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 中国经济到底缺了什么?
来源:https://news.creaders.net/china/2024/06/25/2746074.html
各种低成本零售商品层出不穷,在消费端的史上最低折扣之下,拼多多乘着这股东风逆势增长。消费降级浪潮的威力,不容小觑。
过去一年,从房地产到咖啡、从服装到奶茶、乃至玩具餐饮,各种消费降级的例子层出不穷,街边上的“地摊火锅”主打菜品3、6、9元,而哪怕是曾说不打价格战的星巴克,也把单杯价格拉下了二十元。
当然,降价幅度最厉害的还要属大宗商品:房子和汽车。
过去一年,中国国内房地产价格已经下跌了10%以上,一些城市的套房价格下跌十万以上。房价的下跌不仅仅削弱了居民对未来的信心,同时也让本就疲软的消费,再度变得低迷。中国居民财富和房地产深度捆绑,70%的家庭资产都是房子,这也导致房价一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就变得审慎。
至于汽车,它的影响力和波及面也不容小觑。
最近两个月,先是美国,然后是土耳其和欧盟,三个经济体都对中国汽车加征关税,这背后就是耶伦口中的“产能过剩”。而放眼国内,汽车行业的价格战也可谓是全球之最。多家热门新能源车企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先后对旗下热门车型降价,同比降幅高达万元。
消费降级的背后,是宏观经济增长的放缓。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消费者在新冠病毒的影响之下可谓是损失惨重;数以十万计的个体户和中小企业经营艰难,无数的家庭失去了多年来积累的财富。而在后疫情时代,和许多人想象中的报复性消费不同,中国的消费复苏低迷,银行里躺着有史以来最多的存款,不管政府如何出台刺激消费政策,不管银行存款利率如何下调,人们就是不消费。一个可见的例子是今年“五一”假日期间,尽管出游人次创新高,但具体到人均消费上,只有六百多元,还不及2019年的同期人均消费。
房地产的消费持续下滑,由此引发的债务危机蔓延,大量的消费者要么是没钱消费,要么就是持币观望,导致供应端通货紧缩,不得不降价去库存。
作为象征国民消费习惯的电商平台,也在这一轮宏观消费变化中,不断强化着国人的消费意识。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茅台价格和苹果手机价格补贴新低,都强化了消费者心中对人们发生日本式通货紧缩的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会很难改变。
对以电商平台为生的商家而言,平台有意鼓励的“低价竞争”,也间接促进了商家之间的价格内卷。但如果商家以降价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那么它们就会反过来迫使供应商大幅削减成本,挤压利润空间,进而导致人们的工资增长放缓或对低薪零工造成更多依赖,最终造成家庭需求的减缓。
这是螺旋式的负循环。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低附加值消费、微通缩、低利润率导致低工资,从而进一步迫使消费者减少消费。
更关键的还在于,走低价竞争路线或许还真的是一个不错的路径。例如,以低价培育用户心智的拼多多,最新财报显示,拼多多的营业额飙升131%,美团走“拼好饭”模式,营业额也涨了25%。而折扣零售商名创优品和瑞幸咖啡的总营收也分别增长了26%和42%。
除了人们日常接触到的消费品,企业端的价格也在下跌。
以云计算市场为例,阿里云此前全线降价20%,最高降幅达55%,京东云也紧随其后,甚至还喊出了“随便降,比到底”的口号。汽车行业也是如此,小米汽车董事长雷军甚至公开感叹道,行业价格战把我们搞蒙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果把中国的内需消费环境看作是一个大公司,降价容易涨价难,由奢入俭难,同质化的产品服务和非理性的降价,最终可能伤害的不仅是竞争对手,也最终会伤害自己。
今天的国人消费者早已经接受了更便宜的商品,更好的服务价格,而各大电商平台也在不断培养用户低价的心智,消费者似乎已经习惯了买到更便宜更实惠的商品。哪怕是线下,地摊火锅、廉价咖啡、便宜奶茶也大行其道,在这样一个微通缩时代里,消费者的认知愈发固化,我们认为便宜就是应该的,这也为今后的涨价难埋下了引线。
这是一个高度分化的时代。
官方报道说银行里躺着140万亿的家庭存款,人均下来每个人在银行的存款都接近11万元,但眼下的消费降级浪潮又在不停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的消费都变得更谨慎。
如何解释数据和现实的差异化?
只能用财富分化来解释。140万亿的家庭存款里,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无缘的,少数人贡献了绝大多数的银行存款,而由于这少数人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它们最多一天喝两瓶红酒,吃五顿饭,这也导致了我国整体消费环境的“微通缩”。
当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那么消费一定是难以增长的。
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如果一个经济体里财富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那么该经济体的消费一定难有起色。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应该要努力发展成为一个橄榄型社会,而不是金字塔型社会。
中国有14亿人口,但根据北师大2019年的研究发现,中国月均收入在5000以上的,只有7000万人,这7000万人月收入5000以上,是中国的“中产”。但14亿人的基数,中产却只有7000万人,距离一个标准的橄榄型社会还太远太远。
当内部消费不足,基建投资也开始饱和的时候,传统意义上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就有失灵的风险,投资、消费和出口,最终只能慢慢依赖出口。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所说:“中国经济面对目前的困境,最显而易见的办法就是将更多收入转移到家庭,从生产端转移到消费端,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增强消费需求。但中国似乎奇怪地不愿做这些显而易见的事情,它们仍然执着地专注于大量生产而非消费。”
按照这位经济学家的说法,中国目前剩下唯一的出路就是维持巨额贸易顺差,将大量生产的商品出口到国外,但一旦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对抗这种商品冲击,这唯一的出路也会面临灾难。
今天,欧美已经联手开始就中国的汽车产业加征关税,未来就“产能过剩”这个概念,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关税壁垒。而对中国来说,届时还能够靠外贸每年赚取大量的贸易顺差吗?
刺激经济,不能单单只依赖出口;正如美财长耶伦所说,中国的确需要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国内家庭的消费上面,而不是生产。
福利主义未必会养懒汉,它更像是一个社会保障的基石和底线,让那些敢于拼搏创业的人,有一个生存的基础。而这,恰恰是中国今天所缺乏的。
各种低成本零售商品层出不穷,在消费端的史上最低折扣之下,拼多多乘着这股东风逆势增长。消费降级浪潮的威力,不容小觑。
过去一年,从房地产到咖啡、从服装到奶茶、乃至玩具餐饮,各种消费降级的例子层出不穷,街边上的“地摊火锅”主打菜品3、6、9元,而哪怕是曾说不打价格战的星巴克,也把单杯价格拉下了二十元。
当然,降价幅度最厉害的还要属大宗商品:房子和汽车。
过去一年,中国国内房地产价格已经下跌了10%以上,一些城市的套房价格下跌十万以上。房价的下跌不仅仅削弱了居民对未来的信心,同时也让本就疲软的消费,再度变得低迷。中国居民财富和房地产深度捆绑,70%的家庭资产都是房子,这也导致房价一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就变得审慎。
至于汽车,它的影响力和波及面也不容小觑。
最近两个月,先是美国,然后是土耳其和欧盟,三个经济体都对中国汽车加征关税,这背后就是耶伦口中的“产能过剩”。而放眼国内,汽车行业的价格战也可谓是全球之最。多家热门新能源车企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先后对旗下热门车型降价,同比降幅高达万元。
消费降级的背后,是宏观经济增长的放缓。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消费者在新冠病毒的影响之下可谓是损失惨重;数以十万计的个体户和中小企业经营艰难,无数的家庭失去了多年来积累的财富。而在后疫情时代,和许多人想象中的报复性消费不同,中国的消费复苏低迷,银行里躺着有史以来最多的存款,不管政府如何出台刺激消费政策,不管银行存款利率如何下调,人们就是不消费。一个可见的例子是今年“五一”假日期间,尽管出游人次创新高,但具体到人均消费上,只有六百多元,还不及2019年的同期人均消费。
房地产的消费持续下滑,由此引发的债务危机蔓延,大量的消费者要么是没钱消费,要么就是持币观望,导致供应端通货紧缩,不得不降价去库存。
作为象征国民消费习惯的电商平台,也在这一轮宏观消费变化中,不断强化着国人的消费意识。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茅台价格和苹果手机价格补贴新低,都强化了消费者心中对人们发生日本式通货紧缩的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会很难改变。
对以电商平台为生的商家而言,平台有意鼓励的“低价竞争”,也间接促进了商家之间的价格内卷。但如果商家以降价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那么它们就会反过来迫使供应商大幅削减成本,挤压利润空间,进而导致人们的工资增长放缓或对低薪零工造成更多依赖,最终造成家庭需求的减缓。
这是螺旋式的负循环。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低附加值消费、微通缩、低利润率导致低工资,从而进一步迫使消费者减少消费。
更关键的还在于,走低价竞争路线或许还真的是一个不错的路径。例如,以低价培育用户心智的拼多多,最新财报显示,拼多多的营业额飙升131%,美团走“拼好饭”模式,营业额也涨了25%。而折扣零售商名创优品和瑞幸咖啡的总营收也分别增长了26%和42%。
除了人们日常接触到的消费品,企业端的价格也在下跌。
以云计算市场为例,阿里云此前全线降价20%,最高降幅达55%,京东云也紧随其后,甚至还喊出了“随便降,比到底”的口号。汽车行业也是如此,小米汽车董事长雷军甚至公开感叹道,行业价格战把我们搞蒙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果把中国的内需消费环境看作是一个大公司,降价容易涨价难,由奢入俭难,同质化的产品服务和非理性的降价,最终可能伤害的不仅是竞争对手,也最终会伤害自己。
今天的国人消费者早已经接受了更便宜的商品,更好的服务价格,而各大电商平台也在不断培养用户低价的心智,消费者似乎已经习惯了买到更便宜更实惠的商品。哪怕是线下,地摊火锅、廉价咖啡、便宜奶茶也大行其道,在这样一个微通缩时代里,消费者的认知愈发固化,我们认为便宜就是应该的,这也为今后的涨价难埋下了引线。
这是一个高度分化的时代。
官方报道说银行里躺着140万亿的家庭存款,人均下来每个人在银行的存款都接近11万元,但眼下的消费降级浪潮又在不停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的消费都变得更谨慎。
如何解释数据和现实的差异化?
只能用财富分化来解释。140万亿的家庭存款里,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无缘的,少数人贡献了绝大多数的银行存款,而由于这少数人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它们最多一天喝两瓶红酒,吃五顿饭,这也导致了我国整体消费环境的“微通缩”。
当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那么消费一定是难以增长的。
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如果一个经济体里财富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那么该经济体的消费一定难有起色。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应该要努力发展成为一个橄榄型社会,而不是金字塔型社会。
中国有14亿人口,但根据北师大2019年的研究发现,中国月均收入在5000以上的,只有7000万人,这7000万人月收入5000以上,是中国的“中产”。但14亿人的基数,中产却只有7000万人,距离一个标准的橄榄型社会还太远太远。
当内部消费不足,基建投资也开始饱和的时候,传统意义上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就有失灵的风险,投资、消费和出口,最终只能慢慢依赖出口。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所说:“中国经济面对目前的困境,最显而易见的办法就是将更多收入转移到家庭,从生产端转移到消费端,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增强消费需求。但中国似乎奇怪地不愿做这些显而易见的事情,它们仍然执着地专注于大量生产而非消费。”
按照这位经济学家的说法,中国目前剩下唯一的出路就是维持巨额贸易顺差,将大量生产的商品出口到国外,但一旦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对抗这种商品冲击,这唯一的出路也会面临灾难。
今天,欧美已经联手开始就中国的汽车产业加征关税,未来就“产能过剩”这个概念,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关税壁垒。而对中国来说,届时还能够靠外贸每年赚取大量的贸易顺差吗?
刺激经济,不能单单只依赖出口;正如美财长耶伦所说,中国的确需要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国内家庭的消费上面,而不是生产。
福利主义未必会养懒汉,它更像是一个社会保障的基石和底线,让那些敢于拼搏创业的人,有一个生存的基础。而这,恰恰是中国今天所缺乏的。
7 个评论
底层人缺保障。有的没钱消费,有点小钱的也不敢去消费。
共匪吸血太厉害了
共匪吸血太厉害了
这就是内卷文化,卷天卷地卷你我最后都没饭吃,生产出了一堆废铜烂铁
我只想看支爆的烟花,谁会在意这些问题的答案
这就是封闭傲慢的心态和需要自由开放的全球化的相互抵触,中共想控制这,想限制那,最后别人不耐烦不和你完了,让你党自己完吧
中国共产党缺乏对共产奴隶的善心。
缺乏可以將習豬頭趕下去的手段和制度。
宋钟基
灰名单
很多小门店租不出去,有开门的一两个月就关门了,我猜很多人疫情期间改变了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