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墨子说:反贼鼻祖孔老二?
孔子是反贼的祖师爷?到处煽风点火?
看看墨子怎么说的:
《非儒》
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为人何如?”
晏子对曰:“...,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僇。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景公曰:“呜乎!贶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某之与白公同也。”
孔某为鲁司寇,舍公家而奉季孙,季孙相鲁君而走,季孙与邑人争门关,决植。
孔某所行,心术所至也。其徒属弟子皆效孔某:子贡、季路,辅孔悝乱乎卫,阳货乱乎齐,佛肸以中牟叛,漆雕刑残,莫大焉!
墨子說:
孔子到一个国家,专门挑拨君臣关系,支持反贼。
孔子支持季孙氏。季氏和别人打仗,孔子给举着城门。
孔子的徒弟,到处作乱造反。
为什么会这样呢?
看看墨子怎么说的:
《非儒》
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为人何如?”
晏子对曰:“...,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僇。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景公曰:“呜乎!贶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某之与白公同也。”
孔某为鲁司寇,舍公家而奉季孙,季孙相鲁君而走,季孙与邑人争门关,决植。
孔某所行,心术所至也。其徒属弟子皆效孔某:子贡、季路,辅孔悝乱乎卫,阳货乱乎齐,佛肸以中牟叛,漆雕刑残,莫大焉!
墨子說:
孔子到一个国家,专门挑拨君臣关系,支持反贼。
孔子支持季孙氏。季氏和别人打仗,孔子给举着城门。
孔子的徒弟,到处作乱造反。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先秦诸子眼中的孔子有两个形象,除了正统儒家形象外。韩非墨子包括庄子眼中的孔子有阴谋家的色彩,连史记也记述了子贡连越灭吴的故事。吴国是当时唯一干涉田氏代齐的大国,还是鲁国的姻亲。孔子如果因为爱鲁国怕被吴国霸凌而要结交更野蛮的越人去灭掉相对文明能够制衡齐国的吴国,很难说得通。
墨子记载石乞的故事更加悬疑。石乞后来更着蒯聩杀了子路。但墨子说孔子把他推荐给白公。而且石乞最后也是为白公战死的。难道跟了白公后,又去卫国跟随蒯聩杀子路?然后又回到楚国?难以理解。
墨子记载石乞的故事更加悬疑。石乞后来更着蒯聩杀了子路。但墨子说孔子把他推荐给白公。而且石乞最后也是为白公战死的。难道跟了白公后,又去卫国跟随蒯聩杀子路?然后又回到楚国?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