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看似起源于中国的东西,实际上是外来的?
农产品,动物,某种理论、技术,某种食品,人物,某种节日、习俗、文化都算
葡萄草莓西瓜土豆西红柿西瓜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
比如吉尔吉斯斯坦大诗人李白,白酒蒸馏技术从西域传入,石榴源于波斯,绿豆源于印度,菠萝源于巴西,苹果源于欧洲,中秋节源于新罗,折扇源于日本,青铜小麦车轮牛羊马都源自中亚,十二生肖源于巴比伦等
当然扩展一下不属于“汉地”即编户齐民地区的东西也算,比如唐朝贵族是鲜卑人等
希望各位朋友补充,谢谢
葡萄草莓西瓜土豆西红柿西瓜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
比如吉尔吉斯斯坦大诗人李白,白酒蒸馏技术从西域传入,石榴源于波斯,绿豆源于印度,菠萝源于巴西,苹果源于欧洲,中秋节源于新罗,折扇源于日本,青铜小麦车轮牛羊马都源自中亚,十二生肖源于巴比伦等
当然扩展一下不属于“汉地”即编户齐民地区的东西也算,比如唐朝贵族是鲜卑人等
希望各位朋友补充,谢谢
中国现行农历沿用自明末《时宪历》脱胎的清朝《西洋新法历书》,是四百多年前的由汤若望主导的欧洲耶稣会教士和中国第一批天主教徒合力编撰的
所谓“民族智慧科学结晶”、“实实在在中国特色”的中国现行农历,其实完全是四百多年前的欧洲耶稣会教士和中国天主教徒合力编撰的。现代东亚农历的基础是来自明朝末年的《时宪历》,之前明代通行的历法为《大统历》,实际上是将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改个名字沿用,此历法到明末,已经与实际气象、天文有误差,尤其对日月食推算的误差更明显。按《明史》记载,1629年,明朝中央政府任命礼部尚书徐光启、南京太仆寺少卿李之藻领衔根据西法“督修历法”,而改修历法的实际“译书演算”工作完全是“西洋人龙华民、邓玉涵”、“西洋人汤若望、罗雅谷”承担的。而这些“大西洋国人”,全都是来自于意大利与日耳曼地区的耶稣会传教士:龙华民是西西里人,邓玉函、汤若望是日耳曼人,罗雅谷是米兰人。而领衔的中国高官徐光启、李之藻也是中国第一批戒了麻将瘾、放弃小老婆的天主教徒。依托的理论依据也是“第谷宇宙体系”: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设计是介于哥白尼的日心系和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之间的一种调和性体系,主要理论是地球仍然在宇宙的中心,太阳与月亮绕地球公转,但五大行星则绕太阳公转。明清易代后,官方将还没来得及通行的《时宪历》删改至103卷,并由清朝顺治皇帝将其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于顺治2年(1645年)颁行。康熙八年(1669年)后至清亡,中国的历法一直大体沿用汤若望所订新历,延续至今,就是俗称的“农历”。
所谓“民族智慧科学结晶”、“实实在在中国特色”的中国现行农历,其实完全是四百多年前的欧洲耶稣会教士和中国天主教徒合力编撰的。现代东亚农历的基础是来自明朝末年的《时宪历》,之前明代通行的历法为《大统历》,实际上是将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改个名字沿用,此历法到明末,已经与实际气象、天文有误差,尤其对日月食推算的误差更明显。按《明史》记载,1629年,明朝中央政府任命礼部尚书徐光启、南京太仆寺少卿李之藻领衔根据西法“督修历法”,而改修历法的实际“译书演算”工作完全是“西洋人龙华民、邓玉涵”、“西洋人汤若望、罗雅谷”承担的。而这些“大西洋国人”,全都是来自于意大利与日耳曼地区的耶稣会传教士:龙华民是西西里人,邓玉函、汤若望是日耳曼人,罗雅谷是米兰人。而领衔的中国高官徐光启、李之藻也是中国第一批戒了麻将瘾、放弃小老婆的天主教徒。依托的理论依据也是“第谷宇宙体系”: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设计是介于哥白尼的日心系和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之间的一种调和性体系,主要理论是地球仍然在宇宙的中心,太阳与月亮绕地球公转,但五大行星则绕太阳公转。明清易代后,官方将还没来得及通行的《时宪历》删改至103卷,并由清朝顺治皇帝将其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于顺治2年(1645年)颁行。康熙八年(1669年)后至清亡,中国的历法一直大体沿用汤若望所订新历,延续至今,就是俗称的“农历”。
几乎所有的所谓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外来的--从汉服到算盘针灸拔火罐农历春节,汉字诗词民乐,无不如此。包括中国人的所谓春节习俗吃饺子,这个饺子也是外来的。饺子的诞生地应该就是人类小麦文化区的原点aka两河-西亚地带,然后分别向东西两侧传播,因此整个欧亚大陆上基本都是吃饺子或者类似饺子的食物的。
说几个冷门知识。
第一,中国考据学里把“水稻”说成是8000多年前长江中下游原始耕种的说法是十分“狡狯”的,那个不是水稻,而是轮作梗稻,是同属不同亚种的农产品,不可以用作大规模量产食用的。 真正的水稻的前身叫做籼稻,它的亚属科是Oryza sativa,是我们现在人类吃的旱稻、水稻的前身,这是恒河流域的文明长期农业培育驯化的产物,在公园前3500年左右流传到中国的。
第二,香肠不是中国的食品,《齐民要术》中的灌肠根本不是香肠,仅仅是一种风干技术,他没有腌或熏的制作流程,也没有炸、焗等烹饪工艺,而且比高卢地区制作香肠的信史晚了整整1300多年。 中国现代生产和食用的香肠主要有三系,Kanskeyi类来自德国,在清朝末年传入中国;Sausage香肠的灌制工艺来自英国,在咸丰年间传入中国;红肠是立陶宛人的发明,在1900年间谍大奸商,俄国奸商伊万秋林,在哈尔滨设立秋林央行,其中一位立陶宛伙计设立了灌肠场,从而传入中国。
第一,中国考据学里把“水稻”说成是8000多年前长江中下游原始耕种的说法是十分“狡狯”的,那个不是水稻,而是轮作梗稻,是同属不同亚种的农产品,不可以用作大规模量产食用的。 真正的水稻的前身叫做籼稻,它的亚属科是Oryza sativa,是我们现在人类吃的旱稻、水稻的前身,这是恒河流域的文明长期农业培育驯化的产物,在公园前3500年左右流传到中国的。
第二,香肠不是中国的食品,《齐民要术》中的灌肠根本不是香肠,仅仅是一种风干技术,他没有腌或熏的制作流程,也没有炸、焗等烹饪工艺,而且比高卢地区制作香肠的信史晚了整整1300多年。 中国现代生产和食用的香肠主要有三系,Kanskeyi类来自德国,在清朝末年传入中国;Sausage香肠的灌制工艺来自英国,在咸丰年间传入中国;红肠是立陶宛人的发明,在1900年间谍大奸商,俄国奸商伊万秋林,在哈尔滨设立秋林央行,其中一位立陶宛伙计设立了灌肠场,从而传入中国。
元旦,现在用的农历也是中外合编的吧,还有什么二维码这种明明日本发明的,却被吹成中国新四大发明。

龙和天空崇拜
(以下为转载)
龙崇拜是中国人的文化特征,但龙的真容如今已经隐没在历史的云雾中。关于龙的本源,历来有多种学说,众说纷纭,但没有哪个能令人完全信服。影响最大的说法是1948年出版的闻一多先生所著《伏羲考》中提出的“混合图腾说”,认为远古一个蛇图腾的部落融合了其他部落之后,形成了以蛇的形象为主体并且混合了马、鹿、鸟、狗和鱼等等动物特征的混合图腾--龙。这个学说流传广泛,但基础却非常薄弱。首先“龙是不是图腾”已经颇具争议,退一步说,就算龙是图腾,古代的民族融合基本是通过战争,失败民族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图腾的杂糅混合只是一种美好想象。对这个建立在臆测的基础之上的“混合图腾说”,王莅荃的反驳十分有力:
《易经》中多次以龙为卦象,如果龙是拼凑出来的虚幻事物,那么这部巫卜之书又怎么能让广大信众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呢?
龙崇拜也绝不是由蛇崇拜发展来的。那种认为古人出于对蛇的畏惧和厌恶转而产生崇拜的想法,是现代人对古人精神素质的一贯轻视态度所导致的误判。载于《韩非子》中的关于“神君”的故事说明先秦古人既不喜欢也不敬畏蛇,对蛇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态度。《淮南子》里提到后羿建立的功劳之一就是“斩修蛇于洞庭”。另一个反证是,龙崇拜最盛的反而是干旱少蛇的北方地区。还有的学说认为龙的本源是鳄鱼、恐龙、马、河马、胚胎等等,不一而足。但依笔者看来,这些假说都是钻进了一条死胡同。
针对这些我们要提出一个观点;龙绝不是任何一种动物。虽然古人会敬畏和崇拜一些动物的超凡能力(比如猛兽或者飞鸟),但人对禽兽的崇拜是有限度的。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则异乎寻常,其集于一身的雄健、神圣、吉祥、灵异、神秘和超拔杰出等等品性,数千年来在中国文化中坚如磐石,一以贯之,绝不是哪种动物能够承载得了的。
目前可见最早的龙,是辽西红山玉龙和安徽凌家滩的石龙,但两者相隔数千里,除了蜷曲的形态之外没有其他的共同点。可见远古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有对龙的共同信仰,但龙却没有确定的形象,这一点让我们更有理由否定它的动物属性。各地人民从自己的想象出发,基于一个共同的神秘理念(可能是承继于更早的年代流传下来的知识),创造了龙的不同形象。从红山玉龙、陶寺蟠龙到夏商周三代的龙,绝大多数无足,有的一足或两足,有的一首双身,有的一身双首,还有的在正身之外有一个若即若离的“副身”(比如山西石楼的龙纹铜觥),离奇怪诞,都不是真正的动物形态。
最早的红山玉龙无鳞无角无足,通体抛光,造型简洁,到商代的龙就出现了角和鳞纹,战国之后才出现四足之龙。细节越来越多,逐渐向现实的动物靠拢。但直到汉代,龙的形象还是有很多变体并存,隋唐五代之前龙的造像都无定型。龙的形象逐渐定型为我们今天熟悉的样子,是明清以来的事情。这个发展轨迹充分说明龙的动物化特征是后人附会出来的,与其原初的本义无关。
还有一些学说认为龙就是松树、闪电、云、虹、龙卷风、星象等等,众说纷纭,但都无法完全自圆其说。自上个世纪初以来这么多人的努力,似乎还没有接近龙的真相,这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探索方向。
问题在哪儿呢?让我们注意这样一个事实:龙崇拜不是汉族独有的,它也盛行于东亚众多民族之中。藏语中的龙的多个读音,与古汉语存在系统性对应,说明龙崇拜在藏文化中历史久远。古籍中记载匈奴人也有独特的崇龙习俗。据前苏联学者的资料,黑龙江北岸的那乃人尊崇巨蛇“穆杜尔”,认为它是“天与水的主宰”,是它与猛犸象一起把山谷犁成河道,疏导了洪水。而同属通古斯语的满语中称龙为“穆杜里”(muduri)。也有证据显示,南方诸少数民族的龙崇拜并非出自汉族的文化影响,而是源自其自身固有的古老传统。比如云南普米族称龙为【bro】,藏南错那门巴语中的龙为【bruk】,景颇语龙读为【paden】等等。联系中美洲玛雅人对飞天司雨的羽蛇神的尊崇,龙崇拜显然是蒙古人种诸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要追寻龙的本源,必须与蒙古人种的起源和迁徙联系起来,否则我们将永远在五里雾中摸索。
蒙古人种诸民族从冰天雪地的高纬度北方走来,那么龙竟为何物?如何在我们祖先的精神世界里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在本章我们将看到只有在高纬度地区独有的自然现象中,才能找到龙的最合理、最有说服力的本源,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先精神世界的殿堂,揭开龙的瑰丽雄大的真容。
第一节. 古籍中的线索
古籍虽不可尽信,但多少会留下一些线索。年代越晚,堆积的捏造信息就越多,元明以降的文献中对龙的描述皆不足为据。要探寻龙的本源,还是要从最古的文献着手。年代越古,参考价值越大。虽然始皇焚书使得上古传承下来的知识有所损失,但先秦和秦汉时代去古未远,那时的学问人依据故老相传的知识,对龙的认识依然较为接近真实。让我们先梳理一下古籍中有启发性的线索。
1. 龙无定形,是变化之神
说“龙无定形”,读者大概不理解。龙不就是牛头、蛇身、鹰爪、鱼尾的形象吗?怎么能说无定形呢?但龙的这幅模样是唐宋之后才逐渐定型的,至少在西汉时,龙的具体形象依然很模糊。《淮南子-要略》说:
就是说,单画龙首的话,人家都不知道你画的是什么,把身形画出来,大家才恍然:噢,原来是龙。这说明当时龙的头部是什么形象还不确定,只有身体的蛇形是确定的。《论衡-龙虚》中说:“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看来到了东汉的时候,马头的龙比较流行。龙首的不确定性,至少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红山的龙与凌家滩的龙头部细节就完全不同。浙江博物馆藏有一件龙纹陶瓶(据王从仁《龙崇拜渊源论析》),那上面的龙有一个鸟类的头部,还有尖尖的喙,身体呈卷曲细长状。古器物和绘画中其他各种各样的龙头部像蛇、马、 猪、鳄的不一而足,全无定式。
难道甲骨文中的龙没有头吗?我们看看甲骨文中“龙”字典型写法的两个例子。
https://pic4.zhimg.com/80/262f514a54664f270d5ae38ae25703a3_720w.pnghttps://pic3.zhimg.com/80/7ffe335ae32f71090fd1f3c0a950ba86_720w.jpg图 1 甲骨文中‘龙’字的两个典型写法
从字形上看,龙头并非写实,而是一个符号化的部分。第一个写法的龙头非常像“天”字,第二个写法的龙头上有一个倒三角形冠,这个元素在甲骨文“凤”字头上也有,是表示神异威严的一个符号。所以,这些龙很诡异地没有面目,这与甲骨文中的“马”、“鸟”、“龟”等字中对动物头面部惟妙惟肖的写实手法大异其趣。可见龙头是什么样子的远在甲骨文的造字之初就是模糊不清的。只有蜷曲的龙身比较确定,这与淮南子中的议论是一致的。
《周易·乾卦》中有这样一句卦辞:
千古以来让人困惑。龙无头岂非凶兆?怎么会是吉兆呢?于是有人强作解人曰:此“首”当作“首领”解。但晁福林先生(《补释甲骨文□字以及商代与之相关的社会观念》)指出,“首”用作“首领”之义是战国以降的后起之义,商周时期,“首”即是人兽之头。《周易》的成书年代至晚当在商末周初,所以此处的“无首”就是“无头”之意。由此可见,上古时代的人们觉得“龙无头”是个正常现象。
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二三子问》篇对此提供了佐证,其中记载了孔门弟子请教如何理解“见群龙无首,吉”的问题,孔子回答说:
帛书此篇中有缺字,但“无首是龙的特性(德)之一”这一理解当大致不差。可见今天的“神龙不见首尾”这么一句俗语的根子有多么古老。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龙头的细节都是不确定的,其来有自。
龙既然无首,当然就不是动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了孔子与老子会面之后说的一段话:
可见孔子明明白白认为:龙非鸟、非鱼、非兽。所谓“龙为鳞虫之长”的说法实为后人之妄说。
龙不仅不是动物,形象也变化无定。《二三子问》篇还记载了另一段孔子关于龙的话:
明白阐述了龙无定形的变化之神性格。早期文献中的龙,都没有具体的形象,或者可以是任何形象,甚至“能合能散”。这种描述古籍中比比皆是:
所以,孔子见过老子之后,与弟子们说:“吾见老子,其犹龙邪”?以龙的原始形象来看,这是对老子思想的一个相当精准的概括。老子的思想是“不拘”、“不争”、“上善若水”,老子说他的“道”是“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孔子大概是觉得,这玄之又玄、不可名状的东西,与龙之变化好像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完全一样,所以他承认自己也不能确定。“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跟弟子们说的是大实话,并非故弄玄虚。
读者也许要问了,甲骨文中的龙不是蛇形吗?怎么这些书里,还有孔老夫子,又说它“无形”了呢?其实甲骨文里这个蛇形,也可能不是写实,而只是一种抽象化。因为在所有动物形象中,蛇形是限制最少,熵值最大的一种形状,所以蛇形被用来概括形状无定的龙。汉代编的字典《说文解字》的“龙”字条目下面,很多饱学大儒给龙做了注释,徐铉注:“龙,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 变化无端”,并没有提到蜷曲长身的元素,可见在龙最原初的含义中,蛇形并非其必要元素。
藏族原始信仰中的龙神也是形状变化无定的,在藏族本土宗教--苯教(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在西藏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教义类似于萨满教)里面,龙神就是变化之神,散漫无定,可以幻化成各种动物形象,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带有蛇尾或者鱼尾[1]。而汉藏同源是史学界的共识,这两个人群来自史前时代的同一个母体人群。剥离去喇嘛教,藏文化的底层保留了许多汉藏尚未分化之前的特征。
宋人罗愿的《尔雅翼》转引东汉王符所言龙为九似之物:“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但从西汉《淮南子》中龙头仍不确定来看,这个九似的定义是不可能早到东汉的,当是宋儒托古的说辞。但至少在宋代,龙的动物化已经完成了。到了明清之际,龙的形象被固定下来。它这付九似九不似的怪样子,其实并不是所谓图腾混合的结果,而恰是其早期形象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遗产。
2. 龙是一种光现象?
先秦和汉魏时代古籍中对龙的很多描述,都使得我们只能把龙理解为一种能够灵动变化的发光现象。这似乎很令人意外,但除此而外,难以作别的理解,试阐述如下。
早期典籍中,都反复强调龙具有“能幽能明”、“乍存乍亡”或者“一有一亡”的特性,就是说,忽明忽暗,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比如说:
注意《广雅》中的“敷和其光”明白指出龙是一种发光物。最具体生动的是汉代的刘向在《说苑-辩物》中对龙的描述:
您可能会觉得太玄虚了,但其实刘向这个作者是很严肃的。读者们有没有注意到,先秦两汉古籍中对龙的种种描述,无论在今人看来多么“玄虚”,它们都存在明显的内在一致性。从而可知,并非是哪个作者的信口胡言或者凭空想象,而是出自当时的普遍信念。中国文化的许多经典,好像都是在战国和汉代之间集中出现的。但其实远在此之前,就有一个深厚的文化传统存在,只不过没有被形诸文字。在从战国到秦汉一段时间里,这些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文化传统被逐渐记录下来,形成文献。龙的观念在形成文字记录的时候,已经模糊了其本源。但先秦和秦汉的学者们秉笔直录,把祖先传下来、他们也不太明白的的龙的描述原原本本地写了下来,才让我们后人有了探究其本源的钥匙。
从刘向的这一段描述来看,龙能短能长,能亮起来,也能暗下去,时而可见,时而不可见(一有一亡),不仅变化轻灵,而且光彩斐然。 这颇似是高空一种变幻莫测,瑰丽而灵动的光现象。这与孔子对龙的评述“智者不能察其变,辩者不能(言)其美,至巧不能贏其文”异曲同工,给我们揭示了龙的壮观美丽的一面。
龙是不是发光现象呢?让我们看看年代更古的典籍中有没有线索。《诗经-小雅-蓼萧》中有这样的句子 :
这个“为龙为光”很有意思。一般认为《小雅-蓼萧》是诸侯会见周天子时的赞颂之诗,旧注多认为此处的“龙”是“宠”的通假字,是蒙受天子恩宠的意思。但这种解释有两个不合理之处:第一是与场合不符,西周时诸侯和天子远不象后世君臣那样尊卑悬殊(所以此诗中还有"宜兄宜弟" 这样的词句,姬姓诸侯与天子就是堂兄弟的关系),有的诗经注释者(比如朱熹)还认为这是一首周天子褒扬诸侯的诗,而不是反过来。第二个不合理之处是与字面逻辑不符,因为纵观全诗,“既见君子”之后的两句,有很明显的因果关系。比如:
显然在“为龙为光,其德不爽”这一句里应该有同样的逻辑结构,即:因为“为龙为光”,所以“其德不爽”(德行没有瑕疵)。那么这里的“龙”就应该释为与光同义,才合乎逻辑。 意思是赞颂对方“光辉四射,德行美好”。所以,龙与光一样,是表示一种伟大辉煌的神圣存在。
看来把龙解释为‘宠’是错了的。但是且慢,事情还不那么简单。宠的本义并非恩宠,而是“光耀”。《易经》中“师”卦的卦辞中有“在师中吉,承天宠也”。郑玄注释:“宠,光耀也”。郑玄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否则也没资格给晦涩难懂的易经做注解,他对“宠”字的解释更接近其原初的含义。宠以龙为偏旁,不仅是借其音,也是借其义。龙和宠的本义都与光有关。“宠”的的宠爱之义是引申出来的后起之义。如此看来,释龙为宠在郑玄的时代还不能算错,但以宠的今义来注解“龙”就刻舟求剑,谬以千里了。
龙的“光属性”在先秦古籍中留下的痕迹比比皆是,比如《尚书-益稷》中有一段舜帝说的话︰
《尚书》里的这句话历来无定解,尤其是这个与日月星辰并列的“山龙华虫”,解释起来五花八门。从字义看,华虫似是发光之物。“山龙”与日月星辰和华虫这些光灿灿的东西摆在一起,显然也是光彩焕然的一种神物。
《淮南子-天文训》说:“龙举而景云属”。景云就是光彩四射的云。《说文》:“景,日光也”。 到淮南子成书的年代,龙的真身已经不清楚了,但龙与光密切联系的基本特性依然鲜明。
“胧胧”一词,古文中指“微明之貌”。比如 “寒淡淡,晓胧胧”(宋-严仁《鹧鸪天》),相似的还有“胧明”。而“胧光”则指白光,比如“胧光照玄墀”(晋-张华《情诗》)。“朦朦”与“胧胧”同义自不待言,渊源更极深:“朦”与“胧”古时同音!它们是以“麦-来”、“命-令”为典型例子的上古复辅音“ML”分化形成的近义词汇,这一点在讨论龙的古音时还将涉及。但“朦”、“胧”两个古同音字共有的“微光”含义是发人深省的。
《管子-水地》云:
龟灵是上古华夏的另一个神秘信仰,我们要留到第五章再揭示它的谜底。《管子》里的这句话,即使对于春秋时代的古人,恐怕也不是日常经验能够理解的,肯定是在转述更古远年代留下来的知识片段。那么龙在黑暗之中能见于人,又能不见于人,求之以物理学规律,不是一种发光现象又如何解释呢?
汉代文人喜作赋,洋洋洒洒,极尽铺陈。他们比先秦时代那些惜字如金的记录者们提供的信息丰富具体得多了。汉代去古未远,口耳相传的上古知识片段尚能有所保留。于是我们见到的汉赋中的龙,都是流光溢彩、明艳不可方物的形象。比如缪袭《青龙赋》:
刘劭《龙瑞赋》:
从这些描述看,两汉时代人们对龙的发光性质是非常清楚的。
“龙光”作为一个固定词汇,也常见于古籍之中。由以上分析推测,很可能是上古真龙的原型在历史记忆中留下的痕迹。古籍中“龙光”含义多是比喻俊逸的神采、非凡的才华,比如:
另外,龙的“光属性”在早期龙的形象上有所体现,比如商代提梁卣和西周龙纹璧上的龙身都饰有火纹(《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与演变-p55》)。
后世的龙的形象完全动物化,但它的“光属性”也并未完全消失。传说中龙颌下有明珠,《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古代艺术中的龙通常与明珠或者火球同时出现,民间舞龙活动称“舞龙灯”,其实都是其“光属性”的残迹。
3. 龙的惊人美丽和巨大
龙不是一种普通的光现象,它给人以无以伦比的视觉感受。它的光采焕然,变幻虚灵,让刘向作“忽微哉,斐然成章”的慨叹。孔子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二三子问》篇中对龙有这样的评述:
他强调了龙的三个方面的特点:灵动变化万端,最聪明的人也预料不到。美丽得难以形容,最善言辞的人也描述不出来。纹式巧夺天工,能工巧匠望而兴叹。孔子肯定没有见过真的龙,但他是当时最有学识的人之一,这番评述是一定基于上古流传下来的对龙的认识。
龙的色彩丰富艳丽,古籍中多处曾提及。比如《管子·水地篇》说龙有五色:“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河图》说:“舜以太尉即位,与三公临观。黃龙五彩,负图出,置舜前”。孔子在《二三子问》中有另一段话:
这段话中前八个字的隶定疑有错讹,详细解读起来各家大有分歧,但大意是强调龙的文采(纹采),与圣人的德义相对应,当是无疑的。孔子接着又说:
注意,玄黄出现了。玄黄是个神秘的字眼,有多重含义,我们后面还会专门的讨论它一下。这里只需指出它的含义之一是“色彩艳丽”的意思。比如班婕妤《捣素赋》:“阅绞练之初成,择玄黄之妙匹”、张衡《思玄赋》:“献环琨与深缡兮,申厥好以玄黄”等等,都是用”玄黄“来形容丝织物的艳丽。《礼记·祭义》亦云“蚕事既毕,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祭服”,则”玄黄“又是渲染和装饰礼服的程序。同时”文“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彩色花纹,是纹的本字。《左传-注》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荀子《赋》:“五采备而成文”。既然龙而有”文“,且”龙文“又那么玄黄,可见龙的丰富艳丽的色彩确是古人所确信不疑的。
如此一来,读者大概不难理解《文心雕龙》这个书名的匠心。该书开篇就说:“文之为德也大矣”,后来又说
这里的”动植“就是后世”动物“、”植物’“二词的老祖宗。这段话就是说万物皆呈锦绣,尤以龙凤为首。似乎龙之美丽,还要压凤凰一头。
善做赋的两汉文人对龙的美好外观也不吝浓墨重彩的赞美,比如东汉刘劭《龙瑞赋》称龙:
同时代缪袭做《青龙赋》:
汉代文人笔下龙的这番美丽灿烂的形象,在今人眼中颇为新鲜和陌生,但却与先秦古文化一脉相承,具有高度连贯性和统一性。所以并非出于文人的矫饰和虚夸。
历史的细节就像掌中之沙,时间越久,漏去的越多。汉赋中的龙,好比是在龙的真实形象行将模糊和淡化之前,为我们留下了它的一张快照。它来自于对龙的原始形象的历史记忆,除了文学价值之外,其史料价值亦无可估量。
另外,龙虽然形体富于变化,但先秦古人一致认为龙的尺寸可以非常大。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马融曰:“物莫大于龙”。前文引用的马王堆帛书《二三子问》中孔子说过:“见龙而称莫大焉”。《管子·水地》说龙:“欲大则藏于天下”。这种性质也足以否定龙是某种动物的可能。龙,更可能地,是某种天象的化身。
4.龙的夜光属性
在早期文献的描述中,龙还有一个少人留意的特性。比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衷》篇:
就是说,龙可以在没有照明的情况下活动。《管子-水地》:
“能存能亡”与《瑞应图》中对龙的描述“乍存乍亡”一样,都是说龙在黑暗中“忽而可见,忽而不可见”。 从这些记载看,龙似乎有活跃在黑暗背景中的本领。
(五)龙的北方属性
故宫博物院院长段勇在《从考古发现看龙的起源及早期面貌》[1] 一文中说:“要探究龙的起源,仅靠文献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龙的历史比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要长得多”。 确实,最古的文献--甲骨文也只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出土文物中的龙的形象则有八千年的历史了。龙的早期历史,文献中只能提供一些蛛丝马迹,更多的要从地下文物这本无字之书中探寻。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与龙相关的文物似乎集中在北部和中部的几个省份。距今七千年以上的龙形象,只见于燕山以北地区。尤以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的出土文物中的龙形象为最古老、数量最多、发展演化脉络最完整和清晰。这个现象似乎暗示了龙的某种北方属性。
文献中的线索也指向同一结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代,保留了众多上古神话传说。据段勇统计,《山海经》中提及龙、龙形的动物和含龙字的神名、兽名、山名、水名等等的次数和项数,按地域计:北方(见于北山经,大荒北经,海内北经,海外北经,下类推)有11次52项;西方8次8项;南方4次29项;东方4 次15项;中部8次31项。毫不意外地,以北方为最多。
西汉刘向在《说苑-辩物》里的那段对龙的生动细致的描述之后,末尾说了这么一句话:
明白指出龙与凤凰一样,是在 “燕幽之地”出没的神物。
《楚辞-大招》:
历代文人对此理解不能,所以有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诠释。比如有人认为“趠龙” 是一座山的名字,它的山体是红(赩)色。还有人认为趠龙是烛龙之异写。但若是烛龙,“烛”字是其重心所在,屈子岂会假借它字?更何况楚辞中本有烛龙,《楚 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其实此处的“趠”就应该理解为它的本义:“高绝超远”。从地下的“无字之书”中展示的龙之北方属性来看,《楚辞-大招》中的这句描述再正常不过。它描绘了一幅北方绝域的冰天之上飞龙高举、红光四射的景象。从《大招》为亡魂引路的性质来看,这种景象应该是春秋时代人们所熟知的。
既然龙有多种颜色,屈子为何在《大招》里单提这种赤红色的龙呢?这肯定不是为了让画面更美,也不是随便选的颜色,而是有其内在逻辑。这在种场合下,非红色不可。我们稍后再揭开其中原因。
6.北极光与龙
以上我们已经确定了龙几个原始线索:发光现象、无固定形状、壮观美丽,巨大无朋,常以黑暗为背景,与北方相关。把这几个线索综合起来考虑,再与我们前文所介绍的蒙古人种北方起源相联系,那么一个候选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这个答案既符合龙的所有原初特征,又绝对当得起人们的无限崇拜。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图片吧。

图 2 带状北极光
图 2中所示就是北极光,它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自然景观。这种龙蛇状的光带是相当常见的北极光样式,多呈黄绿色,但也时常包含红蓝紫等多种颜色。静态的图片其实不能描摹它的雄浑壮丽之万一,真实的北极光是动态的,它们忽隐忽现,不断翻卷律动,翩若惊鸿,蜿若游龙。
中国人千百年来崇拜的龙,真的是北极光吗?读者诸君此时的疑惑,一定非同小可。尽管这两者的性质有诸多耦合之处,要建立它们之间的等同关系,我们当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i]首先要解决的是,北极光与上古华夏人群是否有可能的时空交集?[/li][li]然后我们要排比一下从颜色,和所谓的“声音”角度,北极光与龙是否完美地契合?[/li][li]最关键的是,我们需要给“龙为水物”这一观念在高纬度地区的自然现象中找到确凿可信的解释方案。[/li][li]再者,如果龙真的是北极光的孑遗,“德不孤,必有邻”,北极光在中国文化中留下的印记必然不止于龙,一定还有众多的其他表征。“例不十,法不立”,一个互相钩联的证据网络的建立必不可少。[/li]
在本章余下的部分,我们将继续通过龙与北极光性质的更多对比来尝试确立两者的联系,同时建立初步的证据网络。
1 关于北极光的一些事实
粗略的讲,常见的北极光形态有如下几种:
[li]
我们按照倒序,从第四种说起。这第四种北极光往往在纬度不高的地区也能够观察到,屡屡见于中古近古时代的历史记载中,它与本书的主旨无关,所以我们不讨论它。第二和第三种北极光与另一种神秘信仰有关联,关于它的事情,要留到后面的章节再讲。而第一种北极光,正是龙的本源。见过北极光的人,才会明白中国古人为什么说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能幽能明,乍存乍亡”、“神龙不见首尾”。这些都是对北极光最准确最传神的描绘。
北极光常常由无数极细的竖向光丝阵列而成,似乎有规律的纹理。这与华夏古人的龙鳞概念或有关系。中美洲玛雅人认为飞天司雨的神蛇(Kukulkan)身上有羽毛,也许是出于同样原因。
那么北极光与我们祖先的亲近接触发生在何时何处?如前文所述,从蒙古人种的起源理论和前苏联及俄罗斯学者关于末次盛冰期西伯利亚的重要考古发现来看,贝加尔湖地区、安加拉河上游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是该人群最可能的演化起源地。(此处论证见后续关于典型蒙古人种起源与扩张的章节)
但细心的读者也许会问:好吧,就算蒙古人种(甚至华夏先民)的祖先来自西伯利亚,可西伯利亚也难得见到北极光横亘长空的景象啊。
今天的北极光多见于西半球,少见于东半球,这是北磁极的迁移造成的。
这里我们需要简短地科普一下北极光的形成原理和北磁极位置的古今变迁。北极光是外太空带电粒子受到地磁场的吸引高速撞击大气电离层的气体原子或分子所造成的发光现象,它的可见范围与北磁极的位置有关。理论上讲,北极光发生概率最高的地方是以北磁极为圆心的一个“极光圆环”地带(auroral oval)的上空,这个圆环的半径(内外半径的中值)约2500公里,宽度(内外半径之差值)从几百到上千公里不等。在这个圆环地带里面,人们常能看到绚烂的北极光横亘头顶的天空。离开它稍远的地方,北极光常能出现在远处天空,但很少高悬头顶。在更远处,就只能看见远处地平线上的散漫红光了(红色北极光多发生在250公里以上的高空,可见范围最大,大气穿透性也最好)。与北极光相对称,在南磁极附近也同样会发生南极光。只不过因为南半球的居民较少,更不容易被观察到。
https://pic2.zhimg.com/80/61275211a5904b50f39ab75be0f08029_720w.jpg
图 3 北极光可见(天气允许)的天数百分比。图中有80-100%概率的圆环大致对应所谓的极光圆环。
而这个“极光圆环”的中心--北磁极的位置,并不在地理上的北极点,而是在北极点的周围不断移动,它偏离北极点数千公里是寻常事。地球磁场是由富含铁元素的液态外地核和液态地幔的旋转速度差异导致的(这两者都围绕着固态的内地核旋转),而地球内部的这一动态过程受很多目前不可预知的因素所影响,导致了南北磁极位置的不断变化。
1831年人们对北磁极的位置做了第一次测量,测得位置在加拿大布西亚半岛(大约是北纬70度,西经96度),此后它的位置不断移动,2007年北磁极移动到1831年位置的西北方1500公里外的北冰洋中(大约北纬84度,西经121度) ,而且现在正在以平均每年52公里的速度继续向西移动。近两百年来,北磁极一直流连于广阔的加拿大北部。这就是为什么今日的北极光多见于北美洲北部和欧洲北部,少见于西伯利亚的原因。就目前的观测记录看,北磁极移动的方向和速度是随机变化的,无法对未来做出预测。
但我们可以对历史上的北磁极位置做“考古”的工作。古地磁学家们通过分析碳同位素来考察地球磁场在地层沉积物上遗留的印记,追踪磁场变化。他们发现,在过去一千年中,地球北磁极多次在加拿大北部和西伯利亚之间“摇摆”。在更早的古远年代,则曾经长时间停留在西伯利亚。
在北磁极留驻于西伯利亚的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前,亚洲北部的天空经常被北极光所笼罩。如果北磁极的位置低至北纬70度的话(1831年北磁极的纬度),上述圆环的中线会掠过黑龙江--色愣格河--阿尔泰山一线。那里的人们经常会看到绚丽的北极光在头顶翻滚律动。如果北磁极处在更高纬度,这一区域将北移到贝加尔湖周边、安加拉河流域甚至勒拿河流域。在这一广大地域内的蒙古人种诸民族的祖先一定对这种雄浑瑰丽的景象产生了深刻印象。
为了给读者一个直观的感受,我们引用一段挪威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Fridtjof Nansen)的日记,他1893年在向北极点远征的路上遭遇北极光,下面是他的描述:
类似的景象肯定也深深感染了生活在高纬度北方的上古华夏先民,这撼人心魄的壮美永远留存在他们的历史记忆中。以至于饱学之士孔子对龙曾经有“智者不能察其变,辩者不能(言)其美,至巧不能贏其文”的感叹。刘向在《说苑-辩物》中对龙的描述“忽微哉,斐然成章。虚无则精以和,动作则灵以化”,则正是对北极光最贴切生动的写照!
北极光在华夏先民的精神世界中曾经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易经》曰:“飞龙在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北极光的宏大和美丽,幻化为龙的意象,成为中华民族阳刚与隽永之美的象征物,于一万年后在后代子孙的文化中依然栩栩如生。中国民间历数千年而不衰的舞龙灯习俗,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对龙的真实形象的久远记忆。
……
而天空崇拜顺着“腾格里”-“天”的线索也很好解释,剩下的内容没有再搬运,在知乎专栏——龙玉崇拜的起源与华夏北来说里面有更详细的介绍。
窝小在接触这些理论的时候简直是大脑升级,然而比较幽默的是我是从解构中华文明和皇汉主义的视角解读的,然而这个作者似乎是“为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贡献一份力量”,只能说是各自表述了。
(以下为转载)
龙崇拜是中国人的文化特征,但龙的真容如今已经隐没在历史的云雾中。关于龙的本源,历来有多种学说,众说纷纭,但没有哪个能令人完全信服。影响最大的说法是1948年出版的闻一多先生所著《伏羲考》中提出的“混合图腾说”,认为远古一个蛇图腾的部落融合了其他部落之后,形成了以蛇的形象为主体并且混合了马、鹿、鸟、狗和鱼等等动物特征的混合图腾--龙。这个学说流传广泛,但基础却非常薄弱。首先“龙是不是图腾”已经颇具争议,退一步说,就算龙是图腾,古代的民族融合基本是通过战争,失败民族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图腾的杂糅混合只是一种美好想象。对这个建立在臆测的基础之上的“混合图腾说”,王莅荃的反驳十分有力:
迄今为止,国内外所有图腾文献中,还没有发现一个用六七种动物器官零件拼 凑而成的图腾像。[1]
《易经》中多次以龙为卦象,如果龙是拼凑出来的虚幻事物,那么这部巫卜之书又怎么能让广大信众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呢?
龙崇拜也绝不是由蛇崇拜发展来的。那种认为古人出于对蛇的畏惧和厌恶转而产生崇拜的想法,是现代人对古人精神素质的一贯轻视态度所导致的误判。载于《韩非子》中的关于“神君”的故事说明先秦古人既不喜欢也不敬畏蛇,对蛇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态度。《淮南子》里提到后羿建立的功劳之一就是“斩修蛇于洞庭”。另一个反证是,龙崇拜最盛的反而是干旱少蛇的北方地区。还有的学说认为龙的本源是鳄鱼、恐龙、马、河马、胚胎等等,不一而足。但依笔者看来,这些假说都是钻进了一条死胡同。
针对这些我们要提出一个观点;龙绝不是任何一种动物。虽然古人会敬畏和崇拜一些动物的超凡能力(比如猛兽或者飞鸟),但人对禽兽的崇拜是有限度的。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则异乎寻常,其集于一身的雄健、神圣、吉祥、灵异、神秘和超拔杰出等等品性,数千年来在中国文化中坚如磐石,一以贯之,绝不是哪种动物能够承载得了的。
目前可见最早的龙,是辽西红山玉龙和安徽凌家滩的石龙,但两者相隔数千里,除了蜷曲的形态之外没有其他的共同点。可见远古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有对龙的共同信仰,但龙却没有确定的形象,这一点让我们更有理由否定它的动物属性。各地人民从自己的想象出发,基于一个共同的神秘理念(可能是承继于更早的年代流传下来的知识),创造了龙的不同形象。从红山玉龙、陶寺蟠龙到夏商周三代的龙,绝大多数无足,有的一足或两足,有的一首双身,有的一身双首,还有的在正身之外有一个若即若离的“副身”(比如山西石楼的龙纹铜觥),离奇怪诞,都不是真正的动物形态。
最早的红山玉龙无鳞无角无足,通体抛光,造型简洁,到商代的龙就出现了角和鳞纹,战国之后才出现四足之龙。细节越来越多,逐渐向现实的动物靠拢。但直到汉代,龙的形象还是有很多变体并存,隋唐五代之前龙的造像都无定型。龙的形象逐渐定型为我们今天熟悉的样子,是明清以来的事情。这个发展轨迹充分说明龙的动物化特征是后人附会出来的,与其原初的本义无关。
还有一些学说认为龙就是松树、闪电、云、虹、龙卷风、星象等等,众说纷纭,但都无法完全自圆其说。自上个世纪初以来这么多人的努力,似乎还没有接近龙的真相,这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探索方向。
问题在哪儿呢?让我们注意这样一个事实:龙崇拜不是汉族独有的,它也盛行于东亚众多民族之中。藏语中的龙的多个读音,与古汉语存在系统性对应,说明龙崇拜在藏文化中历史久远。古籍中记载匈奴人也有独特的崇龙习俗。据前苏联学者的资料,黑龙江北岸的那乃人尊崇巨蛇“穆杜尔”,认为它是“天与水的主宰”,是它与猛犸象一起把山谷犁成河道,疏导了洪水。而同属通古斯语的满语中称龙为“穆杜里”(muduri)。也有证据显示,南方诸少数民族的龙崇拜并非出自汉族的文化影响,而是源自其自身固有的古老传统。比如云南普米族称龙为【bro】,藏南错那门巴语中的龙为【bruk】,景颇语龙读为【paden】等等。联系中美洲玛雅人对飞天司雨的羽蛇神的尊崇,龙崇拜显然是蒙古人种诸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要追寻龙的本源,必须与蒙古人种的起源和迁徙联系起来,否则我们将永远在五里雾中摸索。
蒙古人种诸民族从冰天雪地的高纬度北方走来,那么龙竟为何物?如何在我们祖先的精神世界里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在本章我们将看到只有在高纬度地区独有的自然现象中,才能找到龙的最合理、最有说服力的本源,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先精神世界的殿堂,揭开龙的瑰丽雄大的真容。
第一节. 古籍中的线索
古籍虽不可尽信,但多少会留下一些线索。年代越晚,堆积的捏造信息就越多,元明以降的文献中对龙的描述皆不足为据。要探寻龙的本源,还是要从最古的文献着手。年代越古,参考价值越大。虽然始皇焚书使得上古传承下来的知识有所损失,但先秦和秦汉时代去古未远,那时的学问人依据故老相传的知识,对龙的认识依然较为接近真实。让我们先梳理一下古籍中有启发性的线索。
1. 龙无定形,是变化之神
说“龙无定形”,读者大概不理解。龙不就是牛头、蛇身、鹰爪、鱼尾的形象吗?怎么能说无定形呢?但龙的这幅模样是唐宋之后才逐渐定型的,至少在西汉时,龙的具体形象依然很模糊。《淮南子-要略》说:
今画龙首,观者不知其何兽也,具其(身)形,则不疑矣。
就是说,单画龙首的话,人家都不知道你画的是什么,把身形画出来,大家才恍然:噢,原来是龙。这说明当时龙的头部是什么形象还不确定,只有身体的蛇形是确定的。《论衡-龙虚》中说:“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看来到了东汉的时候,马头的龙比较流行。龙首的不确定性,至少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红山的龙与凌家滩的龙头部细节就完全不同。浙江博物馆藏有一件龙纹陶瓶(据王从仁《龙崇拜渊源论析》),那上面的龙有一个鸟类的头部,还有尖尖的喙,身体呈卷曲细长状。古器物和绘画中其他各种各样的龙头部像蛇、马、 猪、鳄的不一而足,全无定式。
难道甲骨文中的龙没有头吗?我们看看甲骨文中“龙”字典型写法的两个例子。
https://pic4.zhimg.com/80/262f514a54664f270d5ae38ae25703a3_720w.pnghttps://pic3.zhimg.com/80/7ffe335ae32f71090fd1f3c0a950ba86_720w.jpg图 1 甲骨文中‘龙’字的两个典型写法
从字形上看,龙头并非写实,而是一个符号化的部分。第一个写法的龙头非常像“天”字,第二个写法的龙头上有一个倒三角形冠,这个元素在甲骨文“凤”字头上也有,是表示神异威严的一个符号。所以,这些龙很诡异地没有面目,这与甲骨文中的“马”、“鸟”、“龟”等字中对动物头面部惟妙惟肖的写实手法大异其趣。可见龙头是什么样子的远在甲骨文的造字之初就是模糊不清的。只有蜷曲的龙身比较确定,这与淮南子中的议论是一致的。
《周易·乾卦》中有这样一句卦辞:
“见群龙无首,吉”,
千古以来让人困惑。龙无头岂非凶兆?怎么会是吉兆呢?于是有人强作解人曰:此“首”当作“首领”解。但晁福林先生(《补释甲骨文□字以及商代与之相关的社会观念》)指出,“首”用作“首领”之义是战国以降的后起之义,商周时期,“首”即是人兽之头。《周易》的成书年代至晚当在商末周初,所以此处的“无首”就是“无头”之意。由此可见,上古时代的人们觉得“龙无头”是个正常现象。
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二三子问》篇对此提供了佐证,其中记载了孔门弟子请教如何理解“见群龙无首,吉”的问题,孔子回答说:
“龙神威而精处,□□而上通,其德无首□□”。
帛书此篇中有缺字,但“无首是龙的特性(德)之一”这一理解当大致不差。可见今天的“神龙不见首尾”这么一句俗语的根子有多么古老。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龙头的细节都是不确定的,其来有自。
龙既然无首,当然就不是动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了孔子与老子会面之后说的一段话: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遊;兽,吾知其能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见老子,其犹龙邪?
可见孔子明明白白认为:龙非鸟、非鱼、非兽。所谓“龙为鳞虫之长”的说法实为后人之妄说。
龙不仅不是动物,形象也变化无定。《二三子问》篇还记载了另一段孔子关于龙的话:
“龙大矣。龙既能云变,有(又)能蛇变,有(又)能鱼变,飞鸟□虫,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形,神能之至也”。
明白阐述了龙无定形的变化之神性格。早期文献中的龙,都没有具体的形象,或者可以是任何形象,甚至“能合能散”。这种描述古籍中比比皆是:
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 (《庄子-天运篇》)
龙之为虫,一存一亡,一短一长。龙之为性也,变化斯须,辄复非常。(王充《论衡》)
龙之神也,其为兹能乎?能与细细,能与巨巨,能与高高,能与下下。吾故曰'龙变无常'。(《贾谊新书·容经》)
“欲小则化为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管子·水地篇》)
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 变而不可测,... (《王安石集-龙赋》)
所以,孔子见过老子之后,与弟子们说:“吾见老子,其犹龙邪”?以龙的原始形象来看,这是对老子思想的一个相当精准的概括。老子的思想是“不拘”、“不争”、“上善若水”,老子说他的“道”是“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孔子大概是觉得,这玄之又玄、不可名状的东西,与龙之变化好像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完全一样,所以他承认自己也不能确定。“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跟弟子们说的是大实话,并非故弄玄虚。
读者也许要问了,甲骨文中的龙不是蛇形吗?怎么这些书里,还有孔老夫子,又说它“无形”了呢?其实甲骨文里这个蛇形,也可能不是写实,而只是一种抽象化。因为在所有动物形象中,蛇形是限制最少,熵值最大的一种形状,所以蛇形被用来概括形状无定的龙。汉代编的字典《说文解字》的“龙”字条目下面,很多饱学大儒给龙做了注释,徐铉注:“龙,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 变化无端”,并没有提到蜷曲长身的元素,可见在龙最原初的含义中,蛇形并非其必要元素。
藏族原始信仰中的龙神也是形状变化无定的,在藏族本土宗教--苯教(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在西藏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教义类似于萨满教)里面,龙神就是变化之神,散漫无定,可以幻化成各种动物形象,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带有蛇尾或者鱼尾[1]。而汉藏同源是史学界的共识,这两个人群来自史前时代的同一个母体人群。剥离去喇嘛教,藏文化的底层保留了许多汉藏尚未分化之前的特征。
宋人罗愿的《尔雅翼》转引东汉王符所言龙为九似之物:“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但从西汉《淮南子》中龙头仍不确定来看,这个九似的定义是不可能早到东汉的,当是宋儒托古的说辞。但至少在宋代,龙的动物化已经完成了。到了明清之际,龙的形象被固定下来。它这付九似九不似的怪样子,其实并不是所谓图腾混合的结果,而恰是其早期形象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遗产。
2. 龙是一种光现象?
先秦和汉魏时代古籍中对龙的很多描述,都使得我们只能把龙理解为一种能够灵动变化的发光现象。这似乎很令人意外,但除此而外,难以作别的理解,试阐述如下。
早期典籍中,都反复强调龙具有“能幽能明”、“乍存乍亡”或者“一有一亡”的特性,就是说,忽明忽暗,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比如说:
龙,鱗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长。(《说文解字》)
龙,能高能下, 能小能巨, 能幽能明,能短能长,渊深是藏,敷和其光。(《广雅》)
黄龙者... 能巨,能細,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瑞应图》)
龙之为虫,一存一亡,一短一长。龙之为性也,变化斯须,辄复非常。(王充《论衡》)
注意《广雅》中的“敷和其光”明白指出龙是一种发光物。最具体生动的是汉代的刘向在《说苑-辩物》中对龙的描述:
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薄乎天光也,高乎其著也。一有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虚无则精以和,动作则灵以化。於戏。允哉!君子辟神也。
您可能会觉得太玄虚了,但其实刘向这个作者是很严肃的。读者们有没有注意到,先秦两汉古籍中对龙的种种描述,无论在今人看来多么“玄虚”,它们都存在明显的内在一致性。从而可知,并非是哪个作者的信口胡言或者凭空想象,而是出自当时的普遍信念。中国文化的许多经典,好像都是在战国和汉代之间集中出现的。但其实远在此之前,就有一个深厚的文化传统存在,只不过没有被形诸文字。在从战国到秦汉一段时间里,这些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文化传统被逐渐记录下来,形成文献。龙的观念在形成文字记录的时候,已经模糊了其本源。但先秦和秦汉的学者们秉笔直录,把祖先传下来、他们也不太明白的的龙的描述原原本本地写了下来,才让我们后人有了探究其本源的钥匙。
从刘向的这一段描述来看,龙能短能长,能亮起来,也能暗下去,时而可见,时而不可见(一有一亡),不仅变化轻灵,而且光彩斐然。 这颇似是高空一种变幻莫测,瑰丽而灵动的光现象。这与孔子对龙的评述“智者不能察其变,辩者不能(言)其美,至巧不能贏其文”异曲同工,给我们揭示了龙的壮观美丽的一面。
龙是不是发光现象呢?让我们看看年代更古的典籍中有没有线索。《诗经-小雅-蓼萧》中有这样的句子 :
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这个“为龙为光”很有意思。一般认为《小雅-蓼萧》是诸侯会见周天子时的赞颂之诗,旧注多认为此处的“龙”是“宠”的通假字,是蒙受天子恩宠的意思。但这种解释有两个不合理之处:第一是与场合不符,西周时诸侯和天子远不象后世君臣那样尊卑悬殊(所以此诗中还有"宜兄宜弟" 这样的词句,姬姓诸侯与天子就是堂兄弟的关系),有的诗经注释者(比如朱熹)还认为这是一首周天子褒扬诸侯的诗,而不是反过来。第二个不合理之处是与字面逻辑不符,因为纵观全诗,“既见君子”之后的两句,有很明显的因果关系。比如:
既见君子,(因为)我心写兮,(所以)燕笑语兮
既见君子,(因为)孔燕恺悌,(所以)宜兄宜弟
显然在“为龙为光,其德不爽”这一句里应该有同样的逻辑结构,即:因为“为龙为光”,所以“其德不爽”(德行没有瑕疵)。那么这里的“龙”就应该释为与光同义,才合乎逻辑。 意思是赞颂对方“光辉四射,德行美好”。所以,龙与光一样,是表示一种伟大辉煌的神圣存在。
看来把龙解释为‘宠’是错了的。但是且慢,事情还不那么简单。宠的本义并非恩宠,而是“光耀”。《易经》中“师”卦的卦辞中有“在师中吉,承天宠也”。郑玄注释:“宠,光耀也”。郑玄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否则也没资格给晦涩难懂的易经做注解,他对“宠”字的解释更接近其原初的含义。宠以龙为偏旁,不仅是借其音,也是借其义。龙和宠的本义都与光有关。“宠”的的宠爱之义是引申出来的后起之义。如此看来,释龙为宠在郑玄的时代还不能算错,但以宠的今义来注解“龙”就刻舟求剑,谬以千里了。
龙的“光属性”在先秦古籍中留下的痕迹比比皆是,比如《尚书-益稷》中有一段舜帝说的话︰
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尚书》里的这句话历来无定解,尤其是这个与日月星辰并列的“山龙华虫”,解释起来五花八门。从字义看,华虫似是发光之物。“山龙”与日月星辰和华虫这些光灿灿的东西摆在一起,显然也是光彩焕然的一种神物。
《淮南子-天文训》说:“龙举而景云属”。景云就是光彩四射的云。《说文》:“景,日光也”。 到淮南子成书的年代,龙的真身已经不清楚了,但龙与光密切联系的基本特性依然鲜明。
“胧胧”一词,古文中指“微明之貌”。比如 “寒淡淡,晓胧胧”(宋-严仁《鹧鸪天》),相似的还有“胧明”。而“胧光”则指白光,比如“胧光照玄墀”(晋-张华《情诗》)。“朦朦”与“胧胧”同义自不待言,渊源更极深:“朦”与“胧”古时同音!它们是以“麦-来”、“命-令”为典型例子的上古复辅音“ML”分化形成的近义词汇,这一点在讨论龙的古音时还将涉及。但“朦”、“胧”两个古同音字共有的“微光”含义是发人深省的。
《管子-水地》云:
“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龟与龙是也”。
龟灵是上古华夏的另一个神秘信仰,我们要留到第五章再揭示它的谜底。《管子》里的这句话,即使对于春秋时代的古人,恐怕也不是日常经验能够理解的,肯定是在转述更古远年代留下来的知识片段。那么龙在黑暗之中能见于人,又能不见于人,求之以物理学规律,不是一种发光现象又如何解释呢?
汉代文人喜作赋,洋洋洒洒,极尽铺陈。他们比先秦时代那些惜字如金的记录者们提供的信息丰富具体得多了。汉代去古未远,口耳相传的上古知识片段尚能有所保留。于是我们见到的汉赋中的龙,都是流光溢彩、明艳不可方物的形象。比如缪袭《青龙赋》:
“远而视之,似朝日之阳。迩而察之,象列缺之光。爚若鉴阳,和映瑶琼”。
刘劭《龙瑞赋》:
“焕若罗星,蔚若翠云”、“或如虹霓之垂耀,或似红兰之芳荣”。
从这些描述看,两汉时代人们对龙的发光性质是非常清楚的。
“龙光”作为一个固定词汇,也常见于古籍之中。由以上分析推测,很可能是上古真龙的原型在历史记忆中留下的痕迹。古籍中“龙光”含义多是比喻俊逸的神采、非凡的才华,比如:
上有帝室龙光之休,下有堂宇斤斤之祚。(东汉《蔡中郎集》)
俯仰龙光,颜如日星。(东汉《蔡中郎集》)
冀一见龙光,以叙腹心之愿。(《后汉书·文苑传下·高彪》)
德为龙光,声化鹤鸣。(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二》)
还伊人而世载,并三骏而龙光。(《梁书·陆倕传》)
裕(刘裕)微笑道:此刻龙光尚在否?(蔡东藩《南北史通俗演义》第一回)
俱骋龙光,并驱云路。(《隋书·文学传序》)
并为龙光,俱称鸿翼。(《北史·文苑传序》)
另外,龙的“光属性”在早期龙的形象上有所体现,比如商代提梁卣和西周龙纹璧上的龙身都饰有火纹(《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与演变-p55》)。
后世的龙的形象完全动物化,但它的“光属性”也并未完全消失。传说中龙颌下有明珠,《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古代艺术中的龙通常与明珠或者火球同时出现,民间舞龙活动称“舞龙灯”,其实都是其“光属性”的残迹。
3. 龙的惊人美丽和巨大
龙不是一种普通的光现象,它给人以无以伦比的视觉感受。它的光采焕然,变幻虚灵,让刘向作“忽微哉,斐然成章”的慨叹。孔子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二三子问》篇中对龙有这样的评述:
“智者不能察其变,辩者不能(言)其美,至巧不能贏其文”。
他强调了龙的三个方面的特点:灵动变化万端,最聪明的人也预料不到。美丽得难以形容,最善言辞的人也描述不出来。纹式巧夺天工,能工巧匠望而兴叹。孔子肯定没有见过真的龙,但他是当时最有学识的人之一,这番评述是一定基于上古流传下来的对龙的认识。
龙的色彩丰富艳丽,古籍中多处曾提及。比如《管子·水地篇》说龙有五色:“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河图》说:“舜以太尉即位,与三公临观。黃龙五彩,负图出,置舜前”。孔子在《二三子问》中有另一段话:
“夫文之李,采物毕存者,其唯龙乎?德义广大,法物备具者,其唯圣人乎?”
这段话中前八个字的隶定疑有错讹,详细解读起来各家大有分歧,但大意是强调龙的文采(纹采),与圣人的德义相对应,当是无疑的。孔子接着又说:
“圣人出法教以道民,亦犹龙之文(纹)也,可谓玄黄矣,故曰龙。见龙而称莫大焉”。
注意,玄黄出现了。玄黄是个神秘的字眼,有多重含义,我们后面还会专门的讨论它一下。这里只需指出它的含义之一是“色彩艳丽”的意思。比如班婕妤《捣素赋》:“阅绞练之初成,择玄黄之妙匹”、张衡《思玄赋》:“献环琨与深缡兮,申厥好以玄黄”等等,都是用”玄黄“来形容丝织物的艳丽。《礼记·祭义》亦云“蚕事既毕,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祭服”,则”玄黄“又是渲染和装饰礼服的程序。同时”文“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彩色花纹,是纹的本字。《左传-注》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荀子《赋》:“五采备而成文”。既然龙而有”文“,且”龙文“又那么玄黄,可见龙的丰富艳丽的色彩确是古人所确信不疑的。
如此一来,读者大概不难理解《文心雕龙》这个书名的匠心。该书开篇就说:“文之为德也大矣”,后来又说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这里的”动植“就是后世”动物“、”植物’“二词的老祖宗。这段话就是说万物皆呈锦绣,尤以龙凤为首。似乎龙之美丽,还要压凤凰一头。
善做赋的两汉文人对龙的美好外观也不吝浓墨重彩的赞美,比如东汉刘劭《龙瑞赋》称龙:
纡体鞶萦,摛藻布文。青耀章采,雕琢璘玢。焕若罗星,蔚若翠云。光舄奕以外照,水清景而內分。
同时代缪袭做《青龙赋》:
懿矣神龙,... 敷华耀之珍体,耀文采以陆离,... 观夫仙龙之为形也。盖鸿洞轮硕,丰盈修长。容姿温润,蜲蜿成章。繁蛇虬蟉,不可度量。远而视之,似朝日之阳。迩而察之,象列缺之光。爚若鉴阳,和映瑶琼。对若望飞,云曳旗旌。或蒙翠岱,或类流星。或如虹霓之垂耀,或似红兰之芳荣。焕璘彬之瑰异,实皇家之休灵。奉阳春而介福,赉乃国以嘉祯。
汉代文人笔下龙的这番美丽灿烂的形象,在今人眼中颇为新鲜和陌生,但却与先秦古文化一脉相承,具有高度连贯性和统一性。所以并非出于文人的矫饰和虚夸。
历史的细节就像掌中之沙,时间越久,漏去的越多。汉赋中的龙,好比是在龙的真实形象行将模糊和淡化之前,为我们留下了它的一张快照。它来自于对龙的原始形象的历史记忆,除了文学价值之外,其史料价值亦无可估量。
另外,龙虽然形体富于变化,但先秦古人一致认为龙的尺寸可以非常大。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马融曰:“物莫大于龙”。前文引用的马王堆帛书《二三子问》中孔子说过:“见龙而称莫大焉”。《管子·水地》说龙:“欲大则藏于天下”。这种性质也足以否定龙是某种动物的可能。龙,更可能地,是某种天象的化身。
4.龙的夜光属性
在早期文献的描述中,龙还有一个少人留意的特性。比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衷》篇:
“龙不侍光而动,无阶而登。”
就是说,龙可以在没有照明的情况下活动。《管子-水地》:
“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龟与龙是也”。
“能存能亡”与《瑞应图》中对龙的描述“乍存乍亡”一样,都是说龙在黑暗中“忽而可见,忽而不可见”。 从这些记载看,龙似乎有活跃在黑暗背景中的本领。
(五)龙的北方属性
故宫博物院院长段勇在《从考古发现看龙的起源及早期面貌》[1] 一文中说:“要探究龙的起源,仅靠文献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龙的历史比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要长得多”。 确实,最古的文献--甲骨文也只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出土文物中的龙的形象则有八千年的历史了。龙的早期历史,文献中只能提供一些蛛丝马迹,更多的要从地下文物这本无字之书中探寻。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与龙相关的文物似乎集中在北部和中部的几个省份。距今七千年以上的龙形象,只见于燕山以北地区。尤以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的出土文物中的龙形象为最古老、数量最多、发展演化脉络最完整和清晰。这个现象似乎暗示了龙的某种北方属性。
文献中的线索也指向同一结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代,保留了众多上古神话传说。据段勇统计,《山海经》中提及龙、龙形的动物和含龙字的神名、兽名、山名、水名等等的次数和项数,按地域计:北方(见于北山经,大荒北经,海内北经,海外北经,下类推)有11次52项;西方8次8项;南方4次29项;东方4 次15项;中部8次31项。毫不意外地,以北方为最多。
西汉刘向在《说苑-辩物》里的那段对龙的生动细致的描述之后,末尾说了这么一句话:
“观彼威仪,遊燕幽间,有似凤也。”
明白指出龙与凤凰一样,是在 “燕幽之地”出没的神物。
《楚辞-大招》:
“魂乎无北!北有寒山,趠龙赩只!”
历代文人对此理解不能,所以有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诠释。比如有人认为“趠龙” 是一座山的名字,它的山体是红(赩)色。还有人认为趠龙是烛龙之异写。但若是烛龙,“烛”字是其重心所在,屈子岂会假借它字?更何况楚辞中本有烛龙,《楚 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其实此处的“趠”就应该理解为它的本义:“高绝超远”。从地下的“无字之书”中展示的龙之北方属性来看,《楚辞-大招》中的这句描述再正常不过。它描绘了一幅北方绝域的冰天之上飞龙高举、红光四射的景象。从《大招》为亡魂引路的性质来看,这种景象应该是春秋时代人们所熟知的。
既然龙有多种颜色,屈子为何在《大招》里单提这种赤红色的龙呢?这肯定不是为了让画面更美,也不是随便选的颜色,而是有其内在逻辑。这在种场合下,非红色不可。我们稍后再揭开其中原因。
6.北极光与龙
以上我们已经确定了龙几个原始线索:发光现象、无固定形状、壮观美丽,巨大无朋,常以黑暗为背景,与北方相关。把这几个线索综合起来考虑,再与我们前文所介绍的蒙古人种北方起源相联系,那么一个候选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这个答案既符合龙的所有原初特征,又绝对当得起人们的无限崇拜。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图片吧。

图 2 带状北极光
图 2中所示就是北极光,它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自然景观。这种龙蛇状的光带是相当常见的北极光样式,多呈黄绿色,但也时常包含红蓝紫等多种颜色。静态的图片其实不能描摹它的雄浑壮丽之万一,真实的北极光是动态的,它们忽隐忽现,不断翻卷律动,翩若惊鸿,蜿若游龙。
中国人千百年来崇拜的龙,真的是北极光吗?读者诸君此时的疑惑,一定非同小可。尽管这两者的性质有诸多耦合之处,要建立它们之间的等同关系,我们当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i]首先要解决的是,北极光与上古华夏人群是否有可能的时空交集?[/li][li]然后我们要排比一下从颜色,和所谓的“声音”角度,北极光与龙是否完美地契合?[/li][li]最关键的是,我们需要给“龙为水物”这一观念在高纬度地区的自然现象中找到确凿可信的解释方案。[/li][li]再者,如果龙真的是北极光的孑遗,“德不孤,必有邻”,北极光在中国文化中留下的印记必然不止于龙,一定还有众多的其他表征。“例不十,法不立”,一个互相钩联的证据网络的建立必不可少。[/li]
在本章余下的部分,我们将继续通过龙与北极光性质的更多对比来尝试确立两者的联系,同时建立初步的证据网络。
1 关于北极光的一些事实
粗略的讲,常见的北极光形态有如下几种:
[li]
- 均匀光带。状似龙蛇,有的呈螺旋状。宛转律动。周期性消失又再现。
- 飘动轻纱状。如云似雾,形状不规则,有节奏律动。
- 卷曲帷幔状。由平行光线排列而成,有节奏律动,通常下缘较亮。
- 地平线上的散漫微光。常见于距离北极光的实际发生地非常远的地方。由于地面的弧度, 它仅仅是北极光的上半部分。 [/li]
我们按照倒序,从第四种说起。这第四种北极光往往在纬度不高的地区也能够观察到,屡屡见于中古近古时代的历史记载中,它与本书的主旨无关,所以我们不讨论它。第二和第三种北极光与另一种神秘信仰有关联,关于它的事情,要留到后面的章节再讲。而第一种北极光,正是龙的本源。见过北极光的人,才会明白中国古人为什么说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能幽能明,乍存乍亡”、“神龙不见首尾”。这些都是对北极光最准确最传神的描绘。
北极光常常由无数极细的竖向光丝阵列而成,似乎有规律的纹理。这与华夏古人的龙鳞概念或有关系。中美洲玛雅人认为飞天司雨的神蛇(Kukulkan)身上有羽毛,也许是出于同样原因。
那么北极光与我们祖先的亲近接触发生在何时何处?如前文所述,从蒙古人种的起源理论和前苏联及俄罗斯学者关于末次盛冰期西伯利亚的重要考古发现来看,贝加尔湖地区、安加拉河上游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是该人群最可能的演化起源地。(此处论证见后续关于典型蒙古人种起源与扩张的章节)
但细心的读者也许会问:好吧,就算蒙古人种(甚至华夏先民)的祖先来自西伯利亚,可西伯利亚也难得见到北极光横亘长空的景象啊。
今天的北极光多见于西半球,少见于东半球,这是北磁极的迁移造成的。
这里我们需要简短地科普一下北极光的形成原理和北磁极位置的古今变迁。北极光是外太空带电粒子受到地磁场的吸引高速撞击大气电离层的气体原子或分子所造成的发光现象,它的可见范围与北磁极的位置有关。理论上讲,北极光发生概率最高的地方是以北磁极为圆心的一个“极光圆环”地带(auroral oval)的上空,这个圆环的半径(内外半径的中值)约2500公里,宽度(内外半径之差值)从几百到上千公里不等。在这个圆环地带里面,人们常能看到绚烂的北极光横亘头顶的天空。离开它稍远的地方,北极光常能出现在远处天空,但很少高悬头顶。在更远处,就只能看见远处地平线上的散漫红光了(红色北极光多发生在250公里以上的高空,可见范围最大,大气穿透性也最好)。与北极光相对称,在南磁极附近也同样会发生南极光。只不过因为南半球的居民较少,更不容易被观察到。
https://pic2.zhimg.com/80/61275211a5904b50f39ab75be0f08029_720w.jpg
图 3 北极光可见(天气允许)的天数百分比。图中有80-100%概率的圆环大致对应所谓的极光圆环。
而这个“极光圆环”的中心--北磁极的位置,并不在地理上的北极点,而是在北极点的周围不断移动,它偏离北极点数千公里是寻常事。地球磁场是由富含铁元素的液态外地核和液态地幔的旋转速度差异导致的(这两者都围绕着固态的内地核旋转),而地球内部的这一动态过程受很多目前不可预知的因素所影响,导致了南北磁极位置的不断变化。
1831年人们对北磁极的位置做了第一次测量,测得位置在加拿大布西亚半岛(大约是北纬70度,西经96度),此后它的位置不断移动,2007年北磁极移动到1831年位置的西北方1500公里外的北冰洋中(大约北纬84度,西经121度) ,而且现在正在以平均每年52公里的速度继续向西移动。近两百年来,北磁极一直流连于广阔的加拿大北部。这就是为什么今日的北极光多见于北美洲北部和欧洲北部,少见于西伯利亚的原因。就目前的观测记录看,北磁极移动的方向和速度是随机变化的,无法对未来做出预测。
但我们可以对历史上的北磁极位置做“考古”的工作。古地磁学家们通过分析碳同位素来考察地球磁场在地层沉积物上遗留的印记,追踪磁场变化。他们发现,在过去一千年中,地球北磁极多次在加拿大北部和西伯利亚之间“摇摆”。在更早的古远年代,则曾经长时间停留在西伯利亚。
在北磁极留驻于西伯利亚的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前,亚洲北部的天空经常被北极光所笼罩。如果北磁极的位置低至北纬70度的话(1831年北磁极的纬度),上述圆环的中线会掠过黑龙江--色愣格河--阿尔泰山一线。那里的人们经常会看到绚丽的北极光在头顶翻滚律动。如果北磁极处在更高纬度,这一区域将北移到贝加尔湖周边、安加拉河流域甚至勒拿河流域。在这一广大地域内的蒙古人种诸民族的祖先一定对这种雄浑瑰丽的景象产生了深刻印象。
为了给读者一个直观的感受,我们引用一段挪威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Fridtjof Nansen)的日记,他1893年在向北极点远征的路上遭遇北极光,下面是他的描述:
没有语言能够形容眼前的景象。那闪光的火云分散为无数发光的彩色宽带,宛转飞舞,布满整个天空。这些宽带(或者长弧)由平行排列的竖向“光丝”构成,颜色像如彩虹般透澈晶莹,多是紫红、胭脂红和极纯净的绿色。光丝的最下端常是红色,中间主体碧绿夺目,向上逐渐变暗转为蓝色或淡紫,直至最终隐没在蓝色天空中,有时主体会在红绿间反复变幻。无数彩带长弧飞来舞去,像被风暴吹去刮来。这是无穷尽的梦幻般的美丽,超过任何人的想象和梦境。有时这壮观奇景达到高潮时人们的呼吸都快停止了,感觉什么不得了的事情马上会发生,也许天会塌下来。但当人们屏息等待时,满天光彩却仿佛一瞬间就消失无踪,只剩下浩渺的虚空。
类似的景象肯定也深深感染了生活在高纬度北方的上古华夏先民,这撼人心魄的壮美永远留存在他们的历史记忆中。以至于饱学之士孔子对龙曾经有“智者不能察其变,辩者不能(言)其美,至巧不能贏其文”的感叹。刘向在《说苑-辩物》中对龙的描述“忽微哉,斐然成章。虚无则精以和,动作则灵以化”,则正是对北极光最贴切生动的写照!
北极光在华夏先民的精神世界中曾经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易经》曰:“飞龙在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北极光的宏大和美丽,幻化为龙的意象,成为中华民族阳刚与隽永之美的象征物,于一万年后在后代子孙的文化中依然栩栩如生。中国民间历数千年而不衰的舞龙灯习俗,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对龙的真实形象的久远记忆。
……
而天空崇拜顺着“腾格里”-“天”的线索也很好解释,剩下的内容没有再搬运,在知乎专栏——龙玉崇拜的起源与华夏北来说里面有更详细的介绍。
窝小在接触这些理论的时候简直是大脑升级,然而比较幽默的是我是从解构中华文明和皇汉主义的视角解读的,然而这个作者似乎是“为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贡献一份力量”,只能说是各自表述了。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中很多词汇,如「客观」、「主观」、「警察」、「艺术」、「航空母舰」、「防疫」等都是来源于日语
现代汉语中很多词汇,如「客观」、「主观」、「警察」、「艺术」、「航空母舰」、「防疫」等都是来源于日语
就这芝麻人还每天嘲讽韩国是偷国,其实自己比韩国人更韩国人
以 黃帝內經 舉個例子
黃帝內經上說得很清楚 針 艾灸 毒藥 祝融(薩滿跳大神)都是來自東南西北不同的部落 由於氣候、飲食習慣不同 因此誕生了不同的治療方法
按今研究 黃帝內經 的成文時間大致是戰國時期 因此所謂的“傳統文化”就是一鍋雜燴飯而已
再以春秋時流行的 歲星紀年法 為例
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有學者指出上述怪名字來源於印度和中亞
黃帝內經上說得很清楚 針 艾灸 毒藥 祝融(薩滿跳大神)都是來自東南西北不同的部落 由於氣候、飲食習慣不同 因此誕生了不同的治療方法
按今研究 黃帝內經 的成文時間大致是戰國時期 因此所謂的“傳統文化”就是一鍋雜燴飯而已
再以春秋時流行的 歲星紀年法 為例
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有學者指出上述怪名字來源於印度和中亞
太多了,对古代中国影响最深的其实是印度,不管是宗教,语言,还是世界观
太监,本来以为中国人特产,本来起源于古埃及古两河流域:
阉宦,即宦官,百姓称之为太监。中国的宦官,从有记载的信史开始,便屡屡见于正史野集,算起来,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但是宦官并不只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里。然而关于阉人最古老的传说和记载,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自古西亚和古埃及。三四千年前的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印度王国,都曾出现过宦官。
一开始阉人不是来自世俗领域,而是来自宗教领域,他们是祭司,是在神庙中,服务于神的。只是随着王室的出现、祭司才从神庙,走进王室,由服务于神,而服务于国王、君主。
在欧洲古希腊时代,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名著《历史》一书中,就记载了当时王宫宦官的一些情况。希罗多德指出,当时希腊的宦官来源于西亚的波斯帝国。那时的波斯人认为,被阉割后的宦官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赖。早在公元前6世纪,著名的波斯王大流士,就曾向巴比伦和亚述地区索要阉割后的男童,一批就有500名之多。
东罗马帝国时代,宦官成了罗马皇帝不可缺少的政治助手。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魏特夫在其代表作《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指出:“太监掌权在4世纪的拜占庭已经形成一种制度。”
https://i2.kknews.cc/SIG=1j8sbij/9qs00079105n1on709p.jpg
阉宦,即宦官,百姓称之为太监。中国的宦官,从有记载的信史开始,便屡屡见于正史野集,算起来,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但是宦官并不只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里。然而关于阉人最古老的传说和记载,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自古西亚和古埃及。三四千年前的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印度王国,都曾出现过宦官。
一开始阉人不是来自世俗领域,而是来自宗教领域,他们是祭司,是在神庙中,服务于神的。只是随着王室的出现、祭司才从神庙,走进王室,由服务于神,而服务于国王、君主。
在欧洲古希腊时代,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名著《历史》一书中,就记载了当时王宫宦官的一些情况。希罗多德指出,当时希腊的宦官来源于西亚的波斯帝国。那时的波斯人认为,被阉割后的宦官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赖。早在公元前6世纪,著名的波斯王大流士,就曾向巴比伦和亚述地区索要阉割后的男童,一批就有500名之多。
东罗马帝国时代,宦官成了罗马皇帝不可缺少的政治助手。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魏特夫在其代表作《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指出:“太监掌权在4世纪的拜占庭已经形成一种制度。”
https://i2.kknews.cc/SIG=1j8sbij/9qs00079105n1on709p.jpg
都是, 從最初的炎黃聯合諸部伊始就是實用主義,
取各部之有用經驗排除無用不利行爲.
及后也在和野蠻人相處中(聯合、對抗), 積極吸收優點, 修正不足.
華人理論上搞不了文化沙文, 凡是要搞沙文的只是人性低劣之輩.
祖先有倆, 由遠古步入近現代, 積極進取且沒有沙文這種爛玩意的阻撓,
而大陸華人遲遲不能現代化就是有了沙文這一荒謬的爛玩意
外加共產極權及其源頭和各變種的阻撓, 如前蘇聯、共黨、國民黨、軍國主義等,
于群體和大地上作妖至今不退.
大陸華人文化沙文有邏輯問題, 無法以人的邏輯解釋曾經的受害者,
爲何慾撿起軍國主義這爛玩意.
受害者若運用軍國主義, 就消滅了自身受害者屬性, 導致軍國主義沒受害人.
若采用此非人邏輯當初被屠不值得同情, 且現今欲行殺戮人人得而誅之.
因面臨現實威脅, 僅就軍國主義略作展開, 相關命題都有類似邏輯衝突. 請自行推理.
沒一個文明能通過文化沙文從遠古走來, 文化極端保守是不思進取, 值得警惕.
文化是軟件, 因應現實而改進變化, 當今世界顯然和數千年前是完全不同的.
妄圖固化軟件, 難道是讓我等華人硬件變化嘛? 不值一駁的荒唐言行.
取各部之有用經驗排除無用不利行爲.
及后也在和野蠻人相處中(聯合、對抗), 積極吸收優點, 修正不足.
華人理論上搞不了文化沙文, 凡是要搞沙文的只是人性低劣之輩.
祖先有倆, 由遠古步入近現代, 積極進取且沒有沙文這種爛玩意的阻撓,
而大陸華人遲遲不能現代化就是有了沙文這一荒謬的爛玩意
外加共產極權及其源頭和各變種的阻撓, 如前蘇聯、共黨、國民黨、軍國主義等,
于群體和大地上作妖至今不退.
大陸華人文化沙文有邏輯問題, 無法以人的邏輯解釋曾經的受害者,
爲何慾撿起軍國主義這爛玩意.
受害者若運用軍國主義, 就消滅了自身受害者屬性, 導致軍國主義沒受害人.
若采用此非人邏輯當初被屠不值得同情, 且現今欲行殺戮人人得而誅之.
因面臨現實威脅, 僅就軍國主義略作展開, 相關命題都有類似邏輯衝突. 請自行推理.
沒一個文明能通過文化沙文從遠古走來, 文化極端保守是不思進取, 值得警惕.
文化是軟件, 因應現實而改進變化, 當今世界顯然和數千年前是完全不同的.
妄圖固化軟件, 難道是讓我等華人硬件變化嘛? 不值一駁的荒唐言行.
标题应该改改,有什么东西是起源于支那并延续至今的?据我所知支那文化基本对现代文明没有任何贡献。非要说的话只有筷子 及 中国铁锅还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见到了。

太多了,就连霸占中国主体民族位置许久不肯下来的汉族本身都是外来的,中国只有苗族和羌族这两个民族是真正土生土长的中原人。
我提几个错误得不可思议的:
珐琅/景泰蓝:“珐琅”两个字明显就是外来语了
青花瓷:蒙元带来的中亚风格
东北大花布(就是某女星当作中国乡村特色穿来走红毯的):苏联进口
—————-补充
我又想起来一个神奇的例子:
栗羊羹
据说是什么北京还是天津特产,墙内的文章或者百度百科一类还要讲这玩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古代的什么朝代。然后仔细一看你会发现中间隔着不知道多少世纪的空白,最后再一看,原来是日本传统小吃。
珐琅/景泰蓝:“珐琅”两个字明显就是外来语了
青花瓷:蒙元带来的中亚风格
东北大花布(就是某女星当作中国乡村特色穿来走红毯的):苏联进口
—————-补充
我又想起来一个神奇的例子:
栗羊羹
据说是什么北京还是天津特产,墙内的文章或者百度百科一类还要讲这玩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古代的什么朝代。然后仔细一看你会发现中间隔着不知道多少世纪的空白,最后再一看,原来是日本传统小吃。
筚篥,琵琶,唢呐,扬琴,胡琴,这些民族乐器都是从伊斯兰世界传入中国的
一个特别冷门的舶来品
火罐
火罐源于阿拉伯医学,元朝时传入中原
明清时期火罐才和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结合,到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火罐是中医了
火罐
火罐源于阿拉伯医学,元朝时传入中原
明清时期火罐才和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结合,到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火罐是中医了
道教:道家阴阳二元论思想起源于中东曾广泛流行的琐罗亚斯德教,也被称为拜火教,摩尼教。
周易:龟甲和星象占卜来自巴比伦(经过印度再传入),八卦图雏形可见于吠陀。
中医经络穴位:最早出现于印度吠陀经,人体凉性寒性、草药服用的方法也都是,现在印度还有此种治疗师。
早期印度文化传入中国的模式,就是中国文化传入日本的模式,顺便古印度在现在的巴基斯坦位置,也就是在巴比伦的东方不远处,离青藏高原很近。
周易:龟甲和星象占卜来自巴比伦(经过印度再传入),八卦图雏形可见于吠陀。
中医经络穴位:最早出现于印度吠陀经,人体凉性寒性、草药服用的方法也都是,现在印度还有此种治疗师。
早期印度文化传入中国的模式,就是中国文化传入日本的模式,顺便古印度在现在的巴基斯坦位置,也就是在巴比伦的东方不远处,离青藏高原很近。
漢服中不少服飾其實原於北方遊牧民族/西域
烏紗帽改良自鮮卑
襦裙源於北狄
披帛源於波斯
袿衣源於五胡
圓領袍源於北方遊牧民族/波斯
革帶源於北方
真正的深衣其實早已在秦漢時期失傳,現在看見的是宋朝重新瓦房店的
烏紗帽改良自鮮卑
襦裙源於北狄
披帛源於波斯
袿衣源於五胡
圓領袍源於北方遊牧民族/波斯
革帶源於北方
真正的深衣其實早已在秦漢時期失傳,現在看見的是宋朝重新瓦房店的
民国时期学界就认为华夏文明起源于古埃及,夏朝历史即是古埃及史,有些甚至编入了课本。在我看来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罢了。
和制汉语里大量新词,具体查维基词条,没有日本人的贡献今天中国人连沟通都成问题。好奇让中国人翻译,communism会作何解读,日本人意译为共产主义简直是神翻译。
中国好像就没多少本土的东西…生活里任意东西溯源一下全是舶来品…
伏羲女娲来自贵霜文明,马踏飞燕来自巴比伦狮子
现在用的农历是外来的,是明末的传教士帮助中国人搞出来的。公历就更是外来的。
小麦来自中东,苹果来自中亚;辣椒,烟草,棉花来自美洲。
小麦来自中东,苹果来自中亚;辣椒,烟草,棉花来自美洲。
很多劣根性确实是独有的,其他的东西目前来说大部分都是外来的,包括中文里很多词汇都是来自日本。
太多了 像是身份证,高铁,QR码
如果具体到生活用品的话,可能就连饮料瓶盖,信封都是外国的
可能是墙内连一支笔芯都造不出的原因吧
如果具体到生活用品的话,可能就连饮料瓶盖,信封都是外国的
可能是墙内连一支笔芯都造不出的原因吧
茅台是外来品,蒸馏技术由阿拉伯人于元朝传入中国
「民族」這種詞就是外來的。
說一個起源於中國的東西:「年獸」。
相信現在的中國人一定聽過一個傳說:過年放炮竹的習俗源自古代神話傳說的「嚇跑年獸」。
實際上,這個所謂「古代傳說」的歷史非常短,源自PRC建國之前民國時期的一張報紙,應該叫「民國傳說」,「年」根本就不是甚麼怪獸。
說一個起源於中國的東西:「年獸」。
相信現在的中國人一定聽過一個傳說:過年放炮竹的習俗源自古代神話傳說的「嚇跑年獸」。
實際上,這個所謂「古代傳說」的歷史非常短,源自PRC建國之前民國時期的一張報紙,應該叫「民國傳說」,「年」根本就不是甚麼怪獸。
活字印刷呀。中國的活字從未推廣過。現代的活字印刷是古騰堡發明的。
汉语里许多词汇来自印度佛教梵文的传播,什么缘分,宇宙,真理....等等这些看起来很玄学高深的词汇。
近代的话就是很多日文翻译的现代词汇传入中国,什么电脑,电视,电话,手机,电饭煲....等等词汇。
近代的话就是很多日文翻译的现代词汇传入中国,什么电脑,电视,电话,手机,电饭煲....等等词汇。
趙立堅: 我知道,我來提供一個,那就是武漢肺炎,來自美國
想到这个,说一个相反的例子:茄子!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思想品德课老师,也不知道她自己知道是假的故意说,还是自己就信以为真了,上课跟我们说:茄子是晚清西方人代人中国的,为的是毒害中国人,但没想到中国人烹制茄子会加大蒜,就解毒了,阴谋没有得逞。
结果我真的一直以为就是这么回事,直到后来知道了红楼梦的茄鲞,再结合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才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思想品德课老师,也不知道她自己知道是假的故意说,还是自己就信以为真了,上课跟我们说:茄子是晚清西方人代人中国的,为的是毒害中国人,但没想到中国人烹制茄子会加大蒜,就解毒了,阴谋没有得逞。
结果我真的一直以为就是这么回事,直到后来知道了红楼梦的茄鲞,再结合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才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

绝大部分儿歌和儿童游戏,都来自欧洲,特别是德俄
其它还有,原子弹是基本上是赫鲁晓夫给的技术。歼10抄的是以色列的幼狮。集成电路技术基本和美国同时起步,越做越作不过人家。该这届人民最大的问题就是坚决拒绝事实,谁用事实惊扰了他们的好梦就骂谁。

農曆(陰曆)起源於明末來華傳教士湯若望,更早前元朝授時歷技術來源於吸收伊斯蘭教技術的回人,老早就沒中國曆法了
十二生肖很大機率起源於西方,最早使用是北方遊牧民族,最早記載於鮮卑宇文氏,唐朝曾有文獻指出北方遊牧用屬動物來記載名人,唐朝之前漢族通常使用干支紀年
朝代前加個大字,起源於元朝,自稱大元,但大元其實是蒙語“遼闊”的諧音,同理大清是滿語“戰士”的諧音,國名自稱X朝,完全是方便儒生幫自己造神,營造繼承正統的假象,大明則是自己叫好玩的,大唐大宋大漢完全是後人自己亂叫的
十二生肖很大機率起源於西方,最早使用是北方遊牧民族,最早記載於鮮卑宇文氏,唐朝曾有文獻指出北方遊牧用屬動物來記載名人,唐朝之前漢族通常使用干支紀年
朝代前加個大字,起源於元朝,自稱大元,但大元其實是蒙語“遼闊”的諧音,同理大清是滿語“戰士”的諧音,國名自稱X朝,完全是方便儒生幫自己造神,營造繼承正統的假象,大明則是自己叫好玩的,大唐大宋大漢完全是後人自己亂叫的
文昭的节目里说三星堆文明源于伊拉克、埃及等中东地区
陰曆是傳教士編制的,如今中國的官方口吻是‘這是謠傳’,真是毫無廉恥。
特别冷门的一个,太极阴阳图在克克塔尼(Cucuteni–Trypillia)文化的出土文物中有出现,它出现的时间远早于中国,
不过这方面信息中文似乎搜不出东西,得搜英文的才有
不过这方面信息中文似乎搜不出东西,得搜英文的才有
农业时代(石器渔猎之后,1492之前)80%的技术和几乎100%的农作物都是阿拉伯地区+中亚地区首创的。烹调、棉布、车马、珠宝玉器、草药医学、宗教、蒸馏酒、马鞍马蹬马术等等等等。中国原创的几乎只有木制建筑,因为这个商队带不走,而且同时期阿拉伯土房子确实不太适合湿润的中国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中直接浮现出了一个词
Hysteria
歇斯底里
感觉很能描述当下的状况
Hysteria
歇斯底里
感觉很能描述当下的状况
华为的通信技术有个关键节点是俄罗斯人搞的。
酱缸共产党套着苏联壳子,反倒是中国人自己搞出来的玩意。
然后有个挺有意思的东西,来源于中亚的东西很有可能是因为伊斯兰扩张跟过来的对吧,我记得有回族写过这方面东西,被当时没抱成团的野生皇汉们围剿了。
酱缸共产党套着苏联壳子,反倒是中国人自己搞出来的玩意。
然后有个挺有意思的东西,来源于中亚的东西很有可能是因为伊斯兰扩张跟过来的对吧,我记得有回族写过这方面东西,被当时没抱成团的野生皇汉们围剿了。
支歷是傳教傳入支那的
當前回答字數不足20,是否回復為討論?
當前回答字數不足20,是否回復為討論?

樱花,源自中共国控制的西藏,却非日本。
李白和斯大林是老乡啊?不是吧?
李白和斯大林是老乡啊?不是吧?

说句在品葱上政治不正确的话,楼上说的很多,比如说马踏飞燕,道家阴阳,实际上都有点牵强附会。照这么说任何国家的“传统文化”都多多少少有被外国文化“感染”,不能因为这个就说任何国家都没有自己的独立文化吧。
华为5G最早其实是华为加拿大研究院里面一群伊朗人在搞的,包括16年那会所谓的编码方案之争,华为那个方案其实最早是一个土耳其人提出来的,而那个土耳其人,是在美国读的博士
桌子、板凳、床等家具都是胡人傳入,春秋戰國秦漢時沒有家具,和現在的日本一樣榻榻米
我的比较蠢 我一直以为高乐高是个国产牌子 或者台湾新加坡啥的…
近代一些的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O
有中国特色的XX主义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O
有中国特色的XX主义
号称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最起码没资格说是从中国传出去的
其实要区分趋同演化还是外来传入也不是个容易事, 至少不会是支那那套老旧的"哪里最先出现哪里就是发明地"的思维逻辑的
绝大部分佛经都是翻译的而不是直接用文言文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