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日俄战争?近现代亚洲人第一次通过大规模战争击败欧洲列强
窝姨访谈 136
[00:02:02]刘仲敬:日本的选择余地很窄。日俄战争的爆发和俄罗斯的失败,主要就是因为俄罗斯方面的原因,而不是因为日本方面的原因。世界是一个不平等的地方。博弈双方的强弱不等的时候,弱势一方很少有回旋余地,而强势一方的回旋余地很大。俄罗斯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亚历山大一世进军巴黎以后的俄罗斯,由欧洲大国变成了世界大国,而且是超级大国。只有英国和俄国,才是能够打败拿破仑的超级大国。叶卡捷琳娜吞并波兰以后的俄罗斯,才从东欧大国变成欧洲大国。没有乌克兰的俄罗斯,连东欧大国都不能维持,只是一个欧亚大国。俄罗斯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努力,翻了几个台阶,才在十九世纪变成超级大国的。而日本在甲午战争以前只算小国,在甲午战争以后也只算一个东亚大国,跟世界大国俄罗斯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双方是没有可比性的。
[00:03:20]如果没有日俄战争的话,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外交可以说是一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悲惨失败。甲午战争费了极大的努力,但是得到好处的并非日本,而是俄国。清国撤出朝鲜的结果,是使朝鲜变成了俄罗斯的藩属国,而不是日本的藩属国。似乎两个亚洲国家——清国和日本之间的冲突只不过是使北方强权俄罗斯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亚洲仲裁者的地位,清国和日本双方都是为俄国打这一仗的。日本人好不容易把清国赶出了朝鲜,而朝鲜王国连同它的整个王室却投入了俄国的怀抱。同时,清国因为被日本打败而遭受了奇耻大辱,使得它无法接受清日和解的任何想法,而是签订了清俄密约,把中东铁路和满洲安全全部交给了维特伯爵主持的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帝国通过三国干涉还辽,不费吹灰之力,不费一枪一弹,动员欧洲大陆国家反对英国,证明英国不是一个欧洲国家,没有资格卷入欧洲事务,更不要说是亚洲事务了。不费吹灰之力,使得朝鲜和清国全都拜倒在俄国的脚下,使日本孤立无援。这样四两拨千斤的外交成就,按照任何外交家的标准来讲都是极大的胜利,因为它的成本几乎等于零,而收获却是最大的。而日本承担了主要成本,收获却是接近于零。
[00:05:03]当伊藤首相提出满韩互换的时候,俄国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因为满洲已经被清国交给了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帝国在满洲的存在,不需要日本的承认或者不承认。日本承认俄罗斯占领满洲,对俄罗斯并无任何帮助;日本不承认俄罗斯占领满洲,对俄罗斯对满洲的事实占领也没有任何损害。既然日本人承认不承认毫无关系,那么俄罗斯凭什么要拿满洲作为筹码呢?相反,满韩互换是把韩国给日本,而韩国实际上已经大部分投了俄罗斯。满韩互换的建议等于是,用日本只占了一小部分的韩国去交换日本一点份都没有的满洲。而俄罗斯已经稳稳地占住了满洲,对韩国也已经占了一多半了,凭什么要为了得到满洲而交换韩国呢?从日后来看,其实满韩互换是对双方最有利的做法,但是从当时的实际局势来看,这是违反国际政治的基本法则的,也就是说违反了当时的实力对比。俄罗斯和日本实力不对等。俄罗斯和日本如果正面碰撞的话,日本不大可能得到满洲,而俄罗斯不见得拿不下韩国。这个不对等的状态,使俄罗斯不肯满韩互换。双方实力博弈的边界不在鸭绿江,而可能是在比三八线还要更南一些的地方。如果双方真的要凭实力对比进行交换的话,可能日本只能得到小半个朝鲜,而俄罗斯会得到大半个朝鲜,连同整个满洲。
[00:06:46]当时世界上所有的强国都是欧洲国家和白人强国,日本是唯一的非白人国家,这样声势就显得更弱。可以说,没有日俄战争,二十世纪以后的历史不会这样走,也许我们今天所在的世界仍然是一个事实上的种族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非白人国家是没有资格成为大国的。日本投入日俄战争,像以色列的1967年战争一样,是兴灭继绝的战争。日本在为自己的生存作战,而俄罗斯只是为了自己的殖民地利益作战,双方是完全不对等的。当然,后来的结果证明兔子跑得比狐狸快,因为狐狸只争它的一顿晚餐,而兔子争的是它的命。以色列是一个不存在的国家,它如果失败了,是会被从地图上抹去的。阿拉伯国家也认为以色列不应该存在,全世界的犹太人当中也有很多人认为以色列不应该存在。一个以色列国的存在,等于是说世界上应该存在一个天主教国。爱尔兰天主教徒什么时候会认为它跟意大利天主教徒是同一个民族?所以以色列是很容易不存在的。日本本来应该是殖民地,全亚洲都是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不做殖民地已经是很奇怪了,还要做世界列强,这是极其奇怪的。如果战争失败的话,日本作为独立国家存在的资格都会被抹掉,像以色列一样。而俄罗斯无论战胜还是失败,它作为大国的地位都是动摇不了的,这对它只是一场殖民地战争。所以,这对于日本来说是生死存亡,它做的准备是倾国动员的准备,而俄罗斯做的则是漫不经心的准备。
[00:08:37]战争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内地的交通后勤条件不好,以及海陆各军之间缺乏协调。同时,俄罗斯社会是很分裂的。激进的反对党公开希望俄罗斯帝国失败,以便在俄罗斯内部制造政治危机。所以,即使俄罗斯在失败以后,它也认为它并没有失败,只是输掉了一场殖民地战争。维特伯爵也公开说,战争没有胜利者,俄罗斯也不是来签署战败条约的。而朴茨茅斯调停的结果也证明,俄罗斯并未失败,日本并未胜利。双方只不过是根据满韩互换,把边界线向满洲方向调整了一下。而双方的势力范围仍然是犬牙交错的,埋下了日后冲突的种因。
[00:09:24]历史是演化产生的,不是设计产生的。如果按照长远方式来设计历史的话,那么满韩互换,甚至三八线互换,把北韩交给俄罗斯,换取一个完整的南韩,对于日本其实是更有利的。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演化不翻山(Natura non facit saltus)。知识分子永远认为政治家是愚蠢的,但是知识分子设计的方案全都是翻山方案。翻山方案就是说,你要承受短期的不合理,以获得长期的合理。但是演化不是这样产生的,演化必须在每一个步骤都是合理的。如果有一个步骤能让你在第二步吃30分的亏,而在第三步拿60分的便宜,这样的设计在人类的工程师当中是可能的,但是在演化中不可能。演化是不停息的,博弈是无时无刻不发生的。如果任何自然界的生物在第二步的时候愿意吃30分的亏,以便在第三步的时候赢60分,那么它活不到第三步的。在第二步它吃30分的亏的时候,平时只比它弱10分的其他竞争对手,刹那间就已经把这个由比自己强10分变成比自己弱20分的竞争对手全部吃掉了,第三步根本不会出现。演化不翻山,日本没有选择。日本基本上没有采取其他外交或军事措施的余地,它只能够被动地被形势所推动,无法主动地选择自己的国家战略。
[00:10:51]而俄罗斯倒是可以的。俄罗斯的东方策略对于俄罗斯内部来说是争议很大的,主要是一个资源投放的问题。对于俄罗斯来讲,远东、中亚、甚至近东都不是战略主要方向。俄罗斯的战略主要方向当然是波罗的海德国贵族设定的:在拿破仑战争以前指向巴黎和维也纳的欧洲,这是俄罗斯的命脉所在;其次,君士坦丁堡和中东的老基督教会;再其次,中亚和印度方向;最后才是远东。对远东资源投放的多少,并不取决于俄罗斯遇到多大的敌人,清国和日本都没有资格做俄罗斯的敌人,而是取决于这方面的资源在多大程度上分散了俄罗斯在欧洲和地中海方向的资源。维特伯爵当时连李鸿章的密约都不是很愿意接受,因为在他看来在中东铁路和清国方向花这么多钱是不划算的。我们要注意,从俄罗斯预算的角度来讲,其实中东铁路花的钱并不算多,比起波罗的海舰队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是,这样一点零花钱,维特伯爵都认为是很浪费的。而清国的领土太大,俄罗斯对清国实行军事担保,会将俄罗斯的武装力量拖入利益不大而消耗巨大的战争,这在他看来根本不划算。放弃清国,让清国由英国主持,进行列强共管,才是更划算的办法。但是他并不能完全主宰俄罗斯的政坛。
[00:12:27]俄罗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所谓的没有宪政制度。没有宪政制度的意思就是,它没有一个像英国首相这样的领导中心。沙皇理论上是专制者,是比英国首相权力更大的人物,但是沙皇并不像英国首相那样有一个总合各部门的内阁来执行他的意志。英国首相的权力虽然不如沙皇,但是他能够整合海陆军、外交、殖民各部门的意见,其命令能够得到各部门的一致执行。而沙皇没有一个像内阁这样的东西,他的意志是间断的,通过各部门分别执行。而各部门互不从属,互不配合,造成了政策执行方面的混乱。这一点,才是日俄战争中俄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彼得大帝留下来的枢密院体制,在十九世纪的长期演变以后已经无法作为沙皇统辖政府的整体机构了,而变成了一个很接近于司法审查的机构。俄罗斯政策的执行者,外交部和海陆军部门,是相互对立的。而且,出身的阶级也是相互对立的。外交部是典型的欧洲人的视角,是波罗的海人的视角;陆军方面,殖民主义者和亚洲派的势力就要大得多;海军方面,地中海派的势力就要大得多。而三方面并不像是英国的海陆军部门和外交部门那样,同样听从首相的领导,在内阁会议中交换情报,根据各方的不同立场,相互磨合,形成统一的政策。而是说,他们各自独立地向沙皇请示,得到沙皇的指示以后各自执行独立的政策。因此,俄罗斯没有统一和连贯的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立宪战胜专制,专制带来腐败和混乱”的真相。俄罗斯政府处在实质上的分裂状态。
[00:14:23]日本其实主要是依靠俄罗斯的分裂和混乱获得胜利的,它的胜利是颇为侥幸的。像以色列在1967年的胜利一样,是一系列远非必然的因素和机缘巧合的结果,是极其险的。如果条件稍微变一下,同样的当事人重新经营一下,当事人无法保证他们能够经营出同样的结果。例如美国的犹太银行家对日本的贷款,如果当时没有这笔贷款的话,日本是很难凑足足够的战争经费的。而俄罗斯在法俄联盟以后,很容易从巴黎和比利时的银行家那里获得更多的贷款。俄罗斯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因为它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俄罗斯如果像是对付普鲁士、法国、甚至土耳其一样对付日本,如果双方事先知道日俄战争会有什么结果,俄罗斯重新准备一遍,日本恐怕就要失败了。而日本即使是知道战争的结局以及战争可能失败,对日本也没有什么帮助,因为日本事先就知道小国攻打大国是可能失败的,它也无法筹集到更多的资源。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在朴茨茅斯谈判当中的地位极其软弱,确实是实现了维特伯爵所说的那种没有战胜者的和平。而日本国内舆论对于外交谈判者极为愤怒,他们看到日本做出了巨大牺牲,认为日本在战后谈判中取得的结果跟它的军事胜利是不相称的。但是,他们并不像是外交家和日本精英那样了解日本的地位是多么脆弱,以及胜利是多么侥幸。
[00:16:11]日本在东亚人和东南亚人看来像一个大国,但是即使在今天,在欧洲人看来,仍然远不如法国、甚至是完全解除武装的德国那样像一个大国,因为这是有历史积累的。祖父学的意思就是,你的命运大部分是取决于你早已忘记的死去的祖先,只有小部分才取决于你自己。在世界历史的晚期登上世界舞台的强国日本,即使世界是平的,从现在或短期看来物质实力非常充沛,也要受到它在历史上长时期只不过是小国和弱者、跟暹罗没有明显区别、经常被欧洲人跟暹罗放在同一个档次看待的影响。所以,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日本总会达成更吃亏的协议。这一点不是任何人的意志的结果,而是长期历史积分的结果。弱者的选择余地不太多,日本很难选择其他的路线。而日本在二十世纪的路线,包括它的大陆战争,大部分仍然是由欧洲列强(包括俄罗斯和后来的苏联)的亚洲大陆政策的演化造成的,日本自身能够做出的选择余地非常有限。其实,今天的世界撇去外表上的东西以后,实际上也是这个样子的。弱者的外交缺乏灵活性。在它勉强能够获得成功的时候,只是走安全依附路线,它不能够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在行险侥幸和冒险的时候就很容易遭到失败,而在失败的时候又会遭到不成比例的损失。这就是世界残酷的真相。要积累到跟哪怕是今天出了败家子、但是至少要几百年才能败光的老牌列强平起平坐,还需要遥遥无期的时间。而且,在这个遥遥无期的时间段的中间,它也承受不起万一冒险失败而付出的代价。
[00:18:20]应该说,日俄战争的战后协调安排只是一个苟且性的安排,需要双方政治家和全世界的其他政治家保持足够的精明和相互谅解的精神才能维持。然后这些条件都不能维持,事后自然会引起破局。但是,破局的原因主要也不是日俄战争的安排。其实,日俄战争战后的安排或者南满铁路怎么样划分都是关系不大的。关键还是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列强的远东政策,或者说列强在远东不均衡地撤退的政策。布尔什维克的出现,使得国际体系崩溃,就像是你的皮肤上出现了一个化脓的伤口,有一片发炎或溃烂的皮肤跟周围的皮肤完全不同,但是健康的皮肤却没有办法长过去覆盖它。布尔什维克的俄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扩大的疮口,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结果。布尔什维克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6年以后进入穷途末路时期超限战外交展开的一个直接延续。对于这些,日本都是无能为力的,它只能被动承受。无论它选择哪一条道路,它都会不对等地承担大部分成本。而居于优势的俄国和欧洲,无论它如何选择,都会承担比较小的成本。即使俄国根本不占南满铁路,只要英国在一战以后撤出了远东,布尔什维克在欧洲遭到挫败而转向东方,后来的历史发展都不会有很大的不同。
[00:02:02]刘仲敬:日本的选择余地很窄。日俄战争的爆发和俄罗斯的失败,主要就是因为俄罗斯方面的原因,而不是因为日本方面的原因。世界是一个不平等的地方。博弈双方的强弱不等的时候,弱势一方很少有回旋余地,而强势一方的回旋余地很大。俄罗斯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亚历山大一世进军巴黎以后的俄罗斯,由欧洲大国变成了世界大国,而且是超级大国。只有英国和俄国,才是能够打败拿破仑的超级大国。叶卡捷琳娜吞并波兰以后的俄罗斯,才从东欧大国变成欧洲大国。没有乌克兰的俄罗斯,连东欧大国都不能维持,只是一个欧亚大国。俄罗斯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努力,翻了几个台阶,才在十九世纪变成超级大国的。而日本在甲午战争以前只算小国,在甲午战争以后也只算一个东亚大国,跟世界大国俄罗斯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双方是没有可比性的。
[00:03:20]如果没有日俄战争的话,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外交可以说是一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悲惨失败。甲午战争费了极大的努力,但是得到好处的并非日本,而是俄国。清国撤出朝鲜的结果,是使朝鲜变成了俄罗斯的藩属国,而不是日本的藩属国。似乎两个亚洲国家——清国和日本之间的冲突只不过是使北方强权俄罗斯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亚洲仲裁者的地位,清国和日本双方都是为俄国打这一仗的。日本人好不容易把清国赶出了朝鲜,而朝鲜王国连同它的整个王室却投入了俄国的怀抱。同时,清国因为被日本打败而遭受了奇耻大辱,使得它无法接受清日和解的任何想法,而是签订了清俄密约,把中东铁路和满洲安全全部交给了维特伯爵主持的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帝国通过三国干涉还辽,不费吹灰之力,不费一枪一弹,动员欧洲大陆国家反对英国,证明英国不是一个欧洲国家,没有资格卷入欧洲事务,更不要说是亚洲事务了。不费吹灰之力,使得朝鲜和清国全都拜倒在俄国的脚下,使日本孤立无援。这样四两拨千斤的外交成就,按照任何外交家的标准来讲都是极大的胜利,因为它的成本几乎等于零,而收获却是最大的。而日本承担了主要成本,收获却是接近于零。
[00:05:03]当伊藤首相提出满韩互换的时候,俄国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因为满洲已经被清国交给了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帝国在满洲的存在,不需要日本的承认或者不承认。日本承认俄罗斯占领满洲,对俄罗斯并无任何帮助;日本不承认俄罗斯占领满洲,对俄罗斯对满洲的事实占领也没有任何损害。既然日本人承认不承认毫无关系,那么俄罗斯凭什么要拿满洲作为筹码呢?相反,满韩互换是把韩国给日本,而韩国实际上已经大部分投了俄罗斯。满韩互换的建议等于是,用日本只占了一小部分的韩国去交换日本一点份都没有的满洲。而俄罗斯已经稳稳地占住了满洲,对韩国也已经占了一多半了,凭什么要为了得到满洲而交换韩国呢?从日后来看,其实满韩互换是对双方最有利的做法,但是从当时的实际局势来看,这是违反国际政治的基本法则的,也就是说违反了当时的实力对比。俄罗斯和日本实力不对等。俄罗斯和日本如果正面碰撞的话,日本不大可能得到满洲,而俄罗斯不见得拿不下韩国。这个不对等的状态,使俄罗斯不肯满韩互换。双方实力博弈的边界不在鸭绿江,而可能是在比三八线还要更南一些的地方。如果双方真的要凭实力对比进行交换的话,可能日本只能得到小半个朝鲜,而俄罗斯会得到大半个朝鲜,连同整个满洲。
[00:06:46]当时世界上所有的强国都是欧洲国家和白人强国,日本是唯一的非白人国家,这样声势就显得更弱。可以说,没有日俄战争,二十世纪以后的历史不会这样走,也许我们今天所在的世界仍然是一个事实上的种族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非白人国家是没有资格成为大国的。日本投入日俄战争,像以色列的1967年战争一样,是兴灭继绝的战争。日本在为自己的生存作战,而俄罗斯只是为了自己的殖民地利益作战,双方是完全不对等的。当然,后来的结果证明兔子跑得比狐狸快,因为狐狸只争它的一顿晚餐,而兔子争的是它的命。以色列是一个不存在的国家,它如果失败了,是会被从地图上抹去的。阿拉伯国家也认为以色列不应该存在,全世界的犹太人当中也有很多人认为以色列不应该存在。一个以色列国的存在,等于是说世界上应该存在一个天主教国。爱尔兰天主教徒什么时候会认为它跟意大利天主教徒是同一个民族?所以以色列是很容易不存在的。日本本来应该是殖民地,全亚洲都是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不做殖民地已经是很奇怪了,还要做世界列强,这是极其奇怪的。如果战争失败的话,日本作为独立国家存在的资格都会被抹掉,像以色列一样。而俄罗斯无论战胜还是失败,它作为大国的地位都是动摇不了的,这对它只是一场殖民地战争。所以,这对于日本来说是生死存亡,它做的准备是倾国动员的准备,而俄罗斯做的则是漫不经心的准备。
[00:08:37]战争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内地的交通后勤条件不好,以及海陆各军之间缺乏协调。同时,俄罗斯社会是很分裂的。激进的反对党公开希望俄罗斯帝国失败,以便在俄罗斯内部制造政治危机。所以,即使俄罗斯在失败以后,它也认为它并没有失败,只是输掉了一场殖民地战争。维特伯爵也公开说,战争没有胜利者,俄罗斯也不是来签署战败条约的。而朴茨茅斯调停的结果也证明,俄罗斯并未失败,日本并未胜利。双方只不过是根据满韩互换,把边界线向满洲方向调整了一下。而双方的势力范围仍然是犬牙交错的,埋下了日后冲突的种因。
[00:09:24]历史是演化产生的,不是设计产生的。如果按照长远方式来设计历史的话,那么满韩互换,甚至三八线互换,把北韩交给俄罗斯,换取一个完整的南韩,对于日本其实是更有利的。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演化不翻山(Natura non facit saltus)。知识分子永远认为政治家是愚蠢的,但是知识分子设计的方案全都是翻山方案。翻山方案就是说,你要承受短期的不合理,以获得长期的合理。但是演化不是这样产生的,演化必须在每一个步骤都是合理的。如果有一个步骤能让你在第二步吃30分的亏,而在第三步拿60分的便宜,这样的设计在人类的工程师当中是可能的,但是在演化中不可能。演化是不停息的,博弈是无时无刻不发生的。如果任何自然界的生物在第二步的时候愿意吃30分的亏,以便在第三步的时候赢60分,那么它活不到第三步的。在第二步它吃30分的亏的时候,平时只比它弱10分的其他竞争对手,刹那间就已经把这个由比自己强10分变成比自己弱20分的竞争对手全部吃掉了,第三步根本不会出现。演化不翻山,日本没有选择。日本基本上没有采取其他外交或军事措施的余地,它只能够被动地被形势所推动,无法主动地选择自己的国家战略。
[00:10:51]而俄罗斯倒是可以的。俄罗斯的东方策略对于俄罗斯内部来说是争议很大的,主要是一个资源投放的问题。对于俄罗斯来讲,远东、中亚、甚至近东都不是战略主要方向。俄罗斯的战略主要方向当然是波罗的海德国贵族设定的:在拿破仑战争以前指向巴黎和维也纳的欧洲,这是俄罗斯的命脉所在;其次,君士坦丁堡和中东的老基督教会;再其次,中亚和印度方向;最后才是远东。对远东资源投放的多少,并不取决于俄罗斯遇到多大的敌人,清国和日本都没有资格做俄罗斯的敌人,而是取决于这方面的资源在多大程度上分散了俄罗斯在欧洲和地中海方向的资源。维特伯爵当时连李鸿章的密约都不是很愿意接受,因为在他看来在中东铁路和清国方向花这么多钱是不划算的。我们要注意,从俄罗斯预算的角度来讲,其实中东铁路花的钱并不算多,比起波罗的海舰队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是,这样一点零花钱,维特伯爵都认为是很浪费的。而清国的领土太大,俄罗斯对清国实行军事担保,会将俄罗斯的武装力量拖入利益不大而消耗巨大的战争,这在他看来根本不划算。放弃清国,让清国由英国主持,进行列强共管,才是更划算的办法。但是他并不能完全主宰俄罗斯的政坛。
[00:12:27]俄罗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所谓的没有宪政制度。没有宪政制度的意思就是,它没有一个像英国首相这样的领导中心。沙皇理论上是专制者,是比英国首相权力更大的人物,但是沙皇并不像英国首相那样有一个总合各部门的内阁来执行他的意志。英国首相的权力虽然不如沙皇,但是他能够整合海陆军、外交、殖民各部门的意见,其命令能够得到各部门的一致执行。而沙皇没有一个像内阁这样的东西,他的意志是间断的,通过各部门分别执行。而各部门互不从属,互不配合,造成了政策执行方面的混乱。这一点,才是日俄战争中俄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彼得大帝留下来的枢密院体制,在十九世纪的长期演变以后已经无法作为沙皇统辖政府的整体机构了,而变成了一个很接近于司法审查的机构。俄罗斯政策的执行者,外交部和海陆军部门,是相互对立的。而且,出身的阶级也是相互对立的。外交部是典型的欧洲人的视角,是波罗的海人的视角;陆军方面,殖民主义者和亚洲派的势力就要大得多;海军方面,地中海派的势力就要大得多。而三方面并不像是英国的海陆军部门和外交部门那样,同样听从首相的领导,在内阁会议中交换情报,根据各方的不同立场,相互磨合,形成统一的政策。而是说,他们各自独立地向沙皇请示,得到沙皇的指示以后各自执行独立的政策。因此,俄罗斯没有统一和连贯的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立宪战胜专制,专制带来腐败和混乱”的真相。俄罗斯政府处在实质上的分裂状态。
[00:14:23]日本其实主要是依靠俄罗斯的分裂和混乱获得胜利的,它的胜利是颇为侥幸的。像以色列在1967年的胜利一样,是一系列远非必然的因素和机缘巧合的结果,是极其险的。如果条件稍微变一下,同样的当事人重新经营一下,当事人无法保证他们能够经营出同样的结果。例如美国的犹太银行家对日本的贷款,如果当时没有这笔贷款的话,日本是很难凑足足够的战争经费的。而俄罗斯在法俄联盟以后,很容易从巴黎和比利时的银行家那里获得更多的贷款。俄罗斯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因为它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俄罗斯如果像是对付普鲁士、法国、甚至土耳其一样对付日本,如果双方事先知道日俄战争会有什么结果,俄罗斯重新准备一遍,日本恐怕就要失败了。而日本即使是知道战争的结局以及战争可能失败,对日本也没有什么帮助,因为日本事先就知道小国攻打大国是可能失败的,它也无法筹集到更多的资源。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在朴茨茅斯谈判当中的地位极其软弱,确实是实现了维特伯爵所说的那种没有战胜者的和平。而日本国内舆论对于外交谈判者极为愤怒,他们看到日本做出了巨大牺牲,认为日本在战后谈判中取得的结果跟它的军事胜利是不相称的。但是,他们并不像是外交家和日本精英那样了解日本的地位是多么脆弱,以及胜利是多么侥幸。
[00:16:11]日本在东亚人和东南亚人看来像一个大国,但是即使在今天,在欧洲人看来,仍然远不如法国、甚至是完全解除武装的德国那样像一个大国,因为这是有历史积累的。祖父学的意思就是,你的命运大部分是取决于你早已忘记的死去的祖先,只有小部分才取决于你自己。在世界历史的晚期登上世界舞台的强国日本,即使世界是平的,从现在或短期看来物质实力非常充沛,也要受到它在历史上长时期只不过是小国和弱者、跟暹罗没有明显区别、经常被欧洲人跟暹罗放在同一个档次看待的影响。所以,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日本总会达成更吃亏的协议。这一点不是任何人的意志的结果,而是长期历史积分的结果。弱者的选择余地不太多,日本很难选择其他的路线。而日本在二十世纪的路线,包括它的大陆战争,大部分仍然是由欧洲列强(包括俄罗斯和后来的苏联)的亚洲大陆政策的演化造成的,日本自身能够做出的选择余地非常有限。其实,今天的世界撇去外表上的东西以后,实际上也是这个样子的。弱者的外交缺乏灵活性。在它勉强能够获得成功的时候,只是走安全依附路线,它不能够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在行险侥幸和冒险的时候就很容易遭到失败,而在失败的时候又会遭到不成比例的损失。这就是世界残酷的真相。要积累到跟哪怕是今天出了败家子、但是至少要几百年才能败光的老牌列强平起平坐,还需要遥遥无期的时间。而且,在这个遥遥无期的时间段的中间,它也承受不起万一冒险失败而付出的代价。
[00:18:20]应该说,日俄战争的战后协调安排只是一个苟且性的安排,需要双方政治家和全世界的其他政治家保持足够的精明和相互谅解的精神才能维持。然后这些条件都不能维持,事后自然会引起破局。但是,破局的原因主要也不是日俄战争的安排。其实,日俄战争战后的安排或者南满铁路怎么样划分都是关系不大的。关键还是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列强的远东政策,或者说列强在远东不均衡地撤退的政策。布尔什维克的出现,使得国际体系崩溃,就像是你的皮肤上出现了一个化脓的伤口,有一片发炎或溃烂的皮肤跟周围的皮肤完全不同,但是健康的皮肤却没有办法长过去覆盖它。布尔什维克的俄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扩大的疮口,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结果。布尔什维克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6年以后进入穷途末路时期超限战外交展开的一个直接延续。对于这些,日本都是无能为力的,它只能被动承受。无论它选择哪一条道路,它都会不对等地承担大部分成本。而居于优势的俄国和欧洲,无论它如何选择,都会承担比较小的成本。即使俄国根本不占南满铁路,只要英国在一战以后撤出了远东,布尔什维克在欧洲遭到挫败而转向东方,后来的历史发展都不会有很大的不同。
日本和俄国差距太大,日本用了大比例的gdp在军备上,全国人民省吃俭用省钱从英国买军舰。
战争拼的是持久,靠发行战争债券,获得了欧洲买家的支持。
第一次交锋用的是偷袭,不宣而战,没有遵从当时的战争规矩。
偷袭却没取得什么成果,对面退守一个什么港,地形优势很好,陆地上架满了大炮。
日军想把军舰开到出海口进行沉没,俗称闭赛作战,但每次开不到就被打沉,损失惨重,只能在海面上封锁,等待陆军突破。
陆军的乃木希典太轴,顶着大炮派自己军队去送死,损失惨重,就是不肯攻取海军指明的方向,318高地。
乃木不换肩的作风让司令部看不下去了,尔玉源太郎下基层,夺了兵权,让重炮掩护,强夺318高地。
拿下318之后用重炮轰击港口内的军舰,全歼。避免了俄罗斯无敌舰队绕了半个地球的支援和合围。
海军接下来和绕了半个地球的无敌舰队一对一决战,东乡平八郎蒙对了对面航道和决战地点。
遭遇之后使用秋山真之的创新战术,当着对面军舰一字排开,对面以为他傻逼,但排开之后,一个扇形,一次齐射对面突前的军舰就挂了,对面一字长龙挨个送。
无敌舰队一完蛋俄国就崩了,虽然日本没有从战争中获得好处,但沙皇和他那一堆可爱的小崽崽撑不了多久就要被列宁屠戮了。
再往后我就不知道了,三季追完全剧终。
战争拼的是持久,靠发行战争债券,获得了欧洲买家的支持。
第一次交锋用的是偷袭,不宣而战,没有遵从当时的战争规矩。
偷袭却没取得什么成果,对面退守一个什么港,地形优势很好,陆地上架满了大炮。
日军想把军舰开到出海口进行沉没,俗称闭赛作战,但每次开不到就被打沉,损失惨重,只能在海面上封锁,等待陆军突破。
陆军的乃木希典太轴,顶着大炮派自己军队去送死,损失惨重,就是不肯攻取海军指明的方向,318高地。
乃木不换肩的作风让司令部看不下去了,尔玉源太郎下基层,夺了兵权,让重炮掩护,强夺318高地。
拿下318之后用重炮轰击港口内的军舰,全歼。避免了俄罗斯无敌舰队绕了半个地球的支援和合围。
海军接下来和绕了半个地球的无敌舰队一对一决战,东乡平八郎蒙对了对面航道和决战地点。
遭遇之后使用秋山真之的创新战术,当着对面军舰一字排开,对面以为他傻逼,但排开之后,一个扇形,一次齐射对面突前的军舰就挂了,对面一字长龙挨个送。
无敌舰队一完蛋俄国就崩了,虽然日本没有从战争中获得好处,但沙皇和他那一堆可爱的小崽崽撑不了多久就要被列宁屠戮了。
再往后我就不知道了,三季追完全剧终。
如果退回到1904年来看,这是一场无关紧要的战争.即使到了今天的历史教科书,这场战争也最多值一个自然段.
但实际上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可以用"决定性"来形容.
因为这场战争证明了一件事:"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优等民族,劣等民族一说".
平均身高1米5,形容猥琐的日军看起来怎么也不像是优等民族的样子.但却可以押着1米8高大英俊的白种战俘走过镜头前.这给了全世界所有民族,尤其是他们的知识份子阶层巨大的震撼.
你的民族没有获得解放,没有搞好,完全是你们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对,学生当的不好,和人种没有关系.
这场战争可以说成为了所有民族解放或近代化运动或明或暗的重要理论基础.
但实际上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可以用"决定性"来形容.
因为这场战争证明了一件事:"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优等民族,劣等民族一说".
平均身高1米5,形容猥琐的日军看起来怎么也不像是优等民族的样子.但却可以押着1米8高大英俊的白种战俘走过镜头前.这给了全世界所有民族,尤其是他们的知识份子阶层巨大的震撼.
你的民族没有获得解放,没有搞好,完全是你们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对,学生当的不好,和人种没有关系.
这场战争可以说成为了所有民族解放或近代化运动或明或暗的重要理论基础.
对比其他列强 沙皇直到十月革命前都没能得到真正够本的利益 无论是在大清还是对欧洲列强 一切的举动更像是为了维持帝国 不落于时代 本身已经快行将就木了 日俄更像是一场无法预料的甲午 揭开了帝国最后的遮羞布 至此俄国再无列强地位 日本在亚洲成为唯一的实力帝国
一戰前的俄國最多算是歐洲二流國家,與英、法、普、奧的差距有點大。
谢邀。
这段历史本身了解不多,如果你的着眼点是“近代亚洲人第一次通过大规模战争击败欧洲列强”的话,言外之意就是种族本是有差距的,亚洲人就是打不过欧洲人?
这个我觉得不是这样,只不过工业革命的助力太强了,先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比传统农业文明生产力提升何止一个数量级,实际上如果不受外界干扰的按部就班的工业化,任何人种都不比别的人种差,甚至东亚文化天然的勤奋和努力还会让发展更加快,而日俄战争证明了这一点。
这段历史本身了解不多,如果你的着眼点是“近代亚洲人第一次通过大规模战争击败欧洲列强”的话,言外之意就是种族本是有差距的,亚洲人就是打不过欧洲人?
这个我觉得不是这样,只不过工业革命的助力太强了,先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比传统农业文明生产力提升何止一个数量级,实际上如果不受外界干扰的按部就班的工业化,任何人种都不比别的人种差,甚至东亚文化天然的勤奋和努力还会让发展更加快,而日俄战争证明了这一点。
日俄戰爭就是英國找日本的代理人戰爭吧
整體來說是大博弈的一部分,英國在世界各地力圖阻止俄國接近海洋
在黑海聯同土耳其和法國打克里米亞戰爭
在伊朗博弈
在阿富汗親自下場防止俄國南下印度
在遠東就沒辦法了,只好找日本代理,於是結成了英日同盟
整體來說是大博弈的一部分,英國在世界各地力圖阻止俄國接近海洋
在黑海聯同土耳其和法國打克里米亞戰爭
在伊朗博弈
在阿富汗親自下場防止俄國南下印度
在遠東就沒辦法了,只好找日本代理,於是結成了英日同盟
当时亚洲国家面对欧洲国家的一次历史性胜利,由于俄罗斯爆发内部革命,导致日本在谈判中获得了有利条件
但是目前来看作用很小了
因为二战日本希望故技重施,结果导致之前赢的全丢回去了
但是目前来看作用很小了
因为二战日本希望故技重施,结果导致之前赢的全丢回去了
20世纪初,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的时代,当时普遍认为殖民统治还要持续一百年乃至数百年,有色人种的落后是刻在DNA里面的,一万年不能翻身,就算你不相信,放眼世界,你找不到一个反例。这时候,日本人站了出来,他告诉全世界,有色人种的落后是因为制度、科学而不是人种。
虽然有色人种击败白种人在日俄战争前不乏其例,但基本上是能极大抹杀装备优势的丛林战、游击战、山地战。日俄战争是有色人种第一次组建大军团和大舰队,在广阔的平原和海洋上决战并击败俄罗斯,其影响力绝不是埃塞俄比亚击败意大利这种战争能比的,TG的朝鲜战争之流更不要提。
虽然有色人种击败白种人在日俄战争前不乏其例,但基本上是能极大抹杀装备优势的丛林战、游击战、山地战。日俄战争是有色人种第一次组建大军团和大舰队,在广阔的平原和海洋上决战并击败俄罗斯,其影响力绝不是埃塞俄比亚击败意大利这种战争能比的,TG的朝鲜战争之流更不要提。
沙俄就只是一个半农业半工业国家,农奴大量存在,工业化程度没有当时的日本高
日俄战争的关键是,日本征用了很多韩国籍士兵,如果不是韩民族骁勇善战,日本很难赢俄罗斯。
为了争夺东北的战争,对于俄罗斯就是失去东北利益,对于日本就是战略缓冲区被剥夺,直接威胁日本本土。所以日本才会下血本跟俄罗斯硬刚。能谈判的话日本应该不会在乎什么黄种人胜利的意义的,只是打赢了利益最大化,有这方面意义顺便宣传。抗美援朝战争不是一样吗,顺便宣传打败了美軍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就是利益最大化的体现。