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敬:实证科学的标准来看,得不出人生意义

本文选编自冬川豆问答及阿姨格问。
 
问:您如何看待人生的爱情现象,它的本质是为了生存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还是为了满足性需求伴随的过程,或者是其他什么?

刘仲敬:爱这个词有很多种意义,大多数都跟性别没有关系。跟性别有关系的这种爱情是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个附加产物,在以前没有或者至少是没有典型地出现。它产生的背景就是贵妇和骑士之间的爱,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骑士对自己得不到的贵妇的一种柏拉图式的单相思。它产生的背景首先是基督教文化对个人主义和个人灵魂价值的极度高扬,这一点远远超过了在它以前的希腊罗马文化,更是东方文化当中根本没有的。既然个人灵魂是极度尊贵而且极度独立的,同时又强调柏拉图式的概念,于是就产生了一面承认正式婚姻制度神圣不可侵犯,一面认为对已经在正式婚姻制度下结婚、而且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贵妇可以远距离地抱有柏拉图式的爱恋。

中世纪骑士文学通过基督教柏拉图式的爱的观念,产生了现在的爱情的基本概念。然后在启蒙时期,古典的概念又一次死灰复燃,压倒了这种精神,具体就体现在拉辛这些人描绘的古罗马的帝王将相当中。他们描绘的古罗马人强调的是静穆,强调的是理性、克制自己的感情,例如犹太公主贝蕾妮丝(Julia Berenice)本来是爱上了罗马皇帝提图斯的,但是他们两人最终都决定以罗马和犹太的大局为重,最后宁愿牺牲他们自己的爱情,成全他们的职责。这是路易十四时代的精神,也就是文学上所谓的新古典主义或伪古典主义。这种精神在法国大革命以后遭到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回击。德国浪漫主义的特点是,重新挖掘被启蒙主义压抑和贬低的中世纪传统,因此重新复活了爱情至上的观念。

问:究竟是找一个爱自己的人,还是找一个你爱的人比较好?男生和女生的立场都可以讲讲。

刘仲敬:对女生来说,当然是爱自己的人比较好,自己爱的人没有爱自己的人好。最好是双方都很相爱,但是如果不能两全其美的话,与其找一个自己爱、但是却不爱自己的人,不如找一个爱自己、但是自己却不爱的人。但对男生那是另外一回事。爱情在男生和女生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和类型不一样,在这方面,男生的类型比女生要多得多。有很多男生是不太会把爱情太当回事的,所谓不太当回事,不是指的口头上或者理论上不当回事,而是他自己的生活模式当中,这种事情影响不了他的整个生活,不足以对他形成具有路线性或者原则性的影响。所以对男生来说,到底是爱自己的人好还是自己爱的人好,是一个伪命题。

男生的类型比女生要复杂一些,因为女生对男生的索求是相对稳定的,而男生对女生的索求呢,则是变异度非常大的。一般来说,男性的变异度比女性通常要大得多,在所有方面都是这样。女性更接近于钟形曲线的最高值,也就是平均水平;而男性呢,分布在更高端、更低端,各种极端的类型要多得多。在涉及爱情的问题上尤其是这样。所以男性没有一个十分固定的婚姻策略。当然最多见的婚姻策略是那种比较类似女性的家庭幸福策略,也就是说,他是希望双方的感情具有相互交换性的。但是在女人不爱自己的情况下,男人比较有可能不能体会或者是不在乎女方对自己的感受。


问:SM这种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SM影片大多数女主虐男奴,这种事情在欧美日韩都有很多人在做,男奴甘愿被女主玩弄是不是一种武德的衰退?

刘仲敬:承担责任是很累的事情,所以实际上如果不是受政治正确和社会体面的约束的话,我想有很多人会宁愿去做奴隶,以便让自己有吃有喝,任何事情都让组织包养起来,什么事情都不做,什么责任都不用承担。在《红楼梦》里面,有很多人是自愿为奴,希望贾府收容自己,理由是,在贾府做奴才比起做一个名义上法律上是独立自主、但是生活非常辛苦的农夫要强得多。这种心态存在的范围其实比我们大家承认的范围要大得多。有很多人很可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受不了责任的束缚,所以在想象的、幻想的生活中间,想要享受一下当奴隶的快感。古希腊的政治学有一个常谈就是,反对奴隶制的基本理由不是说大家都是如此高贵,不能当奴隶,而是因为没有人足够高贵,像神明一样高贵,配得上做主人。#p#分页标题#e#


问:您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还是说人生本就没有意义?

刘仲敬:如果你生活在某个原始部落里面,你就会觉得世界上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妖。如果你碗没有洗干净,那是因为你吃饭的时候没有给专门负责洗碗的那个小妖上供;如果你什么东西丢了,那就是说你没有给家里面的小狐仙上供,所以你的袜子或者其他什么东西都找不到;如果出门摔了一跤,那就是你没有给门背后的神灵上供。像这样的生活,跟现代人理解的生活不一样,它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碎片,或者说它根本没有一个整体性的人生这个概念,甚至根本没有一个整体性的人的概念。人可能是几个不同的魂或者魄的组合体,而生命则是一连串、几百万个各自没有内在联系的片段的组合。这就是所谓的没有意义的人生了。用演化论的术语来说,它由无数个相互冲突的小系统组成,而这些小系统相互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子系统也没有构成大系统。

在世界和生活都由一系列碎片组成的情况下,你根本不会产生人生这个概念。大多数原始民族和原始文化当中,都没有人生这个概念,因为他们甚至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人,把自己的人生看成是一个前后连贯的整体。他们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人,而认为自己是几个魂、几个魄、几个精灵临时组成的联合体,今天的事情、明天的事情和后天的事情之间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他们也不可能制定十年、二十年的长期计划,认为自己临死时候的遭遇或者自己子女的遭遇,跟自己现在的所作所为存在着逻辑上的或者是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人格这种概念产生出来是非常晚近的,把人生看作一个整体更是非常晚近的现象。这种现象,照现有的历史记载的话,出现人格这个概念,最早也是古埃及时期了。

完整的人格这个概念出现还是在古埃及历史的中期,而且最早出现的地方并不是那些比较正式的文献,而是在带有一半小说意味的文学创作当中。当时比较正式的祭司留下的经典文献还是认为人有几个不同的灵魂,几个不同的灵魂甚至在重要人物体内也往往是打架的,体现不同的神的意志,谈不上是一个整体。但是在一些类似小说的文献中间,人生规划这样的东西已经开始出现了,例如,它里面有父亲对儿子的教诲,也就是说你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选择哪种职业好呢,做工匠、做农民还是做书吏呢,也许还是做书吏更好吧。①或者相当于是历险记这样的东西,一个青年贵族在宫廷斗争中失宠以后,越过边境逃到了叙利亚,在那里经过了一些冒险经历,然后满载荣誉回到自己的家乡。②

1、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的教谕文献《对各种职业的讽刺》,又名《杜阿乌夫之子阿赫托伊对其子珀辟的家训》。

2、中王国时期冒险故事《撒奈哈特历险记》(又译《赛奴西故事》)讲述第十二王朝创立者阿曼迈哈德一世驾崩,在外作战的王家侍从官撒奈哈特惊慌而逃,四处漂泊,在异域娶妻生子,晚年上书在任法老陈情,回国复职。类似故事还有《遭难的水手》(又译《沉舟记》),是一篇古埃及版的辛巴达航海历险记。

子系统的意义在子系统内部找不到,也就是说人生本身是不完整的,但是不完整的地方在哪里,缺损的地方在哪里,“我”本身并没有把握。而且“我”这个概念本身是不是存在也是很成问题的。与其说它本来就是存在的,倒不如说是一系列碎片式的东西由于“我”自己并不能够准确鉴别的力量被串在一起,才形成的一个子系统。“自我”这个概念在古典埃及中期出现以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称之为的“人生”是由一系列碎片串联出来的,这些碎片以各式各样的神魔或者是精灵的名义存在,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整体性。其实这种看法可能比我们现在认为人生有完整性的看法更接近于实证科学的标准,或者这话可以反过来说,也就是说从实证科学的标准来看,是得不出人生意义的。
1
分享 2024-07-28

2 个评论

YRAC2476 新注册用户
已隐藏
没那么复杂,人就是个动物,动物就是生物的一种,所谓生物就是生活二字,对于心理思维来说,人生就是一场体验,趋利避害就是它的运动逻辑,无所谓人生的意义。比如所谓爱情,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可能是生活中比较美好、令人向往的一部分,不论从生理、心理、物质上来讲,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