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教育的内卷有什么具体体现,其他国家有遇到过吗,怎么走出?
如题。
有点感觉像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恶性的知识、智力竞赛,大家都疯狂背书刷题,时间一个比一个多……
其他国家曾陷入过这样的状况吗,怎么脱离?
有点感觉像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恶性的知识、智力竞赛,大家都疯狂背书刷题,时间一个比一个多……
其他国家曾陷入过这样的状况吗,怎么脱离?
内卷是果,不是因
内卷是果,不是因
因为中国产业结构落后,人地矛盾加剧,共匪吸血太严重,所以底层生态恶化,所以人民为了不饿死,只能内卷。
当务之急是消灭共匪,振兴经济,而不是改革教育,教育社会现状的显效,而不是社会调节手段
内卷是果,不是因
因为中国产业结构落后,人地矛盾加剧,共匪吸血太严重,所以底层生态恶化,所以人民为了不饿死,只能内卷。
当务之急是消灭共匪,振兴经济,而不是改革教育,教育社会现状的显效,而不是社会调节手段
具体的就是拿硕士学位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去扫大街的工作。这里无意贬低清洁工作。只是说扫大街不需要上大学。其次,国外名校毕业的比国内学校毕业的工资低。
我的结论是走不出内卷。第一,在某国知识不值钱,权力才值钱。这就是为什么都想当公务员。这种情况近期不可能改变,因为这样最有利于统治。第二,某国三十年来从来没创造过任何意义的需求。人们有了钱,玩玉、炒奇花异木。让我做个假设,假设计算机是某国发明的,那么计算机不是今天的样子。会有襄钻石的计算机,顶级的计算机会放在金丝楠木盒子,计算机会很贵,普通人根本玩不起。最大的特点是,计算机大多数时候是参加展览而不是计算。因为没什么问题需要计算。您看,这就是计算机的内卷。教育的内卷也一样。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传授知识。不过既然社会不需要知识,那么教育就只好和妓院同流合污,生产高级奴才了。科举不就是如此吗?
其他国家没有教育内卷。知识可以直接转化成财富,比如说您发明了什么东西。您的智慧产权受到尊敬。如果有人采用,您的智慧制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为您制造财富。知识就是力量在发达国家都成立。不过某国,权力才是。科学要给权力舔鞋子的,如“亩产十万斤”。
我的结论是走不出内卷。第一,在某国知识不值钱,权力才值钱。这就是为什么都想当公务员。这种情况近期不可能改变,因为这样最有利于统治。第二,某国三十年来从来没创造过任何意义的需求。人们有了钱,玩玉、炒奇花异木。让我做个假设,假设计算机是某国发明的,那么计算机不是今天的样子。会有襄钻石的计算机,顶级的计算机会放在金丝楠木盒子,计算机会很贵,普通人根本玩不起。最大的特点是,计算机大多数时候是参加展览而不是计算。因为没什么问题需要计算。您看,这就是计算机的内卷。教育的内卷也一样。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传授知识。不过既然社会不需要知识,那么教育就只好和妓院同流合污,生产高级奴才了。科举不就是如此吗?
其他国家没有教育内卷。知识可以直接转化成财富,比如说您发明了什么东西。您的智慧产权受到尊敬。如果有人采用,您的智慧制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为您制造财富。知识就是力量在发达国家都成立。不过某国,权力才是。科学要给权力舔鞋子的,如“亩产十万斤”。
其他国家也一样。
只不过其他国家退出竞争的选项没有中国那么差。
获胜的名额也多一些。
呃……多几倍。
呃……sorry,多几十倍。
只不过其他国家退出竞争的选项没有中国那么差。
获胜的名额也多一些。
呃……多几倍。
呃……sorry,多几十倍。
爱学习是好事,训练一些没有用的题库来选拔人是坏事。
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问题,轻重程度不同。光谱的一个极端是北欧国家,教育完全是放任自流,另一个极端当然就是墙国了。卷的程度从轻到重排序:北欧 < 西欧 < 美国 < 美国亚裔 < 台新日 < 韩国 <<< 中国。
主要还是中国真正的就业大口工人待遇太差,有道是从小不学习长大捡破烂进厂打工累死你还不如捡破烂,大家都死命的往精英阶层挤,要是能像欧美工人那么高薪哪怕是劳资环境好些,直接让专科学校和工厂合作培训技术工人大家肯定不会花那么多青春掉那么多头发往所谓的精英职业里挤,像日本普通做个体力劳动和大公司挣得钱查不了多少,为什么要考大学?感觉不爱学习直接高中毕业找工作多好,高学历有毛用。。
日本人选择比较多,学习不好可以打棒球,玩摇滚乐,画漫画,学空手道,开车送豆腐
因为中国产业结构落后,人地矛盾加剧,共匪吸血太严重,所以底层生态恶化,所以人民为了不饿死,只能内卷。
反對
日韓放在世界也是内捲的代表了,雖然和中國比起來還是被碾壓
但日韓政府吸血有那麽嚴重嗎?產業結構有那麽落後嗎?
更落後更容易餓死,但沒他們卷的比比皆是吧?
我還是覺得内捲這就是個文化問題
世界地圖拿出來,你看都是誰最捲?
中國,不多説,古代東亞文化輻射源,影響了附近一圈
韓國,前漢字圈,蔑稱小中國
日本,好不容易生得一個島國地形可以遠離輻射源,卻還公派留學生去引進了一堆中國核廢物回來污染自己的抖M
新加坡,中國之外少有的以中文為官方語言的華人扎堆國家
比這幾位差一點的還有越南,美國電影心目中的真正中國。還有台灣,和中國語言血統都非常接近的前中國殖民地
……………………擺在一起看,這原因不是明擺著了嗎?
就是個中國病毒,中國就是零號病人,誰接觸中國時間長誰就容易被傳染,離開中國越遙遠的越不容易被污染到,就這麽簡單
香港真叫運氣好,要不是英國隔離開了香港也逃不掉内捲的命運,就是一樣接受過英國管教的,新加坡不也中招了?
運氣不好,尤其是病入膏肓的那些,就算移民到不捲的地方甚至其他方面完全融入了,幾代人内還是難改内捲的習慣,保守估計至少2代人内洗不乾净
回到樓主的標題,所以什麽是内捲?具體有什麽體現?
不只是背書刷題,課外活動都要捲起來
要加入帥氣的社團,最好是學生會和體育校隊、樂隊,什麽科學社文藝社都是垃圾戰五渣,漫研更不用提了
要參加各路比賽,學習各路才藝
以中國孩子而言,珠算、國畫、奧數都是標配了
樂器學鋼琴根本不夠看,要學個管風琴、豎琴才夠帥氣特別,窮的可以退而求其次學個口琴、烏克麗麗什麽的將就了。當然鋼琴必須也得會,考級不考到最高級就不是人,莫扎特倒可以不認識,反正不考
外語只有英語也根本不夠看,要學第二外語是基本。日韓語太低級不夠高大上,法德語勉强不丟臉,只有學拉丁語的孩子才能讓父母過年時和親戚聊起,臉上能有光。至於能不能看懂生物的學術名稱,不重要
其他的嘛,古風一點的學個圍棋象棋,時髦一點的學個機器人編程。至於學象棋的管車叫「測」還是「居」、學機器人編程的懂不懂Hello World,那也不重要
通常情況下,所謂的機器人編程就是拖對話框的小游戲,加上一些物理課實驗可能就會做到的簡易綫路而已
簡單地說,就是小學生人人得有跡部大神的水平的履歷書,實際上是不是有那能力倒隨便。如果父母沒有跡部家的財力就砸鍋賣鐵,順便還能為將來哭閙「我們砸鍋賣鐵供你學費,你一定要做出好成績」打下基礎,多方便
沒錯,最近幾年甚至開始流行起來兒童騎馬了,我中國老家的住所附近就有一家教室,馬場小得一點點,馬平時都被關在狹小的馬棚裏。我小時候是流行兒童舞蹈(芭蕾或交誼舞)和兒童高爾夫,差不過一個意思,就是那些「感覺好像是上流社會的活動」,不過以前的比較不會虐待動物
類似的周邊國家也在卷,不過頂多捲到鋼琴和法德語,管風琴和拉丁語還是沒有的,所以和中國還是差了一個世代不止
附帶一提,一樣是說學鋼琴,中國人所謂的學鋼琴是一天練習3小時、彈錯音就挨耳光、一天打100多個耳光的才叫學鋼琴。你看哆啦a夢裏靜香抱怨老師太嚴,在中國人看來那都不算嚴,都不算練。中國人說你要一天挨100個耳光,參加比賽必須得獎,到時候領獎還要說自己喜歡鋼琴,獲獎感言還要感謝父母的支持
我當然知道,我沒得獎,得獎的是我當年的大親友,我沒少聽他牢騷
各位,這才叫内捲。當然會發牢騷的還算好的,我當年另一個同學,中學一年級就以天天喝紅牛熬夜苦讀托福爲傲,還在班上炫耀呢。所以説差卷都要別人幫你捲,優秀的卷要能自捲
怎麽走出?抱歉,我沒見過一個國家是捲了還能整個國家一起走出來的
香港是少數繼承華人基因卻沒捲得多明顯的,不過那是因爲在香港還什麽都不是的時候就被英國領養了而已。要是英國晚了一步,香港就是台灣。台灣也捲,也爲了進台大拼死拼活,也有父母會爲了讓小孩讀醫逼到他自殺。當然台灣比中國輕太多了,普及面沒那麽廣,很多台灣父母也覺得有一手技能更好
日韓都是早期就感染了,至今沒走出來。症狀嚴重程度的問題而已,病還是有的
當然也會。不僅曾經陷入過,而且至今沒爬出來。曰韓國,曰日本,曰新加坡,曰美國爬藤的華裔們。。。。
體現太多啦:
如中專畢業能幹的崗位,現在要本科。本科畢業能幹的崗位,現在要研究生學歷還得看“第一學歷”。。。。。。
如養娃成了天下最苦的差事,工作日要加班賺錢,休息日要用賺來的錢購買娃的教育軍備。
如很多人發現,高中學的東西,大學用不上,大學學的東西,工作用不上。大部分的學習,最後都是在“做無用功”。
個人要擺脫内捲,首先要做的是觀念的轉變。就舉教育的例子好啦:天朝大部分人都認爲,高考是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都會投入大量的資源準備高考。這就意味著,想要通過高考改變命運,其實是【非常非常難】滴!
爲什麽這樣說捏?
首先,看一下那些足夠“改變命運”的大學,在全國各地的錄取率,就會發現,哪怕是在錄取率最高的北京,想要通過高考進入這些學校,【優秀】是不夠的,必須要做到【卓越】才行。而卓越的難度通常被嚴重低估了:成功学的谬误——混淆【优秀】与【卓越】
當然啦,一直都有在高考中做到卓越的人,比如高考狀元和一些葱油,總結出各種達到卓越的辦法。但是,這些辦法最後只能幫助少數人同樣做到卓越,大部分人就算依樣畫葫蘆,最多也只能做到優秀: 成功学的谬误——【幸存者偏见】。而高考的錄取率決定了,優秀是不足矣改變命運滴。
最後要説的是,内捲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元化”的思維。韓國、日本、新加坡這些國家,都存在多元化不足的問題。在美國爬藤的華裔們,雖然身處多元化的環境,卻還沒有擺脫“上名校是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這樣的一元化思維。成功学的危害——【单一化】“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體現太多啦:
如中專畢業能幹的崗位,現在要本科。本科畢業能幹的崗位,現在要研究生學歷還得看“第一學歷”。。。。。。
如養娃成了天下最苦的差事,工作日要加班賺錢,休息日要用賺來的錢購買娃的教育軍備。
如很多人發現,高中學的東西,大學用不上,大學學的東西,工作用不上。大部分的學習,最後都是在“做無用功”。
個人要擺脫内捲,首先要做的是觀念的轉變。就舉教育的例子好啦:天朝大部分人都認爲,高考是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都會投入大量的資源準備高考。這就意味著,想要通過高考改變命運,其實是【非常非常難】滴!
爲什麽這樣說捏?
首先,看一下那些足夠“改變命運”的大學,在全國各地的錄取率,就會發現,哪怕是在錄取率最高的北京,想要通過高考進入這些學校,【優秀】是不夠的,必須要做到【卓越】才行。而卓越的難度通常被嚴重低估了:成功学的谬误——混淆【优秀】与【卓越】
當然啦,一直都有在高考中做到卓越的人,比如高考狀元和一些葱油,總結出各種達到卓越的辦法。但是,這些辦法最後只能幫助少數人同樣做到卓越,大部分人就算依樣畫葫蘆,最多也只能做到優秀: 成功学的谬误——【幸存者偏见】。而高考的錄取率決定了,優秀是不足矣改變命運滴。
最後要説的是,内捲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元化”的思維。韓國、日本、新加坡這些國家,都存在多元化不足的問題。在美國爬藤的華裔們,雖然身處多元化的環境,卻還沒有擺脫“上名校是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這樣的一元化思維。成功学的危害——【单一化】“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东亚国家都是一丘之貉,因为人口密度大,且受儒教文化渗透太多,都希望出人头地。
看新闻说韩国大学招录人数已经超过报名人数了,但是不妨碍韩国人还是要出去补习
看新闻说韩国大学招录人数已经超过报名人数了,但是不妨碍韩国人还是要出去补习
社会的风气的确很倦,但是我个人并没那么卷,说一下个人的成长,内容会稍微模糊一下。
自己的学历是某理工985,除了学业,会的技艺杂七杂八,但也有自己特定的精通某项兴趣类技艺,但是我父母从来没逼我去做什么事情好让他们脸上有光(虽然他们也是粉红),我家是小中产偏上,没太大的经济压力,因此从小我自己想学什么都会让我爸妈给我去报个班,学不学的好他们也从来没对外面说,自己倒是很常三分钟热度学了一半不想学,因此技艺杂七杂八,能上985完全是自觉,自己想上所以自己努力,读的学校也是很普通的高中,学生不多,老师也不严,因此不觉得会有多大的压力,也没和别人竞争的想法,高中除了比以前稍努力学习之外依然也会到处去玩,也是后来上了大学才开始感到各种卷。
我个人感觉我家庭的这种教育是放养式的教育,我爸妈从小除了教我一些简单做人道理外就不再怎么限制我了,因此据我观察我家甚至有点西式教育的感觉,就是从小让我自己独立试错,什么都试试,不喜欢就换一个,直到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不故意去和别人比较,因为每个人擅长的事都不一样,但是我家这种状况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负担的起的,主要还是我父母心大。
所以要摆脱卷的核心在于选择和竞争,文化虽然也会影响但倒是其次,资源分配越不均和选择过于少就越容易产生恶意竞争,有钱家的孩子为什么都没那么卷?因为他们得到的资源可以让他们利用到擅长的事情,他们考不上国内的名校可以去国外读,进不到前500大企业工作可以自己创业,而穷人即便是中产以下在中国却没有那种资格能随便选择,唯一的选择就是拼了命的学习,考上985211才能晋升阶级,为什么台湾日本都是汉文化圈却没那么卷?因为他们够国际化,他们因为人均收入高和签证护照等原因能很容易去国外上大学,同时也很容易出国工作,选择多了就自然不会和别人卷在一块,而没办法选择的就只能盯准国内的大学拼了命去上,如果没有选择的人越多,卷起来自然就越严重,韩国卷本身也是因为贫富差距大,虽然人均高,但是中产穷人比例也非常高,不过出了国的韩国人可是没那么卷的,同样还有一个有点卷的地方是印度,印度也不是什么汉文化圈,但是印度理工大学也是能看出来非常卷的,就是因为资源分配的问题。
自己的学历是某理工985,除了学业,会的技艺杂七杂八,但也有自己特定的精通某项兴趣类技艺,但是我父母从来没逼我去做什么事情好让他们脸上有光(虽然他们也是粉红),我家是小中产偏上,没太大的经济压力,因此从小我自己想学什么都会让我爸妈给我去报个班,学不学的好他们也从来没对外面说,自己倒是很常三分钟热度学了一半不想学,因此技艺杂七杂八,能上985完全是自觉,自己想上所以自己努力,读的学校也是很普通的高中,学生不多,老师也不严,因此不觉得会有多大的压力,也没和别人竞争的想法,高中除了比以前稍努力学习之外依然也会到处去玩,也是后来上了大学才开始感到各种卷。
我个人感觉我家庭的这种教育是放养式的教育,我爸妈从小除了教我一些简单做人道理外就不再怎么限制我了,因此据我观察我家甚至有点西式教育的感觉,就是从小让我自己独立试错,什么都试试,不喜欢就换一个,直到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不故意去和别人比较,因为每个人擅长的事都不一样,但是我家这种状况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负担的起的,主要还是我父母心大。
所以要摆脱卷的核心在于选择和竞争,文化虽然也会影响但倒是其次,资源分配越不均和选择过于少就越容易产生恶意竞争,有钱家的孩子为什么都没那么卷?因为他们得到的资源可以让他们利用到擅长的事情,他们考不上国内的名校可以去国外读,进不到前500大企业工作可以自己创业,而穷人即便是中产以下在中国却没有那种资格能随便选择,唯一的选择就是拼了命的学习,考上985211才能晋升阶级,为什么台湾日本都是汉文化圈却没那么卷?因为他们够国际化,他们因为人均收入高和签证护照等原因能很容易去国外上大学,同时也很容易出国工作,选择多了就自然不会和别人卷在一块,而没办法选择的就只能盯准国内的大学拼了命去上,如果没有选择的人越多,卷起来自然就越严重,韩国卷本身也是因为贫富差距大,虽然人均高,但是中产穷人比例也非常高,不过出了国的韩国人可是没那么卷的,同样还有一个有点卷的地方是印度,印度也不是什么汉文化圈,但是印度理工大学也是能看出来非常卷的,就是因为资源分配的问题。
小黄人内卷是两千年来的优良传统,你支大学的扩招远远小于工作岗位扩招,在恁包努力下,欧美脱钩势在必行
还不就是经济不景气,加上优质教育资源少呗。
当然墙国的“少”,那是真的少。
入读qs五十名左右大学的比例: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日本>>>>>>>>>>>>>>>>>>>>>>>>>>>>>>>>>>>>>>>>>>>>>>>>>>>>>>>>墙国
当然墙国的“少”,那是真的少。
入读qs五十名左右大学的比例: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日本>>>>>>>>>>>>>>>>>>>>>>>>>>>>>>>>>>>>>>>>>>>>>>>>>>>>>>>>墙国
前几年在日本、香港、台湾有一个很火的概念叫M型社会。
经济增长停滞,中产阶级消失,低起薪和贫穷向高学历人群蔓延。中国也只是刚刚开始,以前拆迁的都分钱,八九十年代单位里的都分房,下海的都赚钱,所以父辈大多都还有些积累,大不了回老家,现在中国还没有产生系统性的城市赤贫阶级。
至于出路,草食系,低生育率,小确幸等等。
经济增长停滞,中产阶级消失,低起薪和贫穷向高学历人群蔓延。中国也只是刚刚开始,以前拆迁的都分钱,八九十年代单位里的都分房,下海的都赚钱,所以父辈大多都还有些积累,大不了回老家,现在中国还没有产生系统性的城市赤贫阶级。
至于出路,草食系,低生育率,小确幸等等。
走出干嘛?好让土共继续韬光养晦千秋万代😅?若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不破不立,加速主义就是这个道理,而没有任何一种加速行为,能够比得上党国自我加速
中国的内卷实际上普遍国家都有,当然我指的是发达国家,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以先自我安慰一波了,毕竟会有前车之鉴。
我个人认为内卷是概念问题,也就是被社会概念被扭曲。
东西方教育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挑选精英,也就是选拔社会核心,并以此吸引更多人入世,制造效益。但往往忘记了精英属性并非天生,就好像做题家本身也绝非天生就会做题一样,这都是后天培训的结果,往往很多孩子出生以后便被贴上精英标签,从小便被虎爸虎妈送进各种兴趣班的“乐园”,但这些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他们只是张白纸,还没来得及画上向日葵就已经被这种精英风气涂抹的跟个煤炭一样。
这种精英风气当然来源于各种成功学对于父母一代的吸引,也就是被选拔的社会核心制造门槛黑洞吸引人们争先恐后互相斗争进入精英阶层。这些父母当年的理想尚未熄灭,却因为各种时运不济而偃息旗鼓,他们可能口头上对孩子说“我们这是为你好”,但实际上便已经将理想的幽灵通过潜意识传递给孩子,并告诉孩子“残酷社会”的现实,这便是当代家庭教育之悲。
我个人以前十分支持发动民主革命推翻中共,但是我现在发现就算发动一百次革命摧毁了一切从头再来也不会有任何成效,还是得走这条路。
我个人十分欣赏法兰克福学派人物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虽然提出的建议十分理想化,但我还是认同的,即利用少数人或是局外人又或是与主流完全不相符合的思维逻辑来改变社会路径,一改社会保守气氛。
内卷化绝非一个经济问题,这是一个涵盖了教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思想、哲学等多学科的跨问题领域,而且我个人认为这个解之后的社会将极度靠近马克思口中的社会主义,即人的解放,绝非是共产主义这样梦想的乌托邦。
以上。
我个人认为内卷是概念问题,也就是被社会概念被扭曲。
东西方教育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挑选精英,也就是选拔社会核心,并以此吸引更多人入世,制造效益。但往往忘记了精英属性并非天生,就好像做题家本身也绝非天生就会做题一样,这都是后天培训的结果,往往很多孩子出生以后便被贴上精英标签,从小便被虎爸虎妈送进各种兴趣班的“乐园”,但这些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他们只是张白纸,还没来得及画上向日葵就已经被这种精英风气涂抹的跟个煤炭一样。
这种精英风气当然来源于各种成功学对于父母一代的吸引,也就是被选拔的社会核心制造门槛黑洞吸引人们争先恐后互相斗争进入精英阶层。这些父母当年的理想尚未熄灭,却因为各种时运不济而偃息旗鼓,他们可能口头上对孩子说“我们这是为你好”,但实际上便已经将理想的幽灵通过潜意识传递给孩子,并告诉孩子“残酷社会”的现实,这便是当代家庭教育之悲。
我个人以前十分支持发动民主革命推翻中共,但是我现在发现就算发动一百次革命摧毁了一切从头再来也不会有任何成效,还是得走这条路。
我个人十分欣赏法兰克福学派人物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虽然提出的建议十分理想化,但我还是认同的,即利用少数人或是局外人又或是与主流完全不相符合的思维逻辑来改变社会路径,一改社会保守气氛。
内卷化绝非一个经济问题,这是一个涵盖了教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思想、哲学等多学科的跨问题领域,而且我个人认为这个解之后的社会将极度靠近马克思口中的社会主义,即人的解放,绝非是共产主义这样梦想的乌托邦。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