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迎新系列】四中全会要开了,党内改革派能否有所作为?——自上而下的民主转型
目标读者:刚开始接触自由世界政治讨论,对政治理论几乎一无所知的新难民。
前几天,赵紫阳的家人在香港发布纪念文章,字里行间呼吁党内改革。不少人怀念赵紫阳,其实也是借古讽今,保留了一线希望,盼望着四中全会上,党内改革派有所作为。本文就来说说,党内改革派是否能够靠得住。
自上而下的民主转型,是指现有的统治集团里一部分人采取改革,最终导致了民主化。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区分改良和革命。编程随想的文章把这几个概念讲得很清楚,推荐阅读。按照编程随想的文章来讲,我们这里说的民主转型,都属于革命。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自上而下的民主转型中,改革派的动机并不重要。不论他们是想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还是真心想做青史留名的千年圣君,只要其改革措施最终导致了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我们就称之为自上而下的民主转型。
典型的例子包括柏林墙的倒塌、苏联解体。用更加不精确、更加直白的话来说,民众和统治者要打架,统治者不服,民众把统治者打死了,这就叫自下而上;统治者比较聪明,在打起来之前主动投降,这就叫自上而下。
从历史上看,改革派们推行的一些措施,导致民主转型,这些措施大多是自由化政策。
自由化政策,就是放松管制的意思,比如放松组党要求、放松选举要求(例如我们党国,一点都不敢放松,一直以流氓手段打压独立参选人)、给司法独立空间、放松对立法会的控制。
自上而下的民主转型,在成功之前,通常都有这么一段推行自由化政策的过程。政客们都是老江湖,谁也不会不懂,自由化政策会助长反对派势力,有颠覆政权的危险。因此,在社会稳定时,不会有人肯推行。但是,当社会发生了变化,比如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统治集团内部就会出现分歧。一部分人认为,应该采取自由化政策,纾解社会压力;另一部分人认为,直接镇压就够了。我们把前者称为温和派,后者成为强硬派。
很容易看出来,在一个独裁社会里,统治集团中的强硬派希望保持现状,他们什么都不用说;而温和派推行自由化政策的助长,需要他们主动提出来。
那么,温和派什么时候会决定发声、推动自由化呢?
在一个独裁社会中,经济衰退了,社会上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多,形成反对派力量。
党内的温和派要决定是否回应这些声音。(决策点1)
> 假设温和派什么都不做。社会维持现状。(结果1)
> 假设温和派决定放松管制。我们前面提到,自由化政策必然会助长反对派势力。
此时,反对派势力有两个选择。(决策点2)
>> 也许他们认为,党改正错误,很有希望,我们见好就收,宣布阶段性胜利。于是他们认同了统治集团。社会的独裁反而更稳定了。(结果2)
>> 反对派也可能不妥协,选择借机增长势力。民间的呼声越来越强大,学者纷纷站出来指责独裁者。
此时,温和派有两个选择。(决策点3)
>>> 也许他们选择听从强硬派的,面对新兴的反对势力,直接镇压了事。
镇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此处结果由双方实力决定,因此是事件分支点,但不是决策点)
>>>> 如果镇压成功,现有反对派被消灭,之前的自由化政策变成新的现状,社会独裁程度略微降低。(结果3)
>>>> 如果镇压失败,则相当于引发了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叛乱。(结果4)
>>> 如果温和派不打算听从强硬派,不镇压反对派,而是听取反对派诉求,进一步推行自由化政策,最终,实质达成民主,完成了民主转型。(结果5)
这五个结果有好有坏,对于党内温和派来说,从好到坏,排序是:
更稳定的独裁>现状>略微宽松的独裁>民主转型>暴乱
对于反对派来说,排序是:
民主转型>自己加入更稳定独裁的统治集团>现状>领导暴乱>被镇压消灭
我们把上面的偏好顺序,用得分1-5表示,用(党内温和派,反对派)这个格式,表示五种结果的最终获利。
结果1:(4,3)
结果2:(5,4)
结果3:(3,1)
结果4:(1,2)
结果5:(2,5)
这个基本模型建好了,我们回到上方的决策过程,看看在每一个分岔口,双方会怎样选择。
A.假设反对派力量比较强大。
那么,反对派不会轻易妥协;统治集团镇压会失败。
(牢记:所有人,每时每刻,都会依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动。)
在三个决策点,双方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不作为,继续放松管制;得寸进尺)
党内温和派一旦放松管制,则会一路走到民主化转型。
那么显然,党内温和派一开始就不会放松管制,而是保持现状。
B.假设反对派力量比较弱小。
那么,反对派怕被跨省,没有信心表现得太强硬。
在三个决策点,双方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放松管制,镇压;归顺)
党内温和派给了一块糖,最终增强了独裁统治的稳定性。
民主化转型不可能发生。
上面这个模型,有个前提,所有人知道所有信息。统治者知道反对派有多强大,反对派也知道统治者有多强大,所有人的情报都准确、完整、及时。
如果统治者不知道反对势力有多强大呢?讨论自下而上的民主转型时,我们不是提过,独裁社会里,人们会虚报自己的政治立场吗?
假设,统治者以为反对派力量弱小,而实际上,反对派力量比较强大。统治者以为反对派力量弱小,事情会按照剧本B发展,自己可以给一块糖,增强统治稳定性,美滋滋。于是,统治者踏出放松管制的第一步,事情却走上了剧本A中本不可能发生的路线。
只有统治者发生误判时,自上而下的民主转型才有可能发生。
事实上,大家都不是傻子,反对派会隐藏自己的力量,统治者也知道自己的情报系统没那么厉害。反对势力有多强,只能靠猜。
我们把反对势力不够强大的可能性记为p,相应地,反对势力足够强大的可能性就是(1-p).
如果统治者不作为,得到结果1(4,3),统治者收益是4;
如果选择放松管制,反对势力强大,得到结果5(2,5),统治者收益是2;
如果选择放松管制,反对势力弱小,得到结果2(5,4),统治者收益是5.
那么,统治者不作为的收益期望:E(不作为)=p*4+(1-p)*4=4
统治者放松管制的收益期望:E(放松管制)=p*5+(1-p)*2=3p+2
当放松管制的收益期望大于不作为的收益期望时,统治者就会选择放松管制。
E(放松管制) > E(不作为)
3p+2 > 4
p > 2/3
也就是说,如果独裁社会的党内温和派有一定程度的把握,认为反对势力弱小,才会选择开始放松管制。
而要温和派决定继续放松管制,走上民主化道路,则需要统治者认为,反对势力足够强大。
六四屠杀的悲剧,实际上就是剧本A的大结局。
文革之后,反对声音存在,党国判断反对势力不成气候,因此才有真理大讨论、改革开放。
随之而来的,便是反对势力的增长。八十年代的学潮、工人运动,都是反对势力壮大的体现。那群学生和工人们没有选择归顺,而是继续推进民主诉求。
党国来到决策点3,可以选择继续民主化,或者强力镇压。当年的反对势力已经很强大,连解放军都几乎要抗命,也许只差一点点,就足够强大了。
可惜,邓小平精准的判断力,用在了这一刻。
结果3,(3,1),改革开放保留,没有回到文革的独裁,但反对派在街头粉身碎骨,血荐轩辕。
三十年后,那群年轻人似乎复活了。
这一次,党国再一次站在决策点3上。
这一次,反对派是否足够强大,让党国认定,结果5好过结果4?
冲塔吧。
参考资料:
编程随想的博客
BBC:China elections: Independent candidates fight for the ballot
Clark, William Roberts, Matt Golder, and Sona Nadenichek Golder. Principl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Chapter 8: Democratic Transitions. CQ Press, 2017.
难民迎新系列:
中文世界政治立场颜色一览
左-右政治光谱及中共对其畸化
微博爱国党盛行,我们无需痛恨,更无需绝望——自下而上的民主转型与临界点模型
四中全会要开了,党内改革派能否有所作为?——自上而下的民主转型
关于中国民主化转型的四种观点
中国人不适合民主吗?——文化与政治制度
“我觉得中国够民主了!”——如何衡量民主与独裁
前几天,赵紫阳的家人在香港发布纪念文章,字里行间呼吁党内改革。不少人怀念赵紫阳,其实也是借古讽今,保留了一线希望,盼望着四中全会上,党内改革派有所作为。本文就来说说,党内改革派是否能够靠得住。
自上而下的民主转型,是指现有的统治集团里一部分人采取改革,最终导致了民主化。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区分改良和革命。编程随想的文章把这几个概念讲得很清楚,推荐阅读。按照编程随想的文章来讲,我们这里说的民主转型,都属于革命。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自上而下的民主转型中,改革派的动机并不重要。不论他们是想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还是真心想做青史留名的千年圣君,只要其改革措施最终导致了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我们就称之为自上而下的民主转型。
典型的例子包括柏林墙的倒塌、苏联解体。用更加不精确、更加直白的话来说,民众和统治者要打架,统治者不服,民众把统治者打死了,这就叫自下而上;统治者比较聪明,在打起来之前主动投降,这就叫自上而下。
从历史上看,改革派们推行的一些措施,导致民主转型,这些措施大多是自由化政策。
自由化政策,就是放松管制的意思,比如放松组党要求、放松选举要求(例如我们党国,一点都不敢放松,一直以流氓手段打压独立参选人)、给司法独立空间、放松对立法会的控制。
自上而下的民主转型,在成功之前,通常都有这么一段推行自由化政策的过程。政客们都是老江湖,谁也不会不懂,自由化政策会助长反对派势力,有颠覆政权的危险。因此,在社会稳定时,不会有人肯推行。但是,当社会发生了变化,比如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统治集团内部就会出现分歧。一部分人认为,应该采取自由化政策,纾解社会压力;另一部分人认为,直接镇压就够了。我们把前者称为温和派,后者成为强硬派。
很容易看出来,在一个独裁社会里,统治集团中的强硬派希望保持现状,他们什么都不用说;而温和派推行自由化政策的助长,需要他们主动提出来。
那么,温和派什么时候会决定发声、推动自由化呢?
在一个独裁社会中,经济衰退了,社会上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多,形成反对派力量。
党内的温和派要决定是否回应这些声音。(决策点1)
> 假设温和派什么都不做。社会维持现状。(结果1)
> 假设温和派决定放松管制。我们前面提到,自由化政策必然会助长反对派势力。
此时,反对派势力有两个选择。(决策点2)
>> 也许他们认为,党改正错误,很有希望,我们见好就收,宣布阶段性胜利。于是他们认同了统治集团。社会的独裁反而更稳定了。(结果2)
>> 反对派也可能不妥协,选择借机增长势力。民间的呼声越来越强大,学者纷纷站出来指责独裁者。
此时,温和派有两个选择。(决策点3)
>>> 也许他们选择听从强硬派的,面对新兴的反对势力,直接镇压了事。
镇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此处结果由双方实力决定,因此是事件分支点,但不是决策点)
>>>> 如果镇压成功,现有反对派被消灭,之前的自由化政策变成新的现状,社会独裁程度略微降低。(结果3)
>>>> 如果镇压失败,则相当于引发了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叛乱。(结果4)
>>> 如果温和派不打算听从强硬派,不镇压反对派,而是听取反对派诉求,进一步推行自由化政策,最终,实质达成民主,完成了民主转型。(结果5)
这五个结果有好有坏,对于党内温和派来说,从好到坏,排序是:
更稳定的独裁>现状>略微宽松的独裁>民主转型>暴乱
对于反对派来说,排序是:
民主转型>自己加入更稳定独裁的统治集团>现状>领导暴乱>被镇压消灭
我们把上面的偏好顺序,用得分1-5表示,用(党内温和派,反对派)这个格式,表示五种结果的最终获利。
结果1:(4,3)
结果2:(5,4)
结果3:(3,1)
结果4:(1,2)
结果5:(2,5)
这个基本模型建好了,我们回到上方的决策过程,看看在每一个分岔口,双方会怎样选择。
A.假设反对派力量比较强大。
那么,反对派不会轻易妥协;统治集团镇压会失败。
(牢记:所有人,每时每刻,都会依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动。)
在三个决策点,双方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不作为,继续放松管制;得寸进尺)
党内温和派一旦放松管制,则会一路走到民主化转型。
那么显然,党内温和派一开始就不会放松管制,而是保持现状。
B.假设反对派力量比较弱小。
那么,反对派怕被跨省,没有信心表现得太强硬。
在三个决策点,双方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放松管制,镇压;归顺)
党内温和派给了一块糖,最终增强了独裁统治的稳定性。
民主化转型不可能发生。
上面这个模型,有个前提,所有人知道所有信息。统治者知道反对派有多强大,反对派也知道统治者有多强大,所有人的情报都准确、完整、及时。
如果统治者不知道反对势力有多强大呢?讨论自下而上的民主转型时,我们不是提过,独裁社会里,人们会虚报自己的政治立场吗?
假设,统治者以为反对派力量弱小,而实际上,反对派力量比较强大。统治者以为反对派力量弱小,事情会按照剧本B发展,自己可以给一块糖,增强统治稳定性,美滋滋。于是,统治者踏出放松管制的第一步,事情却走上了剧本A中本不可能发生的路线。
只有统治者发生误判时,自上而下的民主转型才有可能发生。
事实上,大家都不是傻子,反对派会隐藏自己的力量,统治者也知道自己的情报系统没那么厉害。反对势力有多强,只能靠猜。
我们把反对势力不够强大的可能性记为p,相应地,反对势力足够强大的可能性就是(1-p).
如果统治者不作为,得到结果1(4,3),统治者收益是4;
如果选择放松管制,反对势力强大,得到结果5(2,5),统治者收益是2;
如果选择放松管制,反对势力弱小,得到结果2(5,4),统治者收益是5.
那么,统治者不作为的收益期望:E(不作为)=p*4+(1-p)*4=4
统治者放松管制的收益期望:E(放松管制)=p*5+(1-p)*2=3p+2
当放松管制的收益期望大于不作为的收益期望时,统治者就会选择放松管制。
E(放松管制) > E(不作为)
3p+2 > 4
p > 2/3
也就是说,如果独裁社会的党内温和派有一定程度的把握,认为反对势力弱小,才会选择开始放松管制。
而要温和派决定继续放松管制,走上民主化道路,则需要统治者认为,反对势力足够强大。
六四屠杀的悲剧,实际上就是剧本A的大结局。
文革之后,反对声音存在,党国判断反对势力不成气候,因此才有真理大讨论、改革开放。
随之而来的,便是反对势力的增长。八十年代的学潮、工人运动,都是反对势力壮大的体现。那群学生和工人们没有选择归顺,而是继续推进民主诉求。
党国来到决策点3,可以选择继续民主化,或者强力镇压。当年的反对势力已经很强大,连解放军都几乎要抗命,也许只差一点点,就足够强大了。
可惜,邓小平精准的判断力,用在了这一刻。
结果3,(3,1),改革开放保留,没有回到文革的独裁,但反对派在街头粉身碎骨,血荐轩辕。
三十年后,那群年轻人似乎复活了。
这一次,党国再一次站在决策点3上。
这一次,反对派是否足够强大,让党国认定,结果5好过结果4?
冲塔吧。
参考资料:
编程随想的博客
BBC:China elections: Independent candidates fight for the ballot
Clark, William Roberts, Matt Golder, and Sona Nadenichek Golder. Principl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Chapter 8: Democratic Transitions. CQ Press, 2017.
难民迎新系列:
中文世界政治立场颜色一览
左-右政治光谱及中共对其畸化
微博爱国党盛行,我们无需痛恨,更无需绝望——自下而上的民主转型与临界点模型
四中全会要开了,党内改革派能否有所作为?——自上而下的民主转型
关于中国民主化转型的四种观点
中国人不适合民主吗?——文化与政治制度
“我觉得中国够民主了!”——如何衡量民主与独裁
43 个评论
体制内没有反对派,习从来没有对叶家、江、胡、温进行过任何利益触动。
这次内传邓家要倒习,胡保习。
习的独裁是假的,国外情报系统,一直不能判定习掌的多少实权,中美贸易战争,中方态度暧昧,美国只是用华为作为试探,最后也没有进展。
改革派早就不存在了,标志是刘鹤接管经济主导,李克强靠边。
这次内传邓家要倒习,胡保习。
习的独裁是假的,国外情报系统,一直不能判定习掌的多少实权,中美贸易战争,中方态度暧昧,美国只是用华为作为试探,最后也没有进展。
改革派早就不存在了,标志是刘鹤接管经济主导,李克强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