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美国家是一人一别墅,而中国人大部分都住楼房?
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欧美日国家基本上都是人人都住别墅,甚至于几乎都到一人一别墅,几乎人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别墅的程度。反倒中国人几乎大部分人都住楼房,在中国基本上住的起别墅的人大部分都是地方大官等这类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住小屋才是人类正常的居住方式。
不得不住高楼的基本都是繁华的大都市。
土地很多的地方人们住小屋才是正常的。
大陆的房地产模式是模仿的香港,香港寸土寸金,所以住别墅是很昂贵的。
而大陆就把这这套搬过来,可能也是觉得这样可以更好割韭菜,所以到处建高楼住宅,很多没必要建的地方也建(比如一些县,镇,土地多人口少的小城市之类的地方),这样又会导致出现很多空房...空房多了,泡沫就大了,泡沫大到破了,中共就倒了...耶✌
反正就是,不但是房地产,仔细观察这个国家会发现很多地方都很畸形。同样的东西,在这里总是会变成自己的特色。(难怪叫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这么多特色😂)
给你贴两个链接,第一个回答中都有讲到这方面的:
https://pincong.rocks/question/12220
https://pincong.rocks/question/26485
不得不住高楼的基本都是繁华的大都市。
土地很多的地方人们住小屋才是正常的。
大陆的房地产模式是模仿的香港,香港寸土寸金,所以住别墅是很昂贵的。
而大陆就把这这套搬过来,可能也是觉得这样可以更好割韭菜,所以到处建高楼住宅,很多没必要建的地方也建(比如一些县,镇,土地多人口少的小城市之类的地方),这样又会导致出现很多空房...空房多了,泡沫就大了,泡沫大到破了,中共就倒了...耶✌
反正就是,不但是房地产,仔细观察这个国家会发现很多地方都很畸形。同样的东西,在这里总是会变成自己的特色。(难怪叫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这么多特色😂)
给你贴两个链接,第一个回答中都有讲到这方面的:
https://pincong.rocks/question/12220
https://pincong.rocks/question/26485
TG为了割韭菜,把大量的资源集中修建到城市中,比如医院,学校,促使大家都往资源集中地靠拢。从而造成大家都要住这里,这里地就不够了。然后地不够,地皮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卖地的价格就是TG的收入。地只有70年产权,70年后,再卖一次。无限循环,生生不息。相当于无限次割韭菜。
这就是为什么TG拼命把人往城市赶的原因。说什么人口多。简直是睁眼说瞎话。日本人口密度比强国人口最密集的长三角,珠三角还要高,人均耕地比墙国少一倍,可是日本到处是自己家的小别墅。
一句话,割韭菜的技能已经高到,让韭菜不知不觉就被割了。
这就是为什么TG拼命把人往城市赶的原因。说什么人口多。简直是睁眼说瞎话。日本人口密度比强国人口最密集的长三角,珠三角还要高,人均耕地比墙国少一倍,可是日本到处是自己家的小别墅。
一句话,割韭菜的技能已经高到,让韭菜不知不觉就被割了。
西方国家没有小区这种东西存在。这东西是苏联的产物
谁跟你说欧美都是别墅了?纽约跟中国差不多 都是小区 楼房 有邻居 有电梯 有楼管
都没说到点子上,因为土地所有制的不同。用日本举例子。
日本有一半人住在一户建,这个数字网上可以查到。哪怕是东京也是大片一户建(那个说都是公寓的怕去的都是高层区)另外日本的高层公寓比一户建更贵。
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没有经历过土改,也不能强拆,房子都是几代人传下来的,只不过拆了重建地皮一直没动。那时候也没有高层。那么这种情况下想要大规模拿地是很困难的,可以参考成田机场的建设,到今天第三条跑道还没建好。如果不能大规模拿地,最多只能建单体建筑。事实上日本很少有中国那样的小区,基本都是几栋高层连在一起,也没有什么小区花园之类的。
因为土地所有权分散在个人手里,连成一片很困难,随便拿一片地盖高层也很困难,因为附近的住户会抗议挡了阳光。又因为土地所有权都是一代传一代,没有经历过重组,所以才形成了这样的结果。
日本有一半人住在一户建,这个数字网上可以查到。哪怕是东京也是大片一户建(那个说都是公寓的怕去的都是高层区)另外日本的高层公寓比一户建更贵。
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没有经历过土改,也不能强拆,房子都是几代人传下来的,只不过拆了重建地皮一直没动。那时候也没有高层。那么这种情况下想要大规模拿地是很困难的,可以参考成田机场的建设,到今天第三条跑道还没建好。如果不能大规模拿地,最多只能建单体建筑。事实上日本很少有中国那样的小区,基本都是几栋高层连在一起,也没有什么小区花园之类的。
因为土地所有权分散在个人手里,连成一片很困难,随便拿一片地盖高层也很困难,因为附近的住户会抗议挡了阳光。又因为土地所有权都是一代传一代,没有经历过重组,所以才形成了这样的结果。
Google earth的时候发现美国绝大多数城镇都是downtown一片高楼商业区,然后就是成片的独栋低层建筑一直往外延伸,家家都是独栋加小院,排列非常齐整。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居住传统,跟地不地什么的关系不大,夏威夷地少吧?但人家的城市也是这么规划的。
赤朝的小区模式最早是跟苏联老大哥学的,以下文字摘自网易《中国城市小区是如何一步步封闭的》:
赤朝的小区模式最早是跟苏联老大哥学的,以下文字摘自网易《中国城市小区是如何一步步封闭的》:
稍微考究中国居住区规划历史可以发现,小区概念源自大规模工业化时期的苏联,并在中国接受了彻底“改造”。了解封闭小区的发展过程,就能明白业主总是在当冤大头,也能明白拆小区的围墙是多么不合时宜、不近人情。
1950年代,朝鲜战争过后,中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试图开展全面的工业现代化建设,苏联为“一五计划”中的156项重点工程提供科技、设备和人力的直接援助。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大部分城市还处在前工业化的状态,中国很自然地开始向苏联乃至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寻求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经验。仅仅在1954年,《建筑学报》上的文章就有将近一半都是讲苏联和东欧的城市规划的译文,影响了当时一批这行的中国专家。
来自苏联的大街坊(superblock)模式首先被用来进行试验,但也很快被遗弃。大街坊模式是斯大林的最爱,它强调对称、围合空间,却有无数缺点,住在里面的居民得面对西向窗户、临街噪音、污染、空气不对流等一系列问题。对当时的人来说,大街坊更为要命的是它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曹杨新村是大街坊模式代表作,但它的设计者发文检讨自己没有采用苏联最新技术,而采用了大街坊这种无用的资产阶级理念。
随着中国规划者将关注点移到居住区的经济和效用上,一种被称为小区(microdistrict)的苏联模式引起了规划者的注意。小区模式最早来源于1935年的“莫斯科计划”,在斯大林时代受尽大街坊模式的排挤,1953年斯大林死后得以重新出现。小区面积被定义为75-125英亩,人口则被限制在5000-15000人,小区模式有着更大的面积、更复杂的等级结构,但从空间结构来看它还是“邻里单位”的一种,和大街坊没有本质区别。
不管怎样,小区模式于1956年因一篇俄语译文被引入中国,1957年作为概念性规划方案提交给政府,1958年《建筑学报》第一期上的4篇文章有涉及到小区模式,小区模式的理念还被纳入人民公社的计划中。到了1962年,水亚佑在《建筑学报》上第一次系统解释,小区是“由城市干道所包围,具有较完善的文化生活福利设施的城市住宅居住建设的基本单位”。小区模式逐渐变成了一个居住区规划标准,小区要整合住宅和设施,设施数量要取决于服务多少居民,规划者幻想着可以把全国的居住区都建立在小区模式上。
不过,虽然1950-1970年代,确实有大城市建成了一些小区(例如北京的夕照寺小区),但小区模式还是没有发展起来,这是因为在当时,最广受人接受的居住区规划模式是单位大院。受制于意识形态,苏联的城市规划理念认为,工业生产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消费是可耻的,所以城市都应该转化为生产中心,而不是变成颓废的消费中心。向苏联看齐的中国也提出了“生产第一,生活第二”的口号。在这样一个指令化经济体制下,单位(包括国企,以及教育、研究、行政机构)就成了集生产、分配于一体的最重要实体。
中国没有单纯地模仿苏联,而是发明了有中国特色的单位模式。苏联允许居住区和工作地之间的距离最高不超过40分钟通勤时间(的距离),中国则将单位整合成了居住、生活一体化的地方,这大概是出于财政危机的考虑——当时中国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设、运营公共交通,以供工作者通勤。单位成了一个人人羡慕的地方,有学者观察到,1950年代建成的单位,并没有配备围墙;而1960年代开始,各家单位就纷纷建起了围墙。单位作为集合了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实体,不可避免地有排他性。社会并不平等,单位需要靠墙来保护它的土地和资源不受城市其他地区的侵犯,也要保护其不受其他单位的侵犯。正如《纽约时报》记者的观察,“没有单位,你什么都不是”,到了1978年,超过95%的城镇职工有自己的单位。
楼上为什么一堆人拿西方最繁华的城市来对比?大城市确实是缺地的,但国内除了个别城市,绝大多数地区的楼房都是超发的,这点没有任何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地方政府要卖地,房地产商要赚钱。
看地方了,人口密度稀疏自然会住别墅,欧美大城市里也都是住公寓而不是别墅,因为土地供应紧张。
中国这个问题特别严重,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中国地区发展不均衡,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过大,导致人都进城。而欧美城乡差距小,就有很多人呆在了乡下
中国这个问题特别严重,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中国地区发展不均衡,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过大,导致人都进城。而欧美城乡差距小,就有很多人呆在了乡下
中共政府垄断了土地,为了维持高房价宁可空着都不给老百姓盖房子,郊区周边看看就知道很多很多闲置的荒地
美国别墅(single family house, attached and dettached)是很多,但其实远达不到人均一栋的程度。根据The U.S. Census Bureau(美国普查局就,做人口普查的也是他们)今年上半年的调查报告,截止至2019年第三季度,美国一共1.43亿套住房,其中约9500万为single family house。而在这9500万“别墅”中,产权人自住比例约为57%,投资比例约为31%,空置率约为12%。
而美国人口目前为3.28亿,所以应该差不多每6人共享一套single family house。
而美国人口目前为3.28亿,所以应该差不多每6人共享一套single family house。
这种居住模式以后的生育率会非常感人 现在农村已经失去生机 中国人做什么事都会走极端 以后中国人生育率数据绝对比韩国还要夸张
范松忠
黑名单 吾爱人类公敌!宁做伊朗犬,不做中国人!中国、中共、中文,都别想奴役我!习来曼尼和王培尔,来找我啊!有种加我实名制微信抖音啊!我死后,能求得一面美国国旗披上烧掉,或把我烧掉撒入大海,死无葬身之地,也不进中共方舱。誓死反送中,绝不落叶归中!
你肯定沒真的去過這些國家,大城市哪裡都一樣,哪怕是人很少的北歐、甚至蒙古,更別說紐約、東京、大阪等大城市,也都是住公寓。你說的獨門獨戶那是日本動漫這麼畫為了方便,美加的話多數城市人口不多,所以交通也不是很方便都需要私家車,而紐約、倫敦這類地方坐地鐵出門才方便,城市中自然不會有那麼多別墅,平房。
日本的不是别墅,叫一户建
反而高层公寓才是日本有钱人住的地方(当然也有很高级的一户建)
反而高层公寓才是日本有钱人住的地方(当然也有很高级的一户建)
一人一栋楼的前提是土地私有 中国土地是政府所有 和香港学的搞土地财政 然而中国根本不像香港那样缺地 还无脑学香港搞超高层住宅然后郊区大片的平地都荒废着 然后房价还越来越高
大差不差
830868FF18B405C6191F974D5272D6E5E295ABC2AE729C69ECC46E46015DC9879004E9367BB12B5981505360D293E660574465CC9E8F9075622ADBD602383A56
你这不是现象,你这是印象。而且是错误的印象。美加澳确实常见独立式住房,因为人少地多。日本就不一定了,有住公寓的有住别墅的。西欧国家,比如荷兰,大城市还是以公寓为主,到了外围的农村地区才是独立式建筑居多。
中国农村也是独立式建筑为主,只不过是自己买地皮使用权,请人来盖。
中国农村也是独立式建筑为主,只不过是自己买地皮使用权,请人来盖。
什么都是学香港的,都没有考虑和香港国情不同,现在的明星狗仔炒作也是从香港搬到大陆了。
支那農村漁村水鄉很多村屋,只是配套比較差,供水、供電、網絡、公路等差,而且缺乏就業機會
欧洲有许多楼房(居多,是楼房,不是公寓!)和公寓小区,楼房小区往往没有那种刷门禁卡的机制,而且属于便宜租价,感觉不太放心。在一线城市如巴黎、伦敦、柏林,那就是一房难求,没得挑,买房这种事不在大部分年轻欧洲人的人生计划中……
我住慕尼黑的乡下,公司帮租的130平的小洋房,租金没有高档公寓贵,就是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和昆虫会光顾。。。不过我本身就养爬行动物所以无所谓。
如果可以我还是想住东京的那种豪华公寓的,欧洲很多房子都非常老。
我住慕尼黑的乡下,公司帮租的130平的小洋房,租金没有高档公寓贵,就是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和昆虫会光顾。。。不过我本身就养爬行动物所以无所谓。
如果可以我还是想住东京的那种豪华公寓的,欧洲很多房子都非常老。
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周边还是有一些别墅的,只是城市资源太过集中,大城市交通又过于拥挤,所以平民住别墅也不方便,而且别墅也贵,又没有好学区。。
美国的不少house其实附近都是有商圈的,加上除了LA, NY, SF这些城市很多城市交通没那么糟,一般工薪有孩子了以后住house也没那么不方便。
我自己住的house走一个block就有几十家的bar和餐厅,离轻轨也就是10分钟步行,所以不觉得不方便,如果住到国内大部分别墅的相对位置,感觉就是去哪都要开车了。
而且美国的house跟公寓价格差别也没那么大,比如西村的condo一般40-50万刀,不太差的house70万起就买得到,就是贵一点的condo。高档condo也有很多80-90万刀也只有70-80平米,感觉对一般工薪来说当然是选择住house了。
另外美国的townhouse也是一个折中的存在,50-70万的价格区间,有住house的感觉但是比house占地少很多,大部分还都有rooftop。
美国的不少house其实附近都是有商圈的,加上除了LA, NY, SF这些城市很多城市交通没那么糟,一般工薪有孩子了以后住house也没那么不方便。
我自己住的house走一个block就有几十家的bar和餐厅,离轻轨也就是10分钟步行,所以不觉得不方便,如果住到国内大部分别墅的相对位置,感觉就是去哪都要开车了。
而且美国的house跟公寓价格差别也没那么大,比如西村的condo一般40-50万刀,不太差的house70万起就买得到,就是贵一点的condo。高档condo也有很多80-90万刀也只有70-80平米,感觉对一般工薪来说当然是选择住house了。
另外美国的townhouse也是一个折中的存在,50-70万的价格区间,有住house的感觉但是比house占地少很多,大部分还都有rooftop。
欧美只有比较绅士化,比较富人区,或者农村的地方才是一户一栋的,城市里大量的穷人仍是住公寓楼,所谓flat或者apartment的,甚至有的富人也住在豪华的公寓楼里。这个就是个人多地少的问题,大城市肯定是要住楼房的,不管是小区还是独栋公寓,因为没有地给你盖那么多小房子。
很簡單
人多地少,就高樓,塞得下
人少地多,就小屋,擺得開
就這麼簡單
你看pets裡的紐約樓房不比中國的大多少
小丸子和周圍鄰居憧憬東京這樣的大城市,說明清水市不大。柯南裡米花市基本是東京的翻版(有skytree鈴木塔)就出現大量公寓
人多地少,就高樓,塞得下
人少地多,就小屋,擺得開
就這麼簡單
你看pets裡的紐約樓房不比中國的大多少
小丸子和周圍鄰居憧憬東京這樣的大城市,說明清水市不大。柯南裡米花市基本是東京的翻版(有skytree鈴木塔)就出現大量公寓
Shuka
新注册用户
这个视频就是你要的解释, 甚至完美解释了房屋结构。
https://youtu.be/JGVBv7svKLo
https://youtu.be/JGVBv7svKLo
已隐藏
你没去过欧美也应该看过欧美剧,大城市也是高层住宅建筑居多,美国一些downtown工作但住郊区独立别墅🏡的也不能代表欧美的
这只是不同的城市规划策略造成的结果而已。
中国在城市规划上比较容忍高密度。
因为学校、医院等社会资源有限,人口集中居住比较容易满足大多数人的公共服务需求。而且中国一开始又是计划经济,都是一个大院一个大院的社区组织形式,所以更容易实现比较高的居住密度。
同时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因为理论上人口密度增加一倍,经济运行效率可以增加1.2倍(具体数值不太确定)。参考:http://blog.sina.com. cn/s/blog_ab9b05f50102xqsh.html
而其他国家也有高密度的地区,比如纽约。
在居住密度小的城市一般就是要求特定面积的土地只能兴建一栋住宅供一户家庭居住,只能有一个厨房、一个入口,建筑高度、容积率也都有一定限制,这样居住密度就不可能很大。所谓土地供应紧张都是城市规划人为造成的。
中国在城市规划上比较容忍高密度。
因为学校、医院等社会资源有限,人口集中居住比较容易满足大多数人的公共服务需求。而且中国一开始又是计划经济,都是一个大院一个大院的社区组织形式,所以更容易实现比较高的居住密度。
同时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因为理论上人口密度增加一倍,经济运行效率可以增加1.2倍(具体数值不太确定)。参考:http://blog.sina.com. cn/s/blog_ab9b05f50102xqsh.html
而其他国家也有高密度的地区,比如纽约。
在居住密度小的城市一般就是要求特定面积的土地只能兴建一栋住宅供一户家庭居住,只能有一个厨房、一个入口,建筑高度、容积率也都有一定限制,这样居住密度就不可能很大。所谓土地供应紧张都是城市规划人为造成的。
我们这儿只有dt高楼才比较多,但是这些condo都挺贵的,除了留学生很少本地人住
稍微偏远一点的地方还是2,3层的小楼居多
稍微偏远一点的地方还是2,3层的小楼居多
我特别喜欢美国东部大城市那种四五层的老式公寓楼 我住过两个那种小公寓 一个房间一个厨房一个厕所 屋里有暖气片还有古老的壁炉 外面是市中心什么都有 比起大别墅我还更喜欢这种
很多独栋屋也是百年老木屋,外墙加起来90平方米,采光不好,也未必比公寓舒服。公寓起码保暖,采光好不少。我刚出来的时候还挺怀念在北京那个朝南筒子楼的。
**该用户被封禁,内容已自动替换**
《永居条例》折射出共产党和民运的共同尴尬处境https://pincong.rocks/article/11191
因为这些民运清一色左派,他们年轻时就是因为受到白左的教育(民运津津乐道的,所谓风气自由的八十年代,所谓胡赵黄金年代),才有了追求民主自由的念头。加上他们如今在白左支配价值观的自由世界谋生,不可能去反白左几乎要统一地球的多元文化旗号,连想到去做这种事都不行,不要说讲出口了。
民运面对的尴尬和共产党是一样的,既要依赖大中国主义作为立足点,又不能用大中国主义真的去做排斥多元文化的动员,因为排斥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也就是和亲近中国,喜爱社会主义的大批白左翻脸。
实际上就是不能用大中国主义去做任何有实际政治意义的事。所以人人看到共产党天天拿大中国主义演戏,或者任何问题都打民族主义牌,好争取愚众的支持声浪,但绝不会真去统一台湾。民运人则开口闭口人权、自由、民主,更多时候,这方面的黄左比白左还要激进。
反共爱中的几乎所有群体,和共产党一样心里明白,自己的生命线在于西方资源,民运还需要明确的政治支持,断了就会挂,所以他们必须坚持把中和共分开,日常话语和文宣中强调共害了中,强调共灭了中的文化,或是共洗脑支配了中,并用这些教育青年一代。而且说来说去,始终就只有这些。只有谨守学者本份,不去掺合的极少数,倒是能讲点儿谁都不爱听,也谁都不能真正帮得了的实话。
绝大部分民运,还有中国共产党,尽管敌对,其实乘坐的是同一条命运之舟。因为西方文明真正的底线需要,是安全、价值与战略上方便的棋子。一旦不再有战略需要,或者战略转向,不要说棋子,连可能挡路的自家智囊也没什么再留的必要。比如川普上台后的大批拥抱熊猫派智库,说客,咨询公司。既然布鲁金斯学会没用,可以立即来个当危会,来个project2049。
真心信仰大中国主义的粉韭与红韭,反倒是没有这些麻烦,它们绝对没有这种意识形态和现实需要的混乱冲突。他们相信,中国只靠自己,中国至高无上。就算从黄左那里没学到作为西方白左思维源头的较真精神,起码学到了蔑视一切的自傲。
先不说是否有行动力存在,《永居条例》在微博上爆炸,起码证明了心口如一不但是粉韭与红韭,还是占中国人绝大多数的老中青三代愚众的真正优点。他们都膜拜中国这面旗帜,绝不想任何非我族类来捣乱。
现在组成中国的中国人,就是这些渗透所有领域的愚众,还有与他们完全不对盘的共产党和反共者两派。剩下少数是逃避现实的所谓中产,所谓文化与经济精英,比共产党都不占人数优势。他们将来也不可能左右得了中国的变化,只能被左右。如果继续在中国岁静,下场又能和拥抱熊猫派或是恋中的美国企业类似,那真是要感谢祖坟冒烟了。
Wadakos
新注册用户
还是土地资源太少,很多地方不适合开发和居住
好像和公有制私有制有关系吧,你想建一个房子,首先要有地,在城市就是拍卖,但是你就买几百平的地,政府不卖。在农村都是给你划一块,自己不能选,所以划出来的地就是紧挨着一家接一家的,即使是独门独户也是一家挨着一家。
**该用户被封禁,内容已自动替换**
若是没有世界大战,那么习近平第三个任期之内,清零政策将会是常态。https://pincong.rocks/question/item_id-506551
因为,清零政策对于中共消灭群体性事件是有好处的。
丰县八孩事件,官方就以防疫,清零政策为理由,封锁了整个县城,不让任何人进出。
这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借口,下次民间因为任何事情发生游行,抗议,静坐示威等活动,官方只要宣布,我们发现了大疫情,要封城,此时反贼上街也不会得民心,因为费拉们都是非常惜命的。
因此,就算习近平无所谓,但是下面的地方官员,也一定会运用这种清零政策,来控制任何社会群体性事件。
=================
我认为,清零政策已经变成了新的“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是中共错误决策的典型,它施行了几十年,使得中国新生人口快速崩溃,社会结构极速老龄化。
而清零政策也是如此,它只要施行个几年,将会让中国社会稳定变得更加不可控。
并且,计划生育的恶果,首先反映在农村和鹤岗这样的城市迅速灭亡。
而清零政策则是完成的大城市病,只有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才需要最高规格严格的封锁和控制。这种反复折腾老百姓城市经济的做法,最后就会体现在城市中低人群生存的破产,城市越发缺少中低端第三产业,从而整体失去活力。
最后随着大城市财政的枯竭,中国会不可避免入进入王朝末期,中低层公务员的经济也最终崩溃,社会治理已经不可能通过经济利益输送来完成,最终瞬间的崩塌点在哪里,那就是天意了。
跟人口密度有关,不要强行黑中国。
日本东京、香港也是人都住公寓,就是因为人太多地太少了。
日本东京、香港也是人都住公寓,就是因为人太多地太少了。
中國人土,以為高樓大廈很先進,大躍進一直建。房地產商建很高賺大錢,現在開始限制不能建太高了,太高破壞城市景觀,管理難,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