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舱医院那首歌的视频,来说说中国的伟光正式的畸形审美及其形成原因(原谅找不到合适的词形容)

总结一下,这么说吧。我个人感觉,产生这种畸形审美的原因,就是在中国,你只能宣传正能量,并且永远离不开所谓的家国情怀。更不能渲染自己的苦难和悲伤,以及提出所谓的一些自己的见解。
我小时候在国内参加过一次英语演讲比赛,主题是I have a dream。然而大家的内容基本都大同小异,都是在讲大空话,说想要当老师当科学家,培育更多祖国的花朵,要么就是说希望祖国繁荣富强、繁荣昌盛。估计评委们都听腻了。当然我也和他们一样在台上讲那些根本自己不知道在说什么的内容。后来上大学之后,我也参加过另一次,是日语演讲,还是在北美。我讲的内容就不细说了,反正提到了童年的苦难。不过也没有限定主题,是free topic,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只要没有那些很冒犯性或者反人类的内容,初审都能通过。大家讲的内容有批判风格的,也有很感人的,至少没人讲大话空话。不过也和参赛者的年龄有关,毕竟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认知就不是一个高度。
然而,即使这样,那次英语演讲比赛,大家的稿子基本是一个模版出来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已经被规定讲什么,主题在那里。即使有主题,也还是可以自由发挥的,然而这所谓的自由发挥,是共匪老师们给他们选的,而不是他们自己选的。再说一些用词,也根本不是小学英语的水平,都是那些政治词汇,就是洗脑出来的结果
大家知道这句话吗,微博上看到的,就是说90后的梦想是成为大家都想老师科学家宇航员,00后都想做戏子网红明星,从而说00后堕落。恰恰相反,首先我没有年代歧视,而且觉得,所谓的前者,就是相当老师科学家宇航员的,都是被洗脑要follow主旋律伟光正,顺便发扬一把戏子低贱论。他们肯定有想要当演员的声音,然而肯定被噤声了。

另一方面,说一下畸形的审美吧。我是学音乐的,所以就从音乐方面来说。我提出个名词“匪式唱腔”,就是不论什么风格的歌曲,都是那种“尖锐、洪亮和高昂”的声音。都说这是美声唱法的元素,然而我觉得并不是,即使是很正统的美声歌曲,也不是所有的歌都适合这种唱法。即使儿歌也是。我听过一首“鲁冰花”,明明是很悲伤的一首儿歌,前面的独唱部分,居然也是那种匪式唱腔,原因是为了显示“大气”。然而并不是所有歌都适合那种大气的风格,很多都是在强行大气。还有一个版本的“送别”也是,强行美声,依依惜别之情完全表达不出来。再说舞台的造型,那种闪闪发光的亮片演出服,配上白的反光的妆,都是儿童艺术团的标配。我小时候也有这种造型。为什么?他们都说原因是因为显得大气。
即使是通俗唱法,那些选手们也一个个鬼哭狼嚎,嗓门极大地吼,很多很抒情很温柔的歌,被他们的尖叫毁得渣都不剩。原版的柔情似水,被嘲笑是小气没气场
这也和共匪推崇的伟光正精神挂钩,所以你必须大气,必须气场满满、金碧辉煌。所以才有了这些畸形的审美

大家可以一起讨论
56
分享 2020-04-02

53 个评论

这个议题事关集体性虚假自我。虚假自我不可能找到打动真情的路,只会表现出奉迎/对抗的两极态度,没有容纳讨论和思辨的区间。
虚假自我是童年期情感受创后形成的人格防卫机制。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喜欢以绝对权力控制孩子的父母,会用尽一切手段让儿童生出一种对不起全世界的不健康羞耻感,压抑他表达真实自我的需求,美其名为“听话”。为了逃避耻感,儿童会生出一个虚假自我,去满足父母需求而不是自身的真实需求。时间一长,这种抵抗策略就会内化为人格,使他错认为只能以假面来应对外界。同时,还会产生上瘾行为和麻木感,去缓解真实内心被忽略后的空虚。
鉴于我国家庭教育一向奉行打是亲骂是爱,以践踏儿童尊严为理所当然,也就使受虚假自我困扰的人成为大多数。当他们聚成群,就会把不正常当作正常,自我美化为“孝文化”,逃避时时缠绕心头的羞耻自卑。
不彻底反省这种情绪,就没办法逃离完美父母的执念,凑在一起只会不高兴或唱赞歌,以获得那个幻想中完美父母的欢心。当他们聚在一起,就成了集体行为。
篇幅所限只能简单论述,希望看到的大家都能在内心出现耻感的时候自我观察,制止头脑警察的暴行,继而停止自恨或自大行为,拯救真实自我。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