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的市场化报纸为什么会出现停刊潮,而党报却有复活的趋势了?

我记得,大陆的市场化报纸(比如都市报晚报等之类的)曾经有一阵辉煌时期,大概是00年代吧,我记得那个时候的大陆市场化报纸真的很多很多,而且那个时候市场化报纸真的很敢说真话,比如说《南方都市报》曾经出过《爱国不等于爱朝廷》的评论,影响了整个华人世界。还有曾经的《杂文报》,非常非常的敢说真话,至今《杂文报》大部分文章都是至今无法超越的经典。还有,那个时候的市场化报纸的深度调查新闻非常非常的受欢迎,毒奶粉、三聚氰胺等社会事件都是从市场化报纸的深度调查栏目披露出来的。那是的市场化报纸真的真的不是一般的受欢迎,我记得00年代,那时的市场化报纸的营业额比党报营业额要高出一大截,而且,那个时候的市场化报纸都是抢手货,谁有市场化报纸都抢着看。而且,那个时候的大陆市场化报纸比现在大胆多了,什么新闻都敢上报纸,尤其爱敢于揭露社会黑暗面,简直毫不留情,而且那时的大陆市场化报纸新闻评论都比现在大胆多了,南方都市报的一片评论《爱国不等于爱朝廷》被全球华人世界广泛传颂,甚至称《爱国不等于爱朝廷》这篇文章为雄文就是例证。
而现在,大部分的大陆市场化报纸有的停刊,有的收编为党报党媒。而且大陆市场化报纸的停刊速度非常非常惊人,连续四年倒闭的报纸数不胜数,全世界都没有这么惊人的倒闭速度。而党报却又复活了!而且大陆市场化报纸现在没有像00年代那样敢说真话了。诶,大陆市场化报纸已死。看来香港人民反送中,还是对的。
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大陆市场化报纸没落,党报复活的这种现象,请葱油们帮我答疑解惑。
答案很简单,原因就是这些报纸被直接打压了。
以南方系为例,“大禹治水”事件后,习近平怀疑南方系有党内民主派支持,讽刺中央和自己。2015年开始全面派遣文宣工作小组接管,中央勒令广州宣传部的驻派人员人盯人看死所有责任编辑。

2015年12月《南方人物周刊》总编辑徐列出走美国,责任编辑符定伟等人被勒令停职。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后,总编、编辑、八大板块负责人,网站编辑,采编,当事记者,和所有向广州宣传口提出抗议的职工,全数100%一个不漏的要么抓要么喝茶要么下岗,最轻的就是降职并调动原工作岗位。

再比如比全中国最牛逼,最高阶层,中共党内民主派的阵地《炎黄春秋》,原社长是杜导正,是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胡锦涛的嫡系亲信;副社长胡德华,是已故总书记胡耀邦的儿子,习近平一个大院里玩大的发小,《炎黄春秋》的文章很多是中共元老写的。就这样习近平还要把它打掉,但是炎黄春秋后台比较硬嘛,包括姚依林,陈云,孔原、胡锦涛很多派系都是他的后台,所以还照常上班,最后弄了一群社会人员冲进去抢夺硬盘和网站密码,还有一群穿类似蓝色制服的人守在门口不让人上班,才给拿下了。
pc6650 旧号:https://pincong.rocks/people/pc6619
应该是因为党报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税款吧。
tony231 80后医生
报纸这个就不提了,网络化冲击太严重,全世界的报纸都在转线上生意,做不到的就没人看

而传统的深度评测,随着DEADLINE的不断加速,已经不能按照以前那样做节奏,只能提速,自然质量下降,两者协调作用的话,自然买的人就更少了。当然,我没说按以前那么做,人会多,因为那样说不定死的更快。

毕竟人溺水本能反应都会挣扎,你要非说不挣扎能飘在水上似乎可能,但是实际大多数人说不定反而会无声无吸地死去

而党报复活,这个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定义
我拿人民日报举例
如果是从决定发行数来看,从90年代至今,并没有一直上升。发行量从90年代的100多万份,到2000年的近200万份,到14年左右的300万份(具体峰值需要细查),到现在的200出头
整体而言看不出太大的增长趋势,反而这几年有下滑的趋势,我觉得应该是爱国小粉红等不会去看了。毕竟以前的人,很多人看,是辩证的去看,小粉红根本看不懂,他们也就看看环球时报甚至鸡血联播之类
至于你说的复活,人民日报这些党报从来就不会死,又何谈复活?中共甚至都不用拿民脂民膏,靠党政机关订阅就足够百万级别的发行量了

最后,这些报纸不仅仅是党政机关要订,我们父母也会晚饭后看看,毕竟不是环球时报那种骗骗小孩的东西,参考消息内容每天都是要看风向的,实际上受众并不少,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退化,只会对国内看得懂的人越来越重要。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90后,喜欢派克笔

状态

  • 最新活动: 2019-08-28
  • 浏览: 4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