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他们不爱学习,所以他们活该吗?
作者:我今天很不开心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BBS上题为“学生和工人走到一起,到底有什么意义”的一个帖子。
我五六岁的时候家里发生过一些变故,从小康一夜之间变成赤贫。一家人兵荒马乱地逃到深圳,我爸妈花了几年重新积攒了一点积蓄。到2007年,其实家里条件已经有所好转。但我爸爸性格强硬不肯认命,2008年的时候,他决定从深圳回乡创业。我因为年纪还小,只能跟着回了老家。我爸的创业项目是果木种植和出口,所以最早几年,我们一家几乎都住在一片林场里,说得夸张点,方圆十里没有其他任何一户人。这样的条件再想追求什么教育质量基本就是痴心妄想,我爸最后把我送到了镇上的一所完全小学。
完全小学(完小)是早些年中国村镇教育体系中的一类学校。在这个体系中,各村通常设置有一个村小,由几位老师负责村子里一到三年级的孩子的教学。各乡设有完小,完小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全乡所有孩子接受四到六年级的教育。因为有的村子离得较远,完小通常提供住宿。我在那所完小里念完了自己最后一年小学,之后又进入了镇中心学校念初中。
我们村的村小一共有2个老师,需要承担30多个孩子的教学任务。完小老师倒是足够,但住校的学生太多,宿舍完全不够住,必须得两个小孩挤一张床。那儿的厕所还是老式的蹲坑,蹲着的时候往下望去能看到粪池里翻动的蛆虫,恶心得不行。浴室更是压根不存在的东西。冬天还好,到夏天一个十几平米的寝室里挤着二三十个半大小子,味儿大得不行。爱干净的只能等大家都睡下之后,打点儿冷水提着躲到宿舍楼后头冲个澡。
在这样的环境里上学的小孩都是什么样的呢?按照常规的叙事,他们应该坚定地求学,把考上大学改变命运当做是自己最大的梦想,一边给家里放牛一边在牛背上写作业,背着弟弟妹妹走十几里山路上学(路上还应该同时在背单词和古诗文)。这是社会新闻、公益广告、助学组织的募捐材料里你最容易看见的那个故事。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在我曾经居住过数年的那个村子里,大多数家长并不鼓励孩子念书,而是倾向于让孩子在初中后早早辍学,“出去混社会”。他们不羡慕考上大学走出村子的那些人,他们羡慕早早出去打工给家里定期寄来些钱补贴家用的小孩,羡慕在县城混黑道回来能“罩着家里”的小孩。我念的那所镇中心学校2014届有800人左右毕业,后续进入普高就读的不到15%,其他少部分进入职业高中,最多的是离开学校走向了社会。到高考,这15%进入普高的学生里,粗略估计只有不到一半考上了本科,上了一类本科的更是屈指可数。
2015年暑假回家,我妈突然告诉我,我在那所完小里的一个同学年初从深圳打工回来,“生了个孩子”。
我对这个同学很有印象。她母亲多年前外出打工,跟一个工友生下了她,这个工友后来人间蒸发。她母亲后来跟一个同村的鳏夫结婚,生了个弟弟。她家条件不好,母亲和继父常年在外打工,她和弟弟跟姥姥姥爷一起生活。这个同学人不很聪明,但作业完成得还算认真。她朋友不多,也没什么大志向,从小学开始就打算着“初中毕业出去打工”。后来得偿心愿,但在去深圳打工的第一年,就未婚先孕生下来一个孩子。打工、怀孕、被抛弃、生下孩子;她的人生跟她妈妈多年前的人生诡异地完全重合了。
按发帖的同学的逻辑来看,我的这个同学似乎全是“咎由自取”。这话也没说错,她的确没有被任何人逼迫。她就是想要早早地出去打工,“掌控自己的人生”。她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任何不合理的地方。“一个徘徊在底层的循环”,不过是我自作多情地给对方的人生下的一个注脚。
但我想这里头是有些不对的——大二那年岳昕向我提过一个问题:“如果对方并不觉得自己需要被拯救,我们有权力去给对方的人生贴上「悲惨」的标签,自作多情地要去拯救对方吗?”
YX的问题我今天也无法正面回答。但我想把这个问题换一个表达方式,或许我们会有些想法:我们应该默许一个“不同的人适合有不同的选择”的社会继续存在乃止加固吗?
没有人不想好好生活,没有人不想拥有更好的人生。但是,为什么有些人追求更好的生活的“最优解”是多花两万块钱去报一个补习班,而另一些人追求更好的生活的“最优解”则是尽早辍学去深圳打工?个中差异显然不是任何“作为个体的人”造成的,那又是什么造成的呢?问得更残酷一点,在每一条人生道路指向的最终可能的信息并不对等、社会的结构性压迫空前强大的今天,被压迫者的自由选择,真的是自由选择吗?
我们没有资格否定任何一个人的理性、自决。但我觉得,我们应当有所质疑有所反思:何以同一道题干,这个社会给不同人的选项数量和判断正确答案的判准,如此不同呢?
[url=https://telegra.ph/ä»ä»¬ä¸ç±å¦ä¹ æ以ä»ä»¬æ´»è¯¥å-01-15][/url]
这篇文章送给YX,不知道她看不看得到,但好在三年之后我对她当时的疑惑终于有了些许头绪。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BBS上题为“学生和工人走到一起,到底有什么意义”的一个帖子。
我五六岁的时候家里发生过一些变故,从小康一夜之间变成赤贫。一家人兵荒马乱地逃到深圳,我爸妈花了几年重新积攒了一点积蓄。到2007年,其实家里条件已经有所好转。但我爸爸性格强硬不肯认命,2008年的时候,他决定从深圳回乡创业。我因为年纪还小,只能跟着回了老家。我爸的创业项目是果木种植和出口,所以最早几年,我们一家几乎都住在一片林场里,说得夸张点,方圆十里没有其他任何一户人。这样的条件再想追求什么教育质量基本就是痴心妄想,我爸最后把我送到了镇上的一所完全小学。
完全小学(完小)是早些年中国村镇教育体系中的一类学校。在这个体系中,各村通常设置有一个村小,由几位老师负责村子里一到三年级的孩子的教学。各乡设有完小,完小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全乡所有孩子接受四到六年级的教育。因为有的村子离得较远,完小通常提供住宿。我在那所完小里念完了自己最后一年小学,之后又进入了镇中心学校念初中。
我们村的村小一共有2个老师,需要承担30多个孩子的教学任务。完小老师倒是足够,但住校的学生太多,宿舍完全不够住,必须得两个小孩挤一张床。那儿的厕所还是老式的蹲坑,蹲着的时候往下望去能看到粪池里翻动的蛆虫,恶心得不行。浴室更是压根不存在的东西。冬天还好,到夏天一个十几平米的寝室里挤着二三十个半大小子,味儿大得不行。爱干净的只能等大家都睡下之后,打点儿冷水提着躲到宿舍楼后头冲个澡。
在这样的环境里上学的小孩都是什么样的呢?按照常规的叙事,他们应该坚定地求学,把考上大学改变命运当做是自己最大的梦想,一边给家里放牛一边在牛背上写作业,背着弟弟妹妹走十几里山路上学(路上还应该同时在背单词和古诗文)。这是社会新闻、公益广告、助学组织的募捐材料里你最容易看见的那个故事。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在我曾经居住过数年的那个村子里,大多数家长并不鼓励孩子念书,而是倾向于让孩子在初中后早早辍学,“出去混社会”。他们不羡慕考上大学走出村子的那些人,他们羡慕早早出去打工给家里定期寄来些钱补贴家用的小孩,羡慕在县城混黑道回来能“罩着家里”的小孩。我念的那所镇中心学校2014届有800人左右毕业,后续进入普高就读的不到15%,其他少部分进入职业高中,最多的是离开学校走向了社会。到高考,这15%进入普高的学生里,粗略估计只有不到一半考上了本科,上了一类本科的更是屈指可数。
2015年暑假回家,我妈突然告诉我,我在那所完小里的一个同学年初从深圳打工回来,“生了个孩子”。
我对这个同学很有印象。她母亲多年前外出打工,跟一个工友生下了她,这个工友后来人间蒸发。她母亲后来跟一个同村的鳏夫结婚,生了个弟弟。她家条件不好,母亲和继父常年在外打工,她和弟弟跟姥姥姥爷一起生活。这个同学人不很聪明,但作业完成得还算认真。她朋友不多,也没什么大志向,从小学开始就打算着“初中毕业出去打工”。后来得偿心愿,但在去深圳打工的第一年,就未婚先孕生下来一个孩子。打工、怀孕、被抛弃、生下孩子;她的人生跟她妈妈多年前的人生诡异地完全重合了。
按发帖的同学的逻辑来看,我的这个同学似乎全是“咎由自取”。这话也没说错,她的确没有被任何人逼迫。她就是想要早早地出去打工,“掌控自己的人生”。她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任何不合理的地方。“一个徘徊在底层的循环”,不过是我自作多情地给对方的人生下的一个注脚。
但我想这里头是有些不对的——大二那年岳昕向我提过一个问题:“如果对方并不觉得自己需要被拯救,我们有权力去给对方的人生贴上「悲惨」的标签,自作多情地要去拯救对方吗?”
YX的问题我今天也无法正面回答。但我想把这个问题换一个表达方式,或许我们会有些想法:我们应该默许一个“不同的人适合有不同的选择”的社会继续存在乃止加固吗?
没有人不想好好生活,没有人不想拥有更好的人生。但是,为什么有些人追求更好的生活的“最优解”是多花两万块钱去报一个补习班,而另一些人追求更好的生活的“最优解”则是尽早辍学去深圳打工?个中差异显然不是任何“作为个体的人”造成的,那又是什么造成的呢?问得更残酷一点,在每一条人生道路指向的最终可能的信息并不对等、社会的结构性压迫空前强大的今天,被压迫者的自由选择,真的是自由选择吗?
我们没有资格否定任何一个人的理性、自决。但我觉得,我们应当有所质疑有所反思:何以同一道题干,这个社会给不同人的选项数量和判断正确答案的判准,如此不同呢?
[url=https://telegra.ph/ä»ä»¬ä¸ç±å¦ä¹ æ以ä»ä»¬æ´»è¯¥å-01-15][/url]
19 个评论
必須徹底改造病態的教育制度!
我觉得重点不在教育制度吧,案例里的女主人公出于自己的认知做出的判断,其实也是导致其重蹈覆辙的重要原因,为什么会有早点上社会打工的念头,因为不管是信息还是资源本来就是不对称的,不管是他的父母还是老师都说不上有任何优势,她自己本身又不明白怎么去拥有更好的生活,正好年纪轻的时候碰到个渣男运气真的不太好吧,可是即使没渣男她要想摆脱自己的命运也很难,所以说我觉得贫穷限制了她的想象力
当我们说一个人缺乏选择所需的条件时,有两个含义:
一个是物质条件,一个是必要的信息和正确的认识。
当一个人受限于受教育不足,而低估了教育的价值,那这种放任就不是真的【自由】。
如果一个人具备了选择所必需的知识,仍然选择了【错误】的路径,那社会就不应该尝试【纠正】他。
反之,所谓的【自由】,就变成了对弱者的压榨。
一个是物质条件,一个是必要的信息和正确的认识。
当一个人受限于受教育不足,而低估了教育的价值,那这种放任就不是真的【自由】。
如果一个人具备了选择所必需的知识,仍然选择了【错误】的路径,那社会就不应该尝试【纠正】他。
反之,所谓的【自由】,就变成了对弱者的压榨。
其实那个人说的没错啊,让北大的人去干工地的活,肯定分分钟干趴下,这就是不合适。
你说的这种人当然是社会不公平的后果,但是总归不能人人都上北大的,抱着社会达尔文的思想是不可能得到好结果的。你要换个思路,如果像国外一样,工地上的人工资和北大出来的人差不多高,至少有个一半,那会是什么结果呢?
你说的这种人当然是社会不公平的后果,但是总归不能人人都上北大的,抱着社会达尔文的思想是不可能得到好结果的。你要换个思路,如果像国外一样,工地上的人工资和北大出来的人差不多高,至少有个一半,那会是什么结果呢?
确实可怜可悲,文中所写完全属实,因为我小时候在乡镇读小学,初中后才进的城市。当时,乡镇初中条件差的令人发指。伙食真与猪食无区别。炒好的白菜中,甚至能找到大块未化开的盐块。宿舍里面20张床,两人一张,只有公共厕所。一个班动辄100人,学生挤得连桌子都摆不下,恨不得到走道上课。
更恐怖的是安全问题,我读初中是2002-2005,当时地方黑社会完全渗透进入乡镇中学,学校离比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谁能认识社会上的大哥,然后在学校称霸,收保护费打人等都是小事。甚至,有女同学初中在读期间被强奸,但根本没任何处理。连命案都不少。只不过是个封闭的小镇,外面压根看不到新闻报道。
非常庆幸我父母结束了调职,当时全家搬入了市里。其实也只是一个四五线小地级市,好歹算省重点中学。终于能在一个相对正常的环境里完成中学6年的学习,不过校园暴力问题依然存在。后来一路高考,再到出国读博。才发现,美国对校园暴力完全是零容忍。
给国内的兄弟们一个忠告,在中国,只有大城市才勉强算正常世界。国内工作,底线是武汉,成都这种二线城市,再差,真不能去了。
更恐怖的是安全问题,我读初中是2002-2005,当时地方黑社会完全渗透进入乡镇中学,学校离比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谁能认识社会上的大哥,然后在学校称霸,收保护费打人等都是小事。甚至,有女同学初中在读期间被强奸,但根本没任何处理。连命案都不少。只不过是个封闭的小镇,外面压根看不到新闻报道。
非常庆幸我父母结束了调职,当时全家搬入了市里。其实也只是一个四五线小地级市,好歹算省重点中学。终于能在一个相对正常的环境里完成中学6年的学习,不过校园暴力问题依然存在。后来一路高考,再到出国读博。才发现,美国对校园暴力完全是零容忍。
给国内的兄弟们一个忠告,在中国,只有大城市才勉强算正常世界。国内工作,底线是武汉,成都这种二线城市,再差,真不能去了。
让愿意读书深造的人和想早些工作的人都能有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政府的职责。但是这个国家的政府反而特意制造一个没有选择的环境,执政者居心实在恶毒
看到这篇文字,无独有偶,最近也刚刚认识了一个在十八线城市生活的高中女孩。同样【悲惨】的命运也发生在这个女孩身上,她只期望自己能早早出去打工,但是还有五个月就高考了,家里很穷,对于教育的费用和生活的费用一个月也就100块(学校买的试题和所有费用均包含在内)。
所以她认为,读书是苦难。要是早早出去赚钱,就没有那么多束缚了,一个人生活也脱离了她家里人对她的束缚。
我前几天还在尽力劝她,但我终究也只是个陌生的网友,我在跟她辩论(友好的)的时候,我也在想,她的人生,她的环境跟我完全不一样,我有什么能力去决定她的道路呢,我的判断(道路)对她来说是否是较优解呢?当时我也没有得到答案。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比较优势,但是那个女生甚至我,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并未让每个人真正有了解到自身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在农村,你怎么知道你的比较优势是不是乐队主唱?在城市,你怎么知道你的比较优势是不是农植物栽培?这个比例比较极端了,但是我要表达的重点是一样的。
这个社会就从来不是公平的,所以每个人的道路和选择也都不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轨迹,你的帮助也可能改变他的一生,也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这都不重要,作为旁观者,我们应当让每个人都【更好】,过上【更好】的生活,认知到【更好】的理念和思想。
PS: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由来生活,不打扰到别人的权利和自由,很符合【自由意志主义】的观点。但是同样的,这个社会并没有进化到那么高等级的社会,更何况你还身处疯狂宇宙的中心。
所以她认为,读书是苦难。要是早早出去赚钱,就没有那么多束缚了,一个人生活也脱离了她家里人对她的束缚。
我前几天还在尽力劝她,但我终究也只是个陌生的网友,我在跟她辩论(友好的)的时候,我也在想,她的人生,她的环境跟我完全不一样,我有什么能力去决定她的道路呢,我的判断(道路)对她来说是否是较优解呢?当时我也没有得到答案。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比较优势,但是那个女生甚至我,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并未让每个人真正有了解到自身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在农村,你怎么知道你的比较优势是不是乐队主唱?在城市,你怎么知道你的比较优势是不是农植物栽培?这个比例比较极端了,但是我要表达的重点是一样的。
这个社会就从来不是公平的,所以每个人的道路和选择也都不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轨迹,你的帮助也可能改变他的一生,也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这都不重要,作为旁观者,我们应当让每个人都【更好】,过上【更好】的生活,认知到【更好】的理念和思想。
PS: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由来生活,不打扰到别人的权利和自由,很符合【自由意志主义】的观点。但是同样的,这个社会并没有进化到那么高等级的社会,更何况你还身处疯狂宇宙的中心。
按照这个逻辑 那大学生不读研 直接出去工作了是不是跟文里的女孩子一样呢? 最后得人人都读到博士才行么?
这种逻辑隐含的前提就是在传统学校里读书混文凭才是学知识 并且进入社会人就停留在毕业时候的阶段了 以前也许正确 但是在今天这个年代 我认为并不正确 学知识有很多路径 如果是为了混文凭 那跟打工差不多 只是一种选择 谈不上什么教育不教育 并且即使当初因为各种原因作出了打工的选择 在打工的同时一样可以自己在网络上选择学习自己有兴趣的知识
我认为作者有两种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不是只是写个文章而已
第一种是你资助他继续教育 因为他确实有很强大的经济利益驱动去放弃继续接受传统教育
第二种是你去向他宣传在网上接受教育 或者让他在积攒了一定积蓄后去报名网络上的学历教育计划
这种逻辑隐含的前提就是在传统学校里读书混文凭才是学知识 并且进入社会人就停留在毕业时候的阶段了 以前也许正确 但是在今天这个年代 我认为并不正确 学知识有很多路径 如果是为了混文凭 那跟打工差不多 只是一种选择 谈不上什么教育不教育 并且即使当初因为各种原因作出了打工的选择 在打工的同时一样可以自己在网络上选择学习自己有兴趣的知识
我认为作者有两种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不是只是写个文章而已
第一种是你资助他继续教育 因为他确实有很强大的经济利益驱动去放弃继续接受传统教育
第二种是你去向他宣传在网上接受教育 或者让他在积攒了一定积蓄后去报名网络上的学历教育计划
教育和贫富差距无关。
古代人不识字也能好好生活,
可现代人不要说不识字,就是不会电脑不会手机就无法好好生活。
教育是现代社会和粮食一样的必须品,富人有昂贵的有机食物,穷人只有廉价的垃圾食品。
同样富人有昂贵的私人教育,穷人只有基础的公共教育,
在支那就不只是以穷和富来决定教育的品质了,
而主要由权力来决定哪个学校质量好哪个学校质量差。
吃好的食品能提高身体素质,同样好的教育也是有利的。
但指望好的教育能改变贫富现状,无非就是说穷人也应该天天吃有机食品一样都是无用的废话。
贫富差距的问题是超大的问题,就是正义论也主要关怀的是改善最穷最弱人口的问题,
对解决贫富差距惟有的手段就是二次分配,而对于支那来说只有二次剥削。
古代人不识字也能好好生活,
可现代人不要说不识字,就是不会电脑不会手机就无法好好生活。
教育是现代社会和粮食一样的必须品,富人有昂贵的有机食物,穷人只有廉价的垃圾食品。
同样富人有昂贵的私人教育,穷人只有基础的公共教育,
在支那就不只是以穷和富来决定教育的品质了,
而主要由权力来决定哪个学校质量好哪个学校质量差。
吃好的食品能提高身体素质,同样好的教育也是有利的。
但指望好的教育能改变贫富现状,无非就是说穷人也应该天天吃有机食品一样都是无用的废话。
贫富差距的问题是超大的问题,就是正义论也主要关怀的是改善最穷最弱人口的问题,
对解决贫富差距惟有的手段就是二次分配,而对于支那来说只有二次剥削。
道德上讲不歧视穷人,同样的道理也就不应该歧视教育程度低的人。
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如果以有知识为荣就像认为读书最高这样看不起不读书的人,
这样教育是造成加剧人和人的不平等还是缩小不平等呢?
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如果以有知识为荣就像认为读书最高这样看不起不读书的人,
这样教育是造成加剧人和人的不平等还是缩小不平等呢?
我不歧視黑人,但不代表我會娶個黑妹回家,或者在招聘員工時給與額外的優待(所謂補償正義)。
而受教育低的人在就業上肯定是劣勢的,隨之而來的生活品味較差,糟蹋,也會令人心生排斥。
另外,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會更缺乏一些常識,禮節較疏漏,談吐較低俗,言語多錯誤,這些都是無法扭轉的劣勢,即使我不歧視他,我也不會和他做朋友。
一個朋友少或者有錢朋友少的人,我是否歧視他,他都會覺得社會不公,都會覺得自己被歧視了。
這是我們無法迴避的。
而受教育低的人在就業上肯定是劣勢的,隨之而來的生活品味較差,糟蹋,也會令人心生排斥。
另外,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會更缺乏一些常識,禮節較疏漏,談吐較低俗,言語多錯誤,這些都是無法扭轉的劣勢,即使我不歧視他,我也不會和他做朋友。
一個朋友少或者有錢朋友少的人,我是否歧視他,他都會覺得社會不公,都會覺得自己被歧視了。
這是我們無法迴避的。
这种问题有点“何不食肉糜”吧,为啥不考虑教育资源本身的不公,而是非要大家将小学生当博士生看待?
說這些人『不愛學習』,本身就莫名其妙,好吃好喝,有房有車,要學習有什麼困難呢?
這些人並不是自己選擇了『不愛學習』,而是生活條件不允許他們去讀書。
別光看山窩裡飛出金鳳凰,要知道不是那塊料的更多。
這些人並不是自己選擇了『不愛學習』,而是生活條件不允許他們去讀書。
別光看山窩裡飛出金鳳凰,要知道不是那塊料的更多。
已隐藏
不覺得自己需要拯救,不等於自己真的無需拯救。
沒有任何人可以拯救別人。
上述兩句話的原因在於,上帝說人需要被拯救,並且除了上帝自己,無人能給予拯救。
沒有任何人可以拯救別人。
上述兩句話的原因在於,上帝說人需要被拯救,並且除了上帝自己,無人能給予拯救。
與其用“歧視”二字形容社會大眾,不如說他們懦弱、無知,很多人只是跟隨主流看法而活,他們也並沒有真正樹立過其實低學歷者的想法。就好像人們聽到1+1自然反應是等於2,他們已經幾乎喪失了去探究“1究竟是什麼,+又是什麼”等的能力,不是說它們在數學規則下是什麼,而是它們的本質是什麼。大多數人被設定的規則所俘虜,幾乎失去跳脫出來問為什麼的能力。
已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