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台灣的公民素養

最近的兩個星期,我最關心的是台灣公民團體舉行的“聯署罷免”行動。
油管上有一個網紅叫做“凝觀”,她的頻道,採訪了好幾位女性公民代表,非常感人。特別是一位叫“一百”的女士來自台北大安區,她是罷免羅智強活動的志工。她的發言讓我留下眼淚。“一百”很像我熟悉的許多台灣朋友,他們叫做“知識藍”。(外省二代,高學歷, 傳統藍營家庭)
請教這裡的朋友,如何看待這次的公民運動?大家對台灣的公民素質的提高,有怎樣的建議?
2
分享 2025-01-09

10 个评论

去過台灣幾次短期旅居生活,每次 90 天,感覺下來大部分台灣人素養都不錯,樂於助人同時也比較謙遜幽默,相比之下中國人就做得比較糟糕了,很多人說話傲慢,口氣強硬,還過多帶有命令口吻,這也是很多中國人剛開始到了國外不注意的地方,只關心別人城市有多少高樓大廈,高級酒店,米其林飯店,卻忽略當地人的人文素質,這也是中共外交的常用手段,總是用富麗堂皇的硬件去掩蓋其千瘡百孔的軟件,久而久之這種審美觀也影響到了中國百姓,談吐中字裡行間會顯露出來,o(* ̄︶ ̄*)o
1950年代

國民黨剛敗退台灣的時候

國軍營養不良面黃肌瘦 訓練完效果很差

當時陸軍總司令孫立人還沒被軟禁

孫立人去找了美國政府派到台灣的美國師爺

請求協助改善營養不良的問題 不然這兵還沒打死 就會先餓死

美國師爺一看 是伙食結構裡面的蛋白質不足

恰好當時美國大豆產能過剩

故美國政府無償援助給了台灣一堆大豆好幾年

台灣有不少民營企業 現在還存在的上市公司 發家過程跟這些美援大豆也有關係

這些外省人 所謂的知識菁英 財富菁英

希望他們不要忘記

是美國人手把手的幫助了他們在台灣站穩腳跟

千萬不要搞不贏民進黨 就跑去舔共 沒有好下場的
我个人认为公民素质(包括台湾的公民素质)是公民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参与的经验累积出来的,比如参与选举投票,参与太阳花运动这类街头运动,包括现在正在进行的台湾大罢免的政治活动。

對台灣的公民素質的提高,有怎樣的建議?

继续现在的模式,多多鼓励民众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政治活动(投票,街头运动,以及与投票决策程序有关联的政治辩论,不管是选举还是罢免)累积政治参与的经验就好了。

反倒我认为想要提高大陆民众的公民素质是没有办法的,因为我认为公民素质就是通过累积政治参与的经验提高的,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毫无关系,而大陆现在根本就没有可以安全的累积政治参与经验的途径。当初乌坎的村民基本没有什么宪政、民主之类的理论知识,但当他们有机会安全参与政治的时候,表现出了很好的公民素质。

另外我认为单纯的政治辩论并不能算累积政治参与的经验(典型的就是网络上政治观点之间的互喷,这和政治参与的经验也就是和公民素质没有关系),政治辩论需要与投票这种决策程序结合才能有政治参与的经验累积,如果决策程序的结果符合自己的政见就通过官方的、公权力的机制执行结果,如果决策程序的结果不符合自己的政见,也有可以通过私力救济的方式自行推进的路径。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个人觉得当初相互保陪审团制度的设计者真的挺牛B的,深谙宪政之道,其实当时参与的时候我还没有这种感觉,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制度设计的真牛B,把有争议的案例拿出来讨论,投票决策是否要进行赔付,参与讨论的人都是投保用户,是利益相关方,关系到下一期保费会不会涨,采用投票决策的机制,讨论并不需要像网络上不同政见者之间的互喷那样非得争出一个结果、争出一个谁对谁错才罢休,最后还是通过投票来觉得,拉票比驳倒对手重要,如果投票结果是赔付,就由官方执行赔付,如果投票结果是不赔付,也提供了私力救济的方式给患者捐款。相互保这个模式、这套制度比那个水滴筹良心多了,高明多了,即能帮助患者,又给了我们民众累积类似政治参与经验的机会,被叫停真的是太可惜了。

我个人认为企图通过所谓的“启蒙”,或者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单纯网络上的政治辩论(没有背后关联的能影响现实的投票决策机制,不管是选举、罢免还是别的什么,哪怕只是要不要赔付一个有争议的案例)来提高公民素质的想法是痴人说梦。羡慕台湾人有多种多样的相对安全的(至少是比大陆安全的多的)累积政治参与经验的路径,能通过累积政治参与的经验来提高公民素质。
>> 去過台灣,感覺下來大部分台灣人素養都不錯,樂於助人同時也比較謙遜幽默,相比之下中國人就做得比較...


首先個人禮貌和公民素質是兩回事
所謂的公民素質是作為公民的素質,比方說納稅、參政、監督政府,然後對台灣這種有兵役的國家而言可能還會包括參軍
和樂於助人謙遜幽默沒有關係。一個樂於助人謙遜幽默但相信天塌下來有大個子頂著、百姓要守好本分讓天高皇帝遠的去憂國憂民……的一個百姓,雖然可能很有禮貌,但沒有公民素質

還有,人文素質本來就是『剛開始到了國外』很難注意到的事。只是在當地旅遊一個禮拜就妄想和當地人有什麼深度交流的人才是想太多
人文素質需要觀察大量的當地人,至少也要在當地住上幾年才能理解。要經歷過當地的各種氣候,才能理解當地人各種習慣有何意義
公民素质去看看台湾地铁排队上电梯就知道了 中国北上大概还差一个世纪 所以中国人别一提公民素质就是高大上的选举自由民主 先把公共场所的厕所排队吸烟之类的“小事”做做好
Alicewell 🤬不友善用户
每個地方都有高素養及低素養的人,只看你如何接觸,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位面上也會有高或低素養的行為,你說的陳凝觀好似關懷公民運動,但也是個罵別人打特權疫苗但自己卻也跑去偷打特權疫苗的雙面人,人不能一語論之
>> 首先個人禮貌和公民素質是兩回事所謂的公民素質是作為公民的素質,比方說納稅、參政、監督政府,然後...


公民素養最核心基本的是你說的納稅、選舉投票等公共政治義務,也包括遵守規則和契約比如公共交通自覺排隊等,以及對普世價值的接受程度等等。中國沒有實現公民義務的環境,去台灣等民主國家旅行也只能短暫的親身感受一下文明社會基本素養了,比網上看台灣政治選舉、民主活動的新聞多點參與感。

我是覺得這樣也有意義的,被表面的現象吸引就有機會對核心素養的形成產生興趣,下定決心潤去ta國做真正的公民。
>> 我个人认为公民素质(包括台湾的公民素质)是公民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参与的经验累积出来的,比如参...

感謝回覆! 非常直率坦誠的分享。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公民素質中的“參政議政”這一條必須是通過實踐來學習和成長。
分享個人經歷吧:我小時候(小學4年級)就去過一次台灣。那時候還未開放各種通,自己太小完全不懂政治(順帶一提我在過後兩年便了解到了64)
我是因為親戚原因跟家裡人探親去的,那時候只能從hk轉機,剛到台灣便第一時間去了新北。那時候經濟的差異便很直觀的打動了年幼的我:機場和火車站雖然建設的比上海這類大城市「簡陋」但在人口密集場所沒見到過想方設法欺騙你的「善意的導遊」和各種乞討者。在商場購物的時候交流之中也從未因為了解我們來自的國家而有服務上的歧視或者說他們非常專業就和對所有顧客一樣,小時候便覺得台灣和課本上講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全不同,人們之間雖然講的是同一種語言,但仿佛在平行宇宙。
>> 公民素養最核心基本的是你說的納稅、選舉投票等公共政治義務,也包括遵守規則和契約比如公共交通自覺...


我的意思是說,短期旅遊只能看到面向觀光客的虛假表象而已
比方說好了。一個東亞人之間常見的經典迷思是說『英國人不愛雨傘是因為喜歡耍帥』,因為在東亞人的眼裡,一個多雨的國家還不撐傘,一定是想耍帥之類沒救的原因吧!他們從來沒想過,在下著毛毛雨、風速35mph時撐著雨傘是多麼愚蠢的一件事
觀光客們在北歐看到那種糖果屋般精緻可愛的小房子,又在地中海看到一些老破小住宅,他們說『為什麼地中海人住在這種老破小裡卻能那麼快樂,北歐人住在糖果屋裡卻抑鬱每一天?一定是拉丁人天性樂天,他們一定就是因為窮但樂天才會一直窮下去的。而北歐人勤奮努力,就算住在這麼好的房子裡了,他們還是不滿足』
(攤手)Well……那是因為你們只來一個禮拜!當地中海人還在享受陽光的時候,北歐人要熬過可能每天只有2小時光照的整個冬天,想想都令人抑鬱。你想過北極圈居民度過字面意思上暗無天日的冬天是什麼感受嗎?不,因為你只想到你的極光之旅。你的極光之旅八成還是包巴士接送的,而那個當地人得在這暗無天日的冰天雪地裡開車出門
很多事情,哪怕是撐雨傘或見面聊天氣這種最簡單的表象,觀光客和剛到當地的新留學生都無法正確理解。更糟糕的,就像雨傘這個例子裡,他們甚至會自己腦補出一些錯誤的解釋,並自以為懂了。我是說應該放棄『短期就能看懂』這樣的妄想,要知道自己才在當地沒多久、什麼也不懂。知道自己什麼也不懂,才不會去妄想一些有的沒的錯誤理論,才能有機會看到事實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