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性三部曲:III - 中國人的痛苦生活
寫在前面
這是我在上海封城期間寫的,是這個權且叫做『支性三部曲』的系列的最後一篇。顧名思義,這幾篇隨筆就是在或多或少分析「支性」種種表現的心理動機。無論對各位讀者來說它挖掘得有多深,我自己已經足夠滿意。此後看到類似的支性發作時刻,我都時不時地會回想到我這些隨筆,然後覺得實在是沒有什麼新的句子可以加上了。
前兩篇曾經很久之前在品蔥上發佈過。不過因爲我個人太懶,第三篇到現在才想起來……也是因爲最近用第二篇的文字回答了一個支性相關的問題。
第一篇在此:關於中國人對「場面」和「實質」的劃分
第二篇在此:關於「陰陽怪氣」這種心理
以下爲正文。
在「支性」那篇我提到:
而那篇文章其實就是在回答那第二個問題。而第一個問題我在「陰陽怪氣」那篇也討論了。現在我想談談這最後一個問題:那麼中國人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
「高級料理」
因此,你去懷着很開心的態度去認真做飯也是好的……這種天然地對生活的熱情我常在西歐人,日本人身上看到,但很少在中國人身上看到。
中國人好像對什麼都湊合,而沒有一點超越性追求。怎麼講,做飯也有做飯的藝術。中國人就對日本主婦把盤子擺得漂漂亮亮很有意見:覺得「喫下去都一樣」,幹嘛這樣啊?這其實往深了說,是中國人有一種存在主義焦慮:他們潛意識中對人的存在缺乏永恆意義感到非常焦慮。但他們自己又沒有任何永恆追求,所以成爲了徹底的虛無主義者。
就是一方面只爲了喫喝拉撒活着,但另一方面是,即使是喫他們也沒有什麼品味。你要知道中國菜給人一種感覺,像是那種暴富的窮人做出來的:非常強調「好喫」,「調味」;但是對菜的樣子,甚至禮儀,都持一種不屑的態度。
所以我經常感到中國人的生活充滿焦慮和矛盾。焦慮就焦慮在,他們對每件事都不上心,好像現世的一切都不值得他們重視一樣;但是他們偏偏又非常怕死,可見一切追求還是在今生的。
怎麼講,可以看看對比。如果中國在歷史上還有對喫認真的傳統保存到今天,那麼就應該有大量「不好喫,但是門道很多」的菜流傳下來。這是因爲,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而且喫飯不僅是爲了填飽肚子而且也是體現社會地位的一個手段。所以若有很多高社會地位的人存留到後世,必然這樣好看不好喫的菜也會保留下來。
現在當然在哪裏喫飯都相對平民化了,即使高級料理你花錢也能喫到。但問題是中國的語境裏就反感「高級」。在中國,外來的「高級料理」一向被當作是「裝什麼裝」,「一點都不好喫」。即使在中國最富的家庭裏,他們做的菜(自然地做的,而不是攀附什麼外國料理給人看的)也是那種各種大肉黑乎乎地擺一盤,顯得「實在」,「好喫」,但很不好看。
中國其實曾經是有高級料理的,就是可能是宮廷中那些聽起來就很繁複的菜。但是這些目前一概有被大街小巷的火鍋店,川菜取代的趨勢。其他國家的人不怎麼喫高級料理可能是喫不起,因爲確實豪華,但偶爾吃了一頓還是感到很幸福的。中國人不但喫不起,同時還看不起,覺得「喫個飯還那麼多講究真沒意思」。
但其實,經歷過饑荒年代的人會自然地這麼想。所以中國甚至整個民族都是被這種窮怕了的狀態:只有「窮人」和「曾經是窮人的暴富者」兩種狀態,此外沒有一個穩定的貴族階級。每個人都處在隨時會失去現在地位的焦慮中,所以一方面縱情享樂,但另一方面又不真的會享樂。因爲好的娛樂是有一定安逸感的人才能做出來的。
環保主義
我知道,中國人普遍有一種鄙視環保主義的傾向,認爲什麼保護生態,減少空氣污染之類都是西方人沒事幹纔想起來的。可是我在回中國後,馬上就覺得空氣嗆人得近乎窒息,整個國家的人像是活在澡堂裏一樣。
中國人至少喜歡那種有很大庭院的大房子吧?那如果空氣都不好,那那些庭院還有什麼可欣賞的?可是他們卻不覺得,直到污染實在掐住脖子了。這個意義上,環境污染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啊,可只是因爲它看起來很宏大很難以控制然後很小資,讓中國人對此有種本能反感,而我察覺到了這種反感裏中國人厭惡生活的那一面。
我的意思是這樣。就是中國人骨子裏的暴虐或者說恐懼主宰了他們,對自己生活的焦慮使得他們需要發泄,對一切都可以分成「我可以破壞的」和「我惹不起的」兩種。
政府,領導和家長顯然屬於後者,而其他其實都是前者。所以在這種思維下,小動物就是用來虐殺的,環境就是用來污染的。普遍認爲愛護小動物和環保活動「矯情」。他們其實看到這些虐殺和污染會隱隱地覺得很爽,好像確認了「人類纔是萬物的主人」這個事實一樣(這個一定是中國人堅信的)。小動物被虐殺之後當然會導致環境本身也惡化,而環境惡化之後其實是讓中國人的生活質量下降的,所以這些行爲其實是讓他們的生活質量更差而不是更好了。但這邏輯過於複雜,只能想到一步,想不到兩步以上。所以說,中國人本能的傾向其實是毀滅自己的生活,只是他們沒這麼意識到而已。
恐懼
所謂被恐懼主宰,比如說,中國人打小孩。打小孩的直接原因是「小孩不學好」,比如沒寫作業。但是我每次都會詫異,一個有常識的人,怎麼會因爲沒寫作業,而對你自己的孩子發那麼大的火?因此解釋就是:真正的原因是你在外被你的上級,領導和其他人欺負。你是一個懦弱的人,在外是消耗能量而不是獲取能量的。而人類天然有讓能量守恆的本能,所以你回了家就會去尋找你可以欺負的出氣筒,通過打小孩來獲得能量;於是心理又平衡了。這就是對強者的恐懼主宰了中國人的行爲,而不是理性。因爲打小孩這個行爲,如果從理性出發,爲了「孩子能得到最大的教益」,顯然是荒謬的,是讓人相恨而不是相愛。但人總要爲自己的行爲找藉口,所以他會說「我是爲了他好」。
更重一點的例子,就是那些去幼兒園砍殺的張獻忠。心理邏輯是一樣的……
方方面面吧,你都會發現中國人的行爲原動力是恐懼。再舉個例子。常見那種婚姻失敗的中年婦女,非常不幸福,然後整天抱怨「結婚後沒有幸福過一天」。但是出於女性給自己找安慰的本能,又會馬上話鋒一轉「可是誰家不是這樣呢」。於是就在這兩種情緒的循環中過了一輩子。我相信每個人都認識很多這樣的中年女性。這樣的一生,自己甚至沒有一個確定的信念,連自己婚姻到底幸福與否都不知道,也可見這樣的人對自己和對別人都不知道「愛」是什麼。唯一確定的就是,她這婚後孜孜不倦地通過這種無盡地欺騙式自我安慰傳遞的是「自欺欺人」和「道德相對論」,最後整個社會就是一個沒有任何愛可言的,喜歡騙自己也騙別人的,湊合的社會。
那麼這樣的婦女恐懼的是什麼呢?恐懼的是「我」這個自我意識。她爲什麼不敢承認自己的婚姻確實失敗,而拿和別人的比較來掩飾?就是因爲她習慣了在丈夫的陰影下過日子,對離婚之後如何開始新生活感到恐懼:因爲她一切的指望都在丈夫和兒子身上,離開了他們她的天就塌了。所以,她其實是沒有「自己的生活」的。但爲了掩飾,她會把這個說成「無私的奉獻」。正是這種對自己面對生活的恐懼才有了上面這種消極情緒的擴散。
因此愚昧在此意義上的確是一種惡。猶太人至少知道自己是在受苦,但愚昧人是一邊受苦,一邊自我欺騙這不是受苦,活在一種虛無中。
所以說這幾乎是整個中國的縮影。每個家庭都是這樣,社會的精神狀況就可想而知了。恐懼主宰了各種人的生活。
「日子過得太好了」
關於上面這種「反覆的自我欺騙」,我最近有一個新例子。某上海人對我說:
以下是我的迴應:
這是一種骯髒的想法。「好日子過多了」換句話說是,厭惡自己的存在,但是又不敢真的直面自己,於是反過來厭惡和自己有關係的周圍衆人。這種想法的問題不在於艱苦樸素是不好的,而是在於,這種有這種想法的人必然自己是不會帶頭如此做的。
「日子過得太好了」這話本身似乎可以被寫成「我們應當過一種更樸素的生活」。但是真實動機並非如此。我敢說這話的直接動機就是那句沒說的話:「我覺得我有點過不下去了」。而這話是危險的,是不能見人的。這樣的願望他們已經習慣於掩蓋了,因此「肯定還是日子過得太好了!」這樣的反駁簡直就像是條件反射一樣立即從腦子的另一面竄了出來。所以這話本身是一道封印,用來封住自己的那個潛意識。
這些人的潛意識其實是自我毀滅,但真到了直面毀滅的時候又不願意了。結論是,這是一種見不得光,拿來做發泄可行,但真的拿來實踐卻又不行了的,骯髒心態。他的話我完全同意,十分讚賞,只要他是真心這麼說。因爲我敢保證,這種對好日子不滿意的人,到時候絕對會第一個向別人的好日子開刀,而不是自己的。
所以,問題是這些人以自己的卑劣爲別人的卑劣,把這種帽子扣別人頭上之後再去以此攻擊別人。就從頭到尾都是精神錯亂的。然後如果你問它「你破壞別人生活幹什麼」,他會大義凜然地說,「因爲人本來就不應該過那麼好啊」!
就有一種理所當然地,「好事歸自己,不說」,但壞事「都是全人類的錯」的感覺。如常有人覺得「人類不行」。但我發現這麼說的人往往是自己先不行,然後進一步和自己靠近的都不行。但是不能先說自己的問題,不敢。因此最終變成了「人類不行」。
你能感到他們這樣說話,不是因爲這話本身,而是話背後像被鬼追着一樣的恐懼感。比如上文那個婚後婦女的常見心態:
您說,讓這樣的婦女來真的面對「自己的生活」的話,她會怎麼說呢?她敢不敢說,她「沒有自己的生活」?不,這話到嘴邊的時候,那種「說出真相」的恐懼感就足夠讓她閉嘴了——因爲她的人生就是被這種對真相的恐懼伴隨到現在的。所以她一定會改口說,「現在人的日子過得不錯了」!「別想那些有的沒的」!
關愛
對丈夫和兒子的關愛必須是在你作爲一個獨立個體的情況下,用關愛來對待他們;而不是因爲你恐懼自己的生活,而把情感依戀投射在他們身上。這兩種似乎很像,但我可以解釋。如果你是後者,那麼你必然望子成龍,因爲你對他的期待就是,你這個悲劇的一生不要在他身上重現。可是你不要忘了,你的父母當初對你也是這麼想的!但卻造就了你。你也如此對待你孩子,那你必然也會讓他不堪重負,最後他如果人生失敗,那麼你的人生也就徹底破滅了。
而合理的關愛是什麼?我以我父母的身份,守護你們的成長,成爲一個有常識的人到十八歲,之後我們希望你好好生活,但是如果你不好好生活,這也不代表我就會崩潰,因爲我還有自己的生活。這就是正常人的想法。恰恰諷刺的是,這樣的人教育出來的子女反而可能更優秀,因爲一方面他們是被純正地關愛到大的,而且父母沒有恐懼,會更用心地做每一件事,而不會給孩子過多或者過少。
饑荒
說到「日子過得太好了」,我想起了這個上海人的電話錄音。
這段錄音不是爲了讓您同情或者不同情,而是可以從別的方向啓發。不如我這麼問:您上週三的晚飯是什麼?
——如果不記得了,那麼:
您如果記不住上週吃了什麼,您也不太可能會對下一週會發生什麼有感覺。一週是七天,而那個人餓了四天。四天和七天有什麼區別?我想區別就是,餓了四天會讓您打那通可能根本沒有用的電話,而餓了七天會連這個電話都沒有力氣去打;到了餓肚子的第二週,人就也許已經連分辨早晚,甚至天數的能力都沒了:他所有的剩下精力都只爲了等着喫上下一口飯而已。
所以,這些細微的差異有什麼用?四天和七天的區別?——沒什麼用,對於正常人來說,這些是他們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知識,而對於喫飽了就把自己當作正常人的人來說,這些甚至可能是西方人閒得無聊才研究的奇談怪論。這類知識需要太多能力去掌握和使用。需要記憶力和意志力。
現在如果你面前有一個茶杯那麼大的容器,量出這個容器那麼多的米:你要精確地把這些糧食分攤到每天的分量上去,不能多也不能少:多則撐不到後來,少則——不可能執行得下去。好,如果這樣的計劃在人聽來太多嚴格,太過斤斤計較,會被那些粗枝大葉的老百姓們當成資產階級習慣而予以擯棄的話:實際上最後他們也不可能有什麼挽救自己生命的機會。
而這些,您在「正常」的時候如果都不具備,而在那個只剩下一口氣的時候又怎麼會具備呢?
所以那些暫時喫飽了飯的人對於生死之類的緊要關頭會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我現在生活無憂,想喫多少就喫多少:因此這種生活的富足是我精神上懶惰的藉口——等我到了「生死」關頭,我就會勇敢,就會變得能剋制住自己,甚至就會「造反」!
——您知道了,這些都是空想,是給自己那個懶惰的潛意識上的一倒封印。這樣的人到了生死關頭只會比平時更差:因爲他們錯誤地認爲自己不是真的無能,而只是因爲富足而怠惰而已——實際上這是對世界的一種顛倒。在戰場上殺個人要比逃跑難不知道多少。而那些荒野的獵人需要對地形、天氣、習性一清二楚,然後在靠意志力等上一個月,可能纔會有一次獵殺的機會。
——殘酷的事情對能力的要求只會更高。而人最後總是要經歷那麼一次殘酷的,無論你之前怎麼想。
死亡
所以,我一向以爲:一個事情的本質要在其最危急的時候來看,而不要在日常的大部分時間來看。比如經濟很好的前十年,可能大多數人都有了一種我國什麼權利都有的錯覺。但到了關鍵的,少數幾個關頭,還是露餡了吧。
看人也是如此。看一個人平時的表現,其實看不出什麼。你得看他在生死關頭的表現。比如說——只是比如——這個人的死前幾分鐘是鎮定自若的,最後的遺容是一副平靜的神態而不是如同厲鬼附身的的猙獰,那我可以說這一定是個很不一樣的人。
而構成了中國人的大多數的「婚後婦女」,死亡其實就是給了這樣一種永遠在封印自己內心的人一個放飛自我的機會。因爲,無論她平時是如何地不願意承認內心,但她這種掩飾的動機畢竟還是「爲了活着」。好了,你現在活不成了,你只有三分鐘了。那麼她會怎麼樣呢?十有八九,這輩子所積攢下來的所有的黑暗會在這一刻總爆發,因爲,沒有下一次了。而這樣的爆發總是不那麼文雅的:沒有時間讓她接受突如其來的現實了。
我並不會奇怪:最終這樣的人死前,在意識最後還殘存的那一段時間,會爆發出一種類似殺豬的,厲鬼一樣的哀嚎,會讓人覺得像是地獄的靈魂提前住到她身上了。
所以如果平時就沒有壓抑自己的情感倒好的多。不如說,人這一輩子的怒氣總量是一定的。你選擇不在之前爆發,那麼就只能在最後一刻爆發。而這樣的短暫爆發總是最壞的一個樣子。而如果之前就已經均勻地爆發過了,最後倒是能夠平靜地面對死亡,因爲,該做的已經做了。
「活着」
現在,被疫情影響的那些人即使是有點意見,意見也最多是「哎呀疫情關頭下大家都不容易」,「還要繼續生活的嘛」。但絕對不敢認爲「疫情本身」就有點問題的。每個人的愛、恨範圍,都是被這種大的政策給劃定好了,而你超出這個劃爲去想事情,本身就是危險的,第一步就不能跨出去。
「訴諸生活」這種說話方式,在三十多年前是非常真誠的。比如余華的『活着』就是那個年代寫的。我還確實覺得那算是中國人的精神在政治之下的一個本相。而到了近年,談生活也變得不怎麼真誠了,甚至會覺得你和別人誠懇地退到「生活」這個層面上也是在顧左右而言他。問題是,這都不真誠,那還能說什麼呢?任何話都是話裏有話,卻沒有誰敢更進一步,說「我們不如什麼都不要說了」。因爲再進一步就是精神病了。
這種從真誠到不真誠的退化,其實也是,社會退化的一個徵兆。
「以後的日子就越來越好了」是一句近乎精神信仰的話。而這話在那個「之前不太好,而眼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的年代是非常吸引人的。而現在的問題是,這話已經喊了三十年了,而人發現趨勢是,不是「曾經不好,將要變好」,而是「這一兩年甚至不如前十年好」的時候,就連這句話本身也成了笑話。
而能把這句話當成信仰,本身就意味着,當這句話破滅之後,後面也就沒別的東西了。現在就是快到破滅的時間了。這句話其實幾乎就是這麼多年春晚小品的主旨,在去掉那些政治方面的宣傳之後。而這個主旨可以說,就是這個民族的信仰。
平時的一切說到底就是爲了活着——而不考慮這種活着以外附加的各種事情,比如說「幸福」這些,而只是活着本身;最後發現,好好活着也做不到,死亡來的時候每個這種人都是極爲不體面的。
這種「純粹的活着」其實就是剝離了所有幸福的生存。他們很喜歡拿這個作爲自己的依歸。你爲什麼要喫那麼好?純粹的活着就夠了嘛!爲什麼和你的丈夫鬧這個鬧那個?不能好好活着?
好了,最後,什麼都不剩下了,只有「活着」本身。但這種活着,其實是生不如死。我想,沒有人開始的時候敢說自己追求的就是生不如死吧?但他們實際上就是這麼想的。因此,最終發現自己還是虛僞。還是接受不了生不如死。可是已經晚了。因此,他們對死亡的接受一定是不情願的。他們在想好這件事之前,就已經死了。因爲,認真想過死亡的人,都會覺得這種純粹的活着,是一種人承受不了的抽象概念。人需要的一定不是這種東西,人需要的是每天的空氣和麪包。
因爲,當你覺得,喫得好不重要,感情和睦不重要的時候,你看似是一個哲人:在抵抗這些「外物」的時候,卻在保衛「活着」本身。但其實並非如此。他們把自己看得太高了。最終的結果往往是,這些外物通通剝離之後,他們就已經垮了。
這是我在上海封城期間寫的,是這個權且叫做『支性三部曲』的系列的最後一篇。顧名思義,這幾篇隨筆就是在或多或少分析「支性」種種表現的心理動機。無論對各位讀者來說它挖掘得有多深,我自己已經足夠滿意。此後看到類似的支性發作時刻,我都時不時地會回想到我這些隨筆,然後覺得實在是沒有什麼新的句子可以加上了。
前兩篇曾經很久之前在品蔥上發佈過。不過因爲我個人太懶,第三篇到現在才想起來……也是因爲最近用第二篇的文字回答了一個支性相關的問題。
第一篇在此:關於中國人對「場面」和「實質」的劃分
第二篇在此:關於「陰陽怪氣」這種心理
以下爲正文。
在「支性」那篇我提到:
似乎這幾年之間,中國人口頭上的「幸福」,「感恩」之類詞彙,從一種說出來還會讓人認可的東西,都統統變成了「陰陽怪氣」。這種心理是爲什麼呢?哪些事情他們能陰陽怪氣,哪些不能呢?如果他們對這些聽起來美好的概念冷嘲熱諷,是他們真的不稀罕這些,還是僅是對自己痛苦的生活的一種掩飾呢?這些心理真的很有意思。
而那篇文章其實就是在回答那第二個問題。而第一個問題我在「陰陽怪氣」那篇也討論了。現在我想談談這最後一個問題:那麼中國人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
「高級料理」
因此,你去懷着很開心的態度去認真做飯也是好的……這種天然地對生活的熱情我常在西歐人,日本人身上看到,但很少在中國人身上看到。
中國人好像對什麼都湊合,而沒有一點超越性追求。怎麼講,做飯也有做飯的藝術。中國人就對日本主婦把盤子擺得漂漂亮亮很有意見:覺得「喫下去都一樣」,幹嘛這樣啊?這其實往深了說,是中國人有一種存在主義焦慮:他們潛意識中對人的存在缺乏永恆意義感到非常焦慮。但他們自己又沒有任何永恆追求,所以成爲了徹底的虛無主義者。
就是一方面只爲了喫喝拉撒活着,但另一方面是,即使是喫他們也沒有什麼品味。你要知道中國菜給人一種感覺,像是那種暴富的窮人做出來的:非常強調「好喫」,「調味」;但是對菜的樣子,甚至禮儀,都持一種不屑的態度。
所以我經常感到中國人的生活充滿焦慮和矛盾。焦慮就焦慮在,他們對每件事都不上心,好像現世的一切都不值得他們重視一樣;但是他們偏偏又非常怕死,可見一切追求還是在今生的。
怎麼講,可以看看對比。如果中國在歷史上還有對喫認真的傳統保存到今天,那麼就應該有大量「不好喫,但是門道很多」的菜流傳下來。這是因爲,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而且喫飯不僅是爲了填飽肚子而且也是體現社會地位的一個手段。所以若有很多高社會地位的人存留到後世,必然這樣好看不好喫的菜也會保留下來。
現在當然在哪裏喫飯都相對平民化了,即使高級料理你花錢也能喫到。但問題是中國的語境裏就反感「高級」。在中國,外來的「高級料理」一向被當作是「裝什麼裝」,「一點都不好喫」。即使在中國最富的家庭裏,他們做的菜(自然地做的,而不是攀附什麼外國料理給人看的)也是那種各種大肉黑乎乎地擺一盤,顯得「實在」,「好喫」,但很不好看。
中國其實曾經是有高級料理的,就是可能是宮廷中那些聽起來就很繁複的菜。但是這些目前一概有被大街小巷的火鍋店,川菜取代的趨勢。其他國家的人不怎麼喫高級料理可能是喫不起,因爲確實豪華,但偶爾吃了一頓還是感到很幸福的。中國人不但喫不起,同時還看不起,覺得「喫個飯還那麼多講究真沒意思」。
但其實,經歷過饑荒年代的人會自然地這麼想。所以中國甚至整個民族都是被這種窮怕了的狀態:只有「窮人」和「曾經是窮人的暴富者」兩種狀態,此外沒有一個穩定的貴族階級。每個人都處在隨時會失去現在地位的焦慮中,所以一方面縱情享樂,但另一方面又不真的會享樂。因爲好的娛樂是有一定安逸感的人才能做出來的。
環保主義
我知道,中國人普遍有一種鄙視環保主義的傾向,認爲什麼保護生態,減少空氣污染之類都是西方人沒事幹纔想起來的。可是我在回中國後,馬上就覺得空氣嗆人得近乎窒息,整個國家的人像是活在澡堂裏一樣。
中國人至少喜歡那種有很大庭院的大房子吧?那如果空氣都不好,那那些庭院還有什麼可欣賞的?可是他們卻不覺得,直到污染實在掐住脖子了。這個意義上,環境污染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啊,可只是因爲它看起來很宏大很難以控制然後很小資,讓中國人對此有種本能反感,而我察覺到了這種反感裏中國人厭惡生活的那一面。
我的意思是這樣。就是中國人骨子裏的暴虐或者說恐懼主宰了他們,對自己生活的焦慮使得他們需要發泄,對一切都可以分成「我可以破壞的」和「我惹不起的」兩種。
政府,領導和家長顯然屬於後者,而其他其實都是前者。所以在這種思維下,小動物就是用來虐殺的,環境就是用來污染的。普遍認爲愛護小動物和環保活動「矯情」。他們其實看到這些虐殺和污染會隱隱地覺得很爽,好像確認了「人類纔是萬物的主人」這個事實一樣(這個一定是中國人堅信的)。小動物被虐殺之後當然會導致環境本身也惡化,而環境惡化之後其實是讓中國人的生活質量下降的,所以這些行爲其實是讓他們的生活質量更差而不是更好了。但這邏輯過於複雜,只能想到一步,想不到兩步以上。所以說,中國人本能的傾向其實是毀滅自己的生活,只是他們沒這麼意識到而已。
恐懼
所謂被恐懼主宰,比如說,中國人打小孩。打小孩的直接原因是「小孩不學好」,比如沒寫作業。但是我每次都會詫異,一個有常識的人,怎麼會因爲沒寫作業,而對你自己的孩子發那麼大的火?因此解釋就是:真正的原因是你在外被你的上級,領導和其他人欺負。你是一個懦弱的人,在外是消耗能量而不是獲取能量的。而人類天然有讓能量守恆的本能,所以你回了家就會去尋找你可以欺負的出氣筒,通過打小孩來獲得能量;於是心理又平衡了。這就是對強者的恐懼主宰了中國人的行爲,而不是理性。因爲打小孩這個行爲,如果從理性出發,爲了「孩子能得到最大的教益」,顯然是荒謬的,是讓人相恨而不是相愛。但人總要爲自己的行爲找藉口,所以他會說「我是爲了他好」。
更重一點的例子,就是那些去幼兒園砍殺的張獻忠。心理邏輯是一樣的……
方方面面吧,你都會發現中國人的行爲原動力是恐懼。再舉個例子。常見那種婚姻失敗的中年婦女,非常不幸福,然後整天抱怨「結婚後沒有幸福過一天」。但是出於女性給自己找安慰的本能,又會馬上話鋒一轉「可是誰家不是這樣呢」。於是就在這兩種情緒的循環中過了一輩子。我相信每個人都認識很多這樣的中年女性。這樣的一生,自己甚至沒有一個確定的信念,連自己婚姻到底幸福與否都不知道,也可見這樣的人對自己和對別人都不知道「愛」是什麼。唯一確定的就是,她這婚後孜孜不倦地通過這種無盡地欺騙式自我安慰傳遞的是「自欺欺人」和「道德相對論」,最後整個社會就是一個沒有任何愛可言的,喜歡騙自己也騙別人的,湊合的社會。
那麼這樣的婦女恐懼的是什麼呢?恐懼的是「我」這個自我意識。她爲什麼不敢承認自己的婚姻確實失敗,而拿和別人的比較來掩飾?就是因爲她習慣了在丈夫的陰影下過日子,對離婚之後如何開始新生活感到恐懼:因爲她一切的指望都在丈夫和兒子身上,離開了他們她的天就塌了。所以,她其實是沒有「自己的生活」的。但爲了掩飾,她會把這個說成「無私的奉獻」。正是這種對自己面對生活的恐懼才有了上面這種消極情緒的擴散。
因此愚昧在此意義上的確是一種惡。猶太人至少知道自己是在受苦,但愚昧人是一邊受苦,一邊自我欺騙這不是受苦,活在一種虛無中。
所以說這幾乎是整個中國的縮影。每個家庭都是這樣,社會的精神狀況就可想而知了。恐懼主宰了各種人的生活。
「日子過得太好了」
關於上面這種「反覆的自我欺騙」,我最近有一個新例子。某上海人對我說:
我的黨員語文老師說:「大家現在都這麼焦慮,就是好日子過多了」。
以下是我的迴應:
這是一種骯髒的想法。「好日子過多了」換句話說是,厭惡自己的存在,但是又不敢真的直面自己,於是反過來厭惡和自己有關係的周圍衆人。這種想法的問題不在於艱苦樸素是不好的,而是在於,這種有這種想法的人必然自己是不會帶頭如此做的。
「日子過得太好了」這話本身似乎可以被寫成「我們應當過一種更樸素的生活」。但是真實動機並非如此。我敢說這話的直接動機就是那句沒說的話:「我覺得我有點過不下去了」。而這話是危險的,是不能見人的。這樣的願望他們已經習慣於掩蓋了,因此「肯定還是日子過得太好了!」這樣的反駁簡直就像是條件反射一樣立即從腦子的另一面竄了出來。所以這話本身是一道封印,用來封住自己的那個潛意識。
這些人的潛意識其實是自我毀滅,但真到了直面毀滅的時候又不願意了。結論是,這是一種見不得光,拿來做發泄可行,但真的拿來實踐卻又不行了的,骯髒心態。他的話我完全同意,十分讚賞,只要他是真心這麼說。因爲我敢保證,這種對好日子不滿意的人,到時候絕對會第一個向別人的好日子開刀,而不是自己的。
所以,問題是這些人以自己的卑劣爲別人的卑劣,把這種帽子扣別人頭上之後再去以此攻擊別人。就從頭到尾都是精神錯亂的。然後如果你問它「你破壞別人生活幹什麼」,他會大義凜然地說,「因爲人本來就不應該過那麼好啊」!
就有一種理所當然地,「好事歸自己,不說」,但壞事「都是全人類的錯」的感覺。如常有人覺得「人類不行」。但我發現這麼說的人往往是自己先不行,然後進一步和自己靠近的都不行。但是不能先說自己的問題,不敢。因此最終變成了「人類不行」。
你能感到他們這樣說話,不是因爲這話本身,而是話背後像被鬼追着一樣的恐懼感。比如上文那個婚後婦女的常見心態:
那麼這樣的婦女恐懼的是什麼呢?恐懼的是「我」這個自我意識。她爲什麼不敢承認自己的婚姻確實失敗,而拿和別人的比較來掩飾?就是因爲她習慣了在丈夫的陰影下過日子,對離婚之後如何開始新生活感到恐懼:因爲她一切的指望都在丈夫和兒子身上,離開了他們她的天就塌了。所以,她其實是沒有「自己的生活」的。但爲了掩飾,她會把這個說成「無私的奉獻」。正是這種對自己面對生活的恐懼纔有了上面這種消極情緒的擴散。
您說,讓這樣的婦女來真的面對「自己的生活」的話,她會怎麼說呢?她敢不敢說,她「沒有自己的生活」?不,這話到嘴邊的時候,那種「說出真相」的恐懼感就足夠讓她閉嘴了——因爲她的人生就是被這種對真相的恐懼伴隨到現在的。所以她一定會改口說,「現在人的日子過得不錯了」!「別想那些有的沒的」!
關愛
對丈夫和兒子的關愛必須是在你作爲一個獨立個體的情況下,用關愛來對待他們;而不是因爲你恐懼自己的生活,而把情感依戀投射在他們身上。這兩種似乎很像,但我可以解釋。如果你是後者,那麼你必然望子成龍,因爲你對他的期待就是,你這個悲劇的一生不要在他身上重現。可是你不要忘了,你的父母當初對你也是這麼想的!但卻造就了你。你也如此對待你孩子,那你必然也會讓他不堪重負,最後他如果人生失敗,那麼你的人生也就徹底破滅了。
而合理的關愛是什麼?我以我父母的身份,守護你們的成長,成爲一個有常識的人到十八歲,之後我們希望你好好生活,但是如果你不好好生活,這也不代表我就會崩潰,因爲我還有自己的生活。這就是正常人的想法。恰恰諷刺的是,這樣的人教育出來的子女反而可能更優秀,因爲一方面他們是被純正地關愛到大的,而且父母沒有恐懼,會更用心地做每一件事,而不會給孩子過多或者過少。
饑荒
說到「日子過得太好了」,我想起了這個上海人的電話錄音。
這段錄音不是爲了讓您同情或者不同情,而是可以從別的方向啓發。不如我這麼問:您上週三的晚飯是什麼?
——如果不記得了,那麼:
您如果記不住上週吃了什麼,您也不太可能會對下一週會發生什麼有感覺。一週是七天,而那個人餓了四天。四天和七天有什麼區別?我想區別就是,餓了四天會讓您打那通可能根本沒有用的電話,而餓了七天會連這個電話都沒有力氣去打;到了餓肚子的第二週,人就也許已經連分辨早晚,甚至天數的能力都沒了:他所有的剩下精力都只爲了等着喫上下一口飯而已。
所以,這些細微的差異有什麼用?四天和七天的區別?——沒什麼用,對於正常人來說,這些是他們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知識,而對於喫飽了就把自己當作正常人的人來說,這些甚至可能是西方人閒得無聊才研究的奇談怪論。這類知識需要太多能力去掌握和使用。需要記憶力和意志力。
現在如果你面前有一個茶杯那麼大的容器,量出這個容器那麼多的米:你要精確地把這些糧食分攤到每天的分量上去,不能多也不能少:多則撐不到後來,少則——不可能執行得下去。好,如果這樣的計劃在人聽來太多嚴格,太過斤斤計較,會被那些粗枝大葉的老百姓們當成資產階級習慣而予以擯棄的話:實際上最後他們也不可能有什麼挽救自己生命的機會。
而這些,您在「正常」的時候如果都不具備,而在那個只剩下一口氣的時候又怎麼會具備呢?
所以那些暫時喫飽了飯的人對於生死之類的緊要關頭會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我現在生活無憂,想喫多少就喫多少:因此這種生活的富足是我精神上懶惰的藉口——等我到了「生死」關頭,我就會勇敢,就會變得能剋制住自己,甚至就會「造反」!
——您知道了,這些都是空想,是給自己那個懶惰的潛意識上的一倒封印。這樣的人到了生死關頭只會比平時更差:因爲他們錯誤地認爲自己不是真的無能,而只是因爲富足而怠惰而已——實際上這是對世界的一種顛倒。在戰場上殺個人要比逃跑難不知道多少。而那些荒野的獵人需要對地形、天氣、習性一清二楚,然後在靠意志力等上一個月,可能纔會有一次獵殺的機會。
——殘酷的事情對能力的要求只會更高。而人最後總是要經歷那麼一次殘酷的,無論你之前怎麼想。
死亡
所以,我一向以爲:一個事情的本質要在其最危急的時候來看,而不要在日常的大部分時間來看。比如經濟很好的前十年,可能大多數人都有了一種我國什麼權利都有的錯覺。但到了關鍵的,少數幾個關頭,還是露餡了吧。
看人也是如此。看一個人平時的表現,其實看不出什麼。你得看他在生死關頭的表現。比如說——只是比如——這個人的死前幾分鐘是鎮定自若的,最後的遺容是一副平靜的神態而不是如同厲鬼附身的的猙獰,那我可以說這一定是個很不一樣的人。
而構成了中國人的大多數的「婚後婦女」,死亡其實就是給了這樣一種永遠在封印自己內心的人一個放飛自我的機會。因爲,無論她平時是如何地不願意承認內心,但她這種掩飾的動機畢竟還是「爲了活着」。好了,你現在活不成了,你只有三分鐘了。那麼她會怎麼樣呢?十有八九,這輩子所積攢下來的所有的黑暗會在這一刻總爆發,因爲,沒有下一次了。而這樣的爆發總是不那麼文雅的:沒有時間讓她接受突如其來的現實了。
我並不會奇怪:最終這樣的人死前,在意識最後還殘存的那一段時間,會爆發出一種類似殺豬的,厲鬼一樣的哀嚎,會讓人覺得像是地獄的靈魂提前住到她身上了。
所以如果平時就沒有壓抑自己的情感倒好的多。不如說,人這一輩子的怒氣總量是一定的。你選擇不在之前爆發,那麼就只能在最後一刻爆發。而這樣的短暫爆發總是最壞的一個樣子。而如果之前就已經均勻地爆發過了,最後倒是能夠平靜地面對死亡,因爲,該做的已經做了。
「活着」
現在,被疫情影響的那些人即使是有點意見,意見也最多是「哎呀疫情關頭下大家都不容易」,「還要繼續生活的嘛」。但絕對不敢認爲「疫情本身」就有點問題的。每個人的愛、恨範圍,都是被這種大的政策給劃定好了,而你超出這個劃爲去想事情,本身就是危險的,第一步就不能跨出去。
「訴諸生活」這種說話方式,在三十多年前是非常真誠的。比如余華的『活着』就是那個年代寫的。我還確實覺得那算是中國人的精神在政治之下的一個本相。而到了近年,談生活也變得不怎麼真誠了,甚至會覺得你和別人誠懇地退到「生活」這個層面上也是在顧左右而言他。問題是,這都不真誠,那還能說什麼呢?任何話都是話裏有話,卻沒有誰敢更進一步,說「我們不如什麼都不要說了」。因爲再進一步就是精神病了。
這種從真誠到不真誠的退化,其實也是,社會退化的一個徵兆。
「以後的日子就越來越好了」是一句近乎精神信仰的話。而這話在那個「之前不太好,而眼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的年代是非常吸引人的。而現在的問題是,這話已經喊了三十年了,而人發現趨勢是,不是「曾經不好,將要變好」,而是「這一兩年甚至不如前十年好」的時候,就連這句話本身也成了笑話。
而能把這句話當成信仰,本身就意味着,當這句話破滅之後,後面也就沒別的東西了。現在就是快到破滅的時間了。這句話其實幾乎就是這麼多年春晚小品的主旨,在去掉那些政治方面的宣傳之後。而這個主旨可以說,就是這個民族的信仰。
平時的一切說到底就是爲了活着——而不考慮這種活着以外附加的各種事情,比如說「幸福」這些,而只是活着本身;最後發現,好好活着也做不到,死亡來的時候每個這種人都是極爲不體面的。
這種「純粹的活着」其實就是剝離了所有幸福的生存。他們很喜歡拿這個作爲自己的依歸。你爲什麼要喫那麼好?純粹的活着就夠了嘛!爲什麼和你的丈夫鬧這個鬧那個?不能好好活着?
好了,最後,什麼都不剩下了,只有「活着」本身。但這種活着,其實是生不如死。我想,沒有人開始的時候敢說自己追求的就是生不如死吧?但他們實際上就是這麼想的。因此,最終發現自己還是虛僞。還是接受不了生不如死。可是已經晚了。因此,他們對死亡的接受一定是不情願的。他們在想好這件事之前,就已經死了。因爲,認真想過死亡的人,都會覺得這種純粹的活着,是一種人承受不了的抽象概念。人需要的一定不是這種東西,人需要的是每天的空氣和麪包。
因爲,當你覺得,喫得好不重要,感情和睦不重要的時候,你看似是一個哲人:在抵抗這些「外物」的時候,卻在保衛「活着」本身。但其實並非如此。他們把自己看得太高了。最終的結果往往是,這些外物通通剝離之後,他們就已經垮了。
7 个评论
杰诺斯:太长了老师不会看的,请压缩到二十字以内
寫得非常好!
其實你已經進入心理-習慣行為-社會現象分析的程度!
就是透過極度重複又普遍的社會現象和習慣去分析中國人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種集體心理異狀綜合症?
而且我已經消化了你另外兩篇的文章,當中每一個題目,其實已經可以是一個專題討論或者研究!
其實我可否在本帖中和閣下進行進一步討論?
另外,請別理會任何人說"太长了老师不会看的"<-------就是這一類說話和心理,把每一個的中國人淪落到如此的境地!
極端和快速的狂飆官能需求
太平天國,毛澤東式的人物,聽床,謠言社會,假新聞當飯吃,無改善的人生,要頭銜不要基礎,鄙視實業者,基本上就是這種心態下的產物!
其實你已經進入心理-習慣行為-社會現象分析的程度!
就是透過極度重複又普遍的社會現象和習慣去分析中國人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種集體心理異狀綜合症?
而且我已經消化了你另外兩篇的文章,當中每一個題目,其實已經可以是一個專題討論或者研究!
其實我可否在本帖中和閣下進行進一步討論?
另外,請別理會任何人說"太长了老师不会看的"<-------就是這一類說話和心理,把每一個的中國人淪落到如此的境地!
極端和快速的狂飆官能需求
太平天國,毛澤東式的人物,聽床,謠言社會,假新聞當飯吃,無改善的人生,要頭銜不要基礎,鄙視實業者,基本上就是這種心態下的產物!
说的很好,内在空空荡荡,只有自我毁灭和毁灭他人的欲望
已隐藏
已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