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思考,比知道“如何反驳xx粉红的xx言论”更有益处。

首先先附上“反驳”链接大全:“反驳”系列汇总


我非常同意这篇帖“為什麼都很喜歡“反駁”別人?為什麼”一定“要反駁別人?這是種流行用語還是思考方式跟習慣?”中对“如何反驳”类问题的描述。这种提问方式不仅转变不了粉红,也没有效率,还没法让包括提问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思考。

一般来说,会有效利用时间的人是不会成天为了反驳单个观点耗费无数时间的。除非你是专业人士,要证明/反对某项定理/学术研究,或者是因为与某个个人或组织之间有无法平复的伤害(如被强奸、强拆)而必须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你并不需要为了某个与你立场相反的人的一句随口发泄而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或者要退一百步说,即使你了解了这一个观点,你也按照了逻辑去反驳了他的观点,难道他就能被说服了吗?显然不能。他又会立刻抛出一个新的观点,让你应接不暇。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他接受、学习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而你做的只不过是单点性的反驳。转变粉红意味着世界观的重组,而单点性反驳在此完全是效率低下的无用功。他读了《毛选》、《资本论》等著作,获得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你再想想,你读了什么,能够系统性,而不是单点性地去反驳他的世界?

我并不反对启蒙,但我反对没有效率的教育。如果一人要学懂一样东西,就一定需要要系统性地学习(所以读书是很重要的,书的信息密度比论坛不知道高了多少倍),而不是东找一个“点”聚焦、西找一个“点”聚焦。只要根基建好了,这些本需要多次单独提问的“点”之间就自然而然地被“线”连了起来,而随着“线”的增加,你的知识就成了“面”。这样系统性地学下来,不管粉红抛出这个知识面上的哪一点,你都能与他对答如流,并指出他的错误,高效率地启蒙。reddit上的u/spinkcat就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子,不仅高产,质量也奇高无比,虽然经常被五毛骂,也从来没放弃过 (他在品葱也有号,叫winkcat,品葱的thinker之一)。

在这里,我要讲个比喻:某外企的菜鸟,有点初中英语的基础,年初因工作原因决定开始学英语。他今天背了这二十个随机的词,明天又学那二十个随机的词,每天20个词,经常复习。另一个跟他同一水平的同事,也是新来的,干脆直接推倒重来,先学什么是第一、二、三人称,它们所对应的动词的变化,以及词的分组(动词、名词、形容词、……),也经常复习。一个多月后,前者学会了chinglish,没事在中文中夹杂点生僻词,姿势水平似乎很高,而后者仍似乎没有多大进步。结果在年底两人去考了Itep(满分6分),考到了听说读写,结果后者平均5.3分,而前者平均3.7分,写作分尤其低。

在这个比喻中,前者就是经常来品葱问“如何反驳xx粉红的xx言论”的葱油,而后者就是不常发言但能静下心来读书的那部分;chinglish就是看上去不错的键政水平;前者经常到处秀自己的键政技术,四处讲类似“今天自己又怼赢了十个粉红”的“抗粉神剧”;后者不仅发言少,还经常被喷“幼稚”、“理想主义”。结果一写长文,前者的结构不行、用词劣质、流畅感欠佳、前后逻辑错乱、经常跑题,而后者首尾呼应、用词智慧、流畅度良好、前后逻辑一致、从不离题。

更重要的一点是,不少此类的问题,其实早就有在品葱内外有了答案,随手谷歌一下即可。

再回到开头的那篇“反驳”类链接大全。不难看出,“如何反驳”类问题就是抛砖引玉,也可以说是“萌新跪求大佬解惑”,提问者自己一般不思考,而把思考的责任推给“大佬”们。这类问题唯一的好处就是它能引玉,能让已经有成熟思维能力的大佬贡献出自己的知识。知识是死的,思维方式是活的,然而此类问题仅仅能让人获得“死”的知识,而不能让人搭建“活”的思维方式。提了“如何反驳”类问题的人并不会去推导大佬在给出这些知识背后的思维过程——他们只会拿起这些死的知识,隔几天再提出另一个用同样的思维方式就能推导出答案的“如何反驳”类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哪天“大佬”们因各种原因懒得解答了,那就只剩人抛砖头了,提问的也是砖头,评论也全是砖头,这种问题就一点好处都显现不出来了。

总结:“如何反驳”类问题寻求的是单点性的反驳,此类问题接受到的答案也难以达成它该有的目的——启蒙粉红。而且,此类问题不仅让提问者懒于思考,也难以让大部分回答者思考。在一个没有专业、勤奋的答主的社区中,此类“砖”只会得来更多的“砖”,而不会引来“玉”。少提出“如何反驳”类问题,一个人能才真正开始思考。
9
分享 2020-11-15

1 个评论

一句话概括楼主的观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