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肉翻的说说,发达国家普通人的消费概念是怎样的?
身为一个中国底层贫民,许多社会很普遍的消费方式对我来说是奢侈,比如吃一次大餐,买一个电子产品。我通过谷歌街景观察国外的饭店餐馆,发现里边的食物价格换算成人民币真是贵得离谱,唯一物价与墙内比较相近的是台湾,关于这种问题,我也找不出合适的词去概括,只能笼统地说“消费概念”。
所以,就美国人而言吧,一美元对他们来讲是什么概念?一百美元呢?买一套房,一辆车对他们来说是怎样的消费等级?买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呢?对他们来说,穷或富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我总有一种他们买什么都随心所欲的感觉?
所以,就美国人而言吧,一美元对他们来讲是什么概念?一百美元呢?买一套房,一辆车对他们来说是怎样的消费等级?买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呢?对他们来说,穷或富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我总有一种他们买什么都随心所欲的感觉?
可以用這個網站參考,我覺得蠻準確的
https://www.numbeo.com/cost-of-living/comparison.jsp
因為我是台灣人,所以用台灣,比較個人較熟悉的義大利,以下數字RMB計價
ps. 西歐國家或美國收入很可怕,是台灣2-3倍
台北/羅馬
稅後剩下的錢 11154/12015
吃一頓便宜的 28.44 / 123.23 (可以看出羅馬人不太能每天吃外食)
兩邊蔬菜跟肉價格差不多,交通費用羅馬較高
租金/水電/網路 羅馬費用是台灣兩倍
一樣水準的人,在台北消費會比羅馬幸福16.35%
可以看出羅馬在歐洲真的很慘
台北/阿姆斯特丹
稅後剩下的錢 11154/23850
吃一頓便宜的 28.44 / 131
兩邊蔬菜跟肉價格差不多
交通費用阿姆斯特丹貴很多,但那邊的人都騎腳踏車
租金/水電/網路 羅馬費用是台灣2~3倍
一樣水準的人,在阿姆斯特丹消費會比台北幸福26.88%
台北/北京
稅後剩下的錢 11154/9267
吃一頓便宜的 28.44 / 30
北京蔬菜肉品比台北便宜一半
交通費用兩邊差沒多少
水電/網路兩邊差沒多少,北京租金貴台北快兩倍
一樣水準的人,在台北消費會比北京幸福8.9%
可是中國人都說台北是18線城市,所以我隨便拿一個內陸城市比較
台北/成都
稅後剩下的錢 11154/5542
吃一頓便宜的 28.44 / 20
成都蔬菜肉品比台北便宜一半以上
交通費用台北貴成都一倍
水電/網路台北也貴了一倍
租金台北貴了2-3倍
一樣水準的人,在台北消費會比成都幸福26.15%
https://www.numbeo.com/cost-of-living/comparison.jsp
因為我是台灣人,所以用台灣,比較個人較熟悉的義大利,以下數字RMB計價
ps. 西歐國家或美國收入很可怕,是台灣2-3倍
台北/羅馬
稅後剩下的錢 11154/12015
吃一頓便宜的 28.44 / 123.23 (可以看出羅馬人不太能每天吃外食)
兩邊蔬菜跟肉價格差不多,交通費用羅馬較高
租金/水電/網路 羅馬費用是台灣兩倍
一樣水準的人,在台北消費會比羅馬幸福16.35%
可以看出羅馬在歐洲真的很慘
台北/阿姆斯特丹
稅後剩下的錢 11154/23850
吃一頓便宜的 28.44 / 131
兩邊蔬菜跟肉價格差不多
交通費用阿姆斯特丹貴很多,但那邊的人都騎腳踏車
租金/水電/網路 羅馬費用是台灣2~3倍
一樣水準的人,在阿姆斯特丹消費會比台北幸福26.88%
台北/北京
稅後剩下的錢 11154/9267
吃一頓便宜的 28.44 / 30
北京蔬菜肉品比台北便宜一半
交通費用兩邊差沒多少
水電/網路兩邊差沒多少,北京租金貴台北快兩倍
一樣水準的人,在台北消費會比北京幸福8.9%
可是中國人都說台北是18線城市,所以我隨便拿一個內陸城市比較
台北/成都
稅後剩下的錢 11154/5542
吃一頓便宜的 28.44 / 20
成都蔬菜肉品比台北便宜一半以上
交通費用台北貴成都一倍
水電/網路台北也貴了一倍
租金台北貴了2-3倍
一樣水準的人,在台北消費會比成都幸福26.15%

一般人的消費在衣食住行和保持外貌整潔的活動,不計算有孩子的額外付出,不接受社會救濟的情況下,給我的印象是:
普通低到中產階級(單人) — 衣服基本都是快餐型時尚,因為差別太大也不好說,一件可能就20-40美金左右;保險看過去開車記錄,一個月100-500美金都有;食物在家裡做一個星期50-100;住的話看什麼城市,是租還是月供,差距太大就不說了;理髮可能1年做一次,從5美金到50美金都有。
中產到高收入 - 衣服可能會選一件在50美金以上的,偶爾會買比較貴的比如化骨龍、加拿大鵝之類的一件就1000了;保險同上,但貴點的車子保險也會貴些;在家做的食物不會差太多,但會比較頻繁的在外頭吃飯大概 200-400之間?住房見上;理髮3個月一次,女性再加化妝品保養品,這些都很難估計。基本上,高收入人群因為工作繁忙或有必要打扮整潔,那部分的花費會貴些。
1美元是一杯小咖啡的概念,100美元是出去吃牛扒海鮮大餐。車子要看什麼類型的車子,低收入會買二手車,一千到一萬都有(就看你敢不敢開)。存款的話我覺得本地人沒有太多概念,但比較精明的會投資。是不是隨心所欲花費要看兩點:第一,是不是負債消費,是的,這邊也有負債消費還不了錢的。第二,月薪多少?收入月薪每個州和城市都不一樣。
普通低到中產階級(單人) — 衣服基本都是快餐型時尚,因為差別太大也不好說,一件可能就20-40美金左右;保險看過去開車記錄,一個月100-500美金都有;食物在家裡做一個星期50-100;住的話看什麼城市,是租還是月供,差距太大就不說了;理髮可能1年做一次,從5美金到50美金都有。
中產到高收入 - 衣服可能會選一件在50美金以上的,偶爾會買比較貴的比如化骨龍、加拿大鵝之類的一件就1000了;保險同上,但貴點的車子保險也會貴些;在家做的食物不會差太多,但會比較頻繁的在外頭吃飯大概 200-400之間?住房見上;理髮3個月一次,女性再加化妝品保養品,這些都很難估計。基本上,高收入人群因為工作繁忙或有必要打扮整潔,那部分的花費會貴些。
1美元是一杯小咖啡的概念,100美元是出去吃牛扒海鮮大餐。車子要看什麼類型的車子,低收入會買二手車,一千到一萬都有(就看你敢不敢開)。存款的話我覺得本地人沒有太多概念,但比較精明的會投資。是不是隨心所欲花費要看兩點:第一,是不是負債消費,是的,這邊也有負債消費還不了錢的。第二,月薪多少?收入月薪每個州和城市都不一樣。
简单来说普通西方人的生活下限要比中国的下限高。
买房要看地方,大城市好地段或高档的,西方底层也照样买不起。可是不挑的话,大城市里房子一大堆,只要能存钱,有稳定收入一般都可以买的起,这个跟国内的十八线小城市一样,普通人也是可以买房道理是一样的。或者可以投资别的城市的房地产(相对便宜的话),收租补贴自己的房租。
吃的话,快餐那是普通人可以吃的起的,每天三餐都吃也很多人承担得起(国内差不多也是这样吧?)。高档的西餐,那就一样,普通人不能随便消费,但是有信用卡/房贷(我见过有人年纪一大把房贷不去还完,却愿意和花钱朋友去西餐厅吃饭的)- 反正西方房贷利率那么低😂😂
到处都是廉价的信贷,除了房贷,还有信用卡,xx个月免利息,购物度假什么的都没有问题。认识的人,如果夫妻双方都是公司经理级的,无小孩,旅游基本都是商务仓起。
跟国内不一样的是,西方借款(所有借贷,不止房贷)很看重还贷能力,每个月赚多少,扣除正常开销,还款了还剩多少。去除贷款和各种家庭费用(这个有大数据,参照西方大众国民的正常开销。想胡扯,说每天愿意吃方便面,如何省吃俭用都没银行会采用)
所以像国内那种苦逼还房贷的很少见,因为那些人在很多西方国家根本就借不到足够的钱去买房。
中国那种没有相匹配的收入,轻轻凭身份证/支付宝就能借钱的,在西方是很难想象的,太不负责任了。
买房要看地方,大城市好地段或高档的,西方底层也照样买不起。可是不挑的话,大城市里房子一大堆,只要能存钱,有稳定收入一般都可以买的起,这个跟国内的十八线小城市一样,普通人也是可以买房道理是一样的。或者可以投资别的城市的房地产(相对便宜的话),收租补贴自己的房租。
吃的话,快餐那是普通人可以吃的起的,每天三餐都吃也很多人承担得起(国内差不多也是这样吧?)。高档的西餐,那就一样,普通人不能随便消费,但是有信用卡/房贷(我见过有人年纪一大把房贷不去还完,却愿意和花钱朋友去西餐厅吃饭的)- 反正西方房贷利率那么低😂😂
到处都是廉价的信贷,除了房贷,还有信用卡,xx个月免利息,购物度假什么的都没有问题。认识的人,如果夫妻双方都是公司经理级的,无小孩,旅游基本都是商务仓起。
跟国内不一样的是,西方借款(所有借贷,不止房贷)很看重还贷能力,每个月赚多少,扣除正常开销,还款了还剩多少。去除贷款和各种家庭费用(这个有大数据,参照西方大众国民的正常开销。想胡扯,说每天愿意吃方便面,如何省吃俭用都没银行会采用)
所以像国内那种苦逼还房贷的很少见,因为那些人在很多西方国家根本就借不到足够的钱去买房。
中国那种没有相匹配的收入,轻轻凭身份证/支付宝就能借钱的,在西方是很难想象的,太不负责任了。
既然你說物價相近,那不如說一下臺灣?
還有收入與支出要一起談,才有參考價值。
以六都的平均情況來討論,當然有些行業薪水比較高,有些比較低,北部房租普遍比較高,南部房租普遍比較低...等,這些差異就不考量了。
普通人一般大約月入4萬台幣(不含年終與其他獎金)。
(平均值,大約1400美金。也別吐槽這個,六都的話上人力網站隨便找找就有)。
食-臺灣人最常吃的雞排便當,裡面一般是白飯加三菜一葷,現在的價位北部大約70到100台幣,取中間值85元;當然這樣不準,所以提供麥當勞大麥克當快餐參考。大麥克單點72元,套餐127元。
自己做飯三菜一葷一湯,兩人的份一餐大約一百三四十,最多不會超過兩百元,得看菜價和肉價。
衣-衣服一般是三百到五百元一件,褲子同理。當然要是大尺碼或高檔品牌那價格會更高,不過這就忽略。
住-房租幾千到幾萬的都有,加上各地政府都有租屋補助,正常情況下,這部分的支出可以當成5千到1萬元。
行-臺灣人最常用的代步工具是兩輪機車,一般價位落在5萬元到10萬元不等,買一台後可以用一輩子,到哪裡都能騎(高速公路除外)。
前幾年開始流行環保不會排放廢氣的電動機車,價位落在3萬元到7萬元不等。
育-成年人的進修補習班(英文),價位落在1萬元到3萬元,一年繳一次費用。
樂-一台iphone 11 pro 64G(空機)大約3萬台幣;組一台個人電腦,要是不非得用頂級配備,中高階那大約兩萬多能夠搞定。
保-一張實支實領,二十年後保障終身的醫療保單,大約年繳1萬3。
大概就這樣,你可以參考一下。
還有收入與支出要一起談,才有參考價值。
以六都的平均情況來討論,當然有些行業薪水比較高,有些比較低,北部房租普遍比較高,南部房租普遍比較低...等,這些差異就不考量了。
普通人一般大約月入4萬台幣(不含年終與其他獎金)。
(平均值,大約1400美金。也別吐槽這個,六都的話上人力網站隨便找找就有)。
食-臺灣人最常吃的雞排便當,裡面一般是白飯加三菜一葷,現在的價位北部大約70到100台幣,取中間值85元;當然這樣不準,所以提供麥當勞大麥克當快餐參考。大麥克單點72元,套餐127元。
自己做飯三菜一葷一湯,兩人的份一餐大約一百三四十,最多不會超過兩百元,得看菜價和肉價。
衣-衣服一般是三百到五百元一件,褲子同理。當然要是大尺碼或高檔品牌那價格會更高,不過這就忽略。
住-房租幾千到幾萬的都有,加上各地政府都有租屋補助,正常情況下,這部分的支出可以當成5千到1萬元。
行-臺灣人最常用的代步工具是兩輪機車,一般價位落在5萬元到10萬元不等,買一台後可以用一輩子,到哪裡都能騎(高速公路除外)。
前幾年開始流行環保不會排放廢氣的電動機車,價位落在3萬元到7萬元不等。
育-成年人的進修補習班(英文),價位落在1萬元到3萬元,一年繳一次費用。
樂-一台iphone 11 pro 64G(空機)大約3萬台幣;組一台個人電腦,要是不非得用頂級配備,中高階那大約兩萬多能夠搞定。
保-一張實支實領,二十年後保障終身的醫療保單,大約年繳1萬3。
大概就這樣,你可以參考一下。
换算成人民币当然贵的离谱了,你要对比当地的平均收入就能大致理解他们的消费观念了。
比方说在澳大利亚,一般来说一个人月薪4000澳币是没有丝毫问题的。因此一个月薪4000澳币的澳洲人去吃一顿100澳币的大餐,实际上就和你月薪4000人民币去吃一顿100人民币的晚餐是差不多的感觉。
按照这个逻辑,你应该可以发现:在澳洲,吃一顿麦当劳只需要10澳币前后,超市里的1澳币面包和1澳币1L的牛奶多得是,在超市花100澳币就能买大半购物车的东西。而在中国,你出门吃顿午餐随随便便不就得20多接近30人民币?100元人民币在超市几乎瞬间就花掉了,连个影都不剩。所以实际上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是相当低的,当地人在平常的消费时根本不会感觉到物价贵。
比方说在澳大利亚,一般来说一个人月薪4000澳币是没有丝毫问题的。因此一个月薪4000澳币的澳洲人去吃一顿100澳币的大餐,实际上就和你月薪4000人民币去吃一顿100人民币的晚餐是差不多的感觉。
按照这个逻辑,你应该可以发现:在澳洲,吃一顿麦当劳只需要10澳币前后,超市里的1澳币面包和1澳币1L的牛奶多得是,在超市花100澳币就能买大半购物车的东西。而在中国,你出门吃顿午餐随随便便不就得20多接近30人民币?100元人民币在超市几乎瞬间就花掉了,连个影都不剩。所以实际上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是相当低的,当地人在平常的消费时根本不会感觉到物价贵。
在米兰,1.5欧可以买到一个好吃的高质量甜筒冰激凌,对意大利人来说就是1块5毛钱,一名当地超市收银员的月薪是900欧,一个月的薪水可以买600个甜筒,而在中国,一个冰雪皇后华夫筒是22块,一名当地超市收银员的月薪是3500,一个月的薪水只能买159个甜筒,这就是购买力的区别。

我虽然没去美国,但给你说几个数字你想想就好。
1~2年工资买一个iPhone的年代,卖肾买iPhone的,还有女性卖处买iPhone 4S白色的。
旗舰手机一般1000美元左右,或者略高,而美国收入最低约2000美元,那就是说2星期不吃不喝就买一台,二手汽车也在2000美元左右起,你可以想想这是什么感觉。
你一个月1~3千人民币?在iPhone 4的时代只有几百人民币,你想买几千的手机?那就是1980年代,每月工资20~30元,半年不吃不喝,靠父母,买一辆180人民币的自行车的感觉。
1~2年工资买一个iPhone的年代,卖肾买iPhone的,还有女性卖处买iPhone 4S白色的。
旗舰手机一般1000美元左右,或者略高,而美国收入最低约2000美元,那就是说2星期不吃不喝就买一台,二手汽车也在2000美元左右起,你可以想想这是什么感觉。
你一个月1~3千人民币?在iPhone 4的时代只有几百人民币,你想买几千的手机?那就是1980年代,每月工资20~30元,半年不吃不喝,靠父母,买一辆180人民币的自行车的感觉。
我在澳洲生活,蔬菜水果和北京上海物价差不多,肉类禽蛋便宜些,人工服务和楼上的美国差不多,很贵。便宜的主要是一些物品,比如纸抽的话1澳元1盒,比国内便宜。国际有名服装品牌比如阿迪耐克,普遍比国内便宜。澳洲人相比美国人更懒惰,更没有危机感,所以我认识的本地人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存款,能拿出一万澳元现金的家庭都很少。比如我一个邻居夫妻,家里三个小孩,却买了三辆车,但是连换一部手机的钱都拿不出来,还是我把我不用的iPhone6s给他他才能继续用手机。。。
美国人的消费观念一言难尽。。。寅吃卯粮是普遍现象,像工作了好多年还在还学生贷款的,仍然要每天早上到咖啡店买杯咖啡☕,尼玛的公司里有咖啡机不限量好吗?每季要买新衣服鞋子和家庭用品(包括床品和餐具!),每年要出去度假,哪怕今年有疫情不能飞了还要开车出去浪!住在mobile home 里面一年四季空调呼呼开着,冬天热哄哄夏天冷死,我曾经问过为什么不节点流先把贷款还掉?人家说反正利率不高慢慢还呗,她可不想为了还钱影响自己的生活! 但这不算最奇葩,至少人家还存401。。。最震撼我三观的是个孩子家长,一次聊天说到一个什么小孩的才艺课,大概50一个月(很便宜所以才跟人分享),她的孩子也特喜欢,但她说他们没有这钱💰,我当时心里真是好同情,穷人在哪里都不容易啊!过一阵儿后再碰到她互相问候过的怎么样啊,她说她的孩子过生日她们搞了个party ,都有什么什么项目,花了四百。。。我就🤔 你孩子教育一年500的花费没有,个4岁的小屁孩过生日花400倒有! 这跟我们华人的消费观简直格格不入!我以前上学时打工的工友也是,老公在念博士,老婆打零工,有3个孩子,他们的第一笔大笔花销是给全家人买了两个皮划艇。。。
反正他们好像没有什么危机感的,手里的钱都可着花,不够了借,反正有亲戚朋友帮衬着政府兜着。
反正他们好像没有什么危机感的,手里的钱都可着花,不够了借,反正有亲戚朋友帮衬着政府兜着。
好吧,就説説底層。
美國底層的人,收入一個月幾千吧。
吃一頓飯幾塊錢,貴一點十幾塊錢,吃大餐,那麽就看你的定義了幾十到幾百;,至於更高的,不適合底層這個範圍。
買衣服,十塊錢以下的有,質量也不錯。
醫療方面,因爲底層了,醫療保險就直接領白卡;
買輛車子,二手的,看年份,幾千到一兩萬都有。
至於你説的電子產品什麽的,你把國内的價格除以10基本就是美金價,然後和你的收入連起來看就行了。
所以,只要你認認真真工作,不會像國内那麽痛苦。
美國底層的人,收入一個月幾千吧。
吃一頓飯幾塊錢,貴一點十幾塊錢,吃大餐,那麽就看你的定義了幾十到幾百;,至於更高的,不適合底層這個範圍。
買衣服,十塊錢以下的有,質量也不錯。
醫療方面,因爲底層了,醫療保險就直接領白卡;
買輛車子,二手的,看年份,幾千到一兩萬都有。
至於你説的電子產品什麽的,你把國内的價格除以10基本就是美金價,然後和你的收入連起來看就行了。
所以,只要你認認真真工作,不會像國内那麽痛苦。
我来说下马来西亚吧~
我是普通的打工族(现在留职停薪),我的月薪一个月是一千四马币(老板不加薪没办法ಠ_ʖಠ),扣掉公职金和保险金剩千二块
家里的网费是我负责的,一个月网费不到140块
然后我所居住的地方物价方面,一包快熟面(一包里面是有五包快熟面的)价钱从4块起跳,蛋一盒(30颗)10块到13块都有(蛋的大小影响价格),一颗白菜4块起跳(有时候低于4块),猪肉是1公斤是十二块钱左右(两个月没去也不知道现在的价格ರ_ರ)
有时侯奢侈一些喝个珍奶,一杯珍奶不到十块钱,星巴克就比较贵,二十块以上都有ರ_ರ
这千二块能养活我,吃住都是自己的,多的钱还能去买游戏,之后打算要买车,便宜的车款三四万左右,今年买还能豁免多余的sst ಠ∀ಠ~
但现在很多东西都起价了,五十块很难买到什么东西了ರ_ರ
我是普通的打工族(现在留职停薪),我的月薪一个月是一千四马币(老板不加薪没办法ಠ_ʖಠ),扣掉公职金和保险金剩千二块
家里的网费是我负责的,一个月网费不到140块
然后我所居住的地方物价方面,一包快熟面(一包里面是有五包快熟面的)价钱从4块起跳,蛋一盒(30颗)10块到13块都有(蛋的大小影响价格),一颗白菜4块起跳(有时候低于4块),猪肉是1公斤是十二块钱左右(两个月没去也不知道现在的价格ರ_ರ)
有时侯奢侈一些喝个珍奶,一杯珍奶不到十块钱,星巴克就比较贵,二十块以上都有ರ_ರ
这千二块能养活我,吃住都是自己的,多的钱还能去买游戏,之后打算要买车,便宜的车款三四万左右,今年买还能豁免多余的sst ಠ∀ಠ~
但现在很多东西都起价了,五十块很难买到什么东西了ರ_ರ
我是香港普通打工的,月入30000左右,一部iphone用3年,電腦4年前的配了6500,玩食雞認識了一些大陸朋友,跟他們比配置是第二低,夠用就好,買電子產品,幾千塊的也不會怎麼考慮,武漢肺炎之前,一年去3~4次旅行
美国的问题是固定支出占工资收入比重很高,所以任何东西虽然看起来绝对值不贵,但是扣除生活成本之后剩下的余钱并不多。
买个手机$600, 如果肯每月掏600足以去lease特斯拉来开,600是我每月税前1/10不到,但是所有消费算下来,我虽然掏得起这每月600,但是会造成我每个月剩下剩下的不足1000美金,攒钱很难。
我在美国租房有车,工资三分之一交税和各种保险,剩下税后的又有1/4+用来付1b1b房租,伙食自己每月500足够。包括车保险gym membership 话费网费都加起来,月固定支出差不多一半月薪。
每月只要不买手机电脑之类的大件,工资是绝对花不完的,去超市买东西基本也不用看价,难的在于欲望管理,买得起的东西太多,出去旅游也花不了多少钱。相比起来把同样的钱存去银行里就没那么有吸引力。
买个手机$600, 如果肯每月掏600足以去lease特斯拉来开,600是我每月税前1/10不到,但是所有消费算下来,我虽然掏得起这每月600,但是会造成我每个月剩下剩下的不足1000美金,攒钱很难。
我在美国租房有车,工资三分之一交税和各种保险,剩下税后的又有1/4+用来付1b1b房租,伙食自己每月500足够。包括车保险gym membership 话费网费都加起来,月固定支出差不多一半月薪。
每月只要不买手机电脑之类的大件,工资是绝对花不完的,去超市买东西基本也不用看价,难的在于欲望管理,买得起的东西太多,出去旅游也花不了多少钱。相比起来把同样的钱存去银行里就没那么有吸引力。
以美国为例,如果税后月薪为4000-5000美元,一个人每周在grocery上的花费为100-150左右,所以其实按工资来说,grocery的比重不高。他们不太看重“吃美食“这件事,比较喜欢自己做饭,不会在外出就餐上支付很多。美国肉类比较便宜,比如我今天买的莎朗牛排也就6美元一块。肉类质量跟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如日本、欧洲等,其实比较一般。
美国人更舍得在个人爱好上花钱,比如旅游、打猎、户外探险等。普通美国人不太讲究穿戴名牌,不追求奢侈品,因为美国已经富了几百年,早就过了以消费奢侈品来证明自己的暴发户时代。
老一辈美国人有很多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哪怕他们很富裕,比如说一个沙发可以用好几十年,还能维持得很好。其实跟他们对比起来很惭愧,我一个收入一般的年轻人一点都不精打细算,还学会了美国年轻一代大手大脚的生活方式。。。。。。
美国人更舍得在个人爱好上花钱,比如旅游、打猎、户外探险等。普通美国人不太讲究穿戴名牌,不追求奢侈品,因为美国已经富了几百年,早就过了以消费奢侈品来证明自己的暴发户时代。
老一辈美国人有很多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哪怕他们很富裕,比如说一个沙发可以用好几十年,还能维持得很好。其实跟他们对比起来很惭愧,我一个收入一般的年轻人一点都不精打细算,还学会了美国年轻一代大手大脚的生活方式。。。。。。
美国人工很贵,砍个大树要上千😂
而且大餐也不怎么好吃。白人不是特别讲究吃。但是肉菜水果质量是杠杠的。
而且大餐也不怎么好吃。白人不是特别讲究吃。但是肉菜水果质量是杠杠的。
我每周去costco都能看到那些中产家庭满满一大板车的购买货物,相比之下我只有一小推车,但一小车也有80美元左右了,那一大板车起码300-500刀左右。
感觉他们收入真的高,而且也敢花钱,一周光逛超市就花这么多钱。。。希望我以后也能这么富
感觉他们收入真的高,而且也敢花钱,一周光逛超市就花这么多钱。。。希望我以后也能这么富

不说欧美,墨西哥的生活都非常爽, 普通工薪阶层基本能买得起带花园的house,吃到也比粪坑干净和营养
各个国家都有收入差异,既然富人的生活在哪都差不多,那么我们就来比较穷人吧。
在各国当个0收入的穷人,真正要比的就是社会保障了。
美国人大多没有存款的习惯因为真的不会也不用担心穷到“饿死”。
大多无收入公民可以通过失业保险或社保拿到~$1000/月现金,有的州更多
在非中心城市组个房间 ~$400,每天吃饭~$10,食物真的不贵,想象麦当劳汉堡$1.2/个
Food Bank也很普遍,就是做大锅饭给人发午餐
美国本来就食物产能过剩。所以和非洲穷人皮包骨头相比,美国穷人反而大多体重200斤级别
基本都能达到习帝定义的"小康",只是千万不能生病
听说欧洲福利更好,瑞士失业后政府接着发80%薪发2年?
在各国当个0收入的穷人,真正要比的就是社会保障了。
美国人大多没有存款的习惯因为真的不会也不用担心穷到“饿死”。
大多无收入公民可以通过失业保险或社保拿到~$1000/月现金,有的州更多
在非中心城市组个房间 ~$400,每天吃饭~$10,食物真的不贵,想象麦当劳汉堡$1.2/个
Food Bank也很普遍,就是做大锅饭给人发午餐
美国本来就食物产能过剩。所以和非洲穷人皮包骨头相比,美国穷人反而大多体重200斤级别
基本都能达到习帝定义的"小康",只是千万不能生病
听说欧洲福利更好,瑞士失业后政府接着发80%薪发2年?
楼主很虚心,点个赞。
我补充一点,你这个观察的样本选得特殊。在发达国家,由于人力资源成本高,去餐厅吃饭本来就是一件昂贵的事情,即便是绝大部分当地人也负担不起天天下馆子吃饭,一个月最多几次。像国内那种隔几天就去餐厅约饭局的生活,在发达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我补充一点,你这个观察的样本选得特殊。在发达国家,由于人力资源成本高,去餐厅吃饭本来就是一件昂贵的事情,即便是绝大部分当地人也负担不起天天下馆子吃饭,一个月最多几次。像国内那种隔几天就去餐厅约饭局的生活,在发达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那我就大发慈悲的告诉你!啊哈哈,暴露年龄了吗?
我睡前收入是90,000美元的样子(年收入)。我老公睡前是120,000的样子。准中产了,可以说是。
房,大概500,000 (2001年建). 三十年房贷。一个月还1600的样子。
水电很贵,冬季冷的时候有时候一个月能达到500哟。
院子维护很贵,剪草,等等。最近家里有几棵很粗的老树死了,老公想为了省钱不惜性命自己砍树,砍树公司的话砍一棵树就1000+。
刚搬新家的这两年买了很多硬货,比如卧室家具5000,沙发3000. 如今,又打算换地毯,2400. 家里的窗户这几年也得换了,问了商家,光换一楼的价格就要40,000.
孩纸现在还小,没什么花钱的地方。倒是生孩纸花了5000多。
回到消费观念,一个字,省!要是想花钱也可以,但是总觉得要留点钱退休,留点钱给不时之需,所以就会省一点。这个可以代表一点点华人的心态吧。
无法为其他美国人发声,但我见过狠狠恨恨省又扣的,也见过花钱很大手的月光的。美国人很多样,没法一概而论。
我睡前收入是90,000美元的样子(年收入)。我老公睡前是120,000的样子。准中产了,可以说是。
房,大概500,000 (2001年建). 三十年房贷。一个月还1600的样子。
水电很贵,冬季冷的时候有时候一个月能达到500哟。
院子维护很贵,剪草,等等。最近家里有几棵很粗的老树死了,老公想为了省钱不惜性命自己砍树,砍树公司的话砍一棵树就1000+。
刚搬新家的这两年买了很多硬货,比如卧室家具5000,沙发3000. 如今,又打算换地毯,2400. 家里的窗户这几年也得换了,问了商家,光换一楼的价格就要40,000.
孩纸现在还小,没什么花钱的地方。倒是生孩纸花了5000多。
回到消费观念,一个字,省!要是想花钱也可以,但是总觉得要留点钱退休,留点钱给不时之需,所以就会省一点。这个可以代表一点点华人的心态吧。
无法为其他美国人发声,但我见过狠狠恨恨省又扣的,也见过花钱很大手的月光的。美国人很多样,没法一概而论。
简单的说,欧美底层民众的生存压力比较小。只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人上班,养活一家人问题不大。
我在澳洲。这边普遍收入差距没国内那么大,现在最低工资是将近20刀/小时,汇率1:5。认识一些本地人,做全职兼职的都有,基本一个月赚4000-5000刀(高收入年入10w刀的我也接触不到),他们不会考虑买房子,基本都是租房住,有人跟我说买房子是结婚生孩子之后才会考虑的。外面餐馆吃饭的话大部分一顿20-40刀,超市物价牛羊猪肉15-40刀/千克,蔬菜贵些。我认识的本地人基本都是月光,不会有什么存款或理财产品,每年放假的话必出去玩,平时喜欢啥就直接买买买,虽然是租房子但是电器家具啥的都有,搬家就全带着走。
人在澳洲,因为福利保障相对好,贫富差距不是很大,平民百姓相对愿意花钱,赚的多的多花,赚的少的少花,攒钱概念没有国内人强,因为没有后顾之忧,花钱比国内普通人大方。你关注的是吃穿住行,我说说一点,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区别最大的在兴趣爱好,这方面西方自由太多太多,普通人也可以承担得起游艇,冲浪,潜水,射击,滑雪这种在国内相对高端的爱好,如果你热爱这些,你赚个平均工资也完全可以承担得起,这些才是肉身翻墙的精髓所在。不过一般华人品尝不到这些好处,他们把墙内的生活搬到了墙外,在这里也热衷炒房,攒钱,攀比房子车子,其实很浪费。很想劝他们回国算了。
香港的肉確實便宜,反倒菜貴。中國人是吃草的,肉太貴了
電子產品也不貴,Samsung A51 6GB / 128GB當時是2500港元左右,Samsung S20 Ultra 16GB / 512GB當時是8800港元左右,只可惜三星官方的贈品(Earbuds+和500元八達通samsung pay回贈)被舖頭登記IMEI私吞了,我領不到
香港時薪大致42~45港元(5~6美元),月薪大致1萬出頭。算是較低薪的地區,低薪人士不用交薪俸稅,但要交地產稅,衣食住行都要交地產稅
電子產品也不貴,Samsung A51 6GB / 128GB當時是2500港元左右,Samsung S20 Ultra 16GB / 512GB當時是8800港元左右,只可惜三星官方的贈品(Earbuds+和500元八達通samsung pay回贈)被舖頭登記IMEI私吞了,我領不到
香港時薪大致42~45港元(5~6美元),月薪大致1萬出頭。算是較低薪的地區,低薪人士不用交薪俸稅,但要交地產稅,衣食住行都要交地產稅
我个人认为大陆收入和购买力并没有各位葱油认为的低,只是同等劳动强度和付出下拿到的回报远不如发达国家,也就是对人的压榨造成了现在大多数中国人看不到希望
收入:美国家庭收入在5万到15万美元之间。实际购买力人民币*3=美元。所以相当于中国15万~45万一年的收入。
消费:重复三遍,纽约是例外,纽约是例外,纽约是例外。纽约是最不美国的美国城市。你要看美国平均消费水平,可以找个类似芝加哥郊区,新泽西的地方看价格。大概相当于上海非最核心地段的消费水平。
消费:重复三遍,纽约是例外,纽约是例外,纽约是例外。纽约是最不美国的美国城市。你要看美国平均消费水平,可以找个类似芝加哥郊区,新泽西的地方看价格。大概相当于上海非最核心地段的消费水平。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我的所在国。
我感觉中国人消费观念比当地人要舍得花钱。
这边人连自己吃水果都不舍得花钱,去个烤肉连自助的钱都不舍得,喜欢单点。
中国人出去周边玩一趟花个600-1000(换算成RMB)觉得是正常。但当地人不一定舍得。不过当地女生的消费观好像好一些比较舍得花钱。
我感觉中国人消费观念比当地人要舍得花钱。
这边人连自己吃水果都不舍得花钱,去个烤肉连自助的钱都不舍得,喜欢单点。
中国人出去周边玩一趟花个600-1000(换算成RMB)觉得是正常。但当地人不一定舍得。不过当地女生的消费观好像好一些比较舍得花钱。
美国没去过,不知道,但是之前美国的朋友来日本,一起吃饭,3个人花了8000多日元,大概80美元,他还说很便宜,看来美国还是比日本的消费要高啊。
中國物價高收入低,高稅收低福利,在中國生活需要付出的經濟成本比在自由世界生活需要付出的經濟成本更大。
美国人的物欲比中国人少。
他们很少会把钱花在显示自己身份地位的物品身上,但是会花在实际的方面。
举个例子吧,你可能见过很多中国女生为了装扮自己买名牌或者假名牌。
但同样的价钱,美国人可能选择去填充一下自己的车库(加些工具),买些喜欢的乐器、运动器材,因为自己的爱好所在,也可能花在家装(家庭改造)等等方面。
他们购物在乎的是里子,不是面子。
他们很少会把钱花在显示自己身份地位的物品身上,但是会花在实际的方面。
举个例子吧,你可能见过很多中国女生为了装扮自己买名牌或者假名牌。
但同样的价钱,美国人可能选择去填充一下自己的车库(加些工具),买些喜欢的乐器、运动器材,因为自己的爱好所在,也可能花在家装(家庭改造)等等方面。
他们购物在乎的是里子,不是面子。
大家赚钱本来就是为了花,只是洼地人穷怕了ptsd所以天天想搞风险储备金,这实际上是因为洼地几乎不存在的医保和搞笑的社保有关
医保看似能报销,日常的疾病不危及生命,随便买点医保目录里的药也没啥,但到了一些重大疾病,当你需要疗效和更高的治愈率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都不在医保目录里,你要是想走医保,只能用便宜疗效差的玩意,但依然是按比例报销,且有上限,人可以不救,医保不能亏
至于社保则更加搞笑,农村社保一个几十块钱,而所有的社保都不能一次性支取,但如果你想活得足够长领取足额的社保,显然大概率会涉及到大量的医疗消费,看,这钱又被税务局和国资委赚回去了,ccp的算盘打得可真是妙啊,0成本社保跟你开玩笑呢?
医保看似能报销,日常的疾病不危及生命,随便买点医保目录里的药也没啥,但到了一些重大疾病,当你需要疗效和更高的治愈率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都不在医保目录里,你要是想走医保,只能用便宜疗效差的玩意,但依然是按比例报销,且有上限,人可以不救,医保不能亏
至于社保则更加搞笑,农村社保一个几十块钱,而所有的社保都不能一次性支取,但如果你想活得足够长领取足额的社保,显然大概率会涉及到大量的医疗消费,看,这钱又被税务局和国资委赚回去了,ccp的算盘打得可真是妙啊,0成本社保跟你开玩笑呢?
我所在的城市人口规模基本相当于中国的一个镇,因为这个城市相对来说年轻人多,所以市中心的餐馆和酒吧生意都很好。大部分人一周可能会真正“下馆子”吃一次,大概平均每人10-20,再贵一点的也有,但大部分年轻人还是选择性价比高一点且环境不错的。别看现在疫情,在支持本地餐饮消费方面其实人们一点都不吝啬,做的好的小馆子都是口口相传就红了,高峰时段都是爆满。
平时日常开销,算下来如果一天自己做饭50%,食堂和快餐40%,下馆子10%的话,每人400以内,房租基本也是单人400以内,一个月1000就可以cover掉日常开销了,如果是学生,本市公交便宜得几乎不要钱,平时大多数年轻人人骑车通勤,也没啥费用。如果自己比较愿意省钱,有很多办法,比如合租,自己做饭为主,不经常出去浪,单人一个月算下来500以内都有可能。
大多数本地人年轻上班族的收入在3000左右,除去税收、保险等,剩下大概不到2000。想追求生活质量可以当月光族,基本吃什么玩什么都可以随便挑。高薪行业或者级别较高,达到5000、6000的也有,不同行业情况不同。再高的收入一般则都是商业精英、企业老板,属于极少数。
平时日常开销,算下来如果一天自己做饭50%,食堂和快餐40%,下馆子10%的话,每人400以内,房租基本也是单人400以内,一个月1000就可以cover掉日常开销了,如果是学生,本市公交便宜得几乎不要钱,平时大多数年轻人人骑车通勤,也没啥费用。如果自己比较愿意省钱,有很多办法,比如合租,自己做饭为主,不经常出去浪,单人一个月算下来500以内都有可能。
大多数本地人年轻上班族的收入在3000左右,除去税收、保险等,剩下大概不到2000。想追求生活质量可以当月光族,基本吃什么玩什么都可以随便挑。高薪行业或者级别较高,达到5000、6000的也有,不同行业情况不同。再高的收入一般则都是商业精英、企业老板,属于极少数。
我觉得我移民了以后消费降级了,在国内我还挺有钱算是白领的那种消费,移民以后,不过我会好好努力的争取在这里也过上和国内一样的生活😂
拿西欧和北美对比的话,普通人(就是做些很普通的蓝领工)还是对标着国内税前20万那群人的生活。aka,一二线中产。税后连奖金大概是接近一万四的水准。
国内这群人唯一更优越的其实是吃本国更低价的服务:能做更多的大保健,打车,并且更经常地住奢华酒店。所有其他的消费我都觉得国内说不上便宜。或许蔬菜便宜一些吧。
国内小粉一直不愿意承认他们卖的廉价商品其实就是这边品牌折扣店品质的衣服。
国内这群人唯一更优越的其实是吃本国更低价的服务:能做更多的大保健,打车,并且更经常地住奢华酒店。所有其他的消费我都觉得国内说不上便宜。或许蔬菜便宜一些吧。
国内小粉一直不愿意承认他们卖的廉价商品其实就是这边品牌折扣店品质的衣服。
之前去交流的時候在美國住了半年
那家人是爲了拿學校還是政府的資助
所以原意提供住舍給我
看得出來不算富裕
但該有得還是會有
電視 冰箱 手機 之類 而且還不算差
房子因爲有資助以及租金管制
所以比我在香港住的大多了
根據我的經驗
在美國只要你有瓦遮頭
基本上和廣義上的窮困是沒什麼關係的(就是山區/非洲那種)
像我上面說的那一家
估計要突然湊個300現金都很困難
但該有的都有
另外公園那邊也有些露宿的
那些就真的看起來很窮(實際不知道,但有時會有咖啡喝不知道爲什麼)
有點中國山區的樣子
那家人是爲了拿學校還是政府的資助
所以原意提供住舍給我
看得出來不算富裕
但該有得還是會有
電視 冰箱 手機 之類 而且還不算差
房子因爲有資助以及租金管制
所以比我在香港住的大多了
根據我的經驗
在美國只要你有瓦遮頭
基本上和廣義上的窮困是沒什麼關係的(就是山區/非洲那種)
像我上面說的那一家
估計要突然湊個300現金都很困難
但該有的都有
另外公園那邊也有些露宿的
那些就真的看起來很窮(實際不知道,但有時會有咖啡喝不知道爲什麼)
有點中國山區的樣子
我是澳洲奇葩,不亂花錢,平時吃飯都是DIY。只有特殊日期,比如家人生日才會下館子,不會去便宜餐廳,一般有外食都是去比較高檔的餐廳。不過因為不喝酒,兩人吃頓飯一般不會超過200澳元。
通勤靠🚌,家用車僅僅偶爾代步。日常上班在外買咖啡是不可能的,我都喝公司的免費咖啡。
不過使用率高的物品我不在意買中高檔價位。
我大概能把60%的收入存下來並積極投資,我常常覺得新移民要加倍努力。
我和消費主義主流逆向而行,看新聞常常看見大百分比的國人應付不來$xxx突發開銷,我都會覺得很荒唐。
沒有貶低消費主義的意思,大家價值觀不同,只是我個人比較追求自由的未來,希望自己可以從容的生活下去。
通勤靠🚌,家用車僅僅偶爾代步。日常上班在外買咖啡是不可能的,我都喝公司的免費咖啡。
不過使用率高的物品我不在意買中高檔價位。
我大概能把60%的收入存下來並積極投資,我常常覺得新移民要加倍努力。
我和消費主義主流逆向而行,看新聞常常看見大百分比的國人應付不來$xxx突發開銷,我都會覺得很荒唐。
沒有貶低消費主義的意思,大家價值觀不同,只是我個人比較追求自由的未來,希望自己可以從容的生活下去。
美國有點忘記了,太久了
澳洲:
1l-2l的可樂大約1澳幣,賣場成衣一件10-20澳,他們的食物跟衣服都很便宜,然後人工特別貴,貴到翻。
澳洲:
1l-2l的可樂大約1澳幣,賣場成衣一件10-20澳,他們的食物跟衣服都很便宜,然後人工特別貴,貴到翻。

在澳洲基本上很少下館子,一般都是自己做,差不多一週50澳幣就夠了,按最低時薪差不多2個多小時。
我经常说的是,1欧元相当于咱们2000年的一块钱的水准。
收营员一个月两千,教授一个月能到五千,都是欧元。
然后面包一包70分,牛奶一桶2欧元2L,看电影一场8欧元,这都是生活必须品。
不过衣服会贵一点,50-100欧元买件衣服还是很稀松平常的。
一百欧元不是小钱,但也不是大钱,逢年过节请客吃个一百多还是很正常的。
收营员一个月两千,教授一个月能到五千,都是欧元。
然后面包一包70分,牛奶一桶2欧元2L,看电影一场8欧元,这都是生活必须品。
不过衣服会贵一点,50-100欧元买件衣服还是很稀松平常的。
一百欧元不是小钱,但也不是大钱,逢年过节请客吃个一百多还是很正常的。
巴西,十年前去的,西方少见的福利国家。公立医院看病不要钱,虽然服务较差,但穷人好歹都能看上病。食堂吃饭1块钱吃饱。
最近几年,柏林去的比较多,食品在利多超市买,通常比广州便宜。电器在萨吞买,毕竟外国人可以退税,和广州价格差别不大,高档电脑的更便宜。衣服没有买过,据说也不贵。
餐馆正餐一个人应该是在15-20欧元左右。
这几年房价快速攀升,七八年前市区公寓一平方米2000欧元应该起码已经涨到4000欧元了,租金也跟着快速上涨,一室公寓月租都得500欧元。
买车,一般人应该没有这个需求,也不太清楚价格。交通方便,价格较贵,一次2欧元,月票好像六七十欧元,记不清了。
汉堡早些年去的多,物价略高于柏林。
葡萄牙去的更早,我差不多已经二十年没去过葡萄牙了。可能没什么参考价值。反正就是钱随便花的样子。
最近几年,柏林去的比较多,食品在利多超市买,通常比广州便宜。电器在萨吞买,毕竟外国人可以退税,和广州价格差别不大,高档电脑的更便宜。衣服没有买过,据说也不贵。
餐馆正餐一个人应该是在15-20欧元左右。
这几年房价快速攀升,七八年前市区公寓一平方米2000欧元应该起码已经涨到4000欧元了,租金也跟着快速上涨,一室公寓月租都得500欧元。
买车,一般人应该没有这个需求,也不太清楚价格。交通方便,价格较贵,一次2欧元,月票好像六七十欧元,记不清了。
汉堡早些年去的多,物价略高于柏林。
葡萄牙去的更早,我差不多已经二十年没去过葡萄牙了。可能没什么参考价值。反正就是钱随便花的样子。
周围大部分每人收入在10-20万的华人双职工家庭生活比较同质化,差不多是这样的:
住1-1.5M的房子
养1-3娃(课外补习班等等,这个是大头,还得存大学学费)
2车(一般一个suv一个小通勤车,加起来不太超过100k)
每年预算5-10k的度假2次
吃喝用度基本就是coscto,wholefoods,以及它俩中间的本地表示(kroger啥的),一个月一个人怎么吃用也不太会超过一千。
美国人就方差比较大了。有俩人起来三四十万住市区小黑屋的,有特别着迷某个爱好无限花钱的,有人单身感觉完全没出花钱也不知道钱跑哪去了的。
美国其实一个非常好的点在于只要你有心赚钱,到处都是机会,而且保险体系和个人破产制度保证了下限。
住1-1.5M的房子
养1-3娃(课外补习班等等,这个是大头,还得存大学学费)
2车(一般一个suv一个小通勤车,加起来不太超过100k)
每年预算5-10k的度假2次
吃喝用度基本就是coscto,wholefoods,以及它俩中间的本地表示(kroger啥的),一个月一个人怎么吃用也不太会超过一千。
美国人就方差比较大了。有俩人起来三四十万住市区小黑屋的,有特别着迷某个爱好无限花钱的,有人单身感觉完全没出花钱也不知道钱跑哪去了的。
美国其实一个非常好的点在于只要你有心赚钱,到处都是机会,而且保险体系和个人破产制度保证了下限。
这种算是基本问题
你可以换个方式考察
吃一顿麦当劳
看一场电影
买一个苹果手机
买一个房子 需要普通人多少小时工作时间 或者按照最低工资计算
你可以换个方式考察
吃一顿麦当劳
看一场电影
买一个苹果手机
买一个房子 需要普通人多少小时工作时间 或者按照最低工资计算

食物是美国比较便宜,特别是肉。常去的超市,不是以价格低廉见长,不过猪排是1.99美元一磅。一磅是0.45公斤。
https://www.hannaford.com/search/product?form_state=searchForm&keyword=Pork+&ieDummyTextField=&productTypeId=P
房、车都是美国比较容易买,特别是按照中国人的消费方式。就连我们小镇上的修电脑越南人,都有特斯拉和一艘游船。
http://www.city-data.com , 显示各个城市和城镇的收入、房价和犯罪率、种族等等数据,非常直观。
美国人的麻烦是太会乱花钱。自制一点,勤快一点的人家,日子通常都不会太差。
https://www.hannaford.com/search/product?form_state=searchForm&keyword=Pork+&ieDummyTextField=&productTypeId=P
房、车都是美国比较容易买,特别是按照中国人的消费方式。就连我们小镇上的修电脑越南人,都有特斯拉和一艘游船。
http://www.city-data.com , 显示各个城市和城镇的收入、房价和犯罪率、种族等等数据,非常直观。
美国人的麻烦是太会乱花钱。自制一点,勤快一点的人家,日子通常都不会太差。
只待过一段时间,体会是美元购买能力挺强的,感觉是”物“便宜,”人“贵。比如电脑,手机等换算成人民币就挺便宜,还有outlets或一些Mall打折的衣服。有”人“服务的就挺贵,比如”吃饭“,”理发“,”修车“等。车和油都挺便宜的,房子还是挺贵的。
你去饭店吃饭当然很贵,一个汉堡要你40多人民币是很正常的事情。你自己做那就便宜多了,这边粮食连消费税都没有。这边的关键就是人工太贵,你如果请人到你家里修东西,修得好修不好100多刀一小时。所以你必须自己动手。
請先定義『普通』
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的生活水平算是普通的
而且每個人的消費觀念、每群人的消費觀念都不一樣
比方說,從英國人的『大學生活攻略』看來,不少英國大學生都在月底窮得只能吃豆子加吐司,因為他們可能有學貸或者因為他們每個月才有一次打工工資而家裡不給零用錢(或者零用錢也是每月一次)但是他們可以每個禮拜去pub喝酒,去跳舞去享受社交,不少人還有開車(就算是父母的車,顯然也會產生油費和停車費)
所以這和中國大學生比是好還是壞?我也不知道
然後買房買車電腦手機這種東西的觀念也不一樣
比方說,在包括英國在內的不少國家,汽車保險比汽車本體的價格可能更重要。年輕人開跑車可能兩年就是一輛車,但中年的有經驗的人保費就便宜很多。購車方面整個文化都不一樣
以我在路上看到的水平而言,英國城鎮200X年代的車居多,顯示換車頻率。年輕人不少是會開家裡車,二手車市場發達,到處買得到二手車雜誌和古董車雜誌說明有形成市場。雖然因型號和年代、車況會有異,但一般好一點的五位數前半(這個價有時能買新車了)差一點的四位數
房我不清楚,但電腦手機而言,英國其實是有二手手機店的(不只是英國,據我所知日本也有)
二手店發達,隨時能買賣。一般二手行情的話主要是1、200左右具體看機型年代狀態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中國人在國際上是屬於特別偏愛買旗艦手機的類型,相比較之下很多外國人比較願意買入門機。加上可以以中古出手取回成本或者購入狀態良好的中古,所以在國外買手機的壓力往往比較小
另外一點是很多手機是在中國沒有發售的,比方說在CAT社(沒錯,就是那個做履帶重機的毛毛蟲社)曾經出過手機,可中國聽都沒聽說過。這種被稱為rugged phone(簡單地說就是自帶裝甲,不怕摔,耐各種極限環境。一般是特殊業者會買,但是其實有錢就能買而且通常不太貴)的類別在中國幾乎不存在
亮點綜合起來看,我是覺得電器類和中國很難做對比啦,文化差距太大了
電腦其實也是一樣的,有的人會帶著電競筆電去大學,也有的拿得出初代的macbook(因為是古董所以反而很厲害)二手店買得到中古筆電和台機配件像是硬盤風扇之類的
有二手店的存在說明當地人還是比較愛惜東西的
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的生活水平算是普通的
而且每個人的消費觀念、每群人的消費觀念都不一樣
比方說,從英國人的『大學生活攻略』看來,不少英國大學生都在月底窮得只能吃豆子加吐司,因為他們可能有學貸或者因為他們每個月才有一次打工工資而家裡不給零用錢(或者零用錢也是每月一次)但是他們可以每個禮拜去pub喝酒,去跳舞去享受社交,不少人還有開車(就算是父母的車,顯然也會產生油費和停車費)
所以這和中國大學生比是好還是壞?我也不知道
然後買房買車電腦手機這種東西的觀念也不一樣
比方說,在包括英國在內的不少國家,汽車保險比汽車本體的價格可能更重要。年輕人開跑車可能兩年就是一輛車,但中年的有經驗的人保費就便宜很多。購車方面整個文化都不一樣
以我在路上看到的水平而言,英國城鎮200X年代的車居多,顯示換車頻率。年輕人不少是會開家裡車,二手車市場發達,到處買得到二手車雜誌和古董車雜誌說明有形成市場。雖然因型號和年代、車況會有異,但一般好一點的五位數前半(這個價有時能買新車了)差一點的四位數
房我不清楚,但電腦手機而言,英國其實是有二手手機店的(不只是英國,據我所知日本也有)
二手店發達,隨時能買賣。一般二手行情的話主要是1、200左右具體看機型年代狀態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中國人在國際上是屬於特別偏愛買旗艦手機的類型,相比較之下很多外國人比較願意買入門機。加上可以以中古出手取回成本或者購入狀態良好的中古,所以在國外買手機的壓力往往比較小
另外一點是很多手機是在中國沒有發售的,比方說在CAT社(沒錯,就是那個做履帶重機的毛毛蟲社)曾經出過手機,可中國聽都沒聽說過。這種被稱為rugged phone(簡單地說就是自帶裝甲,不怕摔,耐各種極限環境。一般是特殊業者會買,但是其實有錢就能買而且通常不太貴)的類別在中國幾乎不存在
亮點綜合起來看,我是覺得電器類和中國很難做對比啦,文化差距太大了
電腦其實也是一樣的,有的人會帶著電競筆電去大學,也有的拿得出初代的macbook(因為是古董所以反而很厲害)二手店買得到中古筆電和台機配件像是硬盤風扇之類的
有二手店的存在說明當地人還是比較愛惜東西的

已隐藏
普通人买奢侈品的挺少的,花钱的大头在旅游和聚会喝酒这些,比较朴素的居多,

台湾普通人月薪平均40000折合人命币9400。这也得看在中国哪个地区,这在国内我居住的地区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收入,当然不算很高,楼上有人说月收入12000新台币的,即使在中国应该算是比较低的收入了
话说,带嘤就没人提了吗。
消费高工资低的伦敦连葱都嫌弃了了吗
消费高工资低的伦敦连葱都嫌弃了了吗
回某楼,我在大英读书、实习,收入低、喜节约,所以一切从简。在二线城市,物价还好。电影票£5-11,猪肉£5一公斤,鸡蛋£2.5左右15个,蔬菜£0.7-1.2一包,香蕉£1一公斤,其他水果比较贵。基本不在外面吃,但路过一些餐厅,单点一份也要£10-15。在超市就买最基本的肉蛋奶果蔬等食品,一个月在£100以下。所有消费在£700以下,这样我还能存点钱用来以后旅游、买大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