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纽约时报:保罗·克鲁格曼:中国的前景已今非昔比

保罗克鲁格曼这篇文章非常好,文章的看法也代表着世界各方尤其知识精英、高层人士,对中国的看法、预测的改变。中国不再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强大国家,而是内部千疮百孔、外部进退失据,仅凭体量支撑的新兴但已破旧的帝国。

不过,“今非昔比”是褒义词,克鲁格曼用错了,但判断是很正确的

观点与评论

专栏作者

中国的前景已今非昔比

保罗·克鲁格曼

2022年12月23日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位领导人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一年。
在2022年初,乔·拜登被广泛描绘为一个失败的总统。他的立法议程似乎陷入停滞,而经济问题似乎令他在中期选举中肯定会遭受毁灭性的损失。然而与此相反,《减少通货膨胀法案》——主要是一项改变游戏规则的气候法案——得以颁布;曾被大肆宣传的“红色浪潮”只是一股涟漪;尽管许多经济学家仍在预测经济衰退,但失业率仍然很低,通胀也在消退。
相比之下,今年年初,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还在吹嘘他对新冠的胜利。事实上,有一段时间,人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断言:中国在疫情管理方面的明显成功,预示着它将成为世界上的领导力量。然而,现在,习近平突然结束了他标志性的“清零”政策,所有迹象都表明,住院和死亡人数将大幅增加,这将使卫生保健的压力达到极限;中国经济似乎将在未来两三年内面临重大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预测也被下调。
中国的未来似乎不再是过去的样子了。为什么?


中国以严厉的封锁来限制冠状病毒的传播,本来是为了证明一个不需要征询公众意见,只需要做该做的事情的政权的优越性。然而,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拒绝做继续前进的准备,他没有采用最有效的疫苗,也没有把疫苗送到最脆弱的公民的手中,这凸显了专制政府的弱点,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够告诉领导人他做错了什么。
除了即将到来的惨败前景,中国长期存在的宏观经济问题似乎正在达到一个临界点。
多年来,尽管中国经济有着惊人的增长历史,但很明显,中国经济严重失衡。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很少能惠及家庭,导致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很低。极高的投资率填补了这一缺口,但所有迹象都表明,投资回报率正在严重下降,企业越来越不愿在新项目上投资。
尽管如此,中国还是成功地保持了充分就业——但主要是通过推动巨大的房地产泡沫。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膨胀得令人难以置信:根据一项估计,它占GDP的29%,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例是美国2000年泡沫最严重时期的两倍。
这种状况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学家经常引用斯坦定律:“如果一件事不能永远持续下去,它就会停止。”中国的泡沫究竟将如何结束还不清楚——可能是急剧放缓,也可能是一段“低质量”增长时期,同时掩盖问题的真实程度,但这不会是好事。
然而,真正令我震惊的是分析师们在下调他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预期。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没有人擅长预测长期增长;正如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的一句名言,试图解释国家增长率差异的尝试往往以“业余社会学的狂热”告终。
其次,在衡量国家经济规模时,你需要区分GDP的美元价值和以“购买力平价”衡量的产出,后者在低收入经济体中通常更高,因为那里的生活成本往往相对较低。
在后者方面,估计表明中国在2016年左右超过了美国。但在地缘政治影响方面,美元衡量标准可以说更为重要。那么,中国什么时候会领先呢?
最近,高盛将这一日期推迟到2035年。高盛此前预计,中国将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成为世界第一。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此前预测,中国将在2028年、2033年成为世界领导者,现在则表示,这至少在几十年内不会发生。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发生。
这种新出现的悲观情绪从何而来?部分原因在于人口结构。自2015年以来,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实际上一直在下降。如果中国能够保持生产率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仍然可以快速增长。但中国的政策失误似乎强化了中国正在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看法。“中等收入陷阱”是一种被广泛认可(尽管有争议)的现象,即一些较贫穷的国家能够快速追赶,但只能达到一定程度,并在收入水平远低于最发达经济体的水平时停滞不前。

这些都不应被认为是在贬低中国在过去40年里生活水平令人难以置信的提高,也不应被认为是在否认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但如果你期待中国在经济上占据主导地位,你可能要等很长一段时间。正如我所说,中国的未来已经今非昔比。
6
分享 2022-12-26

19 个评论

總結:中國經濟穩中向好

翻譯:華爾街尋找中國資產接盤俠(比如沙特人、德國人)
感謝分享諾貝爾獎克魯格曼的文章。

PS:今非昔比不一定是褒義詞

【出處】宋·李曾伯《賀新郎·自和前韻》詞:“問訊南州守。悵吾生,今非昔比,後猶在否?”

原出處一點褒義也沒有,

所以有看過這四個字用在褒義,也有看過貶義,另外"已今非昔比"這句話非常常用在台灣的新聞媒體,表示過去跟現在大不相同(好壞要看文義)。
中等收入陷阱的前提是你得达到啊。你国什么时候能和巴西和阿根廷的黄金时期相比了?
现在都连彻底衰退一路狂泻过的阿根廷都没法比。扯阿根廷贫困人口的肯定是没接触过乡下的几亿董志民,就这么简单。
亲自指挥,
亲自封控,
亲自调头,
亲自图纸!
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比美国那会的还要可怕,人均收入、人均存款、传统观念,都会遭受冲击,而且泡沫冲击被延缓发生过,但是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即将膨胀爆炸的物体继续拖延下去只会炸得更猛烈
>>感謝分享諾貝爾獎克魯格曼的文章。PS:今非昔比不一定是褒義詞【出處】宋·李曾伯《賀新郎·自和前韻》詞...


的确是褒义贬义都有。不过大多数时候是用做褒义的
中國的經濟未來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特別當習決定走回頭路的時候 這已經註定了中國經濟將走向失敗

郭台銘在2019年有意參加台灣總統大選的記者會上有一個 經濟 政治2條腿的理論 我是認同的 經濟腿往前邁進的時候 如果政治腿跟不上 你是走不遠 也走不快的 中國的事實就是如此 當經濟在前行的時候 政治改革沒有跟上 最終所謂的經濟成就就是虛幻的過往雲煙 

經濟的倒退最終也會逼向政治改革 正如當年文革之後的中國 但這樣的循環不會容許有太多次 一個王朝也正是在這種循環中走向滅亡的
非常清醒,连中等国家我们也达不到,只能和非洲,中美州,东南亚的低等国家对比
超过? 这不会再有了
>>的确是褒义贬义都有。不过大多数时候是用做褒义的

在台灣大部分時候是做為貶義的,而且以我閱讀的量來看,大部分中文用在對比現在狀況比以前更好,會用 "非吳下阿蒙"、"脫胎換骨"。或者更文雅的"君子豹變"。
而貶義就是採用:今非昔比。
ex: 這個大戶人家已經今非昔比,物是人非了。這個比較常出現在中文的說法~給您參考。
>>的确是褒义贬义都有。不过大多数时候是用做褒义的


另外大約我讀書以來,我接觸到的文章都是用作貶義,但幾十年後,網路上大部分對岸文章或許都用作褒義。
下面有文章分析兩岸的用法,我只能說我們用這個詞的時間甚早,所以直到今天還是貶義遠多於褒義,但不管如何,這個詞本身是不帶任何情緒的,他是中性的今昔不同的意思。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4%B8%AD%E5%9C%8B%E9%9D%9E%E7%89%A9%E8%B3%AA%E6%96%87%E5%8C%96%E6%A8%99%E7%B1%A4%EF%BC%9A%E5%9B%9B%E5%AD%97%E6%A0%BC%E6%88%90%E8%AA%9E%E2%94%80%E2%94%80%E5%BE%9E%E3%80%8C%E4%BB%8A%E9%9D%9E%E6%98%94/
虽然顶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光环,但这位克鲁格曼教授的见识其实不咋地:
https://i.imgur.com/wb8sR2k.jpg
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人口危机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易富贤教授早在10年前就预测到了;现在他才如梦初醒,真够后知后觉的。
>>虽然顶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光环,但这位克鲁格曼教授的见识可不咋地: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制造的人口危机,...

Krugman - 一直稳定的反向预测大师 堪称"扶龙王". 看到此文后心里凉了半截: 这招太狠了 难道是天要帮忠国党续命? XDD
这是最好的时代(一部分人),这是最坏的时代(另一部分人),这是不好不坏的时代(另另一部分人);这是最好的中国(一部分人),这是最坏的中国(另一部分人),这是还凑合地不好不坏的中国(另另一部分人);这就是人生啊,这就是生活啊,不管是度日如年,还是快活神仙,日子总是不紧不慢,一步一步往前。人也好,家国也好自有定数。忧国忧民不如学真本领过好自己生活。套用台词,哪个有识之士不是伤心之人。
他讲的这些内容,早在十年前,大陆就有草根给出结论了,而且其中很多内容是胡说,如果这就是所谓大师
的水平,那实在可悲。

我最早是在20年前,那时候对媒体言论管控还没这么严的时候,就在本地广播电台里听到过有人分析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如果不珍惜这段宝贵的发展期,后续会带来的危机,比如产业无法升级,通胀无法控制等问题。

经济学本质上是预判,如果事到眼前了,才有反省感悟,这就是事后诸葛,如果这都可以做经济学家的话,那经济学家太多了。
>>感謝分享諾貝爾獎克魯格曼的文章。PS:今非昔比不一定是褒義詞【出處】宋·李曾伯《賀新郎·自和前韻》詞...


没错,是中性词
>>虽然顶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光环,但这位克鲁格曼教授的见识其实不咋地:计划生育政策制造的人口危机和对...


纽约时报给“学者”这名词下了定义,就是:把人尽皆知的废话从某人嘴里讲出来,这人就是学者。这是在朝着大陆的“砖家叫兽”看齐呢。
>>總結: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翻譯:華爾街尋找中國資產接盤俠(比如沙特人、德國人)

华尔街说这些话不奇怪,我奇怪的是:高盛的分析既然总是错的这么离谱,为何还有投资人敢向它投资。看来,把自己钱放在别人手里,想着增值的人,还真都是任割任宰的韭菜!
>>纽约时报给“学者”这名词下了定义,就是:把人尽皆知的废话从某人嘴里讲出来,这人就是学者。这是在朝着大陆的“砖家叫兽”看齐呢。

虽然说的是尽人皆知的废话,但比大陆尽放🐶P不说人话的砖家叫兽还是强不少的。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要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中左翼社会民主主义者

状态

  • 最新活动: 2022-12-26
  • 浏览: 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