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中國朋友,中國那邊也有飲食文化上的“戰南北”嗎?”
如題,即便台灣很小,台灣還是很喜歡在飲食上鬥嘴來鬥嘴去,南部人喜歡說北部人食物又貴又難吃,北部人覺得南部人口味太甜味蕾是不是壞掉什麼都要加糖。
尤其到端午的時候“戰爭”更加激烈,南部人覺得北部粽就只是油飯,北部人覺得南部粽太軟,像鼻涕等。
總之就是擁護自己家鄉的飲食,像我也會宣稱出了彰化,吃到的肉圓跟爌肉飯都是邪教哈哈。
對中國那邊的飲食也感到好奇
在飲食文化上中國那邊也喜歡“戰南北”嗎?
(發完很像覺得自己發了一篇ptt廢文)
尤其到端午的時候“戰爭”更加激烈,南部人覺得北部粽就只是油飯,北部人覺得南部粽太軟,像鼻涕等。
總之就是擁護自己家鄉的飲食,像我也會宣稱出了彰化,吃到的肉圓跟爌肉飯都是邪教哈哈。
對中國那邊的飲食也感到好奇
在飲食文化上中國那邊也喜歡“戰南北”嗎?
(發完很像覺得自己發了一篇ptt廢文)
中国一个省有一个省的口味,甚至一个市有一个市的做法。绝对比台湾要复杂很多,毕竟面积在这里,分化也很多种。我倒不觉得尝试别的口味的菜有什么不好,我觉得最应该警惕的是为了融合,大一统,迎合各个地方的人的口味而改变本地菜肴。
非常不幸的是南方不吃辣的各地近几年本地菜本地菜馆里也开始疯狂加辣椒了。另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无锡的菜。无锡菜是非常甜的,二十多年前去的时候一直保持传统甜度(我也吃不惯),但是去年去已经面目全非。虽然能够接受,但是总感觉本地文化被融合消失了。
这就是一个不明显的南北战的例子。不明着说不好吃,但是随着外地人来工作定居,最后菜馆为了收益也得改变口感。方言没了,本地菜也高度融合了,最后还剩下什么?游客街那种全国差不多的美食出现并不不意外。
非常不幸的是南方不吃辣的各地近几年本地菜本地菜馆里也开始疯狂加辣椒了。另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无锡的菜。无锡菜是非常甜的,二十多年前去的时候一直保持传统甜度(我也吃不惯),但是去年去已经面目全非。虽然能够接受,但是总感觉本地文化被融合消失了。
这就是一个不明显的南北战的例子。不明着说不好吃,但是随着外地人来工作定居,最后菜馆为了收益也得改变口感。方言没了,本地菜也高度融合了,最后还剩下什么?游客街那种全国差不多的美食出现并不不意外。
台灣南北飲食差異的程度,就相當於閩南漳州和泉州的飲食差異程度。雖然差異不少但還是同一個飲食文化。
如提到的南部粽北部粽,其實主要是加熱方式的差異導致口感有別,還有沾料不一樣。而粽子本身口味都是鹹的,料都是豬肉蛋黃香菇蝦米之類,想通了其實差異沒有多大。而在中國,有很多地方完全沒有鹹的粽子,即使有鹹粽子的地方,除了閩南的粽子口味和台灣差不多,其他地方一般不會往粽子裡放蛋黃香菇蝦米之類的料。
不用說中國那麽大一塊,即使是福建內部,差異也是非常大的,內陸有些地方無辣不歡,沿海不太吃辣。沿海的南北差異也很大,台灣也有福州菜館去吃一頓就知道了。
台灣能吵起來恰恰是因為差異不大,屬於同一種飲食文化,但各地還是有一定的地域差異,所以有了很多爭論的空間。而中國的差異太大,完全不是一種飲食文化了,就沒什麼好吵的,吵也是雞同鴨講。台灣人吵南部粽北部粽或者不同地方的肉圓,是因為有一個對肉粽肉圓定義的共識,在此基礎上不同個人,不同地域的人有各自的好吃標準。台灣人不會去吵湖州粽子和台灣本地肉粽哪個好,因為台灣人知道這是兩種不同的東西。而中國人會吵甜粽子鹹粽子,是因為不能相互接受對方對粽子的定義。豆沙粽和肉粽已經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了,這種爭論只是純粹的浪費時間而已,反映了大一統意識形態和實際文化圖景的撕裂。
中國能形成有意義的爭論的可能只有番茄炒蛋了,而番茄炒蛋是個沒什麼歷史的外來菜。
如提到的南部粽北部粽,其實主要是加熱方式的差異導致口感有別,還有沾料不一樣。而粽子本身口味都是鹹的,料都是豬肉蛋黃香菇蝦米之類,想通了其實差異沒有多大。而在中國,有很多地方完全沒有鹹的粽子,即使有鹹粽子的地方,除了閩南的粽子口味和台灣差不多,其他地方一般不會往粽子裡放蛋黃香菇蝦米之類的料。
不用說中國那麽大一塊,即使是福建內部,差異也是非常大的,內陸有些地方無辣不歡,沿海不太吃辣。沿海的南北差異也很大,台灣也有福州菜館去吃一頓就知道了。
台灣能吵起來恰恰是因為差異不大,屬於同一種飲食文化,但各地還是有一定的地域差異,所以有了很多爭論的空間。而中國的差異太大,完全不是一種飲食文化了,就沒什麼好吵的,吵也是雞同鴨講。台灣人吵南部粽北部粽或者不同地方的肉圓,是因為有一個對肉粽肉圓定義的共識,在此基礎上不同個人,不同地域的人有各自的好吃標準。台灣人不會去吵湖州粽子和台灣本地肉粽哪個好,因為台灣人知道這是兩種不同的東西。而中國人會吵甜粽子鹹粽子,是因為不能相互接受對方對粽子的定義。豆沙粽和肉粽已經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了,這種爭論只是純粹的浪費時間而已,反映了大一統意識形態和實際文化圖景的撕裂。
中國能形成有意義的爭論的可能只有番茄炒蛋了,而番茄炒蛋是個沒什麼歷史的外來菜。
中国有包括但不限于粽子(咸甜)、豆花(咸甜)、气候(干冷湿冷)等为代表的南北之争,且该类话题非常容易在公共讨论中激起强烈的反响(即“带节奏”)。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中国的面积相对台湾大了很多,经度跨越范围较大,在同一纬度上的不同地区可能存在非常显著的地理及文化差异,比如北京与喀什、福州与昆明、上海与成都,上述同一纬度不同经度城市的差距非常大,仅仅用南方、北方来区分肯定是不妥的,这一点我认为也反应了简体中文社区讨论中的思维惰性,类似的话题让有思维洁癖的人看起来非常的难受。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中国的面积相对台湾大了很多,经度跨越范围较大,在同一纬度上的不同地区可能存在非常显著的地理及文化差异,比如北京与喀什、福州与昆明、上海与成都,上述同一纬度不同经度城市的差距非常大,仅仅用南方、北方来区分肯定是不妥的,这一点我认为也反应了简体中文社区讨论中的思维惰性,类似的话题让有思维洁癖的人看起来非常的难受。

实话讲用南北来区分很多中国的习俗文化根本就是扯淡。很多时候东西差异比南北大多了。有些甚至是强行南北差异了,比如什么南甜北咸这种,实际上南方正儿八经甜菜也就是苏锡常上海,连浙江都算不上甜。西南更是麻辣为主,江西广西湖南也是辣为主。
还有年夜的习俗没有提到,哈哈哈哈
记得春晚上主持人好像说“全国都在包饺子”,然而南方人在网上说,我们并不是,谢谢。
或者干脆不看春晚
总之,“除夕夜吃什么”也一度成为微博话题
记得春晚上主持人好像说“全国都在包饺子”,然而南方人在网上说,我们并不是,谢谢。
或者干脆不看春晚
总之,“除夕夜吃什么”也一度成为微博话题
不僅戰南北,而且衝出中國走向世界,一度出現在了美國WE THE PEOPLE請願網站: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08043818/https://petitions.whitehouse.gov/petition/we-request-united-states-government-will-tofu-curd-official-taste-sweet/906xY60t
中國甜鹹大戰成就飲食界傳奇,綜述:https://pandayoo.com/2020/08/03/the-war-between-salty-and-sweet-in-chinese-food/
We request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will tofu curd official taste is sweet,namely the use of granulated sugar,brown sugar and other sweet condiments. The following will be left out.(WOBUXUEYINGYUHENDUONIANBIEMIANQIANGWOLE)
我们请求美国政府将豆腐脑的官方味道定为甜味,即加入糖浆或砂糖、红糖等甜味食品调味。既有咸党请愿,甜党岂能落后,伟大的甜党!纯净的甜味!咸党异端!
Created: May 07, 2013
中國甜鹹大戰成就飲食界傳奇,綜述:https://pandayoo.com/2020/08/03/the-war-between-salty-and-sweet-in-chinese-food/
南北饮食差异挺大的。
什么甜咸,米面,辣·不辣。
这都很正常啊,你吃你的我吃我的,没什么好争的。
什么甜咸,米面,辣·不辣。
这都很正常啊,你吃你的我吃我的,没什么好争的。
这话题在大陆是引战话题,基本上一出你就能看到狗咬狗。
比方说豆花吃甜的还是咸的,都是北方咸的,南方甜的。其实西北还有个独立分支辣的。
月饼吃五仁的还是蛋黄的。
粽子是吃蜜饯的还是火腿的。
都能打成一锅粥,而且基本上最后都会演变成地域歧视的骂战。
比方说豆花吃甜的还是咸的,都是北方咸的,南方甜的。其实西北还有个独立分支辣的。
月饼吃五仁的还是蛋黄的。
粽子是吃蜜饯的还是火腿的。
都能打成一锅粥,而且基本上最后都会演变成地域歧视的骂战。
前些天不是还有葱油发帖讨论南北菜肴的问题嘛,标题是“为什么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人不能接受甜的菜品?”
好像有吧,比如豆浆的“甜咸”党争,基本上就是北方豆浆加糖,南方豆浆加盐。
有啊,很简单,你去国内的论坛上问问这两个问题:
1,豆腐脑应该是甜的还是咸的
2,西红柿炒鸡蛋能不能放糖?能不能放辣椒?
保证吵起来。
1,豆腐脑应该是甜的还是咸的
2,西红柿炒鸡蛋能不能放糖?能不能放辣椒?
保证吵起来。
有啊
北方「過年了,家家戶戶都端上了熱騰騰的餃子」
長江「我們南方人只吃餛飩,我們沒有餃子」
更南「我們有餃子啊」
長江「是嗎(瞄一眼)X我看你那是餛飩!」
(廣東「跟我一起寫,雲吞」)
附帶一提,南方人沒有習包子,南方人只有習饅頭
北方「過年了,家家戶戶都端上了熱騰騰的餃子」
長江「我們南方人只吃餛飩,我們沒有餃子」
更南「我們有餃子啊」
長江「是嗎(瞄一眼)X我看你那是餛飩!」
(廣東「跟我一起寫,雲吞」)
附帶一提,南方人沒有習包子,南方人只有習饅頭
单纯讨论食品谈不上吵架,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
有人觉得自己很聪明,觉得要定义什么是正宗,比如豆腐脑甜的才正宗,那就是引战的标志。然后有人就会说甜的是豆花,然后寻找各种理论依据。这还是正常的学术讨论,不失风度。
但是有人会借此搞出一些混蛋理论,比如吃糖代表进步,说一些喜欢甜的东西是文明发展程度高之类的傻逼理论,而且不贴出任何引用来源。这等于指着不喜欢吃甜食的人骂你们从祖上到现在就是穷逼,这不骂起来就有鬼了。
讨论吃的就讨论菜谱,不然都是别有用心。
有人觉得自己很聪明,觉得要定义什么是正宗,比如豆腐脑甜的才正宗,那就是引战的标志。然后有人就会说甜的是豆花,然后寻找各种理论依据。这还是正常的学术讨论,不失风度。
但是有人会借此搞出一些混蛋理论,比如吃糖代表进步,说一些喜欢甜的东西是文明发展程度高之类的傻逼理论,而且不贴出任何引用来源。这等于指着不喜欢吃甜食的人骂你们从祖上到现在就是穷逼,这不骂起来就有鬼了。
讨论吃的就讨论菜谱,不然都是别有用心。
只要是人做的东西就会有差异,长时间吃一个地方的饭自然会努力维护本地。譬如我在多伦多非常喜欢吃一家越南牛肉Pho, 我觉得这家能代表多伦多的顶尖水准。前几天我去了纽约,顺便尝了下“纽约曼哈顿最佳牛肉Pho”,结果大失所望,完全不能跟多伦多的相比。
我相信纽约会有个经常吃这家的二五仔,倘若他来到多伦多尝试我爱的这家,他也会愤愤不平,更加坚定地维护心中所爱。
我相信纽约会有个经常吃这家的二五仔,倘若他来到多伦多尝试我爱的这家,他也会愤愤不平,更加坚定地维护心中所爱。
这几年各省对粽子,元宵(汤圆),豆浆的甜咸偏好"大战"过几番, 基本上甜派和咸派是势如水火不两立的.
除此之外我觉得大家对其他省的美食表达的意见一般是垂涎偏多,厌恶较少. 还有像四川这种基本零负评的美食之都,感觉不吃辣的人好像不讨厌川菜.
感觉在目前中国大众的口味是偏重的. 重油重咸重口味的菜好像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都能站住脚. 清甜的口味没办法那么受欢迎. 而且只要口味对, 做法之前的差异大家好像都不太计较了. 不会像你们肉燥饭卤肉饭都会誓不两立:)
除此之外我觉得大家对其他省的美食表达的意见一般是垂涎偏多,厌恶较少. 还有像四川这种基本零负评的美食之都,感觉不吃辣的人好像不讨厌川菜.
感觉在目前中国大众的口味是偏重的. 重油重咸重口味的菜好像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都能站住脚. 清甜的口味没办法那么受欢迎. 而且只要口味对, 做法之前的差异大家好像都不太计较了. 不会像你们肉燥饭卤肉饭都会誓不两立:)
南征北战著名议题:顿顿都吃辣椒的人,是如何拥有道德的?
中国北方气候寒冷,吃肥甘厚腻之物会非常舒服,而炎热的南方饮食以清淡为主,不过比起吃的,吃饭和买菜习惯会让异地客更加不适应。
台湾的南北之别,来源是否是国民党殖民台湾带来了大批外省人改变了台湾北部的文化?
物有五色 食有五味 不僅是南北 還有東南西北中
当然是有的,精确到每一个省份都是不同的,四川是吃辣的,广东喜欢吃甜。各有各的的口味,各有各的吃法
南北的“甜咸”是反着来的:
北方咸豆浆,南方甜豆浆
北方甜粽子,南方咸粽子
北方咸豆花,南方甜豆花
北方甜月饼,南方咸月饼
北方咸豆浆,南方甜豆浆
北方甜粽子,南方咸粽子
北方咸豆花,南方甜豆花
北方甜月饼,南方咸月饼
南北分辨还是粗线条,个人觉得菜系品位多数与所在的方言区有关,方言区独特的环境人文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