亚(而不是「弗吉尼亚」)边境,座落国防部智库兰德公司(RAND),北京经常渲染兰德的神秘,其实也不外是一家右翼智库而已,只是进行了类似「中美终有一战」沙盘推演一类研究,被北京视为不友好名单。兰德有一位香港问题专家Scott Harold,曾长期在港工作,和不少香港学者相熟,这次拜访他,察觉他对「香港之死」除了痛心,也有先知的无奈。
早在2014年雨伞运动期间,他的观点就和接受中国人大「831框架」是合适妥协的卜睿哲不同,认为深层次的Root Cause根本不是普选问题,而是中港矛盾。他从亲身观察发现,香港人担心一国两制只是虚言,忧虑逐渐强化的中港融合,会在「831」框架被通过后无限加速,因此才有「占领中环」出现,这恐怕连戴耀廷、陈健文等当事人也当局者迷,五年后的今天,论证了他先知先觉。他慨叹香港人不幸运,碰上美国外交大转型,而最应负道义责任的是英国,但此刻碰到的英美最高领袖,都不是价值主导的人。
Scott在香港有不少愉快回忆,问他什么时候再来,他却苦笑,说察觉不少曾在香港的国际友人,近来都在中国境内出了事,其中一位是曾任加拿大驻港副领事、后来被内地以间谍罪名捉为人质,来报复孟晚舟案的Michael Kovrig,这也是《逃犯条例》为何刺激世界各国神经的原因之一,令他不禁担心入境会否「被洗头艇」。坦白说,这种新冷战气氛是双向的,我也认识不少中国的美国研究权威,近年不获美国发签证,美国大学也开始对华裔学者「另眼相看」,似乎1992年冷战终结—2012年习近平上台的蜜月期,不过是两次大战之间那段休战期罢了。
卢比奥参议员身边的智囊,与香港本土派
美国新生代中国研究学者的研判,和上一代完全不同,与香港的年轻学者、本土派思维,反而先天有血缘的相近。在北京眼中,一切人类行为,「自然只能以「收买」、「权力」一类唯物角度解释,因为这个政权是不相信价值观的。然而正是全球科技变革、网络社群兴起、令社会结构重整的「时代革命」,令全球新生代一方面大大加强了对理念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勇于打破常规,发掘了不少前人忽略的盲点,知识变得非脉络化。解构再重构的学风不容于上一代,在新世代却成主流,逐渐产生了像刘仲敬、Harari那样的鬼才,他们眼中的世界,天翻地覆。
Peter Mattis是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外交的年轻学者,多年前,曾在台湾一个学术会议发表关于「新型大国关系」的文章,当时我是评稿人,早已忘怀,他却惦记至今。年轻可畏,转眼间,他刚成为对北京高度批判的CECC(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副幕僚长(Deputy Staff Director),目前在卢比奥参议员办公室工作,而这位卢比奥参议员,正是《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的最大推手。 Peter和卜睿哲一代的中国通有完全不同的成长背景,及早正视中美已完全是竞争对手这现实,也认为上一代对香港不负责任,对中国以自己的方式改造「真香港」为「新香港」,有道德使命式的批判。上一代中国通跟随北京口吻,说「香港对中国已没有大价值」,他却强调香港回归时只占全国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40%、现在却高达七成,反映中国越富有,对香港的依赖越多,加上箇中「贸易」涉及不少敏感技术和材料,北京不可能不知……这些数据,在我面前,他如数家珍。
一些美国政界前辈对《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泼冷水,他却怀着传教士式热情,协助卢比奥草拟法案所有细节。须知美国国会一向是《纸牌屋》式现实,这条法案对卢比奥而言,一无选票(他的佛罗里达州没有多少人对香港有兴趣)、二无捐献(不像中国游说团能给予大量利益)、三不为总统所喜,他却视之为baby,不惜用尽一切私人关系力推法案,前后五年,最后甚至使出杀手锏,对推延排期表决的多数党领袖麦康内尔(也就是刚谈及在1992年对《香港政策法》减辣那位元老)摊牌逼宫,才有如今极速表决「hotline」这招。这都是很耗费社会网络和人情牌的事,可谓all-in,要是没有坚定信念,怎会如此?
成就解锁:我城危如累卵,国际关系却终成香港显学
Peter不过「打份工」,却是以完成博士论文的吹毛求疵态度,去完善这条法案,背后反映的全球新生代connected思维,不但中国学者、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永不能明白,就是卜睿哲、傅立民那样的美国前辈,也难以理喻。世界是前进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依归,《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的重要性,除了上月在这里分析过的外交、经济部份,还缩影了世代交替:卢比奥三年前提出法案时,只有45岁,属新生代参议员;法案一位co-sponsor、上月到访香港后高调声援抗争者的Josh Hawley参议员,今年更只有39岁,是美国最年轻的参议员; Peter Mattis大概也在三十多岁这范围;在幕后穿针引线、成立HKDC向国会游说的lobbyist Samuel是香港出生的同龄人,朱耀明牧师的公子。当何韵诗、黄之锋,张昆阳等到访华府,自然啱嘴型;反而李柱铭、陈方安生等造访,虽然英语无疑更胜一筹,但对口毕竟是上一代人,新世代却可能格格不入。
昔日大家对国际线多有顾虑,毕竟在北京动辄都是「勾结外国势力」的帽子下,强行自我克制,这也是昔日一国两制仅存的互信之一。但事到如今,香港民意研究计划的最新民调显示,居然有超过一半香港人认为,当自身问题不能由特区政府、北京解决时,就应该诉诸国际社会,反映北京昔日多少还有点阻吓力的「汉奸走狗卖国贼」标签,已被不屑一顾。香港新生代反正已不能回头,被美心集团创办人千金为代表的上一代权贵「放弃」,上纲上线的批斗文宣正排山倒海涌现,却因此突破了思想局限。我们也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一旦每四人就有一人具有紧密国际联系的香港人,投身真正的国际关系,足以令世界从此不一样。
假如他们能利用这机遇,建立属于自己世代的全球网络,和各国up-and-coming一代识于微时,配合截然不同的国际环境,绽放的无限潜能和荣光,或能令香港人成就解锁。即使是不同意这条法案的朋友,当串连到背后成事的全方位立体图像,相信也很难否定:万物盈亏,自有其道,物极必反,当中国要打破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原有微妙平衡,在香港实施「全面管治权」,公道自在国际人心,蝴蝶效应下,看,这却真是催生了一场全球范围的「时代革命」。
特别想讨论的是粗体的一段
这篇文章已经有一些时日了
但最近看到泰国和尼日利亚
还有早些时间智利和香港的情况
让我不断地想起这篇文章
不知道有没有分享过
特别是昨天在翻泰国的新闻
看到很多香港的影子
就觉得现在这一代和以前真的不一样
就算远在天边
但总觉得和自己息息相关
不觉得别人的自由与自己无关
大家追求的东西都一样
大家希望的东西都一样
就算人种不同 国家不同
但总感觉大家在一起
或许是因为网络的关系
年轻人的国际联系更加紧密(不计某国)
我们也更关心其他地方的事情
Martin Luther King 曾说:in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
以前以为是口号
现在看来或许是真的如此
香港社会进一步动荡撕裂,政府一如过去数月无视Root Cause,警队强攻香港中文大学之际,直播画面令人彻夜难眠。那一刻,我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百感交集。多年前,在这里的智库Brookings Institution工作,认识了不少华盛顿学界、智库、政界友人,那时候,北京还对香港(相对)客客气气,中美关系同样和和谐谐,同时和双方朋友交往,一切自自然然。当时没有人会想到《香港民主与人权法案》,事实上,到了法案第一次在2014年被提出,国会处理外交的某资深大老,依然说「不要浪费时间,100%不可能」。到了今天,中港两地剑拔弩张,中美新冷战如箭在弦,看见同样的面孔,仿如隔世。
布鲁金斯元老与香港泛民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是全美排名第一的外交智库,属自由派,不少专家是国务院常客,旋转门十分成熟,它的东北亚研究中心,是少数研究香港的基地。我在Brookings时,代表香港到哪里访问工作,当时香港人有一个单独名额,但后来被裁掉,据说因为大家觉得「香港已是中国一部份很久,没有什么好研究」;想不到今天,随着运动发展,香港研究在海外,忽然成为显学。
当时的上司是中心主任卜睿哲博士(Richard Bush),他是台湾问题专家,曾任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实质上的美国驻台大使),著作等身,气度雍容。月前他接受访问,谈及香港反送中运动,认为抗争者应「见好就收」、中国很强大、美国很现实、没有什么可做,不幸被断章取义,成为蓝丝群组广传的维稳内容,观点也被叶刘淑仪、梁文道等引述,令一些不认识他的青年感到不满,就像这一代青年提起民主党、司徒华,反感程度有时比提起建制派更大。卜睿哲是不是有点保守呢?大概是的,起码是很传统的现实主义路线;但他是否不希望帮助香港呢?自然绝对不是。
他和香港渊源甚深,童年在香港的国际学校英皇佐治五世渡过,经常缅怀香港过去。美国国会在1992年通过的《香港政策法》,他是主要起草人之一,据说本来版本比终极版辣很多,有更多美国承认香港不同内地地位的条件,却被现在的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内尔「减辣」掉(外间以为麦康内尔提出法案,理应心系香港,而不知这只是他避免法案太刺激北京的权宜)。卜睿哲不看好香港抗争,一来他向往中美和好,相信全球化时代的中美只能合作,而在一个和谐世界,香港没有太大战略价值;二来他常参照历史,害怕给予虚假希望,例如对我举出1956年匈牙利革命的例子,当时美国政府说「全力支持匈牙利人民反抗苏联」,结果苏联镇压,美国除了打嘴炮就毫无动作。其实卜睿哲依然深爱香港,只是认为无力挽回,对可见的悲剧,深深叹息。
尼克逊翻译到疆藏港研究:Freeman家族两代人的丕变
同期曾对香港事务发出保守言论的美国外交元老,还有一位傅立民(Charles Freeman)。他在尼克逊访华时,担任总统和毛泽东的翻译,也是海湾战争时的美国驻沙特大使,负责处理前线,一直主张尊重中国独特国情,但难免停留在那个年代。上个月,他曾说「香港激进抗争者不值得西方同情」,却对宏观背景缺乏理解,然后又是受到蓝丝群组加油添醋的转载。
傅立民我并不认识,但和他的女儿Carla是好友。 Carla Freeman是贴地得多的中国问题专家,目前在Johns Hopkins的高级国际研究学院(SAIS)当外交政策研究所主任,我也曾在那里工作,和Carla曾合作出版,这天她请我到课堂上分享香港最新情况,想不到我把她和一些学生、包括中国内地留学生说得热泪盈眶。她对我说,也是从网上看见父亲对香港的评论,「吓了一跳」,笑说父亲不代表她,保证美国还有很多明白抗争者的友人,很同情这些香港朋友面对的大陆高墙。
她家学渊源,小时候就到过香港,及后不时在香港的大学交流,看见中大被香港警察以催泪弹狂攻,感到揪心的痛。她对北京主导的「止暴制乱」言论一笑置之,因为她的研究专长就是新疆、西藏、中国公民社会等议题,对「一国」框架下,少数民族、地方自治、维权议题有何下场,知之甚详。
但其实她也曾是「大中华胶」,只是近年和一批著名美国汉学家一样「觉醒」,坦承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时,给予太多浪漫化想像,以为中国强大了,就会和美国共建美丽新世界,对种种问题刻意按下不表,殊不知今天中国强大了,图穷却匕见。这天她刚从中国回来,说官方招待她看的、住的,都是最宏伟的外观,但她研究的新疆、西藏、香港,却是另一回事,反差得很不平衡,乃至感到内疚。这种情结,近年反映在颇多中国权威身上,例如一度被北京捧为上宾的沈大伟(David Shambaugh),近年立场大变,最终推出「中国崩溃论」,令北京目定口呆。
兰德公司研究员五年前的预言
在维珍尼亚(而不是「弗吉尼亚」)边境,座落国防部智库兰德公司(RAND),北京经常渲染兰德的神秘,其实也不外是一家右翼智库而已,只是进行了类似「中美终有一战」沙盘推演一类研究,被北京视为不友好名单。兰德有一位香港问题专家Scott Harold,曾长期在港工作,和不少香港学者相熟,这次拜访他,察觉他对「香港之死」除了痛心,也有先知的无奈。
早在2014年雨伞运动期间,他的观点就和接受中国人大「831框架」是合适妥协的卜睿哲不同,认为深层次的Root Cause根本不是普选问题,而是中港矛盾。他从亲身观察发现,香港人担心一国两制只是虚言,忧虑逐渐强化的中港融合,会在「831」框架被通过后无限加速,因此才有「占领中环」出现,这恐怕连戴耀廷、陈健文等当事人也当局者迷,五年后的今天,论证了他先知先觉。他慨叹香港人不幸运,碰上美国外交大转型,而最应负道义责任的是英国,但此刻碰到的英美最高领袖,都不是价值主导的人。
Scott在香港有不少愉快回忆,问他什么时候再来,他却苦笑,说察觉不少曾在香港的国际友人,近来都在中国境内出了事,其中一位是曾任加拿大驻港副领事、后来被内地以间谍罪名捉为人质,来报复孟晚舟案的Michael Kovrig,这也是《逃犯条例》为何刺激世界各国神经的原因之一,令他不禁担心入境会否「被洗头艇」。坦白说,这种新冷战气氛是双向的,我也认识不少中国的美国研究权威,近年不获美国发签证,美国大学也开始对华裔学者「另眼相看」,似乎1992年冷战终结—2012年习近平上台的蜜月期,不过是两次大战之间那段休战期罢了。
卢比奥参议员身边的智囊,与香港本土派
美国新生代中国研究学者的研判,和上一代完全不同,与香港的年轻学者、本土派思维,反而先天有血缘的相近。在北京眼中,一切人类行为,「自然只能以「收买」、「权力」一类唯物角度解释,因为这个政权是不相信价值观的。然而正是全球科技变革、网络社群兴起、令社会结构重整的「时代革命」,令全球新生代一方面大大加强了对理念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勇于打破常规,发掘了不少前人忽略的盲点,知识变得非脉络化。解构再重构的学风不容于上一代,在新世代却成主流,逐渐产生了像刘仲敬、Harari那样的鬼才,他们眼中的世界,天翻地覆。
Peter Mattis是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外交的年轻学者,多年前,曾在台湾一个学术会议发表关于「新型大国关系」的文章,当时我是评稿人,早已忘怀,他却惦记至今。年轻可畏,转眼间,他刚成为对北京高度批判的CECC(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副幕僚长(Deputy Staff Director),目前在卢比奥参议员办公室工作,而这位卢比奥参议员,正是《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的最大推手。 Peter和卜睿哲一代的中国通有完全不同的成长背景,及早正视中美已完全是竞争对手这现实,也认为上一代对香港不负责任,对中国以自己的方式改造「真香港」为「新香港」,有道德使命式的批判。上一代中国通跟随北京口吻,说「香港对中国已没有大价值」,他却强调香港回归时只占全国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40%、现在却高达七成,反映中国越富有,对香港的依赖越多,加上箇中「贸易」涉及不少敏感技术和材料,北京不可能不知……这些数据,在我面前,他如数家珍。
一些美国政界前辈对《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泼冷水,他却怀着传教士式热情,协助卢比奥草拟法案所有细节。须知美国国会一向是《纸牌屋》式现实,这条法案对卢比奥而言,一无选票(他的佛罗里达州没有多少人对香港有兴趣)、二无捐献(不像中国游说团能给予大量利益)、三不为总统所喜,他却视之为baby,不惜用尽一切私人关系力推法案,前后五年,最后甚至使出杀手锏,对推延排期表决的多数党领袖麦康内尔(也就是刚谈及在1992年对《香港政策法》减辣那位元老)摊牌逼宫,才有如今极速表决「hotline」这招。这都是很耗费社会网络和人情牌的事,可谓all-in,要是没有坚定信念,怎会如此?
成就解锁:我城危如累卵,国际关系却终成香港显学
Peter不过「打份工」,却是以完成博士论文的吹毛求疵态度,去完善这条法案,背后反映的全球新生代connected思维,不但中国学者、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永不能明白,就是卜睿哲、傅立民那样的美国前辈,也难以理喻。世界是前进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依归,《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的重要性,除了上月在这里分析过的外交、经济部份,还缩影了世代交替:卢比奥三年前提出法案时,只有45岁,属新生代参议员;法案一位co-sponsor、上月到访香港后高调声援抗争者的Josh Hawley参议员,今年更只有39岁,是美国最年轻的参议员; Peter Mattis大概也在三十多岁这范围;在幕后穿针引线、成立HKDC向国会游说的lobbyist Samuel是香港出生的同龄人,朱耀明牧师的公子。当何韵诗、黄之锋,张昆阳等到访华府,自然啱嘴型;反而李柱铭、陈方安生等造访,虽然英语无疑更胜一筹,但对口毕竟是上一代人,新世代却可能格格不入。
昔日大家对国际线多有顾虑,毕竟在北京动辄都是「勾结外国势力」的帽子下,强行自我克制,这也是昔日一国两制仅存的互信之一。但事到如今,香港民意研究计划的最新民调显示,居然有超过一半香港人认为,当自身问题不能由特区政府、北京解决时,就应该诉诸国际社会,反映北京昔日多少还有点阻吓力的「汉奸走狗卖国贼」标签,已被不屑一顾。香港新生代反正已不能回头,被美心集团创办人千金为代表的上一代权贵「放弃」,上纲上线的批斗文宣正排山倒海涌现,却因此突破了思想局限。我们也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一旦每四人就有一人具有紧密国际联系的香港人,投身真正的国际关系,足以令世界从此不一样。
假如他们能利用这机遇,建立属于自己世代的全球网络,和各国up-and-coming一代识于微时,配合截然不同的国际环境,绽放的无限潜能和荣光,或能令香港人成就解锁。即使是不同意这条法案的朋友,当串连到背后成事的全方位立体图像,相信也很难否定:万物盈亏,自有其道,物极必反,当中国要打破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原有微妙平衡,在香港实施「全面管治权」,公道自在国际人心,蝴蝶效应下,看,这却真是催生了一场全球范围的「时代革命」。
特别想讨论的是粗体的一段
这篇文章已经有一些时日了
但最近看到泰国和尼日利亚
还有早些时间智利和香港的情况
让我不断地想起这篇文章
不知道有没有分享过
特别是昨天在翻泰国的新闻
看到很多香港的影子
就觉得现在这一代和以前真的不一样
就算远在天边
但总觉得和自己息息相关
不觉得别人的自由与自己无关
大家追求的东西都一样
大家希望的东西都一样
就算人种不同 国家不同
但总感觉大家在一起
或许是因为网络的关系
年轻人的国际联系更加紧密(不计某国)
我们也更关心其他地方的事情
Martin Luther King 曾说:in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
以前以为是口号
现在看来或许是真的如此
6 个评论
巨内宣
黑名单
嗯,全票通过的法案一定是极右派的功劳......
https://www.voachinese.com/a/massive-protests-raise-fears-of-new-virus-outbreaks-20200531/5442941.html
Atlanta Mayor Botoms (Keisha Lance Bottoms) sent the most warning message to the demonstrators Saturday night.
"if you went out to protest last night, you may need to take the novel coronavirus test this week," she said.
She warned that there is still a novel coronavirus epidemic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ore blacks and people of color have died from the pandemic.
Atlanta Mayor Botoms (Keisha Lance Bottoms) sent the most warning message to the demonstrators Saturday night.
"if you went out to protest last night, you may need to take the novel coronavirus test this week," she said.
She warned that there is still a novel coronavirus epidemic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ore blacks and people of color have died from the pandemic.
巨内宣
黑名单
我对香港媒体不熟,香港朋友能否看下作者沈旭晖背景是蓝是黄?
媒体工作及国际评论
2014年2月,出任信报主笔(国际)[sup][100][/sup]。2019年8月26日,沈旭晖辞去该职务[sup][101][/sup]。
香港报章杂志
沈旭晖以每周或每月方式撰写评论文章及散文,发表于香港媒体和其他华文媒体,主要包括﹕
中国大陆报章杂志
沈旭晖2008年开始为中国大陆报章杂志撰写评论文章,主要包括﹕
媒体工作及国际评论
2014年2月,出任信报主笔(国际)[sup][100][/sup]。2019年8月26日,沈旭晖辞去该职务[sup][101][/sup]。
香港报章杂志
沈旭晖以每周或每月方式撰写评论文章及散文,发表于香港媒体和其他华文媒体,主要包括﹕
- 《明报》专栏《咫尺地球》(题目多关于国际政治中的范式转移)及思潮版
- 《亚洲周刊》专栏《国际制高点》
- 《信报》专栏《昔日国际都会》(关于香港与国际互动的历史)
- 免费报纸《am730》专栏《Avantgarde Cafe》(关于国际社会的另类新闻)
- 《茶杯杂志》专栏《Movies and Politics》(关于电影与政治)
- 香港艺术中心月刊《艺讯Artslink》(关于艺术电影)及艺术杂志《AM Post》(关于舞台剧)
- 此外不定期为《号外》杂志、消费杂志《Lime》与《Elle Men》等供稿
中国大陆报章杂志
沈旭晖2008年开始为中国大陆报章杂志撰写评论文章,主要包括﹕
>>嗯,全票通过的法案一定是极右派的功劳......
<香港民主與人權法案>是盧比奧在14年的時候已經推出,不過那時候沒得到多人人支持罷了。然後19年的時候捲土重來。可以說盧比奧是少數一開始就十分關注香港的議員,整個法案能獲得通過。他是最大功臣也不爲過。其次他也不是極右,最多說他是對中國極度強硬罷了。
>>我对香港媒体不熟,香港朋友能否看下作者沈旭晖背景是蓝是黄?媒体工作及国际评论2014年2月,出任主笔...
他從來都是自稱中立,實際立場偏藍。特別是19年以前,經常被認爲是屬於香港建制派的學者。但自己所說是在7月21日以後,已經不能在保持中立的立場。因爲香港已經容不下中立的學者了。所以立場大幅度的轉變,現在是偏黃學者之一。
>>他從來都是自稱中立,實際立場偏藍。特別是19年以前,經常被認爲是屬於香港建制派的學者。但自己所說是在...
是因为建制蓝变红,所以跟不上建制派进度的蓝自然就成了黄
blue is the new ye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