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三事,是其是而非其非,本是淺顯道理
有感近日陸裔旅港「民主派」大學講師指斥香港小店「歧視」陸人,言行引起港人公憤,玆特作數言:
「民主派」不是免死金牌,吃齋人違法也要受罰。是其是而非其非,本是極淺顯道理。她以前為港人說公道話,為其可譽。現在罔顧香港實況而濫加「歧視」罪名,是其可惡。人須為其言行負責,「民主派」不是丹書鐵券,可以為所欲為。
念其故功,故不盡絕其人,審其新惡,故決無授予權柄。遭人厭惡往往不因出身,而因行徑,雖然出身與行徑,往往相關。極端者終是少數,待人以禮,誠懇正直,絕大多數港人不會因大陸出身而擯絕人,反而會引以為友,真心相待,如同普通陸人與普通港人共事,也不會真要「趕盡殺絕」眼前這廝「港獨分子」。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乃至素昧平生者,人雖有惡質而本性向善,只要不是言行可憎,也每每受到幫助。去年護法進動,在下有陸裔旅澳友人帶幼子回鄉,途經香港轉機,遇上佔領機場,滯留數日。她怕惹禍從來沒公開同情過香港示港。終於能起飛了,搭的士去機場,一路咒罵示威者不止之的士師傅說本不願去機場,不忍心看她孤身拖著幼子行李,還去載去。到了機場外圍,要步行穿過示威區,示威者沒為難她們,還送了她底幼子一瓶眼藥水,怕差役射催淚彈薰疼小孩眼睛。事後她感歎,送她兒子藥水底那位女示威者稚氣未脫,不過是她姪女底年紀,不知現在安危如何?祈願耶穌保佑她。
「民主派、自由派、黃人、白人」等等都好,度情酌量,是是非非,恰到可處,而非憑一己好惡,黨同伐異,盲目擁護或是全盤擯棄,是做人基本道理。可惜很多人不論做人或涉政,每每失之。思想怠惰很容易,代價是沉淪墮落,鑄成鉅錯。
最後謹引香江文士馮晞乾之論:
敬白
「民主派」不是免死金牌,吃齋人違法也要受罰。是其是而非其非,本是極淺顯道理。她以前為港人說公道話,為其可譽。現在罔顧香港實況而濫加「歧視」罪名,是其可惡。人須為其言行負責,「民主派」不是丹書鐵券,可以為所欲為。
念其故功,故不盡絕其人,審其新惡,故決無授予權柄。遭人厭惡往往不因出身,而因行徑,雖然出身與行徑,往往相關。極端者終是少數,待人以禮,誠懇正直,絕大多數港人不會因大陸出身而擯絕人,反而會引以為友,真心相待,如同普通陸人與普通港人共事,也不會真要「趕盡殺絕」眼前這廝「港獨分子」。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乃至素昧平生者,人雖有惡質而本性向善,只要不是言行可憎,也每每受到幫助。去年護法進動,在下有陸裔旅澳友人帶幼子回鄉,途經香港轉機,遇上佔領機場,滯留數日。她怕惹禍從來沒公開同情過香港示港。終於能起飛了,搭的士去機場,一路咒罵示威者不止之的士師傅說本不願去機場,不忍心看她孤身拖著幼子行李,還去載去。到了機場外圍,要步行穿過示威區,示威者沒為難她們,還送了她底幼子一瓶眼藥水,怕差役射催淚彈薰疼小孩眼睛。事後她感歎,送她兒子藥水底那位女示威者稚氣未脫,不過是她姪女底年紀,不知現在安危如何?祈願耶穌保佑她。
「民主派、自由派、黃人、白人」等等都好,度情酌量,是是非非,恰到可處,而非憑一己好惡,黨同伐異,盲目擁護或是全盤擯棄,是做人基本道理。可惜很多人不論做人或涉政,每每失之。思想怠惰很容易,代價是沉淪墮落,鑄成鉅錯。
最後謹引香江文士馮晞乾之論:
「黃店」光榮冰室張貼告示,明言不招待大陸客,點餐亦限用粵語英文,惹來平機會警告:若不撤回公告,則有歧視之嫌。一般網民包括「港漂」的討論,多着眼於「歧視」,我覺得有點捉錯用神。
法律上似不能視香港人和大陸人為兩個種族,所以算不上種族歧視,說是「語言歧視」就更欠法理。冰室這個告示,與其說是店規,倒不如說是連儂牆的延伸,旨在政治表態。表什麼態?若是表態歧視大陸人,去年已可張貼,不必等到今天。所以店主最想表達的是:「政府不封關,我來封!」
象徵意義大於一切,真要切實執行,想想也知道不可能。深圳人、廣州人光顧,操流利粵語點餐,試問如何識別?難道人人查身份證?把一個顯然針對政府抗疫不力的表態視作「歧視」,我覺得是個不幸的誤會。何況我也看不出,堅持不講普通話有何問題?
本人六年前經營食店,從未公告用什麼語言,但客人跟我講普通話,我例必以粵語回答,並溫馨提示對方說粵語或英文,因為我實在聽不懂。通常客人也會「配合」,我經驗中從未出現劍拔弩張的場面,連尷尬氣氛也欠奉,按常理也不會──正常人是來吃飯,不是來踩場。
若你認定那黃店是「歧視」,最理想的回應是拒絕光顧。奇怪的是,有位從大陸來港的黃絲大學講師,居然忽發奇想,拉隊到冰室刻意講普通話,試探有沒有歧視。人性是沒必要試探的,你又不是撒旦。我也認識幾位港漂,有少奶奶也有高材生,她們說她們的普通話,我講我的廣東話,一直相安無事。
然而新移民絕不能用港漂作代表,比如我認識的基層新移民(至少數十個),他們日常跟本地人溝通,全用粵語。有一位粵語不正,還會被圍內新移民(友善地)嘲笑。如果有容易受傷的港漂跟他們說:「來港後被迫說粵語,感受到歧視嗎?」他們大概會用廣東話答道:「咩歧視呀?我要搵食㗎,喺香港唔識廣東話點搵工?」(拙譯:歧視甚麼呢!我要吃飯的,在香港不懂廣東話哪有活幹?)
港漂似乎沒意識到自身階級優勢,竟為了區區一間冰室而控訴千言萬語,也是另一種「何不食肉糜」。整件事根本可用四個字概括:剜肉成瘡。只講「歧視」,也許正代表了詞彙的貧乏。
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