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否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仿佛陷入了民主与专制的循环怪圈直至今日。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帝制,建立了民国。后袁世凯称帝,被二次革命后下台。接着是国民党北伐、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但是辛亥革命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其价值是否只停留在物质上?在精神上是否对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些许改变?辛亥革命的中心思想是民主共和,那么在当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是否深入人心?当时民国政府是否出台政策/法律维护民主共和的观念?
大明之音 黑名单 武裝保衛中華民國
中國近代有三次走向民主憲政的機會
一次是1913年國會選舉,宋教仁組閣,可惜被袁世凱暗殺;
一次是1947年國大代表選舉,兩年後毛匪澤東竊國成功,建立共產專制政權;
還有一次1989年的顏色革命,最後以天安門飆坦克結束,改革派趙紫陽下臺。
已隐藏
反正共和就从来没在孙中山心里。北洋政府合法上台,民主共和的架构已经建立,可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不走司法程序就发动武装叛乱,说明他自己就是个不信议会政治的失败独裁者。

就算宋没被刺,宋既不受北洋的聘任,也不会受到南方的支持,无法解决多方的矛盾,当选后声望也必将迅速跌落,可能当总理当几个月就下台了。所以当时的刺杀没有必要,但刺杀还是发生了,因为费拉的安全感来自于消灭异己,而不是民主共和。

不论袁世凯还是国民党,还有后来的共产党、梁启超的进步党,他们都是国家主义者,也就是说他们全都是大中华胶,在优先顺序上就把统一的国家作为最优考虑,其他的宪政、民主、共和都可以排在后面,为了大一统,这些都可以牺牲。

所以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就是东亚洼地历史又一个德匹下的案例:信民主共和的宋教仁第一个被出局,留下的都是不信民主共和、在对抗博弈中手段越来越朝卑劣和残暴方向升级的军阀。最终孙中山本人也自然地投靠了世界的残暴之王——共产国际。

而穷困的居民没有选择的余地。以1943年国民党的选举为例,传统观念里,总是认为国民党是有钱人支持的,穷人倾向于反对他。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大城市和有钱人集中的地方,越有可能选出独立候选人、民主党派的人,越是偏僻的农村基本选票清一色是国民党因为穷人一生都在为温饱而奔波,是没有时间学习政治形势的县长说要选举支持蒋介石,他们根本不可能提出反对蒋介石的意见,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蒋介石和其他人有什么区别,但大城市比较有钱的居民或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居民就有选择的余地。

所以民主共和只适合于沿海和扬子江沿岸几个城市,要维持这些地区的民主不变质为独裁,首先就要保持这些区域的独立。即使如此,也还是有可能遭到今日香港的下场。
尤里X 每一个毛左,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夹边沟;每一个小粉红,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炮灰梦。
在一个文盲率超过80%,非文盲人口读的都是四书五经,全国没有任何较为成熟的工商、市民和中产阶层的国家谈民主共和岂不是笑话?
kill_ccp 黑名单
已隐藏
       当时的人对新生的民国并没有认同感的,普通民众只在意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再变好,仅此而已。《大明劫》孙传廷一句话,人心即粮食,谁能让老百姓吃饱饭,人心就向着谁。革命党这种忽悠热血青年去送死,本来就挺无耻的,学生血气方刚,容易冲动,理想化,容易被革命党煽动当炮灰,所谓革命,最后建立的不过是一个极权专制的政府,从法国大革命,到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到希特勒的上台,有什么区别吗
君主立宪和民主恭贺也没那么大区别啊,孙大炮为啥非要二次革命?说白了不还是为了权力为了自己能当大总统?
民主恭贺这玩意儿自古以来就是一幌子。
fyfyu 新注册用户
辛亥革命 有一半是满清狗腿子推翻的,  后来又称帝了的, 从来没有清算过满清, 

比如共匪屠杀三千万人也可以丝毫不清算, 比如天安门屠杀五千万人也可以丝毫不清算,

总之就是丝毫不清算,  所以,  你说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springwood 既来之则润之
看看阿Q正传里面怎么写辛亥革命的

中国人是喜欢不公平、欺压,生动形象
gfuy6 新注册用户
已隐藏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暂时退葱一阵子,要等我回来~! | 大概是品葱の最年轻用户★会说日语,正在为出国留学努力中(`へ´≠)……Σ( ° △ °)累了,就不学了睡大觉 很多不清楚的还请多多指教σ`∀´)σ

状态

  • 最新活动: 2020-10-27
  • 浏览: 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